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一些认识

合集下载

现代中学数学教与学

现代中学数学教与学
题, 并把不懂 的, 有疑问的问题记在记本上 ,
内容的一些新教法 。 3 . 整 合学科 资源, 充分运 用现 代化 教学
手段
再实践” ; 美 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 最好的教 育就是 ‘ 从 生活 中学习 ” ’ 。 数学本身也是一
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 ,因而 , 在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 可 以突破 常规条件的局 限, 对那 些难 以观察 到的、复 杂的、困难的、抽象 的数学问题进行模拟 , 帮助学生对数学 问题 的理解 。 从而有助于学 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 获得新知 , 提高学
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建设的整体思想和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 多样发展 的需要 。要
定性 的推理 , 在表述方面 , 既有文学 “ 语言” , 又有数学 “ 语言” 忪 式、 图象) 还有图画 “ 语
言”( 插图 、照片) 。看 这样 的书,既要懂得 文 字表述 的意思 , 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
搞好搞好教 学, 应在 全面理解新课 程标 准的
基础上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数 学教学 。


加强教材 教法 的研 究
含义 ,有时 , 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
不 易读懂 ,也不习惯 的,因此 ,一开始教师
就必须用心 的加 以引导 , 必要时也可课堂上
1 . 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 教有所获 。
实现为前 提。从现代教育 、教学新理论的角 度, 从课程改革 , 从教学实际 出发审视 自己
3 . 善用教 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言语 、行为、情趣 、人品是影 响 学生发展成就的很 大因素 。 教学是通过语 言 来进行的 , 有时一个贴切 的比喻 、一段 富有 哲理的话 、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 都会 象童话 里 的魔 棒一样 。使学 生全神 贯

我国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文章编号 : 6 2 7 9 ( 0 8) 0 1 3 O 17 — 8 4 2 0 1— 0 一 2
价、 教育观念等方面进 行 了认 真的思考 , 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和 对社会 的呼吁。 提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 3 G6 3 文献标识码 : A
现代 中学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 育非常重 要的一部分 ,对 于培养
好、 又觉得 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 多 , 多数学生对 数学缺乏兴趣 。花 的力气不少 , 但成绩并不好 , 数学成 了学习 的负担 , 拦路虎。大多数 学生很难 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能力 。其 中有课 程标准要求过 高的
程标 准 、 提高数学素质 、 实施 数学教学 的重要 资源。教材 和课 程标 准一样 是造就一代人 的数学 素质 工具 , 不可 不高度重视 , 班级授 在
介绍 了有 关的数学 背景 。 特别是 设计上 先进 了许 多 , 这是 很好 的。
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标 准下的人才要多而且 精。可 以说课 程标准是
指挥教材 编写 、 师教学 、 教 学生学 习 、 会和家 长形成数 学教育理 社
作为数学教师应 深入领会教材 的编写意图 , 摈弃传 统的教育理念 , 以提高学生 的数学素养为最终 目的,充分发挥教材 的教育和 教学
课制 的教学体制下 , 一定 程度 上 , 以说用什 么样的教材就 能培养 可 什 么样的人才 , 毫无 疑问 , 课程新 标准下 的教材 的编写 , 在 已不再 是过去 那种单一化 的版本 , 而是百花齐放 的局面 , 这为各类 学校提
原因; 有教材 内容过多 过繁 的原因 : 教师水平 不整齐 , 有 教得不够
蕃 敏 ≮汇 20. ( 刊) f 0 1 80 下旬
我 国现代 中学要

高观点下的的中学数学

高观点下的的中学数学

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高观点下的的初等数学,这一重要思想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教育教学改革运动—克莱因·贝利运动.其中菲利克斯·克莱因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也是现代国际数学教育的奠基人.他主张在现代数学观点指导下研究“高数”与“中数”之间的联系,高等数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和中学数学相通,有些也可以迁移到中学数学中,高等数学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居高临下地观察初等数学问题,帮助我们确定解题思路,有时还能帮助我们发现某些初等问题的实质,寻求更一般、更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高观点下研究中学数学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对中学数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从内容上高等数学内容不断地下放到中学,从形式上,更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和研究性的学习,更关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所教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使得高观点下研究中学数学,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也是新课改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主流方向.具体表现为(1) 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需要. ◆例1:等差数列求和10012310010150S =++++=⨯L(1)(1)2123112(1)22n n n n n n S n n n n n ⎧+⎪+⎪=++++==⎨-+⎪++⎪⎩L 为奇数为奇数2(1)n S n n =+从高斯求和开始,再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从问题所呈现形式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倒写相加法是如何想到的,还原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

把知识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例2 数列的递推公式 ◆河内塔问题相传在越南的某寺庙中有一个用n 个带孔的大小不等的圆盘磊成的塔,僧侣们每天挪动一次圆盘,一次只能挪动一个,任何时候大盘不得在小盘之上,将全部n个圆盘从A处挪到C处,最少需要多少天?(可放回B处)AB C1231,3,7,.a a a ===L 121,21n n n n a a a +=+=-教师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这样才能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加充实.本例想说明两点,一是已知递推公式,可以求出数列的任何一项,二是在有些计数问题中,我们也可利用数列的递推公式求解,这实际上也是递推公式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将是课本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活力. ◆例 平面上n条两两相交且无三条共点的直线可把平面分成几部分?11(1)2,1,12n n n n n a a a n a ++==++=+◆例 (F数列)有一儿童要上n阶楼梯,他一步可上一阶也可上两阶,问有多少不同上法?12(3)n n n a a a n --=+≥( 2 ) 高考题和竞赛题经常会有高等数学的背景 ◆例1 用四种不同颜色给图中区域染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同色,,有多少不同染色方法? 这是著名的四色问题解法Ⅰ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4312124321214321111120⨯⨯⨯⨯⨯+⨯⨯⨯⨯⨯+⨯⨯⨯⨯⨯⨯=分1、4同色与1、4不同色(2、4同色与2、4不同色)解法Ⅱ 本例也可以利用递推方法, 当4n ≥时,113432,4n n n a a a --+=⨯⨯=!教师站的越高,才能更容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抓住问题的实质,学生才能用更少的时间掌握通性同法.( 3 ) 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老师必须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 ◆例 四人各写一张明信片,然后交换,每人都收到不是自己写的明信片,有多少种不同方法?(高考题)分析:这是组合数学中错排问题,因为数比较小,可简单的分类,利用两个原理来解决,但若学生提出100人的错排,应如何解决呢?一般地,1,2,3,…,n的全排列,其中i(1≤i≤n)不在第i位,这样的错排共有多少个?解 1 (容斥原理) 用i A 表示i 在第i 位的全排列(n i ,,2,1Λ=),则nn A A A D I ΛI I 21==∑∑∑-+++-n n j i i A A A A A A S I ΛI I ΛI 21)1(=!0)1()!2()!1(!21nn n n nC n C n C n -++-+--Λ=)!1)1(!31!2111(!n n n -++-+-Λ解2 (递推公式)设n a a a Λ,,21为n Λ,2,1的一个错排,显然i a a i≠≠,11,分两类(1) 第1a 位是1,共2-n D 种方法;(2)第1a 位不是1,有1-n D 种方法.又1a 有(1-n )种取法,故))(1(21--+-=n n nD D n D 其中1,021==D D)!2(1)!1(1!21-+--=--n D n n D n n n D n n n 令!n D E nn=,则2111--+-=n n nE nE n n E !1)1()(1211n E E n E E n n n n n -==--=----Λ,又01=E!1)1(!31!21n E n n -++-=Λ,因此)!1)1(!31!21!111(!n n D n n -++-+-=Λ.◆例 2 过:,0:22221111=++=++c y b x a l c y b x a l 交点),(00y x P 的直线系0)()(22221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λ),(),,(222111b a n b a n ==,1n 与2n 线性无关,可作为二维空间的一组基底,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该直线包含过),(00y x P 的任何直线.而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表示的直线系不含2l ,原因是21n n λ+与2n 不共线. (二)排列组合的有关问题(1)多重复的排列和组合◆例1,一排七盏路灯,关掉其中互不相邻的三盏,且不关两端的路灯,有多少种方法?分析:4个a ,3个b 的全排列,要求b 互不相邻且不在两端的方法有34C◆例2:100=++z y x 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方法Ⅰ:98+97+…+1=299C方法Ⅱ:对应于97///=++z y x 非负整数解个数,又可转化为97个球与两个竖线的全排列方法数299C(也可理解为{a,b,c}的一个97可重组合,97个相同的球放入三个不同的盒子中的方法数).古典组合数学的主要原理有: ①两个基本原理 ②容斥原理③一一对应,和中学要求一致.(2)分配问题(k n ≥)◆例:4人分配到3个工厂,每个工厂至少1人的方法数为 3324A C .一般地,n 个人分配到k 个工厂,(n ≥k ),每个工厂至少1人的方法数?解:用i A 表示第i 个工厂空的方法数,(i =1,2…k )kk n A A A S k ⋅⋅⋅=⋅I I 21!=n k k k n k n k n k k C k C k C k )()1()2()1(21--+⋅⋅⋅--+--现代组合数学工具还有母函数和Fevver 图,在数学竞赛中经常看到,例如解决整数的分拆. (三)有关根据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1))(1n f a a n n =-+型与)(1n f a a n n •=+型.利用累加法与累乘法. (2)q pa a n n +=+1型.◆例:,1,1211=+=+a a a n n 求?=na解:)1(211+=++n n a a ,令}{,1n n n b a b +=是等比数列,n n b 2= 12-=n n a(3))(1n f pa a n n +=+◆例:,1,3211=+=+a a a n n n 求n a解:)3(2311n n n n a a -=-++ 令}{,3n n n n b a b -=是等比数列,n n b 2-= 所以n n n a 23-=.也可化为(1)型(2)型 ◆例: ,1,211=+=+a n a a n n 求n a 解: ),1(21)1(1++=++++n a n a n n 1231--⨯=-n a n n(4) 11-++=n n n qa pa a 型解:特征方程:02=--q px x ,若有两个不相等实根βα,,则n n n a βλαλ21+=, 若有两个相等实根βα=,则n n n a αλλ)(21+=,若无实根,周期数列. ◆例: F 数列,)3(,1,12121≥+===--n a a a a a n n n ,求 n a解:特征方程: 251,012±==--x x x , nn n a )251()251(21-++=λλ 21,λλ 由21,a a 确定. (注:也可以化为一阶递推公式,再求通项公式) (5)分数型递推公式)(,)(1n n a f a dcx bax x f =++=+构造数列}{n a 当x x f =)(有两个不等实根βα,时,(即)(x f 有两个不动点),则k a a k a a n n n n (11βαβα--⋅=--++为常数). 当x x f =)(有两个相等实根0x 时,(即)(x f 有唯一不动点),则存在常数k 使得k x a x a n n +-=-+00111.当x x f =)(无不动点时,往往是周期数列. 此种形式的数列,有时也可采用倒数法或三角换元. ◆例: 2,1111=-+=+a a a a nnn 求 n a解: x xx f -+=11)(, 方程x xx =-+11无实根,则数列{n a }是一周期数列,(周期是4).+===θθtan(,tan 221a a л/4)…,)1(tan[-+=n a n θ л/4](6)生成函数,例F 函数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往往是通过构造新数列,把递推公式变形成等差或等比数列,通过求新数列通项公式,再求原数列通项,差分方程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以上只是我对这两部分的一些简单认识,其余章节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

对中学数学教与学的思考

对中学数学教与学的思考

对中学数学教与学的思考【摘要】中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基础性科目,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在中学数学的教育中,如何引导教、学方式的改进,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协调和配合,使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数学创造力思维信息化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更多的是批评的声音,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有“中国学生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之类的流传.享誉全球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曾提出:“说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国外的同龄人好,这是自我陶醉."他认为,由于中国学生前期的基础只是通过“做习题"和“应试"获得,不够扎实和完善,因此到了后期要自主发力、进行原创性工作的时候,创造能力就成为多数中国学生的“短板”了。

其实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自主、合作、探究”被编进了课本中,旨在“考察学生创造力"的题目,也频繁出现在中考和高考中了。

中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基础性科目,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培养出一个一流的数学家,中学时期的教育是格外重要的。

"丘成桐表示,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育中,要遵循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学习,体现数学知识、学生认知的过程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引导教、学方式的改进。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协调和配合,使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这既是数学教育的作用所在,也是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

为此,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引导和深入。

一、提高认识,正确理解数学教学中“教”与“学”关系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关系。

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育
不 确定 因素 , 使 我们 学 习 随机 数 学 , 概 迫 用
学 、 济数 学 、 筹 数学 的思 想方 法 将 为 中 经 运 学数学带来新的活力。
今后 的 生 活 、 作是 密 不 可分 。 各种 场 合 工 在
下的 判 断 、 理 、 策 都需 要 数 学 的逻 辑 推 推 决 理。 充分 强调 数 学 的实 用 性 , 发学 生 的 学 激
各个领域 。
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 向学 生 提 供 充分 从 事数 学 活 动 的 机会 , 助 他 帮 们 在 自主探 索 和 合作 交 流 的过 程 中 真正 理 解 和 掌 握 基 本 的 数 学 知 识 与 技 能 、 学 思 数
想 和 方 法 , 得 广 泛 的数 学 活 动经 验 。 即 获 也 要 求 教 学 中教 师 要 采 用 多样 性 教 学 方 法 。 教 实践 操 作 , 自主 探 言必 有 据 , 必 严 谨 。 不 介 绍 数 学 归纳 为 四 类 : 师 引 导 , 论 又 现 有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麦 克 斯 韦 建立 微分 推理 , 如 更 合 教 尽 方程 预 言 电磁 波 的存 在 。 因此 , 必须 重 视 中 知识 的 来 龙去 脉 , 是 教 学 中的 一 贯 作风 。 究 , 作 交 流 。 师 引导 , 管 中学 生 已有 形 定 的 生 活 经 历 与 知 识 基 础 , 他 们 学 习 但 学 数学 教 育 。 文 浅 谈 数 学 的 重 要性 及新 数学 的 抽 象性 在 于 它 的 对 象 : 式 化 的 思 本 尽 维材 料 , 这 些 材 料 仍 可 以溯 源 于 经 验 世 的 更 多 的 是 人 类 文 明的 间接 经 验 ; 管 他 而 课程 标 准 下 数 学 教 育 的方 法 。

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

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
D a v i d G o l d e h e i m和 D a n L i t c h f i l e d应 用 “ 几何 画板 ” 发 现
了又一个任 意等分线段 的方法 ; 我 国东北 育才学 校 的学 生应用“ 几何 画板 ” 发现 了广义 蝴蝶定理. 这些事 例足 以 说 明充分地利用 现代 教育技术 , 有 助于构 建 以学 生为 主

研 究性学习 ,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 学探究 性学 习 中有 着更
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 抛锚式教 学” 中, 现 代 教育技 术 可 以成 为“ 环 境 构建工具” , 给学生呈现一个 真实或 虚拟 的学 习环境 , 让
学 习者学会在 环境 中主动建 构 , 获 取 自己的学 习经 验 ;
成 为学生发布 自己的研究成果 的“ 交 流展示 工具” ; 一 些

对现代教育技术 的理解存在不足
要设计好现代教育技术条 件下新 型数学课 堂 , 必须
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 , 但 部分教 师对 如何发挥 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理解不够清晰 , 存在一些不足.
不足 之 一 : 重 多媒 体 。 忽视 其他 教 育媒 体
专题论 析 Z H O N G X U E J I A O X U E C A N K A O
中学数 学教 学 中运 用 现 代 教 育 技术 存 在 的一 些 不 足
广 东珠 海 市北 师 大( 珠 海) 附 中( 5 1 9 0 8 0 ) 冯跃 辉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及 网络 技术 的现代教育 技术 , 集 声音 、 图像 、 文 字于 一体 , 使其所 传递 的 知识 容量 更 大 , 内容更充 实 , 它改 变 了传 统教 学 中知识 线 性 输 出的模 式, 为构建多层次 、 多渠道 , 更 为广 阔、 有效 的、 开放 的新 型数学课堂提供 了无限 的可 能 , 因而越来 越受 到广大教 师 和学生 的欢迎 , 运用现代教 育技术展 开教学 已成为一 种不可阻挡 的潮流. 但 由于部分 教师对 现代教 育技术 的 理解存在不足 以及对现代教育 技术 固有缺 陷的不足 , 因 而使新型数学课堂受到 了一些束缚 、 发生 了异化 ……

浅议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浅议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中 学 数学 教 学 的 本 身 特 点 来 看 , 学 数 学 教 学 是 思 维 活 动 中
上 进 行 交 流 、 论 , 每 个 人 都 有 机 会 阐述 自 己 的 观 点 和 思 讨 让 想 , 时 可 及 时 借 鉴 别 人 的 意 见 . 师 不 再 把 传 递 知 识 作 为 同 教 自己 的主 要 任 务 和 目 的 , 应 把 主 要 精 力 放 在 如 何 教 会 学 而 生 “ ” , 指 导 学 生 懂 得 从 哪 里 获 取 自己所 需 要 的知 识 , 学 上 并 使 学 生 掌 握 获 取 知 识 、 理 信 息 的基 本 途 径 和 方 法 , 成 主 处 养
堂 内大 量 板 书 问 题 , 可 以大 大 增 加 课 堂 教 学 容 量 、 效 地 还 高 使 用课 堂 教 学 时 间 , 高 教 学 效 率 . 提
其 次 , 算机辅助 教学 可将 静态 的书本 教材 转变 为 由 计
声音、 本、 文 图像 、 画 等 构 成 的 动 态 教 材 , 用 于 讲 授 式 教 动 适
“ 点 ” 表 示 , 致 学 生 难 以 形 成 良好 的 动 感 意 识 . 如 : 定 来 导 例 在讲授 “ 函数 的 图 像 和 性 质 …‘ 线 和 圆 、 和 圆 的 位 置 关 直 圆 系 ” 内 容时 , 可 利 用 多 媒 体 技 术 的动 画 功 能 作 为 演 示 T 等 就
课堂教学正从 以“ 知识 体 系 ” 基 础 的教 学 , “ 为 向 问题 取 向 ” 的创 新 型 教 学 变 革 , 是 激 发 课 堂 教要 在 教 学 理 念 和 设 计 上 整 合 . 国 数 学 教 学 历 来 我 有 重 视 “ 基 教 学 ” 优 良传 统 , 视 让 学 生 掌 握 系 统 知 识 双 的 重 和 举 一 反 三 的 能 力 . 管 近年 来 教 材 不 断 变 化 , 试 和 评 价 尽 考

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目标探讨

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目标探讨

动及 进 一 步 学 习 所 必需 的 数 学 基础 知识 与 基 本 技 能 , 别 是 掌 握 一 些 基 本 的 数 学 思 特 想 方法 。 据这 ~ 目标 , 根 中学 数 学 教 育所 选 讲的知识 , 量 上讲 , 以 “ 低 限度” 从 应 最 为 当 ; 质 上 讲 , 在 两 个 方 向 上 努 力 : 是 从 应 一 “ ” 横 向上 的 延 展 , 即扩 大知 识 面 , 二是 注 重 “ ” 纵 向上 的 升 华 , 即加 强思 想 方 法 的 教学 。 总之 , 个 目的 , 是 不仅 让 学 生 掌握 数 学 一 就 原理 、 法 , 重 要 的是 使 学 生 充分 了解 这 方 更 些 原 理 、 法 对 客 观 存 在 的 “ 盖 范 围或 方 覆 应 用 范 围 培 养学 生 良好 的知 识素 养 , 不 是把 课 决 1观念培养 目标 本 上 的 数 学 知 识 简单 地 、 械 地 传 输 给 学 机 数 学 观 念 是 人 们 对 数 学 的 基 本 看 法 和 生 , 是 让学 生 通 过 学 习这 些 知 识 , 握 这 而 掌 概 括 认 识 , 数 学 思 维 和 现 代 人 类 思 维 的 些知 识所 构 成一 个“ 是 优化 ” 知识 结构 。 的 因为 重要 特 征 之 一。 方面 , 是 在 数 学 知识 的 只 有 这 样 的 知 识 结 构 , 具 有 强 大 的 生 命 一 它 才 学习 思 维 的 训练 、 力的 提 高 等过 程 中逐 力 ; 只 有具 备 这 样 的 知识 结 构 的 人 , 能 能 也 才 渐形 成 的 ; 另一 方 面 , 已形 成 和 正 在 形成 的 在未 来 社 会 的激 烈竞 争 中处 在 不 败 之地 。 数 学 观 念 又 将 反 过 来 对 数 学 学 习 起 到 调 整、 向、 定 区至 向更 高 层 次 推 进 的 作 用 。 它 3能力培养目标 既 是 哲 学 观 念 的具 体 体 现 , 是 数 学 思 维 又 中学 数 学 教 育 关 于能 力 的要 求 和 培 养 活动 的 产 物 。 诸如 , 理 意 识 、 体 意 识 、 推 整 抽 目标 的 问 题 , 一直 是 数 学教 育研 究 , 别是 特 象 意 识 化 归 意 识 、 美 意 识 等 等 , 是 数 数 学 教 育 心 理 学 研 究 的 一 个 重 大 课 题 , 审 都 也 学观 念 的 具 体 内 容 。 中学 数 学 教 育 中 , 存 培 是 个 有争 议 的 问 题 。 们认 为 , 我 中学 数学 教 养学 生 的 数 学 观 念 , 外 延 上 讲 , 是要 求 育 关 于 能 力的 培 养 目标 , 要 是 在 技 能 一 从 就 主 学 生 通 过 学 习 中 学 数 学 知 识 , 而 在 自己 智 能 问进 行 , 数 学 能 力 则 主 要 是 一 种 比 从 而 的 头 脑 中 形 成和 强 化 至 少 如 下 的 两 种 基 本 较 高 级 和 处 于 核 心 地 位 的 智 能 。 合 一 些 综 观念 。 有 关 文 献 的 论 述 , 以将 数 学 能 力培 养 目 可 先 是 状 态 变 换 观 念 。 态 变 换 观 念 标 表 述 为 : 养学 生的 逻辑 思 维 能 力 、 状 培 运算 记 语 空 含有 两 层意 义 : 一是状 态 意识 , 是 关 于 客 能 力 、 忆 能 力 、 言 表 达 能 力 、 间想 象 就 观 对 象 总 是具 有一 定 内往 的 或 表 露 的 存 在 能 力 , 进 一 步 形 成 学 生 运 用 数 学 知识 去 并 形 式 , 整体 姿 态 的 自觉性 ; 是 二是 状 态 变 换 分析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时 应 注 意 培 养 同 意 识 , 是 关 于 客 观 对 象 在一 定 的 条 件 下 , 学 生 的 数 学 交 流 能 力和 欣 赏 能 力 。 这 些 就 在 可以 从 一 种状 态转 变 为 另一 种 状 态 的 敏 锐 能 力 中 , 以 培 养 学 生 的 逻 辑 思 维 能 力 为 应 另 数 也 意识 。 客观 对 象 系统 的 状 态 只 有 用 数 学 的 核 心 。 外 , 学 随 着 人 类 文 化 的 发 展 , 形 数 或 其 他 数 学 语 言 来 描 述 和 刻 画 它 才 在 不 断 发 展 , 具 备 数 学 自学 能 力 和没 有 不 最为确t 。 J J 创 造 性 的 人 是 无 法 适 应 未 来 的 科 技 时 代 其 次 是 奉 质 结 观 念 。 何 事 物 部 有 的 。 任 因此 , 一 定 意 义上 讲 ,自学能 力 和 创 从 肜 千_ 两 方 面 。 学 所 研 究 的 形 , 能 体 造 性 思 维 能 力 是 最 重 要 的 数 学 能 力 。 l 质 教 是 现事物本质的形。 从这 个 意 义 卜 , 学 的 讲 数 般说 来 , 维 品 质包 括 敏 捷 性 、 思 灵活 深 这 全 部 内容 都是 荚 f客 观 事 物 本 质结 构 的 表 性 、 刻性 和 独 创性 。 些 思维 品 质的 培 养 述 昕以 , 学 教 育 总 是 伍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单 靠 逻辑 思 维 是 不 能 完 全 实 现 的 。 学 的 敏 数 因此 , 数学 是 培 养 培 养 学 生 看 州 题 要 从 本 质 结 构 出 发 , 是 内容 具 有 高 度 的抽 象 性 , 总 伍 R秘 月 累地 讨 讧 一种 明确 的 数 学 观 念 一 学 生 抽 象 思 维 的 典 型 内 容 。 学 的 理 论 体 数 本 质结 卡 念 。 勾观 系 和 推 理 方 法 又具 有 十 分 严 谨 的 逻 辑 性 , 因此 数 学 又是 培 养 学 生 逻 辑 思 维 能 力 的 最佳 载 体 , 正是 由于 数学 的 这 种 特征 , 们 人 2知识培养 目标 “ ” 巾学 数 学 教 育 的 知 识 培 养 目标 是 : 通 才常 说 : 数 学 是 训练 思 维 的体 操 。 如果 谈 过 数 学 教 育 使 学 生 掌 握 中 数 学 里 最 基 知 识 教 育 目标 是 整 个 数 学 教 育 目标 的 前 本 、 普遍 、 重 要 的 基础 知识 . 时 使 学 提 、 础 的 话 , 只 是一 种 知 识 ( 最 最 同 基 它 包括 技 能 ) 生 尽 量 多 地 学 习 一 些近 代和 现 代 数 学 的 一 的积 累 , 一 个量 变 的过 程 , 有提 高 学 生 是 一 只 些 初 步 知 识 , 而 使 他 仃 具 备 当 代 社 会 中 的思 维 能 力 才 能使 数 学 教 育 目标 产 生 质 的 从 】 每 一 个 公 民 能 适 应 日常 乍 活 、 加 生 产 劳 飞跃 , 而 实现 数 学 教 育 的根 本 目标 。 参 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一些认识一、现代数学教学观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

2011年颁布的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次课标修订把数学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教学归为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数学成绩好、又觉得学习数学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

花的时间与功夫不少,但所获得的收获并不好,因此学习数学成了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负担,拦路虎。

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

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因为数学是所谓的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开放式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潮流。

近几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开放式数学教学作了积极与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提高到开放性教学应有的高度来认识,使得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程度仍然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

因此,探讨如何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程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数学教育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

简言之,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以及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原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学家斯托亚尔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到学生和由学生到教师这两个方向信息传输的过程,并认为数学教学的每一步都应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不估计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教材的质量,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他提出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并且促进教学中的发现。

这种提法,是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要求的,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法要估计到学生的心理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思维活动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速发展这些思维活动能力,而不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对教材内容的可接受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

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

四.数学教学有效策略如果学生仅仅沿用原来的“接受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经很难使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在,全社会都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中小学也正在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也有很多人担心,在减负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会不会下降?因此,在探讨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中学数学为例,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主要体现在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重复的模仿练习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只是获得了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无力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重要的是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更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关心现实,了解社会,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让学生能过其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养成开放性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1.创造“情境化”数学课堂数学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活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因此,把问题作为主线贯彻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是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的一条有效办法。

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

(1).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让他们由衷的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的获得知识和能力。

如:教师从喝桔子水谈起,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如果太淡,就再加点桔子粉,并演示,这就不知不觉地进入“浓度配比”问题的学习中去了。

(2)树立学生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进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在讲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时,教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尽情想象,诸如“打靶时手臂托抢的姿势”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校可以自动开关的大门”是因为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等等。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转化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知识问题化,注重揭示这些问题的本质,达到其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提倡发散思维,开拓学生个性化意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去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创设性的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创设师生之间的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课堂更活跃,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珍视课堂的“意外生成”这里所说的“意外生成”,特指教学现场中的非预设性生成。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

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布卢姆也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也就是说,学习内容不应该是教材例题的全盘复制,而应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随着课堂的不断深入而逐步生成的。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数学事实的建构性。

数学知识不应该是教师、教材直接给予学上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动态形成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

不久的将来,对于临场的尴尬,我们能够镇静排除;对于瞬间的顿悟,我们能够相机采撷;对于始料的不及,我们能够灵活处理;对于意外的碰壁,我们能够改弦易辙;对于外来的干扰,我们能够因势利导。

3.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在学习实践中,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仅仅考虑“这种题型看过没有”,在无自我控制的情况下“试试看”,从而缺乏对解题思路的有效反思,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而得不到提高。

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很难学。

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形成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

能反映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进行的强弱。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多思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数学教学双边活动的典型模式是:”创设情境,提供课题;启发引导,分析研究;猜测归纳,解释说明;验证结论,总结反思。

”(1)严谨回顾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严谨的回顾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否紧凑,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