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区域史研究的现状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宋朝历史文化_宋朝历史文化特点_宋朝历史文化成就

宋朝历史文化_宋朝历史文化特点_宋朝历史文化成就

宋朝历史文化_宋朝历史文化特点_宋朝历史文化成就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在历史上持续了319年,被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朝历史文化丰富多样,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宋朝历史文化特点和文化成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宋朝历史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儒学重视。

宋朝时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的新儒学为宋朝儒学的主流,提倡“理学”,即注重道德修养和理性思考。

宋朝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仁者爱人”,强调人的良知和道德责任。

2.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产量的增加,商业活动的兴盛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此外,宋朝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制度,使经济更加便利。

3.文学艺术繁荣。

宋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学家苏轼,他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和洞察社会现实的能力而闻名。

此外,宋朝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艺术风格。

4.科技创新。

宋朝时期,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传播。

同时,通过改进农具和肥料的使用,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

另外,宋朝还出现了许多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如数学家杨辉、钟表制造家苏颂等。

其次,宋朝历史文化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1.文学成就。

宋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比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语言流畅为特点,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宋诗、宋词等文学形式在宋朝达到了高峰,为后世中国文学奠定了基础。

2.绘画成就。

宋代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门类,形成了独特的“南宗北宗”艺术风格。

南宋画家马远、夏珪等擅长表现山水景色,北宋画家李唐、范宽等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

宋代绘画追求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

宋朝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景观

宋朝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景观

宋朝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景观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景观对于我们了解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宋朝历史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的介绍,探讨宋朝的独特魅力和影响。

一、历史地理特点宋朝历史地理上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高、水利发达、经济繁荣。

宋朝面积较前朝有所减少,但其内陆和沿海城市的发展却迅速。

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和繁荣的商业市场。

重庆、杭州、苏州等城市也是宋朝的重要城市,其城市规模和商业活动令人瞩目。

水利工程在宋朝得到了高度发展。

大运河的修建使北方地区与南方通水,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和资源的流动。

并且,许多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城市的繁荣。

宋朝的经济繁荣也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等农产品。

北方地区则适宜养马和耕地,形成了南方和北方的互补经济。

这种地理环境为宋朝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二、人文景观宋朝也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为宋朝带来了许多优美的人文景观。

首先,宋代文化的代表性景观是士人的书院。

书院是当时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成千上万的士人在这里学习经典、讨论问题、互通有无。

其中最著名的是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等,这些书院不仅是官方教育的中心,也是私人学术团体的聚集地,为宋代士人的学术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宋朝还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园林。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北京的颐和园等都是宋朝园林建筑的代表。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凸显了宋代文人雅士对自然景观的崇尚和追求。

宋朝还有许多建筑和雕塑等艺术品,是宋代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九华山摩崖石刻是宋代石刻艺术的杰作,浮雕和刻画技法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北宋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黄鹤楼,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吸引了无数游客。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不仅有着繁荣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有着繁荣的城市发展。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宋代城市发展的规模较大。

在宋朝,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大大增加,城市规模增大,城市聚落密集,城市的建筑也更加宏伟。

在宋朝,以宋太祖杨家将军的创建的苏州为代表的众多的城市都有很好的发展。

其次,宋代城市发展的建设特征也比较明显。

宋朝城市建设以城墙为核心,城墙不仅增厚而且延伸,另外,宋朝也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例如宋太祖杨家将军在苏州创建的林泉书院,宋太宗赵构在洛阳创建的洛阳学宫,宋太宗赵佶在洛阳创建的天坛等等。

此外,宋代城市发展的城市管理也比较完善。

宋朝政府把城市管理作为重要的内政政策,制定了《宋律》,并加强城市管理,利用人口普查,实行城市管理制度,实行门楣制度,建立官府,加强财政管理等政策,保证了城市的秩序和安全。

总之,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规模庞大,建设特征明显,城市管理完善,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贡献。

宋朝以建设宏伟的城市和完善的城市管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

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

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本文介绍了日本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帝王都城(皇城)的政治空间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关于宋代的城市研究,斯波义信、本田知生、伊原弘等已作了许多精典的学术回顾①。

本文依据笔者的看法,从宋代政治史入手分析。

这一点需事先说明。

一日本宋代城市研究的概况1.20世纪80年代前的定论期在日本宋代城市文化研究方面,二战前活跃在学术领域的前辈们,例如加藤繁、曾我部静雄、宫崎市定、日野开三郎、青山定雄等已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科研成果。

例如加藤繁在《中国经济史考证》(上、下)(东洋文库,1952)中就分析了“行”、“草市”、“居停”、“柜————————①斯波义信:“围绕中国城市研究的概况——以法制史为中心”(《法制史研究》23,1974),“从宋代城市看中国城市的特征”(《历史学研究》614,1990),“对宋代城市化的考察”(《东方学》102,2001),《中国都市史》(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木田知生:“宋代城市研究的诸问题——以国都开封为中心”(《东洋史研究》37—2,1978);伊原弘:“以宋代为中心的城市研究概况——木块拼花工艺的多面体解剖学”(《中国——社会与文化》2,1987)。

坊”、“交子”、“关子”、“商税”、“赊”、“房钱”等有关宋代的各种城市现象。

日野在着作《唐代邸店研究》、《续唐代邸店研究》(三一书房,1992)中,详细地论证了唐宋间草市的发展以及兼营旅馆业、仓库业与饮食业的邸店的经营管理.青山在《唐宋时代的交通和地志地图的研究》(吉川弘文馆,1963)中,对有关驿站传送、河流运输、交通网络、商税等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论证。

此外,加藤繁的《唐宋时期的金银研究》(东洋文库,1925、1926),《中国货币史研究》(东洋文库,1991),宫崎市定的《五代宋初的通货问题》(星野书店,1943),曾我部静雄的《宋代财政史》(生活社,1941)、《日宋金货币交流史》(宝文馆,1949)《纸币发达史》(印刷厅,1951),对金银的使用,铅钱、铁钱、铜钱的区域性流通,以及从使用铜钱到纸币的发展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论证。

《宋词赏析与宋代社会背景分析》

《宋词赏析与宋代社会背景分析》

宋词赏析与宋代社会背景分析一、宋代社会背景简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本文聚焦于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探讨宋代社会背景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1.政治制度:北宋采用了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官僚体制。

士人成为政治中坚力量,但权贵地主阶层也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经济状况:北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现商业繁荣和手工业发达的现象。

货币经济逐渐兴起,城市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3.文化思潮: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儒学思想强盛,士人崇尚礼教和诗文艺术,并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二、宋词特点与创作背景1. 宋词的形式与风格•形式:在形式上,宋词包括了长短调等多种形式,以及各种艳丽的描写和对感情的抒发。

•风格:宋词注重细腻的音乐性,追求婉转动人的意境表达。

晚唐五代宋初风雅之风影响了词风,使其更加婉转柔美。

2. 社会背景对宋词创作的影响•文化环境: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士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促进了宋词的繁盛。

•社会变迁:北宋社会变革剧烈,农民起义、边患频仍以及政治权力斗争等因素,为词人提供了大量真实、鲜活、感人的题材来源。

•悲欢离合:当时社会多灾多难,民间流行着愁思怨怼之曲。

这些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直接反映到了宋词创作中。

3. 宋词流派与代表作品•刘希夷派: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浪淘沙·漫天风雪寒山势》等。

•苏轼派: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过洞庭》等。

•辛弃疾派: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钗头凤·世情薄》等。

三、宋词的艺术成就与影响1. 艺术成就•技巧运用:宋词注重音律和曲调变化,追求声韵之美。

采用寥寥数字来表达千言万语,突出深情和含蓄之美。

•感情表达:宋词通过对自然景物、感情经历的描写,展现出细腻而真挚的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2. 影响力•继承与创新:北宋时期积累了前人的文学成果,继承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宋朝研究报告

宋朝研究报告

宋朝研究报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时间跨度长达319年(公元960年-1279年),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之一。

以下是关于宋朝研究的报告:一、政治与历史1.统一政权的建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统一的朝代,曾有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分别统治中国北部和南部地区。

2.建立中央集权: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政权的控制,同时也加强了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3.历史事件:宋朝历经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九孝子的故事、北宋的“靖康之耻”和南宋的“建炎之难”等,对于研究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二、经济与农业1.发展商业与手工业:宋朝是中国商业和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水陆贸易和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大规模商业活动使得手工业发展迅速。

2.发展金融和货币:宋朝发展了货币经济,开创了纸币传统,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3.农业生产与科技发展:宋朝兴起了以田园诗为代表的文化氛围,地方政府提倡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轨道。

三、文化与教育1.科举制度的兴起:宋朝是科举制度兴盛的时期,科举成为了士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2.儒学的主导地位:宋朝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推崇儒家经典,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3.文学艺术的繁荣:宋朝是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以及其代表作品,如苏东坡、辛弃疾等,也形成了徽派、扬州八怪等不同的文艺流派。

四、外交与战争1.与邻国的关系:宋朝与邻国外交关系复杂,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和西南的南诏等国家多有交战和争端。

2.与外族关系:书中明确记载了与女真、胡人、番国等外族的交往和史料记载。

综上所述,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宋朝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以及与外族的交流和战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简论宋代史学的特点

简论宋代史学的特点

简论宋代史学的特点
宋代史学继承了唐代史学的精华,从研究、记载及编撰方面有所突出,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是有针对性、细致彻底,以全面叙述史实和历史的研究之步伐为主,有深入的客观分析。

选撰《史记》的左思和《续史记》的张九龄均以
史实为依归,作文体比前朝略显得雅典气势展开。

二是结构严谨、思路共同。

《史记》、《维摩诘经》、《新五代史》、《宋史》相互融入衔接,这些形成了中国史学思想发展的核心,也为
现今的“宋史学”所延伸。

三是注重人文精神。

整个宋朝历史的记载注重人文思考,深化对历史、文化的深度认识,比如《国语》挖掘了古代的思想精神,《司马光遗书》把大清时期的文化活动有机的编上史册,提炼出“以文会友”的思想。

宋代史学的出现为中国史学的大发展积淀了有益特点,是中国史学思
想发展史上影响重大的篇章。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延续了近200年的时间。

这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特点。

一、北宋经济特点1.农业发展:北宋时期,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在政治经济稳定下,农田规模扩大,耕作技术得到改进,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得到发展,这为高产农业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粮食产量的显著提高,这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商业繁荣:北宋时期商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开封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而临安则是南方的商业枢纽,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增加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市场更加活跃。

商人阶层的壮大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和文化的繁荣。

3.手工业的兴起:北宋时期手工业的兴起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在农业和商业的基础上,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陶瓷、造船等产业。

手工业的兴起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北宋文化特点1.文人墨客的兴盛:北宋时期,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人墨客的兴盛使得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动,文坛上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

如欧阳修、苏东坡等文学家以及陆游、黄庭坚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2.科技与思想的进步:北宋时期是中国科技与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技方面,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而在思想方面,北宋时期的儒学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为后来的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

3.文化传承和发扬:北宋时期的文化特点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发扬上。

北宋时期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尤其是过去的经学和文学成果,如《周礼》、《尚书》等,这一方面使得北宋文化有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新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宋代史学发展的表现

宋代史学发展的表现

宋代史学发展的表现
宋代史学发展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史书编撰的兴盛:宋代政府重视修史工作,组织编纂了大量的官方史书,如《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同时,私人修史也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

2. 史学思想的发展:宋代史学家在继承前代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新的史学思想。

例如,司马光提出了“治史以明治乱”的观点,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郑樵则主张“会通”,即综合各家学说,融会贯通,以求历史的真相。

3. 历史考证学的兴起:宋代史学家注重历史资料的考证和辨伪,发展出了历史考证学。

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精细研究,努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提高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4. 方志学的繁荣:方志是记载地方历史、地理、物产、风俗等的文献。

宋代方志编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许多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方志著作,对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史学教育的普及:宋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中都重视史学,促使更多的人学习和研究历史。

这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
础。

宋史专题研究综述

宋史专题研究综述

宋代泸州研究文献综述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研究的现状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近代以来已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但由于地区研究的区域限制,又囿于资料的限制,研究的成果也颇少。

对宋代泸州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透彻。

总的来说,学术界关于宋代泸州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泸州在对抗蒙军的研究 2.关于泸县宋墓的研究 3.关于合江宋墓的研究 4.关于泸州所属羁縻州的研究 5.关于泸州酒的相关研究 6.关于泸州报恩塔的研究。

在正史书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和近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的考究和宋代泸州的一般分析中,有如下研究观点:关于在泸州地区的宋蒙之战,樊波的《陕西出土蒙元墓志中的宋蒙泸州之战》中提到:“陕西是宋蒙交战时期蒙古征蜀军队的大本营,许多战事的参与者卒后都埋于长安附近。

近年陕西出土的蒙元墓志中有多方涉及到宋蒙泸州之战,《刘元振墓志》、《冯时泰墓志》、《耶律秃满答儿墓志》等3方墓志对1261年刘整降蒙和1277年泸州之战的记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而在陈世松的《老泸州城“刘整降元”石像考》中“探讨了刘整降元事件,以及对南宋毁灭性的打击”,王曾瑜先生在《宋朝兵制初探》中对刘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宋元后期战争的关键决策人物并非丞相伯颜,而是刘整。

正是刘整使得元朝作出了两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偏安江南,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宋王朝也终因元朝的战略转变而灭亡。

”高度评价了刘整。

关于泸县宋墓的相关研究,有刘复生先生的《“泸县宋墓”墓主寻踪——从晋到宋:川南社会与民族关系的变化》,先生在文章中说到:“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朝廷不断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力量,泸州成为一路的政治军事中心,权任益重,甚至与成都分庭抗礼。

大量人口移居此地,户数"猛涨",成为泸州宋墓的主人。

”提出了泸州宋墓的来源。

万然在《泸县宋墓石刻艺术研究》中提到:“泸县宋墓作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南宋墓葬群,其建造年代总体上为南宋中后期,已发现的墓葬多是泸县当地中下层士绅的墓葬,主要为石室墓。

宋朝的地理特点与自然资源

宋朝的地理特点与自然资源

宋朝的地理特点与自然资源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地理特点与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朝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三个方面来论述宋朝的地理特点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

一、地理位置宋朝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中国东部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和江南平原之间。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宋朝拥有了广阔的农业发展基础,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宋朝还通过南方的长江和北方的运河系统,连接了南北,方便了交通和贸易,提升了宋朝的经济地位。

二、气候条件宋朝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地带,气候温和湿润。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种植条件。

宋朝的农田利用率较高,农作物种植也更为多样化。

此外,温暖湿润的气候还为织造业、造船业等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自然资源的利用宋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

1. 水资源宋朝的江河众多,尤其是长江、黄河等大河,为宋朝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水资源不仅方便了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也为交通运输和水稻种植提供了便利。

此外,宋朝还建设了灌溉工程,如大明湖、市河等,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矿产资源宋朝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包括铁矿、铜矿、盐矿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铁矿资源,宋朝在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铁器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这也促进了宋朝冶铁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3. 森林资源宋朝的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区的森林覆盖率较高。

这些森林资源为宋朝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竹材等材料,支持了建筑、造船、纺织等行业的发展。

此外,森林资源还提供了重要的燃料,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需求。

总结:宋朝的地理特点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宋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的历史研究

宋朝的历史研究

宋朝的历史研究近年来,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以其繁荣的经济、文化与科技成就而闻名于世。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宋朝建立初期,通过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得封建等级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至高无上。

此后,宋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政治制度的运行也逐渐向官僚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宋朝的政治制度并非完美无瑕,其中存在一些与权力斗争、地方豪强势力及朝廷改革等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们深入探究。

宋朝的社会变迁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经济上,宋朝时期的开封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商业贸易发展迅速,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同时,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繁盛时期。

然而,这段时期也有不少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农民起义的影响等。

除了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外,宋朝的文化繁荣也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宋朝文化以儒学为主导,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文人墨客的出现也为宋朝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不少色彩。

其中,诗词、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都有不少的突破和发展,如苏轼的文学造诣和王安石的诗词变革等。

此外,宋朝还发生了一系列与宗教、科技等相关的文化现象,这些都是对宋朝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宋朝的历史研究中,考古学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宋代古墓和古建筑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宋朝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揭示许多宋朝在文化、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同时,通过对宋代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宋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综上所述,宋朝的历史研究是一个多元化的学科,其中包含了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文化繁荣和考古学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宋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也能够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宋代官方史学的特点

宋代官方史学的特点

宋代官方史学的特点
宋代中国史学的特点具体如下:
1、官修史籍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宋朝设立国史院,实录院,会要所等机构负责修史。

宋代官修史籍体裁有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多种,官修史籍记述之详,篇幅之大,超过汉、唐等盛世。

2、私人撰述活跃
宋朝近三百年的时间裏,文化发达,私人修史之风盛行,除了私家撰述的当代史以外,还有通史、制度史等史书。

3、宋时期,儒士,学者的诗文集成为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大多数知名儒士,学者的诗文集保留下来,这些诗文集或由本人撰稿或由其后代门人整理,数量非常庞大,内容涉及当代史实、典章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成为我们认识宋元历史的重要参考。

4、方志成为宋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宋方志的修撰已近完备,不仅中央政权重视全国性的总志编撰,地方政府也支持地方志的修撰。

现存宋代方志有近三十种。

5、游记体史籍大量增多
一些使臣将出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当时人们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参考。

宋朝以后,蒙元王朝疆域广大,与周边国家联系紧密。

因此更多的学者、使臣、旅游者、商人包括一些外国人有游记留下来。

6、非汉文史籍开始出现
这些非汉文典籍的敍事方式,关注的重点与汉文典籍不同,既可以与汉文史籍相印证,也可以补充汉文史料的不足,使宋元史学更加丰富多彩。

宋朝的北方地理与文化

宋朝的北方地理与文化

宋朝的北方地理与文化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疆域辽阔,包括南北各个地区。

在北方地区,宋朝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北方文化。

本文将重点讨论宋朝北方地理与文化的关系。

一、北方地理特点与区域划分宋朝北方地域包括中原地区、黄河流域、陕西关中、河北、东北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理特点多样,有河流平原、高原山脉、草原和丘陵等地貌形态。

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也各不相同,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等。

其中,中原地区是北方最重要的中心地带,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北方文化的中心之地。

而河北地区则位于中原以北,被黄河和白洋淀环绕,地势较为平坦。

东北地区则是森林密布的地区,地理环境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二、北方地理对文化的影响北方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宋朝北方文化的形成和繁荣提供了土壤。

首先,由于北方地区的丰富水资源和肥沃土地,农业得到了广泛发展。

稻谷、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使得北方地区成为粮食产区,为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北方地理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商品交流和文化交融。

中原地区作为交通和商业的中心,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和贸易的枢纽。

北方地区不同地域的特产和手工艺品也通过商业贸易传播到其他地区,丰富了整个宋朝的文化。

此外,北方地理的辽阔和广袤的草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辽、金等少数民族在北方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融合共生。

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为北方文化的多元性贡献了力量。

三、北方文化特色北方地理环境与文化的互动使得宋朝北方文化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其中,儒家思想和文化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北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方士人重视儒学教育,崇尚礼仪和孝道,儒家思想在北方地区的普及和推广为北方文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北方地区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

宋朝的历史记录与文献整理

宋朝的历史记录与文献整理

宋朝的历史记录与文献整理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记录与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宋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大量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宋朝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宋朝史料的特点宋代历史文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对于整理与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宋代文献数量丰富,涵盖面广。

宋代各级官府、学者、文人等都有大量的文献创作,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野史、诗文、碑铭等等。

这一特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多样的视角和丰富的材料。

其次,宋代文献内容详实,记载细致。

宋代文献注重实事求是,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同时对于社会状况、政策措施等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为今人了解宋代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再次,宋代文献的撰写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审美性。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学者群体活跃,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追求,对历史文献的写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宋史的整理与编纂《宋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记述宋代历史的正史,其成书时间较长,历时近二十年。

《宋史》的整理与编纂过程中,历经多次版本修订以及多位历代编纂人员的努力。

《宋史》首次编修工作始于南宋,北宋末年,史学家司马光主持撰写《资治通鉴》,奠定了后世编修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南宋末年,朱彧创建了《宋史》的基本框架,并亲自总结整理了《宋官学派备忘目录》,奠定了《宋史》的基本编修思路。

到了南宋末年,以毕昇为代表的年号编修运动兴起,编修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

明朝初期,李昉继续推进《宋史》的编纂工作,并形成《宋史》的最终版本。

《宋史》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历时甚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查证考订等工作。

《宋史》以编年史的形式,详尽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为今人研究宋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两宋时期的历史特点

两宋时期的历史特点

两宋时期的历史特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北宋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

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北宋的历史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元960年到998年,它包括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

这是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阶段,也是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阶段。

北宋中央与原来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主要矛盾。

在这一阶段,北宋统治者采用“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消灭了北汉,统一的规模基本奠定下来。

同时北宋对辽的斗争在高梁河之战和雍熙北代失败后,由进攻改变为相持。

宋朝统一的规模基本形成。

由于历史借鉴,中唐以后,武将占据相当大的地盘,拥有重兵,形成藩镇割据,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是极大的威胁。

赵匡胤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

①集中军权集中军权是削弱武将的兵权。

961年,“杯酒释兵权”使得大将军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

把禁军分而为三,由“三衙”统领,而实际上是由皇帝掌握。

北宋设枢密院,枢密使有调动军队权力;而实际领兵作战的将领往往是临时委派,他们又没有调动军队权力,“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宋朝军队的主于是禁军,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京师,另一部分在地方戍守;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

其结果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宋朝有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但武将的权力被削弱了,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战斗力的降低,庞大的兵员又给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形成“冗兵”的弊端。

②集中行政权集中行政权是将辅佐皇帝权利划分为三:宰相、枢密院和三司。

宋史研究概况

宋史研究概况

宋史研究概况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自元末至正五年(1345)修成《宋史》以后,历代学者以其粗疏错漏、繁冗芜杂,纷纷重修《宋史》。

元末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就曾想重修。

明正统(1436—1449)末年,其曾孙南京侍读学士周叙奏请许自撰《宋史》,进行了数年,书未成而病死。

正德年间(1506—1521),王洙撰成《宋史质》100 卷。

明朝廷也准备重修《宋史》,以礼部尚书严嵩主持,后亦无成。

柯维骐历时20 年,修成《宋史新编》200 卷。

万历年间(1573—1620)王惟俭修《宋史记》250 卷,明末钱士升成《南宋书》60 卷等,其中以柯维骐《宋史新编》最著名。

此外,王思义、王昂、汤显祖、刘同升、归有光、邵经邦等人,都曾重修《宋史》,亦多未成书。

明修《宋史》,无不是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以宋为正统;又都只是删节元修《宋史》成书,并无事增文省之可言,即使有少数订误,也无多大学术价值。

清初潘昭度得到明末汤显祖《宋史》旧本,拟加扩修,亦未成书。

乾隆二十年(1755)陈黄中成《宋史稿》219 卷,仍是未定稿。

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参与制定体例,邵准备先撰南宋史取名《南都事略》,然后再修《宋史》,章学诚也想重修《宋史》,均未成书。

仅有蒋伯超《南宋书》(不分卷)成书,传记只73 人,至清末,学者终于放弃重修《宋史》之举,陆心源撰成《宋史翼》以补《宋史》之缺①。

朝鲜李氏王朝正祖李祘主持重修《宋史》,将宋、辽、金三史合一,以宋为正统,历时20 余年,1791 年成《宋史筌》148 卷。

由外国学者重修《宋史》,这在古代学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明清两代不少学者编撰《资治通鉴》的续编,明初陈■首先修撰《通鉴续编》24 卷,体例实同《通鉴纲目》;成化年间(1465—1487),又有商略等《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27 卷,其后薛应旂以该书为蓝本,稍加附益撰成《宋元资治通鉴》157 卷;另有王宗沐的《宋元资治通鉴》64 卷,但都很疏略。

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

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

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一、宋朝的历史背景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一个重要王朝,分为两个时期: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宋朝的历史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政治制度的变革1. 宋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宋朝在其建立初期,确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太祖赵匡胤通过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使得国家能够更加统一、稳定地进行管理。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宋朝历史发展的始终贯穿始终,为后来的社会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士人政治的兴起宋朝时期,士人政治成为主流。

科举制度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文人士大批涌现,他们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士人政治的兴起,为宋朝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慧,也为其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经济繁荣的特点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宋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

土地兼并和农田水利的改善,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冶铁业、纺织业、造船业等成为了重要的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宋朝时期,商业和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

城市规模扩大,商业市场繁荣,交通运输也得到改善。

特别是金融和货币制度的发展,为商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宋朝的繁荣城市如东京(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杭州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商业中心。

3. 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宋朝是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巅峰时期。

宋朝科技的进步在多个领域都有显著发展,如造纸术、火药、航海技术等。

这些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宋朝文化也十分繁盛,诗词歌赋、绘画等文化艺术的发展成就了宋朝文化的高度。

四、社会制度的变革1. 宗族观念的强化宋朝社会,尤其是士人阶层对于宗族观念的强化。

宗族成为社会关系的核心,家族的地位在社会上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宋朝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景观

宋朝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景观

宋朝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景观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它是中国的一个大国家,在历史和文化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宋朝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景观,这些景观和地理在当今依然存在,并且对当今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通过深入了解宋朝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景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研究宋朝的文化遗产。

一、历史地理1. 北京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当时,北京城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

宋朝时期的北京城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外城和内城。

外城是作为京城的居民区,里面的房屋多为平房,主要居住着普通百姓。

内城则是作为皇城和官员办公区域,里面建有宏伟的皇宫和许多行宫和花园。

历史上,北京城里修建了无数美丽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如钟楼、鼓楼、故宫和颐和园等。

2. 南京城南京城是中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它在宋朝时期也曾是中国的首都。

宋朝时期的南京城面积广大,城市格局宽阔,规划严谨。

城里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皇城和官员居住区,外城则是市民居住区和商业区。

南京城里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和景点,如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和秦淮河等。

这些景点和建筑保留至今,成为了南京市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3. 杭州市杭州是中国的一座历史名城,也是宋朝时期的南方重镇。

杭州市地处江南低平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景观。

宋朝时期的杭州城市格局合理,规划严谨,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和景点。

最著名的就是西湖,西湖风景秀丽,景点众多,被誉为人间天堂。

此外,宋朝时期还修建了很多著名的寺庙和古迹,如灵隐寺、六和塔和岳王庙等。

二、人文景观1. 书院文化宋朝时期是中国的文化繁荣时期,书院文化发扬光大。

宋朝时期的书院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同时还是传承文化、古代经典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人便可从书院中走出。

书院也是家声达的地方,许多公务员和官员都是书院子弟。

书院文化因此成为宋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朝文化历史发展

宋朝文化历史发展

宋朝文化历史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自北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至南宋灭亡为止,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宋朝文化的历史发展,以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文化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1. 社会背景与政治环境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商业贸易繁荣,城市逐渐兴起。

同时,宋朝政权的建立也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官方文化日益兴盛,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他们对文化的推崇和追求也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2. 文学与艺术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性的文学流派有唐宋八大家和江湖派,代表性的作家有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感人、抒发情感、抒发社会关怀等特点而著称。

同时,宋朝还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家,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为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方面,宋朝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代表性的绘画流派有南宋的“南宗”和北宋的“北宗”。

南宋的“南宗”以文人画为主,追求写意和意境,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表达;北宋的“北宗”则更加注重写实和技巧,追求形神兼备。

同时,宋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也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器作品,如汝窑、定窑等。

3. 科技与工艺宋朝是中国科技与工艺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工艺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宋朝人还在农业、纺织、造纸、冶炼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 哲学与思想宋朝的哲学与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同时,佛教和道教在宋朝也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道教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区域史研究的现状及其特点摘要:在法国年鉴学派开创的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下,中国宋史学界试图摆脱传统地方史研究的固有框架,强调按照问题本身的区域性特征来选择并划定不同的研究范围。

在推进宋代区域史研究的发展方面,尽快完成宋代区域史的“自我定位”,进一步拓展史料运用,都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

关键词:年鉴学派;宋代区域史;内在理路;问题意识一、区域史研究的源起和影响近数十年来,区域史研究之风日灼,并日益成为一种国际性学问。

正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所说:“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前的历史学家中,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从民族体系转向地区体系。

”①这里的“转向地区体系”即包括对区域史的不断关注。

区域史(Regional History),也称地域史,是与整体史或总体史相对的历史研究。

学术界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开创了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年鉴学派把历史时间区分为地区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后来又明确地把这三种时间称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并提出与这三种时段相适应的概念,分别称为“结构”、“局势”、“事件”。

所谓“结构”,是指长期不变或者变化相对慢的,但在历史上起经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所谓“局势”,是指在较短时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内起伏兴衰,形成周期和节奏的一些历史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工资变化等等;所谓“事件”,是指一些突发的事变,如革命、条约、地震等。

布罗代尔认为历史无非是三种时段的辩证关系,在这三种时段中,起长期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结构,“局势”的变化对历史进程起直接的重要作用,而“事件”只不过是深层振荡中翻起的浪花、尘埃而己。

②而在年鉴学派的理论模式中,被后人运用较多的则是综合性的区域史研究。

如,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古贝尔的《1600—1730年的博韦和博韦人》、拉杜里的《朗格多克的农民》和《蒙塔尤》等著作即其中典范。

③在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下,海外汉学家们研究中国问题出现了一条新的理路,“是以空间而不以专业来界定研究的范围,把中国从空间上分解为较小的单位,对某个地区作综合性的研究,将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纳入同一个完整体系中加以分析。

这种研究方法,不是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单位,而是以中国的地理大区、省区或个别特定空间为研究对象”④。

1964年,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中国农村的集市与社会结构》,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1977)、《中国历史的结构》(1985)等研究成果,对早期的理论加以修正、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被称为施坚雅模式。

⑤此后,美国和日本学者在中国区域史,特别是明清区域史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正是中国史学研究进路与方法论兼收并蓄的30年,区域史研究日渐成为中国当代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

大陆历史学家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下层社会历史。

与此同时,历史过程的单位从“国家”、“民族”转换为某个具体地区,并且期望从区域史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学术话语,建立新的历史研究范式和历史解释体系。

⑥二、区域史研究的内涵与地方史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撰写、研究地方史志的优良传统。

如果从现存第一部具有比较完整内容的方志《越绝书》算起,我国的地方志至今已有近二千余年的历史了。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以前的旧地方志约有8500多种,中国地方志以其地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和可靠性等特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⑦近30年来,我国省、市、县相继修撰了一批新方志,数量蔚然可观。

然而从学理层面上说,地方史志研究并不能与区域史研究划等号,因为地方志只能算是地方史料汇编,与总体的综合的区域史研究尚有一段距离。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区域史研究呢?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两个代表性的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史研究是西方现当代新史学发展的产物,是借鉴地理学和区域学的区域理论来研究历史的产物,与传统的地方史研究和方志编撰有着本质不同。

区域史研究应当参照地理学和区域学有关区域的界定原则,再结合社会历史发展中区域的自我特征,根据不同的指标或标准来选择和划分所研究的区域。

其定义是:“区域史(学)就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历史特征和系统性的区域历史,进而揭示区域历史发展系统性、独特性的史学分支学科。

”⑧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域史研究。

第二种观点认为,借鉴于西方史学而脱胎于地方史研究的区域史研究,含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其一是沿着传统的地方史研究,注重史料梳理与铺排,以期勾勒出地方的历史画面;其二是追步西方史学理论,以问题为焦点,对地方性史料重新加以审视,揭示区域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关于地方史的图景描述,可以称之为第一序(first order)研究;关于图景所涵蕴的问题的分析,则称之为第二序(second order)研究。

他们认为区域史的研究本质是在第一序列研究中发现蕴涵的本土问题,在第二序列研究中运用西方学术共同体提供的概念、话语和思考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新的解释。

⑨这是宽泛意义上的区域史研究。

笔者以为,以上两种观点,对区域史研究理路的廓清均有其自身的价值。

前一种观点有助于在学科意义上界定区域史与地方史志研究的界限,强调区域史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必须具有自觉与清醒的学科意识。

后一种观点强调问题意识,要求根据研究对象及其问题来划分区域的空间范围,同时也必须借助地方史志研究的本土资源。

如果通行的人文地理区域或自然地理区域正好与问题导向的所设区域重合,自然可以沿用,如明清徽州历史研究、近现代上海史研究、近现代东南沿海的资本主义研究、近现代珠江三角洲社会史研究等。

其间关键在于,应是问题本身的区域性特征决定研究区域的设定,而不是相反。

例如《山西通史》之类以行政区划作纵向研究的作品和《辛亥革命在山西》之类将研究主题地方化的作品,则不应包括在区域史研究之内。

如此看来,区域史研究是建立在一定时空坐标下,以客观的史实为背景,以凸显的问题为划分区域的尺度,以区域社会整体历史作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交叉为研究方法,探寻一个时代和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呈现出来的社会面相和人文精神。

三、宋代区域史研究的展开及其内在理路如上所述,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视野与方法对中国区域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日本学者早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展开中国区域史的研究,桑原骘藏的《从历史上看南北中国》,也许是最早的一部。

随后加藤繁《从经济史方面看中国北方与南方》、宫崎市定《中国经济开发史概要》、冈崎文夫及池田静夫合著《江南文化开发史——其历史地理的基础研究》,就人口南移的历史进程、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倾向、社会的商业化以及科举制带来的社会精英的流动与社会文化的渗透等方面,阐述了经济文化要素从华北向华中、华南,及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

⑩加藤繁在宋代人口史研究中设定全国、各路、各府州县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域范畴。

(11)青山定雄《关于隋唐宋三代户数的地域考察》推进了加藤繁的研究,揭示了全国、区域、地方三个层面上人口变化的时间系列、空间分布方面的动态差异及其相关性,并加以诠释。

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多是宏观的长时段研究,对宋代区域史研究起到了开山引路的作用。

(12)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本与欧美汉学界对宋代区域史研究探讨逐步深入,并在其内部细化出三个主要的方向。

一是区域社会水利史。

本田治《关于宋元时代浙东的海塘》和《关于唐宋时代两浙淮南的海岸线》,对宋代海塘的营造过程进行了研究。

(13)长濑守《宋元水利史研究》,吉冈义信《宋代黄河史研究》以宋代水利史的大小河川、湖泊、海涂的护岸、排水、灌溉水利工程及水利田的营造等为对象,一方面围绕水利田营造中公、私生产要素的组成及创议者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则找出以水利为媒介的共同体单位的社会组织。

(14)二是区域社会文化史,以宋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移动为研究对象。

周藤吉之《宋代官僚制与大土地所有》和小爱德华·克拉基(Edward Kracke)《宋代中国的文官制度:960—1067年》以现存两件宋代登科录作为基本史料,揭示了宋代进士总数中有一半出身于非官宦之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籍贯是东南地区的进士有日趋增多的倾向。

(15)约翰·查菲先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无出身、恩荫杂流、国子监、补试、别头试等各种各样出仕途径的举人进行了统计,认为尽管北宋末至南宋,死灰复燃的世袭特权措施开始兴起,但统治阶层新旧交替水平明显比宋以前有所提高,特别是东南社会流动性的频率较高。

(16)青山定雄将血缘关系的影响作为考察区域社会知识精英流动的新角度,提出高官往往以婚姻为手段,以谋取保持既得地位的事实。

(17)随后,郝若贝、理查德·戴维斯、罗伯特·海姆斯、伊原弘、渡边纮良的研究均以婚姻为纽带的特定家族为背景,对统治阶层在中央、区域、地方的活动层次及影响力进行了考察。

(18)三是区域社会经济史。

与前两个方面的研究相比,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在加藤繁先生开创了这一领域后,藤井宏、西嵨定生、佐藤武敏、佐伯富、周藤吉之、青山定雄从技术要素、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方式、移民、城市化、交通、商业、市场等要因,对宋代开封、杭州为集散地的经济圈、及福建、徽州等经济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19)而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则是被誉为“里程碑”意义的宋代区域史专著,(20)他把施坚雅以静态的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的区域模式修正为动态的生态系统模式,对宋代宁波港及其腹地的贸易和生态环境做了生动的复原描述,堪称区域史理论上的一大进步。

吴承明先生评价说:“本书的最大贡献,乃在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对宋代经济宏观和微观许多问题,提出创新的见解。

”(21)比较而言,中国史学家对区域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检视中国学者近30年来的宋代区域史研究,主要围绕如下问题展开:一是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争论。

这个论题张家驹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提出,并在50年代进一步扩充。

(22)此后,不少学者的研究,从南方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证实重心南移。

郑学檬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论证晚唐以后江南经济加速发展。

而漆侠先生的《宋代经济史》则认为南宋时期南方经济不如北方,随后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中抛出了南北经济“平分秋色”的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张家驹等先生所指的“南方”是指苏南、两浙为代表的狭义“江南”。

而程民生的“南方”则包括了广西等边远地区。

(23)此外,吴松弟论证了宋代人口重心由北向南历次迁移的过程。

(24)余英先生提出文化南移说,(25)程民生又有进一步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