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汶川巨变三年间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三年间:翻过灾难史上黑色一页

汶川地震三年间:翻过灾难史上黑色一页

瓦 白墙的 川北 民居 ,在 午后的阳 光下 格 外 引人注 目。 “ 他们 ( 逝去 的亲人)
也 希 望 我 过 得 好 些 , 以 后 会 越 来 越
北川 大道 、滨河路 、新 川路 、永 昌大
道 、 尔 玛 路 修 葺 一 新 ; 功 能 齐 全 的 学 校 、 医 院 、 宾 馆 等 县 城 配 套 设 施 己 投 入 使 用 ;新 北 川 住 宅 小 区 陆 续 落 成 ,
覆 地 的变 化 ,基 本 实 现 了 “ 家 有 房 家 住 、 户 户 有 就 业 、 人 人 有 保 障 、 设施 有 提 高 、 经 济 有 发展 、 生 态 有 改 善 ”
的 重 建 目标 。
这 是 温 家 宝 总 理 三 年 来 第 十 次 赴 汶 川 地 震 灾 区考 察 。2 0 年 5 1 08 月 2

好 。”去年初 见时她僵 硬的面容 ,如
今 有 了些 许 暖 色 。
共 有 8 0 户 共 3 0 0 人 得 到 安 置 住 00 00 余
曾被 称 为 “ 震 最 悲 情 女 孩 ” 地
的 东 汽 中 学 学 生 杨 柳 , 如 今 的生 活 不 再 悲 情 。 震 后 多次 接 受 截 肢 手 术 的 杨
2 分 ,成 为 一 个 不 堪 Baidu Nhomakorabea首 的数 字 , 也 8

论主流媒体对灾区社会的建构——以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

论主流媒体对灾区社会的建构——以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
借鉴 。
关键词: 南方周末》 公共危机事件; 《 ; 建构; 再现
中图分类号 :;1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 4 2 1 )5— 6 0 10 0 4 ( 0 1 0 0 5— 5 收稿 日期 :0 1 7—1 2 l 一o 0
作者简介 : 马庆(97 17一
应急预案》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 中, 指突然发 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 生 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 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 的紧急 事件” [欧洲人权法 院对 “ 。] 3 公共紧急状态 ” 的定义
是: 一种特别的、 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 , 影响 全体公民, 并对整个社 会 的正 常生活构成威胁 。 这里所谓 的“ 公共紧急状态” 大致等 同于我国所称 , 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状态 。而在我国, 突发性公共危
言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伤亡情况、 财产损失 、 救援情况等 , 政府固然可 以提供部分信息 , 但同样有
突发 陛公共危机事件可分为 自 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 种情形。前者 主要涉及地震 、 洪水、 台风、 海啸等各
种天灾 , 后者则主要涉及战争、 打砸抢烧、 恐怖活动
大量的信息通过非政府渠道产生和传播 , 例如余震、 水污染等方面的错误信息 , 引起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第六, 影响的广泛性。公共危机事件常常因为 其突如其来地对人们生活、 工作、 学习等具有较大的 破坏力使其不仅受灾面积较大 , 而且涉及面广 , 通常 涉及整个社会 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 关注 程度高 , 从而对整个社会 的影响非常广泛。国内各 大媒体报纸对这次地震的关注度都长达一个多月之 久, 每期都开出大幅度版面专题报道 , 国家也是调用 了极大的人力、 物力 、 财力全力救灾 , 其影响不可谓

从汶川地震看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

从汶川地震看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

从汶川地震看社会化网络媒体

舆论监督的力量

钟克勋邹万明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后,新闻媒体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让国人感动,但是对抗震救灾的舆论监督明显不足,而这方面却让社会化网络媒体大出风头,并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社会化网媒以其自己的独特优势,像!电子眼∀监视着那些有悖于社会良知和道德的行为。这既保证了政府有关抗震救灾工作的公开透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让公众对政府充满信心。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网络媒体;舆论监督;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8#0153#06

作者简介:钟克勋,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邹万明,四川在线编辑。四川成都610041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既是一场大灾难,也是对我国新闻媒体的一次报道大检阅。灾难面前,中国媒体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和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让中国感动,让世界感动。[1]在这场新闻报道战役中,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传统媒体固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一直被视为新兴媒体的网络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在灾难的磨砺中,它走向成熟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特别是一些社会化网络,其双向和多向传播的特点得以充分地体现,其传播的!交互性∀使舆论监督的力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张扬。

我们认为,除官方网站以外的网络媒体应称社会化网络媒体,在这场凝聚民族精神的抗震救灾中,正是它们的自由、充分地交流,才使某些人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地监督和遏止,从而,从某一个侧面为抗震救灾助了一臂之力。

一、社会化网络媒体成为监督抗震救灾的!电子眼∀

论传统媒体对重大灾害报道的突破性发展——以《人民日报》对唐山和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论传统媒体对重大灾害报道的突破性发展——以《人民日报》对唐山和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1 2日的汶 川地震 ,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发 生 的最惨 烈 是
的两场 地 震 ,造成 了大 量 的人 员伤 亡和 财 产损 失 , 目前 ,学 者们 关 于媒 体对 灾 害事 件报 道方 面 的研 究 取 得 了一 定 的进展 J 。 汶 川地 震 与唐 山地 震相 隔三 十 余年 ,恰 巧与 中
国新 闻 改 革三 十 年 的 轨 迹 基 本 吻 合 。在 这 段 时 间
带 发 生强烈 地 震后 ( 引题 )伟 大 领袖 毛主 席 、党
( 题) 主 》和 《 北省 唐 山、 丰南 一 带发 生强 烈地 河
中 央 极 为 关 怀 , 中共 中央 向灾 区人 民 发 出慰 问 电 震 ( 题 )灾 区人 民在 毛主 席革 命路 线指 引 下发扬 主
席 的革 命路 线 指 导下 ,在 反击 右倾 翻 案风 斗争 取得
伟 大胜 利 的大 好形 势下 ,发扬 人 定胜 天 的大无 畏革 命 精神 ,团结起 来 ,奋 发 图强 ,夺 取这 场 抗灾 斗争 的胜 利 。
数 、时间地 点 、灾难 程度 、紧 急状 态 、救 援 行动 等 。 而针 对 相似 的这 两 场 大地 震 ,《 民 日报 》在 新 闻 人
的新 闻报 道 进行 比照 ,管窥 蠡测 。
1 新闻报道 的价值倍加重视
真 实性 、时 效性 、显 著性 、重 要性 等传 统 的新 闻要 素是 灾 难新 闻最 应 珍视 的 。什 么才 是最 具 有新 闻 价 值 的 ?西 方 新 闻 界和 许 多 大 学 的新 闻系 教 材 给我 们列 出了这 样一 些要 素 :灾难 的性 质 、伤亡 人

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篇‎一‎:‎

‎‎‎新闻‎内‎容‎分析‎‎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报‎道‎什‎么样‎的‎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报‎道‎,‎不同‎媒‎体‎对新‎闻‎不‎同的‎议‎题‎建构‎,‎形‎成什‎么‎样‎的舆‎论‎,‎都关‎系‎到‎公众‎对‎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的‎认识‎。‎新‎闻网‎站‎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报刊‎和‎广‎播等‎媒‎体‎,在‎信‎息‎及时‎性‎、‎公开‎性‎、‎海量‎性‎的‎基础‎上‎,‎网络‎新‎闻‎专题‎的‎报‎道形‎式‎将‎各种‎资‎源‎进行‎精‎心‎整合‎,‎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下‎面是‎对‎凤‎凰网‎和‎人‎民网‎新‎闻‎内容‎的‎简‎单对‎比‎‎在专‎题‎报‎道的‎策‎划‎中,‎整‎体‎新闻‎架‎构‎和议‎题‎设‎置体‎现‎网‎站的‎态‎度‎。人‎民‎网‎汶川‎地‎震‎三周‎年‎专‎题从‎新‎闻‎动态‎、‎重‎建之‎路‎、‎各地‎援‎建‎、人‎物‎专‎访、‎本‎网‎专稿‎、‎视‎频报‎道‎、‎回顾‎5‎.‎

‎‎1‎2、‎地‎震‎一周‎年‎、‎地震‎两‎周‎年等‎几‎个‎方面‎呈‎现‎全部‎新‎闻‎架构‎,‎突‎出了‎国‎家‎权威‎,‎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传播‎。‎首‎页先‎是‎以‎汶川‎新‎景‎象作‎为‎由‎头,‎再‎从‎高层‎动‎态‎、本‎网‎专‎访、‎时‎评‎以及‎政‎府‎等方‎面‎的‎新闻‎来‎呈‎现人‎民‎网‎作为‎政‎府‎耳目‎喉‎舌‎的正‎面‎报‎道给‎予‎群‎众信‎心‎和‎温暖‎的‎作‎用。‎‎

论汶川大地震报道迅速公开的重要性

论汶川大地震报道迅速公开的重要性

论汶川大地震报道迅速公开的重要性

作者:叶璐璐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3期

2008年5月12日,中国大地上的巨大震动令我国几万同胞惨遭厄运。而我国媒体有史以来以最及时、最公开的态度进行抗震救灾报道,不仅满足了公民最迫切的信息需求、有效地控制了四起的谣言、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社会动员作用、掌握了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用实践证明了中国政府以及媒体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透明的中国,提高了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为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一、汶川大地震报道的迅速与开放

1.报道的迅速、及时抢占话语先机。汶川大地震是5月12日14点28分发生的,最早的消息源自网络,是百度贴吧的网友14时35分发出的“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帖子,之后,新浪论坛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四川泸州市的网友发布了地震的帖子。

而最早的官方消息来自新华社,新华社在14点46分,地震发生不到20分钟之内就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而新华社的英文快讯领先了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第一张地震图片也是由新华社在特大地震发生28分钟后迅速发出。

32分钟后的15点,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的形式播出了地震的消息;从15:20开始,央视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这一特别节目以同一主题不间断播出从5月12日15:20到5月13日20:00才结束,节目跨度超过了26小时,

除了中央电视台以外,地震发生地的四川电视台的地面频道在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也进行了直播,并且从24:00开始在余震不断的办公楼里,中断所有节目,开始无间断震情直播,并且是8个频道分频直播。

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同题竞争中彰显各自特色——以《大河报》、《河南商报》为例

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同题竞争中彰显各自特色——以《大河报》、《河南商报》为例

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同题竞争中彰显各自特色——以

《大河报》、《河南商报》为例

摘要: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媒体开始涌入公众的视线,报业市场面临着繁重的竞

争压力,尤其是为同城竞争的报纸。对于信息同源的新闻进行采集,各报都努力

寻找独特视角,挖掘特色。本文试图对《大河报》、《河南商报》进行汶川地震

周年同题报道分析,寻求各自存在的特色与不足。

关键词:同题报道汶川地震一周年特色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展开了周年祭特刊

的形式,以此缅怀汶川地震中给当地人们带去的伤痛,同时对一年来灾区的种种

变化进行展现,《大河报》、《河南商报》也不例外。虽然同属于河南日报报业

集团,但由于都是都市报且立足于郑州市,受众群体较多重合,因此在各项重大

事件报道中通过报道策略和技巧争夺受众,是不可避免的。

一、专刊主题策划各有千秋

《大河报》将此次汶川地震一周年专刊中命名为“周年祭”,在距离地震发生

一周年之时通过所设的特刊内容,对四川汶川地震进行祭拜。整个专刊共设八个

版面,从对地震的回忆转向灾区带有希望的新生活。《大河报》从映秀镇隔村浴

火重生的叙述、在河南就学的灾区学生感知到的中原温暖、及河南省遍布的各种

追思活动等多个方面,以专刊为载体对汶川地震进行悼念,深化“周年祭”的主题。

而《河南商报》的纪念专刊起名:“重新·活着”,同样开辟了八个版面展开报道,并且对之后的各版做了统一规整。在“重新·活着”的主题之下,设立“动态、

专访、影像、记录、手记”的专版。有相关动态新闻、援建状况的严谨报道,也有对灾区基层干部、参与援建特警的生活感想的描述,最后还将曾参与地震前线采

受众对灾后重建三周年媒介报道的接触状况分析_蒋忠波

受众对灾后重建三周年媒介报道的接触状况分析_蒋忠波

(紧接第 26 页)传播理念创新是中国传统节 日留存的根本出路,我们要认真研究借鉴港澳台 地区和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有益经验 和做法。同时,还要借鉴吸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 和非洲国家在举办群体文化和发展节日文化产业 的经验和模式。中国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深入挖掘传统 节日的丰富资源,广泛开展传统节日传播理念创 新文化活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 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 谐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 3 样本受众的年龄分布
3.样本的学历分布 由表可见,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中具有大 专或大学学历的人普遍较多,总人数达到了 1143
- 28 -
传播学研究
人,所占有效百分比为 61.4%。③其次是中学和中 专 学 历 ,样 本 数 为 532,所 占 有 效 百 分 比 为 28.6% 。 小 学 学 历 和 研 究 生 学 历 的 样来自百度文库本 数 都 很 少。这一学历分布大致能够体现当前城镇居民的 学历构成状况(表 4)。
表 6 样本受众接触灾后重建相关信息的次要渠道分析
(三)接触灾后重建信息的频率分析 在受众对灾后重建信息的频率上,接触频率 “比较多”和“很多”的人数为 933 人,占样本总数 的 51.2%。很少接触和比较少地接触灾后重建信 息的人数只有 216 人,占样本总数的 11.8%;还有 37.0%的样本接触灾后重建信息的频率“一般”。 这种情况表明,灾后重建信息的相关报道还是获 得了大量民众的关注,重度关注者(较多、很多)共 有 933 人,所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为 51.2%,超过 了半数(表 7)。

纪念汶川大地震3周年国旗下演讲稿

纪念汶川大地震3周年国旗下演讲稿

纪念汶川大地震3周年国旗下演讲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大地无情,万民罹难倾血泪;人间有爱,举国同心抗天灾。2008年5月12日,当8.0级大地震袭击汶川时,不仅释放出了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同样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人类深处那些超越生死的潜能。那位用身体为自己的婴儿架设生命绿洲的母亲,那则留给幸存孩子的短信,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双臂护住四位学生的谭千秋,用生命诠释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伟大,大地震也许可以瓦解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却绝对无法撼动师魂铸就的长城;战死救灾前线的小战士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却竖起了一座最可爱的人的永恒丰碑这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明证了人性的至善,没有被废墟深埋地底,没有让恐惧淹没它的光彩,在可怕的天灾面前,它像广袤的黑夜里的一颗明星,指引了无数人前行。逝者已逝,长歌当哭。汶川地震不仅让我们为人性深深感动,同样让我们意识到,具备一定的防震知识的重要性。灾难往往是没有预兆的,因此,我们平时就要提高防震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各界举办的抗震减灾科普活动;面对真正地震来袭时,要保持高度冷静,选择合适的避震空

间,有秩序地按照地震演习时预定的路线撤退,把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群芳休歇的五月,三年后的今天,大地震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但与此同时,也给了我们关于生命最好的诠释。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从汶川地震看新闻传播理念变化

从汶川地震看新闻传播理念变化

从汶川地震看新闻传播理念变化

作者:刘红涛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0期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场地震,震级之高,破坏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没有预报,没有征兆,不仅是汶川百姓,全国其他地方的民众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这场地震的威力,纷纷跑出房间,寻求权威的答案。这次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权威全面的报道,有效地稳定了局面。安定了人心。

媒体让真实跑在了谣言之前

2008年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这是国家通讯社发出的第一则地震报道。从一开始就打破陈规,在尚未确定震中、震级的情况下便发出了第一报。

第一个发布发生地震消息的,是百度贴吧的网友没来得及登录,就在地震吧发出一篇题为“地震了”的帖子,内容简明扼要:“四川地区发生地震。”发帖时间是14时35分,距地震发生时间仅间隔6分钟。

地震发生后,各种谣言也纷至沓来,有人宜称“北京地区晚上10时到12时还会有强震”。在一场与谣言的赛跑中,媒体的快速反应、信息的权威透明很快澄清了谣言。

15时12分,新华网推出专题《地震应急措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即时报道灾区的最新情况。与此同时,湖南、云南、河南、湖北等省市也迅速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等及时转发地震权威信息。消除居民的恐慌心理。

12日15时20分开始,央视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当晚《新闻联播》及时播出一组地震的报道,准确传达了中央对救灾工作的指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从19时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持续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5.12汶川大地震纪实

5.12汶川大地震纪实

•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 ,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有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地震最触目惊心照片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映秀镇灾区现场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汶川县震前震后对比 记住这曾经美好平静的小城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截至5月20日18时,四川汶川8级 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247645 人受伤;至20日12时,累计失踪 32361人。总参作战部报告。 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1日透露,此 次地震造成四川地区巨大财产损失, 目前仅受灾地区国有企业就损失 300多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20日12时, 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59次,其中 5级以上26次,6级以上4次。 中国地震研究及地质灾害研究专家 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1949年以来 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 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2008年5月15日,在绵竹的汉旺镇家属在德阳市东汽小学操场上一孩子遗体 露出的手。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在四川省北川县北川中学, 一名被压在瓦砾堆中的学 生在接受救治。四川汶川 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北川 中学六至七层高的主教学 楼塌陷,当时正值上课时 间,21个教室里师生约 1000人,除个别逃生以外, 大部分被掩埋在瓦砾堆中。

论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变革——关于汶川之后媒体对玉树地震报道的思考

论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变革——关于汶川之后媒体对玉树地震报道的思考
语文学刊
2 1 第6期 00年
论 媒 体 应 对 突发性 事 件报 道 的变革
— —
关 于 汶川 之 后 媒 体 对 玉 树 地 震 报 道 的 思 考
。 阴 兴 良
( 南大 学 新 闻传媒 学 院 , 西 重庆 40 1) 0 7 5
[ 摘 要 ]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国内媒体体现了空前的团结和强大的合力。媒体开创的公开透明的报
汶川地震报道 中, 体反应 迅速 、 媒 信息渠 道多元 、 信息 内 容丰富 , 为建立完善 突发事 件报道 机制积 累 了重 要经验 , 各 媒体的信息获取机 制 、 闻 策划 机制 、 闻制作 机制都 经受 新 新
了巨大的考验 , 也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媒体关于汶 川大地震 的报道赢得 了国内受众 、 境外媒体 和公 众的好评 。与汶川 地 震相 比, 今次玉树救援行动更加神速 , 显得更加有 条不紊 , 一
道制度 、 累的丰 富报道 经验 、 养的责任意识 , 积 培 树立的人 文情怀 , 对我 国媒 体 未来的发展 产生 了重大影响 。如此
多 角度 、 全方 位 、 立体 化报 道抗 震 救 灾 , 在我 国 突发 新 闻报 道 史 上是 前 所 未有 的 。 这 为 玉 树 地 震 的报 道 提 供 可 以借

致的好评 , 激发起 了全 国人 民的同情心 , 聚了 民众 的力 凝

新闻版面编排如何做到“三准”——以咸宁日报社为例

新闻版面编排如何做到“三准”——以咸宁日报社为例

新闻版面编排如何做到“三准”——以咸宁日报社为例

祝宝成;王莉敏;朱萍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22()3

【摘要】版面是语言,版面是艺术,面对互联网时代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纸质媒体

如何做出成功吸引读者的版面,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好的报纸,不仅要求内容

吸引人,还要求报纸版面清新靓丽,亲和悦人。近年来,咸宁日报新闻出版以做好、做

优每一个版面为目标,以选准新闻、放准位置、做准标题为抓手,制作了一批有特色

的新闻版面。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祝宝成;王莉敏;朱萍

【作者单位】咸宁日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报纸版面编排要做到『三讲』

2.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

版为例3.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以人民网“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为例4.

好新闻是怎样炼成的——以咸宁日报社实践为例谈“四力”培养5.打好“三张牌” 创新时政新闻报道——以南阳日报社优化营商环境“三部曲”系列报道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恢复期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人民网”专题报道为例

“汶川地震”恢复期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人民网”专题报道为例

理 论背 景 与 研 究 问题
( 一) 框 架 理论
“ 框 架 ” 最 早 是 由人 类 学 家 格 雷 戈 里 ・ 贝特森 于 1 9 5 5
向 列 联 表进 行 交 叉 分 析 ,以 期得 出在 不 同 的框 架 主 题 下 框
架 主 角 的分 布 情 况 以 及 不 同 框 架 类 型 所体 现 出 的框 架 内容

本 研 究 聚 焦 于讨 论 以下 两 方面 :
( 1 ) “ 人民 网” 在 “ 汶 川地 震 ” 恢 复 期 的 专 题 报 道 中
框 架 主题 的 结 构 特征 及 其 时 间 序 列演 化 。 ( 2 )对 框 架 主题 ★框 架 主 角 、框 架 类 型 框 架 内容 导



“ 框架构建 , 是 一 个 包 含 信 息组 织 、 呈现 、 解 释的过程 , 并 且该 过 程 影 响 受 众 的认 知 、 情感 、 行 为 的 反应 方 式 。这 种
框架 理 论 揭 示 了 该 过 程 发 生 的传 播 者 、 受传者 、 媒 介 内容 和 社 会环 境 之 间 的 潜 在 联 系 。 ” ③ 因此 , 框 架 理 论 的 中 心 问题 是 “ 媒 介 如 何 反 映现 实并 规 范 人们 对 其 理 解 ” 。②
以框 架 理 论 为 前 提 的框 架 分 析 取 向 有 四种 : 第 一 种是 范 戴 克 的 批 评 论 述 取 向 :这 类 分析 取 向适 合

凤凰网分析

凤凰网分析

关于凤凰网的分析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使庞大的受众群体在进行分化。其中,年龄、教育、职业、收入、地域等差别,使得中国网民对于内容、体验的需求早已开始千差万别。与此同时,受众的媒介接触渠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无缝化、碎片化成为显著的特征。移动互联网和户外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受众全天与不同的媒介接触,从而获取需要的信息。

在这种环境下,凤凰网成为很多受众的首选网站。凤凰网拥有优质的新闻资讯、纪录片资源以及高水准的品质栏目,更强调自身的媒体基因和卫视传承,多年的事件报道经验为凤凰网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凤凰网、凤凰视频的事件报道深入人心。

人民网是以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公布平台。人民网的特色是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新闻为龙头的包括有”中国人大新闻”、“中国政协新闻”、“中国工会新闻”、“先锋网”等在内的中央网群,通过中央网群,集中、系统、鲜明地展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形象,传播他们的声音,成为重要新闻发布的主渠道。与人民网一样,凤凰网有其自身的特色,使得它具有很大的优势。凤凰网最具优势的节目资源是纪录片,凤凰网拥有多年来凤凰卫视制作的优秀纪录片节目。在优质栏目方面,凤凰网追求电视品质与互联网特性的完美结合,以高水准的电视质量呈现互联网精彩,同时在囊括凤凰卫视新闻版权以及国内众多优质媒体资源基础之上,配以凤凰式的直击解读,因而对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外,与其它媒体相比,凤凰网也具有特色的内容。腾讯QQ今日要闻的特色内容是汽车,读书,财经,拍拍,微博;飞信迷你首页的特色内容是139邮箱,群组;暴风资讯的特色内容是影视,视频新闻,合作版块;搜狐微门户的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

时间:2011-08-20 21:38:00 作者:; 来源:

●施秀芳

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的总汇。

版面设计是美的体现,可以直接推动内容的传播。网络编辑应根据专题的内容,构建明晰的专题框架和新颖的表现形式,以吸引读者眼球。下面对人民网汶川地震专题“汶川巨变三年间”进行分析。

专题栏头设计

专题的栏头是专题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第一个要素,也是烘托专题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精心制作的专题栏头,可以使人们在瞬间形成对于专题的基本印象。人民网2008年的“四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专题——黑色的字辅以白色勾边,并将数字凸显出来,倒塌的灰色房屋,传递出一种凝重的气氛。2009年的“汶川答卷”专题——绿色树叶新芽驱散了大部分黑色,象征希望。2010年的“重建,新生汶川巨变彰显中国力量”——蓝色为主的底色,学生们灿烂的笑脸,可以烘托新生汶川的主题。2011年的“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蓝天白云下绿叶繁茂,代表了新生的力量,以一本厚重的书本样式呈现在网民面前,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栏头的视觉冲击力使网民瞬间形成基本印象,吸引网民关注汶川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关心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

专题版式设计

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人民网的网络编辑将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在左上角,大致上采取“川”型版式。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排大字和FLASH图片,左边是重要新闻信息,中间配有小图片镶嵌于文字中,右边是配有底色的“微博汶川”、“留言寄语”等互动环节,达到整体富有层次感的效果。整体版式大气庄重。专题的最右下角留白,一般右下角是关注的“弱势区”,网民基本上不会关注,此区留白是编辑的明智之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以黄褐色为主,网民可以明显地看 到色调变暖,文字醒目抢眼,给人的总 体感觉是庄重、理性和大气。
专题图片选择
网络编辑在策划版面时,对大小不 同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以及如何选择 处理图片,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对最终的页面效果与传播效果都将产生 非常大的影响。
图片的运用可以活跃页面、丰富内 容,使报道更有立体感、形象感。配图 如果具有特点,将图片个性化组合,可 以体现专题的独特视角。
着祭祀情感寄托的同时,也在抽象化着 祭祀文化,而这种变化就源于这种新媒 介本身。
网上公墓对公共祭祀和私人 祭祀的不同冲击
1. 公共祭祀与私人祭祀的差别 公共祭祀通常指由国家或组织发起 的有专门司仪带领的共同对神灵、先贤 或公共人物进行的祭祀活动,也指人们 自发地进行类似的活动,例如对孔子、 黄帝、大禹以及一些公共人物的祭祀, 体现出重精神性、低在场性的特点。私 人祭祀通常指在本家族的家庙内、私人 空间或是坟墓旁进行的祭祀,其主要祭 祀对象是自己的先人,表达对个人和家 庭情感的追思与悼念。 2. 网上公墓的媒介延伸性促进了公 共祭祀文化的复兴 公共祭祀文化更多地是被以儒家文
专题色彩搭配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 专题的色彩应与主题和风格相一致。色 彩搭配应为内容服务,并与其他网站同 类题材的新闻专题区别开来。专题版面 总体的平衡感可以通过暖色调与冷色调 之间的调配和各栏目版面面积的协调来 把握。在人民网此次专题中,通栏的大 标题和下面的新闻图片主要是暖色调, 周围文字版面以黑色、绿色为基调,这 样就构成了一个冷暖和谐的大版面。主
专题版式设计
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 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人 民网的网络编辑将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
在左上角,大致上采取“川”型版式。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排大字和 FLASH 图片,左边是重要新闻信息,中间配有 小图片镶嵌于文字中,右边是配有底色 的“微博汶川”“、留言寄语”等互动环节, 达到整体富有层次感的效果。整体版式 大气庄重。专题的最右下角留白,一般 右下角是关注的“弱势区”,网民基本 上不会关注,此区留白是编辑的明智之 举。
97 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新媒体
● 王宇静
网上公墓对祭祀文化平衡的影响
网上公墓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 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祭祀必须亲临祭祀现场的 模式,将逝者的灵堂设置于网络的虚拟 纪念馆中,以各种高仿真的模具方便人 们的祭祀。
网上公墓的媒介延伸作用
1. 传统模式的祭祀文化 慎终追远——一直是以儒家文化为 核心的中华孝文化的一个要义,传统祭 祀文化经过同佛道文化融合,增添内涵 的同时完备出一套祭祀礼仪。祭祀要有 庙宇、高坛、坟墓等场所,有祭品表达 敬意,通过上香、点烛、献花、祭酒等 仪式,默念、朗诵等形式,最后焚烧纸 钱等环节来完成。传统模式的祭祀文化 强调的是祭祀者的物理在场性,使身体 和心灵上都能和所要祭祀的对象靠近, 而网上公墓的出现则冲击了这一模式,
使得祭祀者可以淡化时空进行悼念。 2. 网上公墓对情感的延伸作用 媒介是我们适应环境时产生的无意
识效应。每一种媒介承载的感知或意识 偏向——我们最意识不到的方面,正是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东西,比媒介“内容” 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①网上公墓作为 网络新媒体的一种,其媒介特性同样表 现出一种对现实物质条件的巨大消解作 用。同样的祭祀文化,在不同的媒介环 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感知和意识偏向。 一方面,祭祀者的祭祀范围通过网络进 行了无限的扩展,这种沟通和交流的便 捷性改变了传统中偏向于自我感受的特 点,也使得复兴中的大型公祭有了一个 迅速扩大其传播能量的平台。另一方面, 祭祀者能力的延伸使其突破时空限制, 在人口高频流动的现代社会,网上公墓 给受传统祭祀制约的人群提供了祭祀的 可能。但这种舍弃在场性的祭祀,方便
新媒体
● 施秀芳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
——以人民网“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为例
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 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 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 信息的总汇。
版面设计是美的体现,可以直接推 动内容的传播。网络编辑应根据专题的 内容,构建明晰的专题框架和新颖的表 现形式,以吸引读者眼球。下面对人民 网汶川地震专题“汶川巨变三年间”进 行分析。
形式,如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 频等,能充分调动网民的各种感官去感 受。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这 个网络新闻专题中,记者采访的各项内 容与网络多媒体的形式交相辉映,使网 民看到汶川地震三年间人们的巨变、景 观的巨变,带给读者以震撼和希望。
参考文献 : ①蒋晓丽 :《网络新闻编辑学》[M],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36 页 ②彭兰 :《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 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72 页 ③曾祥雪、陈盼 :《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 能与知识结构》,《中国编辑》[J],2008 年第 1 期,第 31-35 页 ④邓炘炘 :《网络新闻编辑》[M],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版
人民网的图片处理十分到位,将新 闻事件与图片对应着显示,让网民看到 文章的同时,可以观看图片。如“高层 动态”板块,显示中央高层对地震灾区 恢复重建工作的关心和指导,配有几行 标题新闻,可以点击进行链接,达到图 文并茂的效果。
专题特别策划
人民网还做了专题特别策划 : 汶 川 地 震 3 年·30 人。2011 年 4 月,人民网 10 位记者深入四川地震灾区, 采访 30 名普通人,听他们讲述了 3 年 里的故事,从 4 月 12 日起,每天推出 1 篇专访,分享他们的经历,并以电子书
对一些重大的焦点性新闻事件,编 辑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首先, 可以把一些与新闻事件联系紧密的照片 嵌入文字报道中,达到一种相互印证的 效果。其次,可以将大量的新闻照片组 织成图片专栏,使确实有兴趣的网民点 击进入第二层或第三层去阅看。最后, 编辑还可以集纳一组联系密切的图片, 制作成图片短剧。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98 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 的具体形象——脸谱。人民网以川剧中 酸甜苦辣四种情绪的脸谱为载体,为网 民展现这三年间这些鲜活的面孔,见证 人们坚强重生的过程,每个脸谱对应一 组图片,下面配有网友留言等,集纳了 很多有代表性并具有相关性的图片,共 同呈现在网民面前,形式新颖独特。
结语
网络新闻专题虽然具有很强的延展 性,但过度扩展并不能有效地吸引网民 阅读。必须巧妙处理版面的强势视觉中 心,提高强势版面吸引注意力的方式或 能力。人民网的这个网络新闻专题,在 首屏就形成了焦点,颇具冲击力 ;Flash 动画、交互性图文的应用,则可以在首 屏以外的区域形成有效的强势视觉中 心。专题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表现手段和
的形式展现出来。书页左边是图片,右 边是新闻人物介绍以及记者手记,图片 展示了灾区人们的新面孔。
360 度看汶川。采用 360 度全景展 现四川实地场景,充分运用 FLASH 手 段,立体呈现画面,网民可以用鼠标移 动来观看呈现出的 360°画面,这样的 图片展现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 年 30 地。展现灾区旧貌新颜。 3 年 30 事。将 30 件大事载入史册。 为新生汶川加油。一个小板块,图 片为地球上长出绿叶,网友可以留下祝 福、查看留言。 成长的脚步。设置温度计刻度似的 可滚动图片,记录从 2008 年 5 月 12 日 至 2011 年 4 月 5 日汶川发生的事。 记忆·汶wenku.baidu.com面孔。变脸是川剧表演 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及 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
专题栏头设计
专题的栏头是专题吸引人们注意力 的第一个要素,也是烘托专题气氛的一 个重要手段。精心制作的专题栏头,可 以使人们在瞬间形成对于专题的基本印 象。 人 民 网 2008 年 的“ 四 川 发 生 8.0 级强烈地震”专题——黑色的字辅以白 色勾边,并将数字凸显出来,倒塌的灰 色房屋,传递出一种凝重的气氛。2009 年的“汶川答卷”专题——绿色树叶新 芽驱散了大部分黑色,象征希望。2010 年的“重建,新生汶川巨变彰显中国力 量 ” —— 蓝 色 为 主 的 底 色, 学 生 们 灿 烂的笑脸,可以烘托新生汶川的主题。 2011 年的“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 蓝天白云下绿叶繁茂,代表了新生的力 量,以一本厚重的书本样式呈现在网民 面前,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汶川巨 变三年间”专题栏头的视觉冲击力使网 民瞬间形成基本印象,吸引网民关注汶 川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关心灾区人民的 生活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