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
9
礼仪
•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民主共和精神,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 山宣布废除跪拜、作 揖等礼节,代之以鞠 躬、握手。礼仪的简 化,显示出平等、自 由等文明精神。中外 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 方的握手礼节。
10
称谓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
大变化是改称呼。清朝官场中
的“老爷”“大人”的称呼是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风俗 的变迁
剪辫
服饰 不缠足 礼仪称谓
1
断发
•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 出《剪辫通 令》,结辫 陋习至此革 除。
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子成 了革命的一种标志,所谓 “不剪发不算革命”,人们 抵制的现象也不断发生, 革命军和青年学生就给他们 强行剪辫。蓄辫的旧习渐渐
地被革除。
3
服饰
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 拘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 舒适方便方向发展。 当时,中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4
5
满族旗袍
6
现代古风旗袍
7
返回
不缠足
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 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 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 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 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 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 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不缠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 地位并改变生活。
8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裹足的陋习有关。 裹足的陋习始于隋,在宋朝广为流传, 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 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起小脚。 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 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 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

原创8: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原创8: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11工程”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远贫困地区的小学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 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 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 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 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
2.奠基措施 (1)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建立人民 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 农开门。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 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2.曲折的原因 “左”的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 3.影响 青少年一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缺失;专门技术人才的缺 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 的加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 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90年代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存在问题:
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义务资金短缺; 地区发展不平衡; 学生(女生)辍学率较高;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不稳定。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的含义 振兴教育,势在必行。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 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 教育。在各个领域,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当今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与 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 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 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 衰,系于教育。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 教育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第21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1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慈禧的画像
现代电视中慈 北京天桥电影院 慈禧的照片 ←《渔光曲》剧照 ←《定军山》剧照 1905· 北京丰泰照相馆 禧的剧照 照相技术和电影技术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从西方传到中国。 我国第一部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 我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京剧舞台片
《定军山》剧照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1905年拍摄的、由京 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 的京剧片《定军山》。
我知道:现在的社会习俗有哪些?
说一说:近代社会习俗有哪些?
发式、服装、饮食、 礼节、称呼、其它
剪发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简便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军 警为行人剪辫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近代男子发式
近代女子发式的变化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民国女子一字式前 刘海短发
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明 星:
胡蝶在《歌女红牡丹》中的 剧照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 影节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剧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去, 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这就是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西单 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女子进入的戏园。
社会习俗的变化
2、易服饰
女装 清朝 男装 女装:旗袍 20世纪 20年代 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
族满
汉 族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孙中山和中山装 清朝官服
你知道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 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 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 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 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 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 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 。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 理念。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子备课名师教案 中华书局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子备课名师教案 中华书局版

《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子备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的出现。

2.《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

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三、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代中国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在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方面发生的变迁。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3.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展示并说明所搜集的有关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资料、演示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原因和影响,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示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法指导与评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大部分同学都是十四五岁的年龄,从你有记忆开始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也就是从2000年到2010年,在你的这十年的人生中,你感觉到身边生活的一些变化了吗?踊跃参加,争相回答:生1:我们村的路修好了,车子行走方便多了。

生2:我们家现在用上了手机,以前装的是电话,没人在家的时候就接不到。

生3:我们家的老式彩电换成了现在的液晶电视。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学习新课通过搜集资料拓1.(多媒体展示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课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①请搜集“交通工具”组的同学展示资料。

同学争相展示搜集的马车、轿子、帆船和早期火车、汽车、轮船图片,以及现代磁悬浮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图片。

(结合教材和所搜集的资料,学生基本能够答出)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图片对比演示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体会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八年级(上)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八年级(上)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 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 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 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 原因、评价。
六、说教法
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 历史感受; 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 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2.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 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 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 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 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 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 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如张国 立、王刚、陆毅等)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 片。我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三寸金莲” 的来历。明星、故事这两大元素将所有学生 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第21课《社会生 活的变化》说课 稿
一、说学情:




你对历史感兴趣吗?为什么? 你平常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的历史问题? 你希望老师提供哪种资料(文字、图片、影 像……)? 你希望老师怎样与你一起解决历史问题(一般 讲解、借助多媒体讲解、讨论或辩论……)? 你对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在社会生 活方面的变化有了解吗? 说说你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人们头上那根辫子 的看法(该不该剪?为什么?)?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马 褂
中 山 装
西 服(外来)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社会的
变革
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由表及里、由 物质生活领域向上层建筑领域扩展的趋势。
当堂训练
1.1865 年,为推行洋务运动,李鸿章特意聘请了几位 从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学生,并用电报向朝廷报告了此 事。请你找出错误之处。 京师大学堂改为京师同文馆,因为洋务运动中洋 务派于1862 年他办了京师同文馆,而京师大学堂则是 1898 年戊戌变法中创办的。 电报是错误的,因为中国开始架设是19 世纪70 年代,而1865 年则是19 世纪60 年代。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与上海的亲友 取得及时联系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 )
务印书馆——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0世纪初的商务印书馆
民营出版业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 影是1905年拍摄的、 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 主演的京剧片《定军 山》。
《定军山》剧照
电影
Hale Waihona Puke 渔光曲《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 获奖的影片——《渔光曲》
近代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1、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为什么发生 了变化?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样 的特点?
古代最快的信息传递 方式—烽烟及炮声
早期电报机
1872年诞生在上海的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 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 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 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 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 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 息。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 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 “百科全书”。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

1998年实施“985工程”计划;
大力发展西部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三个面向”“希望工程”“211工程”
“985工程”
1970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0 1993 1995 1998
恢复高考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科教兴国”
山东蓝翔职业技术学校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小,越来越 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 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 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 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我要上学
苏明娟与她可爱的女儿
“一张照片改变命运”。1991年,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让中国人记住了那双 大眼睛。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也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后来从安徽大学 毕业,现已是一名银行白领。工作后,苏明娟把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并 且每年都在奉献爱心,帮助有需要的孩子。
课堂检测
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 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 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 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 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革 命”,批“走资派”; ⑵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
⑶ 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张铁生,1968年 中学毕业后下乡插 队。曾任兴城县白塔 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 产队队长。1973年被 推荐上大学,参加文 化考试时交白卷,被 树为“反潮流英雄”。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 (3)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 (3)

你知道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 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 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 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 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 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 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 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3、禁缠足
A 西服
B 旗袍
清末民初在进步,社会生活面貌变, 照相电影均出现,首部电影《定军山》, 追求平等新国民,改变称呼剪发辫, 西服高领中山装,时代潮流服饰显。
5、废跪拜
民国成立后,专门制订了“礼制”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
所取代
1、各地兴起剪辫运动是在(B)
A、洋务运动开始之后 B、辛亥革命爆发之后
C、维新变法运动期间 D、五四运动的后期
D
2、20世纪20年代之后,各大城市流行的女士服装是()
A、西服 B、褂裙 C、长衫 D、旗袍 A
3、剪辫运动直接带动兴起的服务行业是() C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第5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文化生活的变化 照相、电影、报刊、 近代图书出版
二、社会风俗的变迁 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
一、文化生活的变化
1、照相术传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 2、电影传入中国——19世纪末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1905年,《定军山》
A、理发业 B、服装业 C、制帽业 D、饮食业
A 1、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A《定军山》
B 《渔光曲》
C《难夫难妻》
D 《风云儿女》
B 2、电影传入中国后,首先落户于哪个城市

课件9: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9: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恢复高考意味着制度理性的回归。——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恢复高考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
—— 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
(1)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2)思想解放的先导性作用。 (3)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 (4)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 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9% 。
西藏拉萨大学培 养的硕士生
谢谢观看!

2.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 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 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5年)
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主要任务
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
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必须为国家服
务,学校须向工农开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有何不同?
(提示:任务、对象、性质)
任务:由为封建、买办势力服务变为为国家建设服务。 对象:由少数人变为工农大众。 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变为人民教育。
2.新中国头17年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1965年7月沈 家琳作 《半工 半读育新人》
新中国制定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及规 章,实施了新学制,建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了大批新型学校。到 1965年,中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专业学校1 265所,普通中学1.8万 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 13138.4 万人,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图练习版PPT培训课件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图练习版PPT培训课件

教育与
教育与社区融合
教育将更加融入社区生活,服 务社区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考试制度改革
近代教育改革了考试制度,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再只以考 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近代教育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 和发展机会。
教育方法的创新
1 2 3
多媒体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
近代教育开始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和信息技术, 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
终身学习
人们将更加注重终身学 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 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
社会。
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将继续发展, 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
学习方式。
产教融合
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产业 的结合,培养符合社会
需求的人才。
未来社会生活的展望
01
02
03
04
智能化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 将更加智能化,便捷高效。
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
02
近代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
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03
近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教育制度的改革
学制改革
近代教育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 育体系,使得教育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文明进步。
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培养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 力支持,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教育机会的平等分配,打破社 会阶层固化,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 地位。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2、教材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 3、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通讯、通讯工具有哪些?鸦片战 争后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 4、近代文化生活发明发生了什么变化? 5、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哪 些方面?体现出什么思想? 6、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君、先生
1、社会习俗的变化给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想解放、倡导人人平等,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2、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①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 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 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 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 ——国门被打开。 ②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 总之,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使中国 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乐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 必然。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 足的。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足是个 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为脚 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 小、尖、弯、香、软、正”七个要诀的小脚。
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会”,康有为坚决不让自己 的女儿缠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 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 从此,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渐减少。不缠 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地位并改变生活。
《申报》
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出版机构

第21课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1课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军 警为行人剪辫
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清末剃发图
近代男子发式
近代女子发式的变化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民国女子一字式 前刘海短发
2.易服饰
清朝官服
孙中山和中山装
女装:长衫长裙 清朝 男装:官服、长袍马褂和短装 女装:旗袍 20世纪 20年代 男装:西褂
2.京师大学堂
创办时间 1898年 办学方针 中西并用 办学宗旨
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京师大学堂旧址
地位: 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3.《奏定学堂章程》1904
科举制
新型学校制度
二、社会习俗的变迁
英国人伶俐曾这样说:“中国人是 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 的猪尾巴、奇装异服以及女人毁形 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 漫画家以题材。”
长袍
满 族
汉 族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改良后的旗袍
西 装
工人服
中山装
清末民初时,老式婚礼上也 可见西装革履的人。
大人、老爷
3.改称呼
先生、君
时间: 1912年3月 人物: 孙中山
内容: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 间以“先生”或“某君”相称。 意义: 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4.变礼仪
跪拜、作揖
鞠躬、脱帽、握手
民国成立后,专门制订了“礼制”
意义: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小脚一双眼泪一筐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
剪发辫 易服饰
改称呼 变礼仪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 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 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 期 火 车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御用汽车
轮船

最新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最新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最新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课程标准(一)内容标准(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照相、电影和《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生活时尚、大众传媒出现的时间和引起的文化生活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放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分组搜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电影资料、报刊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生活变化的比较、概括能力。

(2)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2)西方资本主义对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旧的封建文化、生活体系,由此培生初步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知识要求上处于了解层次,但在能力上要求较高,要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这符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释读。

难点:本课的难点与重点相同,即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会生活近代化。

近代化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涉及政治、济、文化等各方面。

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在界近代化潮流中,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在晚清民国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俗习惯、新潮流、新时尚,例如照相、电影、剪发辫、易服饰等等,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包括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近代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掌握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收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相关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八年级历史 第6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1课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历史

八年级历史 第6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1课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历史

服饰
清末之前
清末民初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老爷、大人
先生、君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课后作业(zuòyè) (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变化。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shèhuì)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2)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八股取士束缚了教育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
国教育开始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下列说法中能体现中
国近代教育发端的有
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②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开办新式(xīnshì)学堂 ④废除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9/2021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课后作业(zuòyè)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课题(kètí)探究与检测
请回答:
(1)从表中看,当时清政府最重视的一门课程是
什么?设置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又是什么?
最重视(zhòngshì)讲经读经。培养目标是做官和升学。
(2)表中的修身(xiūshēn)课大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
课。而算学、图画、体
操思其想实政大治体(或就道相德当与于法我们治今) 天的_______、
12/9/2021
第六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1946—1949年)
第21课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xuéxí)目标
课前预习
课题探究(tànjiū)与 检测
课后作业(zuòyè)
第一页,共二十五页。
学习(xuéxí)目标
课标要求
学习重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一)课标要求:
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学习重点:近代新式教育、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新式教育的开端
1.鸦片战争前后,教会学校将西方的教育方式引入中国。

2.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了京师同文馆等30多所新式学堂。

这些学堂重视外语、科技和军事人才的培养。

3.1898年,作为维新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

学堂以“中西并用”为办学方针,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培养宗旨。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1912年,它改名为北京大学。

4.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的学制,标志着我国新型学校制度正式确立。

它将整个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

5.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三、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西方近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入,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习俗。

(2)辛亥革命的影响。

2.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1)剪辫子: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子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剪辫令”。

(2)服饰的变化: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舒适等方向发展。

西服、中山装、旗袍等新式服装开始流行起来。

(3)称呼的变化:民国初年,“大人”“老爷”等旧称呼改为“先生”“君”,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

(4)交往礼节的变化:跪拜、作揖等清朝通行的礼节也被废除,代之以鞠躬、脱帽和握手。

(5)婚礼仪式的变化:交换戒指、宣读证书、行鞠躬礼等新式婚礼仪式开始在大中城市出现。

3、旧社会的陋习:缠足。

它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

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而兴起于南宋。

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

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缠足给妇女带来严重的痛苦。

1912年,中华民国禁止女子缠足。

4、科举考试的由来和废除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实践证明,在经济和社会已经发生了重
41
大变化的情况下,教育方式和选拔制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变革与创新。

四、课堂练习题。

1、完成《优化设计》练习题。

2、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同文馆
B.马尾水师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金陵大学
(2)在封建社会,国家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这项制度在中国沿用了1 300多年。

一直到哪年才被废除()
A.1898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49年
(3)中国的近代教育开端于()
A.鸦片战争前
B.洋务运动期间
C.维新变法期间
D.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
(4)民国初年,最具特色的男子服装是()
A.西服
B.中山装
C.高领服装
D.长袍
(5)下列称呼在中华民国初年使用最为普遍的应该是()
A.师傅
B.大人
C.同志
D.先生
(6)“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中国近代,“同文馆”最早出现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民国建立初期
(7)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过巨大贡献。

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历史相符的有()
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②其建立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近代中国设立的最高学府④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下列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件大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设立京师大学堂
③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④废止科举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④②
D.④①③②
(9)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