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汶川巨变三年间
汶川地震三年间:翻过灾难史上黑色一页
江 堰 ,在 地 震 伊 始 的 艰 难 时 刻 , 温 家 宝 对 着 废 墟 下 的群 众 喊 话 : “ 要 人 只 在 , 我 们 就 一 定 能 够 渡 过 难 关 , 战 胜 这 场重 大 自然 灾 害 。 ”
这是 总理承诺 ,也是 中国信 心 ,
三 年 后 变 为 举世 瞩 目的现 实 。
汶 川 地 震 发 生 后 , 四 川 省 广 元
完成 ”的 目标如期实现 。
在 北 J ,这 个 新 中 国 建 立 以 来 惟 I l
一 一
眉头,在三年之后舒展开来。
让 历 史 告 诉 未 来 , 中 国抗 震 救 灾 掀 开 了崭 新 的一 页 。
个 异 地 重 建 的 县 城 ,如 今 已 是 一
市伤亡损 失惨重,市长 马华在摄像机
座 现 代 化 新 城 。一 排 排 具 有 浓 郁 羌 族
中国减灾
l 2
什 邡 市 红 自新 镇
风 情 的 崭 新 楼 房 错 落 有 致 ; 漂 亮 的 新
将 成为最后 完成重建 的县城 。截 至今
房 , 占北 川 老 城 需 安 置 人 口 的 9 %以 0 上 。新 北 川 居 民李 宝琦 感 慨 地 说 : “ 想 到 幸福 来得 这 么 快 ! ” 没 在 汶 川 , 曾经 不 起 眼 的 水 磨 镇 如
覆 地 的变 化 ,基 本 实 现 了 “ 家 有 房 家 住 、 户 户 有 就 业 、 人 人 有 保 障 、 设施 有 提 高 、 经 济 有 发展 、 生 态 有 改 善 ”
的 重 建 目标 。
这 是 温 家 宝 总 理 三 年 来 第 十 次 赴 汶 川 地 震 灾 区考 察 。2 0 年 5 1 08 月 2
在废墟上书写奇迹与辉煌——四川省汶川县公安消防大队“5·12”灾后重建三周年回眸
半 山的村 民扶 老携幼 ,辗 转数 日,才被 饭 取暖 ,夜间风大 ,防火 意识不 强 ,极 防安 全 意 识 ,提 高 了 自防 自救 能 力 。
临时安置到山下的河谷地段。帐篷密集 , 易 造 成一 户 失火 “ 烧 连 营 ” 的局 面。 火 20 0 8年 至 2 1 00年 的 3个 冬 季 , 大
争 取 消 防 专 项 资 金 5 0余 万 元 , 购 买 灭 年起 ,县政 府把 消防工作纳入 乡镇政府 0
火器、 应急照 明灯 、 大型手抬机动消防泵
目标管理 ,每年 组织考核 ,并作为乡镇
群 防群治 安 置点无一亡人火灾
消 防水 带、水枪 、消防水 桶等 ,统一配 主要领导政 绩考 核内容。 乡镇 政府进一
保 持 百 倍 警 惕 , 防 患 于 未 然 。 大 队 先 后 的思想工作 ,在大 队官兵的具体指导下 , 投 入 警 力 3 0人 次 ,入 户 检 查 2 0 0余 这起重大火灾隐患在期限内得以整改。 0 40 人 次 ,发 现 火 灾 隐 患 10 0件 次 ,9 % 60 0 以上 的火 灾 隐患得 到 及 时 整 改 。 目前 , 汶 川 仍 有 集 中 安 置 点 2个 , 了 市政 消火 栓 。 其 中 , 磨 、 口、 水 漩 映秀 、
近三年 来 ,大 队始终把 安置点 防火 患 的 危 害 性 , 并 积 极 为 业 主 出 主 意 、 想 消防用水外 ,其余 1 2个乡镇全部新建了 工作摆在突 出位置 ,抓紧 、抓实 、抓细 , 办法 。经过多 方努力 ,终于做通 了业主 自来水厂 ,敷设 了市政 给水管 网、安 装
在一 片 片曾是 废墟 的 土地 上 ,矗立 起一 栋栋 新 房 .一座座 新 城 乡。这 片曾经 山崩地 裂 、满 目疮 痍的土地 。
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同题竞争中彰显各自特色——以《大河报》、《河南商报》为例
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同题竞争中彰显各自特色——以《大河报》、《河南商报》为例摘要: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媒体开始涌入公众的视线,报业市场面临着繁重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为同城竞争的报纸。
对于信息同源的新闻进行采集,各报都努力寻找独特视角,挖掘特色。
本文试图对《大河报》、《河南商报》进行汶川地震周年同题报道分析,寻求各自存在的特色与不足。
关键词:同题报道汶川地震一周年特色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展开了周年祭特刊的形式,以此缅怀汶川地震中给当地人们带去的伤痛,同时对一年来灾区的种种变化进行展现,《大河报》、《河南商报》也不例外。
虽然同属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但由于都是都市报且立足于郑州市,受众群体较多重合,因此在各项重大事件报道中通过报道策略和技巧争夺受众,是不可避免的。
一、专刊主题策划各有千秋《大河报》将此次汶川地震一周年专刊中命名为“周年祭”,在距离地震发生一周年之时通过所设的特刊内容,对四川汶川地震进行祭拜。
整个专刊共设八个版面,从对地震的回忆转向灾区带有希望的新生活。
《大河报》从映秀镇隔村浴火重生的叙述、在河南就学的灾区学生感知到的中原温暖、及河南省遍布的各种追思活动等多个方面,以专刊为载体对汶川地震进行悼念,深化“周年祭”的主题。
而《河南商报》的纪念专刊起名:“重新·活着”,同样开辟了八个版面展开报道,并且对之后的各版做了统一规整。
在“重新·活着”的主题之下,设立“动态、专访、影像、记录、手记”的专版。
有相关动态新闻、援建状况的严谨报道,也有对灾区基层干部、参与援建特警的生活感想的描述,最后还将曾参与地震前线采访的记者多见所闻用手记形式托出,并在第四版“影像”中利用灾区人民今昔对比图片新闻的强烈视觉性,客观展现重新活着的主题思想。
二、围绕定位做文章两家媒体的名称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定位,《大河报》以平民都市报自居,本着“离百姓生活更近,服务功能更细”的办报精神,使得《大河报》这次地震一周年专刊的报道方向紧紧贴合所有河南市民的阅读口味。
炼尽黄沙自是金——“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记
寐的艰辛 , 多少披荆斩棘的坚毅, 就这样创造了人间奇迹 !
三年之约 , 既是一份承诺 , 更是一份责任 。今天 , 我们可 以欣慰
地向祖国和人 民报告 : 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 , 灾区经 济社 会迅速 恢复 , 正在科学发展道路上 阔步向前 。
严承诺 。
一
村 庄新布局 , 村落新规划 , 民居新设
凤凰涅檗 , 是更高质量的重生 , 是壮美生 命的新旅。矗立在灾区的不仅是有形的 建 筑 , 有无 比的信 心 和 力量 。重 生 的 更 天 府依然 美丽 , 的 四川 更加 安全 , 震后 正 迎来更 新更大 的发展 !
计 , 与现 代的有机结合 , 传统 风貌与 功 能的完 美统 一 , 展现 出社会 主义
焕然—新的生活生活
救灾 , 生命重于一切 ; 重建 , 民生高于 一切 。失所者 已安居 , 老
幼者 已有养 , 孤残者 已得助 , 求学者已获教 。这最令人欣慰 !
脱胎换骨的涅榘重生
重建 的确 创造 了奇迹 , 在昔 日山河破碎的地震灾 区, 现在 已难
生活 , 在重建中重燃希望 迎来三周岁生日 。8 0 2 6 多名 “ 再生育婴儿” 平安降生 , 的生命给 新 失去孩子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地震造成 的 1 0 4 0多名孤儿 、 孤老 、 孤残人员 , 生活也有 了妥善安排 , 他们衣食无忧 , 快乐生活 。一些在
快建设 ,蜀道难 ” “ 的历史正在改变 。 电子信息 、 汽车制造 、 油气化工
等产业在震后迅速崛起 , 迁重建的新东汽蓬勃发展 , 搬 进入世界 一
因为有约, 坚定坚强的力量在灾区汇集 。 灾区群众从废墟 匕 站立 起来 , —砖一瓦建设家园 。 党员干部奋战在困难最多、 危险最大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汶川地震三周年志
(一)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3年。
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
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仅仅1000多个日夜,谁能有这样的信心,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
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过去,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面对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谁有这样的气概,将被灾难倒拨的发展时钟逆转?中国,汶川。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3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
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
(二)当绵竹市失去双腿的舞蹈教师廖智跳起“鼓舞”,当虹口乡党支部书记马远见开始为游客的停车位不够发愁,当金花镇农妇刘小蓉费心琢磨自家餐厅推出的新菜式,我们看到了什么?普通人的命运,是时间的尺度。
3年来,廖智、马远见、刘小蓉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走过风雨,走向新生。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社会重生的3年。
汶川、北川、绵竹、青川……农房重建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
“决定性胜利”带来“历史性剧变”,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灾区,为巴蜀大地、陕陇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发展跨越的3年。
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灾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
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
疗伤·奇迹·新生——汶川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乡村 去 U 贼 师全 域满 覆盖 。 白鹿 镇 ,只是 其 中—个 乡镇 之一 。
城 市景观 并不 买账 。
规 划 图上 的绿草 和 玫瑰在 一周 后被 连 根拔 起 ,种 上 了韭菜 。
“ 种玫瑰”还是 “ 种韭菜”? 乡村规划师走进乡村的过程 ,演绎着
中国城镇 化进 程 中最真 实 的历史 。
全村 50户村 民里 只有 10 愿意 按照规 排 生产生 活设施 ,发展特色 产业 。紧密结 0 0户
了 ,这是 他们 自己思 考后所 作 出的决定 。 ”
划 图的计划搬 迁 。当时形势 急迫 ,就先把 合 实 际 ,充分 利用 自然地 貌 和 民俗 文化 ,
这 10 0 户搬 到 了第 一批 灾 民安 置点 。剩 下 在建 筑形态 、环境等 方面塑 造特色 ,避 免
待兴 2 1 0 1年 5月 1 2日下 午 汶 J 地 震 三 周 I I 天 白鹿 上 书 院 正 在 被 修 复 。 白鹿 镇 拥 有 悠久 的法 国风情 上书 院和古 朴的川 西 民居 . 把一切摧毁后 .百废待兴 。
~
向全 社会 公开 招聘 、征集 乡村规划 师 ,为 全市 所有 16个 乡镇 配备 共 计 10 乡村 9 5名
了 村 民 大 会 ,拿 着 大 喇 叭 向 村 民 宣 讲 ,
苦 口婆心 讲 道理 。
墙 上 画满 了 白雪 公主 和七 个小 矮人 、机器 猫 、粉 色 的小鹿 、蓝 色 的小 熊 … …从 外 表
技术方 面 的 问题 ,相对容 易 解决 。 比 看有 点像城 市幼 儿 园。但 在另— 集 中居住
如起初 的 乡 ,但 小 区 ,J@ 更像 欧洲小 镇 。 ' l -
董 玉林 看 到 这 些 “ 品 ” 作 ,无 奈 中也 灾 害风 险 ,计 划搬 迁 。在 征求 民 意阶 段 ,
纪念汶川大地震3周年国旗下演讲稿
纪念汶川大地震3周年国旗下演讲稿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大地无情,万民罹难倾血泪;人间有爱,举国同心抗天灾。
2008年5月12日,当8.0级大地震袭击汶川时,不仅释放出了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同样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人类深处那些超越生死的潜能。
那位用身体为自己的婴儿架设生命绿洲的母亲,那则留给幸存孩子的短信,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双臂护住四位学生的谭千秋,用生命诠释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伟大,大地震也许可以瓦解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却绝对无法撼动师魂铸就的长城;战死救灾前线的小战士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却竖起了一座最可爱的人的永恒丰碑这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明证了人性的至善,没有被废墟深埋地底,没有让恐惧淹没它的光彩,在可怕的天灾面前,它像广袤的黑夜里的一颗明星,指引了无数人前行。
逝者已逝,长歌当哭。
汶川地震不仅让我们为人性深深感动,同样让我们意识到,具备一定的防震知识的重要性。
灾难往往是没有预兆的,因此,我们平时就要提高防震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各界举办的抗震减灾科普活动;面对真正地震来袭时,要保持高度冷静,选择合适的避震空间,有秩序地按照地震演习时预定的路线撤退,把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群芳休歇的五月,三年后的今天,大地震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但与此同时,也给了我们关于生命最好的诠释。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铭记重建情,聚焦中国爱 四川电视台系列活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
该 活 动其 1集 . 4 将 三 条断 裂带 为飞 行线 路 . 在 6 擞 重灾 区的 标志 性地 点 上选 择3 多个 具 有代 表意 大 ( 1 义 的人物 故 事 . 分别 采用 空 中浏览 、重点 标志 性地 点
铭 记重 建情 , 聚焦 中国爱
川 电说 台系 列 活动 纪 念 “ 1”汶 川 大地 震 三 年 I 5・ 2
当人们 从 电 视上 看到 一 个崭 新 的北 J I J 新 县城 矗立在 距离北 I I 城a 砼 里 外的 老县 培
永 昌镇 . 为那 规£ 整齐 、 Ⅱ 像山傍 水 的优美 环
新 闻行 动 瑶 】 袭t 的隶 同》—— 走近 I蔓生 活
《 们 的 家 园 》是 鹕 川 广 播 电 视 台 为 纪 念 我 “’2 s 1”汶川特 大 地程三 周年 特别 策划 的一 次大 型新
闻 行动。
纪念晚 会 《 感恩祖 国》—— 矗 " i 丰碑 ml l 神
在 改,特 大地 艟三 周年 I I l 之际 , 诚挚 表达 阴 为 J人 民的感 恩之 情 , 面壁现 三 年来 阴川从 士 向 I J 全 走 豪 迈的 辉惶J 嘏 , 由省委 宣传部 、 化厅 、 川广播 四
了 三年 来四川地 震灾区 的巨大 变化 。
( 件、 事 秘 、 宴 ) 事 为纬 . 记述 “ 救援 ( 抢 险救 灾阶 段 ) —— 安鬣 ( 鬣 蚧段 ) — 重 安 —
灾 “三 段历 史 , 《 们 的 我 网 J电视 台 总编 室主 任 王红 芯告 诉 记 建 ( 后重 建阶 段 ) I I 事件 调壹 、 八物 专访 者 ,为充分 展珊地 震灾 区喙复 重建 的巨 大成 历程 》通过新 蝌 艮酋、 生动 、立体 展示 悲壮 矗迈 伟大 果 ,回馈援 建 省市和 全 国人民 . 川电 视台 的方 式 . 四 按 照 四 川省 委宣 传部 的要 求 和 台量 统 一部 的抗 震 救灾 精神 。在 每 段情 感 复算 的 动客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时间:2011-08-20 21:38:00 作者:; 来源:●施秀芳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的总汇。
版面设计是美的体现,可以直接推动内容的传播。
网络编辑应根据专题的内容,构建明晰的专题框架和新颖的表现形式,以吸引读者眼球。
下面对人民网汶川地震专题“汶川巨变三年间”进行分析。
专题栏头设计专题的栏头是专题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第一个要素,也是烘托专题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
精心制作的专题栏头,可以使人们在瞬间形成对于专题的基本印象。
人民网2008年的“四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专题——黑色的字辅以白色勾边,并将数字凸显出来,倒塌的灰色房屋,传递出一种凝重的气氛。
2009年的“汶川答卷”专题——绿色树叶新芽驱散了大部分黑色,象征希望。
2010年的“重建,新生汶川巨变彰显中国力量”——蓝色为主的底色,学生们灿烂的笑脸,可以烘托新生汶川的主题。
2011年的“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蓝天白云下绿叶繁茂,代表了新生的力量,以一本厚重的书本样式呈现在网民面前,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栏头的视觉冲击力使网民瞬间形成基本印象,吸引网民关注汶川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关心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
专题版式设计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而下”。
根据这一习惯,人民网的网络编辑将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在左上角,大致上采取“川”型版式。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排大字和FLASH图片,左边是重要新闻信息,中间配有小图片镶嵌于文字中,右边是配有底色的“微博汶川”、“留言寄语”等互动环节,达到整体富有层次感的效果。
整体版式大气庄重。
专题的最右下角留白,一般右下角是关注的“弱势区”,网民基本上不会关注,此区留白是编辑的明智之举。
专题色彩搭配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专题的色彩应与主题和风格相一致。
色彩搭配应为内容服务,并与其他网站同类题材的新闻专题区别开来。
汶川地震三周年祭
汶川地震三周年祭作者:孙睿翮来源:《记者观察》2011年第11期“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尘埃,而对我而言,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
”北川县委宣传部已逝副部长冯翔曾这样怀念爱子。
亲人和故土,莫不如此。
三年前的今天,那些躺在映秀公墓里的生命,还和我们一样活在世上。
下午2点28分,一场8.0级大地震中,他们被席卷而去。
3年过去了,悲伤的5月再次来临。
记者在气氛依然凝重的映秀公墓、学校、震源点、重灾区……感知一个个生离死别的故事和他们走出悲伤自强不息的精神。
爱,改变人,改造世界5月12日,天刚蒙蒙亮,小镇映秀提前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惊醒。
诸多住在映秀的外地游客、从周边赶来的村民,以及映秀镇当地的新居民纷纷赶往距离映秀镇1公里的鱼子溪公墓去祭拜遇难同胞。
一根燃起的“红旗渠”香烟袅袅升起,那是来自河南省郸城县的孙加田、谢秀英夫妇为爱子孙魁点燃的,“知道你爱抽咱河南烟,专门给你带的,你慢慢抽啊,孩子……”然后泣不成声。
自2008年至今,每一年,孙加田夫妇都要辗转30多个小时从周口老家抵达映秀公墓,来祭奠他们永远21岁、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儿子孙魁。
孙魁为武警四川中队阿坝支队第6中队战士,在“5·12”特大地震中救援被困群众时,遇山体滑坡,不幸被飞石砸中当场牺牲。
孙加田夫妇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李楼乡人,几年前两人相继下岗,生活很艰辛。
唯一的儿子孙魁高中学习成绩很好,但怕读大学家里负担太重,懂事的他便于2005年12月应征入伍,那一年刚满18岁。
一提到儿子,孙加田便哽咽难语,“俺们老两口最后一次见儿子就是在2005年12月他离家入伍那一天。
没想到,这竟然是最后一次见面。
”上午8点,映秀公墓里的祭奠人数达到顶峰,哭声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淹没。
遇难者黄玉婷的墓碑前,摆满了小食品以及生日蛋糕,那是奶奶和小姨给她带来的。
地震当天刚好是她的10岁生日,在家里请同学吃完生日蛋糕后,穿着花裙子高兴地去上学的黄玉婷,没想到这一天会成为她的祭日。
第五章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
网络信息编辑实务
第五章 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
〖知识要点〗
2.网络专题的分类
事件类专题:
新闻事件类专题以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可分为自 然性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重大突发事件两种。这类专题着重于对报道主 题的延伸性挖掘,需要及时添加、更新大量的新闻事实,追踪整个事件的 发展态势,同时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佐证事件的意义,满足受众获取信息 的需求。 由于事件类专题一般源于突发性新闻,不可预料,因此在策划上是被动 的,一般也不需要花太多的选题功夫,只需要依照事件本身的大小和影响 范围,决定是否采用专题的形式给予综合报道,专题的持续周期由事件的 发展进程决定。
网络信息编辑实务
第五章 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
〖知识要点〗
2.网络专题的分类
主题类专题:
主题类专题一般源自可预见的主题,如某个人物或事件,由于前期可预 见,在策划上往往就是主动的。由于前期可策划,因此,这类专题的制作 水平往往展现了网络编辑的水平。 主题类专题的内容范围涵盖时政、国际、军事、教育、娱乐等众多领域, 如 “黄金周”专题、“两会”专题、“奥运”专题、“足球世界杯”专 题等。
2.选择和组织专题材料
在确定好网络专题主题后,需要考虑专题材料的挑选与组织。由于网络专题要对 一个主题进行立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因此一个专题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持。 要围绕专题的主题进行
选择和组织 专题材料
要与网站形象、功能、目标受众等定位一致
要考虑信息的类型和质量
网络信息编辑实务
第五章 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
2
如何表现专题内容?
网络专题不但要有策划精良的内容,还应该有合适的呈现形式。
网络信息编辑实务
第五章 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
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演讲稿
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感恩的心有感于5.12汶川地震三周年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20**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
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了中国西部的四川省汶川县,强大的地震波震动全川,摇撼全国,在瞬间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遭受的伤亡最重的自然灾害,举世为之震惊,无数国人为死难同胞落泪。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
在此,首先对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致意沉痛地悼念。
虽然岁月已经变迁,尽管历史成为过去,但是那一刻,必将永远的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那痛彻心扉,那血流成河,那一片废墟...都将会象一个烙印一样,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时光轮回,带走了昨日的伤痕,却带不走我们深深的缅怀!365个日夜的变换,改变了城市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可地震的每个瞬间,发生在灾区的每个动人的场景我们依然清晰记得:我感动的是,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现场安抚受灾百姓!我感动的是,那群身着迷彩服军装的人,他们,用最直接和最朴素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我感动的是,一些老师们,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和孩子,他们用生命践行着为人师表的诺言!我感动的是,一群白衣天使,他们和共和国的军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又一个重生的太阳和希望!我感动的是,聪明机智的林浩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孩子,他们用稚嫩的行动展现出这个国家和民族在腾飞和复兴中所具有的坚强的基石和坚挺的脊梁我感动的是,一些不远万里来到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他们在这次特大的自然灾害中无私奉献,也自我成长!我感动的是,爱心涌动的捐款和捐物,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让我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善良与真诚,这优良的传统和美德,必将生生不息,永远流传下去,是全体中国人永远的传家宝!我感动的是,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国家便动用了数十几万的军队参与求援,但当时的情况,西藏闹事问题、奥运会火矩传递问题、国外反华问题,国内事务繁重,如此大规模的决定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更加深入,为安抚人民、鼓舞士气和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赢得了先机!我感动的是,为了纪念512遇难的人们,党和政府决定把20**年5月19日20**年5月21日设定为全国哀悼日,全国哀悼三日,中国全境和所有驻外领事馆全部下半旗致哀。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汶川巨变三年间
新媒体
● 施秀芳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
——以人民网“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为例
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 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 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 信息的总汇。
使得祭祀者可以淡化时空进行悼念。 2. 网上公墓对情感的延伸作用 媒介是我们适应环境时产生的无意
识效应。每一种媒介承载的感知或意识 偏向——我们最意识不到的方面,正是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东西,比媒介“内容” 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①网上公墓作为 网络新媒体的一种,其媒媒介环 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感知和意识偏向。 一方面,祭祀者的祭祀范围通过网络进 行了无限的扩展,这种沟通和交流的便 捷性改变了传统中偏向于自我感受的特 点,也使得复兴中的大型公祭有了一个 迅速扩大其传播能量的平台。另一方面, 祭祀者能力的延伸使其突破时空限制, 在人口高频流动的现代社会,网上公墓 给受传统祭祀制约的人群提供了祭祀的 可能。但这种舍弃在场性的祭祀,方便
专题版式设计
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 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人 民网的网络编辑将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
在左上角,大致上采取“川”型版式。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排大字和 FLASH 图片,左边是重要新闻信息,中间配有 小图片镶嵌于文字中,右边是配有底色 的“微博汶川”“、留言寄语”等互动环节, 达到整体富有层次感的效果。整体版式 大气庄重。专题的最右下角留白,一般 右下角是关注的“弱势区”,网民基本 上不会关注,此区留白是编辑的明智之 举。
版面设计是美的体现,可以直接推 动内容的传播。网络编辑应根据专题的 内容,构建明晰的专题框架和新颖的表 现形式,以吸引读者眼球。下面对人民 网汶川地震专题“汶川巨变三年间”进 行分析。
网络评论专题的编辑与策划-以今日话题为例
网络评论专题的编辑与策划以“今日话题”为例赵莉斯摘要】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网站开通了评论专题栏目。
而如何使自己的网站在一大批同类网站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网络编辑面对的难题。
本文以腾讯网“今日话题”为例,从栏目设置和内容风格上着手,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编辑2014 年7 月21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该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较2013 年底增加1442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
网络已成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媒介之一。
网民的激增,网络媒体影响力的提升,促使各大门户网站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点击率。
以网络新闻为例,大量碎片化的零散信息在网络中随处可见,这就要求网站编辑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将信息重组,并运用图片、视频、超链接等多种传播方式,将新闻事实多角度多方面连续的呈现。
因此,如何使自己的网站在一大批同类网站中脱颖而出,成为[来自]了网络编辑的一大难题。
一、网络评论与网络新闻专题目前,学界对于网络评论的定义尚未统一。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网络新闻编辑学》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以互联网为载体,就新近发生的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一种文体。
①符建湘在《新闻评论》中将网络评论定义为网友依据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突出的社会现象、重大事件而发表的意见。
②虽然学界有许多关于网络新闻专题的研究,但是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界定,仍没有统一的说法。
四川大学的蒋晓丽认为,网络新闻专题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的总汇。
它旨在对现有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出事实背后的真相与联系。
③由此,笔者认为,网络评论专题是将网络评论与网络新闻专题相结合,依托网络,由网站编辑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各方意见集结并呈现在一个固定版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汶川地震三周年纪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写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三周年之际新华社评论员平坦的马路、敞亮的学校、整洁的园区、真诚的笑脸……曾经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汶川地震灾区,如今面貌一新,焕发着勃勃生机。
汶川特大地震三年来,英雄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攻克了灾后重建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灾区的历史性巨变,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实现突破性进步,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书写着党和政府为了灾区人民福祉的不懈努力与执著追求,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是领导13亿人民迎战任何艰难险阻的中流砥柱;再次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前行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
三年前,无情的特大地震突然降临,袭击以汶川为中心的近5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数万同胞被夺去生命,数千万群众顿失家园。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口最多的强烈地震,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气壮山河的恢复重建斗争。
历经三年,勤劳、坚韧、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创造了中华民族抗击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面对巨大灾难,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出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总动员令。
中央领导同志亲赴灾区慰问指导,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力有序地组织救灾活动,共产党员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恢复重建强调科学规划、质量第一,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体现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重要理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先进政党。
奇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部署、统筹安排,震后一个月就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十万援建大军赶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市,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为灾区群众献上一批批优质工程,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三年聚力,汶川地震灾区展新貌
三年聚力,汶川地震灾区展新貌
2008年,四川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国土;受灾人口3000多万,超过北欧五国总和;地震破坏程度为建国以来之最,重建规模与难度世所罕见。
当时,世人不禁发问:这么严重的破坏,灾区什么时候才能恢复,10年?20年?
然而,刚过三年,一份答案竟是那么让世人震惊。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三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崛起于危难、坚强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书写着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精彩篇章。
三年的一切告诉我们,只要有伟大的人民,有党的正确领导,哪怕重头再来,我们也一定可以创造辉煌。
如今,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经济发展势头恢复到了震前水平,进入到加快发展的轨道;投资发展环境恢复到了震前状态,干部群众意气风发地创造新的生活。
浴火重生的新家园,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三年的灾后重建,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灾区屹立起来的不仅仅是建筑,而是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力量。
汶川曾经千疮百孔,现在已脱胎换骨;玉树如今百废待兴,未来充满希望。
只有继续前行,才能感恩祖国;只有继续发展,才能早日建成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汶川震后三年图片展
花海中的新居民楼
风 情 水 磨
地震震中心川西小镇
新北川
直奔“国际旅游目的地”
江油站
第三篇
新生活
灾区人民的幸福新生活
幸福的一家 要新生、要再生
5000茂县农民工家门口就业
吵嘴
北川巴拿恰商业街开街
新的希望 新的家园
北川县再生育母亲与双胞胎
汶川孩子们的笑脸
第四篇 人物心理篇
第一篇
新学校
映秀中学校园全景
红白镇小学,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集合!”
大邑南街小学学生在新校园里快乐成长
小金县国旗仪式
灾区孩子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上课
绵竹市土门中学,校园中一派江南园林风光
映秀重生小英雄林浩的母校--映秀小学
漂亮的新北川中学一角
“地 震 宝 宝 ” 陈 震 扬 3
“敬 礼 ” 男 孩
走 出 光 环 的 小 英 雄 ——
百 姓 搬 入 新 居 , 终 于 睡 得 踏 实 了
微 笑 的 “中 国 娃 娃 ”
“欲 火 凤 凰 ” 独 臂 黄 莉 的 NGO
我们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结束语
三年之后,崭新的家园拔地而起,曾经的废墟成为遗址。 三年之后,崭新的家园拔地而起,曾经的废墟成为遗址。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的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再次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自 信心和自豪感,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信心和自豪感,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委宣传部主办 2011年 12日 2011年5月12日
5月汶川地震三周年思想汇报:重生的美丽
5月汶川地震三周年思想汇报:重生的美丽敬爱的党组织:20**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残垣横亘,哀嚎遍野。
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使这一天不仅成为了四川汶川、北川等地永久的伤痛,也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到的最大自然灾难。
这一天,看起来这片大地也在哀嚎着,山河也在为之深深地抽泣着,因此,西南处,国有殇!在如此突然的灾难面前,许多的国民在第一时刻都伸出了自己的援助之手,不管是组队进入灾区进行救援的依旧坚守着自己岗位的。
大伙儿差不多上竭尽所能地提供着关心,无一不是时时刻刻为我们的同胞担忧着。
在灾区别处的人时时刻刻的担忧着,身处灾难中的人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着。
那些总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那些总是在我们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耐心教授,润物无声的人;那些在地震的一刹那义无反顾的用自己的躯体护住别人的人。
灾难来临时,他们用生命诠释着活着的神圣含义。
这一场灾难里有数不尽的感人故事,有许多的伟大事迹。
历史的笔又在万里河山上描下了一段永恒的经历。
距离20**年5月12日差不多有近三年的时刻了,三年的时刻能够改变专门多的东西,也能够让专门多的人成长,起初的小英雄们也不例外,“理让路女孩”宋馨懿,小英雄林浩等。
在三年的时刻里,他们坚强地成长着,欢笑着,他们是在告诉我们:灾难摧残的只是我们的家园,它磨灭不掉我们的坚强和欢乐。
那一段段残垣已在人民的努力下修建成暂新朱红的长墙,那一片片废墟差不多修建成整洁漂亮的高楼庭院,盛开着的红花青藤早已爬满了每一段红墙,洁净清新的空气早已充斥着每一片绿瓦。
这些差不多上在告诉我们“汶川专门好,我们专门好”。
面对大自然我们显得那样的微小,甚至就像是一颗尘埃,不经意间就会被大自然无情的抹杀,然而我们也是那么的强壮,因为我们的坚强,我们的团结友爱。
灾难来临时或许我们是可怕的,是惊恐的,然而我们却可不能轻易地舍弃,因为我们相信:不管如何样我们都要坚强,坚强的努着,坚强的奋斗着,坚强的活下去,这才是重生的漂亮,在我们一起见证了灾难过后,我们还要一起见证重生的漂亮!汇报人:20**年5月11日。
从悲壮走向豪迈——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
从悲壮走向豪迈——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
佚名
【期刊名称】《四川物价》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伟大时代,这是人类抗震救灾史上大爱无疆的不朽丰碑。
【总页数】1页(P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5
【相关文献】
1.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档案系统"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J], 胡金玉
2.从悲壮到豪迈关键在高位求进——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 [J], 曾树林
3.“七个坚持”:书写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 [J],
4.从重建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电视台“5·12”连续12小时直播见证灾区巨变 [J], 张业;
5.论大型新闻主题报道如何出彩——以四川教育电视台新闻主题报道《从悲壮走向豪迈》为例 [J], 陈亚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
《从奇迹到奇迹——汶川地震三周年大型纪实画册》策划书前言概述值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三周年纪念之际,由国家新闻办公室、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宣传办公室和四川电视台数字传媒集团,倾情联合出品。
国内现有的相关地震画册多由摄影协会组织或传媒组织集锦而成,内容大多为抗震救灾图片,灾后重建的作品多为个人集散作品,而系统收集、整理和总结灾后重建成绩的画册几乎没有。
作为一本精品画册,本画册致力填补纪念画册方面的内容空白,以精美的形式为读者提供高视觉品位、高视觉享受,以丰富的内涵展现四川的灾后重建成果。
主题思想本画册将按照国务院关于“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指示,本着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精神,用实地拍摄、情景再现、数字影像和人文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创新画册的形式表现,力邀国内外著名摄影艺术家深入灾区一线,以追往昔伤痕蜀川,看今朝新颜涅槃为情感出发点,全景再现地震发生、救援到重建的艰辛历程,以灾后重建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为重点影象表现,突出表现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爱,深刻揭示重建过程中对抗震精神的延续,着力凸现灾后重建成绩的斐然,达到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力宣传,推动灾后重建工作深入进展,搭建人们认识四川的新平台。
策划思路★读者定位1.中高端读者(政治家、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收藏爱好者);2.学校、媒体、各级政府宣传部门、文史单位;3.摄影大赛礼品、赠品;4.四川的外交礼品;5.爱国主义教育材料★风格定位立体展示的纪实性:画册制作全程秉承真实记录、忠实还原的原则。
所录图片均来自灾区,内容真实,无杜撰或作假。
图文并茂,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
风格朴实,多客观描写和记述,少主观干预和表述。
做到事实记录客观不偏倚,情感表达真实不造作。
多线贯穿的新颖性:篇章构架打破传统横向成果展示的单线模式,既注重宏大叙事也关照个体描摹,既有宏阔对象展现也有微小个体描述,实现时间和情感线索相勾连,多视角主体互结合,多主题互补充,立体呈现灾区的巨大变迁,做到表面的平静记录,内容的血肉丰富,情感的跌宕起伏,渲染的张弛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祭祀情感寄托的同时,也在抽象化着 祭祀文化,而这种变化就源于这种新媒 介本身。
网上公墓对公共祭祀和私人 祭祀的不同冲击
1. 公共祭祀与私人祭祀的差别 公共祭祀通常指由国家或组织发起 的有专门司仪带领的共同对神灵、先贤 或公共人物进行的祭祀活动,也指人们 自发地进行类似的活动,例如对孔子、 黄帝、大禹以及一些公共人物的祭祀, 体现出重精神性、低在场性的特点。私 人祭祀通常指在本家族的家庙内、私人 空间或是坟墓旁进行的祭祀,其主要祭 祀对象是自己的先人,表达对个人和家 庭情感的追思与悼念。 2. 网上公墓的媒介延伸性促进了公 共祭祀文化的复兴 公共祭祀文化更多地是被以儒家文
使得祭祀者可以淡化时空进行悼念。 2. 网上公墓对情感的延伸作用 媒介是我们适应环境时产生的无意
识效应。每一种媒介承载的感知或意识 偏向——我们最意识不到的方面,正是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东西,比媒介“内容” 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①网上公墓作为 网络新媒体的一种,其媒介特性同样表 现出一种对现实物质条件的巨大消解作 用。同样的祭祀文化,在不同的媒介环 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感知和意识偏向。 一方面,祭祀者的祭祀范围通过网络进 行了无限的扩展,这种沟通和交流的便 捷性改变了传统中偏向于自我感受的特 点,也使得复兴中的大型公祭有了一个 迅速扩大其传播能量的平台。另一方面, 祭祀者能力的延伸使其突破时空限制, 在人口高频流动的现代社会,网上公墓 给受传统祭祀制约的人群提供了祭祀的 可能。但这种舍弃在场性的视 频等,能充分调动网民的各种感官去感 受。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这 个网络新闻专题中,记者采访的各项内 容与网络多媒体的形式交相辉映,使网 民看到汶川地震三年间人们的巨变、景 观的巨变,带给读者以震撼和希望。
参考文献 : ①蒋晓丽 :《网络新闻编辑学》[M],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36 页 ②彭兰 :《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 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72 页 ③曾祥雪、陈盼 :《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 能与知识结构》,《中国编辑》[J],2008 年第 1 期,第 31-35 页 ④邓炘炘 :《网络新闻编辑》[M],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版
97 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新媒体
● 王宇静
网上公墓对祭祀文化平衡的影响
网上公墓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 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祭祀必须亲临祭祀现场的 模式,将逝者的灵堂设置于网络的虚拟 纪念馆中,以各种高仿真的模具方便人 们的祭祀。
网上公墓的媒介延伸作用
1. 传统模式的祭祀文化 慎终追远——一直是以儒家文化为 核心的中华孝文化的一个要义,传统祭 祀文化经过同佛道文化融合,增添内涵 的同时完备出一套祭祀礼仪。祭祀要有 庙宇、高坛、坟墓等场所,有祭品表达 敬意,通过上香、点烛、献花、祭酒等 仪式,默念、朗诵等形式,最后焚烧纸 钱等环节来完成。传统模式的祭祀文化 强调的是祭祀者的物理在场性,使身体 和心灵上都能和所要祭祀的对象靠近, 而网上公墓的出现则冲击了这一模式,
新媒体
● 施秀芳
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
——以人民网“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为例
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 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 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 信息的总汇。
版面设计是美的体现,可以直接推 动内容的传播。网络编辑应根据专题的 内容,构建明晰的专题框架和新颖的表 现形式,以吸引读者眼球。下面对人民 网汶川地震专题“汶川巨变三年间”进 行分析。
对一些重大的焦点性新闻事件,编 辑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首先, 可以把一些与新闻事件联系紧密的照片 嵌入文字报道中,达到一种相互印证的 效果。其次,可以将大量的新闻照片组 织成图片专栏,使确实有兴趣的网民点 击进入第二层或第三层去阅看。最后, 编辑还可以集纳一组联系密切的图片, 制作成图片短剧。
专题栏头设计
专题的栏头是专题吸引人们注意力 的第一个要素,也是烘托专题气氛的一 个重要手段。精心制作的专题栏头,可 以使人们在瞬间形成对于专题的基本印 象。 人 民 网 2008 年 的“ 四 川 发 生 8.0 级强烈地震”专题——黑色的字辅以白 色勾边,并将数字凸显出来,倒塌的灰 色房屋,传递出一种凝重的气氛。2009 年的“汶川答卷”专题——绿色树叶新 芽驱散了大部分黑色,象征希望。2010 年的“重建,新生汶川巨变彰显中国力 量 ” —— 蓝 色 为 主 的 底 色, 学 生 们 灿 烂的笑脸,可以烘托新生汶川的主题。 2011 年的“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 蓝天白云下绿叶繁茂,代表了新生的力 量,以一本厚重的书本样式呈现在网民 面前,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汶川巨 变三年间”专题栏头的视觉冲击力使网 民瞬间形成基本印象,吸引网民关注汶 川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关心灾区人民的 生活状态。
标题以黄褐色为主,网民可以明显地看 到色调变暖,文字醒目抢眼,给人的总 体感觉是庄重、理性和大气。
专题图片选择
网络编辑在策划版面时,对大小不 同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以及如何选择 处理图片,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对最终的页面效果与传播效果都将产生 非常大的影响。
图片的运用可以活跃页面、丰富内 容,使报道更有立体感、形象感。配图 如果具有特点,将图片个性化组合,可 以体现专题的独特视角。
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 的具体形象——脸谱。人民网以川剧中 酸甜苦辣四种情绪的脸谱为载体,为网 民展现这三年间这些鲜活的面孔,见证 人们坚强重生的过程,每个脸谱对应一 组图片,下面配有网友留言等,集纳了 很多有代表性并具有相关性的图片,共 同呈现在网民面前,形式新颖独特。
结语
网络新闻专题虽然具有很强的延展 性,但过度扩展并不能有效地吸引网民 阅读。必须巧妙处理版面的强势视觉中 心,提高强势版面吸引注意力的方式或 能力。人民网的这个网络新闻专题,在 首屏就形成了焦点,颇具冲击力 ;Flash 动画、交互性图文的应用,则可以在首 屏以外的区域形成有效的强势视觉中 心。专题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表现手段和
的形式展现出来。书页左边是图片,右 边是新闻人物介绍以及记者手记,图片 展示了灾区人们的新面孔。
360 度看汶川。采用 360 度全景展 现四川实地场景,充分运用 FLASH 手 段,立体呈现画面,网民可以用鼠标移 动来观看呈现出的 360°画面,这样的 图片展现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 年 30 地。展现灾区旧貌新颜。 3 年 30 事。将 30 件大事载入史册。 为新生汶川加油。一个小板块,图 片为地球上长出绿叶,网友可以留下祝 福、查看留言。 成长的脚步。设置温度计刻度似的 可滚动图片,记录从 2008 年 5 月 12 日 至 2011 年 4 月 5 日汶川发生的事。 记忆·汶川面孔。变脸是川剧表演 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及 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
专题色彩搭配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 专题的色彩应与主题和风格相一致。色 彩搭配应为内容服务,并与其他网站同 类题材的新闻专题区别开来。专题版面 总体的平衡感可以通过暖色调与冷色调 之间的调配和各栏目版面面积的协调来 把握。在人民网此次专题中,通栏的大 标题和下面的新闻图片主要是暖色调, 周围文字版面以黑色、绿色为基调,这 样就构成了一个冷暖和谐的大版面。主
人民网的图片处理十分到位,将新 闻事件与图片对应着显示,让网民看到 文章的同时,可以观看图片。如“高层 动态”板块,显示中央高层对地震灾区 恢复重建工作的关心和指导,配有几行 标题新闻,可以点击进行链接,达到图 文并茂的效果。
专题特别策划
人民网还做了专题特别策划 : 汶 川 地 震 3 年·30 人。2011 年 4 月,人民网 10 位记者深入四川地震灾区, 采访 30 名普通人,听他们讲述了 3 年 里的故事,从 4 月 12 日起,每天推出 1 篇专访,分享他们的经历,并以电子书
专题版式设计
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 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人 民网的网络编辑将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
在左上角,大致上采取“川”型版式。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排大字和 FLASH 图片,左边是重要新闻信息,中间配有 小图片镶嵌于文字中,右边是配有底色 的“微博汶川”“、留言寄语”等互动环节, 达到整体富有层次感的效果。整体版式 大气庄重。专题的最右下角留白,一般 右下角是关注的“弱势区”,网民基本 上不会关注,此区留白是编辑的明智之 举。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98 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