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研究小故事聪明的Watson和Crick
科学家简介PPT-沃森与克里克
•
这时,克里克读到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书《生
命是什么》,书中预言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
并指出生物问题最终要靠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而且很可
能从生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克里克深信自己
的物理学知识有助于生物学的研究,但化学知识缺乏,于
是开始发愤攻读有机化学、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准备探
资料3: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
资料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
•• 得出: (1)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A=T),
• 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G=C)。 (2)同种生物体细胞中DNA的含量是相同的,不同种生物
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予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
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
结果经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
构模型。而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学洞察力,不顾沃森
的犹豫态度,坚持在他们合作的第一篇论文中加上“DNA
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
• 的碱基含量是不同的; 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A与T、G与C配对
• 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
告,这种模式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弗兰克林等讨论 了鲍林的模型。当威尔金斯出示了弗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 的X射线衍射照片后,沃森看出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结构, 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 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恩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集中起来。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他们的研究分析,沃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引言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遗传性状以及遗传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经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和突破,成为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回顾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科学家。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在1860年代,奥地利修道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基因与性状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比例关系,并总结出了“孟德尔遗传规律”。
这个理论被认为是现代遗传学的起点,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染色体理论与核酸发现在20世纪初期,细胞学家沃尔夫(Waldeyer)提出了“染色体”这个概念,并认识到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
随后,莫尔根(Morgan)等科学家通过对果蝇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连锁遗传现象,并提出了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
在20世纪的早期,生物化学家费舍尔(Fischer)和赖斯特(Race)等人独立地发现了核酸存在于细胞中。
随后,赖斯特和奥彭海默(Avery)等人证明了DNA是真正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并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复制与基因组学在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通过对X射线衍射图像的分析,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阐明了DNA复制的机制。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信息如何在细胞分裂时被复制并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整个基因组的研究。
1975年,萨尔泰拉根据细菌基因组大小和复杂性提出了“基因组大小假说”,认为生物体复杂性与其基因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分子遗传学的兴起20世纪末,随着DNA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遗传学成为研究的热点。
1983年,科学家库尔特(Kary 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这项技术使得DNA的复制和扩增变得更加容易。
随后,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基因测序项目,并解析了多个生物体的基因组。
生物科学名人事例
生物科学名人事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起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学科,涉及到生物的各个方面,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在这个广阔的领域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他们为生物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物科学领域的名人事例。
1. 辛格-罗尔夫·扬森辛格-罗尔夫·扬森(Svante Pääbo)是瑞典籍的生物学家,以其在人类基因组学和古人类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而闻名。
他是著名的帕弗洛夫研究所的成员之一,也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
他的工作围绕着尼安德特人和其他古代人类的基因组学,通过研究这些遗传信息,揭示了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故事。
2. 艾琳·格里克艾琳·格里克(Erin Brockovich)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和公共卫生倡导者,她以揭露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黑壤灾难的环境污染事件而闻名。
她的努力最终促使一家大型能源公司对其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赔偿和整改。
她的事迹不仅在于揭露环境污染问题,更在于激励和启发了无数人投身环保事业。
3. 简·古道尔简·古道尔(Jane Goodall)是一位英国的动物行为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她长期在非洲进行关于黑猩猩行为的研究。
她的工作揭示了黑猩猩的复杂社会结构和智力,对我们理解人类的进化和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也是全球环保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提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詹姆斯·沃森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是一位美国遗传学家,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合作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发现赢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朱莉安娜·华生朱莉安娜·华生(Juliana Huxley)是一位英国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她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事例]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
沃森与克里克:互补的一对陈蓉霞DNA结构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传奇性的“章节”之一。
关于这段历史的科普书已数不胜数,而创造历史的两位主角的自传,无疑是其中最不容错过的。
所有的科学家传记都不会像明星传记那样吸引公众的眼球,但DNA双螺旋发现者之一沃森的传记《双螺旋》却是个例外。
所有的科学家传记都不会像明星传记那样吸引公众的眼球,但DNA双螺旋发现者之一沃森的自传《双螺旋》却是个例外。
初读此书,我就像读侦探小说那样将它一口气读完了,可见情节之吸引人。
其中没有枯燥乏味的公式,没有艰深难懂的推理,有的只是戏剧化的情节和人物:克里克(双螺旋发现过程中的另一主角)因其滔滔不绝的大嗓门而遭人嫌;鲍林、查伽夫等精英科学家轮番登场,他们全都在为DNA而暗中较劲;还有一个孤傲的独身女科学家富兰克林,她似乎是这个团体中的另类;此外,还有各类轻松的晚会、异国情调的旅游和美貌女郎的出现作为陪衬。
科学发现原来是如此轻松愉悦,科学家也不是只会在实验室里摆弄仪器、在大街上走路一不小心就会撞到电线杆上的“老古董”。
相反,他们也像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一样,怕苦怕累且笨手笨脚。
沃森公开坦承,在芝加哥大学念书时,他尽力不去选修任何有点难度的化学或物理学课程。
而当用一只煤气灯直接加热苯以后,他从此便远离了化学,因为比起再来一次爆炸,驱逐一名无知的博士要安全得多。
借学术会议之名而享受豪华旅游的经历使沃森悟出一个与科学有关的真理,即科学家的生活不仅在智力活动方面丰富多彩,而且在社交活动方面也可能趣味盎然。
尽管科学高深莫测,但科学家毕竟也是人,这样的描述也许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家“人性的”一面,但我更欣赏克里克的这一补充:在这里,“人”这个词偏重于描述人的动物属性,而不是诸如数学研究这类人类特有的行为。
此语出自克里克的自传《狂热的追求》。
想当初,他俩以掷硬币的方式决定两人的排名顺序,但如今沃森自传的知名度却要远远超过克里克。
有很多次,热情的崇拜者告诉克里克,他们是如此喜欢他的书——当然,那是指沃森的《双螺旋》。
命运的DNA双螺旋——沃森和克里克
命运的DNA双螺旋——沃森与克里克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出生)与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出生)是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
并由于对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而同时荣获诺贝尔奖。
沃森在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动物学的研究,克里克则是一位对数学和物理十分感兴趣的科学家,一段时间的偶然合作,使得沃森和克里克在剑桥大学对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测算,提出了“沃森、克里克双螺旋模型”。
根据沃森一克里克的双螺旋模型,人们马上便可说明DNA是怎样既作为一个稳定的晶体分子而存在,同时又为变异和突变提供足够的物质、结构基础。
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双螺旋结构的阐述,被公认是20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并导致了许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新发现、新成就。
欧洲第一峰阿尔卑斯山每年夏天都要吸引大批登山者。
它的巨大的冰川,白雪皑皑的峰顶,悬崖峭壁上的婉蜒曲折的小路,处处都是对人类意志和能力的挑战。
1955年的一个夏日,沃森和同伴越过冰川,艰难地攀登着位于秦纳尔的阿尔卑斯山峰。
没有人会特别注意他,可不是吗,登山季节里每天都有这样的年轻人经过这里,何况他的衣着又那么随意。
只有同伴知道,这位年仅27岁的沃森和比他仅年长IO岁的克里克己在两年前携手登上了当代世界科学的高峰。
他们在1953年4月25 H通过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空间结构,即DNA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象征在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代也许将延续几个世纪,在这个时代里,一切生命科学问题都不可能与分子特别是DNA分子分开了。
DNA结构的发现是生物学的奇迹,因为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主要是由两位年轻人完成的,也因为这两位年轻人当时并不是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从真正接触DNA到提出DNA结构模型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因此有关DNA双螺旋的发现过程就成为启迪生物学工作者的极好典范。
双螺旋——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过程中的趣闻
双螺旋——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过程中的趣闻双螺旋克里克既不是理论家,也不是实验家,他介于这两种类型的科学家之间。
他偶尔也做点实验,但更多的是埋头思考蛋白质结构的理论问题。
他常常会由于什么新发现,变得非常激动,立刻逢人便说。
过了一两天他经常会觉得他的理论站不住脚可,于是又回到实验中去,一直到百般无聊之中又产生了对理论的新想法为止。
克里克的理论已经远远超出了蛋白质晶体学的范围。
任何重要的食物都能吸引他。
他也常常到其他实验室去串门,为的是看看完成了哪些新的实验。
对于这点他毫不隐瞒,尽管一般说来他是彬彬有礼的。
他掌握别人的资料并使之条理化的速度之快,常使他的朋友们吸一口凉气。
大家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他会成功,并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剑桥大学各个学院在谨言慎行、温文尔雅的风度掩饰下的智力迟钝。
当然有些科学家认为DNA决定遗传性状的证据没有说服力,因而宁愿相信基因是蛋白质分子。
克里克对这些怀疑并不介意。
许多人是庸人自扰的笨蛋,他们总是押错了赌注。
相当多的科学家不仅气量小、反应慢,而且简直是愚蠢的。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
我再次遇到威尔金斯的时候,我察觉到我很可能快要交上好运了。
因为他已经注意到我姐姐非常漂亮,很快他们就在一起吃午饭了…如果威尔金斯真的爱上了我的姐姐,那么我将免不了跟他的DNA的X射线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了。
我尽力忘记威尔金斯,但忘不了他的DNA照片。
我深信传统的生物化学不能告诉我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所以我打算放弃学习他。
我如今知道X射线晶体学是遗传学的关键。
从我到实验室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离开剑桥。
我发觉和克里克谈得很投机。
在佩鲁茨的实验室里居然能找到以为懂得DNA比蛋白质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
因为我就不必话费很多时间学习蛋白质X射线分析技术了。
我和克里克每天至少交谈几个小时,这件事并没有遭到非议…当他的一些公式不得其解的时候,常常向我问及噬菌体方面的知识。
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两条多核苷酸链形成螺旋WatsonandCrick
linked by covalent bonds — complementary base pairs form hydrogen bonds
antiparallel
5'
3'
rotate
(2) Describe the main features of DNA structure.
11
免疫学信息网
Draw a labelled diagram of a section of DNA.
Markscheme • four nucleotides shown in diagram with one nucleotide clearly labelled; • base, phosphate and deoxyribose (shown as pentagon) connected between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 DNA molecules make up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living organisms.
- The subunits of DNA are ed nucleotides.
three parts of nucleotide - a sugar (deoxyribose), a phosphate group, a nitrogenous base
3'
5'
double helix
antiparallel
c c
base pair
Homework
1. (1) Outline DNA nucleotide structure in terms of sugar (deoxyribose), base and phosphate.
医学遗传学研究小故事聪明的Watson和Crick
第四章聪明的Watson和Crick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是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Wilkins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然而,有多少人记得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50年前,她率先拍摄到的DNA晶体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Franklin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
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
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
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得这么好的外国人。
”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
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
就在这时,Franklin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然而当时的环境相当不友善。
她开始负责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
同事Wilkins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
他把她看做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
当时的剑桥,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
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
Franklin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
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
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人体,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
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衍射图形。
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
1953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
1953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4月)1977Maxam 和Gilbert (见照片)/Sanger分别独立地提出DNA测序方法1982Wada提出自动测序设想,并得到日立公司支持1985Sinsheimer 在美国加州大学主持召开了会议,讨论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可能性1986在美国纽约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的“人类分子生物学”会议上,人类基因组计划引起极大争议(6月)1986Hood(见照片)和Smith宣布研制成功第一台DNA自动测序仪(7月)1987Burke、Olson和Carle建立酵母人工染色体(YAC),使插入克隆片段长度增加10倍(5月)1988美国卫生研究院(NIH)成立人类基因组研究办公室,沃森任负责人(9月)1990毛细管电泳技术被发展起来1990美国卫生研究院开始四种模式生物的大规模测序:大肠杆菌(短棒形图)、线虫(长条形图)和酵母(卵形图)(8月)1991文特尔(Venter)提出利用表达序列标签(EST)发现基因的策略(6月)1991日本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启动(10月)1992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完成染色体的第一张物理图谱(图中为美国Page领导的研究小组)(10月)1993Sanger中心在英国Hinxton建立,由Sulston 领导。
该中心后来成为国际协作组的主要测序实验室之一(10月)1994Murray和Cohen等发表完整的人类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平均间距0.7cM(9月)1995Brown 等发表第一篇有关cDNA探针的玻璃板微阵列(即基因芯片)论文(10月)1996一国际研究协作组公开酵母基因组全序列(10月)1997Blattner , Plunkett 等完成大肠杆菌5Mb长度的基因组测序(9月)1998Green (见图)和Ewing B.等发表序列数据自动识别软件PHRED。
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 构型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包含遗传信息的分子,它广泛存在于细胞中,并承担着传递遗传信息和控制细胞生物化学活动的重要功能。
DNA的构型是指它的空间结构和排列方式,而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构型模型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对生物学、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 Watson和Crick的发现1953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有关DNA的构型的研究成果。
在这篇名为“一种结构占据着DNA 的分子模型”(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的论文中,他们首次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通过对X射线衍射图和化学成分的分析,Watson和Crick得出了DNA分子由两条螺旋状的核苷酸链组成的结论,并且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2. 双螺旋结构根据Watson和Crick提出的模型,DNA分子由两条螺旋状的核苷酸链组成,每条链由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糖分子连接而成。
这两条链以氢键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他们还发现了腺嘌呤和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鸟枷嘌呤之间的碱基配对规律,即A和T之间存在双氢键连接,C和G之间存在三氢键连接。
3. 对生物学的影响Watson和Crick的发现对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解释了DNA是如何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为遗传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生物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过程的分子机制。
对DNA的构型的理解还为遗传工程、基因编辑和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4. 对医学的影响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构型模型对医学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为医学基因治疗和疾病的分子诊断提供了基础,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对DNA序列的分析来诊断疾病、评估药物疗效以及预测个体的健康风险。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在科学史上,沃森和克里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名字。
他们一起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人类基因解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因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的合作和成就成为了科学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激励了无数科学家和研究者。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是两位性格迥异的科学家。
沃森是个性活泼、好动的美国人,而克里克则是一个沉稳、深思熟虑的英国人。
两人在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相遇,开始了他们传奇的合作之路。
他们的合作始于1951年,当时两人都对DNA的结构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他们深知,DNA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如果能够解开它的奥秘,将对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森和克里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推理,他们不断地尝试各种可能的结构,并进行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交流、讨论,甚至有时候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争执。
但正是这种互相激发、互相补充的合作关系,让他们能够一次次地冲破困难,不断前行。
最终,1953年的一个春天,他们成功地揭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也为后续的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沃森和克里克因此成为了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他们的名字也被载入了史册。
然而,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种种困难和挫折,甚至一度陷入了困境。
但正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让他们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告诉我们,合作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因为互相需要,更是因为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正是这种默契和奋斗精神,让他们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科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传奇。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
在科学史上,沃森和克里克是一个传奇的名字。
他们是20世纪
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们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生命的理解。
他们
的故事充满着勇气、执着和创新精神。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科学界对DNA的结构知之甚少,这成为了当时生物学领域的一个谜。
沃森和
克里克在这个时候相遇了,他们开始了一段合作之旅。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DNA的结构,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和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
放弃。
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找到DNA的秘密。
经过多年的努力,沃森和克里克终于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
螺旋结构。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也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奖。
他们的发现不仅解开了DNA的奥秘,也为后人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
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无数的
科学家和研究者,让他们明白,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但只要不放弃,一定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他们的故事也是对人类勇气和智慧的伟大赞颂,他们的成就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可以从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目标,勇敢面对困难,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沃森和克里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们因为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而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们的合作和发现不仅改变了生物学,也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毅力和智慧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科学探索的传奇。
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对于DNA的结构一直是一个谜。
人们知道DNA是生命的基础,但它的结构却一直无法被解开。
这时,沃森和克里克两位年轻的科学家走到了一起。
他们都有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未知的好奇心,于是决定合作一起解开DNA的结构之谜。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研究DNA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
他们用模型、图表、数据等各种手段来分析DNA的结构,但是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尝试不同的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成功地揭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之谜。
他们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向世界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这个发现不仅使他们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也为整个生物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探索需要勇气和毅力。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没有退缩,而是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他们也告诉我们,科学探索需要合作和团队精神。
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是如此默契和完美,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科学探索需要创新和不断尝试。
他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尝试不同的方法,直到最终找到了突破口。
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也是科学探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是科学史上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让我们向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双螺旋发现DNA 结构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特别神奇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很聪明的科学家,他们一直在努力弄明白一个超级大的秘密,那就是我们身体里的DNA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有两个特别厉害的科学家,一个叫沃森,一个叫克里克。
他们俩一直想啊想,做了好多好多的实验。
他们就像在一个大大的迷宫里找出口一样,有时候会走错路,但是他们没有放弃。
有一天,他们突然有了一个很棒的想法,觉得DNA 可能是像一个双螺旋的楼梯。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那个楼梯,一圈一圈的,是不是很神奇?
《双螺旋发现DNA 结构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
沃森和克里克为了证明他们的想法,又做了好多好多的工作。
他们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考。
就好像我们搭积木,要一块一块地试,才能搭出漂亮的房子。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发现了DNA 就是双螺旋的结构。
这个发现可太重要啦,让我们对生命的秘密知道得更多了。
小朋友们,科学家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双螺旋发现DNA 结构的故事》
小朋友,今天咱们再讲讲。
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后,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这就像是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生命的大门。
他们的发现让更多的科学家能够继续研究,去了解更多关于我们身体的秘密。
小朋友们,也许有一天,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发现很了不起的东西呢!。
伟大的双螺旋watson-crick_图文_图文
不久后,他转到卡文迪许实验室用X射线分析蛋白质晶体结 构的M. Perutz小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结合部。在卡文迪许 实验室的第一年内,Crick全心投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主题— —蛋白质X射线衍射中。
年底,在J. Kendrew的建议下Crick发表了一个演讲,题为《 令人疯狂的探求》。在他20分钟的演讲中,Crick直截了当地 告诉Perutz、Bragg和Kendrew,他们的方法和结论是错误 的,完全没有顾及三位科学家的面子(Bragg于1905年获诺 贝尔物理奖,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负责人;Perutz和 Kendrew于12年后同获196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印第安那大学攻读博士时,Watson来到了当时世界上最 伟大的遗传学家之一——Hermann J. Muller的身边,和 Crick一样,因为Muller研究的果蝇太偏向生物学的范围, Watson想了解的却是他感兴趣的基因的物理特性,Watson 离开了Muller的实验室。
他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噬菌体——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噬菌体是当时的研究热门,40年代初,某些科学家认为噬菌 体的研究将能提供基因本质及遗传本质的最佳信息。而许多 敏锐的遗传学家开始怀疑噬菌体可能就是赤裸的基因。
R. Franklin是位杰出的女性,她所拍X射线衍射照片效果极佳 。但遗憾的是,她和Wilkins,她的上司,合作并不愉快,几乎 到了分裂的边缘。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一丝相同,那就是对待实 验的态度。他们把实验放在第一位,把精力放在获得高质量的 衍射照片上。R. Franklin作为女性更是一丝不苟,她将所得到 的衍射照片根据DNA晶体类型分门别类,依次研究
国王学院的研究者M. Wilkins和R. Franklin采用的方法和 Watson和Crick 的不同,他们的宗旨是让实验数据说话。 在搜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前讨论DNA分子结构是愚蠢的
伟大的双螺旋watson-crick
不久后,他转到卡文迪许实验室用X射线分析蛋白质晶体结 构的M. Perutz小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结合部。在卡文迪许 实验室的第一年内,Crick全心投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主题— —蛋白质X射线衍射中。
年底,在J. Kendrew的建议下Crick发表了一个演讲,题为 《令人疯狂的探求》。在他20分钟的演讲中,Crick直截了当 地告诉Perutz、Bragg和Kendrew,他们的方法和结论是错 误的,完全没有顾及三位科学家的面子(Bragg于1905年获 诺贝尔物理奖,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负责人;Perutz和 Kendrew于12年后同获196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已经记不起第一次会面的细节,但两人都记得,那次会面 的确有些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同时发现对方对DNA、基 因、遗传物质的看法如此地一致,如此地与众不同。有人形容 说,他们之间甚至不需要言语,即可了解对方的想法。
在剑桥,他们被分到一间远离其他研究人员的办公室工作,因 为如此一来,他们便能在“不干扰其他科学家的情况下讨论事 情。”很快地他们话题的重点便集中在彼此最关心的事情上, 他们必须尽快找出DNA分子的组成方式。
但Crick在实验室中并不受欢迎,因为他常常告诉他的同事说, 他们所讨论的内容都是没有用的东西。大战结束后,Crick被派 前往rick第一次正式地与生物学打交道。
1947年秋,Crick来到剑桥的Stramgeways实验室,从事细胞 方面的研究。虽然Stramgeways实验室的研究条件很不错,但 它并不合Crick的意。因为他所喜欢的物理和化学派不上用场。
对于Watson和Crick最不幸的不是他们的失败,而是他 们老板Bragg的反应。在与M. Wilkins的老板谈过以后, Bragg严重警告Watson和Crick,让他们远离DNA。
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华生Watson及克里克Crick
DNA模型~成果
❖ 1953年4月25日 《自然》週刊發表了Watson及Crick這篇僅有900多字的文章: DNA的分子結構。這個結構模型的要義是: DNA是一個長長的雙鏈分子,由兩條同軸反向相互纏繞的多核苷酸鏈組成,外 側是由去氧核糖和磷酸根組成的分子骨架,中間是由互補的鹼基對組成的階梯, 鹼基配對方式是A配T,C配G;鹼基對間距為0.34納米,每10個鹼基對形成一個 螺旋週期,螺旋直徑為1納米。這個模型既能從螺旋性、分子直徑、鹼基對的幾 何學尺度等方面闡明X射線衍射圖像,又能以鹼基專一性互補配對來解釋查伽夫 當量定律。
DNA雙螺旋模型~貢獻
❖ DNA雙螺旋模型的建成是20世紀生物學領域極為重要的發現,它為現代分子生 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DNA結構的發現和後來“中心法則”的提出,以及隨後發明的重組DNA和分子 克隆技術,使人類獲得了嶄新的干預生物進化和優化生物的某些功能的有效手段 和途徑。
DNA雙螺旋模型~貢獻
組員~~
❖ 6B6 梁蘭花 ❖ 6B12 翁雯雯
~The End~
Bye Bye
❖ 告別了查伽夫,我立刻去找格里菲斯,請他再告訴我,理論計算表明哪兩種堿 基間吸引力最大。我轉而去查閱查伽夫的文章,頓時驚呆了:格里菲斯算出來 的堿基對A配T、G配C,正是查伽夫實驗中克分子量呈現1:1比例的堿基對。” 這就是著名的查伽夫當量定律,即分子數A=T、G=C。
影響重大的四件事情~No.3
❖ 他們去請教實驗室的訪問學者多諾休(J. Donohue)。多諾休是曾和鮑林共事 的量子化學家,他看了華生的草圖後,指出他們畫的堿基構型屬於烯醇式,應 該改為酮式異構體。這真是神來之筆!克里克在回憶中寫道:“多諾休和華生 站在黑板旁邊,我坐在辦公桌一側。突然,我看到了一幅堿基對互補的圖像, 它能解釋1:1。太妙了,真是再美不過了!就在1953年2月20日星期五的這一刻, 我們都明白了,堿基在分子內部,它們是靠氫鍵來專一性配對的。”
沃森和克里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遗传学意义
沃森和克⾥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遗传学意义詹姆斯·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遗传学意义 沃森和克⾥克 1953年5⽉30⽇ 活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性是⽆可争议的。
在⼀切分裂着的细胞中,DNA如果不是全部,⾄少也是⼤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内。
DNA是染⾊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很多证据部说明它是染⾊体⼀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遗传性状的携带者,也可以说它本⾝就是基因。
但是,⾄今尚⽆证据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究竟是怎样进⾏精确⾃我复制的。
最近,我们提出了⼀个脱氧核糖核酸盐的结构模型。
这个模型如果正确的话,就直接地解释了遗传物质⾃我复制的机制。
与我们的前⽂同时发表的伦敦⾦⽒学院学者们的X射线资料,定性地⽀持我们的结构模型⽽与以前提出的所有结构模型都是⽭盾的。
虽然这⼀结构模型尚需更多的X 射线资料加以证实,我们充满信⼼地认为,现在就讨论它的遗传学意义是正确的。
为此,我们假定脱氧核搪核酸盐的纤维并⾮由于制备⽅法⽽产⽣的矫作物。
威尔⾦斯及其同事们曾经指出,由分离出的DNA纤维和某些完整的⽣物材料,如精⼦头部和噬菌体颗粒等,同样可以得到类似的X射线图谱。
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结构现在已经完全确⽴了。
如图1所⽰,它是⼀个很长的分⼦,以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糖和磷酸构成其⾻架。
每⼀个糖联结⼀个含氮碱基,⽽碱基⼜有四种不同的类型(我们认为5-甲基胞嘧啶与胞嘧啶等同,因为两者在DNA结构中皆能很好地参与碱基配对)。
两种可能出现的碱基——腺嘌呤和鸟嘌呤为嘌呤;另外两种——胸腺嘧啶和胞嘧啶为嘧啶。
迄今所知,多核苷酸链中碱基顺序是⽆规律的。
由磷酸、糖和碱基构成的单体称核苷酸。
我们这个具有⽣物学意义的结构模型的第⼀个特点,在于它不是由⼀条⽽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所构成。
这两条链皆绕⼀个共同的纤维轴旋转,如图2所⽰。
⼀般认为DNA汉有⼀种化学结构形式,因此螺旋结构中只应有⼀条链。
但是,X射线所得密度图强有⼒地证明螺旋结构中有两条链。
遗传密码发现的故事
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以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想到了下一个重大问题:遗传密码的问题,即遗传信息是如何贮藏在只有简单的碱基差别的4种核苷酸中的?这时最激动的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相信,通过逻辑运算或推导,就可以破译这些简单的遗传密码。
但是几年后的事实证明,遗传密码的最终破译不是由理论推演获得的,而是收获于两位不知名的分子生物学家无数艰苦的实验之中。
1955年,在纽约大学工作的科学家发现并分离获得了一种可以将核苷酸连接起来的酶,用这种酶,可以将核苷酸连接成RNA 聚合体。
例如:可以把腺嘌呤核苷酸(A)连接成多聚A(polyA,A-A-A-A-A-A-A),还可以制备polyC(C-C-C-C-C-C-C-C)、polyG、polyU、polyAU等。
但是,当时没有人知道什么样的核苷酸组合可以被细胞翻译成多肽片段。
1960年,一个名叫马特海(Matthei)的31岁青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健康研究所,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研究工作。
他发现,蛋白质合成研究既是一种挑战,也蕴藏着突破的机遇。
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当时有3位科学家在做细胞外的蛋白质的人工合成,马特海对其中33岁的尼伦贝格的研究课题最感兴趣,认为他与自己都属于大脑发达的一类人,马特海从此开始与尼伦贝格合作。
按道理说,尼伦贝格应该是马特海的老板,但马特海独立研究的能力很强,他的加盟加速了在试管中研究合成多肽的工作。
他们在试管中将ATP和游离的氨基酸加入到从细胞中提取的核糖体、核酸和酶的混合物中,其他学者已经用这种方法将氨基酸连接到一段肽链上去,但是人们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应该在试管中加入什么遗传信息来合成特定的多肽。
马特海与尼伦贝格经过思考和讨论,共同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基本问题:哪一种RNA可以促进多肽的合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建立和优化了一种对RNA高度敏感并可以及时检测多肽合成的试管实验系统。
他们首先在试管中加入了ATP、游离的氨基酸、酶和核糖体及核糖体RNA,这时试管中并没有蛋白质的合成,实验说明,仅有核糖体及核糖体RNA是不够的,可能还需要带有遗传信息的RNA。
沃森与克里克
人物生平
•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生于英格兰中南部一个郡的首府北 安普敦。
• 小时酷爱物理学。1934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伦敦大学物理系, 3年后大学毕业,随即攻读博士学位。
• 然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学业,他进入海 军部门研究鱼雷,也没有什么成就。
• 1950年,也就是他34岁时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学位, 想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基本粒子。
沃森
基本信息
• 职业:生物学家毕业院校:印第安纳大学 • 中文名:詹姆斯。杜威。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芝加哥 • 出生日期: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 • 其他成就:DNA的双螺旋结构 • 其他作品:《双螺旋》、《基因、姑娘和伽莫夫:双螺旋之后》
人生历程
• 1928年4月6日生于芝加哥。 • 194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后进印第安纳大学研究
生院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 的研究,1951~195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进修, 1953年回国,1953~1955年在加州理工大学工作,1955年去哈佛 大学执教,先后任助教和副教授,1961年升为教授。 • 在哈佛期间,主要从事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 • 1968年起任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方面的研 究。 • 1951~1953年在英国期间,他和英国生物学家F.H.C.克里克合作, 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沃 森
克 里 克
• 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 或医学奖。
Hale Waihona Puke 个人履历• 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相遇,虽然克里克比沃森大12岁,却有一见 如故的感觉。在沃森离开卡文迪什实验室之前,他们共同完成了 一个伟大的成就,那就是揭开了DNA结构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聪明的Watson和Crick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是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Wilkins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然而,有多少人记得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50年前,她率先拍摄到的DNA晶体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Franklin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
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
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
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得这么好的外国人。
”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
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
就在这时,Franklin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然而当时的环境相当不友善。
她开始负责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
同事Wilkins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
他把她看做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
当时的剑桥,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
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
Franklin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
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
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人体,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
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衍射图形。
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
Franklin精于此道,她成功地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此时,Watson和Crick也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DNA结构的研究,Watson 在美国本来是在微生物学家指导下从事噬菌体遗传学研究的,他们希望通过噬菌体来搞清楚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遗传。
派他出国学习并没有生硬地规定课题,甚至他从一个国家的实验室到另一个国家的实验室也能得到导师的支持或谅解。
当他听了Wilkins的学术报告,看到DNA的X射线衍射图片后,认定一旦搞清DNA的结构,就能了解基因如何起作用。
于是他不等批准,就决定先斩后奏从丹麦去伦敦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了。
至于Crick,他是个不拘小节又相当狂妄的聪明人,不太受“老板”Bragg欢迎,甚至一度有可能被炒尤鱼。
但是,当因为学术问题引起的误会消除后,老板照样关心他的工作,在那篇划时代的论文写成后,Bragg认真修改并热情地写信向《Nature》推荐。
这种现象在一个以学术为重的研究机构应该是正常的。
人际关系对研究事业的干扰是轻微的。
Watson擅自选择,后来和Crick一起在那里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研究机构,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单位—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创立于1874年,麦克斯威尔、卢瑟福、玻尔等一批物理学大师都在这里工作过。
创立至今,先后造就了近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早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汤姆森领导这个实验室时,就形成了一个“TeaBreak”习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一个聚在一起喝茶的时间,有时是海阔天空的议论,有时是为某个具体实验设计的争论,不分长幼,不论地位,彼此可以毫无顾忌地展开辩论和批评。
历史证明这种文化氛围确实有利于学术进步,所以这种习惯现在已经被国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仿效,就连国际学术会议的日程安排中,这个节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近十几年来,国内个别大学和科研单位的领导人也在试图推广这种做法。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Watson遇到了物理学家Crick,又得到机会向Wilkins、Franklin等X射线衍射专家学习,还有包括著名蛋白质结构专家的儿子在内一批科学家和他经常交换各种信息和意见,又得到实验室主任Bragg等老一辈的指导和鼓励,这些都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而直接导致Watson集中精力从事DNA结构研究的契机,则是他得到美国主管部门资助去参加在那不勒斯召开的学术会议,在那里他看到了Wilkins 的X射线衍射图片。
创新者必须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
1953年的Watson和Crick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37岁的Crick连博士学位还没有得到。
受到前人的影响,他们原来按照3股螺旋的思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可是既构建不出合理模型,也遭到结晶学专家Franklin的强烈反对,结果使工作陷于僵局。
在发现正确的双股螺旋结构前2个月,他们看到蛋白质结构权威Pauling一篇即将发表的关于DNA结构的论文,Pauling错误地确定为3股螺旋。
Watson在认真考虑并向同事们请教后,决然地否定了权威的结论。
正是在否定权威之后,他们加快了工作,在不到两个月内终于取得了后来震惊世界的成果。
两位年轻科学家没有迷信权威,而且敢于向权威挑战,这需要勇气,更需要严肃认真的实验工作和深厚的科学功底。
在科学界经常遇到的是年轻人对权威无原则的屈服,甚至Watson在开始知道鲍林提出的是三螺旋模型的一刹那,也曾后悔几个月前放弃了自己按三螺旋思路进行的工作。
不过他们没有从此打住,而是为了赢得时间,加快了工作。
因为他们相信这是智者Pauling千虑之一失,很快本人就会发现错误并迅速得出正确结论。
Wilkins 在Franklin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
根据照片,整日焦虑于DNA结构发现的Watson和Crick立即领悟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
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双螺旋结构显示出DNA分子在细胞分裂时能够自我复制,完善地解释了生命体要繁衍后代,物种要保持稳定,细胞内必须有遗传属性和复制能力的机制。
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怎样评价其重要性都不过分。
其实,在1953年2月底,33岁的Franklin已经在日记中写道,DNA具有两条链的结构。
这时她已经确认这个生物分子具有两种形式,链外面有磷酸根基团。
1953年3月17日,当Franklin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打算发表时,发现Watson和Crick破解DNA结构的消息已经出现在新闻简报中。
4月2日,Watson、Crick和Wilkins的文章送交《Nature》杂志,4月25日发表,接着他们在5月30日的《Nature》杂志上又发表了“DNA的遗传学意义”一文,更加详细地阐述了DNA双螺旋模型在功能上的意义。
1953年初,Watson 和Crick构建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而此时Franklin对这一进展并不知情。
她更不知道的是,Watson和Crick曾看过她拍摄的能验证DNA双螺旋结构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并由此获得了重要启发。
Franklin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地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
Watson和Crick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并不在意,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
Watson在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一书中坦承,“Franklin没有直接给我们她的数据”。
而Crick在很多年后也承认,“她离真相只有两步”。
目前,科技界对Franklin的工作给予较高评价,对Wilkins是否有资格分享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殊荣存在很大争论。
1962年,当Watson、Crick和Wilkins共同分享诺贝尔奖时,Franklin已经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乳腺癌英年早逝(1958年)。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
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
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Franklin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
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再看一个故事: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一直坚持这样的规定:每天下午六点整,老资格的研究人员来到实验室,宣布时间已到,要求每个人停止工作。
如果谁不遵守,他们便引用Rutherford的话加以劝导。
Rutherford说过:“谁未能完成六点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就没有必要拖延下去,倒是希望各位马上回家,好好想想今天做的工作,好好思考明天要做的工作。
”那是一天深夜,Rutherford披着外衣,又来到实验室检查,惊奇地发现有人还在做实验。
由于低头,又十分专心,那学生没发现Rutherford站在他的身后。
Rutherford轻声地问道:“你上午干什么?”学生回头一看,是Rutherford,他马上站起来,小心地回答:“做实验。
”Rutherford又问:“那么,下午呢?”学生回答:“做实验。
”Rutherford 提高了声调,再问:“晚上呢?”学生以为老师在表扬他,得意地回答:“还是做实验。
”Rutherford极为严肃地问:“你整天做实验,还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吗?!”那学生低下了头。
临走,Rutherford告诫他:“别忘了思考!”从此,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人记住了Rutherford 的忠告:“别忘了思考!”(张咸宁左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