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学案+课时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3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课时作业(08岳麓版必修3)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08岳麓版必修3)一、选择题1.黄老思想中最基本的立足点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阴阳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
【答案】 A2.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观原因是()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D.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解析】一种思想能否成为指导思想,最终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需要。
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故能够居于支配地位。
A项是客观原因。
C、D两项说法有误。
【答案】 B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答案】 C4.《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排斥异派取得独尊地位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解析】从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的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答案】 C5.《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上述记载体现了哪家观点()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
这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主张。
【答案】 C6.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第0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 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教课目的1.熟习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看法对儒学上涨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经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平定、国家一致和中央集权增强的作用。
二、教课要点: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大一统思想确实立。
三、教课难点: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的原由。
四、教课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议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期间的“百花怒放”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推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
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怎样汲取秦亡史训,牢固天下民心呢?(二)讲解新课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的特点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首创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联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点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汲取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益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是汉初统治者在增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人民少扰乱,所谓“纵民之欲” ,“与民歇息”,“顺民之情”,“顺水而与民更始”。
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当作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规律。
主张以法治国,奖惩分明,言出必行,也主张用战争来达成国家一致,“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安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养精蓄锐。
2、黄老之学的盛行(汉初)“黄老之学”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恃,所以它适应农民战争后的政治局势,切合恢复生产、稳固封建次序的需要。
所以,在汉初统治者的倡导下,黄老之学盛极一时,出现了“文景之治”。
3、黄老之学的作用使西汉经济快速恢复,国力增强。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2(岳麓版必修三)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目标与结构《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网络结构:※精析与探究:1.概述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简析黄老之学成为汉初指导思想的原因和作用。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一个是治国。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原因:客观上,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主观上,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了统治者的这一需要。
作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分析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概述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社会原因: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
思想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针对激烈的阶级矛盾,提出人君要仿效天道,施行仁政。
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巩固与拓展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的思想B.发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黄老之学思想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基础是A.“仁”的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民贵君轻”思想D.“克己复礼”思想4.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在A.战国B.西汉C.东汉D.宋朝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不包括A.阴阳家的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A.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B.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C.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D.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7.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D.加强思想的控制二、非选择题:8. 经过战国、秦朝、汉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岳麓版 必修三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编制张文海审核高二备课组时间 2018/3/20【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干知识】1.社会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统治阶级推行_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需要。
2.黄老思想的内容(1)内容:一个是治身(养生),一个是治国。
(2)主要观点: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3.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4.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1)原因:不能适应强化________________形势发展的需要。
(2)_______________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辨析比较】黄老之学与早期道家思想的区别。
黄老之学是在早期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因为吸收了法、儒、墨、阴阳家等家的思想,所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深度点拨】黄老之学的兴起和衰落说明了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要想具有立足之地,获得统治地位,必须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干知识】1.董仲舒的新儒学(1)提出背景: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______________事业。
(2)思想来源:以《_____________》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主要观点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②提出“____________”学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
③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理论。
(4)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对____________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被汉武帝采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高中历史1.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化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综合题1.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解析:汉高祖刘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政策的调整都是适应国家政治需要而做出的。
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原创)“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这是《汉书》对某位思想家的评价。
材料中的横线处应该填(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解析:A、B、C、D四位人物都曾“为群儒首”,但前三位都没有生活在“汉承秦灭学之后”,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取高官厚禄B.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D.使儒学适应现实需要解析: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反映了西汉的现实需要。
答案:D4.西汉某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大臣以谢天。
该奏稿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主张( )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君为臣纲”解析:“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杀不法大臣以谢天,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C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训练1、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
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二程朱熹的理学【答案】C【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礼法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2、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的表现是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实行仁政,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董仲舒加以继承,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以警示君主不要恣意妄为。
故应选D。
3、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
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重要概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政治: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内容:(新儒学“新”在哪?)(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3、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4、评价:▲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
②限制君主的权力过度膨胀,促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①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②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汉武帝时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大量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点拨]1.汉初统治思想为道家黄老思想,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是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
3.汉武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是不一致的。
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二者实质都是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第二部分自学检测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1)主要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2)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4.衰落(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1.黄老之学在汉初到汉武帝之前的兴衰说明了什么?提示 黄老之学的兴起和衰落说明了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要想具有立足之地,获得统治地位,必须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1)政治: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
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3.内容(1)强调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统一。
(2)提出“天人感应”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
(3)政治方面: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伦理方面: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
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知识拓展] 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历的变化(1)思想内涵变化: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社会地位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2.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就是孔子的“儒学”,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提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都是孔子的“儒学”。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作业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堂练习(含解析)一、选择题1.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解析:B 本题属于识记层次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董仲舒。
选B。
2.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解析: C 汉武帝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是适合于此。
其他,A项为老子的观点,B项为韩非子的观点,D项为朱熹的观点。
3.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A 题干涉及到的这个转变过程中,自然经济的鼎盛是看不到的,故排除④。
4.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它学说的衰落解析:A 汉代儒学进行自我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这些思想适合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为统治着所倡导,成为官方学说。
注意此题容易错选B。
统治者所以倡导儒家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适应其统治需要的原因。
5.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1.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汉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解析:汉初经济困难,需要恢复经济,所以汉高祖刘邦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但面临着王国问题的威胁,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答案:B2.“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D.战国时期的兵家思想解析:题干中“天人所同有”体现了“天人合一”学说;“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反映了“天人感应”学说,这种思想源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
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3.《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君主应( )A.加强集权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D.顺应天意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
故选D项。
答案:D4.《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解析:解读材料信息,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即主张以刑辅德。
故选D项。
答案:D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1.下图是清代任熊绘制的《老庄像》,画面表现的是“庄生游逍遥,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元默”是指()A.“仁政”B.“大一统”C.“无为”D.“齐物”答案 C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老子的思想,D项是庄子的思想。
老子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庄子认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即逍遥。
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答案 D解析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的“大一统”的需求,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
3.部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
“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由此可知()A.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儒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D.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答案 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表述不正确;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孔子,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4.董仲舒的新儒学对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有一定作用,依据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学说C.“屈民而伸君”D.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答案 B解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因此人君必须遵守天道,实行仁政,否则,天就会降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5.下图反映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B.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C.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D.使儒学成为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答案 C解析漫画反映的信息是儒学独尊。
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哲学基础的是道家学说。
[能力提升]6.《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②倡导“待时而动”③倡导“因时制宜”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 儒学内部的改造B. 统治集团的斗争C. 社会环境的变化D. 其他学说的衰落3.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兵家⑤阴阳家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③④⑤D. ①②③⑤4.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 融合道家、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发展儒学C. 新儒学从根本上放弃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D. 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5.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 “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6.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D.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7.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作业)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西汉初的黄1 2老之学罢黜百家,独3、4 5、6、7尊儒术一、选择题1.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无为而无不为”B.“积极无为”C.毫无作为D.“待时而动”解析:C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实质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2018·河南南阳期末)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
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得到赞许和实行。
这在本质上表明()A.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B.儒学进取有为的特征适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人品性C.汉初以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D.汉初以来的黄老思想已渐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解析:D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并非出于对儒家的爱好,而是因为儒家思想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故A项错误;儒学的进取有为符合时代的需要,而不是因为符合汉武帝的个人品性,故B项错误;汉武帝即位后,治国思想发生变化,但政治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建议之所以被采纳,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渐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董仲舒的主张更适合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故D项正确。
3.(2018·四川雅安期末)西汉经学,多传自荀子,西汉人著作,如《礼记》《史记》等多采荀子之言。
这表明西汉时期()A.治国理念偏重礼法并用B.孔子思想因焚书而断绝C.儒学发展背离先秦方向D.荀子被视为儒学创始人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主张礼法并用,根据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核心特点是儒法并用,故可判断A项正确;B项表述出现史实错误,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思想结合时代需要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 岳麓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水滴系列)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岳麓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岳麓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岳麓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黄老思想的内容、推行时间及推行原因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下列问题1、分析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背景2、汉代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地位(1)内容:(2)特点:(3)地位2、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影响:〖拓展探究〗儒学地位的变化〖训练巩固〗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盲”.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2、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 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单项选择题1.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2.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
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
”这说明汉武帝时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5.《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6 .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7.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8.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说明了董仲舒A. 宣扬君权神授B. 将儒学神学化C. 倡导儒学,推行教化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考点解读】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解读: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传统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三纲五常”思想也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知识梳理】一.背景1.西汉经过休养生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经过自我调整,学说整合出一套为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事业。
二.实现:1.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2.董仲舒的新儒学(1)内容:①哲学思想:提出“”学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成为新儒学的基础。
②政治思想:提出了“春秋”,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③伦理道德观:提出了“”、“父为子纲”“”和、义、、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统称为“”。
(2)特点:是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三.影响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重点突破】认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和新儒学的特点突破提示:背景突破法董仲舒新儒学是西汉历史发展到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把神权与王权高度融合,既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之,它是西汉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突破归纳】“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君权神授”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思想也有限制君权过度膨胀的目的。
特点:(1)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哲学。
(2)核心是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
(3)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君权神授。
(4)以神权限制王权。
【典例探究】1.(2010·天津文综)《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
《公羊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公羊春秋》封官进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再结合汉武帝加强了儒学的措施,可以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
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著《公羊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
2.(黑龙江省哈三中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答案】:C【解析】:这实际上是“天人感应”说,行仁政则天降祥瑞,行暴政则天降灾异,其直接效果是C项。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可概括为“阳德为主,阴刑为辅”,即选D项。
【备考指导】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其影响是近几年高考的考查重点。
复习备考时应关注以下角度:1.知识角度:全面总结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内容和实质,汉武帝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的影响等。
2.史观角度: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它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
以文明传承的视角看待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既渗透了对史观的考查,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复习时高度关注。
3.联系角度:将汉代儒学进行横纵联系、对比理解。
横的方面,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进行横向联系,认识到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一环;纵的方面,对比孔孟儒学与新儒学的差异,以理解被汉武帝采纳的原因。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3.《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制度”的实质是 ( )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表法里4.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仁”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5.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①由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6.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墨子主张“非攻”、“兼爱”7.“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8.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侯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二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9.“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活动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10.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孟子集注》) 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
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
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6分)(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伦理观念?它和材料一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推崇?(4分)(3)材料一、二体现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应怎样看待?(4分)(4)材料三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6分)1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
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材料三在韩国,资本家有意识地谋求在他们的企业再生产中家长制的权威关系,并确保工人的服从和忠诚。
儒家文化……被普遍认为起到了鼓励工人服从和与管理者合作的作用,而且对工人的团结和集体行动起了劝阻作用。
儒家思想对韩国社会影响最深刻,体现最广泛的莫过于家族观念。
韩国儒学思想居核心地位的是孝。
小的方面可以说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牺牲,大的方面则是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团体的奉献精神以及持守道义。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政治与文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