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

合集下载

《地理辟徑集》卷一、二[明]李默齋著

《地理辟徑集》卷一、二[明]李默齋著

《地理辟徑集》卷一、二[明]李默齋著地理五俗引地理依于古法無不盡善,為後去古浸遠,其法埋沒無傳,而庸師以俗眼參之,世俗翕然從之,啄啄爭鳴,莫可窮極,斯理遂晦,故曰依古法者,必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不依古法,學者去其舊習,直追古喜然後可,故揭五俗以示戒焉。

一曰盡龍穴不必拘抳于盡龍余初看山,見一枝龍,或十節五節,定跟到頭乃止,以為穴必在是,不知龍盡則星多散漫硬直,龍虎不包裹,明堂必蕩,水口必直,全無吉地,疑龍經曰,君如尋得幹龍窮,兩水相交穴受風,風吹水劫不是穴,需知此地是疑龍,又曰大地多從腰裏落,回轉餘枝作城郭,又曰大富大貴之地,斷不在大窮大盡之處,又曰餘氣不去數十裏,斷然不是王侯地,又曰脈盡處需防氣絕,皆此謂也。

譬之人身,有心腹必有手足,譬之屋宇,有堂廳必有廊廡,善辯者當自知之,餘屢格大家祖墳,腰結者甚多,金取諸善,腰結者亦十居八九,然後知古人之言,信不謬也。

亦有居盡頭者,不可以幹龍格局論,終不若有餘氣之妙也。

二曰龍虎鉗口穴不必拘抳于龍虎鉗口龍虎鉗口,在穴之處,兩邊伸開二小臂彎抱即鉗口也。

地之有龍虎,如人身之有手足護衛,孰能廢之,亦有不儘然者,每見大地多下手一邊兜轉或有龍無虎,或有虎無龍或邊長邊短,或駕左駕右,無不可者,為庸師俗眼每每多尋龍虎鉗口,見一鉗口若龍虎之狀,不問龍脈有無,砂水順逆,即於此點穴安葬,所以古今許多吉地每每在龍虎身之旁,彼既以鉗口取穴,其不對鉗口者,穴尚宛然,非明師莫辨,故予以俗眼之海,惟鉗口為第一。

又遍觀今時葬地,凡龍虎均停,明堂闊大,為千萬人所慕者,無不立見敗決。

惟剪著下手一邊,或不見明堂,全無砂水,大非人情所喜者,無不發福,予非閱歷二三十年,在在皆然,斷不敢為駭俗之言也。

此風水之死生關焉。

學者能破此關,乃有上進之路,不然終身墜坑坎中耳。

古人曰,兩弓齊到,人皆道好,卻主殺傷,反生煩惱,又曰兩弓齊到忌當面之傾流,一穴當中,忌兩邊之尖射,又曰君若識穴不識怪只要左回右抱良,左回右抱未必吉分明怪穴生賢良。

地理啖蔗录[最新]

地理啖蔗录[最新]

地理啖蔗录地理啖蔗录清朝袁守定自序郑夹漈作通志载。

相冢、青囊等书。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入五狐首等书。

凡数十种。

皆形家言也。

朱子山陵议状亦谓。

当召术士择吉。

士以奉衣冠之藏。

而蔡西山、吴草庐诸儒。

皆精究其理。

而订正之。

其事久。

为格物致知老所不讳矣。

夫世之营地老。

其道有二。

仁人孝子。

知养生不足以当大事。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凡世有其说。

力有可致。

皆尽心竭力而为之。

以求免吾亲为风蚁、水泉之所侵蚀。

必使无遗憾焉。

而后止此一道也。

富家巨室挟其赀货。

广招青乌之徒。

商山论水。

竭登涉之劳。

以求之。

以冀为子孙百世之福。

此又一道也。

不知地理如不效也。

则尽人求之可得也。

地理如果效也。

则必有大力者主之。

非富民赀货之力可求而得。

使可以财贿。

求而得之。

而因得食地之报。

以如其所期。

造物何无主如是哉。

然则。

均之营地也。

其为安亲骸而营之。

与觊世福而营之。

义利之介有不容不辨者矣。

余年近五十。

涉猎经史百冢。

一不能得其岸。

略安知地理。

岁壬申了先太孺人大故。

括阴阳家书百十种。

穷年读之。

渐渐得其义要。

渐渐观其会通。

渐渐穷其变态。

力之所注。

旨趣旋生。

至欲徙业焉。

而不能自己。

益知前世通儒。

精知博究。

不以为小道而弃之。

有旨也。

然代远。

风微书缺。

有闲所及见老。

才近世通传诸书。

而郑志马考中所载。

相冢八五之类。

多不可复见。

为可惜矣。

余既有所卜。

以安太孺人。

而乡之人相与胡卢之以为不似。

余闻而应之。

曰。

凡所以为是者。

求免风蚁、水泉也。

非以于福也。

其本趣异矣。

窀穸毕。

举所得于诸书者。

别其义类。

记以笔墨。

使数年心血所积。

不致归于乌有。

且志余之所以为太孺人者。

其兢业有如此也。

昔朱伯起谈山如啖蔗。

盖嗜之也。

不揣固陋。

窃有同嗜。

故借以名编云。

乾隆二十年冬杪易斋袁守定序目录卷一推原祖山出身、枝干行度枝脚开帐、缠护过峡卷二剥换行止、将入首穴星卷三穴法卷四穴法补义扦法卷五龙虎案山、朝山卷六水法明堂官、鬼、禽、曜卷七平洋相士、望气、尝水杂说一卷八杂说二闲谈凡例:一、是编分门别类。

使类聚而观其义易明。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堪舆家及著作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堪舆家及著作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堪舆家及著作堪舆八宅明镜[唐]杨筠松撰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地理辨证疏[清]蒋大鸿注民国八年锦章书局石印本5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全辑要[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10卷2册全堪舆地理大全要诀[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7卷2册全堪舆地理大成地理六经注[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6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成理气四诀[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成罗经指南拨雾集[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3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成平阳全书[清]叶九升撰原版为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15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成山法全书[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19卷6册全堪舆地理四秘全书[清]尹一勺撰民国大成书局石印本12种3册全堪舆地理四弹子铁弹子地理元机/(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注铅弹子地学正义金弹子地理元珠经/(明)刘基注玉弹子地理元枢/(清)张凤藻注清聚锦堂刻本十卷全堪舆地理金弹子玉弹子[元]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明]刘伯温校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地理铅弹子[明]孟又承传[清]张九仪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1卷1册全堪舆地理铁弹子[南唐]何令通撰[明]刘青田释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地理青囊经[唐]杨筠松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8卷1册全堪舆地理六法点穴大全[唐]杨佐仙等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6卷1册全堪舆地理五决[清]赵九峰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8卷2册全堪舆地理选择录要[清]蒋大鸿撰民国乙酉年上海会文堂石印本 4卷2册全堪舆地理阳宅大全四集[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地理正宗[清]蒋国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12卷2册全堪舆地理直指原真[清]释彻莹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3卷2册全堪舆地理葬埋黑通书[清]释彻莹撰清抄本1册全堪舆地理琢玉斧[清]张九仪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清]沈镐撰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赣州风水秘传不署撰人民国石印本12卷2册全堪舆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合刻 [唐]杨筠松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撼龙经6卷疑龙经2卷2册全堪舆郭璞葬经[晋]郭璞撰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1卷1册全堪舆罗经顶门针[明]徐之镆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罗经解定[清]胡国桢撰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罗经透解[清]王道亨撰民国二年铸记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秘本搜地灵[明]刘伯温订光绪有益堂刻本2卷1册全堪舆平砂玉尺经[元]刘秉忠撰[明]刘基解上海文明书局金属版2卷1册全堪舆乾坤法窍[清]范宜宾集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3卷2册全堪舆阳宅都天滚盘珠要法[清]瞿天赉撰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1册全堪舆入地眼全书[宋]静道和尚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10卷2册全堪舆三元总录[明]柳珍纂辑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3卷1册全堪舆阳宅大全[明]一壑居士集光绪校经山房石印本10卷2册全堪舆山洋指迷[明]周景一撰乾隆刻本4卷4册全堪舆阳宅爱众篇[清]张觉正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宝照秘诀不署撰人清稿本1册全堪舆山洋指迷[明]周景一撰民国上海广益书局4卷2册全堪舆阳宅集成[清]姚廷銮撰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8卷4册全堪舆雪心赋辩讹正解[清]卜应天撰[清]孟浩注宣统元年扫叶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阳宅三要[清]赵九峰撰民国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阳宅十书[明]王君荣纂辑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阴宅集要[清]姚廷銮撰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阴阳二宅必用[附鲁班经秘决仙机元空法鉴] 不署撰人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宅谱指要[清]魏青江撰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陈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诀[清]陈应选撰民国抄本1册全堪舆倪公阐明阳盘住宅秘诀不署撰人嘉庆抄本一卷全堪舆地理辨正直解[清]蒋大鸿撰经元堂刻本5卷全堪舆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明]张鸣凤编明世德堂写刻本十二卷全堪舆地理黑囊经[明]范越风撰清初抄本1册全堪舆地理星体图格真龙名髓不署撰人明抄本1册全堪舆地理正宗臆解[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三卷全堪舆地理指迷篇臆解[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二卷全堪舆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清康熙宏德堂刻本四卷全堪舆地学[清]沈镐撰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二卷全堪舆地学精华[民国]夏更清撰民国版铅印本1册全堪舆分房变气论宅法[清]蒋平阶撰清稿本一卷全堪舆新刊地理五经四书解义郭璞葬经[明]吴征岀定郑谥注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堪舆格水定针法不署撰人地理手抄稿本一卷全堪舆管氏地理指蒙[魏]管辂著清印本堪舆郭璞古本葬经[晋]郭璞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红鸾经四十八局定例祖传风水地理孤本110 1堪舆胡矮仙至宝经[唐]胡矮仙清印本一卷全堪舆黄帝宅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空石长者五星捉脉正变明图[唐]空石长者清印本一卷全堪舆李思聪堪舆杂撰[宋]李思聪清印本一卷全堪舆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堪舆堪舆要诀[明]狄奄氏手录嘘龙村舍藏本一卷全堪舆考验通书法窍秘决不署撰人清印本二册全堪舆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策扒砂经 [宋]廖禹撰清嘉庆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四卷全补遗一卷全堪舆李思聪总索[宋]李思聪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灵城精义笺[清]沈竹礽撰自得斋丛书一卷全堪舆刘基堪舆漫兴[明]刘基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缪希雍葬经翼[明]缪希雍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秘诀仙机)不署撰人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堪舆刘见道乘生秘宝经[唐]刘见道清印本一卷全堪舆八宅明镜[唐]杨筠松撰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二卷全堪舆杨曾地理元文[清]端木国瑚撰清刻本一册全堪舆水龙经[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五卷全堪舆续水龙经[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四卷全堪舆水龙经阴阳宅[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阳宅二卷全阴宅二卷全堪舆青乌先生葬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堪舆仕学备余[清]纪大奎撰清刻本六卷全堪舆十道天心[清]戴洪润手抄真传择日秘本28 一卷全堪舆孙伯刚璚林国宝经[宋]孙伯刚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天机望龙经[宋]吴景鸾授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一卷全堪舆天心正运线法不署撰人手稿本一卷全堪舆天星秘诀寻龙合格定穴不署撰人清光绪手抄秘本一卷全堪舆谢和卿神宝经[宋]谢和卿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明]午荣撰明汇贤斋刻本三卷全堪舆玄秘龙法玄秘穴法不署撰人手抄本两册全堪舆选择纪全不署撰人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堪舆雪心赋辨讹正解[唐]卜应天撰民国排印本四卷全堪舆雪心赋直解[明]吴一棣撰清顺治十八年刻本四卷全堪舆阳宅大成[清]魏青江撰清嘉庆刻本十五卷全堪舆阳宅起手[清]査咏旺传清抄本一卷全堪舆阳宅十书[明]王君荣纂辑清印本四卷全堪舆阳宅元运会要不署撰人清抄本一册全堪舆阳宅指南篇[清]蒋平阶撰清稿本一卷全堪舆杨筠松青囊奥旨[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杨筠松十二杖法[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杨再谪仙人杨公金刚钻本形法葬图诀[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阴阳秘诀不署撰人清抄本 1堪舆玉元子天宝经[宋]玉元子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廖禹十六葬经[宋]廖禹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青囊心印[清]王宗臣撰清康熙刻本二卷全堪舆青囊续编[清]王宗臣撰清康熙刻本一卷全附天玉经四卷全堪舆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八卷[明]徐善继徐善述撰明隆庆三年刻万历十一年梅墅石渠阁补刻本。

李默斋《地理辟径集》四诀

李默斋《地理辟径集》四诀

李默斋《地理辟径集》四诀李默斋《地理辟径集》四诀耕田的山里人千金四字决夫五俗三畏既明,则地理之大概可知,贰山易寻矣,然其中必有妙法,非四字决,又何以悉微旨而为入手工夫乎。

所谓缩、动、平自寻龙点穴言也。

栏之一字,自裁剪收气言也。

于此融会于心,则大地不容秘矣。

一曰缩此寻山之密旨也,识此则易,昧此则难,每见一洞,峰峦稠密,砂水盘旋,四山秀丽,中必有山,然富贵大地,必结于群山辐轴之间,断不在近水平田旷野平畴之外,故宜缩后三五节求之,何也,缩后则龙虎缠护俱觉齐全,而纳气必深,若太出太露则山冈不绕,四无遮护,纳气必浅,所谓真穴藏假穴现,又谓天子之堂深九重,又谓穴如美女藏踪迹,岂肯抛羞见外人,皆其义也。

有一种大龙虽到头尽处而四面手足缠绕多,隔水群山又来遮护凑合,此则尽而不尽,露而不露,故不以为嫌,若稍见四面山稀,明堂阔荡者,终为散气之局,亟宜向后图之。

余初年看山,每见山之集乱,则眩惑不能分析,辄惆然不乐,意地必在尽头也。

屡出旷野求之,竟尔凑泊不成,茫然无得,如此逗留十五年,乃一旦默悟其旨,若有神明启之,稍见集乱之山则超然以喜,缩入数节推求,皆迎刃而解,所获甚多,不知者每谤予得山易而速,岂知其把柄在手,自有不言而喻之神,在我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盖以十五年之难,而成一朝之易,或者知其易而不知其难,所以诋毁无忌也。

所谓下学而上达,盈科而后进,深造而自得,不有固然者哉。

喜人又以贵人之出入,论山之拥从,尤亲切有味,谓人必无挺身独行之理,虽小小丞尉,亦有随从数人,自是官愈尊而拥从愈众,若帅府总戌则二三百皆其部,曲山之拥从多少而大小分数顿殊,岂异是哉。

予谓必缩入数节以取来从龙虎之多正谓是也。

古人有龙怕孤单,穴怕寒之说,又有独立无依,切忌当头下穴之说,又有风吹水劫,是谓不知所裁之说,皆此义也。

然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二曰动此寻山点穴之法也,与下文平字不宜分拆,当合而观之,始尽其妙。

凡到穴处,动而平则其穴为真矣。

既缩后寻觅,但见真龙住处,有极好星峰既宜以此法求之,或中间或闪左闪右,或结于顶或垂于末或有摺纹动处,即观其是窝是乳,是坡是坪,细细取之,于略动处而观其阴阳变化何如。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03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03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03*三弊夫循彼古法,地本易寻,世人每不遇吉地者,未可尽委诸福禄未至或自固执偏见而坐井以观天,或误信庸师,而命贼以把柁,或溺于陪祖与附葬于大家祖坟,而刻舟以求剑,三者意向不同,然横于胸中均之不能得地。

此三弊锁由述也。

*一曰任己地理之术揣造化于有形之外,计祸福于无形之中,毫厘千里,咫尺云泥,自昔难之,术之至精至微,信无逾此,世人知其大旨者,千中无一,乃确确自信,莫不皆然。

而斯理竟难深造,识此故也。

余尝以身亲历者语人曰,地理非读一柜书,非覆二三千穴古坟,非二十年穷搜极讨于山水间,断断不知其妙,世人果不辞烦苦磨以岁月,即任己何妨,为涉猎于万一,剽掠于皮肤遂自圣自神,以为斯理无难,在吾掌握中,辄自恃,曰必合吾意然后取之,吾意不合,即杨曾无用也。

时师巧投其意,竟以俗眼形穴投之,以此求山,犹儿曹自为军贼,而喧呼以闻,会不当识者之一哂,于实事何有哉。

余每见今人取山,殊无深识,偶见一峰耸出,略似钳口,两水合前有三两朝山,有阔大明堂,即视之如宝,略不计直一人期必在此山,达之千万人,期必亦在此山,此穴之外上有千万形状,或奇或正或隐或显或险怪而不可以常情料度,接懵然不知矣。

不犹井蛙见一席之天,即以为天尽于是乎。

昔夫子矣稼圃之事为不知,老农老圃非夫子之知不若也。

彼固素习,我则未学也。

诚见不如,虽圣人不能自信,况地理之事通于造化,入于无形,大非农圃比也。

平生未尝学者,而悍然自信,溟然自用,亦贤于圣人远矣。

二曰任人地理之任师犹国之任相,治乱成败恒必由之,可不慎与,或曰,非,惟善地有缘即明师相遇,亦有缘,故曰主人有福明师入屋,主人当衰庸师进来。

吾尝见富家锐志得山者每馆谷一师,十年五年,惟彼言是信,他人莫扰,山必当彼意,然后成买,稍不欲者,即王侯入也。

终而捐弃或有信任其朋友亦专笃若是者,使得其人,固可也,或误信庸劣之人,无所知识,遇有大地,彼所骇愕蒙暗者,辄斥置不取,有花假穴形与俗眼宜者,则在在取之,贻灾于主人无穷也。

历代所有堪舆相关的主要著作

历代所有堪舆相关的主要著作
四卷全
堪舆
水龙经阴阳宅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阳宅二卷全阴宅二卷全
堪舆
青乌先生葬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仕学备余
[清]纪大奎撰
清刻本
六卷全
堪舆
十道天心
[清]戴洪润手抄真传择日秘本
28
一卷全
堪舆
孙伯刚璚林国宝经
[宋]孙伯刚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天机望龙经
[宋]吴景鸾授
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
一卷全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三卷全
堪舆
地理指迷篇臆解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四卷全
堪舆
地学
[清]沈镐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学精华
[民国]夏更清撰
民国版铅印本
1册全
堪舆
1册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
[清]张九仪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
[清]沈镐撰
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赣州风水秘传
不署撰人
民国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合刻
[唐]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撼龙经6卷疑龙经2卷2册全
堪舆
郭璞葬经
[晋]郭璞撰
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分房变气论宅法

地理辨惑

地理辨惑

地d ì 理l ǐ 辨bi àn 惑hu ò清桐城马泰清清鹗序堪舆之学。

其说有二。

曰理气。

峦头论龙穴砂水。

以察生气体也。

理气言元运方位。

以着应验。

用也。

无体。

则用无所施。

无用。

则体不灵异。

而葬之或不得其当。

是二者。

皆不可偏废者也。

世之业此术者。

入主出奴。

言峦头。

则诋理气为虚渺。

言理气。

则嗤峦头为粗疏。

求其兼通而不相背。

盖罕见其人焉。

顾峦头家言。

自景纯葬书而后。

杨曾吴廖。

相与发明。

至精当。

要在人之心灵目巧。

自可窥其蕴奥。

无岐趋之惑。

理气家。

天玉青囊诸书。

虽亦傅自杨曾。

而颇多隐语廋词。

难以盖晓。

于是解之者。

有三合元空之异。

有明以来。

多宗三合。

二国蒋平阶。

独得秘解。

始辟三合而尚元空。

着地理辨正一书。

而真诀则引而不发。

于是各以意解者。

纷纷起矣。

夫元空诚能知贵贱休咎。

然不得真傅。

其误人不相若耶。

余因先世未葬。

乃颇习堪舆家言。

二十年来。

葬事觕毕。

但仅以形势土色为主。

于理气则未之及。

非不信也。

以其书微奥难知。

索解人而不得耳。

马君泰青。

余同学友。

芥青之季弟也。

幼工举业诗词。

世而客游四方。

甲子岁。

相遇于里门。

所夕聚谈则植品日高。

所学益邃。

间及堪舆之术。

于元空更得真解。

观人坟墓。

其吉凶得失。

有如目睹。

盖十余年于外。

访求元空之真诀。

得遇明师。

又复合之形势。

所以灵验如是。

为亲友营葬数处。

皆吉壤。

且有速效。

其自择祖茔。

尚徘徊以待佳城。

余所卜地。

亦请其是正。

不离形势而言理气。

尤必合理气以运形势。

于堪舆之体用。

可谓兼得之矣。

余因谓之曰。

既得真傅。

何不示人以迷津觉岸。

以嘉惠天下之为人子者。

是亦锡类之仁也。

泰青以为煞。

乃着辨惑一卷。

顾其要诀。

则仍未明言。

惧天机之尽泄也。

泰青云。

学者诚能会而通之。

则真诀自在其中。

是则难未明言。

而亦未尝终秘。

览者果能于留心。

则进而观辨正之书。

吾知其一旦有悟。

其于堪舆之学。

当必以此为梯航而造神妙者矣。

爰为之叙。

以告世之读斯编者。

写在同治年丙年孟秋月叙于许昌聚星书院同砚弟蓉溪张丞华拜训叙古之葬者尚卜。

堪舆大全 (地理正宗)

堪舆大全 (地理正宗)

堪舆大全(地理正宗)《堪舆大全》[清] 蒋国撰《堪舆大全》,系古代堪舆名著的汇集本。

主要收集了《钦定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经典风水名作。

由于此书选材精当,故代表了古代风水学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

该堪舆大全书籍经博主求索整理上传于博客,以飨网友。

附:《堪舆大全》上卷●阳宅典籍《黄帝宅经》[远古] 黄帝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风水绝世书籍。

上卷●阳宅典籍《阳宅十书》[明] 王君荣编该书是明代一部专论住宅堪舆的典范之作,精选当时最盛行的堪舆著述,汇总而成。

中卷●阴宅典籍《郭璞古本葬经》[晋] 郭璞著该书是古代最为权威的风水经典。

中卷●阴宅典籍《缪希雍葬经翼》[明] 缪希雍著该书是阴宅风水堪舆的代表作。

中卷●阴宅典籍《黄妙应博山篇》[唐] 黄妙应著该书是很实用的风水奇书。

中卷●阴宅典籍《谢和卿神宝经》[宋] 谢和卿著中卷●阴宅典籍《廖禹十六葬法》[唐] 廖禹著中卷●阴宅典籍《杨筠松青囊奥旨》[唐] 杨筠松著该书是大唐国师杨公筠松传家之奥旨,被历代风水家奉为正宗宝典,盛赞其说。

下卷●名篇选萃《撼龙经》[唐] 杨筠松著该书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

下卷●名篇选萃《疑龙经》[唐] 杨筠松著该书是流传最广的相地学专著。

下卷●名篇选萃《四讳篇》[汉] 王充该篇文章是王充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忌讳的八篇论文之一。

王充认为讲究忌讳,不过是为了“教人重慎,勉人为善”罢了。

下卷●名篇选萃《难岁篇》[汉] 王充该篇文章是王充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忌讳的八篇论文之一。

王充认为有关“太岁”的迷信禁忌,“妄不可用也”。

下卷●名篇选萃《诘术篇》[汉] 王充该篇文章是王充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忌讳的八篇论文之一。

王充明确指出,“事理有曲直,罪法有轻重”,人的吉凶祸福与各种迷信法术毫不相干。

下卷●名篇选萃《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晋] 嵇康该篇文章是嵇康针对养生与卜宅而作出辩论。

嵇康虽然反对命定论辩论,但认为宅之吉凶与养生皆可信证。

堪舆经典《地理精语》

堪舆经典《地理精语》

地理精语【清】尹一勺堪舆经典《地理精语》尹一勺一、论龙十要一勺子曰:龙法十要者,乃地理之切要、必要而断不可少者。

脉曰要得;气曰要乘;意曰要识;得、乘、识三字,最宜精察,果能得脉;果能乘气;果能识意;则暖气钟灵,阳和毓秀,用收山出煞、挨生弃死法方准。

地大必定大发,地小必定小发,乃百葬百验之捷诀。

其不验者,乃不能得;不能乘;不能识;则冷气召灾,阴煞致凶,纵收得山、出得煞,亦无用,地大必定大凶,地小必定小凶。

大地何以有凶?以不识脉意气也。

虽得真穴,亦必大凶。

此宝珠、火坑,差在毫厘,不可不辨。

卷内揭此三条,颇有万古开群蒙之心,天下孝子慈孙遵此法而获安先福后者,当蔷薇露盥(guàn)手,三复斯编。

龙变要详,而后阴阳有分。

古人以有变化者谓之龙神,无变化者谓之荒山。

龙势要知,而后强弱有别。

察衰旺,知休咎。

龙星要看面,正穴、怪穴可点,有头脑、有主宰。

龙咽要察,而横受、直受可扦。

有来历,有根苗,易下手了。

要详龙峡即具结作之理,可以预知穴法。

要论龙格实为气脉之根,审轻重,知去取。

他若祖宗、父母,泛而无当。

枝干、传变,近而鲜实。

此卷概不言及,非忽之也。

发福古地,多不在此讲究。

果能尽此九要,言约而精,不特一切说峦头、说天星之书,汗牛充棟,虚文无益,即历来口传、心授,杖法、葬法,皆属赞语。

独于龙法,则曰要传,盖,此法必待口传乃真,然而天律有禁,欲言不敢吐,九要乃俯察之功,独此一条,非传不知。

第一、要得龙脉穴顶一线之脉,穴顶二字,极精要,知脉在穴顶,非山顶,若在山顶下来,则名“贯顶脉”,极凶。

如丝如带,若隐若现,滴入穴中有似汤中浮酥,若面盘蛇,当细细体认,有细软之致,有活动之趣。

粗硬、死蠢者,非。

有清之象,有明润之色。

浊粗、暗涩者,非。

此等处,惟多临仙迹,考其应验方为真谛。

立视穴场上可默喻,此真龙也,此龙方是真的。

诸书徒讲后龙、盖、飞蛾、龙楼、凤阁,说得异样工致,不能如上所言。

全无脉脊到穴,系虚耳!凡新旧坟有此,则脉到、脉真,方能发福,无此则假。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02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02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02三畏风水所以趁吉避空,夫吉可趁,空可避,故先求无祸,乃可希福,非知其不可而辨之,即良法美意,何从入手,故此三畏次五俗著焉。

一曰到头硬直凡作穴之处务要平正稍硬直,皆谓之煞。

大能伤人,所诶斗脉者死,断不谬也。

今之庸师,见一山下来,如臂之直,即谓之有脉,辄为人迁葬。

主人亦利其有脉,而锐意从之,不知死绝之祸,捷如影响。

古人曰,枪头莫下,鼠尾休扦,又曰劝君莫下枪头穴,葬下人丁绝。

又曰血脉平和人少死。

无非阐明斯理也,故予以为第一可畏。

莫甚于此,非惟硬直如枪头者,不敢乱下,或一边直来略无停息,或峦头粗大如饱腹之状或体势稍直,如覆钟之形又有棚面金星如横几者,又有直体金星,如卧梳者,俱为死气,并能伤人,见此宜断断舍之。

二曰穴前倾泻古人曰,砂主人丁水主财,水聚则财聚,水散则财散,古今不易之理也,盖水乃无情之物,以就下顺流为性。

有物以阻之则其势自横,无物以阻之则百理顺流而去。

坟宅之前若见水去即万顷田庄,无不破尽,所谓明堂如箕米,子孙穷到底。

又曰龙虎似推车,田地不流些是也。

非惟长流水直乃可败人,至于穴前阴流之水倘直泻无归,其祸尤速,可不慎乎。

所谓阴流不顾家,葬下事如麻也。

然流神之曲直亦能掩人之耳目,多至自欺。

水虽直流,未有若竹竿之顺者,转左转右之间,一丈五尺者,其常也,时师见此则语其主曰,如生蛇之屈曲,可无患矣。

不知自水边观之,若右屈曲之势,登穴观之,只一望而荡然也。

何有尺寸之间哉。

必得一砂关栏,一水曲左归右可十余丈,又自右转左亦十余丈,出水成横水样,乃可谓之屈曲。

古人曰,山有大曲水有大转,必有王侯居此间,又曰三横四直过东西,九曲凤凰池,又曰左插笏,右插笏,不是真龙无此出,左排衙,右排衙,不是真龙无此砂,皆不欲其直泻也。

三曰顺砂过堂夫顺逆二字乃地理开卷第一义也。

此二字不明总是说梦而已。

发微论曰,今之俗师有看山四五年,而懵然不晓顺逆者。

竟与盲葬何别也。

不止地理之顺逆,只以水口去;来为主,如水倒左,凡左边有高山高陇,或圳坟树木,下至田之层级,凡一级高一级,皆谓之下砂,谓之进神;出愈长而福愈盛,若上水边有此,不论长短,皆谓之顺砂,谓之退神,窜而过堂,尤为至毒,即万顷田庄,无不破尽。

历代风水堪舆经典著作总目录114部及作者

历代风水堪舆经典著作总目录114部及作者

历代风水堪舆经典著作总目录114部及作者1、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2、地理辨证疏[清]蒋大鸿注民国八年锦章书局石印本5卷1册全3、地理大全辑要 [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4、地理大全要诀 [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7卷2册全5、地理六经注[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6卷1册全6、地理大成理气四诀 [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4卷1册全7、罗经指南拨雾集 [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8、地理大成平阳全书 [清]叶九升撰原版为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5卷1册全9、地理大成山法全书[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19卷6册全10、地理四秘全书[清]尹一勺撰民国大成书局石印本12种3册全11、廖禹十六葬经 [宋]廖禹撰清印本一卷全12、地理金弹子玉弹子[元]耶律楚材撰[明]刘伯温校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13、地理铅弹子 [明]孟又承传 [清]张九仪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1卷1册全14、地理铁弹子 [南唐]何令通撰[明]刘青田释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2卷1册全15、地理青囊经 [唐]杨筠松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1册全16、地理六法点穴大全 [唐]杨佐仙等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6卷1册全17、地理五决 [清]赵九峰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2册全18、地理选择录要[清]蒋大鸿撰民国乙酉年上海会文堂石印本4卷2册全19、地理阳宅大全四集 [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20、地理正宗 [清]蒋国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2卷2册全21、地理直指原真 [清]释彻莹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3卷2册全22、地理葬埋黑通书 [清]释彻莹撰清抄本 1册全23、地理琢玉斧 [清]张九仪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24、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清]沈镐撰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25、赣州风水秘传不署撰人民国石印本 12卷2册全26、撼龙经、疑龙经合刻 [唐]杨筠松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2卷2册全27、郭璞葬经 [晋]郭璞撰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1卷1册全28、罗经顶门针 [明]徐之镆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29、罗经解定 [清]胡国桢撰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30、罗经透解 [清]王道亨撰民国二年铸记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31、秘本搜地灵 [明]刘伯温订光绪有益堂刻本 2卷1册全32、平砂玉尺经[元]刘秉忠撰[明]刘基解上海文明书局金属版2卷1册全33、乾坤法窍 [清]范宜宾集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3卷2册全34、阳宅都天滚盘珠要法[清]瞿天赉撰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1册全35、入地眼全书[宋]静道和尚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10卷2册全36、三元总录 [明]柳珍纂辑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37、阳宅大全 [明]一壑居士集光绪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38、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乾隆刻本 4卷4册全39、阳宅爱众篇 [清]张觉正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2册全40、宝照秘诀不署撰人清稿本 1册全41、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民国上海广益书局 4卷2册全42、阳宅集成 [清]姚廷銮撰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8卷4册全43、雪心赋辩讹正解[清]卜应天撰[清]孟浩注宣统元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44、阳宅三要 [清]赵九峰撰民国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45、阳宅十书 [明]王君荣纂辑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46、阴宅集要 [清]姚廷銮撰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4卷2册全47、阴阳二宅必用不署撰人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48、宅谱指要 [清]魏青江撰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49、陈子性造葬秘诀 [清]陈应选撰民国抄本 1册全50、倪公阳盘住宅秘诀不署撰人嘉庆抄本一卷全51、地理辨正直解 [清]蒋大鸿撰经元堂刻本 5卷全52、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 [明]张鸣凤编明世德堂写刻本十二卷全53、地理黑囊经 [明]范越风撰清初抄本 1册全54、地理星体真龙名髓不署撰人明抄本 1册全55、地理正宗臆解[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三卷全56、地理指迷篇臆解[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二卷全57、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清康熙宏德堂刻本四卷全58、地学 [清]沈镐撰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二卷全59、地学精华 [民国]夏更清撰民国版铅印本 1册全60、分房变气论宅法 [清]蒋平阶撰清稿本一卷全61、新刊解义郭璞葬经 [明]吴征岀定郑谥注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62、格水定针法不署撰人地理手抄稿本一卷全63、管氏地理指蒙 [魏]管辂著清印本残本64、郭璞古本葬经 [晋]郭璞撰清印本一卷全65、红鸾经四十八局定例祖传风水地理孤本孤本66、胡矮仙至宝经 [唐]胡矮仙清印本一卷全67、黄帝宅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68、五星捉脉正变明图 [唐]空石长者清印本一卷全69、李思聪堪舆杂撰 [宋]李思聪清印本一卷全70、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71、堪舆要诀 [明]狄奄氏手录嘘龙村舍藏本一卷全72、考验通书法窍秘决不署撰人清印本二册全73、金精廖公扒砂经 [宋]廖禹撰清嘉庆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四卷全补遗一卷全74、李思聪总索 [宋]李思聪清印本一卷全75、灵城精义笺 [清]沈竹礽撰自得斋丛书一卷全76、刘基堪舆漫兴 [明]刘基撰清印本一卷全77、缪希雍葬经翼 [明]缪希雍撰清印本一卷全78、秘诀仙机不署撰人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79、刘见道乘生秘宝经 [唐]刘见道清印本一卷全80、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二卷全81、杨曾地理元文 [清]端木国瑚撰清刻本一册全82、水龙经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五卷全83、续水龙经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四卷全84、水龙经阴阳宅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阳宅二卷全阴宅二卷全85、青乌先生葬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86、仕学备余 [清]纪大奎撰清刻本六卷全87、十道天心 [清]戴洪润手抄真传择日秘本一卷全88、孙伯刚璚林国宝经 [宋]孙伯刚撰清印本一卷全89、天机望龙经 [宋]吴景鸾授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一卷全90、天心正运线法不署撰人手稿本一卷全91、天星秘诀寻龙定穴不署撰人清光绪手抄秘本一卷全92、谢和卿神宝经 [宋]谢和卿撰清印本一卷全93、新镌鲁班经匠家镜 [明]午荣撰明汇贤斋刻本三卷全94、玄秘龙法玄秘穴法不署撰人手抄本两册全95、选择纪全不署撰人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96、雪心赋辨讹正解 [唐]卜应天撰民国排印本四卷全97、雪心赋直解 [明]吴一棣撰清顺治十八年刻本四卷全98、阳宅大成 [清]魏青江撰清嘉庆刻本十五卷全99、阳宅起手 [清]査咏旺传清抄本一卷全100、阳宅十书 [明]王君荣纂辑清印本四卷全101、阳宅元运会要不署撰人清抄本一册全102、阳宅指南篇 [清]蒋平阶撰清稿本一卷全103、杨筠松青囊奥旨 [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104、杨筠松十二杖法 [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105、杨公金刚钻法葬图诀 [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106、阴阳秘诀不署撰人清抄本一卷全107、玉元子天宝经 [宋]玉元子撰清印本一卷全108、人子须知八卷[明]徐善继徐善述撰明万历十一年梅墅石渠阁补刻本八卷全109、青囊心印 [清]王宗臣撰清康熙刻本二卷全110、青囊续编 [清]王宗臣撰清康熙刻本一卷全附天玉经四卷全111、地理四弹子 [清]张凤藻注清聚锦堂刻本十卷全112、地理偶注 [清]程宗良撰玉函山房辑佚书一卷全113、地理偶摘 [清]张九仪撰玉函山房辑佚书一卷全114、地理偶录 [清]张九仪撰手抄本一册全以上就是小编用尽洪荒之力替大家整理出来的历代风水地理经典著作,共计114部。

地理啖蔗录

地理啖蔗录

地理啖蔗录所以田潮胜于海潮。

顺水不如逆水。

董氏曰。

不仲。

不割。

无穿、射。

惟有田潮。

胜海潮。

逆结者。

水合于后。

顺结者。

水合于前。

左来者。

水合右隅。

右来者。

水合左畔。

前合不如旁合为贵。

旁合不如后合更优。

前合者。

乃顺水局。

多不得水。

旁合者。

水横过穴前。

亦未必汪洋入口。

至于后合。

则翻身张潮。

而随龙之水。

无不入口矣。

故日前合襟易得。

后合襟难求。

仓板水临致富有术。

禄储水见巨富已征。

仓板水者。

穴前之田逐层低向穴。

如仓之板也。

亦同御街水。

主贵。

有赀财。

富冠乡郡。

禄储水者。

水之融注。

如禄之储积也。

或穴前。

或穴后。

或穴之左右。

或水口间。

但有深潴融聚之潭湖、池塘。

皆是。

以深大不竭为美。

主食厚禄。

储积巨万。

入口则发不需时。

漩堂则久而勿替。

龙虎两掬之内。

谓之内堂。

只有去水。

无来水。

此定理也。

人口水者。

乃水上中堂。

而有拦收逆砂也。

若水远来。

将到中明堂。

却又跳撇而去。

谓不到堂。

水到堂。

而无下关收水。

谓不入口。

总为无益。

故水以到堂入口为贵。

其水大小不必拘也。

游堂水者。

即回流水也。

必有深潭。

又有石拦砥。

始漩转回环。

有去而复回之意。

此水极吉。

然。

亦只在盖砂之外。

中堂之中。

内堂不能有此也。

O按水贵入口。

固也。

而又忌灌口。

灌口者。

逆水作穴。

无近砂抵拦。

潮水口灌入口间。

则气逆难消。

主出人瘖痖。

卫身。

则受福也厚。

拱背。

则发祥也长。

卫身水者。

龙脉奇异。

忽于湖水之中。

突起墩阜结穴。

穴之前后左右。

皆汪洋巨浸。

既澄静不流。

又无冲刑之势。

悲切之声。

故为最吉。

诀云。

孤月沉江。

江豚拜浪。

莲花出水。

得水为上。

富冠川郡。

贵为卿相。

拱背水者。

乃水绕穴后。

即水缠元武也。

主富贵绵远。

盖水能聚龙之气。

故尔。

雪心赋。

发福久长。

定是水缠元武。

水破天心则凶。

水聚天心则吉。

穴前明堂中正处。

谓之天心。

宜平坦洁净。

若有水穿堂径过。

或横。

或直。

或斜。

或乱。

皆破局。

谓之水破天心。

水既穿破。

气必不聚。

主财散人微。

若有水深潴融聚。

谓之水聚天心。

主巨富显贵。

雪心赋。

为人无嗣。

只因水破天心。

《地理泄天机》(宋)廖金精著

《地理泄天机》(宋)廖金精著

《地理泄天机》(宋)廖金精著《地理泄天机》(宋)廖金精著《地理泄天机》相传是宋朝堪舆学大家廖金精所著,又名《金壁玄文》。

《地理泄天机》(上)俯察本源歌稽古圣人察地理,无非山与水。

山有脉络水有源,续断更牵连。

五行生气潜于地,聚散因形势。

形势盘桓气自凝,散漫气飘零。

气聚人居身获吉,死则宜埋骨。

气散人居身有凶,葬则主贫穷。

古人俯察有四用,建都是为重。

扦州立宅与安坟,大小聚中分。

建藩山水必大聚,中聚为城市。

坟宅宜居小聚中,消息夺神功。

聚在平夷气浮上,人居必兴旺。

聚于高处气沉低,埋葬最相宜。

山脉皆从西北起,祖宗昆仑是。

四大干龙分枝去,江河水源委。

大河以北大江南,湘汉与淮参。

大河以南大江北,济与汾阳隔。

安坟宜紧宅宜宽,高着眼来看。

此是古人俯察诀,心会口难说。

我今作述泄天机,传指世人迷。

俯察正法歌气有聚散须俯察,不用漫山踏。

先贤立法有凭依,具在公刘诗。

陟则在巘登山巅,后龙贵勇猛。

复降在原观落头,结穴要温柔。

乃陟南冈对面望,观看更端相。

观其泉流察水来,朝挹喜萦回。

逝彼百泉观去水,环抱斯为美。

瞻彼溥泉看明堂,关锁乃为良。

相其阴阳定向首,景冈美则侯。

厥后卫文迁楚邱,营度实相侔。

升墟望楚即陟巘,寻龙分背面。

降观于桑即降原,望穴向平田。

揆之以日正南北,景冈同一测。

乃知此法古今同,千载所当从。

景纯葬书最精要,其次龙经妙。

推原议论本于斯,句句是吾师。

世人贵耳不信目,喜新厌陈俗。

托言玄女与赤松,无稽偏信从。

迩来异说纷纭出,各自夸秘术。

天机演派祖公刘,截断众川流。

地理三科歌世传地理有三科,分派至为多。

形势难分方位次,此语当从事。

姓音已见吕才非,国典尚遵依。

景纯著书兼取二,至当无容议。

专言形势亦为偏,方位出后天。

相其阴阳揆以日,立法最详悉。

形势若吉方位凶,初下必贫穷。

形势若凶方位吉,决定破家计。

方位形势若符同,指日见兴隆。

天机元祖公刘法,二者俱要纳。

唯有姓音不可凭,谬妄最分明。

声同音异尤无理,钟宫与终徴。

阴属宫音阳属商,复姓更难详。

【重庆钢铁护栏交流组】图解丨对《地理辟径集》的一点理解(全)

【重庆钢铁护栏交流组】图解丨对《地理辟径集》的一点理解(全)

【重庆钢铁护栏交流组】图解丨对《地理辟径集》的一点理解(全)导语《地理辟径集》分卷一与卷二两部分,卷一,有:“五俗”、“三畏”、“暗中三宝”以及“千金四字诀”,都是论述龙穴的真假,是形峦学中形势派的理论,值得后人研读。

一五俗五俗是从局势分析地之结与不结,李默斋先生的确切中时弊,言之确确,因为真结多不在此五种地形上,可惜时至今天,俗人还是视此“五俗”之地为上品,深得人们所喜。

一俗:贪尽龙以《疑龙经》引说为主,“大地多从腰里落,回转余枝作城郭━━余气不去数十里,断然不是王侯地。

”经中之“余气”即指余枝。

此理说明只有龙势强,才能有连续几十里之山脉,才有皇者之风范。

李默斋先生指出庸师不懂得分别龙气之强弱,不晓得结穴之层次,多会在尽龙之余枝散体处寻穴,还说龙到尽头,龙气才旺盛,发福力大,但正如李默斋先生所说,尽龙难有富贵大地,只是俗人所贪而已。

二俗:贪龙虎钳口。

是李默斋先生警醒后人的精辟之语。

经云:“遍观今时葬死,凡龙虎均停,明堂阔大,为千万人所慕者,无不立见败绝。

” “唯剪着下手边,或不见明堂,全无砂水,大非人情所喜者,无不发福。

”李默斋先生认为真龙穴地,只要下关弯抱,往往是有龙无虎,或有虎无龙,且大地多在下手一边,察其脉气,不要盲目追求完整的龙虎钳口之地。

古人云:“双弓齐到,人皆道好,却主杀伤,反生烦恼。

”又云:“两弓齐到,忌当面之倾流,一穴当中忌两边之尖射。

”这两句道出贪龙虎齐匀之弊。

“大地多在下手一边”这一句欠妥,凡帝王之地,必是中出,而李先生却说大地多在下手一边,可见其对龙穴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李默斋先生懂得以脉气去认穴,而不是以砂水认穴,这已经不错了,他指出俗师不认识气脉之止聚,只晓得有龙虎相抱就有穴这一弊端。

下面列举四图说明俗弊:▲图一:龙虎齐不结穴注:这种虽有龙虎,且龙虎匀亭,但无脉无气,不结穴。

正如李默斋所言,此种龙虎匀亭之地是深受时人所喜,随处可见。

▲图二:龙虎齐不结穴注:虽有龙虎,中间似垂一脉,但贯顶直硬,如鸡爪之形,也不结地,切勿误葬。

堪舆大全 (地理正宗)

堪舆大全 (地理正宗)

堪舆大全(地理正宗)《堪舆大全》[清] 蒋国撰《堪舆大全》,系古代堪舆名著的汇集本。

主要收集了《钦定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经典风水名作。

由于此书选材精当,故代表了古代风水学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

该堪舆大全书籍经疯哥求索整理上传于博客,以飨网友。

附:《堪舆大全》上卷●阳宅典籍《黄帝宅经》[远古] 黄帝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风水绝世书籍。

上卷●阳宅典籍《阳宅十书》[明] 王君荣编该书是明代一部专论住宅堪舆的典范之作,精选当时最盛行的堪舆著述,汇总而成。

中卷●阴宅典籍《郭璞古本葬经》[晋] 郭璞著该书是古代最为权威的风水经典。

中卷●阴宅典籍《缪希雍葬经翼》[明] 缪希雍著该书是阴宅风水堪舆的代表作。

中卷●阴宅典籍《黄妙应博山篇》[唐] 黄妙应著该书是很实用的风水奇书。

中卷●阴宅典籍《谢和卿神宝经》[宋] 谢和卿著中卷●阴宅典籍《廖禹十六葬法》[唐] 廖禹著中卷●阴宅典籍《杨筠松青囊奥旨》[唐] 杨筠松著该书是大唐国师杨公筠松传家之奥旨,被历代风水家奉为正宗宝典,盛赞其说。

下卷●名篇选萃《撼龙经》[唐] 杨筠松著该书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

下卷●名篇选萃《疑龙经》[唐] 杨筠松著该书是流传最广的相地学专著。

下卷●名篇选萃《四讳篇》[汉] 王充该篇文章是王充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忌讳的八篇论文之一。

王充认为讲究忌讳,不过是为了“教人重慎,勉人为善”罢了。

下卷●名篇选萃《难岁篇》[汉] 王充该篇文章是王充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忌讳的八篇论文之一。

王充认为有关“太岁”的迷信禁忌,“妄不可用也”。

下卷●名篇选萃《诘术篇》[汉] 王充该篇文章是王充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忌讳的八篇论文之一。

王充明确指出,“事理有曲直,罪法有轻重”,人的吉凶祸福与各种迷信法术毫不相干。

25部风水经典著作,宅经、葬书、撼龙经

25部风水经典著作,宅经、葬书、撼龙经

25部风⽔经典著作,宅经、葬书、撼龙经1、《黄帝宅经》【远古】黄帝撰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风⽔绝世书籍。

2、《葬书》【晋】郭璞撰该书是古代最为权威的风⽔经典。

3、《宅经》【晋】郭璞撰该书是郭璞继《葬书》之后关于阳宅学说的⼜⼀经典。

学习风⽔、研习风⽔,必须从《宅经》开始。

4、《地理⼈⼦须知》【明】徐善述该书是⼀部具体阐述风⽔理论和风⽔应⽤的⾮常权威的名著。

⾃此书现世后,形峦家⽆不推荐,学习龙⽳形峦者,没有不看此书的,此书是众多堪舆风⽔著作中的名著,集地理风⽔之⼤成。

前⼈谓此书“会诸书⽽折衷其⾜,以破群疑,当⼤事也”,显见此书之份量。

该书是学习风⽔的必看之书。

5、《地理五诀》【清】赵九峰撰该书系中国古代风⽔勘舆书籍中很具权威性的名著,地理⼈⼦⽆不习之。

6、《⼋宅明镜》【明】顾吾序著【清】箬冠道⼈撰《⼋宅明镜》是⼀部专论阳宅的堪舆名著,是⼋宅派的扛⿍之作。

⼋宅派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宋代以后,这⼀流派代代相传,在阳宅相度中独占魁⾸,深⼊⼈⼼,特别在海内外华⼈聚居之处,更是奉⼋宅派为正宗。

7、《撼龙经》【唐】杨筠松撰该书是龙脉风⽔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

8、《疑龙经》【唐】杨筠松撰该书是流传最⼴的相地学专著。

9、《杨筠松⼗⼆杖法》【唐】杨筠松撰古⼈扦地定⽳之中⼼,是⽤倒杖之法,倒杖法乃是定⽳之真诀。

10、《葬法倒杖》【唐】杨筠松撰该书全⾯介绍认太极、分两仪、求四象、倍⼋卦、倒杖⼗⼆法的⽅法。

11、《青囊序》【唐】曾⽂迪撰该书以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之贵贱吉凶,为地学理⽓家之权舆。

12、《青囊经》【唐】杨筠松撰该书以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之贵贱吉凶,为地学理⽓家之权舆。

13、《青囊奥语》【唐】杨筠松撰该书以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之贵贱吉凶,为地学理⽓家之权舆。

14、《青囊奥旨》【唐】杨筠松撰该书是⼤唐国师杨公筠松传家之奥旨,被历代风⽔家奉为正宗宝典,盛赞其说。

15、《天⽟经》【唐】杨筠松撰该书是风⽔理⽓中最重要的经典,其以⽞空卦理为基础的江西风⽔得以影响后世千年不绝。

《地理三字经》全文

《地理三字经》全文

《地理三字经》全文保罗万象,朗朗上口,是智慧之精华,有人也借助这种形式,把地理知识编成了三字经,颇有韵味。

又一法龙上论用双山左右分生旺方喜事临小玄空辨水路看生克明休咎池塘水用辅星贪巨武三吉神水见面法最灵沟壑水放宅下宜顺行小中大论奇贵并禄马取贪狼重纳甲上御街贵无价挨星法又不同用九星排九宫分顺逆廉入中星坐起翻向逢每八位一卦通夫与妇各相从随元运判吉凶当令水喜冲融惟空位忌水冲阴损婆阳损公艮寅申巽巳丙坤申庚乾亥壬此十二阳顺行丑癸子戌辛酉未丁午辰乙卯此十二阴逆走坤壬乙巨门出艮丙辛是破军巽辰亥武曲位甲癸申贪狼行午丁庚四弼星隔四位夫妇真向与水同一行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各一家龙穴水不可差一四七管天卦二五八管地卦三六九管人卦惟父母互相连乾加巽巽加乾八天卦对宫穿丙加戌戌加丙壬加辰辰加壬八地卦库中寻寅加辛辛加寅申加乙乙加申八人卦贵人真穴配龙向配水是一家更为美曰辰戌曰丑未此四支单阴位曰甲庚曰丙壬此四干单阳名曰子癸与午丁曰卯乙与酉辛两相比是双阴曰乾亥与坤申曰巽巳与艮寅两不杂双阳亲星合运大吉神星背运福减轻论金卦须两得局合向龙合穴穴穿山龙透地局玄空三合利第一法局配龙穴更合妙无穷第二法是移龙左右挨忌缝中第三法先配龙现外向两不同第四法是脱龙据水插局亦通第五法是换龙局亦换良最崇第六法是就龙局可借外库从以上法不一门阴地诀已尽倾惟阳宅别有因八宅书用先天两相对不强牵正有碍开两肩山用正一统三门用零纳甲安乾坤配艮兑连此四卦属西边坎离合震巽连此四卦属东偏更有法更有法合十装门论正各有方迎生旺大吉昌至消纳仍后天御街水贵之元小中大三神全顺流去福绵绵若命卦又不然看九宫分三元论合婚小游年安床窖大宜焉门与宅合成卦抽爻象分兴败判阴阳辰戌界犯五鬼补天医犯六煞延年推改一门分三行上中下各有因至层数看动静生和吉克泄病至分房每层论东西宅配人命至宅山辨阴阳有子母有君臣但母气不一论地支重天干轻惟四库四维并曰得禄曰长生重母气赛本身宅外水辨九星寅午戌申子辰武曲水倒五行亥卯未巳酉丑向巨门水倒右曰巽丁坤庚土破军水倒左寻曰辛癸艮甲乙廉禄水左去吉曰乾丙贪狼同朝右去不须疑合则富背则贫此一法断宅灵若天井即太极尤紧要关祸福静而方走回廊虽有煞亦能降若移徙安窖?西南阴东北阳气口配卦象装堪舆理已尽详愿后学勿遗忘山配龙向配水两相交无二理乙丙戌辛壬辰未甲癸丑丁庚曰乙辛与丁癸此四龙宜顺水金鱼腮口中吐喜顺放忌逆走一六卦小金鱼四大鱼八死鱼曰辰戌与丑未四虾须逆水贵三五七顺则弊曰甲庚与丙壬分四格不一名二卦中是过宫四卦内直流逢六通河螽斯荣八走边培人工曰艮巽与乾坤四大神龙最尊辛壬乾乙丙巽丁庚坤癸甲艮去黄泉来救贫癸壬乾乙甲艮四贵人禄马并论禄马纳甲定巽流乾乾流巽艮流坤坤流艮水直出御街名禄合马两来并御街格自非常除御街生旺祥顺逆转出墓方申子辰坤壬乙此六龙水局列寅午戌艮丙辛此六龙火局真巳酉丑巽庚癸此六龙金一类亥卯未乾甲丁此六龙木局名乾丙乙子寅辰庚辛判一龙金巽壬辛午申戌甲乙分二龙木艮庚丁卯巳未壬癸行三龙水坤甲癸酉亥丑丙丁布四龙火山上龙不下水水里龙不上山回放水仔细详用玄空最为良木火阴金水阳支用支干用干阴用阴阳用阳各相配始相当曰乾坤与亥申曰艮巽与寅巳八生龙水右行如倒左旺被侵培左臂免受贫曰子午与丙壬曰卯酉与甲寅八旺龙水左行如倒右定冲生培右臂免伤丁曰辰戌与丑未曰乙辛与丁癸八墓龙水相会左右流不一类罗经盘有多层最紧要是三针正格龙外分金中双生外四经惟内盘统而论双生正四经零正行龙零行水各为用不一轨透地龙审来脉穿山虎定坐穴穴三七向二八去孤虚避圭甲取旺相免剥杂曰八曜是鬼爻向与水莫相遭曰空亡与差错并关煞都休坐双金煞同金是向墓龙尤不利坐穴度生和吉龙向克均有失论亡命与此一亥丑艮庚酉辛卯巽巳未丙丁此十二是为阴壬子癸寅甲乙辰午坤申乾戌此十二属阳的看龙砂在此分看水法又别论禽里砂法最精奴泄煞与旺生论向度用中针天成象地成形起须弥发昆仑入中国三平分水归海辰库真内四库别有金分八卦各显灵别干支辨主宾观水口看罗城三结者初中尽三寻者动步趁三落者闪侧正三势者横逆顺三吉者生强进三星者间变应三体者兼贴衬三葬者形气影曰向背曰阴阳此四处宜首详曰盖幛曰屏台此四格当所成曰胎息曰孕育此四关真龙伏曰窝钳曰乳突此四穴生气蓄曰吞吐曰浮沉此四法着意寻曰官鬼曰禽曜此四砂最为妙曰迎送曰拱夹此四围成美峡曰朝聚曰横去此四水总宜注曰交钻曰强结此四口不可缺曰童石过独断此五山不可葬曰冲反卷割淋此五水不可侵曰方圆曲直尖此五形山水兼曰正变巧拙怪此五穴分三派曰龙虎朝案应此五方宜相称上则盖下则承前则合后则分左则绕右则迎此六法穴中寻曰贪狼曰巨门曰武曲曰禄存曰廉贞曰破军曰文曲此七星龙变化在此分个字龙工字峡之字水同字砂一字嶂十字脉回字城谷字穴此八字无比说包括尽真妙诀曰乾亥与子癸体太阳武曲类曰卯午及酉丁辛与乙皆太阴戌燥火辰天罡庚丙金壬扫荡曰坤申天财土有双脑有凹脑曰艮寅与巽巳紫气木无别义曰丑未是孤曜土金兼蠢肥饱曰甲峦扁炭木或交枝或陀曲此九星皆活曜有是脉成是貌培心地择明师避庙宇远城池量才力释嫌疑宁真小莫贪痴宁合葬莫分离此十要所当知外印证内研思为子者宜勉之。

《地理啖蔗录》卷四

《地理啖蔗录》卷四

《地理啖蔗录》卷四穴法补义虽然。

认地之难。

以火为最。

说久之理。

其言必烦。

载剖真机。

用作补义。

大抵局有大聚、中聚、小聚之别。

穴有正受、分受、旁受之殊。

发越虽同。

力量则异。

龙之结局有三:曰。

大聚、中聚、小聚也。

入式歌。

帝都山水必大聚。

中聚为城市。

坟宅宜居小聚中。

消息夺神功。

凡龙之受穴。

初落、中落、未落之外。

又有三等。

曰。

正受、分受、旁受也。

正受者。

正龙中出。

其行甚远。

虽分牙布爪。

而于山万岭皆为我用。

而结正受之穴。

其力最大。

其发最久。

至宝经。

正龙专受。

富贵长久。

分受老。

正龙身上分出一枝。

亦起星辰。

亦有枝脚过峡。

传变到头。

自开堂局。

以结形穴。

不为他人作用。

神随其力量。

长短亦能发福。

但不如正受之长远耳。

至宝经。

挂龙分受。

富贵难久。

旁受者。

多是正龙。

旺盛。

或于过峡处。

或于枝脚桡棹间。

或于缠送护托从龙之上。

或龙虎余气官鬼之所。

自立门户。

结有小穴。

发福极速。

但力量愈轻。

玉髓经。

手脚桡棹。

皆有穴。

此是大龙。

多余气。

蔡西山云。

大凡一龙不专一穴。

本身随带。

必有小穴。

如大官宦。

必有从官。

大衙府。

必有曹属。

第轻重、大小不同耳。

观应星之所起。

则穴似应求。

审变星之巳多。

则穴从变论。

应星者。

祖山出身分落第一节之星峦也。

与前面结穴相应。

故曰应星。

是为行龙之主。

中间行度。

虽不能不间他星。

而间星之后。

必再变出主龙之应星。

所谓本龙不脱本龙气。

古人以应星定穴。

如应星是贪狼。

谓之贪狼行龙。

前头必结乳穴。

如应星是巨门。

谓之巨门行龙。

前头必结窝穴之类是也。

撼龙经。

贪狼作穴是乳头。

巨门作穴窝中求。

武曲作穴钗钳觅。

禄廉梳卤犂鐴头。

文曲穴来坪里作。

高处亦是掌心落。

破军作穴似戈矛。

两傍左右手皆收。

定有两山皆护卫。

不然一水横过流。

辅星正穴燕巢仰。

若在高山挂灯样。

落在低平是鸡巢。

纵有员头亦凹象。

又。

疑龙经云。

贪狼不变生乳头。

巨门不变窝中求。

武曲不变钗头觅。

禄存不变犂僻头。

文曲不变掌心作。

破军不变戈与矛。

辅弼不变燕窝仰。

变与不变宜精求。

所谓不变者。

言应星。

地理堪舆——地理全书

地理堪舆——地理全书

地理堪舆——地理全书
《地理全书:山法大成》系清代叶九升所著。

叶九升和《地理人子须知》的作者徐善继、徐善述和《地理五诀》的作者赵九峰均属于中国古代堪舆界彪炳千秋的人物。

他们的著作也被称为古代风水典籍方面的里程碑似的著作。

堪舆界分为峦头派和理气派,峦头派影响较大,而《地理全书:山法大成》堪称为峦头派的扛鼎之作。

此书将繁复的理论化繁为简,总括为龙、穴、砂、水四大类,并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正如他在序中所说:“而龙穴砂水,依次序例,各部种种,法无不备”。

中国古代堪舆学的核心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序:地理山龙峦头与穴法并重,然必讲到精细,方识龙真与穴真。

余自弱冠后,先子授以堪舆秘传,读之津津有味,后见各家藏本,亥豕鲁鱼,传抄日错,近晤温秋瀛太史,乃得善本,详对因参观而互订。

数十年来,博览群书,如天元歌之方便觉,指迷之分歙、向背、仰覆、合割,皆从精细中发明峦头穴法,此处豁人心目,简而明典而要者,莫如香邑小榄李默斋先生辟径集四卷,所云缩、动、平、栏,五俗、三畏、三宝、三弊,盖本生平阅历契紧为入处,精细立论,援引哲言证实己见,俾孝子顺孙家藏户诵,得明道以庇本根,非挟术以炫,当世洵堪步杨曾廖赖之堂与沾沽焉。

剿集旧本者,迥乎大异,我辈果能熟读是书,多覆名墓,积以学力,磨以岁月,从此寻龙点穴,择地安亲。

庶乎其可。

若胸无成见,目无慧珠,或轻心以掉,或委任于人,诚如先生所云,非愚即妄矣。

闲尝过榄山相宅,访先生家世,人丁财禄同兴发非常,子孙科甲鼎盛。

悉数牛眠。

余尝观先生葬太祖新会苏村虎山,及自立寿基鹤山楼冲龟山。

山龙穴法具见一斑,我生也晚,弗克亲灸门墙躬承面喻。

今读其书如见其人。

爰跋数言付之刻劂,以志景仰之意云尔。

道光十四年岁在甲午秋九月南邑后学冯之彦拜撰跋:堪舆世皆称杨曾廖赖,谓无能出其右者,然吾以为学无先后,亦视其人之识力何如耳。

使识非真识,则龙穴砂水莫能细辨,力非真,则古今名岳未尝遍游,徒以口诵印板古籍,辄为人扦葬,此但知求利而不知祸人,良可慨也。

余八世太祖默斋公,于堪舆群书专心研究,阅历名坟数十年,寝食与俱,则识以练而愈到力,以用而弥,果因刊除陈言,独标新论,作为辟径集四卷,所言五俗、三畏、三宝、三弊、杂者十段,皆显而易见,而其本生平之最得力以契紧为人者。

则默如缩、动、平、栏四字决。

语简而意该,真千古不易也。

厥后于新会苏村得虎山,以葬祖父伯叔,不数传而出文介公,学行政绩照人耳目,又于鹤山楼冲得龟山以为寿穴,迄今我子孙之幸绍书香悉数牛眠。

至于为人寻地,所得名山不可枚举,此莫非太祖之识力所至,即莫非太祖辟径集所言缩动平栏者之操券而获也噫。

是书也,虽不能驾古人而上之,而融会古人之意简练以出之,于山龙峦头、穴法砂水、性情顺逆,谁祸谁福,当弃当取,了如指掌。

洵足步杨曾廖赖之后尘,而为寻山觅地者之津梁矣,是为跋。

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秋月十七世孙海晏顿首拜跋。

跋: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斯言也,圣贤大道固然,即堪舆小道亦莫不然,在夫学之者,得其道与不得其道耳。

学得其道,以龙脉为本,峦头为体,砂水为用,察其驳换俯仰、顺逆生死、阴阳缓急,动静向背之性情,则真龙正穴自不难知,不如是则愈明道以济世,几何不反塞道以误世哉。

我八世太祖默斋公,痛先人捐馆未有葬地,屡从时师游,跋涉经年,疑似莫辨,辄取辄弃,规其所习之数,听其所发之论,不以山川气脉为本,专以天星理气生旺之说利口惑人。

理原显著而故为隐微,说易详明而偏归暗晦,将荡平大道而茅塞之,此固不知之过与亦由学之未得其道矣。

我阻心窃伤之,于是博览群书,以杨曾廖赖为正宗潜心研究,寝食与俱,如是者有年,踏砂步岭,认脉寻龙,不以险峻遥远而少退其步,如是者又有年,迨至学力久而体认自精,阅历多而真伪立决,遂于新会苏村获虎山葬祖父伯叔,又于鹤山楼冲得龟山为身后之基,人谓我祖于堪舆之道,可谓学之精知之明,将永为独得之秘矣。

顾我祖窃幸己之与知深,怜人之不知,欲以己之所知,公诸众所共知,本生平所学,著集四卷,名曰辟径,于其凶顽癖戾闭塞堪舆之道者,辟除而开导之,此五俗三畏三弊所由作也。

于其纯粹精明阐发堪舆之道者,指引以启迪之,此千金四字决,暗中三宝,杂者十段,所由作也,是书也,当年恐有固陋,未敢问世,但抄录流传信从者颇有成效,若省垣之东海、珠琵、州塔其显然较著者也,迄今二百余年信者愈众,咸以付梓为嘱冠等从之,非敢谓能指迷途归诸大道,聊以彰我祖**一得云尔。

道光十四岁次甲午秋月十七世孙冠章顿首拜跋辟径集目录卷一*五俗一曰尽龙二曰龙虎钳口三曰两水合襟四曰主峰正顶五曰阔大明堂*三畏一曰到头硬直二曰穴前倾泻三曰顺砂过堂*千金四字决一曰缩二曰动三曰平四曰榄栏*暗中三宝一曰来龙二曰官鬼禽曜三曰水口*三弊一曰任己二曰任人三曰循迹卷二*杂著十段一论逆水二论石三论五星五行之大概论之不必执泥四论天星地曜五论骑龙六论补山七论点穴葬法八论理法九论心田福地十论龙之大势各有不同五俗地理依于古法,无不尽善,为后去古浸远,其法埋没无传,而庸师以俗眼参之,世俗翕然从之,啄啄争鸣,莫可穷极,斯理遂晦,故曰依古法者,必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不依古法,学者去其旧习,直追古喜然后可,故揭五俗以示戒焉。

一曰尽龙余初看山,见一枝龙,或十节五节,定跟到头乃止,以为穴必在是,不知龙尽则星多散漫硬直,龙虎不包裹,明堂必荡,水口必直,全无吉地,疑龙经曰,君如寻得干龙穷,两水相交穴受风,风吹水劫不是穴,需知此地是疑龙,又曰大地多从腰里落,回转余枝作城郭,又曰大富大贵之地,断不在大穷大尽之处,又曰余气不去数十里,断然不是王侯地,又曰脉尽处需防气绝,皆此谓也。

譬之人身,有心腹必有手足,譬之屋宇,有堂厅必有廊庑,善辩者当自知之,余屡格大家祖坟,腰结者甚多,金取诸善,腰结者亦十居八九,然后知古人之言,信不谬也。

亦有居尽头者,不可以干龙格局论,终不若有余气之妙也。

二曰龙虎钳口龙虎钳口,在立穴之处,两边伸开二小臂弯抱即钳口也。

地之有龙虎,如人身之有手足护卫,孰能废之,亦有不尽然者,每见大地多下手一边兜转或有龙无虎,或有虎无龙或边长边短,或驾左驾右,无不可者,为庸师俗眼每每多寻龙虎钳口,见一钳口若龙虎之状,不问龙脉有无,砂水顺逆,即于此点穴安葬,所以古今许多吉地每每在龙虎身之旁,彼既以钳口取穴,其不对钳口者,穴尚宛然,非明师莫辨,故予以俗眼之海,惟钳口为第一。

又遍观今时葬地,凡龙虎均停,明堂阔大,为千万人所慕者,无不立见败决。

惟剪着下手一边,或不见明堂,全无砂水,大非人情所喜者,无不发福,予非阅历二三十年,在在皆然,断不敢为骇俗之言也。

此风水之死生关焉。

学者能破此关,乃有上进之路,不然终身坠坑坎中耳。

古人曰:两弓齐到,人皆道好,却主杀伤,反生烦恼,又曰两弓齐到忌当面之倾流,一穴当中,忌两边之尖射,又曰君若识穴不识怪只要左回右抱良,左回右抱未必吉分明怪穴生贤良。

皆言钳口之患也。

又曰,也有形好理不好,也有形怪理不怪,又曰欠缺不齐,乃天地之奇。

皆言龙虎不必登对也。

学者于此数语,豁然贯通,始有终身着脚处。

三曰两水合襟予初年看地只在两水合襟处,极力搜求,务期必得。

若似当然不易,后多览故坟,遍历山川情意,乃知大谬不然也。

往往水合前则山嘴必尖,流神必直,龙虎必长,真气荡然,无一可者。

除是合于左转右以出而得右砂稍栏合于右转左以出而得左砂稍截。

庶几穴中可裁,若不论龙穴结作,而以合水为期,则送龙枝脚,三条五条亦有合水者。

行龙桡掉,长或三节五节,亦有合水者。

此皆可以作穴乎。

又有大龙结作于群山轴辐之中,登穴则见群峦簇簇,而分毫不见田水,此亦可以合襟论乎。

古人曰:也有真龙无朝水,只把案山为近侍,案外潮水暗循环,此穴定非中下地。

又曰两水合处莫当中,流水倾泻嘴为凶,翻身逆转朝来脉,发福绵绵为坐空。

又曰,两水合处莫当前,不在左边在右边,仙人倒杖宜横下,下手虽宽也进田。

夫坐空与下手宽处,堪舆之大忌也。

合水直流,宁倒朝横下,而不以为嫌,则古人低昂之意,确有在矣,岂无故而漫语耶。

故予以钳口合水为风水家之大魔障,非缠绕数年不能脱洒,非至人指示不自省觉到觉悟时,便为转动之机矣。

学者其无障于迷途乎。

四曰主峰正顶古人曰,若是正逑需正下,若是驾折两边安。

又曰情顾左右,穴居两边,又曰龙从右来,穴居左裁;龙从左来,穴居右裁。

又曰误葬只因求正面。

仙人多是下偏坡。

又曰金虚不可中心下,土实正当角上裁。

又曰左奶为南,右奶为北。

又曰侧裁如把伞,平观合提盘。

又曰扁大临弦出,粗雄向侧寻,皆言作穴之法,有正有侧,亦不可拘拘正顶也,盖穴之有正有侧,自古皆然,予谓山宜正葬者,其法有二,其一审示来龙,其一裁度砂水。

凡山之小者,可正下,顶之平脉之缓者,可正下,以其龙无煞,并美意不泻于两边。

故不以顶正为嫌也。

至于山形稍粗大硬直倾泄者,皆是死气,皆名为煞,当头直下,必至伤人,龙之不善者,宜姑置之,若来龙奇特,砂水秀异,断不可舍者,宜细阅其两旁身边稍缓稍平处,此即美意所钟,宜于此处图之。

凡此皆审示来龙之意也。

至于砂水意不可遗。

山虽可正下,然砂水太直,岂敢毅然当中。

宜挨左挨右扦之,剪去水一边尤善。

左砂有煞,点于右,右砂有煞点于左,拘拘于正顶,不亦乖乎。

凡此皆裁度砂水之意也。

稽于古法,尤有真的。

如跳墙虎之爪,穴飞天龙之耳,穴太阳之金角,太阴之月角,凤形鹤形之眼角,皆侧下之。

至于龙身粗硬,断不敢下两边,出有龙虎者,又宜于龙虎臂动处平处求之,如凤形当面太硬直,则点凤翼。

啊人形当面太硬直则点在肩井,肩井为咬虱穴,咬虱之下,为扇肉穴,扇肉之下为曲池,倘臂太直,点于尽头平处,为掌心穴,臂若飞扬如舞之状,则点于略平坦处,为袖口穴,今之俗师,每见一峰端正,即头下穴,不论是非以此误人十常八九。

哀哉。

五曰阔大明堂夫明堂于风水关系甚大。

所以聚后龙之气,界穴前之水,皆需此也。

葬经曰,乘风则散,明堂太阔,风不乘之,以散吾真气乎。

又曰界水则止。

明堂太阔,何所凭籍。

以界止脉之水乎。

常见公卿大地,俱有山丘砂水,逆转横栏,以翕合聚堂气,堂气既聚则真气自凝,人丁无不昌盛。

若山砂懒散,堂气荡然,如勇将统弱兵,乎之不应,策之不前,万事垂首,听其败坏。

设使山砂紧拱,堂气周回,如武夫将士,听合于大将之前,叱咤可生风云,运动可驱山海,凡所营度,何底成功也。

此皆应于影响,非臆见也。

又常见大家之山,千峦万岭,必拥于前,虽不见水与田,而气象轩昂,骤登显贵,以阔大明堂论之,彼何有也,若有阔的明堂,除是得一砂紧拱,内局自成家务乃可当之,所谓汪汪千倾明堂外内局周围如转环也。

若无内局水口十分交锁完固,亦可无确。

但发福差池,不如内局尤善,所谓明堂能容万马,水口不容一舟也。

非此二者,即后有清龙真脉,前有秀异朝善,亦主贫穷孤寡。

五六代方能发福。

然亦暂贵而不富,有官而无禄,或刹时富贵,而不能长久,盖真气既散,力量自减,定主有头无尾,得一失三也。

若龙穴不真明堂又荡,又无内局水口则一败涂地,无疑矣。

今之俗师与庸劣主人,见明堂阔大,则视之如宝,极力图谋,即败亡踵至,犹然不省,殊可悼也。

又曲说以宽人之忧曰,明堂大朝山远,则受福必迟,更二十余年,食出外洋,则大富大贵矣。

又改歌决以或其主曰,明堂容万马,富贵传天下。

久之终当发福。

彼转身后,发与不发何与哉。

智者当自有主持。

不可茫然听其鼓动也。

三畏风水所以趁吉避空,夫吉可趁,空可避,故先求无祸,乃可希福,非知其不可而辨之,即良法美意,何从入手,故此三畏次五俗著焉。

一曰到头硬直凡作穴之处务要平正稍硬直,皆谓之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