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热学)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课件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课件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高三物理热学专题,依据教材第九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第十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重点复习能量守恒与热力学过程、循环、效率等概念。

详细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实例分析,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原理和热力学循环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涵及应用,能够运用该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熵增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解决热力学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尤其是熵增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恒原理,以及热力学循环中效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热力学演示装置。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热力学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热力学现象,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空调制冷过程等,引发学生对热力学应用的思考。

2. 知识回顾(15分钟)快速回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重要结论。

3. 例题讲解(20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热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并解答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了解热力学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数学表达式。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热力学循环。

3. 例题解答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某热机在工作过程中,吸收热量Q1,放热量Q2,外界对热机做功W,求热机效率。

(2)分析生活中的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说明其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因。

2. 答案(1)热机效率 = (W Q2) / Q1。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优质课件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优质课件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1. 热力学第一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3. 热力学第三定律4. 热传递与能量转换5. 热能与能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 掌握热传递与能量转换的基本概念,了解热能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热能与能源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本原理;热传递与能量转换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热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回顾(15分钟)学生回顾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本内容,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3. 例题讲解(25分钟)例题1: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初始状态为p1、V1、T1,经过一等压过程,变为p2、V2、T2。

求气体体积变化的比例。

例题2:一热机效率为η,工作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Q1,放出的热量为Q2。

求热机输出的功率。

4. 随堂练习(15分钟)练习题1:一热力学系统经历一循环过程,吸收的热量为Q1,对外做功为W。

求该循环的效率。

练习题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初始状态为p1、V1、T1,经过一等温过程,变为p2、V2、T2。

求气体压强的变化比例。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热能在能源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三大定律2. 热传递与能量转换3. 例题与练习题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热力学系统经历一循环过程,吸收的热量为Q1,对外做功为W。

求该循环的效率。

(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初始状态为p1、V1、T1,经过一等温过程,变为p2、V2、T2。

求气体压强的变化比例。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练习之热学含答案及解析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练习之热学含答案及解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B.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C.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少,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D. 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2.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某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现测量初始水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

改变实验条件, 先后共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下列眼镜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A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B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C .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2、3次实验数据D .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

a 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 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0C )中达到的平衡状态。

气体从a 态变化到b 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

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与b 态相比,a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B 、与a 态相比,b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C 、在相同时间内,a 、b 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D 、从a 态到b 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界释放了热量4.如图,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

气缸壁和隔板均绝热。

初始时隔板静止,左右两边气体温度相等。

现给电热丝提供一微弱电流,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

当缸内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与初始状态相比A .右边气体温度升高,左边气体温度不变B .左右两边气体温度都升高C .左边气体压强增大D .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电热丝放出的热量5.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

高考物理高三二轮复习:热学专题液柱类问题的求解技巧(共19张PPT)

高考物理高三二轮复习:热学专题液柱类问题的求解技巧(共19张PPT)

(2)当 A、B 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时,设 A 侧空气柱的长度为 l2,压强为
p2.
由玻意耳定律得 pl=p2l2

由力学平衡条件有 p2=p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联立②⑤⑥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l2=10.4 cm

设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Δh,依题意得
Δh=2(l1-l2)+h1

联立④⑦⑧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1)求放出部分水银后 A 侧空气柱的长度; (2)此后再向 B 侧注入水银,使 A、B 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 求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
答案:(1)12.0 cm (2)13.2 cm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高 考物理 高三二 轮复习 :热学 专题液 柱类问 题的求 解技巧 (共19 张PPT)
“液柱”类问题的求解技巧
[液课体前密练度习均] 若为已ρ,知求大被气封压闭强气为体p0的,压在强图.中各装置均处于静止状态,图中
答案:甲:p0-ρgh
乙:p0-ρgh
丙:p0-
3 2 ρgh
p0+ρg(h2-h1-h3) pb=p0+ρg(h2-h1)
丁:p0+ρgh1
戊:pa=
平衡状态下气体压强的求法小结
(ⅰ)为使左端水银面下降3 cm,封闭气体温度应变为多少?
(ⅱ)封闭气体的温度重新回到280 K后,为使封闭气柱长度变为20 cm,需向开口端注入的水 银柱长度为多少?
解析:初态压强p1=(76-16)cmHg,末态时左右水银面的高度差为16-2×3 cm=10 cm,
末状态压强为p2=(76-10)cmHg,末状态空气长度为22+3=25 cm,
(i)求玻璃泡C中气体的压强(以mmHg为单位)

2011年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热学)

2011年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热学)

热学知识网络考点预测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热学部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难度属于容易或中等.命题热点集中在下列两个方面.1.分子动理论、估算分子的大小和数目、物体内能的改变和热力学第二定律,题型多为选择题,且绝大多数选择题只要求定性分析.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应给予关注.要点归纳一、理解并识记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观点描述热现象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温度.凡是跟温度有关的现象都叫做热现象.分子动理论是从物质的微观状态来研究热现象的理论.它的基本内容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构成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二、了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实验事实组成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1.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可以很好地证明分子的热运动.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关于布朗运动,要注意以下几点:(1)形成条件是固体微粒足够小;(2)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3)观察到的是固体微粒(不是液体分子,也不是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反映的是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4)课本中描绘出的图象是某固体微粒每隔30秒的位置的连线,并不是该微粒的运动轨迹.三、了解分子力的特点分子力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②引力和斥力都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③斥力比引力随距离变化得快.四、深刻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1.由于分子做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做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就越大.2.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分子势能.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时分子势能增大.(所有势能都有同样的结论.例如: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小,电场力做正功时电势能减小)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当r=r0(即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分子势能最小.不论r从r0开始增大还是减小,分子势能都将增大.固体和液体的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变化,分子势能也变化.注意:当物体的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不一定增加.3.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五、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W加上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ΔU,即ΔU =Q+W,这叫做热力学第一定律.在这个表达式中,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气体被压缩)时W 取正,物体克服外力做功(气体膨胀)时W取负;当物体从外界吸热时Q取正,物体向外界放热时Q取负;ΔU为正表示物体的内能增加,ΔU为负表示物体的内能减少.六、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传导的方向性:热传导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过程可以向一个方向自发地进行(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但是向相反的方向却不能自发地进行.2.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我们把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这表明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成内能,但内能不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热学3 / 8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1)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热传导的方向性表述);(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机械能和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表述);(3)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它揭示了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使得它成为独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规律.七、掌握气体的状态参量1.温度: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微观上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之一,符号是T ,单位:K(开尔文);摄氏温度是导出量,符号是t ,单位:℃(摄氏度).两种温度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 =(t +273.15) K 和ΔT =Δt ,要注意两种单位制下每一度的间隔是相同的.0 K 是低温的极限,它表示所有分子都停止了热运动.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2.体积:气体总是充满它所在的容器,所以气体的体积总是等于盛装气体的容器的容积.3.压强:气体的压强是由于大量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绝不能用气体分子间的斥力解释)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本身的重力,所以同一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处处相等.但大气压在宏观上可以看成是大气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的重力引起的.热点、重点、难点一、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的估算问题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是联系微观物理量(如:分子质量、分子体积或直径等)与宏观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密度、体积等)的桥梁,常常被用来解答一些有关分子大小、分子间距和分子质量等方面的估算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首先要熟练掌握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联系,如:分子的质量m 0=M N A 、摩尔体积V =M ρ、分子占的体积V 0=M ρN A 、分子的个数N =N A m M,式中N A 、m 、ρ、M 、m M分别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物体的质量、密度、摩尔质量、物质的量;其次是善于从问题中找出与所要估算的微观量有关的宏观量.此外,还要合理构建体积模型,如:在估算固体和液体的分子大小时,一般采用分子球体模型;而估算气体分子间距(不是分子的大小)时,一般采用立方体模型.灵活运用上述关系式并合理构建体积模型是分析、解决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关问题的关键.●例1 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 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取6×1023 mol -1)[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 .10年B .1千年C .10万年D .1千万年二、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例2 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6-9所示.图中记录的是[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B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C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D .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及其变化、物体的内能及其变化、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律●例3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A.气体的体积是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B.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气体的温度就越高C.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D.当气体膨胀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减小,因而气体的内能减少四、气体的压强从微观角度看,气体的压强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和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有关.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分子撞击器壁时对器壁产生的作用力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气体分子越密集(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越多),每秒撞击器壁单位面积的分子数越多,气体的压强就越大.从宏观角度看,气体的压强跟温度和体积有关.●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A.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B.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C.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D.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2009年高考物理试题(09年全国卷Ⅱ)16. 如图,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课件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课件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的热学专题,教材章节为《高中物理》第三册第十章《热学》。

复习内容包括温度与热量、热力学定律、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重要理论。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对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物理综合素质。

3. 通过对热学专题的复习,提高学生的高考物理成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力学定律、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热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为例,如热水袋取暖、热水器等,引导学生思考热学的基本原理。

2. 知识点讲解:(1)温度与热量:回顾温度和热量的概念,讲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热力学定律: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热传导、对流和辐射:讲解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历年高考中的热学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热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温度与热量、热力学定律、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重要理论。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温度和热量的概念,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一个物体在吸收热量后温度的变化。

(3)分析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在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它们的原理和特点。

2. 答案:(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量是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全套精品(共10个专题)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全套精品(共10个专题)

全册教案导学案说课稿试题高三物理二轮总复习全册教学案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目录第1专题力与运动 (1)第2专题动量和能量 (46)第3专题圆周运动、航天与星体问题 (76)第4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94)第5专题电磁感应与电路的分析 (120)第6专题振动与波、光学、执掌、原子物理 (150)第7专题高考物理实验 (177)第8专题 (202)第9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221)第10专题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析技巧 (240)第1专题 力与运动知识网络考点预测本专题复习三个模块的内容:运动的描述、受力分析与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运动的描述与受力分析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内容,它们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才能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运动的描述、受力平衡在近几年都有独立的命题出现在高考中但由于理综考试题量的局限以及课改趋势,独立考查前两模块的命题在2013年高考中出现的概率很小,大部分高考卷中应该都会出现同时考查三个模块知识的试题,而且占不少分值.在综合复习这三个模块内容的时候,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运动的描述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其理论体系为用数学函数或图象的方法来描述、推断质点的运动规律,公式和推论众多.其中,平抛运动、追及问题、实际运动的描述应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2.无论是平衡问题,还是动力学问题,一般都需要进行受力分析,而正交分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相结合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每年高考都会对其进行考查.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有关的高考试题每年都有,题型有选择题、计算题等,趋向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实际问题.此外,它还经常与电场、磁场结合,构成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试题.一、运动的描述 要点归纳(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和解题方法1.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t =v t 2. 2.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Δs 为恒量,且Δs =aT 2.3.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相等的时间T 内连续通过的位移之比为:s1∶s2∶s3∶…∶s n=1∶3∶5∶…∶(2n-1)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 n=1∶(2-1)∶(3-2)∶…∶(n-n-1).4.竖直上抛运动(1)对称性: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具有时间和速度等方面的对称性.(2)可逆性:上升过程做匀减速运动,可逆向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来研究.(3)整体性:整个运动过程实质上是匀变速直线运动.5.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一些有用的推导公式直接解决.(2)比例法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其速度、位移和时间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灵活利用这些关系可使解题过程简化.(3)逆向过程处理法逆向过程处理法是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倒过来进行研究的方法.(4)速度图象法速度图象法是力学中一种常见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将问题中的许多关系,特别是一些隐藏关系,在图象上明显地反映出来,从而得到正确、简捷的解题方法.(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小船渡河设水流的速度为v1,船的航行速度为v2,河的宽度为d.(1)过河时间t仅由v2沿垂直于河岸方向的分量v⊥决定,即t=dv⊥,与v1无关,所以当v2垂直于河岸时,渡河所用的时间最短,最短时间t min=dv2.(2)渡河的路程由小船实际运动轨迹的方向决定.当v1<v2时,最短路程s min=d;当v1>v2时,最短路程s min=v1v2 d,如图1-1 所示.图1-12.轻绳、轻杆两末端速度的关系(1)分解法把绳子(包括连杆)两端的速度都沿绳子的方向和垂直于绳子的方向分解,沿绳子方向的分运动相等(垂直方向的分运动不相关),即v 1cos θ1=v 2cos_θ2.(2)功率法通过轻绳(轻杆)连接物体时,往往力拉轻绳(轻杆)做功的功率等于轻绳(轻杆)对物体做功的功率.3.平抛运动如图1-2所示,物体从O 处以水平初速度v 0抛出,经时间t 到达P 点.图1-2(1)加速度⎩⎪⎨⎪⎧ 水平方向:a x =0竖直方向:a y=g (2)速度⎩⎪⎨⎪⎧水平方向:v x =v 0竖直方向:v y =gt合速度的大小v =v 2x +v 2y =v 20+g 2t 2设合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有:tan θ=v y v x =gt v 0,即θ=arctan gt v 0. (3)位移⎩⎪⎨⎪⎧ 水平方向:s x =v 0t 竖直方向:s y =12gt2 设合位移的大小s =s 2x +s 2y =(v 0t )2+(12gt 2)2 合位移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有: tan α=s y s x =12gt 2v 0t =gt 2v 0,即α=arctan gt 2v 0要注意合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是合位移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2倍,即θ≠2α,而是tan θ=2tan α.(4)时间:由s y =12gt 2得,t =2s y g,平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 只由物体抛出时离地的高度s y 决定,而与抛出时的初速度v 0无关.(5)速度变化: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故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g =Δv Δt)相等,且必沿竖直方向,如图1-3所示.图1-3任意两时刻的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Δv 构成直角三角形,Δv 沿竖直方向.注意:平抛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并不均匀变化,而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6)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的作用)垂直进入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与平抛运动相似,出电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4所示.图1-4故有:y =(L ′+L 2)·tan α=(L ′+L 2)·qUL dm v 20. 热点、重点、难点(一)直线运动高考中对直线运动规律的考查一般以图象的应用或追及问题出现.这类题目侧重于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于追及问题,存在的困难在于选用哪些公式来列方程,作图求解,而熟记和运用好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例1 如图1-5甲所示,A 、B 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 车在A 车前s =84 m 处时,B 车的速度v B =4 m/s ,且正以a =2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 车的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 车一直以v A =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从最初相距84 m 时开始计时,经过t 0=12 s 后两车相遇.问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图1-5甲【解析】设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t ,相遇时A 车的位移为:s A =v A t 0B 车加速阶段的位移为:s B 1=v B t +12at 2 匀速阶段的速度v =v B +at ,匀速阶段的位移为:s B 2=v (t 0-t )相遇时,依题意有:s A =s B 1+s B 2+s联立以上各式得:t 2-2t 0t -2[(v B -v A )t 0+s ]a =0 将题中数据v A =20 m/s ,v B =4 m/s ,a =2 m/s 2,t 0=12 s ,代入上式有:t 2-24t +108=解得:t 1=6 s ,t 2=18 s(不合题意,舍去)因此,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6 s .[答案] 6 s【点评】①出现不符合实际的解(t 2=18 s)的原因是方程“s B 2=v (t 0-t )”并不完全描述B 车的位移,还需加一定义域t ≤12 s .②解析后可以作出v A -t 、v B -t 图象加以验证.图1-5乙根据v -t 图象与t 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可得,t =12 s 时,Δs =[12×(16+4)×6+4×6] m =84 m .(二)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相当高,或出现于力学综合题中,如2008年北京、山东理综卷第24题;或出现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一类问题中,如2008年宁夏理综卷第24题、天津理综卷第23题;或出现于此知识点的单独命题中,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0题、广东物理卷第17(1)题、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复习,除了要熟记两垂直方向上的分速度、分位移公式外,还要特别理解和运用好速度偏转角公式、位移偏转角公式以及两偏转角的关系式(即tan θ=2tan α).●例2 图1-6甲所示,m 为在水平传送带上被传送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A 为终端皮带轮.已知皮带轮的半径为r ,传送带与皮带轮间不会打滑.当m 可被水平抛出时,A 轮每秒的转数最少为( )图1-6甲A .12πg rB .g rC .grD .12πgr 【解析】解法一 m 到达皮带轮的顶端时,若m v 2r≥mg ,表示m 受到的重力小于(或等于)m 沿皮带轮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m 将离开皮带轮的外表面而做平抛运动又因为转数n =ω2π=v 2πr所以当v ≥gr ,即转数n ≥12πg r时,m 可被水平抛出,故选项A 正确. 解法二 建立如图1-6乙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当m 到达皮带轮的顶端有一速度时,若没有皮带轮在下面,m 将做平抛运动,根据速度的大小可以作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若轨迹在皮带轮的下方,说明m 将被皮带轮挡住,先沿皮带轮下滑;若轨迹在皮带轮的上方,说明m 立即离开皮带轮做平抛运动.图1-6乙又因为皮带轮圆弧在坐标系中的函数为:当y 2+x 2=r 2初速度为v 的平抛运动在坐标系中的函数为:y =r -12g (x v )2 平抛运动的轨迹在皮带轮上方的条件为:当x >0时,平抛运动的轨迹上各点与O 点间的距离大于r ,即y 2+x 2>r 即[r -12g (x v )2]2+x 2>r 解得:v ≥gr又因皮带轮的转速n 与v 的关系为:n =v 2πr 可得:当n ≥12πg r时,m 可被水平抛出. [答案] A【点评】“解法一”应用动力学的方法分析求解;“解法二”应用运动学的方法(数学方法)求解,由于加速度的定义式为a =Δv Δt ,而决定式为a =F m,故这两种方法殊途同归. ★同类拓展1 高台滑雪以其惊险刺激而闻名,运动员在空中的飞跃姿势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某滑雪轨道的完整结构可以简化成如图1-7所示的示意图.其中AB 段是助滑雪道,倾角α=30°,BC 段是水平起跳台,CD 段是着陆雪道,AB 段与BC 段圆滑相连,DE 段是一小段圆弧(其长度可忽略),在D 、E 两点分别与CD 、EF 相切,EF 是减速雪道,倾角θ=37°.轨道各部分与滑雪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图中轨道最高点A 处的起滑台距起跳台BC 的竖直高度h =10 m .A 点与C 点的水平距离L 1=20 m ,C 点与D 点的距离为32.625 m .运动员连同滑雪板的总质量m =60 kg .滑雪运动员从A 点由静止开始起滑,通过起跳台从C 点水平飞出,在落到着陆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着陆雪道的分速度而不弹起.除缓冲外运动员均可视为质点,设运动员在全过程中不使用雪杖助滑,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图1-7(1)运动员在C 点水平飞出时的速度大小.(2)运动员在着陆雪道CD 上的着陆位置与C 点的距离. (3)运动员滑过D 点时的速度大小.【解析】(1)滑雪运动员从A 到C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h -μmg cos αhsin α-μmg (L 1-h cot α)=12m v 2C解得:v C =10 m/s .(2)滑雪运动员从C 点水平飞出到落到着陆雪道的过程中做平抛运动,有: x =v C t y =12gt 2 yx=tan θ 着陆位置与C 点的距离s =x cos θ解得:s =18.75 m ,t =1.5 s .(3)着陆位置到D 点的距离s ′=13.875 m ,滑雪运动员在着陆雪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把平抛运动沿雪道和垂直雪道分解,可得着落后的初速度v 0=v C cos θ+gt sin θ加速度为:mg sin θ-μmg cos θ=ma运动到D 点的速度为:v 2D =v 20+2as ′ 解得:v D =20 m/s .[答案] (1)10 m/s (2)18.75 m (3)20 m/s 互动辨析 在斜面上的平抛问题较为常见,“位移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倾角”为着落条件.同学们还要能总结出距斜面最远的时刻以及这一距离.二、受力分析要点归纳(一)常见的五种性质的力(二)力的运算、物体的平衡1.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的三角形定则).2.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动力学条件是:F合=0或F x=0、F y=0、F z=0.注意:静止状态是指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的状态,如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不为零,因此不是平衡状态.3.平衡条件的推论(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任何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力的合力等大、反向.(2)物体在同一平面上的三个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组成一封闭的矢量三角形,如图1-8所示.图1-8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分析热点、重点、难点(一)正交分解法、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1.正交分解法是分析平衡状态物体受力时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即当F合=0时有:F x合=0,F y合=0,F z合=0.2.平行四边形法有时可巧妙用于定性分析物体受力的变化或确定相关几个力之比.●例3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比赛中为了减小杠铃上升的高度和发力,抓杠铃的两手间要有较大的距离.某运动员成功抓举杠铃时,测得两手臂间的夹角为120°,运动员的质量为75 kg,举起的杠铃的质量为125 kg,如图1-9甲所示.求该运动员每只手臂对杠铃的作用力的大小.(取g=10 m/s2)图1-9甲【分析】由手臂的肌肉、骨骼构造以及平时的用力习惯可知,伸直的手臂主要沿手臂方向发力.取手腕、手掌为研究对象,握杠的手掌对杠有竖直向上的弹力和沿杠向外的静摩擦力,其合力沿手臂方向,如图1-9乙所示.图1-9乙【解析】手臂对杠铃的作用力的方向沿手臂的方向,设该作用力的大小为F,则杠铃的受力情况如图1-9丙所示图1-9丙由平衡条件得:2F cos 60°=mg解得:F=1250 N.[答案] 1250 N●例4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和b,用质量可忽略的刚性细杆相连放置在一个光滑的半球面内,如图1-10甲所示.已知小球a和b的质量之比为3,细杆长度是球面半径的 2 倍.两球处于平衡状态时,细杆与水平面的夹角θ是[2008年高考·四川延考区理综卷]()图1-10甲A.45°B.30°C.22.5°D.15°【解析】解法一设细杆对两球的弹力大小为T,小球a、b的受力情况如图1-10乙所示图1-10乙其中球面对两球的弹力方向指向圆心,即有: cos α=22R R =22解得:α=45°故F N a 的方向为向上偏右,即β1=π2-45°-θ=45°-θF N b 的方向为向上偏左,即β2=π2-(45°-θ)=45°+θ两球都受到重力、细杆的弹力和球面的弹力的作用,过O 作竖直线交ab 于c 点,设球面的半径为R ,由几何关系可得:m a g Oc =F N aR m b g Oc =F N bR解得:F N a =3F N b取a 、b 及细杆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 F N a ·sin β1=F N b ·sin β2 即 3F N b ·sin(45°-θ)=F N b ·sin(45°+θ) 解得:θ=15°.解法二 由几何关系及细杆的长度知,平衡时有: sin ∠Oab =22R R =22故∠Oab =∠Oba =45°再设两小球及细杆组成的整体重心位于c 点,由悬挂法的原理知c 点位于O 点的正下方,且ac bc =m am b= 3即R ·sin(45°-θ)∶R ·sin(45°+θ)=1∶ 3解得:θ=15°. [答案] D【点评】①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定则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各类教辅中较常见.掌握好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好“在力的图示中,有向线段替代了力的矢量”.②在理论上,本题也可用隔离法分析小球a 、b 的受力情况,根据正交分解法分别列平衡方程进行求解,但是求解三角函数方程组时难度很大.③解法二较简便,但确定重心的公式ac bc =m am b=3超纲.(二)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 在高考试题中,也常出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力平衡的物理情境,出现概率较大的是在正交的电场和磁场中的平衡问题及在电场和重力场中的平衡问题.在如图1-11所示的速度选择器中,选择的速度v =EB ;在如图1-12所示的电磁流量计中,流速v =u Bd ,流量Q =πdu 4B.图1-11 图1-12●例5 在地面附近的空间中有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已知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个带电油滴沿着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直线MN 运动,如图1-13所示.由此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3A .如果油滴带正电,则油滴从M 点运动到N 点B .如果油滴带正电,则油滴从N 点运动到M 点C .如果电场方向水平向右,则油滴从N 点运动到M 点D .如果电场方向水平向左,则油滴从N 点运动到M 点【解析】油滴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电场力及洛伦兹力的作用,因洛伦兹力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大小随速度的改变而改变,而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是恒力,所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因电场力一定在水平方向上,故洛伦兹力的方向是斜向上方的,因而当油滴带正电时,应该由M 点向N 点运动,故选项A 正确、B 错误.若电场方向水平向右,则油滴需带负电,此时斜向右上方与MN 垂直的洛伦兹力对应粒子从N 点运动到M 点,即选项C 正确.同理,电场方向水平向左时,油滴需带正电,油滴是从M 点运动到N 点的,故选项D 错误.[答案] AC 【点评】对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的问题要注意受力分析.因为洛伦兹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垂直,而且与磁场的方向、带电粒子的电性都有关,分析时更要注意.本题中重力和电场力均为恒力,要保证油滴做直线运动,两力的合力必须与洛伦兹力平衡,粒子的运动就只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同类拓展2 如图1-14甲所示,悬挂在O 点的一根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下端挂有一个带电荷量不变的小球A .在两次实验中,均缓慢移动另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B .当B 到达悬点O 的正下方并与A 在同一水平线上,A 处于受力平衡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θ.若两次实验中B 的电荷量分别为q 1和q 2,θ分别为30°和45°,则q 2q 1为 [2007年高考·重庆理综卷]( )图1-14甲A.2B.3C.23D.3 3【解析】对A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14 乙所示,图1-14乙由于绳子的拉力和点电荷间的斥力的合力与A球的重力平衡,故有:F电=mg tan θ,又F电=k qQ Ar2.设绳子的长度为L,则A、B两球之间的距离r=L sin θ,联立可得:q=mL2g tan θsin2θkQ A,由此可见,q与tan θsin 2θ成正比,即q2q1=tan 45°sin245°tan 30°sin230°=23,故选项C正确.[答案] C互动辨析本题为带电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的平衡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先根据小球的受力情况画出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示意图;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和几何关系列式,得出电荷量的通解表达式,进而分析求解.本题体现了新课标在知识考查中重视方法渗透的思想.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要点归纳(一)深刻理解牛顿第一、第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1)理解要点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③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2.牛顿第三定律(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可用公式表示为F=-F′.(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凡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物理情境、过程的解答,往往都需要应用这一定律.(二)牛顿第二定律1.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2.公式:F合=ma理解要点①因果性:F合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②方向性:a与F合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某物体的加速度,F合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并找出加速度的方向;(3)建立直角坐标系,使尽可能多的力或加速度落在坐标轴上,并将其余的力或加速度分解到两坐标轴上;(4)分别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5)统一单位,计算数值.热点、重点、难点一、正交分解法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当物体受到多个方向的外力作用产生加速度时,常要用到正交分解法.1.在适当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使需要分解的矢量尽可能少.2.F x合=ma x合,F y合=ma y合,F z合=ma z合.3.正交分解法对本章各类问题,甚至对整个高中物理来说都是一重要的思想方法.●例6如图1-15甲所示,在风洞实验室里,一根足够长的细杆与水平面成θ=37°固定,质量m=1 kg的小球穿在细杆上静止于细杆底端O点.现有水平向右的风力F作用于小球上,经时间t 1=2 s 后停止,小球沿细杆运动的部分v -t 图象如图1-15乙所示.试求:(取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图1-15(1)小球在0~2 s 内的加速度a 1和2~4 s 内的加速度a 2.(2)风对小球的作用力F 的大小.【解析】(1)由图象可知,在0~2 s 内小球的加速度为:a 1=v 2-v 1t 1=20 m/s 2,方向沿杆向上 在2~4 s 内小球的加速度为:a 2=v 3-v 2t 2=-10 m/s 2,负号表示方向沿杆向下. (2)有风力时的上升过程,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图1-15丙所示图1-15丙在y 方向,由平衡条件得:F N1=F sin θ+mg cos θ在x 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θ-mg sin θ-μF N1=ma1停风后上升阶段,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图1-15丁所示图1-15丁在y方向,由平衡条件得:F N2=mg cos θ在x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F N2=ma2联立以上各式可得:F=60 N.【点评】①斜面(或类斜面)问题是高中最常出现的物理模型.②正交分解法是求解高中物理题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二、连接体问题(整体法与隔离法)高考卷中常出现涉及两个研究对象的动力学问题,其中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两对象的速度相同需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两对象的加速度不同需分析各自的运动或受力.隔离(或与整体法相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的重要手段.1.整体法是指当连接体内(即系统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时,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2.隔离法是指当研究对象涉及由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若要求连接体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应把某个物体或某几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其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隔离出来的物体列式求解的方法.3.当连接体中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或要求合外力时,优先考虑整体法;当连接体中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要求物体间的作用力时,优先考虑隔离法.有时一个问题要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解决.●例7如图1-16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中间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在外力F1、F2的作用下运动.已知F1>F2,当运动达到稳定时,弹簧的伸长量为()图1-16A .F 1-F 2kB .F 1-F 22kC .F 1+F 22kD .F 1+F 2k【解析】取A 、B 及弹簧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F 2=2ma取B 为研究对象:kx -F 2=ma(或取A 为研究对象:F 1-kx =ma )可解得:x =F 1+F 22k. [答案] C【点评】①解析中的三个方程任取两个求解都可以.②当地面粗糙时,只要两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A 、B 之间的拉力与地面光滑时相同.★同类拓展3 如图1-17所示,质量为m 的小物块A 放在质量为M 的木板B 的左端,B 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右滑动,且A 、B 相对静止.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经过一段时间,B 在地面上滑行了一段距离x ,A 在B 上相对于B 向右滑行了一段距离L (设木板B 足够长)后A 和B 都停了下来.已知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μ2>μ1,则x 的表达式应为( )图1-17A .x =M m LB .x =(M +m )L mC .x =μ1ML (μ2-μ1)(m +M )D .x =μ1ML (μ2+μ1)(m +M ) 【解析】设A 、B 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为v ,撤去外力后至停止的过程中,A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 1=μ1mg其加速度大小a 1=f 1m=μ1g B 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2=μ2(m +M )g -μ1mg M由于μ2>μ1,所以a 2>μ2g >μ1g =a 1即木板B 先停止后,A 在木板上继续做匀减速运动,且其加速度大小不变对A 应用动能定理得:-f 1(L +x )=0-12m v 2 对B 应用动能定理得:μ1mgx -μ2(m +M )gx =0-12M v 2 解得:x =μ1ML (μ2-μ1)(m +M ). [答案] C【点评】①虽然使A 产生加速度的力由B 施加,但产生的加速度a 1=μ1g 是取大地为参照系的.加速度是相对速度而言的,所以加速度一定和速度取相同的参照系,与施力物体的速度无关.②动能定理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特别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两表达式很容易相互转换.三、临界问题●例8 如图1-18甲所示,滑块A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倾角为45°、质量为M 的光滑楔形滑块A 的顶端P 处,细线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 的小球B .现对滑。

高三物理二轮有效的复习方法

高三物理二轮有效的复习方法

高三物理二轮有效的复习方法高三物理二轮有效的复习方法研究透彻课本物理课本不需要背诵,但是也不是说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就有收获的。

看课本必须要细致、仔细,不能放过课本中出现的任何一处知识点。

很多插图、小字、表格等,都是物理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扩展。

以下是整合的高三物理二轮有效的复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1、善于总结,提炼解题在复习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一类知识或某一种方法呢?可拿出你以前做过的习题,尝试判断题目的类型,考点(知识背景),常用解法及特殊解法,解法的具体步骤、关键步、易错处,以及此题常见的变化物理情景及其解决办法,以上设问如果能在两分钟内回答出来,说明真正掌握了此类知识。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这样的看题设问训练远比单纯地做题来得重要。

试题中所能提炼出的基本分析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①受力分析方法;②运动分析方法;③过程分析方法;④状态分析方法;⑤动量分析方法;⑥能量分析方法;⑦电路分析方法;⑧光路分析方法;⑨图像分析方法;⑩数据处理方法。

在复习时,对题型的选择不要浮躁和赶时髦,更不能盲目地强调热点问题,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基本物理知识和基本物理规律上,要注意同一知识点所考查角度的变化、转换。

减少成套练习,多做一些自己薄弱点的练习题,有重点、有专题地做题。

此外,应以知识点为线索、以解题方法为导向,将错题归类进行针对性矫正,根据错误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变式训练。

对于自己不会的、掌握不深不透的知识及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地问老师,但在问问题前,应先思考一下:我的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我不会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卡在哪儿了?是知识点还是技能点?只有先自问了再请教,老师才能高效地帮助你,你也才能掌握得更好。

因为只有经过自己思考的问题才能牢牢地记住它。

同时,充分利用同学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来解决问题。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2、准确审题,提高表述能力高考试题始终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物理试题十分注重考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而正确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高三二轮复习热学(印刷)

高三二轮复习热学(印刷)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一、高考考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阿伏伽德罗常数。

温度和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热力学温度。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

物体的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网络构建三、解题策略(一)、基础知识要记牢1.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原理2.估算微观量的两种模型(1)球体模型:(2)立方体模型:3.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两个实例(1)布朗运动:①研究对象:②运动特点:③相关因素:④物理意义:例题1: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液体温度越高,悬浮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C.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各部分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D.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从各个方向对悬浮粒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引起的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势能(1)分子力:(2)分子势能例题2:正确反映分子间作用力f和分子势能E p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关系的图线是()(二)、方法技巧要用好1.固体、液体分子微观量的计算(估算)(1)分子数N=。

(2)分子质量的估算方法:每个分子的质量为。

(3)分子体积(分子所占空间)的估算方法:每个分子的体积(分子所占空间2.热力学第一定律公式ΔU=Q+W符号的规定例题:下图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两筒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M可沿N的内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在M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3.理想气体是指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1)理想气体是一种经科学地抽象而建立的理想化模型,实际上不存在。

(2)实际气体特别是那些不易液化的气体在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时都可当作理想气体来处理。

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都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特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1V1T1=p2V2T2(1)当T1=T2时,p1V1=p2V2(玻意耳定律)(2)当V1=V2时,p1T1=p2T2(查理定律)(3)当p1=p2时,V1T1=V2T2(盖—吕萨克定律)四、热学实验: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1、实验原理油酸分子(C17H33COOH)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亲水的C17H33,另一部分是对水有亲合力的COOH。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热学 光学 原子物理 机械波模型整理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热学 光学 原子物理 机械波模型整理
n
-13.6 eV。
②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n=n2r1(n=1,2,3,…),其中 r1 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其
数值为 r1=0.53×10
-10
m。
一、核心考点4
波尔氢原子光谱模型
1.轨道量子化
=1 2
2.能量量子化

=12(1 =-3.6ev)
3.能级跃迁



1
1
hv=h = - = 12 − 12= 1 (2 − 2)
轻核和重核,比结合能小,平均核子质量重。
5.孤立的核子比结合能为0,质量最重 。
课堂思考讨论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原子核内部结构,相互作用,核反应的本质
结合能,比结合能,质量亏损的概念
2.用公式描述放能反应
3.典型核反应方程式及意义
一、核心考点3
1.衰变规律及实质
(1)α衰变和β衰变的比较
衰变类型

(t- )
二、考点问题清单
3.已知X=0质点的位置坐标求任意位置X质点坐标
Y


2
X
已知:0时刻X=0质点的位置坐标
求:任意位置X质点坐标

1. X= 0质点位置相位0 = 6

6
2.X质点位置相位 = +

3.Y=Asin[ 6 +
2

X]
2

(X)
二、考点问题清单
4.已知0时刻的0 质点位置y=
衰变方程
衰变实质
α 衰变
β 衰变
A
A-4
4
Z X―→Z-2 Y+2He
A
A
0
Z X―→Z+1Y+-1e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课件精编:专题九 第1课时 热 学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课件精编:专题九 第1课时 热 学

热点题型例析
专题九 第1课时
(2)如图 2 所示,两端开口的 U 形玻璃管两边粗细 不同,粗管横截面积是细管的 2 倍.管中装入水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银, 两管中水银面与管口距离均为 12 cm, 大气压 强为 p0=75 cmHg.现将粗管管口封闭,然后将细 管管口用一活塞封闭并将活塞缓慢推入管中,直至 温度不变) 图2 两管中水银面高度差达 6 cm 为止,求活塞下移的距离.(环境
知识方法聚焦
专题九 第1课时
3.气体实验定律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1)等温变化:pV=C或p1V1=p2V2; p p1 p2 (2)等容变化:T=C或 = ; T1 T2 V V1 V2 (3)等压变化: T=C或 = ; T1 T2 pV p1V1 p2V2 (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T =C或 = . T1 T2
答案 (1)C
(2)6.625 cm
热点题型例析
专题九 第1课时
题型 2 例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热力学基本规律与气体实验定律的组合 (2013· 新课标Ⅱ· 33)(1)(5 分)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气体的体积指的是该气体的分子所能到达的空间的体 积,而不是该气体所有分子体积之和 B.只要能减弱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气体的温度就 可以降低 C.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为零 D.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 E.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温度一定升高
知识方法聚焦
专题九 第1课时
两种微观模型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4 d3 (1)球体模型(适用于固体、液体):一个分子的体积 V0= π( ) 3 2 1 3 = πd ,d 为分子的 直径 . 6 (2)立方体模型(适用于气体):一个分子占据的平均空间 V0= d3,d 为分子间的 距离 .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热学名师课件全国通用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热学名师课件全国通用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热学名师课件全国通用一、教学内容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全国通用教材,本节课将深入复习热学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五章“热力学第一定律”,重点涵盖能量守恒与热功转换;第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聚焦热机效率与熵的概念;以及第七章“物态变化”,着重液气相变及晶体非晶体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能运用其解释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热现象。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理解不同物态下物质的性质变化。

3.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热学概念的整体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熵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热力学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笔记本,物理实验报告册,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热现象的实例,如空调工作原理、汽车发动机的热效率等,激发学生对热学知识的兴趣。

2. 理论复习(10分钟)快速回顾热力学第一定律,通过例题讲解能量守恒原理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3. 热力学第二定律讲解(15分钟)详细介绍熵的概念,结合工业案例讲解热机效率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际意义。

4. 物态变化复习(10分钟)着重讨论液气相变及晶体非晶体特性,通过实验视频展示不同物态下的能量变化。

5.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并解答随堂练习题,巩固热力学定律及物态变化理论。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公式及其应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熵的定义。

3. 物态变化类型及特性。

4. 关键概念和公式的结构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计算一热机工作过程中的功和热量变化。

(2)分析一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解释其是否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3)描述水从液态到气态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答案:(1)详见物理实验报告册标准答案。

【二轮三轮复习必备】《名师一号》2011届高三物理二轮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第22讲热学光学实验p

【二轮三轮复习必备】《名师一号》2011届高三物理二轮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第22讲热学光学实验p
第22讲 热学、光学实验 讲 热学、
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一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复习指导 1.实验注意事项 复习指导] 实验注意事项 复习指导 (1)油酸酒精溶液配制后不要长时间放置 以免改变浓度 产生 油酸酒精溶液配制后不要长时间放置,以免改变浓度 油酸酒精溶液配制后不要长时间放置 以免改变浓度,产生 误差. 误差 (2)注射器针头高出水面的高度应在 cm之内 当针头离水面 注射器针头高出水面的高度应在1 之内.当针头离水面 注射器针头高出水面的高度应在 之内 很近(油酸未滴下之前 时 会出现针头下方的粉层被排开 会出现针头下方的粉层被排开,这是 很近 油酸未滴下之前)时,会出现针头下方的粉层被排开 这是 油酸未滴下之前 由针头中酒精挥发所致,不影响实验结果 由针头中酒精挥发所致 不影响实验结果. 不影响实验结果
(3)插针 1与P2、P3与P4的间距要适当地大些 以减小确定光 插针P 的间距要适当地大些,以减小确定光 插针 路方向时出现的误差. 路方向时出现的误差 (4)实验时入射角不能太小 接近零度 否则会使测量误差增大 实验时入射角不能太小(接近零度 否则会使测量误差增大; 实验时入射角不能太小 接近零度),否则会使测量误差增大 也不能太大(接近 ° 否则不易观察到 否则不易观察到P 的像. 也不能太大 接近90°),否则不易观察到 1、P2的像 接近 入射角i应在 ° 若入射角i过大 入射角 应在15°~75°范围内取值 若入射角 过大 则由大头 应在 °范围内取值,若入射角 过大.则由大头 射入玻璃砖中的光线量减少,即反射光增强 即反射光增强,折射光减 针P1、P2射入玻璃砖中的光线量减少 即反射光增强 折射光减 由玻璃砖对面看大头针的虚像将暗淡、 弱,由玻璃砖对面看大头针的虚像将暗淡、模糊并且变粗 不利 由玻璃砖对面看大头针的虚像将暗淡 模糊并且变粗,不利 于瞄准插大头针P 若入射角i过小 折射角将更小,测量误 于瞄准插大头针 3、P4.若入射角 过小 折射角将更小 测量误 若入射角 过小,折射角将更小 差大. 差大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 热学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 热学  教学设计
提前明确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运用到在接下来的练习中。




投影例题1,引导学生用牛顿定律法进行分析,求出气体的压强。
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
展示正确解题步骤。
用投影仪展示解题步骤,并ຫໍສະໝຸດ 行说明。其余同学进行点评。
对照正确答案进行修正。
通过例题来学习用牛顿定律法计算气体压强。
投影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
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
展示正确解题步骤。
学生当堂练习,并板演展示,进行说明。
其余同学进行点评。
对照正确答案进行修正。
巩固加深对运用牛顿定律法计算气体压强的理解。




投影例题2,引导学生用连通器等压面法进行分析,求出气体的压强。
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
展示正确解题步骤。
用投影仪展示解题步骤,并进行说明。




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大都掌握了热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体感觉是比较零碎的,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存在较大的问题。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够把整个热学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知识

技能
1、掌握分子动理论、内能、热力学定律以及固、液、气的散碎知识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手写屏展示热学部分的思维导图,并结合思维导图说明考纲要求,说明对应的题型。
对照自己学案上的思维导图整理考纲要求和对应的题型
明确考纲要求和对应题型,让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明确重点。

高三物理热学知识点重点强化

高三物理热学知识点重点强化

高三物理热学知识点重点强化热学作为高中物理的重要模块之一,主要研究热量、能量转换、温度、热传递等现象和规律。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熟练掌握热学知识,对于提高物理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高三物理热学知识点进行重点强化,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温度与热量1.1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物体内部粒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1.2 热量与热传递热量是热能的转移形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那部分能量。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1.3 热量计算公式热量Q的计算公式为:Q = cmΔt,其中c为物质的比热容,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量。

二、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2.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粒子由于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物质种类有关。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一个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即ΔU = W + Q。

其中ΔU表示内能变化,W表示外界对系统做的功,Q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3.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个热力学系统的总熵(无序度)不会随时间减少,即熵增原理。

这意味着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3.2 熵的概念熵是表示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符号S表示。

熵的单位是焦耳/开尔文(J/K)。

四、理想气体状态方程4.1 理想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是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体积可以忽略不计的气体。

实际气体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近似为理想气体。

4.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V = nRT,其中P为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绝对温度。

五、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5.1 热力学温标的概念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是以绝对零度(-273.15℃)为基准的温度 scale,也称为开尔文温标(K)。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热学讲含解析.doc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热学讲含解析.doc

热学把热学知识综合在错误!未指定书签。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预测2019年物理高考试题还会考:1.从过去几年的高考题看,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如下: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体的内能及其改变,热力学第一、二定律,气体状态参量等.知识与现实联系密切。

2.高考热学命题的重点内容有:(1)分子动理论要点,分子力、分子大小、质量、数目估算;题型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绝大多数选择题只要求定性分析,极少数填空题要求应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计算(或估算);(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用图象表示气体状态的变化;气体实验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固、液、气三态的微观解释和理解;错误!未指定书签。

考向01 分子动理论内能1.讲高考(1)考纲要求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2.知道内能的概念.3.会分析分子力、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2)命题规律高考热学命题的重点内容有:(1)分子动理论要点,分子力、分子大小、质量、数目估算;题型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绝大多数选择题只要求定性分析,极少数填空题要求应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计算(或估算)。

案例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B.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D. 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北京卷)【答案】 C错误!未指定书签。

点睛:本题考查了布朗运动、扩散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的问题;注意布朗运动和扩散都说明了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都与温度有关;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总是同时存在的。

案例2.一定量的氧气贮存在密封容器中,在T1和T2温度下其分子速率分布的情况见右表.则T1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2.若约10%的氧气从容器中泄漏,泄漏前后容器内温度均为T1,则在泄漏后的容器中,速率处于400~500 m/s区间的氧气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8.6%.【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答案】大于等于【解析】分子速率分布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速率大的分子数所占比例增加,速率小的分子数所占比例减小,所以T1大于T2;泄漏前后容器内温度不变,则在泄漏后的容器中,速率处于400~500 m/s区间的氧气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不变,仍为18.6%.考点定位】分子动理论【名师点睛】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但单个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单个分子在高温时速率可能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学知识网络考点预测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热学部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难度属于容易或中等.命题热点集中在下列两个方面.1.分子动理论、估算分子的大小和数目、物体内能的改变和热力学第二定律,题型多为选择题,且绝大多数选择题只要求定性分析.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应给予关注.要点归纳一、理解并识记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观点描述热现象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温度.凡是跟温度有关的现象都叫做热现象.分子动理论是从物质的微观状态来研究热现象的理论.它的基本内容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构成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二、了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实验事实组成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1.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可以很好地证明分子的热运动.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关于布朗运动,要注意以下几点:(1)形成条件是固体微粒足够小;(2)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3)观察到的是固体微粒(不是液体分子,也不是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反映的是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4)课本中描绘出的图象是某固体微粒每隔30秒的位置的连线,并不是该微粒的运动轨迹.三、了解分子力的特点分子力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②引力和斥力都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③斥力比引力随距离变化得快.四、深刻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1.由于分子做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做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就越大.2.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分子势能.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时分子势能增大.(所有势能都有同样的结论.例如: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小,电场力做正功时电势能减小)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当r=r0(即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分子势能最小.不论r从r0开始增大还是减小,分子势能都将增大.固体和液体的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变化,分子势能也变化.注意:当物体的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不一定增加.3.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五、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W加上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ΔU,即ΔU =Q+W,这叫做热力学第一定律.在这个表达式中,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气体被压缩)时W 取正,物体克服外力做功(气体膨胀)时W取负;当物体从外界吸热时Q取正,物体向外界放热时Q取负;ΔU为正表示物体的内能增加,ΔU为负表示物体的内能减少.六、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传导的方向性:热传导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过程可以向一个方向自发地进行(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但是向相反的方向却不能自发地进行.2.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我们把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这表明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成内能,但内能不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1)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热传导的方向性表述);(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机械能和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表述);(3)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它揭示了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使得它成为独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规律.七、掌握气体的状态参量1.温度: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微观上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之一,符号是T ,单位:K(开尔文);摄氏温度是导出量,符号是t ,单位:℃(摄氏度).两种温度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 =(t +273.15) K 和ΔT =Δt ,要注意两种单位制下每一度的间隔是相同的.0 K 是低温的极限,它表示所有分子都停止了热运动.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2.体积:气体总是充满它所在的容器,所以气体的体积总是等于盛装气体的容器的容积.3.压强:气体的压强是由于大量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绝不能用气体分子间的斥力解释)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本身的重力,所以同一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处处相等.但大气压在宏观上可以看成是大气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的重力引起的.热点、重点、难点一、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的估算问题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是联系微观物理量(如:分子质量、分子体积或直径等)与宏观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密度、体积等)的桥梁,常常被用来解答一些有关分子大小、分子间距和分子质量等方面的估算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首先要熟练掌握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联系,如:分子的质量m 0=M N A 、摩尔体积V =M ρ、分子占的体积V 0=M ρN A 、分子的个数N =N A m M,式中N A 、m 、ρ、M 、m M分别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物体的质量、密度、摩尔质量、物质的量;其次是善于从问题中找出与所要估算的微观量有关的宏观量.此外,还要合理构建体积模型,如:在估算固体和液体的分子大小时,一般采用分子球体模型;而估算气体分子间距(不是分子的大小)时,一般采用立方体模型.灵活运用上述关系式并合理构建体积模型是分析、解决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关问题的关键.●例1 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 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取6×1023 mol -1)[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 .10年B .1千年C .10万年D .1千万年二、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例2 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6-9所示.图中记录的是[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B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C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D .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及其变化、物体的内能及其变化、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律●例3 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 ) A .气体的体积是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B .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气体的温度就越高C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D .当气体膨胀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减小,因而气体的内能减少四、气体的压强从微观角度看,气体的压强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和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有关.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分子撞击器壁时对器壁产生的作用力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气体分子越密集(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越多),每秒撞击器壁单位面积的分子数越多,气体的压强就越大.从宏观角度看,气体的压强跟温度和体积有关. ●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 )A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B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C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D .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2009年高考物理试题(09年全国卷Ⅱ)16. 如图,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

气缸壁和隔板均绝热。

初始时隔板静止,左右两边气体温度相等。

现给电热丝提供一微弱电流,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

当缸内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与初始状态相比( )A .右边气体温度升高,左边气体温度不变B .左右两边气体温度都升高C .左边气体压强增大D .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电热丝放出的热量(09年上海物理)2.气体内能是所有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大小与气体的状态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间势能分别取决于气体的( )A .温度和体积B .体积和压强C .温度和压强D .压强和温度(09年高考上海物理卷)9.如图为竖直放置的上细下粗的密闭细管,水银柱将气体分隔成A 、B 两部分,初始温度相同。

使A 、B 升高相同温度达到稳定后,体积变化量为∆V A 、∆V B ,压强变化量为∆p A 、∆p B ,对液面压力的变化量为∆F A 、∆F B ,则( )(A )水银柱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B )∆V A <∆V B(C )∆p A >∆p B (D )∆F A =∆F B(09年四川卷)16.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温度可以降到0 KB.物体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全部用于做功C.吸收了热量的物体,其内能一定增加D.压缩气体总能使气体的温度升高(09年重庆卷)14.密闭有空气的薄塑料瓶因降温而变扁,此过程中瓶内空气(不计分子势能)()A.内能增大,放出热量B.内能减小,吸收热量C.内能增大,对外界做功D.内能减小,外界对其做功(09年江苏卷物理)12(选做题)A.(选修模块3—3)(12分)(1)若一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在此过程中关于气泡中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B)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D)气体组成的系统地熵增加(2)若将气泡内的气体视为理想气体,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对外界做了0.6J的功,则此过程中的气泡(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J。

气泡到达湖面后,温度上升的过程中,又对外界做了0.1J的功,同时吸收了0.3J的热量,则此过程中,气泡内气体内能增加了J。

(09年海南物理)17.模块3-3试题(12分)(I)(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每选错一个扣2分,最低得分为0分)(A)气体的内能是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之和;(B)气体的温度变化时,其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间势能也随之改变;(C)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热量不能全部转化为功;(D)热量能够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E)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分子每秒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F)一定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分子每秒对器壁单位面积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

(09年高考宁夏理综卷)34. [物理——选修3-3](15分)(1)(5分)带有活塞的汽缸内封闭一定量的理想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