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农业发展情况1:农业产业结构分析1.1 主要农作物产量及种植结构1.2 畜牧养殖业现状分析1.3 渔业发展概况2:农业现代化进程2.1 农业机械化水平2.2 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2.3 农业信息化发展3:农产品质量安全3.1 农残检测与农药使用情况3.2 农产品质量监管措施3.3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三、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农村人口与就业分析1.1 农村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1.2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2:农村产业发展2.1 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2.2 农村特色产业培育2.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概况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1 农村道路建设3.2 农村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3 农村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四、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农业资源约束问题2: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3: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4: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5:农村金融和信用体系建设五、政策建议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2: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3:健全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制度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统计数据、相关调研报告、政策文件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程度。

2:农机具:指用于在农田中完成各项农业生产活动的机械设备。

3:农残:指在农产品中残留的各种农药及其代谢物。

4:有机农业: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在尊重农田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手段,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生产具备有机食品特征的农产品。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董志豪一、改革开放的历史1、三十年前的小岗村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

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小岗村探索农村致富新路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岗村的温饱,但一直没有解决小岗村的致富问题。

近年来,小岗村开始进行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集中经营,探索致富之路。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

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小岗村摆脱了自改革开放后20多年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

3、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若干规定-皖发〔1993〕16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若干规定-皖发〔1993〕16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若干规定正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若干规定(1993年11月11日皖发〔1993〕16号)为加快我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一个步骤,特作以下若干规定。

一、积极培育要素市场在坚持土地公有和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放活土地使用权,积极稳妥地发育土地市场。

在原定的耕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进行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使耕地逐步相对集中,对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实行招标承包或有偿转让使用权,期限可以是50年或70年,同等条件下原发包单位内成员优先。

土地使用权变更,可由出让方和接受方直接商定,经发包单位同意并办理登记手续,但如将农业用地改为非农用地,应依据建设用地计划,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县以上政府批准,以切实保护耕地。

乡镇村可建立社区性资金互助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资金来源有农户欠款转贷、入股资金、乡镇企业生产间隙资金、企业上交的承包费和农户上交暂未使用的提留统筹款等,不在社会上吸收存款服务于社区农业发展。

各级农业银行在业务管理和资金融通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对严重亏损的乡村集体企业可以拍卖、转让、兼并、租赁,也可拿出一批明星企业进行拍卖或向社会吸股,将得到的资金用于发展新企业、改造老企业。

各县(市)乡镇都要建立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机构。

安徽乡村振兴新规划实施方案

安徽乡村振兴新规划实施方案

安徽乡村振兴新规划实施方案
根据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了新的实施方案,并将在全省范围内落实。

本方案旨在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治理。

一、农业发展
1. 加强农产品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民增收。

2.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3.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1. 提升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农村道路网络。

2.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3. 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4. 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医疗健康水平。

5. 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教育水平。

三、农村生活环境改善
1.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2.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四、农村社会治理
1.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村级自治能力。

2. 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3.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

五、资金支持
1. 加大对农村振兴的财政支持,确保资金到位。

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项目投资。

六、政策保障
1. 制定并完善农村振兴相关政策法规。

2. 加强政府部门协同配合,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我们将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安徽乡村振兴,努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八大以来安徽改革开放新成就及其当代启示

十八大以来安徽改革开放新成就及其当代启示

十八大以来安徽改革开放新成就及其当代启示自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安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安徽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安徽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及其当代启示。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升自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经济增长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特别是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为安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统计,安徽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这些成就向我们表明,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

安徽的做法告诉我们,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质变。

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安徽自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加快了“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了“一网通办”工作,降低了企业开办成本和经营成本,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

对外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为吸引外资外企提供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投资环境。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安徽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的包容性和竞争性。

要坚决打破行政垄断,切实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市场监管,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安徽乡村文化振兴规划

安徽乡村文化振兴规划

安徽乡村文化振兴规划安徽乡村文化振兴规划乡村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地区特色和传统的重要标志。

安徽省一直以来都以丰富的乡村文化而闻名,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外流,安徽乡村文化逐渐遭受冲击和忽视。

为了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安徽省提出了乡村文化振兴规划。

首先,安徽省将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是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安徽省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传统艺术形式的培养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保持和发展传统艺术的活力。

其次,安徽省将加强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

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通过保护乡村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打造独特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安徽省将投资资金和力量,推广乡村文化旅游,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再次,安徽省将加强乡村文化教育的建设。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是培养后继人才的途径。

安徽省将投入资金和力量,改善乡村的教育环境,提升乡村学校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传统知识的教育,让年轻人了解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传承下去。

最后,安徽省将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安徽省将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之,安徽乡村文化振兴规划旨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改善乡村教育环境,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安徽省将以乡村文化的振兴为契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

合肥打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合肥打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合肥打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合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一、引领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协调发展1.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化农业发展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土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增长。

2.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村产业链水平。

3.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与规划: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优化农村规划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生活条件1.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乡村教育医疗水平,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2.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农村道路、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农民出行和信息交流的便利性。

3.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村用水供应和灌溉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三、培养乡村人才,提高农村发展动力1. 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3. 提供乡村教育支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四、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强化农村社会管理1.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级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加强村务公开和参与,促进农民合理利益诉求得到保障。

2.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推动农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五、加强乡村环境保护,营造美丽乡村景观1. 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村自然资源,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2.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农村旅游产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陈窗曾德方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

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

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

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

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

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尚。

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农村土地改革与城市发展——农村土地改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农村土地改革与城市发展——农村土地改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题 业已演化为当前社会发展 中主要
的社会 矛 盾 。为此 ,虽然从 2 O世纪
9 O年代中期开始 ,就提 出要进行征
地制度的改革 ,主要是体现 在补偿 标准的提高 ,这在 1g 年实施的现 g g 行 《 土地 管理法》 中也是有所体现 的。 但随着城市建设、 工业发展的加
分土地用途 同一区片, 同~价格的
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在符合规划的前 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
决定 中的以上要求虽然是针对农村土地改革而制定的,但它必定会对城市的 建设、空间发展等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决定》只是对农村土地改革指出了未来的
发展方向,具体的措施政策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同时,改革是把双刃剑 , 如果
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大量耕地 闲置,以往的土地管理模式已不利于生产力的提
高。针对这些情况 , 08 1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 20 年 0 2
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以下简称 决定) ,其中在健 ) ) 全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如 : “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层层落实责任 ,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 。 “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 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 出租 、互换 、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

土 地 制 度既 是 农 村 的

基 础 制度



在 城 乡统 筹发展 的 背景

十 七 届 三 中全 会 决 议 所 提 出 的
坚 持最 严格 的耕地 保护 制度

安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大案例

安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大案例

安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大案例安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大案例导言: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安徽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十大案例,旨在探讨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合肥市茶叶合作社的发展1. 高标准打造茶叶品牌茶叶合作社通过引进优质茶树品种,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并采用绿色有机种植方式,打造出高品质的安徽绿茶品牌。

2. 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产能茶叶合作社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如温室种植技术和生物肥料技术,有效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并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合作社经济模式茶叶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淮南市生态养殖合作社的壮大4. 发展优质养殖业生态养殖合作社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充分利用农田和草场,发展绿色、有机、高效的畜牧养殖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5. 推动产业升级合作社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养殖业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

6. 拓宽销售渠道生态养殖合作社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拓宽养殖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稳定的收入增长。

三、芜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7. 协调农民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民资源,统一经营管理,减少农业生产环节中的浪费,降低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8. 建立农产品标准合作社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品牌认证制度,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9. 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等活动,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十、蚌埠市农村电商合作社的兴起10.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农村电商合作社通过建立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的结合,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三、 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广泛兴起。 在贯彻执行省委 “六 条” 和让农民借地度荒过程中, 由于长期推行的极左的农村经济 政策有很大的明显松动, 全省许多农村闻风而动, 或公开、 或暗 地、 或自发、 或有组织地搞起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1978年春种时, 来安县烟陈公社杨渡大队魏郢生产队在全县率先 实行 “包产到组、 超奖减赔” 的办法。 1978年秋种时, 来安县委 书记王业美到十二里半公社检查工作, 发现了一个全县 “产量最 低、 社员最穷、 集体经济最薄弱、 农户最脏、 病人和小孩最多” 的生产队— ——前郢生产队, 王业美 问 队 长 : “有 什 么 办 法 能 搞 好?” 这位队长回答: “什么办法都不行, 只有一个办法, 干脆 包产到户。” 王业美说: “我批准你们搞, 但这不是县委意见, 其他生产队不准搞。” 前郢生产队就这样成为滁县地区第一个实 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 在这同时, 肥西县山南公社小井庄生产队 以借地度荒的名义, 暗地把相邻两队之间的土地借给了农民耕
当代写真 009
种, 看到工作队没有干预, 索性将所有的集体土地都借给了农 民。 附近生产队也有的跟着这样做了。 所以说, 小井庄也成为最 早包产到户的队。 同样在这一时期, 芜湖县黄池公社西埂生产队 也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并很快影响和波及邻近的队纷纷效仿。
在来安、 肥西、 芜湖等县推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过程中, 凤阳县马湖公社干部和农民则创造了大包干办法。 基本内容是: 坚持耕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联产 承包为核心, 采取 “保证国家的, 留够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 的” 分配方式。 马湖的 “大包干” 一开始是包干到组, 即生产队 下面分很多个小组, 有的组只有三、 五户, 基本上是父子、 兄 弟、 叔侄等近亲。 因为 “组” 毕竟还是集体, 核算单位划小了, 成为 “三级半所有制”, 不像包到户那么敏感, 风险较小, 阻力 也小, 于是在县委领导下, 凤阳全县迅速铺开。 该县小岗生产 队, 名为包干到组, 实则率先突破了这一形式, 在1979年春节期 间秘密搞起了包干到户, 成为凤阳县农村大包干到户的第一家。 后来万里同志和我都去看过, 代表省委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改革实践案例

农业农村改革实践案例

农业农村改革实践案例随着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尝试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本文将通过十个小节展开回答,介绍其中一些农业农村改革的实践案例,探讨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江西省南昌市鹰潭县进行了一次租赁土地的试点。

该县通过征地拆迁,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大型农业企业,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这一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业产值,同时农民也通过租赁土地获得了额外的收入。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江苏省盱眙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实践值得关注。

该县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了一批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如蔬菜产业园、水果产业园等。

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对于解决农民融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长沙县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该县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为农民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生产资料贷款等金融支持。

这一改革措施不仅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问题,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四、农村公共服务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优化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广东省广州市突破常规,在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上下大力气。

该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等。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川省成都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实践表现出色。

该市建立了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

这一措施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基础。

正确认识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对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使得全国老百姓的衣食有着重要保障。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本省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也对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安徽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发展先锋军,是国家“三农”工作的实施重点,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年,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进而得出优化安徽省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安徽省农业发展的概述(一)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安徽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资源大省,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省,所以了解我国国情,离不开“三农”,真正了解“三农”问题离不开安徽ii。

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生产基础较好,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都发展的很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总量不断增高,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高效农业,区域特色,产业保证,增产增收”的原则使得全省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5年粮食总产521亿斤,到2008年首次突破600亿斤,此后连年稳步增产。

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该省粮食总产达到657.8亿斤,比上年增加30.7亿斤,增量为近年最大,且总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由于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大力扶持,加强新型农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发展家庭多种经营,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得到了积极调整,安徽省农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发展,政府加大了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了大量的惠农和减负政策,从多个方面对农民创业与就业进行大力支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法规类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文字号】皖政[2013]69号【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发布日期】2013.10.28【实施日期】2013.10.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皖政〔2013〕6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近年来,我省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更好地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省政府决定在全省20个县(区)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重点围绕市场主体培育、土地市场建设、集体“三资”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管、信息和金融服务等6个方面开展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做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1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50%以上,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2.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发展成专业大户。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9.12.10•【字号】皖财乡〔2019〕1337号•【施行日期】2019.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市、县(市、区)财政局:为规范和加强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财政厅2019年12月10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绩效目标与监控第三章绩效评价与结果运用第四章组织实施第五章附则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使用效益,规范和加强绩效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是指市、县(含市、区,下同)财政部门对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设定、审核、上报、下达、调整绩效目标,以及绩效目标执行监控,绩效自评和重点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

第三条绩效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规范。

绩效管理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

(二)目标导向。

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标准的设定、评价方法的选用以及绩效评价的实施,都以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准则。

(三)分级管理。

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分级实施、权责统一。

魏郢:安徽农村改革从这里发端

魏郢:安徽农村改革从这里发端
为 了改变 魏 郢 的落后 面貌 ,县 委 、公社 派 来 了一批 又一批 蹲 点干 部 ,生 产 队干 部 换 了一 茬 又 一 茬 , 可魏郢 面貌依 旧 。“大 呼隆”劳动和 “大锅饭 ”分配就像一道铁 箍 ,卡住 了魏郢 的颈脖 ,窒息着发展 。“上工 一 条 龙 ,干 活 大 呼 隆 , 出 勤 不 出 力 ,记 的一样 工”,社员群众 “头遍 哨子 不买 账 ,二遍 哨子 伸头 望 ,三 遍 哨子慢慢晃 ”,劳动效率低下 ,大 家都穷 怕 了。
“六定到组"与 “八个统一"
3月 下旬 ,在公社 和大 队蹲点干 部 的参 与和 支持 下 ,大家很 快讨 论 制 定 出有关 具体 措施 :全 队一 分 为 二 ,划 分 为 南 、北 两 个 常 年 作 业 组 ,正 副 队 长 兼 两 组 组 长 ,实 行 “六定到组”、 “八个 统一 ”。
造 了历 史最 高 年产 量 。此 后 ,尽 管 生 产条 件 有很 大 改善 ,粮 食产 量 却 不 见 上 升 ,始 终 在 8万 斤 左 右 徘 徊 。一个 整 劳 力 出满 勤 ,年收 入 只 有 135元左 右 。 1977年大 队在 魏 郢 建 立 了 电灌 站 ,水 利 条 件 大 改善 , 年 景正 常 ,不 旱不 涝 ,但 是粮 食产 量 仍 然 只有 8.8万斤 ,年 均 人 收 入 61.3元 ,生活 水 平 呈下 降趋 势 。全 队欠 国家贷款 累计达 1万多元 。
“穷 则 思 变 ”, 1978年 刚 开 春 , 魏 郢 人为 了生 计 , 自发地 作 出 了一 个 石 破天 惊
潺澹芙炙 潦
]IANGHUAIW ENSHI
生 产大 呼 隆 的弊 病 ,从本 队 的实 际 情 况 出 发 ,参 照 高 级 社 时 实 行 的 “三包 (包工 、包产 、包成本 )一奖 (超 产 奖 励 ) ”的 经验 ,划分 作 业 组 ,实 行 联 系 产 量 的生 产 责 任 制 , 制 定 了 “分 组作 业 ,定产 到组 ,以 产计 工 ,统一 分配 ” 的办法 ,点燃 了燎原 四方 的改革之火 。

安徽乡镇执法改革实施方案

安徽乡镇执法改革实施方案

安徽乡镇执法改革实施方案今年,我市将在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深化乡镇执法改革,完善乡镇执法体制,提高乡镇执法综合执法能力,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力度,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全面提高乡镇执法水平,我市将实施以下改革方案:1.建立健全乡镇执法管理体制。

要完善乡镇执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责任和任务分工,加强对乡镇执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执法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乡镇执法队伍建设。

对乡镇执法人员进行规范培训,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和激励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深化乡镇综合执法改革。

整合乡镇各类执法力量,设立乡镇综合执法中心,统一执法标准和程序,加强执法联合执法执勤,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

4.加大对乡镇执法设施建设投入。

增加投入,配备执法设备和工具,提高乡镇执法设施水平,保障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5.推进乡村环境治理。

加强对乡村环境污染和乱搭乱建等行为的整治工作,着力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形象。

通过上述改革方案的实施,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乡镇执法体系,提高乡镇综合执法能力,推动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6.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促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合力。

7.建立健全乡镇执法监督机制。

加强对乡镇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执法行为公正、规范、高效。

8.强化信访投诉工作。

建立健全信访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并有效解决群众的信访投诉问题,增强群众对执法工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9.加强执法队伍纪律建设。

建立健全执法队伍纪律管理制度,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纪律教育和监督考核,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法环境。

10.持续改善乡镇执法服务水平。

加强对乡镇执法服务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提升乡镇执法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执法服务。

小岗村与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分析

小岗村与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分析

小岗村与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分析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代名词,它因为在改革初期率先实行土地私有化而闻名。

这场革命性的农村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格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一、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农村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处于政治运动和大规模集体化的影响下。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农村经济不断地萎缩,贫穷和饥荒屡见不鲜。

直到1978年,中国开始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在政策的逐步开放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改革的大潮也开始席卷农村地区。

二、小岗村的背景小岗村位于安徽省萧县境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农村合作化时期。

在1978年,小岗村的农村经济陷入了极度的瘫痪,耕地因过度流转而贫瘠,土地收益无法支撑家庭的生计,村里的贫困和矛盾由来已久。

这时,小岗村的村民积极探索经济解放的道路。

在村民陈永贵的带领下,14户村民决定私自合法合理地使用公共耕地。

他们开始使用私有化的形式种植作物,成果显著,粮食生产逐步提高。

最终,小岗村的土地流转制度被彻底改革,从而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之一。

三、小岗村的意义小岗村的改革,标志着中国的农村经济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的领导和控制”到“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发展”的转变。

改革的发展基于中国祖先的土地使用原则,‘将土地流于私有,耕者有其民’,小岗村的经济稳步发展并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农村改革。

获得的经验也得到了其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同样困苦的地区的重视和效仿。

到目前为止,小岗村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中。

四、小岗村的启示小岗村的成功改革,反映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靠的是农民自己发动,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土地私有化寻求经济自由与改革。

而在市场经济让经济主体的自由和自主起到核心作用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需要相互融合的改革思路也逐渐崭露头角,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此外,小岗村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改革要放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安徽启动小县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安徽启动小县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安徽启动小县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近日,安徽省启动了小县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小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县域治理水平。

该方案的具体要点如下:一、背景与目标安徽省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启动小县改革工作。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小县发展,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重点与措施1. 强化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小县改革领导机制,落实县委、县政府对小县改革的领导责任。

2. 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小县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县与乡村、城镇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3.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依托农村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4.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小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县域发展环境。

5. 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和高端人才,鼓励创新创业,推动小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实施保障措施1. 增加财政支持:加大财政对小县改革的投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2. 落实政策扶持:制定具体政策,为小县改革提供支持和激励,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3. 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小县改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4.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小县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此方案为指导,安徽省将会进一步推动小县改革的开展,全力提升小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县域治理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农村三变改革?怎么改?附具体实施步骤

什么是农村三变改革?怎么改?附具体实施步骤

什么是农村三变改革?怎么改?附具体实施步骤日前,安徽省怀宁县推行农村“三变”改革村组同步,农户增收可观。

那么什么是农村三变改革?怎么改?具体实施步骤有哪些?什么是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资源变资产是指将合法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一定的形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资金变股金是指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财政直补、社会保障、优待抚恤、救济救灾、应急类等资金除外),按照各自使用管理规定和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资产收益扶贫等国家政策要求,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享受股份权利,按股比获得收益;农民变股东是指农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艺、劳动力、无形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安徽省怀宁县模式该县对村级集体资源较多村,则以村为单位,开展“三变”改革;对组级资源多,便于利用开发的,则以组为单位,开展“三变”改革。

高河镇方祠村是这次“三变”改革27个试点村之一,村级集体资源少,村两委则以村民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组级资源性资产,推进“三变”改革,村民组以集体所有土地经营权入股经营,增加组级集体收入,带动农民增收。

方祠村蔡塘村民组原窑厂闲置土地及荒山100亩入股独秀薯业有限公司,发展紫薯种植,组集体年固定分红17000余元,年终还有效益分红。

贫困户余小伍、方四六两户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贷款每户5万元入股该公司,年固定分红3000元,年终不少于200元效益分红。

王湾、中塘、大塘三村民组利用200余亩荒山以及10亩水面入股安庆九泷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发展生态养殖肉羊、鱼虾,年分红4万元以上。

余塘组利用140亩山场入股安徽春色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发展优质绿化苗木种植,每年分红14000元以上;长塘组利用9亩山场入股该公司,分红900余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文本案例名称: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项目负责人:叶高填表日期: 2012年8月18日学校(盖章):滁州学院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制二○一二年五月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实践教学案例文本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叶高当我们回顾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如果没有大包干精神,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今天。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必须进一步发扬大包干精神;在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大力弘扬沈浩精神,积极倡导不唯书、不为上、勇字当头、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一、实践教学案例文本案例文本载体(一):大包干纪念馆大包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怕风险、敢闯敢干的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精神。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大包干的历史功绩和精神动力将愈益显现。

凤阳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以此建立的大包干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馆内分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餐厅等部分。

主展厅由《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

大包干纪念馆已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案例文本载体(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沈浩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选派干部的先进典型。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于2010年6月底在沈浩同志生前战斗了6年的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小岗村建成开放。

整个陈列室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陈列室里陈列了沈浩同志生前办公和生活中用过的部分实物、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及300余幅图片,再现了沈浩同志生前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成果。

陈列室已经成为纪念和缅怀沈浩同志的重要场所,是党员干部学习沈浩事迹、弘扬沈浩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

案例文本正文: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率先突破的。

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创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起步,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一)18颗救命的红手印在凤阳县一个名叫小岗的村子里,发生了中国最具影响力一项举措:大包干——18位普通村民用红手印拯救了自己,挑战了权威,创造了奇迹,成为标志我国农村改革起点的里程碑。

大包干的诞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小岗村贫穷落后,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农民基本温饱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每年的秋收过后,一家老小都外出流浪,生活举步维艰。

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时任村副主任的关友江带领十几位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签下了“生死契约”,从此小岗人的生活发生改变。

从1978年开始,安徽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国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后来,中央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合作经济的一个经营层次。

时隔34年,思考那18颗红手印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什么?给城市带来了什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知道,任何一场真正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都不是先知们的启示,而是人民为自身解放而创造的。

历史经验显示,改革往往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置之死地而后生。

那18位敢于说不,敢于斗争,敢于实践的农民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中国普通农民的勇气与智慧。

看着那18颗红手印,读着“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我们社员自己的”的顺口溜,我们需要更深刻的思考,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面对权威、理论、文件、制度的定向思维和固守思想时,要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时刻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农民的选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动力。

小岗人率先实行的农业大包干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长达二十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的彻底解体,而且开启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闸门。

小岗人这种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成为当代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铭记,无论是学习与生活,大事或小事,遇到疑惑,遇到不解,一定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所谓的权威面前,敢于驳斥和否定一些不合时宜的“真理”,用创新的思维寻找科学方法,用实践证明与时俱进的真理所在。

(二)走向富裕的98颗红手印“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小岗村,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2004年2月,沈浩作为省委组织部第二批选派干部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时间为3年。

遇见他的村民并没有投来盼望的眼光,而是带着冷漠发问:“一个省城的年轻人,镀金来的吧?”走进小岗村的沈浩,所见所闻出乎意料。

冷漠的话语并没有冷却这个不服输的皖北汉子的如火热情,反倒让他变得更冷静,他说:“群众表现出的冷漠,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他们要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他花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108户人家挨家挨户跑了两遍,与每一位村民促膝谈心,反复念叨一个道理:小岗村只有发展才能富裕。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沈浩和众村民的良苦用心,被命名为“友谊大道”的水泥路高质量完成,节余了一半资金。

这之后的小岗,新事一桩接着一桩,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全部收回;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修起了小岗农贸市场;建立了村卫生院;住房工程让26户困难群众率先搬进了二层新楼房;村里还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建的大包干纪念馆,成为凤阳乃至安徽省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沈浩带领村民发展农业、旅游业,外招科技人才,引进科学技术。

他带领农民大面积种植葡萄,办葡萄文化旅游节。

同时在市县帮助下,他先后引进小岗面业、小岗钢业、捷成皮业、节能电器等企业。

同时总投资1.5亿元的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建成投产,总投资1.5亿元的现代蔬菜产业园开工建设,由香港普朗特国际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的小岗村生态农业产业园成功签约。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3年被突破。

2006年,一纸摁着98颗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

这98颗红手印开启了小岗的富裕之路,开启了小岗人走向灿烂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比摁下一个红手印更能表达一个中国农民的情感?掏心扒肝的心愿,都浓缩在这一个个红手印里。

组织上征求沈浩的意见,他低着头半晌沉默,家有老母妻女,他牵挂。

然而,他终于还是抬起头,做出了留下的抉择。

98颗红手印,拴住了他的心……他引领小岗,振翅高飞。

(三)寄托梦想与思念的红手印沈浩为小岗付出的一切,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对小岗村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勉励沈浩说:“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面对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沈浩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把小岗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2009年,或许是很平凡的一年,但对于小岗村的村民来说,这一年不同寻常。

2009年秋,眼看沈浩的第二个3年任期即将结束,小岗人再也坐不住了。

9月24日,小岗村村民又摁下了186颗红手印,再次挽留省城来的好书记。

这纸红手印,寄托了富裕起来的小岗人更远大的梦想……但不幸的是,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倒在小岗村工作的第一线,年仅46岁,噩耗传来,小岗村上下无一不为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痛哭流泪,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的上街为沈浩书记送行,小岗村村民舍不得这位好书记,于是第三次按下手印,将沈浩同志骨灰安葬在小岗村公墓,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小岗村,让他看着小岗村今后的发展。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沈浩不平凡的足迹,感人至深的业绩,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电影《第一书记》以平实、日常化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了沈浩短暂而绚烂的人生6年春秋,沈浩把一腔的爱都给了小岗村的父老乡亲。

因为他不仅仅是儿子、丈夫、父亲,他的血管里,还流淌着土地给予的爱,流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他是多么普通的一个人,又是多么特别的一个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鞠躬尽瘁;作为一个儿子,他令老母亲痛心;作为一个丈夫,他留有亏欠;作为一个父亲,他遗憾懊悔。

能这样奉献自己,燃烧自己,沈浩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无尽的思绪里,向着他心中的忠诚前行着,前进着。

小岗村如今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小岗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红手印,一次次为自己创造了幸福和成功。

而梦想的旅途还未走完,相信小岗人定会继续拼搏,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二、思考讨论题(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理性分析和深刻揭示农村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理清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明确下一步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重点。

如何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二)沈浩精神的形成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他用生命给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党课。

联系实际,请阐述怎样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姿态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为推动安徽全面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三、案例解析(一)大包干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不唯书、不唯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是勇字当头、甘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三是善于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在改革中既敢闯敢干,又讲求科学理性。

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不仅是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需要,而且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沈浩同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6年来与小岗人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深刻地把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统一起来,把党性自觉与人格情操统一起来,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精神真谛,在新的历史时期缔造了沈浩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