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有力工具。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进行浅谈。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则表现在其坚持改革和革命的实践,通过推翻旧社会的制度和建立新社会的制度,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进步。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方向。

它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再次,马克思主义还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才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一种能够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与人平等相待。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重视实践和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应该为实践服务。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斗争的实践,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思维,强调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它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关注阶级和阶级斗争,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强调实践和斗争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丰富它,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补充。

但是由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以精神、心理分析为出发点,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只是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结合,因而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标签: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FreudMaxism)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该流派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1897—1957)、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三位代表人物的视角,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一、赖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威尔海姆·赖希(WilhelmReich)以“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命论”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

他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投入精神分析运动,成为弗洛伊德的忘年交。

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9)、《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1930)、《青年人的性斗争》(1932)、《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性格分析》(1933)、《性革命》(1936),等等。

在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加以“综合”的过程中,赖希就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自己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共同点”和它们各自的缺陷决定了他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潮,对于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思潮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效果。

一、观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基础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驱动力,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自由主义的观念基础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自由主义认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应当受到保护,主张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二、经济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持续的,存在着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财富的公有化和社会的公平。

自由主义则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分配资源,主张私有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的自由竞争。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市场的自由运作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利益。

三、社会政治观点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的不公平。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正义只有在消除阶级差别和建立无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专政,以实现全体人民的福祉。

自由主义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个人的追求。

自由主义者主张通过限制政府权力和保护个人权利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的干预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和经济的活力,主张市场的自由度和竞争的重要性。

四、对于社会变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以达到社会进步和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自由主义则更多强调渐进主义和个体的努力。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改变个人和市场的行为,逐步改善社会状况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五、实际效果比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中。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着眼于对社会现象、历史演进和人类思维等问题的深入剖析与解释,旨在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类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批判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

一、批判性分析批判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方面,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和质疑。

批判性分析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多层面、多因素的考察,揭示社会现象背后深层的根本原因和内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要求我们针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反思,不被现象表面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分析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对事物的理性评审和批判,避免盲从和主观偏见的干扰。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具备对历史的扎实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三、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实践观点要求我们在进行哲学研究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实践观点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不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

只有深入实践、不断实践,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指导实践更加有效。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是一套科学而实用的研究方法论,它以批判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核心,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人类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概论事例剖析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取者屠呦呦的故事——论真谛与价值的辩证一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问题.事例描绘:获取诺奖: 2015 年 10 月 5 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 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

在这个将要宣告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日子,世界认识了一张“中国面貌”——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中, 屠呦呦戴着眼镜 , 嘴角轻轻带笑 , 简介中写着“生于 1930 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北京 , 中国”。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评比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 :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别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这表示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迪。

”开发青蒿素:由疟原虫惹起的疟疾几千年来向来是威迫人类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1967 年,由中国 60 多个研究机构、 500 多名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人员共同参加,旨在赶快研制出抗疟新药的“523 项目”正式启动, 1969 年初,屠呦呦被委任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 项目”的课题组长,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找寻分别治疗疟疾的有效成份。

但早期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最先的实验结果其实不十分理想。

在查阅了大批文件后,屠呦呦改变了本来对青蒿的提取方法,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其有效成份,并去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存了抗疟活性强、安全靠谱的中性部分,在显然提升青蒿防治疟疾成效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

1971 年提取的 191 号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 P.berghei 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 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打破。

今后,为了迅速证明青蒿素对人体的成效,让疟疾不再危害人类。

屠呦呦及其研究小组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又深入海南,进行了大批的临床考证,结果表示青蒿素在临床医疗中的成效出奇的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比较组疟疾病人对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逝。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造成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都是由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

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深入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本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下,社会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客观规律的揭示,为我们认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我们制定正确的社会改革和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通过深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有效途径,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只有深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自我革命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自我革命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自我革命能力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批判精神和自我革命能力也是其独特之处。

本文旨在概要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这两个重要方面,并分析它们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本质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度剖析和批判,以及对现行制度的质疑和改善。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批判的立场,并追求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提出有力的观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剥削和压迫问题。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敏感性,并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思潮。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认为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入手。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方法。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要求人们看待问题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避免狭隘的个人主义和片面的偏见。

只有通过全面批判和深入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和矛盾的根源,从而寻找出真正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我革命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自我革命的能力。

它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保持其生命力和指导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吸收新的经验和知识,与时俱进。

面对社会的变化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不固守旧的观点,而是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理论体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检验和验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发展和修正。

马克思主义的自我革命能力正是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而得以体现和加强。

最后,马克思主义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精神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运用其理论,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自我革命能力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具体题目具体剖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精华]

具体题目具体剖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精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摘要: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还不清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而后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它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它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的。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知道这个可能就已经足够了,但对于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仅仅知道这个就是太浅薄不过了。

我虽然不是特别热爱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但却是一个热爱学习、拼搏、努力的学生,因此,想借此机会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具体问题、分析、灵魂、矛盾普遍性、辩证方法论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它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的,列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他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128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他还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273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真理总是具体的,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列宁又有一次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匈牙利共产党员库恩·贝拉时写道:“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后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又重申了列宁的这一思想,他写道:“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而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仅充满矛盾,而且每一事物的矛盾又各有特点,如不进行具体分析,既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无从谈起。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错误观念剖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错误观念剖析

马克思主义06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错误观念剖析辛晓宁(中共铜川市委党校 陕西铜川 727000)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基础,正确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制当前存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的认识、观念和行为,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无用论;老生常谈作者简介:辛晓宁(1989-)女,陕西富平人,中共铜川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思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的重要方法论依据。

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解当前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掌握大政方针制定的来龙去脉和正确性的前提,只有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比较清醒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要求看待今天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才能更加自觉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思潮无孔不入的侵蚀,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疑问,甚至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存在“不信马列信鬼神”的心理,这种思想非常危险,会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的错误会导致行动的错误,因此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

人是社会动物,不可避免的受社会历史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学哲学用哲学的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会会产生一些错误思想认识,这些错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在现实生活中困惑着很多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性以及特征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性以及特征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性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也是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完成者,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人类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

马克思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也对于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研究,提出自己对于经济学的看法。

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接轨,促进与中国实际更好地融合,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不光是中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研究资本主义,吸收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支点。

同时在应该注重对于两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及时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真理性和有效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蕴含的真正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其能够作为解决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其产生的年代,它能够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对未来社会进行规划时坚持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本前提,也是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分的根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辨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一种实践经验,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指导。

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注重其再中国本土的传播与运用,更应该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的创造,体现出中国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仅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传播研究,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史演进。

第一,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思想再创造之间的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中国人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新思想、新文化,而不是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从宇宙的发展和各种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中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哲学方法。

它是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本原理,以辩证发展的观点为基本态度而自负的哲学学说。

下面将从整体到个别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指对事物矛盾的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从矛盾运动的观点出发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观。

矛盾观是辩证法的根本原则和核心概念,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矛盾观是辩证法的理论的基础,是理解和认识矛盾运动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矛盾观为基础,总结了发展的规律和方式。

例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矛盾运动分为对立统一和斗争性,这是辩证法对矛盾运动的分析和认识。

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是从矛盾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

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是把矛盾的观点作为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工具。

辨证法的基本方法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矛盾和矛盾抒写的分析和认识。

例如辩证法运用矛盾观来分析和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的感性。

唯物主义是指对事物和现象的唯物分析和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唯物分析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唯物主义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

唯物主义是从宇宙和事物的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哲学方法。

唯物主义把唯物的角度作为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思维工具。

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回溯和肯定事物和现象的物质的本质和发展。

例如唯物主义运用唯物观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物质运动和变化。

唯物主义以唯物主义为基础,总结了对事物和现象的物质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的方法。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最终版)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最终版)

生产力来解决匮乏问题。
⑶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普遍的,它贯穿于作为一
个整体的人类历史,更进一步讲,贯穿每一遭受
匮乏的社会的历史。
㈡首要性命题
这一命题讲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对 上层建筑在解释上的首要性。 现行的生产关系之所以会流行,其原因就在于它 们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存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将适应其水平,那种适应其水
平的生产关系因而就流行起来。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与此相同。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征
一、推崇分析哲学的方法,反对辩证法。 ㈠坚持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重构马克思主义 ㈡反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辩证法 二、推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反对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㈠所有社会现象都必须通过对个人行为的分析来说明。 ㈡反对方法论的整体主义观点
二、消极方面
它的基本主张是错误的,它的大量具体结论也是站不住脚 的。
㈠在基本主张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的错误就 是反对辩证的思维方法。
㈡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提倡方法论的 个人主义。 ㈢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大量个别结论也有很多是站不住脚
的,尤其表现在他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上。●
二、柯亨简介
柯亨:(1941~2009.8.5)世界著名的政治 哲学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 人物,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奇切利社会和政治 理论教授。主要著作有《卡尔· 马克思的历史理 论:一个辩护》、《历史,劳工和自由》等。他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开创并引领了分析的马克 思主义学派,而且,他还在当代政治哲学领域为 社会主义平等主义呐喊和辩护。
柯亨因此提出了三个问题: ①我们想要什么?即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社 会? ②为什么我们想要这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究竟错在哪?社 会主义又对在哪? ③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 人阶级已不是原来的工人阶级,或已不是过去认为的工人阶 级,这一事实对于实践意味着什么?” 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就产生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

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与社会发展

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与社会发展

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体系,对于家庭观与社会发展的剖析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以及该观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内部的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家庭是生产力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和生产的场所,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

家庭内部的家长权威、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都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家庭内部的阶级关系和性别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家庭内部的阶级关系和性别关系是一种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也是社会内部矛盾和冲突的显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内的阶级斗争和性别歧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与家庭观相关的政策和改革措施。

例如,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行家庭共产制,打破私有制对家庭关系的束缚,推动家庭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有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由私人关系转变为公共关系。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消除家庭内部阶级差异和性别歧视的政策,例如通过普及教育、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等方式来实现家庭内部的公平和平等。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强调了家庭的经济和生产角色,忽视了家庭的情感和文化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在社会转型期间,许多家庭关系的变化和紊乱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内部关系的分析和改革措施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以更好地回应和解决当代社会中涌现的家庭问题。

马克思主 义关于剥削的根源分析复习

马克思主 义关于剥削的根源分析复习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根源分析复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剥削现象一直存在,并对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福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剥削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

私有制使得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和支配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工厂、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而工人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存所需。

由于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雇佣和剥削。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

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报酬,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就是剥削的具体体现。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这种剥削关系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渗透到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社会分工的发展也是剥削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在这种分工体系中,一些人掌握了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而另一些人则从事着简单、重复、低附加值的劳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这种分工的不平等导致了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均,为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剥削的产生。

在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发挥着作用,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和市场,能够操纵商品的价格,获取超额利润。

这种对价值规律的扭曲和利用,也是剥削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剥削的存在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核心,强调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但这并没有改变剥削的本质。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重点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重点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剖析伯恩施坦从 1896 年开始发布示显地修正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此后固然没有发布特意论述国家问题的著作,可是在一些文章中陆续提出了责备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看法。

他主假如从两个方面着手的:其一是冲淡或抹煞国家作为阶级统治机关的特征,重申其管理职能;其二是突出议会政治在改造现存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创建条件方面的作用。

这两个方面使他与拉萨尔的国家观联系起来。

伯恩施坦不只支持和鼓动拉萨尔的国家观,并且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1897 年,伯恩施坦在《空间和数字在社会政策上的意义》一文中提出,在国家问题上,社会主义阵营能够分红两大主张,“一派妄图依据必定的原则改造现有的国家,使它成为社会改革的杠杆,到最后完好获取社会主义的性质”。

伯恩施坦明确地说:这类看法,即“持续现有的国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今日还坚持的主张”。

(48) 另一派则妄图把国家完好撤消。

伯恩施坦在此后发布的著作中指出,这一派包含幻想社会主义者和元政府主义者。

我在前面提到,伯恩施坦以前主要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为依据,责备了拉萨尔的国家观。

他这时却把现存国家当作能够利用来进行改革以最后实现社会主义的工具,明显不切合恩格斯的思想,所以他一方面对《反杜林论》中的国家观作出自己的解说,另一方面隐晦地责备了这类国家观。

伯恩施坦把德国社会民主党依据《反杜林论》而形成的国家观归纳为:既不是那么教条,致使不肯意把必定的社会任务拜托给现有国家,又不肯意听闻国家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以为:国家将跟着社会主义的成功而取销,随后开始社会主义的社会。

伯恩施坦以为,恩格斯的看法是针对社会民主党内“以前有一个期间”流行的“相当无责备的国家崇敬”而发的。

这类国家崇敬没有看到“国家是一个‘无赖’”,是既实现阶级利益又掩饰阶级利益的工具,而是遇到国家装出的“整体利益代表者的相貌”的诱惑。

恩格斯的看法也是要防备“对社会主义的官僚主义式理解”,也就是说,主张用“民主自治的机关渐渐取代国家今日的职能”,反对把国家当作“超乎公民全体以上的权益”,是“以某种在全体公民的明显意志和需要以外的法律名义获得大权的”。

简评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代表性成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简评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代表性成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了一种时代精神和价值观 的转变。本 文主 旨意在对分析派马克 思主义 的 由来和 一般 理论特 征做简 要介绍 , 并对分
析派马克思主义取得 的三个代表 性成果 予 以分析 , 以为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 究, 提供新 的视角 、 观点和方法。 [ 关键词 ]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 ; 发展命题 ; 削理论 ; 剥 中间阶级 ; 理论局 限及其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0 B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8— 0 1 20 )3— 1 1 0 10 89 (0 9 0 0 1 — 6
统 学术 的研 究 范式 提 出了质 疑 。英美 的分 析 派 马克思 主义 就产 生 于这样 的
历史 背 景 , 分析 派 马克思 的奠 基者 自己即是 分 析哲 学 的主要 代表 人 物 , 逻 如 辑分 析 家柯 亨 。“ 亨将分 析 哲学 的方 法运 用 于马 克思 主义 的研 究对 其他 柯
唯物 主义 的 “ 观 基 础 ” 法 论 。 他 们 在 历 史 微 方 唯物 主义理 论重 构 中运用 分析哲 学 的方法 对基 本概念 外延 和 内涵进 行 阐释 。如对 马克 思的唯 物论 、 阶级 斗争 理论 及有 关劳 动异化 理论 、 经济

剥 削 、 主制 度 等政 治 哲 学 问题 进行 了逻 辑 和 民 现实 分析 。 分析 派 马克思 主义 者也不 认 同马克 思主义



筒 评 分 析 派 马 克 思 主 义 及 其 三 个 代 表 性 成 果
对 历 史 唯 物 主义 的另 一种 解 读
口吴 加 辉
[ 内容提要 ] 分析派马克 思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的重要力 量 , 学派 以重构历 史唯物 主义为理论 目标 , 表人 物 该 代 是英 国逻辑分析家柯 亨( A・ oe ) 美 国经济 学家罗默(onE・ ome) G・ C hn , Jh R e r 和社 会学家赖特( r l i h) Ei O i Wr t 。 k n g 他们从各 自的角度运用逻 辑和语 言分析方法对马克 思主义做 了新 的阐释和论证 , 使马克 思主义这 一理论成 果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矛盾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矛盾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矛盾论分析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矛盾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内容。

矛盾论涉及到事物的矛盾、斗争和发展,是理解和把握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矛盾论的复习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本文将从实践是矛盾的源泉、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转化等方面对矛盾论进行深入剖析。

实践是矛盾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是实践是矛盾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与自然界和社会客观现实之间不断进行的相互作用和改造的活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矛盾通过不断的碰撞、冲突和斗争而产生和发展。

实践中的矛盾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即属性矛盾和联系矛盾。

属性矛盾是指事物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事物的存在与本质、形式与内容、表面与内在等的矛盾关系。

而联系矛盾则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如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环境之间、事物与人的矛盾等。

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矛盾论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是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辩证关系。

普遍矛盾是指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如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等。

特殊矛盾则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特殊性矛盾,如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矛盾、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等。

普遍矛盾是矛盾论的基本内容,而特殊矛盾则是对普遍矛盾的深化和具体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论的第三个基本观点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着许多矛盾,但是其中有一个或几个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则是相对于主要矛盾而言,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次要的、从属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转化矛盾论的第四个基本观点是矛盾的转化。

矛盾的转化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性质和形式会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创立的一种理论体系,以揭示社会存在的压迫和剥削现象为基本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分析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改变现存社会的不平等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商品时,超过其维持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

换句话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得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创造出价值。

然而,工人的工资只能满足其生存所需,而剩下的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的过程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生产是导致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2. 剥削分析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具体表述。

剥削是指劳动者由于生产过程中所受到的剥削和剥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指出,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家与工人的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实现了剥削。

劳动者在这种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被迫接受低工资和恶劣工作条件,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获取巨额利润。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

在这本著作中,科亨,一个有犹太共产主义者家庭背景的加拿大人,试图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科亨的这种尝试至少对两类人来说是荒谬的,其一,英语国家中黑格尔和阿尔都塞两大阵营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分子们,他们一致认为牛津和剑桥分析哲学方法既保守又狭隘;其二,分析哲学家们,他们或者认为马克思不具有真正哲学意义上的重要性而对他不屑一顾,或者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学说看作是黑格尔的晦涩主义和幼稚的哲学错误的混合体。

然而,科亨确信能够运用普通语言哲学的方法来澄清和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并且认为这种方法是对该理论进行真伪评价的必要前提。

在实现其方案的过程中,科亨坚决反对自普列汉诺夫以来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一致认同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在方法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科亨认为,马克思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阶级社会理论和革命理论——这些理论值得认真研究。

科亨研究工作所起的示范作用鼓舞和启发了其他研究者的类似工作,这些研究者大都是(但仅仅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学者:例如J.罗默(美国经济学家)、J.埃尔斯特(挪威哲学家)、E.O.赖特(美国社会学家)、范帕里斯(比利时政治哲学家)、普泽沃斯基(波兰政治哲学家)、布伦纳(美国历史学家)和其他一些人。

这些思想家组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学派:除了在极少的基本原则上保持一致,他们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争执。

然而,他们至少为自己能够清晰地阐明论点、观点,以及能够采用公开的批评和争论方式而自豪。

他们尽量避免使自己沉迷于那些经常被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使用的模糊策略。

由于这个原因,他们称自己的小组为“非胡说的马克思主义”(no-bullshit Marxism)(由于每年会议的日期,该小组正式称为“九月小组”)。

这个小组在“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特征:一些成员(最明显的是范帕里斯)从未声称过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

在下文中,首先,我将概述一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一阶段的有深远意义的贡献:科亨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罗默的阶级与剥削研究;其次,我将论述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社会科学的哲学和“理性选择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称呼是否恰当。

最后,我讨论最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辩护和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详细设计(这种设计比他们最初的计划更远离了左派)。

科亨和历史理论科亨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中为之辩护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解释,反对哲学批判主义。

其核心内容是他对马克思关于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区分的坚持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性解释。

科亨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有两大命题:即发展命题和首要性命题。

发展命题告诉我们物质生产力具有不断发展的趋势,这里的物质生产力不但包括生产的物质方面而且(最重要地)包括科学技术知识。

首要性命题认为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由其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明(反之则不成立)。

科亨还分析了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性质由社会生产关系来说明。

[!--empirenews.page--] 如果我们把发展命题和首要性命题放在一起,并加以合理的想象——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上,不同的社会模式与之相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就会得到非常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描绘。

社会模式像外壳一样地保护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摆脱这些外壳并用新的模式来代替它们。

但是科亨清醒地意识到,由于显而易见的理由,这种传统的历史描绘已受到人们的冷遇,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强大的反作用)这两个命题之间似乎相互矛盾。

由于我们通常认为原因导致结果,因此,在许多分析学派的理论家看来,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合逻辑且前后矛盾的。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科亨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运用的是功能性解释。

正如生物学家用鸟的空心骨能够使其飞行来解释鸟具有空心骨的事实,马克思主义者也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来解释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科亨援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功能解释引起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内部第一次大争论。

J.埃尔斯特在一系列文章中声称如果马克思主义依靠功能性解释,那么对马克思主义而言情况会更加糟糕。

原则上埃尔斯特接受三种解释模式:原因解释是物理学的标准解释方式;目的解释涉及到人类个体的信念和欲望,是社会科学的常用解释方式;功能解释在生物学中经常使用。

但为了使人能够接受(功能解释),埃尔斯特认为,功能解释必须用更多的规则和要素组成的“馈环”(feedback loop)来加强。

这种“馈环”可以由生物学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加上孟德尔的遗传学)提供,但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没有发现类似的可行方法。

埃尔斯特因此认为,必须放弃这种解释模式(至少是科亨辩护的模式)。

相反,科亨认为依靠功能解释辩护自己的观点是合理的,尽管没有人理解内在的原因(或目的)机制。

例如,理性地确信生物趋利性的功能解释在达尔文和孟德尔之前已经补充了解释结构。

其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设法通过勾画一个程序为科亨辩护,这个程序对社会现象所起的作用近似于自然选择对生物现象所起的作用。

尤其是贝塔姆(Christopher Bertram)和卡林(Alan Carling)都认为历史上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完全适应,可以通过经济压力和军事竞争来获得。

科亨关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许多方面也受到抨击,很多人认为他的发展命题没有说服力。

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书中,科亨把发展命题建立在处于物质匮乏境地的生产者个人的理性基础之上。

在许多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发展命题暗含着超历史的理性解释,这种解释被看作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此后,科亨阐明和发展了他的观点:现在他不仅强调面对物质匮乏处境的个体生产者的技术创造力,而且强调对发展的最优生产关系的理性选择。

尽管有益的社会模式能够促进生产发展这种阐释有意义,这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与科亨的功能解释相一致,但是事实上行不通。

根据科亨的理论,新社会关系的更有效性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条件,然而这是极为不可能的。

[!--empirenews.page--] 罗默和剥削问题埃尔斯特对科亨功能解释所作批判的核心部分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富有挑战性。

埃尔斯特特别赞赏理性选择方法的使用和博弈论的应用。

埃尔斯特自己的工作范围仅限于方法论,而把这些方法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约翰·罗默。

在罗默早期的著作《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中,他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采用了非常数学化的新里查德式的重建。

在其杰作《剥削与阶级的一般理论》(简称《一般理论》)中,他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重建。

《一般理论》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对宏观社会现象(如阶级)的描述建立在个人微观动机的基础上,并以这种方式提出整个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课题。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相比,我们可以说这种理论在方法上既是反传统的,同时又是保守的(从其强调阶级方法的重要性而反对其他社会分层方法这一意义上来说)。

《一般理论》的大部分篇幅用于说明马克思的剥削和阶级概念是如何源于标准的新古典经济模型。

罗默首先分析马克思的剥削观点:根据这一观点,有没有剥削行为取决于有没有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

他同时从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说明了承继关系的作用,即在这样一种经济活动中—[1][2][3][4][5]下一页—所有的人都为自己工作,并只需要用于维持生存的物品。

他们只是通过在市场上相互交换其产品而发生相互作用——如果生产者以其所被赋予的不同的劳动力(labour power)水平开始生产,那么就会出现剥削。

这是因为富有的生产者有着更广泛的生产技术选择余地,因此,能够在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短的时间里生产出一定量的商品,这些商品能够在市场上交换到相当数量的商品:如果社会生产的产品总量是平均分配的,那么,穷人比富人工作的时间更长。

在进一步的例证中,罗默表明:在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和最初财富不均等的经济状况下,就会出现阶级;在这方面,信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得到的是类似的结果;某些理论如劳动价值理论可以建立,但这是价格的逻辑结果而不是剥削。

关于问题的这一方面,罗默在该书中的主要理论术语是他的“阶级—剥削对应理论”,这条原理表明,凡是出卖劳动力的当事人是被剥削者,凡是购买劳动力的当事人是剥削者。

当事人是劳动雇佣者还是劳动出卖者由他们最初的财富决定。

占有生产手段的不同决定了某人是雇佣劳动力的人还是出卖劳动力的人。

因此,剥削关系和阶级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然而,当当事人具有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时,这种关系就将被打破。

这就是罗默寻求比劳动理论更“一般”的剥削理论的原因之一。

但是建立一种适用于所有假设的剩余劳动的剥削理论的障碍并不在于从剩余劳动的转化形式这一意义上来定义剥削,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家可以承认这种转化,但是他们否认由此而带来的道德谴责——剥削。

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竞争条件下不存在剥削,因为每个人都能够从交易中有所得。

如果人们拒绝交易,而以他们自己的财产进行简单再生产,那么他们的情况将更加糟糕。

另一方面,新古典主义承认:经济关系以外的强制,使得某些人依靠他人的劳动而生活(如在封建社会或奴隶社会),那儿确实存在着剥削。

[!--empirenews.page--] 《一般理论》的进一步成就是提供了一个总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马克思剥削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和新古典主义所涉及到的剥削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情况。

如果我们假设一个社会N,那么在这个较大的社会N内的群体S是被剥削的,那它当且仅当:(1)存在着这样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我们假设为是可能的,根据这一选择,群体S的处境会比目前好;(2)在这种选择下,S的补体,即N - S的群体S′将比目前状况恶化;(3)S′对S是一种统治(剥削)关系。

条件(3)是一个社会学的条件,使得群体S′阻止这种假设选择的实现,因而导致对S的剥削。

罗默声称他需要这个条件,(1)和(2)的不同类型并不包括异常的例子。

罗默的模型(1)和(2)可以由经济体中当事人组成的各种群体的联合体来阐释。

在一定的联合体中,一个群体有参与该经济联合体的选择,也有退出该经济联合体的选择。

如果群体S退出该经济联合体后其成员生活更好,如果它的补体S′在S退出之后处境比原先恶化,那么在这种特殊的联合体中S就是被剥削群体。

如果在联合体的规则下,某一群体被定性为是被剥削的,那么必然要求:不但在假设的选择条件下该群体的分配状况会更好,而且其补体会更差。

因为在减少规模收益的经济联合体中,联合体的双方在选择情况下会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