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价值比较
如何对生态文明进行全面理解
如何对生态文明进行全面理解关于生态文明,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述。
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文明状态,着眼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侧重点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形态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强调共生共存、全面的和谐。
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
有学者主张:“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基于生态学视野的观点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艾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1) 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生态文明是关于世界样态和过程的生态学描述”;(2) 文化形态的视角:“生态文明是人类文化的生态表现”;(3) 价值论视角:“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4) 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生态文明是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的融合文明”;(5) 组织管理视角:“生态文明是管理心理和管理活动中的生态指向”;(6) 生产和消费方式视角:“生态文明是生态化的人类市场和消费方式”;(7)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视角:“生态文明是以生态道德伦理关系为内容的‘至善'的文明” 。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观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在生态建设活动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与自然生态共存和发展过程中超越愚昧的程度。
生态文明观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取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以当代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调整到以人类与自然作用为中心的发展上来,从根本上确保当代人类的发展及其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权利。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杨丹辉《人民日报》( 2014年06月18日 07 版)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当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处理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任务复杂而艰巨。
我国工业文明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社会经济中的二元结构,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农民工大军,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很多方面仍未完全脱离农业社会的影响,距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有人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水火不容。
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
工业文明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应看到,工业生产是现代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也是物质文明的基础。
在过去300多年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在工业技术、组织、制度创新的激发下,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得以深度开发和充分释放,工业文明为人类生存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外部风险等严峻复杂因素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面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不均衡的工业化进程,不应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积极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既要深刻反思粗放式工业化和低质量工业文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破坏,又要客观分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兼容点,全面升级改造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实体经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对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来说,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依靠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抓手,加快产业升级,改变实体经济面貌,进而为我国实业发展增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元素。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
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
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浅析工业化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不可逾越的阶段
环境教育·2009·5ENVIRONMENTAL EDUCATION67生态家园·生态保护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具有了时代特征,也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是党在新形势下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对社会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开辟了文明建设的新领域、新途径。
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中,由于人们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出现了一系列对生态文明的不同认识。
建设生态文明与大力发展工业是否矛盾,人类社会能否跨越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这一分歧在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着力探究生态文明的深层次内涵,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提出对策建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反思后进入的一个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以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最终目的。
“从根本上体现了生态文明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性,体现了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与可持续生态的高度统一,揭示了工业文明转型的演进方向。
”它既包括了人类对于良好自然生态的需求,又包括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自觉保护和对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的有效维护,是人类文明的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2019年精选文档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一、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现在一般认为,“文明”这个范畴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表示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应。
二是与“文化”基本同义,只不过文明是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概括,文化则往往特指社会生活的局部或某一方面。
比如,在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说法中,文化一词就可以与文明互换;而齐鲁文化、江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官场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说法,若将其中的文化一词改为文明,要么涵义会有所变化,要么就显得不伦不类。
就社会整体的进步状态而言,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划分文明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各有差异。
有的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将文明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有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这两个角度共同的前提是,文明和社会都是不断进步的,而且服从一般规律。
有的更强调文明在起源上的差异性或者发展上的冲突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世界历史并不具有统一的发展性,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各种文明如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墨西哥、希腊―罗马和西方,不仅相互独立、自成一统,而且相互等价、无法融合,即使互有接触,甚至表面相似,那也是貌合神离。
惟一相同的是,各种文明具有大致相同的生命周期:发生、发达、衰败。
很明显,斯宾格勒的文明观既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也是悲观主义的。
二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汤因比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其代表作是12卷巨著《历史研究》。
他把文明(文化)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单位,认为世界历史上一共有37种文明。
与斯宾格勒一样,他也把文明看成是具有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过程的有机体,认为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他强调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应战成功,文明产生;文明的生长遵循“多数与少数”原则,少数人具有创造性,多数人加以模仿,文明就兴盛发展;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创造者的少数变成少数人对社会的统治,从而失去自觉的追随者,其标志是“大一统国家政权”的出现;文明在衰落中遵循骚乱、整顿、在骚乱中整顿的节律。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现代文明。
而工业文明则是以机器、科技、制造业、能源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文明。
这两种文明是有关联性的,工业文明为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生态文明则为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工业文明可以带来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
但是,如果工业化过程不得当,就会对环境产生损害和破坏,甚至引发生态危机。
因此,现代社会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是在充分考虑自然规律、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
而工业文明则是在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节约能源、排放减少等基础上快速发展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文明。
生态文明需要倡导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发展与环境的平衡,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而理性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也是工业文明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以“节能、减排、适应、减灾”为基本思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这也将助力推进工业文明的升级与进步。
总之,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应在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飞跃。
然而,工业文明也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
因此,如何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一、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工业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机械化生产与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
工业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它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手工业阶段:手工业是工业文明的起源,它是人类首次利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的阶段。
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其简单,生产能力有限,但它为后来的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2.机械工业阶段:机械工业阶段是工业文明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规模也得以扩大。
机械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3.化学工业阶段:化学工业阶段是工业文明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它主要表现为化学合成和物质转化技术的发展。
化学工业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4.信息工业阶段:信息工业阶段是工业文明的最新发展阶段,它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信息工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
二、工业文明的影响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方面:工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人类经济活动得以快速发展。
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2.技术方面: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快速进步。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规模也得以扩大。
化学合成和物质转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化学制品和工业原料。
3.文化方面:工业文明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反思、扬弃与超越: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观念比较研究
Ti t l e : Re f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 e c t i o n , S u b l  ̄i o n a n d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On C o n c e p t Co mp a r i s o n B e t we e n: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士 生导 师 , 主 要 从 事 马克 思 主义 经 济 学 研 究。 ( 江 苏 苏州 2 1 5 0 0 9 )
[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研 究青 年 基 金 项 目“ 当前 中 国社 会 转型 背景 下 的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研 究” ( 1 3 Y J C 7 1 0 0 4 7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
n o l o g y , i n d u s t r i l a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p u r s u e s c o n q u e i r n g c o n c e p t o f t e e h n o l o g y , wh i l e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u p h o l d s h a r mo n i o u s c o n c e p t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h e 诫e w f — o c o n s u mp t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I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t i c k s t o c o n s u mp t i o n v i e w o f c o n s u me is r m, wh i l e e c o l 0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f o r ms t o c o n s u mp u 。 o n v i e w f o e c o l o y ;i g n t h e v i e w o f d e v e l o p me n t , i n d u s t ia r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p u su r e s me r e l y e c o n o mi c o u t l o o k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 w h i l e e c o l o g i c l a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d v o c a t e s s c i —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
1、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如狩猎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社会文明形态的形成、发育和演替过程是渐进。
人类社会每一个阶段,常常有几种文明交叉重叠。
但是,在社会的一定阶段,总有一种文明形态起着主导作用,其它形态居次要地位。
工业文明脱胎于农业文明,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工具的巨大改进,工业文明使人类在利用资源方面摆脱了农业文明时期敬畏自然、“听天由命"的“必然王国”.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并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实现了社会的重大转型。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以敬畏自然、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低下、生活节俭等为特征的农业社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征服自然、获取资源、高额消费相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结构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文明形态.然而,功利主义和拜物教价值观,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的非循环的生产方式,以及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使工业文明陷于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另一个“必然王国”,工业文明难以为继,生态文明的发育成为必然。
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弊端,摈弃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改进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人类进入到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
2、为什么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怎样的关系?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很大不同。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自然辩证法(考题)
自然辩证法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主要形式有哪些?答:创造性思维是指那些能产生新颖成果、有创见的思维活动,新颖性程度越高,创造性就越强。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
①创造性思维有别于一般思维的基本特点是:(1)思维成果的创新性:是创新思维的直接体现,创造性思维最根木的特征是创新,创造是确立性的、革新性的。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破旧立新中进行的,而“破旧”又是为了“立新”。
(2)思维形式的反常性:创新思维主要不是对现有概念、知识的循环渐进的逻辑推理的结果和过程,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这是指它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理论始终保持一种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从不盲从和轻信,并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它主要表现为:选题的标新立异,方法的独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和思维的独立性。
(3)思维过程的辩证性:主要是指它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有非逻辑思维;既包含有发散思维,又包含有收敛思维;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等等。
由此形成创新思维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各种思维的形式的综合体。
(4)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考察问题,而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形成开放式思维。
(5)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过程,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内简单、被动的直映,它需要创造主体积极调动自身的情感、意志以及全部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只有把全部的心理和生理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才能取得创造性成果。
(6)思维结果的现实性: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客观性的根基,它并不是与客观现实毫无关系的胡思乱想;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和效用性,它在实践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超越于传统思维成果的效用。
②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1)想象: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重组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生态文明——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我国与部分国家能耗和资源消耗比较
我国与发达国家SO2和NOX排放强度比较
生态文明
平等
人类 意识 价值观
自然
行为
尊重 呵护 善待
按自然规律行事,实现人类的价值
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的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
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
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 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
1、生态文明的内涵
2、生态文明的特征
3、生态文明的定位
1、生态文明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 理形态。
目标指向:人与自然关系 表现形式:和谐相处状态
42
66 76
韩国
墨西哥 南非
7
8 9
丹麦
加拿大 马来西亚
79
94
印度尼西亚
中国
132
133
台湾
尼日尔
10 爱尔兰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 8.6% 中国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18.21%增长到 2008年的20.36%,活立木蓄积量由136.18亿 立方米增长到149.1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由 17491万公顷增加到19545万公顷。
生态文明 —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选择 一、 二、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 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四、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
仅要考虑 自然资源、 能源的可承 受能力 , 还要 与国情 国力相适应 , 导绿 色消费和 注重大 自然精神价值 的消 费。 倡 但生 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 而是在批 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 上发展起 来的一种新的 文明形 态。 关键词 : 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 发展观 ; 自然观 ; 内在价值 ; 技术观 ; 消费观
收 稿 日期 :0 2— 7—0 21 0 2 作者简介 : 李锐锋 , , 女 河南南 阳人 ,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 研究方 向: 科技伦理 、 态伦 理 ; 生 彭慧芳 , , 州市 东 圃中学 教师 , 女 广
研究方向 : 科技伦理 。
一
10 — 1
21 02年
总第 4 7期
李锐锋 , : 等 生态 文明与工业文明的 比较研究
科学 发 展 观 不 再 以经 济 增 长 作 为 唯 一 的 目 标, 而把 生态 环境 的改 善提 到 了前所 未有 的高 度 ;
强调“ 良好 的生 态 环境 是 社 会 生 产 力持 续 发 展 和 人 们生 存质 量不 断 提 高 的重 要 基 础 ” 主张 “ 展 ; 发 经 济要 充分 考 虑 自然 的承载 能力 和承受 能力 ”; 强 调 生态 文 明建 设 , 生 态 环 境 的保 护 和 建 设 纳 入 把
“ 发展 观是 关 于发 展 的本 质 、 目的 、 内涵 和 要
不 顾及 环境 资源 的承受 能力 , 果 不 仅 造 成 了严 结 重 的生态 危机 , 使 人 类 陷 入生 存 和 发 展 危 机 之 也
中 。许 多地 方 出现 了这 样 的怪 圈 : 活 水 平 提 高 生
求 的总体看 法 和根本 观点 。 不 同的文 明形态 有着 ”
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分析
需要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全球化”。生态环境危机之下的 添加了生态因素,但本质上依然是工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不再是单纯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禁止性保护,而 是要取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的双赢结果。①
三、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的转向刍议 现在,环境问题同上世纪比较,表现了不断恶化的特点:
再次,生态文明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五位一体” 首先,从恶化的范围看,环境破坏正在从区域性向全球性扩
组成方面,思想建党绝不仅仅包含思想理论建设。根据党的 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努力思考和寻路。
十九大对于新时代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政治、思想理论、
[ 参考文献 ]
党性、守法守德等多项要素都应包含在思想建党之中,并且
[1] 仇文利 , 潘锦全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建
各要素间也理应关联互动,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体系。
发展可持续的原则,背后是“和谐论”的自然观做支撑,要 无底线、无尊严地妥协。人向自然妥协,是为了“缓和”人
求人与自然协调、共生,宗旨是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保护 与自然的分裂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向社会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不是一味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而是 妥协,是为了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解”;人向自身妥协,是
38《党史博采》│ 2021 第 07 期
研究综述
要。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 态。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同时也
明了路线图。可持续不但意味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 能毁灭人类。因而,即使工业文明能够生态化,也不能成为“生
自然,更加深远的意义是在不损害未来资源且满足当代发展 态文明”,只能称为升级版的工业文明;它只是为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三、生态问题的具体表现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性环 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大气污染与酸雨 水资源危机与水 环境污染
人类面 临的主 要环境 问题
区域性环 境问题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消失
探索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为什么提议为地球静默?为什么 卡斯特罗说人类正在灭亡? 人类面临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哪些是全球性的?
十八大成果的定义
•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
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 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 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 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 的文明进步状态。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 不同学者的四种角度:
•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 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 到的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 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 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 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 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 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
生态文明
第四组
2013.11.8
主要内容
1 2 3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产生 生态问题的具体表现 生态文明的建设
4 5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 明形态; •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 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 •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 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 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是指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为目标的一种发展模式。
传统的工业文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平衡,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绿色发展模式,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传统工业文明中,经济增长被视为最高目标,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保护。
而生态文明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确保资源的可再生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它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通过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循环经济。
传统工业文明中,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环境污染和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而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方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型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倡导绿色消费,引导人们选择环保产品和可持续生活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生态文明还推动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再利用和废物的转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生态文明鼓励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健康,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工业文明因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灭绝。
生态文明通过划定生态红线、设立自然保护区等手段,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同时,通过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文明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人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实现人的幸福和地球的繁荣。
最后,生态文明倡导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
传统工业文明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发展。
而生态文明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注重道德伦理、艺术和文化的培养,提倡绿色伦理和生态伦理。
贵阳市生态文明读本教案(版本)
贵阳市生态文明读本教案(通用版本)第一章:了解生态文明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与传统文明、工业文明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内涵生态文明与传统文明、工业文明的比较生态文明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和价值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文明与传统文明、工业文明的不同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第二章:探索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2.2 教学内容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目标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成效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目标和成效案例分析法:分析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启示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了解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第三章: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让学生学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法3.2 教学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法: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社会参与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原则和方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和方法的掌握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第四章:探讨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行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4.2 教学内容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绿色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在行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在行动的认识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展望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5.2 教学内容展望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第六章: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让学生从案例中吸取经验,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6.2 教学内容选取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案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举措和实际效果分析案例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提出见解和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案例中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解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第七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增长7.2 教学内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发展与保护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绿色增长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第八章:生态文明与气候变化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国内实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文明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方法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文明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第九章: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9.2 教学内容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绿色技术发展与创新科技创新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方向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第十章:生态文明与公民素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与公民素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成为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公民10.2 教学内容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公民素养要求生态文明教育与公民素养的提升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公民在实践中的作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文明与公民素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成为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公民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文明与公民素养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重点和难点解析2. 第六章的“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大生态观”的现代价值向度
“大生态观”的现代价值向度作者:令小雄来源:《行政与法》2014年第10期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
人从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
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是世界的改变。
发达工业文明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是对现代“文明人”的价值伤害。
伴随“丰裕社会”消费时代的娱乐精神,人陷入到了“消费的迷阵”,倾倒在拜物教盛行中,甘愿成为受物欲奴役迷醉的“消费型动物”。
和合的社会伦理价值将一种生生为大“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与“究天人之际”贯通起来,通古今之变。
期望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态化”与“人际关系生态化”的价值转向。
关键词:大生态观;生态文明;现代价值;美丽中国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10-0044-09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新的战略高度,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制约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价值历程(一)文明形态的逻辑进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较高级阶段。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或者生态文明时代,呈现的是人类发展的价值历史逻辑进程。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
从我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对自然成本的压迫。
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尤其是大工业时代的莅临,加速了对自然的“提取”力度。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现在工业文明的一种新概念的文明形式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现在工业文明的一种新概念的文明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人类在近代的发展中从农耕畜牧文明,经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了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代表便是机械和煤炭以及电力,这些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
而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化等等改变社会形态的因素。
生态文明则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和谐共处的发展关系为宗旨,将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为内涵,得以引导人类走上可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由于工业文明是以用各种技术手段征服自然为目的,去满足人类的功利需要,因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又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破坏。
酿成了滥伐森林、过度捕捞、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
据统计,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工业国家,就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印度的甘地曾经说过:“英国为了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个地球?”实际上,仅仅在20世纪一个世纪里,人类就消耗掉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导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严重后果。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代表,而生态文明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概念。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工业文明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本原因,而生态文明则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
然而,事实上,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工业文明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技术进步,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工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工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环保、节能和高效。
此外,工业文明的发展也为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提供了条件。
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概念,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也为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约束。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为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约束。
例如,生态文明的要求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采用更加环保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生态文明的要求也促使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促进工业文明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最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它们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上。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都面临着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努力,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例如,工业文明需要发展更加环保、节能、低碳的技术和产业,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文明也需要发展更加科学、有效的环保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生态文明为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约束;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需要它们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 c h o o l o f Ma r x i s m, S h i h e z i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i h e z i 8 3 2 0 0 3 , X i n j i a n g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h e i n d u s t r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o f h i g h e ic f i e n c y, l a r g e s c a l e a n d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p l a y s a n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o t h e i n d u s ri t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l i e s i n i n t e g r a t i n g h u ma n ,n a ur t e a n d s o c i e y t t o a n
a s t h e a b s o l u t e m a s t e r o f n a t ur e ,o v e r c o n id f e nc e o f h uma n’ S c o n q u e r i n g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n a ur t e h a v e a l r e a d y
V o 1 . 2 8 N o I 3
J u n .2 0 1 4
2 0 1 4 年 6月
D O h 1 0 . 1 3 8 8 0 / j . e n k i . e n 6 5 — 1 2 1 0 / e . 2 0 1 4 . 0 3 . 0 0 1
U R h h t t p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 s / d o i / l O 。 1 3 8 8 o  ̄ . c n k i . e n 6 5 - 1 2 1 0 / e . 2 0 1 4 . 0 3 . 0 0 1 . h t m l
t he p r o g r e s s o f h u ma e n t . Me a n wh i l e , t h e c h a l l e n g e s a g a i n s t i t s v a l u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i n
【 政治社会研究 】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 明的价值 比较
夏文斌 , 安 鑫
( 石 河子 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 , 新疆 石 河子 8 3 2 0 0 3)
[ 摘
要] 工 业文 明 高效率 、 规模 化 、 全球 化 的发展 方 式 , 成 就 了其在 人类 社会 发 展进 步进 程 中 的重要
第2 8 卷
第3 期
石 河子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i h e z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o r g a ni c who l e t h r o u g h p r a c t i c e ,a n d c o ns t r u c t i n g a c o mmo n v a l ue p r o p o s i t i o n o f h uma n a n d n a t u r e .
[ 中 图分类 号 ] B 0 2 3 [ 文章 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0 3 0 4 ( 2 0 1 4 ) 0 3 — 0 0 3 8 — 0 6
Co mp a r i s o n o f t h e Va l u e o f I n du s t r i a l C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d Ec o l o g i c a l C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h i n a c a n n o t b e n e g l e c t e d . A r t i i f c i a l s e p a r a t i o n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a n d t h e o b j e c t , r e g a r d i n g h u ma n
作用 。 但也 必须看 到其 价值 内涵 在 当代 所 面临 的挑战 。 将主 客体 人为分 离 , 视 人类 为 自然的绝 对 主人 , 过 于
自信 人类 对 自然 的无 限征 服能 力 , 已成为工 业文 明在 现代社 会 的价值 诟病 。 将人 、 自然 、 社 会通 过实 践联 系 为一 个有 机整体 , 并建 构人 与 自然为一 体 的共 同价值诉 求 , 这 是生 态文 明超 越工业 文 明的价 值所 在 。 [ 关键 词 ] 工业 文 明 ; 生态文 明 ; 价 值
ma d e i n d u s t r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o b j e c t o f p u b l i c d e n u n c i a t i o n i n p r e s e n t s o c i e y.T t h e s u p e r i o r v a l u e o f t h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