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故事:斩子之谜

合集下载

戚继光的事迹

戚继光的事迹

戚继光的事迹篇一:我们身边的名人_戚继光的故事忍痛斩子明朝时候,倭寇经常侵犯台州沿海地区的居民,皇帝派戚继光将军到这里抗击倭寇。

戚将军的部队纪律严明,打仗勇敢,经常把倭寇打得大败。

有一次,倭寇准备从海门上岸,到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戚将军得知后,一方面命令他的儿子带兵埋伏在花冠岩,一方面自己带兵假装败退,把倭寇引到界岭头,准备等敌人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攻,一举全歼。

戚小将军年纪较轻,交战心切,没等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出击,结果大部分倭寇逃跑了。

这一仗虽然打死倭寇800多人,但戚将军却认为儿子犯了军令,没有按计划行事,要按军法把儿子处斩。

部将们得知这一消息,都跪在地上求情。

但戚继光不答应,他说:“我是一军之帅,如果我的儿子违犯军令可以不杀,那我以后怎么带兵?我的命令谁会执行?”结果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戚继光忍痛杀了儿子。

后来老百姓为纪念戚小将军,在他被杀的水井口用小石头铺起了花样石子街,叫“水井口花街”,又在花冠岩附近建造一个殿,叫“太尉殿”,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位戚小将军,也永远记住戚继光从严治军、铁面无私的品德和抗击倭寇的伟大功绩。

爱国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受父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文武全才的人。

当时,中国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16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

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

戚继光一上任,摆在他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倭寇为患。

倭寇是指日本内战中的一些残兵败将,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从14世纪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们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一带打家劫舍,杀人放火。

到了15世纪下半叶,倭寇越来越猖狂,他们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土豪奸商相勾结,有的甚至深入内地,攻陷州县,倭寇成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

1555年,由于戚继光在山东抗倭寇有方,朝廷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简写200字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简写200字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简写200字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

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

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

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

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历史趣谈: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怎么死的
导语:提起戚继光,应该没有多少人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原因无二,只因他不但曾经大败倭寇,还建立了明代最为强悍的一支军队--戚家军,那么在明朝
提起戚继光,应该没有多少人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原因无二,只因他不但曾经大败倭寇,还建立了明代最为强悍的一支军队--戚家军,那么在明朝举足轻重的戚继光怎么死的呢?
戚继光雕像
明代是一个重文不重武的朝代,文官在明朝是很受器重的,而与此相对的武官在朝中无论是地位还是比例都是远远不如文官的,而戚继光身为一名武将很自然的一开始并不被看重,但是抗击倭寇的这几场战争让他发掘出了自己军事才能,而戚继光自己也知道武将的弱势,所以他和朝中一位手握实权的文官搭上了线,这个人就是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在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后,戚继光才能在朝中稳稳地掌握兵权、积极应战,也因此他才能完成全面抗击倭寇、北上对抗蒙古等成就,但是这一切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全都回到了原点,一直欺压武官的文官门在张居正的势力被迫认同武官,这对从明太祖时期就一直在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官而言无疑是一种耻辱,所以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文官们大肆打压,就连皇帝都不再承认这位英雄的以往勋功,而是对他贬了又贬,连戚继光自己辞职都被皇帝用撤职作为对他的处分,最终这位风光一时英雄晚年只能独归故里。

戚继光回到故里后没过几年,就在对朝廷中的心灰意冷中,贫病交加的死去了。

提到戚继光怎么死的让后世人都比较惋惜,可惜英雄生错了时代,才会在落魄中不甘的死去。

戚继光故事作文600字范文

戚继光故事作文600字范文

戚继光故事作文600字范文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

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2]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

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

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

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

戚继光不答应,说:" 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52]“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今年暑假,我读了世界名人故事丛书中的一本《戚继光》,被书中的人物戚继光给深深地打动了。

我们身边的名人_戚继光的故事

我们身边的名人_戚继光的故事

忍痛斩子明朝时候,倭寇经常侵犯台州沿海地区的居民,皇帝派戚继光将军到这里抗击倭寇。

戚将军的部队纪律严明,打仗勇敢,经常把倭寇打得大败。

有一次,倭寇准备从海门上岸,到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戚将军得知后,一方面命令他的儿子带兵埋伏在花冠岩,一方面自己带兵假装败退,把倭寇引到界岭头,准备等敌人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攻,一举全歼。

戚小将军年纪较轻,交战心切,没等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出击,结果大部分倭寇逃跑了。

这一仗虽然打死倭寇800多人,但戚将军却认为儿子犯了军令,没有按计划行事,要按军法把儿子处斩。

部将们得知这一消息,都跪在地上求情。

但戚继光不答应,他说:“我是一军之帅,如果我的儿子违犯军令可以不杀,那我以后怎么带兵?我的命令谁会执行?”结果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戚继光忍痛杀了儿子。

后来老百姓为纪念戚小将军,在他被杀的水井口用小石头铺起了花样石子街,叫“水井口花街”,又在花冠岩附近建造一个殿,叫“太尉殿”,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位戚小将军,也永远记住戚继光从严治军、铁面无私的品德和抗击倭寇的伟大功绩。

爱国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受父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文武全才的人。

当时,中国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16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

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

戚继光一上任,摆在他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倭寇为患。

倭寇是指日本内战中的一些残兵败将,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从14世纪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们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一带打家劫舍,杀人放火。

到了15世纪下半叶,倭寇越来越猖狂,他们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土豪奸商相勾结,有的甚至深入内地,攻陷州县,倭寇成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

1555年,由于戚继光在山东抗倭寇有方,朝廷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

这里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区,戚继光组织了一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

戚继光抗倭小故事

戚继光抗倭小故事

戚继光抗倭小故事【篇一:戚继光抗倭小故事】【篇二:戚继光抗倭小故事】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明朝初年,就有一批日本海盗,来到中国沿海一带,从事杀人抢劫的勾当,他们被叫做倭寇。

不过,那时,明朝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社会政治较安定,入侵的倭寇很快被消灭,所以没有造成很大的灾难。

而嘉靖年间的倭寇,危害了沿海半个中国。

一些地方贪官、恶霸、奸商、罪犯等,纷纷勾结倭寇,使得倭寇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肆意烧杀抢掠。

公元1553年,大批倭寇在海盗头子汪直、徐海等的引导、率领下,在浙江、江苏登陆,窜扰崇明、上海、台州、温州、宁波、绍兴等几十个城市。

朝廷不得已,在公元1555年秋天,从山东沿海将抗倭将领戚继光调到江浙,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控制倭寇经常出没的军事要地。

与戚继光并肩作战的著名的抗倭将领有谭纶和俞大猷。

谭纶后来成为戚继光的顶头上司,对戚继光的军事活动给了很多支持。

一到浙江,戚继光就与俞大猷一起在龙山所围剿登陆的倭寇,三战三捷。

但戚继光从实战中,发现原来的明军纪律不好,训练不精,士气不旺,素质不高。

有次战斗结束时,一个士兵拎着颗人头来报功,另一个士兵却哭哭啼啼跟着来到,诉说:这是我弟弟,受伤还未断气,就被他割了头又有个士兵拎着人头来请赏,一查,被杀的竟是个十几岁的无辜少年。

两个杀人冒功的罪犯被处死了,可他们的行为震动了戚继光:这样的士兵怎么能打败倭寇?他决心练一支新的、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

经过多次请求,他终于获得上级批准,亲自到浙江义乌招募新兵。

那些刁滑的、怕死的、染有流氓习气的人,他都不要,而精选了三千个壮实胆大、吃苦耐劳、动作灵便的农民与矿工,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

戚继光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就将他们打造成一支纪律严密、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作战勇敢的队伍。

这支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拎着食物开水欢迎他们,称他们为仁者之师。

戚继光带着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转战在浙江、福建的抗倭战场,取得许多辉煌战果。

抗日英雄戚继光事迹五篇800字

抗日英雄戚继光事迹五篇800字

抗日英雄戚继光事迹五篇800字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已经摸索出一套练兵的成功经验,但在关系复杂、积弊尤重的京畿地区,推行这套经验却实属不易。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抗日英雄戚继光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抗日英雄戚继光事迹1戚继光的祖辈都是明代将领,其六世祖戚详参加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在明军中服役,在攻打云南时阵亡,明王朝为追念其前功,授他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今蓬莱县)指挥佥事。

传到戚景通时已经是第六代,仍然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戚景通治军严明,精通武艺,熟读兵书,有丰富的军事知识。

袭职之后,他曾被提升为都指挥和大宁府都指挥使等职。

景通为官清廉,从不收受额外之费,更不对权贵阿谀奉承,他的家境一直很清贫。

有一次,他升任江南运粮把总,是个肥缺。

他第一次运粮进太仓时,按照陈规,运粮把总都要先给仓官送礼,以免受仓官的刁难。

戚景通却坚决不干,宁可受刁难也不行贿,结果把运粮把总给丢了。

他回到登州卫所,过着清贫的生活,当时总督山东备倭军事的戚勋,是景通的上司,听说景通拒绝行贿而丢掉把总,对景通的行为很敬重,就来和他认本家,想抬举他一下。

但戚景通却说他的先祖姓倪不姓戚,谢绝了戚勋的好意。

当然,戚景通廉洁为官的事例还很多。

表现在个人生活中的俭朴、孝顺,也是很有名的。

对刚懂事的孩子戚继光,戚景通施以严格的教育。

为了使儿子早日成才,他教儿子读书、识字、习武,还经常教导儿子,长大以后为国家尽力。

生活上对戚继光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工匠来替戚家修房屋,景通交代在两楹之间装四扇雕花门户。

但按规定,将门家可装十二扇雕花门户,工匠向十二岁的戚继光说了此事。

戚继光就去找父亲,说可装十二个门户。

戚景通狠狠地批评了戚继光,并训斥他,要他以后不要有虚荣心,更不应讲排场。

又一次,戚继光穿了一双很讲究的丝履,被父亲看到,自然又是一顿训斥,说他小小年纪就穿这么好的鞋,将来还了得,并说这样下去,将来当了军官,岂不侵吞士兵粮饷。

戚继光斩子——精选推荐

戚继光斩子——精选推荐

戚继光斩子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题目是:戚继光斩子。

戚继光是明朝赫赫有名的抗倭英雄,在我的家乡临海,至今还流传着很多有关戚将军抗击倭寇的故事。

我还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奶奶教的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可爱民如子的戚爷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儿子呢?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天,戚继光得到情报,大约三千名倭寇已经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戚将军命令儿子戚印带兵在临海城西一带埋伏,他自己带领一部分士兵去把倭寇引诱进来,等他们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来一个翁中捉憋。

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儿子,不要急于求胜,一定要等敌人全部进入再发动攻击。

戚小将军年轻气盛,看到倭寇大摇大摆的样子,十分气愤,完全忘记了父亲临行前的交代,还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进行攻击,一时间,矢石齐飞,喊声震天,刀枪猛舞。

刚进入包围圈的倭寇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到阎王那儿报到了,剩下的另一半一看情况不妙,仓皇逃脱了。

回到营房后,各路将领纷纷向戚小将军祝贺,唯独戚继光神情严肃:“给我绑出营门,就地正法。

”手下的将领们一看戚继光动了真格,纷纷跪地求情:“小将虽犯军令,但已击败一半倭寇,可将功抵罪。

”戚继光大怒:“这小子贻误军机,岂容不杀!”将领陈大成一看戚继光态度如此坚决,连忙搬来救星戚夫人,戚夫人苦苦哀求到:“儿子年轻,留他一条性命吧,让他以后将功赎罪。

”戚继光盯着泪流满面的夫人,心中也有不忍,可转念一想: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会执行?戚继光一字一句地对夫人说:“夫人啊!昔日魏绛斩扬干,穰苴斩庄簧,吕蒙诛亲人,诸葛亮斩马谡,皆是不得不斩呐!”于是,就在临海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忍痛斩了自己的儿子。

戚继光斩子的事情传开后,将士们都知道戚将军铁面无私,军令如山。

军营里再也没有人敢违反军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戚继光的故事:斩子之谜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着名抗倭名
将、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出生将门,自幼便
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着名诗句。
戚继光17岁时承袭了父祖历任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25岁时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
事,担负起山东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素有威
名的戚继光被调任到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主持这一地区的抗倭斗争。
戚继光初至浙江时,这一地区卫所空虚,士兵老弱;将官不习武艺,不懂兵法;水
军战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有一次,八百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龙山所,
戚继光亲自率军迎击,但是由于明军老弱怯战,接战没几个回合,便已显现出溃败
的迹象。在这危急关头,戚继光一马当先,冲至阵前,连发几箭,将倭寇的几个头
目射倒,倭寇明军统帅如此英勇,便仓惶逃窜。为了改变这种兵士羸弱、防备松弛
的现状,戚继光从当地的渔民、蛋户中招募新军,并加以严格的训练,这支军队虽
然人数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打起仗来,却个个都能以一当十。这支军队不仅
作战勇敢,而且纪律严明,从不敢乱民扰民。当地的人都亲切的称呼这支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的队伍为“戚家军”。戚继光依靠这支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抗倭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
2/3
的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在福建莆田,这一故
事还被改编为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此外,在福建宁
德、连江、闽侯,浙江义乌等地也有类似的传说。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历
史事实,到底发生在那个地方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也有人认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
抗击倭寇,几次大的战役都连战连捷,打得倭寇是闻风丧胆。有一次,戚继光率领
军对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倭寇与戚家军接战之后,很快大败,有一股残敌想绕
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
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与
倭寇接战之后,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
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
之后,将军队埋伏在山道两旁的树丛中,此时,倭寇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道开了过
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和牛羊等,戚小将见后,气愤万分。再也沉不住
气,马上下令军队展开总攻,一时间矢石齐飞,刀枪猛舞,喊声震天。戚印只顾了
奋勇杀敌,竟然忘记了父亲临行前交代的只许败,不许胜的交待。霎时间就将敌人
全歼在山道之上。后来戚印率军回营,将士们都言戚印作战勇敢,杀敌有功。但戚
继光却在在听完儿子禀报之后,勃然大怒。说他违反军纪,不服从指挥,应该以军
法处置,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诸将虽然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是触犯了
军令,但其大败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将功抵罪。但戚继光却认为戚印明令故犯,
贻误军机,不容不诛!若是不杀则军纪难以严明如初。最终,还是斩了儿子。后来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
3/3
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

迹至今犹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