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教学措施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利用好语文读本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利用好语文读本

如何利用好语文读本【摘要】当前高中语文老师面对的一个尴尬问题就是厚厚的语文读本不受学生重视,该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出语文读本的利用价值,笔者试图从这个问题着手,浅议语文读本的利用。

【关键词】语文读本学习兴趣教师引导联系原则活动一个问题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领到新课本时,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本厚厚的《语文读本》。

为什么高兴呢?因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机会到了。

如果这读本里的文章学生都能够认真地去读一读品一品,还担心语文阅读面狭窄吗?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笔者粗略调查了一下,结果很让人痛心。

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语文读本》带回家里,有2%的学生随便翻阅了一下,挑感兴趣的几篇读了读,其余的学生则没有打开过,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本书。

学生为什么不爱看《语文读本》呢?对此,笔者也做了一番了解。

调查结果很值得我们深思。

少数学生是因为课程紧张没时间看,多数学生则认为读本内容与考试无关所以不愿看。

笔者不知是该指责现在的学生过于急功近利,还是该为我们的应试教育感到悲哀。

总之,问题应该是摆在眼前了,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语文读本》。

两大联系其实方法并不难。

如果教师自己在意识上对读本充分重视,然后想方设法提高《语文读本》的利用率,那么读本被学生当作经典来读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笔者认为,做到两大联系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第一、把考试尤其是高考和读本联系起来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读本中的某些事例就可作为这篇作文的题材。

比如《与陈伯之书》里有这么两句话:“朱鲔(wěi)喋血于友于,张绣剚(zì,“刺”义)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

”虽然朱鲔曾经刺杀过汉光武帝,但汉光武帝却不计前嫌而重用他,所以汉光武帝能中兴汉室;虽然张绣曾杀死了曹操的爱子,然而曹操却能像旧友一样对待他,所以他能一统北方。

无独有偶,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中有一个选题“留一点空白”,读本第五册课文《从宋代画院的考试谈起》同样可以为它提供充分的论据。

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如何有效配合-最新文档资料

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如何有效配合-最新文档资料

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如何有效配合在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下,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分为了教本和读本两个部分,并且规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读本必须与教科书同时使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读本内容的阅读。

苏教版读本是以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等教育家的语文教学思想为指导编写的,江苏省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读本详细划分了高中语文的各个板块,并且在专题表达要求以及专题写作要求上更加具体。

在读本中,模块更为细化,对于课本教授内容的辅助性更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时体现的详细化和人性化等特点对我们利用读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就目前普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高中学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读本和教本相结合利用的意识不强,造成了目前对读本的利用度不高,或者荒废读本、或者随意处理读本的现状。

而现在各级的考试,小到区域性的阶段性统考,大到全国性的高考,出的题目很多都是从读本当中取材,导致多数学生在考试时由于教师对于读本的一般性倡导而分数不高。

一、教本与读本配合的必要性学习教科书的内容是对现代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首要要求。

但是由于课时毕竟有限,在有限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下,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苏教版语文读本与教本是互相联系的。

教本是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文本,读本则是教本内容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能够有效地引起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教学的渗透作用,学生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遇到某个具体的问题时能够迅速联想到很多类似的问题,由此慢慢培养起举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读本和课本联系起来,应特别注意发挥读本的重要作用,将读本和教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联想能力大有好处。

高中《语文读本》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高中《语文读本》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2 学 生 阅读 时 间严 重 缺 乏 . 在 实 际 学 习过 程 中 ,教 师 没 有 专 门 的时 间 让 学 生 阅 读 。
又 由 于 《 文 读 本 》 大 部 分 文 章 篇 幅 较 长 , 阅 读 难 度 较 语 中 且 大 , 少 学 生 不 愿 花 费 时 间 进 行 阅 读 , 有 学 生 将 《 文 读 不 更 语 本 》 若 无 物 。开 学初 , 新 鲜 感 的 支 配 下 尚 能 随 手 翻 翻 , 视 在 随 后 就 将 其 束 之 高 阁 。《 文 读 本 》 具 体 的学 生 的学 习 中 没有 语 在 起 到 一 定 的作 用 。 高 中 的学 业 负 担 本 身 就 重 , 那 么 多 题 海 在 的 强 压 下 , 学 生 有 时 间 去 翻 阅 《 文 读 本 》 确 实 比 较 为 难 要 语 , 学 生 。 农 村 高 中学 生 尤 其 不 重 视 阅读 , 们 更 愿 意 把 时 间花 他 在做题上 。
现 状 分 析 “ 习语文 , 学 首要 的是 在 课 内学 习 的教 科 书 。 课 时有 限 , 但 课 文数 量不 能 多 , 只凭 一 套 教 科 书 培 养语 文 能 力 , 然是 难 以 显 奏 效的。 此 , 因 还必 须加 强 课 外 学 习 , 大 视 野 , 加 积 累 ” [ 扩 增 。1 = 正 是在 这一 目的 要 求 下 ,专 家 学 者 编 写 了这 套 高 中 《 文 读 语 本》 。但 据 了解 , 多 语 文 教 育 工 作 者 , 基 层 教 研 员 、 线 教 很 如 一 师 , 往 忽 视 《 文 读 本 》 作 用 , 至 忽 视 《 文 读 本 》 存 往 语 的 甚 语 的 在 。 新 教 材 使 用 过 程 中 , 于时 间 的不 足 , 法 的 缺乏 , 件 在 限 方 条 的欠 缺 , 少 有 教 师 能 全 面 系统 地 了解 《 文 读 本 》 内容 , 很 语 的 更 不 用说 钻研 教学 方 法 了 。

关于高中语文读本有效使用的探索——以苏教版为例

关于高中语文读本有效使用的探索——以苏教版为例
养 学 生 良好 阅 读 习 惯 。 这 是 一 个 很 值 得 探 讨 的
话题 。
分地放在结果 读了什 么 学到什么 , 而应该更 多放在 培养 良好的习惯 , 使 阅读 成为学 生 的一种 自觉 的生
活 方 式 上 。 叶 圣 陶先 生 说 : “ 凡 是 好 的态 度 和好 的 方
法, 都要使它成为 习惯 , 只有熟 练得 成 了习惯 , 好 的


语 文读 本 的教 学定 位
态度 才能随时随地表 现 出来 , 好 的方 法才 能随时 随 地地 应用 , 好像出于本能 , 一 辈子享用不尽 。 ” 通过 高 中三年 , 甚或小学直至高中十二年一贯 制的有序列 、 有指导 的读本 阅读 , 培养学生 良好 的阅读 习惯、 科学 的阅读速度 , 营造浓厚 的阅读 氛围 , 进 而培养他们卓 越 的思维 品质与见识 。“ 腹有诗 书气 自华” , 阅读 中 积淀 、 养成 的浑 厚气 质 , 这是 真正 的素养 。气质 、 思 维 品质与见识 , 这些将 是他们 终身受 用 的语文 学 习
2 .读 本 阅读 的 达 成 目的 。
组成部分 , 其 内容涵盖广泛 , 可 以大大增 加学生 的阅 读量, 扩展其眼界 , 增加 其 知识 储备 , 是语 文学 习 中 不可 或缺 的一 个环 节 。但在 实 际教学 中, 读本 使用
情 况 不 尽 如人 意 : 或重视程度不够 ; 或 缺 乏必 要 阅读
作者 、 其他 读者 对话 ( 阅读 交 流 ) , 从 而在 比较 中悟 见、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 如 归纳 、 比较 、 批判 等。再 者, 独特的思维品质 , 尤其是思维 的深刻性 、 灵活性 、
创造 性 与独 特 的 思 维 视 角 分 不 开 , 而 这 与 大 量 的 阅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一石二鸟三读法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一石二鸟三读法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语文教师论文一石二鸟三读法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分“语文教科书”(下称《教本》)和“语文读本”(下称《读本》)。

掂掂《读本》,份量差不多是《教本》的两倍,远不是旧教材那种“小尾巴”了。

翻开《读本》,墨香扑鼻,美文连篇;比看《教本》,远近亲邻,藕断丝连。

拿起它,就算那些善于拿起课本指点江山,断言“考这,不考那”的应试老先生恐怕也很难分出个“读彼不读此”来。

编者的大语文观十分明显:《读本》是《教本》的延伸,利用好它,就能一石二鸟,既巩固《教本》的知识,又拓宽阅读面。

那么,《读本》该如去读呢?新大纲课时,要完成《教本》内容,就必须改革原来的教法。

《读本》自然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为宜,但如果不作正确导读,学生将它视同一般课外读物,随兴浏览则已,那就太可惜了。

这里根据《读本》的编排特点,介绍三种利用课内时间一石二鸟导读《读本》的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课前五分钟”,联系读法。

新教材编排,更重视读、说、写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也来个“不读不上课”,从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划出一个“课前五分钟”来,引导学生对《读本》有关文段作“联系式”的朗读。

如《内蒙访古》,《教本》节选二、三节,《读本》选其余章节,这原来属于教参内容,本来就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或朗读,现在出现在《读本》里,老师只要布置学生课外准备,课内由本节主持“课前五分钟”的学生朗读即可。

既避免了干讲,训练了朗读,又加强了对课本的全面了解,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

二、课堂训练,理解读法《教本》与《读本》选文,远亲近邻,藕断丝连,比照性很强。

那么,我们可以在设计课堂训练时,将《读本》中比照性很强的美文纳入“延伸训练”中去,让学生对比阅读。

这样做既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如《教本》选编唐宋诗歌散文,均将同一作者的若干作品分别编进《教本》和《读本》,将后者的内容设计进课堂训练中,可以相互补充,加深理解。

教本讲了《赤壁赋》,读本就相应选了《后赤壁赋》,教本讲了柳宗元的《愚溪诗序》,读本就有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钴姆潭西小丘记》。

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的研究

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的研究

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高中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将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达到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探讨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

一、实际案例分析针对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问题,我们选择了某高中的语文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

在该校,语文老师将课内课外阅读融为一体,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

在课内教学中,语文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还可以让学生对相应的诗文进行朗读和创作。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文学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创造力。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

通过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学作品和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而且,图书馆还会定期举办读书会、作文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课内外衔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够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课外阅读也会促进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学校还会举办一些主题阅读活动,比如诗词大会、作文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提高。

二、理论分析在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背后的理论支撑。

对于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渴望求知。

语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探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探

高 中语 文教 学 大 纲要 求 高 中生 课 外 阅读 不少 于 3 0 0万 字 。
据 此 ,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 ,而且规定读本须 与教科书配套使用 ,且 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 , 现状如何 呢?或荒废 “ 读本” , 或随意处理 “ 读本 ” 。
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 “ 读 本 ” 中取 材 ,学生 多数 因教 师一
关键 词 :教 本 与读 本 ; 主动 学 习 ;独 立 思 考 中 图 分 类 号 :G 6 3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编号:1 0 0 2 — 7 6 6 1( 2 0 1 3 )3 6 — 2 4 6 — 0 1 不 但 扩 展 了对 人 物 的理 解 ,而且 提 升 了学 生 的人 生 观 。这 就是
了 ,导 向就 清 晰 ,加 之 抓 住 了 “ 考 分 ”这 条 筋 ,运 作 起 来 也 就 比较 顺 畅 。诚 然 ,抓 好 落 实 ,少不 了各 种 措 施 的及 时 “ 跟进” 。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 。 是把握作者 的感情倾 向和基 调 。通过教本 和读本 同类作 品的对照 阅读 , 可 以磨砺辨析 和把
五 、跨 文 本 把 握 倾 向基 调
那 么 ,怎样 较好 地使 用好 教本 与读本 ,使教读两本有机结
合 起来 ,进 而落 实 教 师指 导 呢 ?


跨 文 本 强 化 考 试 需 要
根据马斯洛 “ 需要层 次”理论原理 , “ 需 要 ” 往 往 就 是 动力 。 有 目的 地 持 续 地 满 足 “ 需 要 ”能 够 收 到 强 化 激 励 的 实 效 。 因为考试要考 “ 读 本” ,学 生 又 有 “ 得 分 ” 的需 求 ,这 样 便 可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知识跨越措施分析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知识跨越措施分析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知识跨越措施分析【摘要】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的创新与改革也彰显出其不甘示弱的时代特征。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具有优秀特征、编写科学、合理的教材应运而生。

本篇文章主要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力求在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知识跨越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增强。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知识跨越教学措施【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30-01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应该少于300万字。

为了使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苏教版教材特别推出了与该教材相适应的读本,以促进学生阅读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然而,这套精心编写的教本与读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违背了读本编写最初的目的与愿望,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实现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了解“两本”结合的重要性、重视读本的价值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高中语文读本经常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忽视,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这种不正确对待语文读本的态度和行为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们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教本为中心的教学态度、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并充分的重视高中语文读本的重要价值,将其放在教学重要的辅助性位置上,力求使高中语文的教本与读本做到最好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任务的完成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使教本与读本有效的结合首先,读本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学生只有在其感兴趣的事物面前才能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

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教本与读本的有效结合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如何实现课本与读本的跨联教学

如何实现课本与读本的跨联教学

备课参考16㊀2018 4如何实现课本与读本的跨联教学张保莉㊀㊀文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基本功ꎬ而学生时代正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㊁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ꎮ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ꎮ据此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必修课本和读本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ꎬ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ꎮ然而ꎬ教师或荒废 读本 ꎬ或随意处理 读本 ꎬ学生无暇阅读读本ꎮ结果是尽管读本与课本联系紧密ꎬ考试也多有涉及ꎬ但是学生多因教师误导或自身忽视而在考试中招架不住ꎬ败下阵来ꎮ那么ꎬ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ꎬ使教本与读本有机结合起来ꎬ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一㊁强化考试需要根据美国亚伯拉罕 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原理ꎬ 需要 往往就是动力ꎬ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 需要 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ꎮ考查学生心理可知ꎬ考试要考读本 ꎬ而学生有 得分 的需求ꎬ这样便可以生成 利益驱动 效应ꎮ为此ꎬ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ꎬ考试不是考课本ꎬ考试考的是教材ꎮ所谓 教材 ꎬ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课本与读本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ꎮ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ꎬ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ꎬ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ꎮ 因此ꎬ教师首先应当对作为课本延伸的 读本 给予高度重视ꎮ课本内容犹如理科的例题ꎬ概念明确了ꎬ导向就清晰了ꎬ加之抓住了 考分 这条筋ꎬ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ꎮ而 读本 就是例题的延伸与拓展ꎬ学生在阅读与做题的过程中懂得举一反三ꎬ效果当然不能同日而语ꎮ譬如ꎬ课堂教学中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ꎬ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阅读分析进行小测验等ꎮ二㊁比较人物性格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了一位古代说士形象:勇赴国难的烛之武ꎮ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之后ꎬ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延伸到读本里去ꎬ如要求学生阅读读本上的«宫之奇谏假道»ꎬ通过对作品的分析ꎬ让学生揣摩出宫之奇的政治远见ꎻ与«滑稽列传»进行比较ꎬ揣摩淳于髡 不流世俗ꎬ不争势利 的可贵精神以及微言谈中ꎬ亦可以解纷 的非凡的讽谏才能ꎮ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ꎬ教师可要求学生与读本中的«程婴与杵臼»进行比较阅读ꎬ分析荆轲与两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不是依靠机智ꎬ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㊁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㊁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ꎻ而程婴与杵臼立孤复仇的行为则表现了他们疾恶如仇㊁见义勇为的崇高品质ꎮ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ꎬ既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ꎬ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材料ꎮ三㊁探究人物成因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ꎬ有不少学生认为ꎬ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ꎬ像烛之武这种能言善辩的人有很多ꎬ不足为奇ꎬ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㊁及时撤兵的晋文公ꎮ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本课下注释: 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 并提出问题ꎬ晋文公长期逃亡在外ꎬ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㊁临危不乱的君王的?然后再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ꎮ通过阅读ꎬ学生认识到ꎬ没有遭受备课参考17㊀20184卫㊁曹㊁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ꎬ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ꎬ就没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ꎬ这就叫 艰难困苦ꎬ玉汝于成 ꎮ教师这样处理ꎬ不但扩展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ꎬ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ꎮ这就是在课本里建立形象ꎬ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人物性格的成因ꎬ从人物的 心路历程 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ꎬ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ꎬ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ꎮ四㊁感知人性多维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ꎮ学生在«子路㊁曾皙㊁冉有㊁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 循循善诱 的一面ꎬ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ꎬ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ꎬ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ꎮ但是ꎬ这是否就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ꎬ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人们去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ꎬ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ꎮ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ꎮ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ꎬ我们就看到了孔子 金刚怒目 的一面 他 当仁不让 ꎬ在 主义 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ꎮ五㊁把握倾向基调阅读文章就要概括文章重点ꎬ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ꎮ通过课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ꎬ就可以磨砺学生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涉及对人性的解读ꎬ也涉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ꎬ我们可以把它和读本中的«杨志卖刀»对照阅读ꎮ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林冲和杨志面对的都是黑暗的封建社会ꎬ但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林冲委曲求全㊁忍辱负重ꎬ换来的是以高俅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步步紧逼ꎬ幻想彻底破灭ꎻ杨志思想正统ꎬ一心想谋个一官半职ꎬ光宗耀祖ꎬ却被现实无情地粉碎了梦想ꎮ在阅读这两篇作品时ꎬ教师要告诉学生不仅要对人物形象作充分的分析ꎬ更要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ꎬ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上ꎬ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ꎬ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ꎮ六㊁拓延文章主旨一般说来ꎬ同一时期的作品在主旨方面有某些相似点ꎬ在其中一篇入选教材时ꎬ课本和读本会同时选用有关联的几篇文章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ꎬ就需要注意立足课本ꎬ适当延伸读本ꎮ如«庄子»一书ꎬ课本选用了«逍遥游»和«庖丁解牛»ꎮ«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㊁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ꎬ都是 有所待 的ꎬ都不能达到所谓 至人 神人 和 圣人 的绝对自由的 逍遥遊境界 ꎮ但是ꎬ庄子这种贬抑大鹏㊁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做法ꎬ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形象的向往ꎮ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 分裂 现象ꎬ在«庖丁解牛»中同样有所表现:用故事演绎保身㊁全身㊁养亲㊁尽年的人生旨趣ꎬ主旨在消极出世ꎬ却让人看到了敬业求精㊁注重实践㊁把握规律的 言外 之意ꎮ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比较ꎬ把这种主旨引申至«秋水»ꎮ«秋水»的主旨本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ꎬ却让人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ꎮ教师需要具备辩证的眼光ꎬ再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思想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ꎬ很有意义ꎮ总之ꎬ课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 利益 联系起来ꎮ这里既有功利的目的ꎬ又有精神的需求ꎬ而本质上又是一种迁移ꎮ显而易见ꎬ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ꎮ然而ꎬ课内知识有限ꎬ课外知识无限ꎬ想要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ꎬ关键还是要教师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㊁独立思考ꎬ通过比较㊁分析㊁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ꎮ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浑源中学(037400)。

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3篇)

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跨学科融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教育部门提倡跨学科融合教学,即打破学科界限,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案例以某中学为例,该校语文教师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1. 文学作品与历史学科融合在《红楼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家族制度、婚姻观念等。

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学生深入理解了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2. 语文与艺术学科融合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邀请美术教师共同授课,让学生欣赏荷塘月色主题的绘画作品,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在此基础上,学生创作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 语文与地理学科融合在《长江之歌》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向学生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生态环境等。

通过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学生亲身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色,增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 语文与科技学科融合在《人工智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邀请计算机教师共同授课,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编程语言创作简单的智能程序,提高了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三、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策略1. 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素养教师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与启示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与启示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与启示摘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点,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要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

中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必须实施跨学科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全面发展;跨学科;语文素养跨学科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程序,引导学生学习较为重要和较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年轻人除要具备科学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沟通技巧、协作能力、公民意识与尊重他人等各项素质外,更要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沟通协作等能力,跨学科教学应是省时高效的途径之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跨学科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跨学科教学在形式上表现为系统的开放性,在内容上反映了事物的联系性,它有着先进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要求是我们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有力武器。

新课改强调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并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和相互补充。

它“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新课改还要求加强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形成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

哲学家斯马茨的“整体论”是实施跨学科教学的哲学基础。

斯马茨认为:“即使积累了某部分,也绝不能达到整体。

这是因为,整体远比部分之和大。

”在分科教学中,学生所积累起来的知识是部分,而跨学科教学跨越了学科鸿沟,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信息互相渗透、融会贯通。

如何利用高二语文教学教案促进课程贯通,更好地开展跨学科教学

如何利用高二语文教学教案促进课程贯通,更好地开展跨学科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课程之一,也是高中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界非常重要的话题。

跨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课程贯通,促进课程的整合和协调。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案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贯通,更好地开展跨学科教学。

一、教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课程之一,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教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案不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还是反映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教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有效的教学流程:教案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可以帮助教师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

2、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案中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课前预习等,通过教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3、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案中包含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教学实施的实质内容,通过教案,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内容。

二、如何利用高二语文教学教案促进课程贯通1、构建跨学科教学的框架要想实现跨学科教学,需要构建一个明确的框架。

这个框架应该包含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只有通过这样的框架,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达到课程贯通的目的。

2、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在跨学科教学中,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综合教学、课程整合等教学策略来进行跨学科教学。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一起,达到课程贯通的目的。

3、强调语文的应用性要想实现课程贯通,必须强调语文的应用性。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只有通过运用语文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如何更好地开展跨学科教学1、利用教学资源跨学科教学需要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利用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Explor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Signific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s it helps students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skills and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By incorporating elements from various subject areas such as literature,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to Chinese language lessons, educators can enhance students'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its context, and its real-world applications.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帮助学生将语文技能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

通过将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等各学科领域的元素纳入语文课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其背景和实际应用的整体理解。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Skills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into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rovides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analyze Chinese literary works, understand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and enhance their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kills. By studying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texts, students not only improve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but als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in which the works were created.将文学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分析中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写作风格和提高词汇语法技能的机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研究引言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跨学科整合策略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并探讨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及意义。

什么是跨学科整合策略跨学科整合策略是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概念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体验。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跨领域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跨学科整合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文化与历史融合通过将语文教材与历史事件、人物相关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背景知识,提升对古代文化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语言艺术与美学交融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其他艺术领域,如音乐、绘画等。

3. 逻辑思维与科学知识结合以科学文章为素材,教授学生科学阅读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实践与公民教育融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现象,并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讨论,以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跨学科整合策略对高中语文教育的意义1. 增强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跨学科整合策略,高中语文教育不再仅限于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其他领域中。

2. 提升综合素养和跨领域思维能力跨学科整合策略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整合策略,学生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进行整合、交叉运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4. 增强跨文化理解和国际视野跨学科整合策略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并比较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增强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国际视野。

结论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整合策略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同时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文科备课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

高中文科备课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

高中文科备课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
在高中文科备课中,跨学科整合策略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育的拟人立场,我们深知每一个学科都像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视角。

然而,当这些个体相互交流、合作时,它们可以共同创造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教育体验。

首先,跨学科整合策略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历史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背景和情境,文学作品则可以深化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这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跨学科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写作课程中引入哲学思辨的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探讨主题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表现,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跨学科整合还有助于学生建立综合性的学习观念。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连贯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例如,社会学中的调查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
语言学中的语言变迁研究,从而加深对两个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跨学科整合策略需要教师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

只有通过教师之间的跨学科专业发展和课程设计的协同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融合和教学的最佳实践。

综上所述,高中文科备课中的跨学科整合策略不仅仅是学科之间内容的简单结合,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演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实现课本与读本的跨联教学

如何实现课本与读本的跨联教学

如何实现课本与读本的跨联教学
张保莉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文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基本功,而学生时代正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

据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必修课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教师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学生无暇阅读读本。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张保莉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浑源中学 037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
2.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
3.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探
4.浅析高中语文课本与读本跨联教学方法
5.高中语文教学与读本教学跨联策略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自主、合作、交流,用好高中《语文读本》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自主、合作、交流,用好高中《语文读本》

自主、合作、交流,用好高中《语文读本》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高中语文新教材想配套的《语文读本》的使用。

本研究将《语文读本》分为阅读、写作和语言三类进行阅读指导。

把〈语文读本〉作为课堂教学比较阅读的材料、作文指导的范文和语言教学的蓝本,采用课堂自主学习、可后合作阅读、课前五分钟演讲交流等形式,读写说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学〈语文读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读本自学能力自主合作交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强调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00年秋季起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除课本外,所配的一本50万字的〈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积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语文学习方法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获得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但从教学现状看,〈读本〉的使用不能尽如人意。

许多教师观念尚未转变,尚未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对〈读本〉重视不够,致使大多学生没读几篇文章,〈读本〉几乎如同虚设。

因此,我就如何用好〈读本〉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本研究力求在建立〈读本〉使用的可操作的规范性体系作些探索,努力走出一条新教材新教法的新路子。

〈读本〉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广,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读本〉分阅读、协作和语言三部分,阅读部分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和知识性的,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同学们丰富底蕴、提高文学素质,而且对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写作部分有作家创作经验和学生优秀作文,有助于同学们借鉴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因此,教师应很好地利用它,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已经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型有用人才综合实力的基本能力。

本课题研究就是根据自主活动原则、合作学习原则和互相交流原则,将〈读本〉分为阅读、写作和语言三类进行阅读指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教学措施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

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

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

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

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

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

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

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

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

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

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

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

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
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

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

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

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

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

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

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

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

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

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

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
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

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

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

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

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利用读本第一册中P190页的《先秦诸子散文》一文,制作表格,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学完该单元文章后,填表作业,这就自然延伸到读本的篇目。

读本中儒家著作《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墨家著作《墨子》中的《非攻》、法家著作《韩非子》中的《五蠹》、兵家著作《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等与教本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当然,这张表格的完成时间可以相对较长,诸如《五蠹》等文字较为艰涩一些的文章,还有待老师的点拨。

总之,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

这里既有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