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2.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2.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2.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以及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乘法,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理解乘法的本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兴趣;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交朋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小动物们一共有多少个朋友。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当一个事物重复出现多次时,我们可以怎样表示。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引出乘法的概念。
3.教学讲解:讲解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如用小棒、图形等来表示乘法算式,增强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含每课时)
1.设计了“分糖块”的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平均分的图形表示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2.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得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或替换它。
教学时必须要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1.设计平均分的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平均分的图形表示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2.结合“分苹果”“分果冻”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几份。
在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分法的同时,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
1.分的数量比较多时,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多分几次来分步完成。
促使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分法。
2.通过变式练习,发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答案。
变式练习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1.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
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本节课认识除法做好了准备。
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
本节课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过程。
2.必要的讲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知道把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并经历把平均分的过程抽象为用除法表示的过程。
1.让学生看图列式并不困难,让学生理清列式思路、清楚每一个算式的由来是尤其重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怎么求。
2.设计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加深对应用除法解题的理解。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爱护动物的思想。
1.设计学生熟悉的情境,从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来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体会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问题与思考》优秀教学案例
2.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改进。
3.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鼓励学生互评、自评,培养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能力。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2.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3.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以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通过设计购物、分水果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乘除法等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景创设应注重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昨天老师去超市购物,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帮老师想想解决办法好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一、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
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教学的重要知识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
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
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
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
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1 / 212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一、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表内除法,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表内除法(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4.量的计量.量的计量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02课时_不进位加法(二)》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02课时_不进位加法(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不进位加法。
本课时《第02课时_不进位加法(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对于不进位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因为对法则的理解不够深入而出现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灵活运用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教材、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内容,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交朋友,引出本课时的主题——不进位加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课时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35+47。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的个位数相加不满10,可以直接写出结果。
让学生尝试解释原因,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的认识(2)》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但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有趣的情境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学生通过一些实际的练习题目,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的方法和实际应用等。
二年级下册思维数学
二年级下册思维数学目录第一章巧填竖式第二章简便计算(一)第三章简便计算(二)第四章简单推理(一)第五章简单推理(二)第六章巧填数第七章余数的妙用第八章间隔趣谈第九章鸡兔同笼第十章时钟问题(一)第十一章时钟问题(二)第一章巧填竖式【专题导引】“算式谜”是一种常见的猜谜游戏。
通常是给出一个式子,但式子中却含有一些用汉字、字母等表示的特定的数字。
要求我们根据一定的法则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找到要填的数字。
解答这类题目,要分析算式的特点,运用加、减的运算法则来安排每一个数。
一个算式中填几个数时,要选好先填什么,再填什么,选准“突破口”,其他就好填了。
【典型例题】【例1】在下面竖式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4+79□【试一试】1、在下面竖式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8□+4□02、在下面竖式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3+□90【例2】在下面竖式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6□-9□2【试一试】1、在下面竖式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5□-7□12、在下面竖式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7-□49【例3】在下面竖式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191【试一试】1、在下面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有哪几种填法?□□+□□1492、在下边的算式里,空格里的四个数字总和是()。
□□+□□175【例4】在下面算式的空格里填上数字,使竖式成立。
□81+□5□□94□【试一试】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例5】请计算下面竖式中的字母各代表多少?下面竖式中的汉字和字母各代表多少?车卒马兵卒马=()车=()卒=()【例6】下面竖式中的□、○、△各代表一个数字,你能求出来吗?【试一试】下面各竖式中的图形和字母分别代表什么数字?【※例7】请你猜一猜,每个算式中的汉字各表示几?下面竖式中的汉字各代表多少?课外作业1、在下面竖式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年级数学暑假《思考题》及答案
思考题(2)班级姓名15、甲乙丙三人共有储蓄存款2950元。
其中甲比乙多150元,丙比乙多250元。
甲、乙、丙三人各存款多少元?(答案:甲1000,乙850,丙1100)16、四个人年龄之和是77岁,年龄最小的10岁,年龄最大与最小的人年龄之和比另外两个人的年龄之和大7岁,问年龄最大的人多少岁?(答案:32岁)17、爸爸在过50岁生日时,弟弟说:“等我长到哥哥现在的年龄时,我和哥哥的年龄之和等于那时爸爸的年龄”,那么哥哥今年多少岁?(答案:25岁)18、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
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的2倍.现在父子俩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答案:儿子15岁,爸爸45岁)19、乐乐家住四楼,每次回家要走72级台阶,如果每层台阶一样多,每个楼层有多少个台阶?(答案:24个)20、把10分成两个数,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是几?11呢?16呢?(答案:25.30.64)21、把一根钢管锯成小段,一共花了25分钟,已知每锯开一段需要5分钟,这根钢管锯成了几段?(答案:6段)22、云和小亮两人比赛爬楼梯,小云跑到3楼时,小亮恰好跑到2楼,照这样计算,小云跑到9楼时,小亮跑到几楼?(答案:5楼)23、一只苹果的重量等于一只桔子加上一只草莓的重量,而一只苹果加上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9只草莓的重量,请问,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几只草莓的重量? (答案:4个)24、鸡兔共有腿50条,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腿数变为52条,鸡有几只,兔有几只?(答案:鸡9只,兔8只)25、学校派一些学生去搬树苗,如果每人搬6棵,有4棵搬不走,如果每人搬8棵,差18棵不够搬,这批树苗有几棵?(答案:70棵)26、有人问孩子年龄,回答:“比爸爸的岁数的一半少9岁。
”又问爸爸的年龄,回答说:“比孩子的4倍多2岁。
”孩子年龄几岁?(答案:8岁)27、每3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汽水,有人买了27瓶汽水,喝完后又用空瓶换汽水,那么,他最多喝多少瓶汽水?(答案:27+9+3+1=40)28、哥弟俩共有邮票70张,如果哥哥给弟弟4张邮票后还比弟弟多2张,哥哥原来有邮票多少张?(答案:40)29.花果山上的桃子熟了,小猴忙着上树摘桃。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一统一长度单位一课时教学反思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研究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研究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一课时教学反思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
猜信封中装着什么笔,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笔的长度”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猜的过程是思维和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2.1厘米是今后研究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线段一课时教学反思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通知学生这些都是线段。
通过让学生着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匡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性。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
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研究体验。
4解决问题一课时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七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七篇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一.通过营造贴近实际的氛围,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兴趣。
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统计的过程。
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班周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中来了。
我还不失时机的明确提出几种大家常见的水果,保证课题的正常引入,也防止了同学们的思维过散,过杂。
在学生们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后,我又假设了“给学生发放小奖励卡片,但又不知道每类卡片有多少和帮助小刺猬数数有什么水果,各多少个的情境,让他们参与整理、帮助统计,从而是他们在实际利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
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加强学生积极发言的自信心本单元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
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这样的评价形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行成的发展。
三.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效果,提升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正因为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
保证课件与授课同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有效地控制了部分学生溜号、开小差的现象发生。
但本节课也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健全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因此,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们有些接受不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例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例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例文1教学目标: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直尺、小棒教学过程: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
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 ”“ ”或“=”。
一、数学活动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
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
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例文2《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
开课前我先观摩网上优秀视频,学习优秀案例,用两天的时间准备教案,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引导“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审定)
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连续两问解决问题 教案
“连续(liánxù)两问解决问题”教学(jiāo xué)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yìwù jiàoyù)教科书·数学(shùxué)》(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例5。
思考(sīkǎo)和提出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关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桥梁作用。
由于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本节课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了吗?”这三个解决问题的常规步骤,同时明确第一个问题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的作用,建立解决连续两问实际问题的模型。
磨课要点1.起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终点: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明确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逐步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3.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以六一儿童节为背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能积极思考,主动地去探索数学,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一次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前面学过的“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两个班一共有几张画”,分析问题已知条件,还缺少一个条件,需要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同时在解题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1.让学生(xué sheng)经历一道完整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知道了什么?→算一算:怎样(zěnyàng)解答?→验一验:解答正确吗?使学生(xuésheng)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思维训练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思维训练一、基础运算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基础运算仍然是最重要的部分。
这里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口算和心算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没有计算器或其他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来加强学生对基础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空间感知空间感知在二年级阶段主要通过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拼图游戏等方式进行训练。
学生应能辨认和命名不同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且了解它们的基本特性。
此外,通过拼图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关系和三维结构,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三、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在二年级阶段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和谜题来进行训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需要逻辑推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例如,“谁在说谎?”或“谁拿走了糖果?”等谜题。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技巧。
四、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在二年级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来培养。
例如,“你有10个苹果,如果你拿走了5个,那么你有多少个苹果剩下?”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部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购物时计算找零、比较物品的价格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例如数字接龙、24点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数学故事数学故事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通过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现象等,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教材加强了对两种相关联的基本的除法问题的比较,重点加强了与“平均分”相联系的2种简单实际问题的联系与比较,使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紧紧与感知、理解除法的含义和方法相融合。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同时, 我们也要关注到新教材在主体图方面所产生的一些变化,新教材主题图不仅有平均分的结果,也蕴含均分的过程,与乘法初步认识的图不同,帮助学生较好感悟平均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时 方格填数问题
想: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所在的列 有3、1,所 在的行有2, 所以A为4。
32 A B2
3 1
32 4 B2
3 1
B所在的行 有4、2,所 在的列有3, 所以B为1。
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吗?
3 241 4312 21 34 1 423
是几。
【难点】 有序、全面思考问题。
填数游戏
在右面的方格中, 每行、每列都有 1 ~ 3 这三 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 每列都只出现一次,请你填 一填。
想:先填已有两个数的行或列
32 1 21 3 13 2
按照题意要求,将题中所给数字填入方格中的问题,
就是方格填数问题。
探究新知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 3 2
01 课后练习第4、5题。 02 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
课后作业
2 4A2
A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2、3、4,所以A是1。
1. 在 右 边 的 方 格 中 , 每 行 、
3
每列都有 1~4这四个数,
4 B1
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
都只出现一次。B 应该是 几?其他方格里的数呢?
2 412
B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1、2、4,所以B是3。
1.在右边的方格中,每行、 1 3 4 2
2.在下面的 方格中 ,每 行 、每 列 都有 “ 平” “安”“喜”“乐”这四个字,并且每个字 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A、B各代表哪 个字?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字吗?
平 安喜 乐
喜 平 乐 安 同理填出其他方格中的字。 安 乐平喜
乐 喜安 平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6.21.数学思考(2)(课件)
第一次
1
1
1
0
0
0
B和F同班
第二次 0
1
0
1
1
0
第三次 1
0
0
0
1
1
C和E同班
【教材P100 做一做】
王阿姨、刘阿姨、丁叔叔、李叔叔的职业分别是工人、 教师、医生中的其中一种。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不是工人, 只有刘阿姨和李叔叔的职业相同。请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 什~~么~~?~~~~~~~~~~~~~~~~~~~~~~~
5.A,B,C,D四人中只有一人体育未达标,当有人问他们是谁体育未达标时,A 说:“是B。”B说:“是D。”C说:“不是我。”D说:“B说错了。”若只有 一个人说的是真话,则体育未达标的是谁? 【答案】B与D说的话刚好相反,所以他们两个人必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一个人 说的是假话。因为题目中明确给出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所以A和C说 的是假话,由此可以推断体育未达标的是C。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相关习题。
小红 小丽 小刚 √ ×× ×√ × ×× √
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分析推理
六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
只要每班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
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
同班的?
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
A B C D E F A和D同班
甲乙丙丁
主谋
×× √ ×
丙是主谋。
1.认真填一填。
(1)四个小朋友比身高,甲比乙高,乙比丙矮,丙比甲高,丁最高。他们按身高
从高到矮排列是( 丁 )>( 丙 )>( 甲 、南京这3个城市之间,火车站应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4.数学思考
第2课时数学思考(2)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警察叔叔破案的影片吗?警察叔叔根据一些线索进行推理,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你们想不想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1.课件出示简单的推理问题,学生回答。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那么,他们两人究竟各拿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
(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那么小丽拿的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和小刚说的话可知小刚拿的是社会书,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
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二、复习讲授
课件出示例2: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
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
D、E;第三次有A、
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3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有2个班长,每次开会,每班只有1位班长参加。
3.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谁同班?组织学生议一议,并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A不可能和B、C同班。
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只能和谁同班?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A只可能和D、
E、F同班。
4.教师: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这些条件又说明
了什么?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5.教师:看了这些条件你有何感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一试。
课件展示问题:
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投影仪)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教师: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
(板书:A、D同班,B、F同班,C、E同班)
6.教师: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三、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二十二第6、7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4)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并进行集体教学。
(5)全班齐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生之前尽管已经接触了比较多的数学广角系列安排的内容知识,但前后的知识联系看起来并不紧密,不过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却是一贯的:都强调数形结合,都强调合作探讨与交流,也都强调策略与方法的优化等,尤其是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鉴于此,本课在设计时,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将思维充分调动起来,重视“说”的过程,在“说”的过程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比交流和优化,并相应渗透数学化的思想,体悟数学的简洁美。
学生只有在借助表格说思路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其价值,才会认同,才会
自觉加以运用。
这种运用的目的是对方法的认同,并非要在一节课中做对太多的推理题,这也不现实,因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
毕竟,严密的推理尤其是信息条件比较复杂的推理更是挺费时间的。
如果学生能在课后对推理知识有比较高的热情,并且在以后遇到同类问题能够想到运用这种方法去尝试解决,应该说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基本目标。
纵观全课,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充分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通过直观教学,数形结合,以简驭繁,让学生的探究有目标,学生的思考有深度,学生的交流有实效,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认识更深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确有提高。
我的困惑是对教材中表格的处理,是否该发放给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能顺利达到同样的目的吗?如果直接发送,是不是前功尽弃?又是否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