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5民族部落景颇族用地边界
景颇族的简短介绍
景颇族的简短介绍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四川、贵州等地。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景颇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藏族、彝族等民族有一定的语言联系。
景颇族的语言特点是音节丰富,词汇量大,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景颇族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景颇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宗教、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
景颇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同时也有一部分信仰原始宗教。
景颇族的音乐和舞蹈非常有特色,以锣鼓和舞蹈动作独特而闻名。
景颇族的服饰也是色彩斑斓、富有民族特色的。
景颇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
景颇族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色,如水稻种植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景颇族的手工艺也很发达,擅长木雕、银饰等工艺制作。
景颇族的人们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喜欢聚会和交流。
景颇族的节日有很多,如新年、水灯节等,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
景颇族的美食也很有特色,如酸菜鱼、酸汤鱼等,口味独特,鲜美可口。
景颇族的历史悠久,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历史上,景颇族人民曾经与其他民族有过交往和交流,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在,景颇族人民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也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景颇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景颇族的人民勤劳善良,热爱自己的家乡和文化。
他们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同时也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希望景颇族的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景颇族概况
一、景颇族概述景颇族的发源与古代的氐、羌有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到十七世纪逐渐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地区。
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勒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从明代起,景颇族地区设立土司制度。
社会组织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为世袭的贵族,其统治权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家长制的习惯约束力。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景颇族已进入封建社会初期经济,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
但各地区还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在历史上,景颇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过英雄斗争,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1875年在马嘉里案件中,景颇族人民截杀了窃取中国情报的英帝国主义特务A.R.马嘉里,狙击了英国军官H.A.柏郎(布朗)率领的侵略军,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1898年中英两国勘定陇川边界时,景颇族山官早乐东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据理抗击,粉碎了英帝国主义者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
在抗日战争时期,景颇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用长刀、斧子等打击侵略者,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立下了功劳。
在新中国成立后,景颇族迎来了新生,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3年,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代表参加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景颇族干部参加了自治州领导工作。
各地区还建立了发电、灌溉、榨油、磨面等中小型工厂企业为日常生活服务,并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工人、技术员和大学生。
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贫穷落后的山区有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景颇族有126900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等五个县,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
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
景颇族居住在海拔1500 至2000米的山区。
景颇族_精品文档
景颇族引言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藏的边境地区。
他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景颇族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生活方式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来介绍景颇族。
一、历史背景景颇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他们最早居住在今天的云南、西藏、缅甸和印度等地。
在古代,景颇族是一个勇敢而独立的民族,他们经历了与周边民族的战争和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景颇族曾是边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保卫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景颇族还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方面。
二、文化特点景颇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服饰和节日等方面。
语言:景颇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的次分支。
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景颇族人掌握了汉语和英语等语言,但景颇语仍然是他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宗教:景颇族信仰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另外还有一部分信奉原始的自然神灵。
佛教对景颇族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和戒律。
服饰:景颇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以色彩鲜艳和细致的绣花为特点。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长袍加上白色长裤,而女性则穿着丰富多彩的对襟花衣。
节日:景颇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景颇族的新年,人们会互相泼水庆祝,以祈求幸福和祝福。
三、生活方式景颇族人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业为主,特别是种植水稻和茶叶。
他们喜欢居住在山区和江河边,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谋生。
此外,景颇族还以养殖、捕鱼和手工艺为主要职业,这些工作常常由家庭成员共同完成。
景颇族人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们尊重自然环境,并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他们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四、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到来,景颇族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日益增长的现代化需求和经济压力对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造成了影响。
景颇族的介绍
景颇族的介绍景颇族[jǐng pō z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
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族称景颇族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
支系的名称也是各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
其中,“景颇”既是支系名称也是民族名称。
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他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
历史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从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景颇族称为木转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
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
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
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文化信仰景颇族社会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
•超自然信仰超自然信仰是景颇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今天依然是大多数景颇人的宗教信仰。
景颇族超自然信仰的精髓,是相信人类和万物都具有二重性质,即自然的和精灵的存在。
景颇人认为,不仅人是有灵魂的生命实体,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日、月、山、川、风、雷、土地、巨石、山谷等自然物也都有灵魂。
人的灵魂不仅归附肉体,还可以与人的肉体分离,并且能够支配生命。
德宏概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德宏,取傣语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其它县市都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
全州东西最大横距为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70公里,总面积有11526平方公里,州府驻地在潞西市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
德宏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高黎贡山的西部山脉延伸入德宏境内形成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的切割山原地貌,全州海拔最高点在盈江北部大娘山,为3404.6米,海拔最低点也在盈江的西部那邦坝的羯羊河谷,海拔仅有210米,全州一般海拔在800—2100米,州府芒市海拔为920米,地表景观由“三山”(大娘山、打鹰山、高黎贡山尾部山脉)、“三江”(怒江、大盈江、瑞丽江)和“四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芒东河)和大小不等的28个河谷盆地(坝子)构成,河谷盆地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7.1%,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坝子有盈江坝(55.23万亩)、陇川坝(29.72万亩)、芒市坝(瑞丽坝(20.42万亩)、遮放坝(11.82万亩)。
全州依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形成不同海拔的七类地带:①海拔2700-3400米的高寒山区,山势陡峭,森林茂密,冬有积雪,气候寒冷,无人居住,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22%;②海拔2200-2700米地带,特点是山顶浑圆,谷坡在10-30度,森林较多,局部已经开发为轮歇地,林间草场可发展畜牧业,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64%;③海拔1800-2200米地带,此类地带多为江河支流源头,次生林较多,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6.52?%;④海拔1600-1800米地带,植被稀少,垦植较多,导致冲沟较多,是州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也是旱粮、旱地甘蔗、茶叶、草果、八角及热带水果的主产地,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4.1%;⑤海拔950-1100米地带,谷坡一般在10-20度之间,植被多为灌丛、草地,冲沟切割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属州内低热层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5.25%,是橡胶等热带经济林木和热带水果的主产地;⑥海拔600-950米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7.95%,其中,农业耕地面积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55.03%,⑦海拔210-600米地带,属热带河谷季雨林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39%,未垦地多为热带原始森林和荒草坡地,其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热带动植物园。
景颇族简介
景颇族现有人口147828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
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
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唐代称“寻传蛮”,明清时称“山头人”,主要从事农业。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
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
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
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
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
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
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景颇族过去最重鬼魂观念。
他们认为鬼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于是盛行杀牲祭鬼魂的习俗。
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发达,尤其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也是祖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饮食:景颇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
景颇族爱吃糯米饭、糖粥。
制菜多加盐与辣椒烧煮,很少油炒。
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叶裹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境风情的多彩世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境风情的多彩世界柬埔寨和老挝,东南亚的两个邻国,都处于地球的另一边,离我们遥远而陌生。
然而,隐蔽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这两个国家的风情,那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中国独特的边境风情之地。
这里毗邻老挝和缅甸,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还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德宏境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等多个民族,而这些民族的独特风情正是德宏地区的独特之处。
在德宏的傣族聚居区,你可以感受到原始、淳朴的农耕民风。
傣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善于舞蹈歌唱,喜欢用锣鼓喧天的方式社交。
而赴傣家赴宴,更是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傣族美食。
以酸辣为特点的“傣味火锅”、清甜爽口的“傣香酥鸡”,每一道菜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此外,傣族族民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比如泼水节、火把节等,其中最具盛名的当属泼水节。
在泼水节期间,敞开心扉,尽情放水的傣族人们,让节日的狂欢洒满大地。
而在德宏的景颇族聚居区,你会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情。
景颇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他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服饰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景颇族住宅多为纯木结构,用竹篾编制而成的墙壁和屋顶,给人以自然、原始的感觉。
而景颇族的服饰则以鲜艳多彩著称,男女老少都喜爱穿戴色彩斑斓的衣裳,打扮得绚丽多姿。
在德宏的景颇族村寨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景颇族舞蹈,也可以亲手体验编织技艺,制作属于自己的纪念品。
除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德宏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从南到北穿越德宏,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让人恍如置身于热带岛屿。
而在德宏的边境线上,翡翠江水分界明确,仿佛可以一步步走到老挝和缅甸。
还有那壮美的雪山、湍急的河流、原始的森林等,都让德宏成为了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边境风情的多彩世界。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可以领略到傣族和景颇族的独特风情,还可以感受到中外文化的交融。
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汇,使得德宏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景颇族
景颇族【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总人口为11. 9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
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
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
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
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传统节日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每逢“目瑙纵歌”节,方圆数百里山乡的男女老少就汇聚一起,伴着锣鼓,上万人像孔雀、像彩蝶一样起舞,狂欢数日,男子每人都身挎筒帕,腰佩精美的长刀,人人显得勇猛刚强。
女子头戴头帕,下穿花色艳丽的筒裙,腿上带裹脚,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钉有许多银片,银光闪闪。
老年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扛着盛有水酒的竹筒。
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是景颇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展演,人称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狂欢节”、“天堂之舞”、“万人歌舞”。
探寻景颇族的源与流
探寻景颇族的源与流摘要:景颇族历史上长期没有产生文字,故考察景颇族的文明发展史的难度很大。
从民间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着手,追溯景颇族的族源和迁徙,梳理景颇族从远古到清末的历史,对了解景颇族的历史分期及社会形态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景颇族;口承文化;历史记载;迁徙景颇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云南省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
我国境内的景颇族人口,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3.2143万人,〔1〕其中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的人口是12.67万人,占国内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
①国内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陇川、芒市、瑞丽、梁河5个县市。
此外,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临沧市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及普洱市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少量散居的景颇族。
在国外,景颇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印度和缅甸。
景颇族在缅甸称为克钦,主要分布在缅甸的克钦邦和掸邦等地。
景颇族历史上长期没有产生文字,只是在100多年前才由外国传教士创制了景颇文。
尽管如此,直到20世纪80年代能用景颇文写作者少之又少,因而就缺乏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
是故研究景颇族的历史,主要依靠民间的口承文化和汉文史籍的零星记载。
一、民间口承文化的表达〔2〕景颇族曾经历了原始洪荒时代、民族部落时代、蓄奴时代等沧桑岁月,其间难免征战和迁徙。
最初“宁龙会中毛”是景颇族栖息地。
“宁龙”即心脏,“中”即部位,“会”即合在一起,“冒”即地方,整体含义为阴阳互会使人类得以繁衍的圣地。
这实际上是景颇族民间故事讲的“洪水滔天”时代,当时人类及万物遭受灭顶之灾,仅有一姐弟抱了9只公鸡和9根铁针躲进“大鼓”才幸免于难,姐弟俩在智慧神的帮助下,相爱成婚,繁衍了景颇后代。
〔3〕这是古代景颇族文明产生的摇篮。
景颇人的第二个迁徙地是“户栋央旦冒”,即今天的蒙古利亚一带。
这里地势平坦,水草肥美,土地肥沃,野果遍地,禽兽群集。
景颇族概况
一、景颇族概述景颇族的发源与古代的氐、羌有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到十七世纪逐渐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地区。
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勒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从明代起,景颇族地区设立土司制度。
社会组织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为世袭的贵族,其统治权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家长制的习惯约束力。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景颇族已进入封建社会初期经济,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
但各地区还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在历史上,景颇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过英雄斗争,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1875年在马嘉里案件中,景颇族人民截杀了窃取中国情报的英帝国主义特务A.R.马嘉里,狙击了英国军官H.A.柏郎(布朗)率领的侵略军,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1898年中英两国勘定陇川边界时,景颇族山官早乐东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据理抗击,粉碎了英帝国主义者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
在抗日战争时期,景颇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用长刀、斧子等打击侵略者,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立下了功劳。
在新中国成立后,景颇族迎来了新生,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3年,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代表参加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景颇族干部参加了自治州领导工作。
各地区还建立了发电、灌溉、榨油、磨面等中小型工厂企业为日常生活服务,并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工人、技术员和大学生。
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贫穷落后的山区有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景颇族有126900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等五个县,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
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
景颇族居住在海拔1500 至2000米的山区。
景颇族简介
“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人们通 常一起写作“目瑙纵歌”,意为“大伙跳舞”。 这是景颇族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庆祝活动 形式之一。历史上,举凡出征、凯旋、五谷丰 登、婚丧嫁娶、喜迎嘉宾,景颇族都要举行目 瑙纵歌这一喜庆活动。关于它的来源,有各种 不同的传说。颇为流行的一种传说是:古时候, 景颇族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后来出现了 一个靠吃小孩过日子的魔王。一天,因没给小 孩吃,它就呼风唤雨,淹没田园。一个名叫雷 盼的男子,率领乡亲南迁到迈立开江和恩梅开 江两岸重建家园。魔王知道后又追到这里,并 把雷盼的儿子吃了。雷盼决心率众与之决一死 战。太阳神深受感动,为他打制了一把宝刀。 魔王终于被杀死了。人们欢歌纵舞,庆祝胜利。 此后,为纪念祖先除魔的光辉业绩,景颇族每 逢喜庆盛事都要举行歌舞盛会,并把它称为 “目瑙”。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 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 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 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 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 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 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的婚姻形式为一夫一妻制。但山官和富裕户也有一夫多 妻的。在家中,父亲是家长。有女无子时可招赘,但赘婿不改 其姓;无子嗣时可收养子,权利义务与亲生子一样;对财产实 行不严格的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妇女社会地位较 低。在现行的一夫一妻制婚烟中,基本上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单 向姑舅表婚的原则,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里男 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 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婚姻, 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 结婚由父母包办,聘礼很重,常发生抢婚的现象。
56个民族之--景颇族
56个民族之--景颇族民族概况人口:119209人。
分布: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语言:景颇族公认有景颇和载瓦两种语言,差异颇大。
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景颇人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
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
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
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
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
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发达,尤其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也是祖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除了长篇叙事诗外,景颇族的其他民歌也十分丰富。
山歌分为大声唱的“直么”和小声唱的“直作”。
舂米歌即劳动歌,景颇支称为“月鲁”,载瓦支称为“谷阿岗”或“谷统直”,多由一人主唱,一人伴唱,形成合唱。
风俗歌中以“腊磨罗统”最富特色。
饮食景颇族以米为主食,吃法有烂米饭、糯米饭、糯米粑粑或竹筒饭。
蔬菜除部分来源于菜园,多靠采集野菜来制作,吃法除煮、焖、炒或凉拌外,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舂菜了。
他们将野菜洗净后精心炮制,加上豆豉。
豆豉:一种豆子煮熟发酵后制成的食品。
生姜、辣椒、盐,在竹筒或杵臼内舂碎。
景颇族的介绍和风俗习惯
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
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
15 -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僳僳、汉等民族杂居。
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
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
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景颇族的饮食景颇族以米为主食,吃法有烂米饭、糯米饭、糯米粑粑或竹筒饭。
蔬菜除部分来源于菜园,多靠采集野菜来制作,吃法除煮、焖、炒或凉拌外,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舂菜了。
他们将野菜洗净后精心炮制,加上豆豉。
豆豉:一种豆子煮熟发酵后制成的食品。
生姜、辣椒、盐,在竹筒或杵臼内舂碎。
其味道鲜美独特,常用来待客。
景颇族还喜饮水酒,喜嚼“沙枝”(用草烟、芦子、熟石灰配成的嚼料)。
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礼节之一。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
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
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比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怒江下游的地方,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旅行攻略
怒江下游的地方,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旅行攻略【简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地区。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译为怒江下游的地方。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与保山市相邻,北、西、南三面与缅甸接壤,故这五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为外五县,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全州东西最大横距为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70公里,总面积有11526平方公里。
【地貌地形】德宏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貌为山原地貌,全州依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形成不同海拔的七类地带。
全州海拔最高点在盈江北部大娘山,为3404.6米,海拔最低点也在盈江的西部那邦坝的羯羊河谷,海拔仅有210米。
【天气气候】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紧靠北回归线附近,所处纬度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霜期短、霜日少。
东北面的高黎贡山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的干冷气流入境,入夏有印度洋的暧湿气流沿西南倾斜的山地迎风坡上升,形成丰沛的自然降水,加之低纬度高原地带太阳入射角度大,空气透明度好,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之一。
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8. 4℃~20℃。
【植被情况】森林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热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龙脑香、阿萨姆娑罗双、柚木、美登木、肉楂、竹类等;在亚热带,主要植被为阔叶林,以红椎、栎类、栲类、木荷、红椿、楠木、柚木、油茶、松树等为主;在温暖带,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杉木、松树、油茶、核桃等;在温带山地,评分植被为铁杉、高山栎、杜鹃灌木丛等;珍稀保护树种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秃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四数木、董棕滇桐、云南黄莲、香果村、云南石梓、鹅掌楸、铁刀木、大树杜鹃、云南娑罗双、野茶树、云南山茶花、鹿角蕨等;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顶果木、菠萝密、盈江龙脑香、瑞丽山龙眼、天料木、滇楠、紫薇、木姜子、厚补、林生芒果、木莲、红椿、铁杉、多果榄仁、苏铁、香樟、云南肉豆蔻、云南七叶树、云南苏铁等。
临近中缅边境的8个缅甸民族自治区
临近中缅边境的8个缅甸民族自治区
1.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自治区),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5万,90%为汉族人,为明朝永历的官民后裔。
武装力量是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目前约为约为2000~4000人。
2.在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55万左右。
武装力量是佤邦联合军,在缅甸各地方军事力量中,最为强大,武装力量接近4万人。
3.缅甸掸邦第四特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8.5万。
武装力量是缅甸东掸邦民族民主同盟军,兵力约为3000人。
4.在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
武装力量是克钦新民主军,兵力1000人左右。
5.活跃在克钦邦,克钦独立军,约有5000人。
6.北掸邦军,8000人
7.南掸邦军,5000人
8.德昂民族解放军,约有1300人。
景波族
女性服饰
精美女子头饰
男子头饰
妇女服饰
景 颇 人 用 土 造 织 布 机 织 布
已经织好的景颇族彩锦
人民生活
景颇族是山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 独特,热情好客。他们曾长期居住在 大山里,靠打猎和刀耕火种为生,处 于贫困和封闭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党和 政府的关怀下,越来越多的景颇人开 始告别贫困,住上了新房,看上了电 视,用上了电话,还发挥独特的民族 优势,在村寨搞起了民俗旅游,日子 正一天天好起来。
景颇族的服饰,男子喜裹白或黑包头, 着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外出佩长刀, 背挎包.妇女一般着黑色短上衣和枣 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戴黑红色藤制 腰箍和腿箍,裹毛织护腿,并佩戴各 种银饰物。但建国之前贫苦农民衣着 简陋,多着单衣过冬,男女均赤足。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 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 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 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 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 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 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 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 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 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 越美。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 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 一杯酒相敬。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夕,景颇族社会已发展到农村公 社趋于解体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在保留 了较多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同时,出现了阶级分 化。景颇族既受中原封建王朝所委封的傣族封 建领主——土司的统治,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 政治制度——山官制。前者的统治通常是通过 后者实现的,因而山官制是解放前大多数景颇 族地区的主要政治制度。每一个山官辖区就是 一个农村公社,山官对外代表本辖区,对内是 生产、习惯法、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领导者; 山官职位须按幼子继承制的原则世袭;辖区之 晦,各村寨都有头人,协助山官管理事务,山 官享有一定的特权。近代部分地区废除了山官 制度,实行了民主选举头人的新制度。
德宏概况——基本情况
德宏概况——基本情况录入时间:2006-09-15 14:57:05 作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东和东北与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两县相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全州东西最大横距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70公里,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
德宏州首府驻潞西市芒市镇,陆地距省会昆明785公里,空距427公里。
德宏州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复无酷暑;雨量充沛,干湿分明;气温年较差小,霜日少;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
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2.1℃;无霜期平均280天左右;年日照2281—2453小时。
年积温6400-7300℃;年陆地蒸发量在1400-1900毫米;干旱指数在0.4-1.2之间。
德宏州内江河年平均产水量136.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81.7亿立方米。
共有水资源总量218亿立方米,地表水大部分未被污染,物理性能良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
德宏州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
德宏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宝地,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口岸、热区和旅游三大优势。
这里有湛蓝碧透的瑞丽江、大盈江;白云翠竹掩映的村寨;堪称奇观的虎跳石落水洞;千姿百态的三仙洞;独木成林的榕树之王;金碧辉煌的寺院塔林。
德宏,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口,境内有九条公路与缅甸北部城镇相通,有瑞丽、畹町两个国家级口岸;盈江、章凤两个省级口岸。
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繁荣的边境贸易,使德宏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热土。
残阳渐逝,血红冲天。
半是夕阳余光,半是狰狞血雨。
是的,血,到处都是冷腥的鲜血。
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白玉理石全被洗涮成黑红之色,到处是断壁残肢,尸横一片,到处是厮杀后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调整前后民族分布对比
阿昌族 用地:19159 ㎡ 景颇族 用地:26736 ㎡德昂族 用地:26847 ㎡
调整前
景颇族 用地: 33206㎡
德昂族 用地: 31177㎡
调整后
2. 调整前后总平面对比
阿昌族 景颇族 德昂族
景颇族 德昂族
调整前
调整后
七彩云南 •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
Colorful Yunnan•The Cultural Tourism City of Ancient Dian
古滇民族部落局部调整汇报——景颇族用地范围汇报日期:2016- Nhomakorabea8-04
1. 总体调整说明
根据7月21日工作联系函,阿昌族用地并入景颇族、增加景颇族用地范围的要求,我们对部 落总体平面进行了调整。 考虑到原定总体结构,较大民族均分布于中轴线主动线上,西侧动线上各民族规模相对较小, 此处若景颇族用地增加约一倍,会影响总体布局概念及西路各民族规模的均衡性,也会影响 游客对部落整体结构的认知。 因此,我们将原阿昌族用地归并给景颇族,并将德昂族与景颇族之间的界线北移,大幅增大 景颇族用地、同时略增大德昂族用地。 详见下页调整前后总图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