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文史研究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卫倩倩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史记》是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部经典,《史记》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史学经典,更是我们国家的文学经典。
在这样一部伟大的鸿篇巨作当中,依然蕴含着作者无穷无尽的观点以及看法,通过阅读《史记》这本书难看出司马迁的政治观点以及政治态度。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政治态度;政治思想司马迁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也涉及到了我们国家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历史学、文学、经济学、军事学等。
鲁迅先生曾经称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先生这一著作我们国家文学界以及历史界的影响,在这样的一部伟大的鸿篇巨作当中,必然蕴含着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
本文就从《史记》出发,探讨司马迁先生的政治态度以及政治思想。
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可以有效的让广大读者阅读《史记》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也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可以进一步的弘扬太史公的思想精华。
一、《史记》的政治史特点《史记》作为太史公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著作,过去人们常常把《史记》当成一部伟大的历史学著作以及文学著作。
并没有有效的认识《史记》当中的政治史性质其实《史记》还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史著作。
《史记》当中主要就是以本纪为核心,以帝王作为主线,论述历代王朝的成败兴衰,先是一个王朝成与败的关键。
《史记》在记述这些帝王的事迹的时候,也着重了这些古代帝王将相的执政方针以及执政策略。
比如《史记》当中就记载秦襄公礼贤下士,重用能臣。
《史记》当中还今后常会引用一些政论性文章,比如,司马迁就曾经引用贾谊的《过秦论》。
司马迁除了记述古代帝王将相的执政策略以外,也对一重要的改革措施进行了记载,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详细记载了商鞅变法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土地政策,也包括郡县制等,更包括一些当时的法令。
《史记》当中记载的大多数人物都为政治人物,司马迁通过对政治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以及《史记》这本书的政治特点。
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史记·循吏列传》是司马迁所写的一部古代历史文献,其中记录了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和观点。
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司马迁认为君主制是最为合理的政治制
度,应该努力维护和发展。
2.重视官吏的遴选和任用:司马迁认为官吏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应
该遴选优秀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3.强调政治腐败的危害: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了当时官员贪污
腐败的现象,强调政治腐败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危害。
4.注重民生福祉: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必须建立在民众的
幸福和福祉之上,应该努力提高民生水平。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社会治理观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社会治理观屈琦【摘要】Historical Records is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classics which plays a crucial ru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It includes abundant knowledge about politics and sociology, which depicts Sima Qian’ s social governing philosophy. Its philoso⁃phy contains the political theory focusing on benevolence, the governing pattern of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 in courtesy, music, penalty and decre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f people-based thought, the sage governing of officials and so on. It represents people at that time hoping a harmonious and organized society. Based on today’ s development and the reference of the past, the paper thor⁃oughly studies Sima Qian’ s social governing philosophy, which comments on history scientifically and offers help for constructing new social governing system in China.%《史记》是一部在中国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史学经典,其中也含有丰富的政治学、社会学内容,折射出作者司马迁的社会治理观。
浅谈《循吏列传》与《酷吏列传》
浅谈《循吏列传》与《酷吏列传》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于我国的史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并且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史记》也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中《循吏列传》《酷吏列传》两篇类传,分别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事迹以及汉武帝时期残酷暴力、执法严酷的酷吏形象。
两篇传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了太史公司马迁倾心向往的理想的吏治蓝图,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当权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所采取的严酷暴虐的政策。
一、从《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与写作特点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循吏列传》,因此其就成为了最早为“循吏”作传的人。
《循吏列传》开篇即阐明了太史公的“循吏”观:“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在司马迁看来,循吏就是“本法循理”之吏,是奉行无为治民策略的官吏,“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是司马迁眼中为政治国的根本道理。
司马迁在《循吏列传》中刻画了这样五个形象鲜明、政绩显赫的典型循吏:孙叔敖、子产、公孙仪、石奢、李离。
楚相孙叔敖主张施行教化引导百姓,实行和缓政令;郑相子产坚持礼义道德,受百姓爱戴;鲁国博士公义休奉公守法、依理行事,不贪小利、两袖清风;楚相石奢刚正廉直,孝顺忠君;晋国狱官李离不徇私舞弊,奉公执法,敢于承担过错。
诚如古人所言“良吏,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蕲于为朝延安民而已。
”《循吏列传》中的五位良吏作为典型代表,各有其独特的治国才能,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忠君爱民,遵纪守法。
这些人是司马迁心中的理想官吏形象,他也试图通过自己的笔给天下官吏树立榜样。
司马迁通过自己的叙述反映了其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
文字简净,是本传极显著的特色。
篇幅短小精悍,仅一千二百字左右,取材表述皆至为简要,却是精当有力,给人留下了过目难忘的印象。
难怪古人赞曰:“太史公《循吏传》文简而高,意淡而远,班孟坚《循史传》不及也。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作者:卫倩倩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3期摘要:《史记》是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部经典,《史记》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史学经典,更是我们国家的文学经典。
在这样一部伟大的鸿篇巨作当中,依然蕴含着作者无穷无尽的观点以及看法,通过阅读《史记》这本书难看出司马迁的政治观点以及政治态度。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政治态度;政治思想司马迁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也涉及到了我们国家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历史学、文学、经济学、军事学等。
鲁迅先生曾经称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先生这一著作我们国家文学界以及历史界的影响,在这样的一部伟大的鸿篇巨作当中,必然蕴含着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
本文就从《史记》出发,探讨司马迁先生的政治态度以及政治思想。
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可以有效的让广大读者阅读《史记》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也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可以进一步的弘扬太史公的思想精华。
一、《史记》的政治史特点《史记》作为太史公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著作,过去人们常常把《史记》当成一部伟大的历史学著作以及文学著作。
并没有有效的认识《史记》当中的政治史性质其实《史记》还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史著作。
《史记》当中主要就是以本纪为核心,以帝王作为主线,论述历代王朝的成败兴衰,先是一个王朝成与败的关键。
《史记》在记述这些帝王的事迹的时候,也着重了这些古代帝王将相的执政方针以及执政策略。
比如《史记》当中就记载秦襄公礼贤下士,重用能臣。
《史记》当中还今后常会引用一些政论性文章,比如,司马迁就曾经引用贾谊的《过秦论》。
司马迁除了记述古代帝王将相的执政策略以外,也对一重要的改革措施进行了记载,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详细记载了商鞅变法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土地政策,也包括郡县制等,更包括一些当时的法令。
《史记》当中记载的大多数人物都为政治人物,司马迁通过对政治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以及《史记》这本书的政治特点。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定 了坚 实 的基础 。到 2 O岁时 , 司 马迁开 始远 游 , 他到 歌 了汉朝 的统一局面 , 他在《 货殖列传 》 中用较大的
各地访问贤者 , 考察古籍 , 收集了大量有关 战国时期 篇幅讲述 了汉朝 “ 章章尤异” 的繁荣盛景 , 用详细的
“ 好客养士” 的史料 , 这些资料最后融汇成 《 孟尝君 笔触描写了汉朝统一帝国的风土人情 、 地理物产等 , 列传 》。游历祖 国河山的经历使 司马迁大大增长 了 文字气势恢宏 , 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在撰写这篇文章时
见识 , 开拓 了视野 , 他广征资料 , 为 日后撰写《 史记 》 提供 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J ( n ¨。 内心的喜悦及对汉朝 大一统统治的赞 赏。从 这个例 子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 司 马迁 具 有 以汉 为正 统 的 政 治思 公元前 1 l 1 年, 司马迁奉命出使 “ 巴蜀以南 , 南略 想 , 他希 望 汉 朝可 以实 现 大一 统 , 这 种思 想 用 两个 字 邛笮、 昆明”, 终于使西南少数 民族政权归附 , 扩大 了 来概括 , 就是 “ 尊汉 ” 。 ( 二) 无情地 揭 露 了统 治 阶级 的丑 恶 面 目 汉王朝的统治地域 。 公元前 1 0 8 年, 司马迁继承父职 , 任太史令 , 得以周览 ‘ 石 室金匮” 之书, 开始为撰写《 史 司马 迁 虽 然 非 常 认 同 中 央集 权 制 , 但 他 为 人 正 也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丑陋的一面。《 史记 》 记》 正式收集文字史料 。 公元前 9 9 年, 司马迁因遭 ‘ 李 直, 陵之祸”, 中断 《 史记 》 的撰 写, 并被处于腐刑。腐刑 对 历代 帝王 , 特别 是汉代 帝 王 , 本着 ‘ ‘ 不 虚美 , 不 隐恶 ”
解与批判。《 史记 》 被鲁迅誉为 “ 史家之 绝唱, 无韵之《 离骚 》”, 对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分析 了司马迁创作 《 史记》 的过程及其体现 出的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 意在弘扬其思想精华。 关键词 : 司马迁 ; 《 史记 》; 政治态度 中 图分 类 号 :K2 0 4 . 2 文献 标识 码 :A
略论司马迁的循吏观——以《史记·循吏列传》为中心
略论司马迁的循吏观——以《史记循吏列传》为中心王晓红【摘要】《循吏列传》是《史记》的“人物类传”之一.司马迁在《循吏列传》首次使用“循吏”之名,提出奉法循理、恪守本职是循吏的基本要求.《史记·循吏列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等五位“循吏”的事迹,向世人展示了以礼、以德来治国为官的例证,体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循吏观:崇尚“德治”;强调“奉法循理”;推崇“因循”“无为”,树立了一种衡量吏治的价值标准,表现对“贤明德治”的政治期待.【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21【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循吏【作者】王晓红【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渭南714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在《史记》中司马迁首创了“人物类传”。
所谓“类传”就是“以类相从的列传,即按照人物生平行事中的共同特点,将几个人合立一传” [1]57。
《史记》中“类传”共有11篇,如《儒林列传》《游侠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在《循吏列传》中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向世人展示了以礼、以德来治国为官的例证,体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循吏观。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
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此后,循吏成为正史中的一类典型人物而被史家所记述。
何为“循吏”?《辞海》的释义为:旧谓尊礼守法的官吏。
这种解释略显笼统。
对于“循吏”,司马迁有两处明确的解释。
《太史公自序》云:“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2]3317认为循吏首先是“奉法循理”的官吏。
不自夸其功劳贤能,百姓对其无所称赞,也没有什么过失行为。
《循吏列传》开篇“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2]3099这里,司马迁明确提出,除了“奉法循理”之外,循吏还应坚持“奉职循理”,认为只要官吏们奉公尽职,遵纪守法,天下“可以为治”。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史记》用生动详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高超的写作才能,寄予了作者强烈而美好的政治愿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对统治阶级罪恶的讽刺与揭露,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反抗暴政的赞扬,对爱国英雄人物的颂扬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政治态度。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政治态度《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用生动详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才能,寄予了作者强烈而美好的政治愿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对统治阶级罪恶的讽刺与揭露,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反抗暴政的赞扬,对爱国英雄人物的颂扬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政治态度。
第一,《史记》体现了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望。
《史记》中体现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最早见于《五帝本纪》,《五帝本纪》开头就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1]。
由这段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之前,四分五裂,部落纷争,战乱迭起,黄帝经过与炎帝、蚩尤等激烈的战争,才消灭了纷争,统一了社会,完成了父权制时代的统一,结束了各部落之间的纷争。
将勤政爱民勇于平叛的明君贤臣形象塑造的高大而威猛。
而在《夏本纪》中记载:禹率领百姓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
于 是 三 日而 市 复如故
“
”
。
即使 是非变 不 可 也 要 先 想 办 法 引 导 百 姓 习惯 了新 事物 之 后 才 下 令
, ,
改变 楚 国 流 行 一 种 低 矮 的 车 子 驾 驶 很 不 方 便 楚 王 想 改 成 高 大 一 点 的 车 子 但 当 时 一 般 房屋 的 门
限 都 很 低 用 高 车上 下 不 方便 孙叔 敖 则先 教 间里 高其捆 ( 门限 )
, , , ,
“
”
。
“
”
: “
记 夷 齐 行 事 甚 少 感 慨 议 论 居 其 大 半 反 论赞 之 宾 为 传 记 之 主 司 马 迁 牢
,
,
,
,
,
骚孤愤 如 喉鲤 之 快 于 一 吐 有 欲 罢 而 不 能者 … … 章 在《 史记》 中远 不 止 一 篇
, , 。
”
(
管锥 篇
。
)
。
而 以 传 人 为 名 抒 个 人 议论 之 实 的文
: “
太 史 公 传 循 吏 无 汉 以 下 者 传 酷 吏 无 周 以 前者 寄 深 慨 矣
, , ,
。
”
( 引 自《 史 记会 注
,
考 证 》) 这 当 然 有 一 定 道 理 但 还 只是 窥 见 其 一 斑 因 为 此 传 中 所 叙 不 都 是 循 吏 执 法 之 事 还 记叙 了
名 相 理 财 为 政 清廉 等 事 而 所 谓 循 吏
“
, ,
。
“
”
,
半年后
,
,
人 们 习惯了 才 跟 着
,
,
高 其车
浅析司马迁的治生思想
容, 公元前 9 6年( 太始元 年) 汉武帝 改元 大赦 天下 。这 时司 马迁 5 O岁 , 出狱后 当了中书令 , 依然专 心致志写史 记 , 直到 公元前 9 1 年, 史记全 书完成 , 共得 1 3 0篇 , 5 2万余 言。被鲁 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 。
司 马谈 病 危 , , 临终前对 司马迁叮 嘱道 : “ 今汉 兴 , 海 内统 一 ,
业家的影响, 结合 目前 中国的经济形 势 , 分析其 思想对 当今
企 业 生存 发 展 的借 鉴 意 义 。 关键词 : 司马 迁 ; 治生思想 ; 影响 ; 获 利 司 马迁 生平
一
、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 废天下之史 文 , 余甚惧焉 , 汝其念哉 ! ” 迁俯首流涕日 : 小子不敏 , 请 悉论 先人 所次 旧闻, 弗敢 阙。( 太史公 自序) 后来 , 因为李凌辩护 而获
( 一) 西汉 的历 史 环 境
秦朝统一后 , 建立 起 中央集权 的封建君 主专 制制度 , 君
主仍然沿用战时政策 , 苛捐杂税繁多 , 且 南征北战 , 国家处于
不稳定 的状 态 , 秦王朝迅速瓦解 。汉初 , 经济十分凋 敝。“ 汉
兴, 接秦之弊 , 诸侯并起 , 民失 作 业 , 而大 饥 馑 。 凡 米 石 五 千 ,
则反贵。贵出入粪土 , 贱取如珠玉” ( 史记 ・ 货殖列传)
( -) 社 会 分工 有 利 于社 会 收 益 最 大 化
司马迁分析了地 大物博 的中国, 各个地方都有 自己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品 , 每个地方都会种植 自身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
或硗狭 , 无 所农 桑( 系) 畜; 或地饶广 , 荐草莽 , 水泉利 , 而不得 徙 。其议 民欲徙宽大 地者 , 听之。 ” ( 汉书 ・ 景 帝纪 ) 汉初 的 休养生息的政策 , 使经济很快得到恢复 , 人 口也快速增 长 , 国 家趋向繁荣 。“ 至武帝 之初 七 十年 间, 国家亡 ( 无) 事, 非遇
谈司马迁政治思想及其局限性
谈XXXX治思想及其局限性XXXXXX导语:《史记》曾以实录著称,XX的思想、人品也为世人所称颂不绝,但却很少有人系统地谈及XX和《史记》的另一面,本文试从《循吏列传》入手,对XX的XX治思想作一点挑剔。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谈XXXX治思想及其局限性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XXXX XX摘要:《史记》虽非专门的XX治思想著作,却蕴藏着丰厚的XX治思想.作爲五位先秦XX治家的合传,《循吏列传》全篇充溢着XX的XX治思想。
本文旨在以《循吏列传》爲研讨对象,来调查XX的XX治思想及其局限性.XX XX XXXX关键词:XX;《史记》;循吏XX所著的《史记》是上的一部奇著,其所涵盖的范畴非常宽广,历史学、经济学、XX学等一切的XX迷信范畴简直都有触及,但XX毕竟没有专门的XX管理论著作,《史记》虽然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并且对XX治宣布了不少看法,从中表达了丰厚的XX治思想,但却分布全书的各个角落,非常不成零碎,只要对全书停止归结整理才干零碎地提炼出来。
《史记》中的八书全是XX 书,包含丰厚的XX治思想。
除此以外,《史记》中入传的人物,也根本全是XX治人物,很多人物传记就是XX治家的传记.在这些传记里,如何选择XX治家,选择XX治家的思想与行爲并对之做出评价,也深入表现了XX的XX治思想。
因而白寿彝在《史记新论》中说:《史记》不只是历史事情的记叙,也标明了XX的XX治主张。
《史记循吏列传》是XX爲五位先秦XX治人物所作的合传,他们辨别是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
在这篇文章中循吏之名第一次呈现,且爲后世史家所承袭,专指那些律己奉公、清正廉洁、爲民所思的XX员.在众多的先秦XX治家中,XX选取五人爲对象,这里边无疑包括着他对本人笔下循吏的考量,这种考量,显然是以本人的XX治思想爲根底的。
本文就旨在以《史记循吏列传》爲研讨对象,来调查XX的XX 治思想及其局限性。
XXXXXXXX一、《循吏列传》的特征及创作倾向XXXXXX XX作史有着浓厚的客观颜色,这在不少的人物传记中都有表现.以《伯夷列传》爲例,XX不过是借着爲伯夷作传的时机抒发本人对天道不公的慨叹。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1
从《史记》中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摘要:《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在笔下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司马迁将其主张的政治思想融入其中,直接或者间接地表明自己对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的看法。
本文将从“崇尚德治,反对暴政”“主张顺民之俗,颂扬无为政治”“反对分裂割据,颂扬秦汉统一”“认同天人感应,肯定人事作用”四个方面来阐述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政治思想司马迁在我国古代是最有创造天才的历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有着坚强的毅力、崇高的人格和卓越的史才,所以在两千多年前就“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融汇百家学说、各种知识于一编,将各种文化典籍整理编撰为一部历史著作,即纪传体《史记》。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历史哲学,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是伟大中华人格的凝聚,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浓缩。
司马迁在《史记》上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辅助,他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史记》。
纵观《史记》,我们可以体会到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基本倾向是倡导儒家的“仁政”为本,辅以道家的“无为”为表的统一体,同时对于阴阳、名、法、墨各家也兼收其长,扬弃其短。
这在《论六家要指》中有着明晰的阐述。
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融合儒、道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料,而且更主要地是总结历史经验“自古志镜”提出的。
所以,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属于经世致用型,而不是思辨理论型,他既不是儒家,又不是道家,而是升华历史经验自成一家。
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崇尚德治,反对暴政在司马迁笔下,“德治”与“暴政”是相互对立的,作者的褒贬倾向特别鲜明。
在《太史公自序》中将古圣先贤禹、汤、文、武称颂为德治之君,说夏禹“德流苗裔”,周文王“德盛西伯”;而对于夏桀、殷纣、周幽王、周厉王,以及秦始皇、秦二世这些君王,贬抑为“暴”。
司马迁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司马迁屈原列传
司马迁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司马迁屈原列传司马迁的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文学家、思想家。
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所建树,也有着超前的思想境界。
首先,司马迁具有非常进步的历史观,对社会现实也有公正、先进的批判精神,这些思想也都体现在了司马迁的《史记》中。
首先司马迁对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汉朝时期最高权力统治集团阴暗一面的讽刺和揭露。
大胆地揭露了汉武帝的残暴与虚伪,其中《封禅书》写的就是汉武帝行“鬼神之说”的事情。
但是因为司马迁个人情感原因,很难客观的对汉武帝进行评价,这也是历史上公认的。
另外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并且还肯定和赞扬了一系列的底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形象。
除此之外司马迁对历史的“实录”精神,也影响着《史记》的内容。
在记录下客观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司马迁也用艺术手段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将人物置于矛盾与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对认为性格的刻画。
另外司马迁的文章中也能够看出经过他自己改造的治世理想,其中保留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
另外司马迁也受到董仲舒和孔国安的影响,在《史记》中也多能看待公羊学的思想。
当然从司马迁推崇孔子的态度,也能够看出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司马迁屈原列传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包涵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二列传。
司马迁屈原列传便是其中一传。
说到司马迁和屈原的关联,除了司马迁当年去过屈原投江的地方,更多的关联是由后人为他们联系在一起。
鲁迅曾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离骚作为古诗文学当中的最高成就,将史记提到如此高度,是后人对史记的完全认可。
因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诗巨著,更是一部文学的散集。
司马迁的无数名言警句皆出自史记当中,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当中司马迁沉痛的表达对屈原的敬佩,也许当司马迁漫步在汨罗江畔,细细感悟当初那个直言进谏却不被认可的无奈心情,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司马迁贤才思想与《史记》选篇所蕴含的政治观
司马迁贤才思想与《史记》选篇所蕴含的政治观《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效法《春秋》,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因而它是一部治国宝典和人伦道德教科书。
国家发展需要人才,民族振兴靠的是贤才,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了人才(贤才)的重要性,他在《楚元王世家赞》中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
司马迁并不认同当时流行的宿命论和天人感应说,反而特别强调任用贤才的重要性,可见,在司马迁心中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任用贤才则国兴,奸佞得道国必亡,选用贤才是兴国安邦的根本。
这就启发教师在《史记》选文教学中,以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为中心,探析其中所包含的人才观、君臣观,成为《史记》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个切入点。
(一)选贤授能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存亡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些国之贤才因谗被废或不幸而亡后,其所在的国家最终被别国吞并或灭亡的事件,从反面印证了选贤授能对治国的重要性。
在《屈原列传》中,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而疏远屈原,最后落得兵败国衰,客死异乡的下场,楚国也在接下来十几年间不断衰败,最后被秦所灭。
楚国的灭亡,司马迁认为是国君听信谗言而不能任用贤才的结果。
可见,优化《屈原列传》教学内容,把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涵“君明臣贤”、“修明法度”、“选贤授能”、“民为帮本”。
当然,屈原的“美政”理想其实也是司马迁所推崇的政治理想。
为此,《屈原列传》用了很大篇幅将楚怀王重用与疏远屈原(贤才)的前后国势做了对比,抑或说,这是文章中屈原命运发展的线索,也是理解屈原人格精神的一把钥匙。
文章写当楚王重用屈原时,“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楚国是兴盛的,是“战国七雄”中的大国。
结合史籍可知当时屈原为了游说各国合纵抗秦,曾多次出使齐国,加强齐楚同盟关系,楚怀王一度当上了六国的合纵长。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政治思想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政治思想简介《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由司马迁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观与政治思想。
本文将探讨《史记》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
一、历史观1. 历史发展的周期性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循环往复的规律。
“盛衰之道,一也。
”他通过对历代兴衰起伏的描写,强调了王朝更替、盛衰兴衰的必然性。
2. 历代人物形象塑造司马迁注重对历代人物形象塑造,并从他们身上寻找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和领导才能。
他以正面、负面、雄辩和深刻等多种方式描绘各类人物。
通过这些描述,《史记》反映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推崇以及对奸佞之徒的痛心疾首。
3. 历史上的英雄与奸臣《史记》中对历史上的英雄和奸臣进行了深刻剖析。
司马迁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揭示了君主与臣下、忠义与奸诈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认为,在历史长河中,勇者和智者能够让天下得以安定,而奸臣则给国家带来灾难。
二、政治思想1. 君主专制与民众利益《史记》中明确反映了作者支持君主专制的政治观点。
司马迁认为唯有一个强大而明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维护社会秩序,并实现百姓安居乐业。
2. 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在政治思想方面,《史记》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司马迁认为只有通过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3. 教化与审时度势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强调了教化与审时度势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善于通过教育和启发来改造人民。
同时,在面对时局的变化时,君主也应当灵活调整策略,思考和决策。
结论《史记》是司马迁杰出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循环发展的历史观、对英雄和奸臣的描写以及支持君主专制等政治思想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和价值取向。
阅读《史记》,不仅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规律,也能够得到司马迁在政治上的智慧启示。
司马迁的循吏观
司马迁的循吏观一、引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史记》被誉为史学宝库。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循吏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形成了独到的循吏观。
本文将从司马迁的背景、《史记》中对循吏的描写以及司马迁的循吏观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司马迁的背景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西汉中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家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马迁曾任官中书令的职位,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有着广泛的接触和观察,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奠定了基础。
三、《史记》中对循吏的描写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循吏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循吏的责任与使命司马迁认为,吏治者应当具备忠诚、勤勉、廉洁、公正等品质,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他在《本纪》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吏治者进行了描述,其中不乏对循吏的褒奖和赞誉之辞。
司马迁对于循吏的责任与使命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臣亦观夫最治之吏,未尝不以治安之故,己经赞乐于忠信,竭力忠节,尽力养生,以天下为事也。
”可见,司马迁将循吏视为治理国家、保障社会安定的关键力量。
2. 循吏的德行与品质司马迁在《史记》中根据历史事实对各个时期的循吏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循吏应具备的德行和品质。
他对吏治者的评价不仅关注其治理能力,更强调他们的个人品德。
司马迁认为,循吏应当具备忠诚正直、清廉勤勉、知书达理等品质,以保证其行事公正、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能力。
四、司马迁的循吏观司马迁的循吏观从根本上归结为循吏的责任与使命、德行与品质以及行事方式与原则。
他强调循吏应当以国家和人民福祉为己任,具备政治家的胸怀和责任感。
同时,司马迁认为循吏应当保持清廉的作风,坚守正义原则,不为权力和私利所左右。
此外,司马迁还强调循吏应当具备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广博的学识,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五、结论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他对循吏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形成了独到的循吏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 然 与 班 固 笔 下 的 有 明 显 区 别 。 多 学者 热衷 于后 者 的 研 究 . 许 而 本 文 则 以 《 记 ・ 吏 列 传 》 研 究 对 象 来 考 察 司 马 迁 的 政 治 思 史 循 为
下 的 循 吏 虽 同 名 而 异 实 ,其 中一 个 最 显 著 的 分 别 便 在 前 者是 道
2《 记 ・ 吏 列传 》 史 循 中的法 家思 想
反 对 执 法 者 滥 用 刑 罚 , 持 “ 法 循理 ” 坚 奉 。司 马 迁 在 《 记 ・ 史 循 吏 列 传 》 开 篇 说 道 : 法 令 所 以 导 民也 , 法 所 以禁 奸 也 。奉 职 的 “ 刑 循理 , 亦可 以 为 治 , 必 威 严 哉 ?日 何 ” 聊从 这 段 材 料 可 以 看 出 , 司 马 迁 其 实 并 不 反 对 统 治 者 使 用刑 罚 。并 且 意 识 到 刑 罚 的积 极 作
家的 无 为 , 而后 者 则是 儒 家 的 有 为 。 ”】弼当然 , 英 时 用大 量 篇 n 余 幅 讨 论 了 后 者 , 这 也 正 是 许 多学 者 讨 论 颇 多 的话 题 。 笔者 却 而 但 更 想 谈 谈 司 马 迁 的 《 记 ・ 吏 列 传 》 史 循 。 《 记 ・ 吏列传》 史 循 开篇 即 阐 明 其 “ 吏 ” , 法令 所 以 导 民 循 观 “
了 自 己 的 观 点 : 奉 法 循 理 之 吏 , 伐 功 矜 能 . 姓 无 称 . 无 过 “ 不 百 亦 行 。 g , 即 余 英 时 所说 的 “ 只 强调 循 吏在 消极 方 面 不做 什 么 . ”]3 ( r 3 他
却 无 一 语 道 及 他 们 在 积 极 方 面 究竞 做 什 么 。”j 综 观这 两 段 材 【
都 要 归 功 于 子 产 。 产 作 为一 国之 相 , 治 理 国 家 时他 并 没 有 采 子 在
取 任 伺 强 制性 的 措 施 , 百 姓 却 能 幸 福 地 过 着 田 园般 生 活 , 而 但 从
达到 “ 令而冶” 神奇效果。 不 的
的观点有所 不同。余英时先生认 为:《 “ 史记 》 中的 循 吏和 宣 帝 以
也 , 罚 所 以 禁 奸 也 。 文 武 不 备 , 民 惧 然 身 修 者 , 未 曾乱 也 。 刑 良 官
奉 职 循 理 , 可 以 为 治 , 必 威 严 哉 ? ”1  ̄奉 职 循 理 ” 以说 是 亦 何 1, “ 2o e , ' o 可 司 马 迁 对 “ 吏 ” 出 的 最 基 本 的要 求 , 马 迁 心 目 中 的 “ 吏 ” 循 提 司 循 是 奉 行 无 为 治 民 策 略 的 官 吏 , 《 史 公 自序 》 他 再 一 次 重 申 在 太 中
而 他 们 无 疑 正 是 司 马 迁 心 目 中执 法 者 的典 型 代 表 ,因 为 他 们 的 执法理念与司马迁不谋而合 。 司 马迁 主 张 维护 法律 的公 正性 。《 史记 ・ 吏 列 传 》 载石 奢 循 记 因 为 放 走 了杀 人 的 父 亲 而 自 系去 见 楚 昭 王 , 日 : 追 而 不 及 , 王 “ 不
用即 “ 民 ” “ 奸 ” 其 实 司马 迁 要 求 执 法 者 做 到 “ 职 循 理 ” 导 和 禁 。 奉 , 而 不 是 利 用 职 权 残 暴 地 滥 施 刑 罚 。 以 , 叔敖 “ 缓 禁 止 ” 收 所 孙 政 却 到“ 贼不起” 盗 的神 奇 效 果 , 仪 休 “ 法循 理 ” 而 “ 官 自正 ” 公 奉 从 百 ,
之 , 下 者 与 之 争 ”].) 见 他 认 为 追 求 财 富 是 人 的 天 性 使 然 . 最 1 z可 2 5 (3 m
教 化 不 会 起 决 定 作 用 , 府 唯 一 要 做 的就 是 不 要 与 民 争 利 . 而 官 从 让 百 姓 更 好 地 追 求 自 己 的利 益 。 主 张 自然 无 为 的 治 国 策 略 。 以子 产 为相 。 “ 为相 一 年 . 子 不 竖
法犯 法放走父 亲 , 也就成 了有罪之 人 , 昭王 有意为其 开脱 , 他 楚 但 石 奢 却 不 能 无 视 自 己 的 罪行 ,因 为 如 果 他 接 受 了 楚 昭 王 的 好
当伏 罪 , 子 其 治 事 矣 ” ㈣ 可 见 楚 昭 王 是 有 意 替 石 奢 开 脱 罪 行 口 ( 实 石 奢 是 追 上 了 杀 人 者 的 ) 石 奢 并 不 受 令 而 是 义 正 言 辞 说 其 可 道 “ 奉 主 法 , 忠 臣也 ” 、伏 诛 而 死 , 不 非 日 “ 臣职 也 ” , 奢 知 石
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 键 词 :司马 迁 ;史 记 》 吏 《 ; 循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75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2 m ) 1
,
这 段 材 料 向 我 们 展 示 了 一 幅 恬 淡 、 静 的生 活 画 面 , 这 安 而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0 10 - 10 0 17 - 1 12 1 )3 0 3 — 2 最 早 为 “ 吏 ” 传 的 是 司 马 迂 , 然 继 而 被 班 固 的 《 书 》 循 作 虽 汉 、 范 晔 的 《 汉 书 》 继 承 , 是 司 马 迁 笔 下 的 “ 吏 ” 然 与 班 固 后 所 但 循 显
历 史 回廊
从《 史记 ・ 循吏列传》 看司马迁 的政治思想
田 敏
f 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北石家庄 002) 河 504
摘 要 :自司 马 迁 为“ 吏 ” 传 以后 , 循 吏” 成 为 一 个 比 较 循 作 “ 遂
固 定 的 名 目被 班 固 及 历 代 吏 家 所 承 续 , 司 马 迁 笔 下 的 “ 吏 ” 但 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