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汶川巨变三年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以黄褐色为主,网民可以明显地看 到色调变暖,文字醒目抢眼,给人的总 体感觉是庄重、理性和大气。
专题图片选择
网络编辑在策划版面时,对大小不 同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以及如何选择 处理图片,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对最终的页面效果与传播效果都将产生 非常大的影响。
图片的运用可以活跃页面、丰富内 容,使报道更有立体感、形象感。配图 如果具有特点,将图片个性化组合,可 以体现专题的独特视角。
着祭祀情感寄托的同时,也在抽象化着 祭祀文化,而这种变化就源于这种新媒 介本身。
网上公墓对公共祭祀和私人 祭祀的不同冲击
1. 公共祭祀与私人祭祀的差别 公共祭祀通常指由国家或组织发起 的有专门司仪带领的共同对神灵、先贤 或公共人物进行的祭祀活动,也指人们 自发地进行类似的活动,例如对孔子、 黄帝、大禹以及一些公共人物的祭祀, 体现出重精神性、低在场性的特点。私 人祭祀通常指在本家族的家庙内、私人 空间或是坟墓旁进行的祭祀,其主要祭 祀对象是自己的先人,表达对个人和家 庭情感的追思与悼念。 2. 网上公墓的媒介延伸性促进了公 共祭祀文化的复兴 公共祭祀文化更多地是被以儒家文
专题色彩搭配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 专题的色彩应与主题和风格相一致。色 彩搭配应为内容服务,并与其他网站同 类题材的新闻专题区别开来。专题版面 总体的平衡感可以通过暖色调与冷色调 之间的调配和各栏目版面面积的协调来 把握。在人民网此次专题中,通栏的大 标题和下面的新闻图片主要是暖色调, 周围文字版面以黑色、绿色为基调,这 样就构成了一个冷暖和谐的大版面。主
专题版式设计
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 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人 民网的网络编辑将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
在左上角,大致上采取“川”型版式。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排大字和 FLASH 图片,左边是重要新闻信息,中间配有 小图片镶嵌于文字中,右边是配有底色 的“微博汶川”“、留言寄语”等互动环节, 达到整体富有层次感的效果。整体版式 大气庄重。专题的最右下角留白,一般 右下角是关注的“弱势区”,网民基本 上不会关注,此区留白是编辑的明智之 举。
97 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新媒体
● 王宇静
网上公墓对祭祀文化平衡的影响
网上公墓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 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祭祀必须亲临祭祀现场的 模式,将逝者的灵堂设置于网络的虚拟 纪念馆中,以各种高仿真的模具方便人 们的祭祀。
网上公墓的媒介延伸作用
1. 传统模式的祭祀文化 慎终追远——一直是以儒家文化为 核心的中华孝文化的一个要义,传统祭 祀文化经过同佛道文化融合,增添内涵 的同时完备出一套祭祀礼仪。祭祀要有 庙宇、高坛、坟墓等场所,有祭品表达 敬意,通过上香、点烛、献花、祭酒等 仪式,默念、朗诵等形式,最后焚烧纸 钱等环节来完成。传统模式的祭祀文化 强调的是祭祀者的物理在场性,使身体 和心灵上都能和所要祭祀的对象靠近, 而网上公墓的出现则冲击了这一模式,
使得祭祀者可以淡化时空进行悼念。 2. 网上公墓对情感的延伸作用 媒介是我们适应环境时产生的无意
识效应。每一种媒介承载的感知或意识 偏向——我们最意识不到的方面,正是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东西,比媒介“内容” 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①网上公墓作为 网络新媒体的一种,其媒介特性同样表 现出一种对现实物质条件的巨大消解作 用。同样的祭祀文化,在不同的媒介环 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感知和意识偏向。 一方面,祭祀者的祭祀范围通过网络进 行了无限的扩展,这种沟通和交流的便 捷性改变了传统中偏向于自我感受的特 点,也使得复兴中的大型公祭有了一个 迅速扩大其传播能量的平台。另一方面, 祭祀者能力的延伸使其突破时空限制, 在人口高频流动的现代社会,网上公墓 给受传统祭祀制约的人群提供了祭祀的 可能。但这种舍弃在场性的祭祀,方便
新媒体
● 施秀芳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
——以人民网“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为例
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 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 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 信息的总汇。
版面设计是美的体现,可以直接推 动内容的传播。网络编辑应根据专题的 内容,构建明晰的专题框架和新颖的表 现形式,以吸引读者眼球。下面对人民 网汶川地震专题“汶川巨变三年间”进 行分析。
形式,如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 频等,能充分调动网民的各种感官去感 受。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这 个网络新闻专题中,记者采访的各项内 容与网络多媒体的形式交相辉映,使网 民看到汶川地震三年间人们的巨变、景 观的巨变,带给读者以震撼和希望。
参考文献 : ①蒋晓丽 :《网络新闻编辑学》[M],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36 页 ②彭兰 :《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 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72 页 ③曾祥雪、陈盼 :《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 能与知识结构》,《中国编辑》[J],2008 年第 1 期,第 31-35 页 ④邓炘炘 :《网络新闻编辑》[M],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版
人民网的图片处理十分到位,将新 闻事件与图片对应着显示,让网民看到 文章的同时,可以观看图片。如“高层 动态”板块,显示中央高层对地震灾区 恢复重建工作的关心和指导,配有几行 标题新闻,可以点击进行链接,达到图 文并茂的效果。
专题特别策划
人民网还做了专题特别策划 : 汶 川 地 震 3 年·30 人。2011 年 4 月,人民网 10 位记者深入四川地震灾区, 采访 30 名普通人,听他们讲述了 3 年 里的故事,从 4 月 12 日起,每天推出 1 篇专访,分享他们的经历,并以电子书
对一些重大的焦点性新闻事件,编 辑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首先, 可以把一些与新闻事件联系紧密的照片 嵌入文字报道中,达到一种相互印证的 效果。其次,可以将大量的新闻照片组 织成图片专栏,使确实有兴趣的网民点 击进入第二层或第三层去阅看。最后, 编辑还可以集纳一组联系密切的图片, 制作成图片短剧。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98 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 的具体形象——脸谱。人民网以川剧中 酸甜苦辣四种情绪的脸谱为载体,为网 民展现这三年间这些鲜活的面孔,见证 人们坚强重生的过程,每个脸谱对应一 组图片,下面配有网友留言等,集纳了 很多有代表性并具有相关性的图片,共 同呈现在网民面前,形式新颖独特。
结语
网络新闻专题虽然具有很强的延展 性,但过度扩展并不能有效地吸引网民 阅读。必须巧妙处理版面的强势视觉中 心,提高强势版面吸引注意力的方式或 能力。人民网的这个网络新闻专题,在 首屏就形成了焦点,颇具冲击力 ;Flash 动画、交互性图文的应用,则可以在首 屏以外的区域形成有效的强势视觉中 心。专题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表现手段和
的形式展现出来。书页左边是图片,右 边是新闻人物介绍以及记者手记,图片 展示了灾区人们的新面孔。
360 度看汶川。采用 360 度全景展 现四川实地场景,充分运用 FLASH 手 段,立体呈现画面,网民可以用鼠标移 动来观看呈现出的 360°画面,这样的 图片展现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 年 30 地。展现灾区旧貌新颜。 3 年 30 事。将 30 件大事载入史册。 为新生汶川加油。一个小板块,图 片为地球上长出绿叶,网友可以留下祝 福、查看留言。 成长的脚步。设置温度计刻度似的 可滚动图片,记录从 2008 年 5 月 12 日 至 2011 年 4 月 5 日汶川发生的事。 记忆·汶wenku.baidu.com面孔。变脸是川剧表演 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及 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
专题栏头设计
专题的栏头是专题吸引人们注意力 的第一个要素,也是烘托专题气氛的一 个重要手段。精心制作的专题栏头,可 以使人们在瞬间形成对于专题的基本印 象。 人 民 网 2008 年 的“ 四 川 发 生 8.0 级强烈地震”专题——黑色的字辅以白 色勾边,并将数字凸显出来,倒塌的灰 色房屋,传递出一种凝重的气氛。2009 年的“汶川答卷”专题——绿色树叶新 芽驱散了大部分黑色,象征希望。2010 年的“重建,新生汶川巨变彰显中国力 量 ” —— 蓝 色 为 主 的 底 色, 学 生 们 灿 烂的笑脸,可以烘托新生汶川的主题。 2011 年的“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 蓝天白云下绿叶繁茂,代表了新生的力 量,以一本厚重的书本样式呈现在网民 面前,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汶川巨 变三年间”专题栏头的视觉冲击力使网 民瞬间形成基本印象,吸引网民关注汶 川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关心灾区人民的 生活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