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莫相群张桂云吴世敏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1年第04期
2010年7月,广西社会心理协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在广西医科大附小举办了一次“欢乐暑假心理团辅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孩子的体验,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感受成长,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一、活动内容
目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群体:小学高年级学生及他们的家人。
形式: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游戏与他们对话。
二、活动过程
以轻音乐为背景音乐,从教师引导开始,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身体的活动,同时通过看电影、听朗诵、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情境,引发其思想活动,再鼓励学生把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即为“活动——思考——表达”的模式。
活动过程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目的和活动内容。
1.让我们相互认识,形成新集体
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相互介绍,拉近孩子们彼此间的距离。然后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学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习适应环境,拥有快乐的成长心境。
2.面对我自己,培养自信品质
通过讲故事、文字表达和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培养自信;认识自己的不足,帮助进步;接纳自己,包括某些缺陷。
3.远方的青草地,树立成长目标
通过讲故事和对话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梦想”,并在音乐声中唤醒孩子们的“梦想”意识,给予他们的“梦想”以肯定,在肯定中强化实现“梦想”的自我约束。最后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及付诸行动的方式。
4.学习好时光,我要学习
用看电影、对话、心理测试等方式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仅课堂学习重要,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也重要。唤醒孩子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不是被逼迫的。
5.缘分的天空,我和爸爸妈妈,我和老师同学
以角色互换的方式,倾听孩子内心对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中,唤醒孩子内心对亲人、老师、同学的那份体贴(爸爸、妈妈、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孩子们也要学会原谅)。用文字对话的形式,让孩子和父母彼此了解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期许。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父母了解孩子心目中的父母。整个活动过程中伴随着朗诵和轻松的音乐,为孩子们的体验和思考营造和谐放松的氛围。
三、对活动的思考
1.对孩子成长的一些认识
(1)发展孩子的智力。游戏互动中,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得以延长,每一次应对相当于转换了一个注意的事物,注意力持久,思维的不停转换同时引发了孩子积极的思维。
(2)愉快的团队合作。孩子们团队合作的时候,尽管是半玩闹性质的合作,但是他们有共赴目标的意识、很强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团结和认识责任。
(3)对游戏的独到理解。在游戏中,孩子须调动身心去思考应对,因为在游戏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角色,为了应对,孩子会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中,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身体去感受,通过“应对——感受——思考——情绪外显”的方式,提高认知能力。间接经验是孩子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就孩子的身心特点而言,结合直接感受的方式更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4)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当给予孩子足够尊重,将兴趣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时,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会自然流露出来,而不会因强迫学习带来厌学情绪。
2.家长的成长
(1)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常集中在学习方面,忽视孩子间的交往,孩子不太明白“朋友”的意义。活动中“讲述自己的好朋友”时,有个知识面很广的孩子却想不出一个朋友,甚至对认为他是自己好朋友的孩子也无动于衷。这正是家长一味强调学习而忽视孩子人际关系的结果。儿童对友谊的理解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大约12岁以后,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儿童时期对友谊有正确的认识,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同伴是成长的陪
伴,缺失了友情的世界不会是完整的,对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关系来说这时的友情观也是个起点。
(2)学习方面家长愿意协助学校,但是只有协助是不够的,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赖于家庭教育作为基础,学校的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各有特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更合适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莫把教育孩子的担子全权交给学校,要做个学习型的家长,开发孩子的潜能。
3.组织者的感悟与成长
(1)在表演小品的环节中,两组由孩子所扮演的“家长”或“老师”要求孩子学习,但是由“孩子”(扮演孩子的孩子)口中问出“不好好学习又怎么样”时,“老师”的答案是“不学也得学”,“家长”的答案是“不学就打死你”。在孩子心中,家长和老师更重视学习(考试)结果。孩子心中的老师和父母是以“暴力”(“言语暴力”、“情感暴力”、“肢体暴力”)来逼迫他们学习的,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孩子(童年)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迫性。因为孩子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若在此基础上引入孩子感兴趣的元素,在传授知识中兼顾孩子的心理成长,加入对话和游戏等方式,其效果会事半功倍。
(2)孩子心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言语美妙质朴,他们的表达率直无畏。面对他们的纯真,家长与老师要给以孩子多一些关注,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关注他们的表现,理解他们的感受,当给予他们鼓励与尊重的时候,他们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活动中的一个孩子,多次表达自己不够自信。但是在实际活动中观察发现,这个孩子积极地参与讨论,并乐于发言,也敢于在同学面前张扬个性且不怯场,小组活动的时候甚至是一个组织者,学习成绩属中上。那么他哪里不自信呢?最后在与家长的对话中,孩子说出:爸爸常常说他不自信,希望自己可以改掉这一点。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当“天”给孩子加上一个“标签”的时候,孩子也就给自己加上了一个可悲的“标签”,并与这莫须有的“标签”搏斗,这是对孩子的无限可能性的限制,更是对孩子成长的限制。
儿童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慢慢能够从事物的表象中提取出事物的本质,同时他们的推理能力也在逐渐增强。他们会有很多想法与疑惑,也会得出越来越多的结论,这时成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指出方向,不应贴“标签”。此时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行的最佳时机,在叛逆的青春期前,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与温暖,这将在他们未来的一生中受用无穷。
现阶段孩子的自我评价总趋势,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心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能对自己“一分为二”的能力,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团队,抓住契机防止“自我中心”的出现,学习与人交往发展友情,同时他们对自己内心的关注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