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 十年,帝禹东巡狩》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每周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每周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每周一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那么怀光不可得。
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
〞遂径造城下,呼怀光守将徐庭光,庭光帅将士罗拜城上。
燧知其心屈,徐谓之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
〞庭光等复西向拜。
燧曰:“汝曹自禄山已来,徇国立功四十馀年,何忽为灭族之计!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
〞众不对。
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将士皆伏泣。
燧曰:“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
弟坚守勿出。
〞皆曰:“诺。
〞壬申,燧与浑瑊、韩游瑰进军逼河中,至焦篱堡;守将尉珪以七百人降。
是夕,怀光举火,诸营不应。
骆元光在长春宫下,使人招徐庭光,庭光素轻元光,遣卒骂之,又为优胡于城上以侮之,且曰:“我降汉将耳!〞元光使白燧,燧还至城下,庭光开门降。
燧以数骑入城慰抚,其众大呼曰:“吾辈复为王人矣!〞浑瑊谓僚佐曰:“始吾谓马公用兵不吾远也,今乃知吾不逮多矣!〞诏以.庭光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
甲戌,燧帅诸军至河西,河中军士自相惊曰:“西城擐甲矣!〞又曰:“东城娖队矣!〞须臾,军士皆易其号为“太平〞字;怀光不知所为,乃缢而死。
及李泌赴陕,上谓之曰:“朕所以再三欲全怀光者,诚惜璀也;卿至陕,试为.朕招之。
〞对曰:“陛下未幸梁、洋,怀光犹可降也。
今那么不然。
岂有人臣迫逐其君而.可复立于其朝乎!纵彼颜厚无惭,陛下每视朝,何心见之!臣得入陕,借使怀光请降,臣不敢受,况招之乎!李璀固贤者,必与父俱死矣;假设其不死,那么..亦无足贵也。
〞及怀光死,璀先刃其二弟,乃自杀。
朔方将牛名俊断怀光首出降。
河中兵犹万六千人,燧斩其将阎晏等七人,馀皆不问。
燧自辞行至河中平,凡二十七日。
燧出高郢、李鄘于狱,皆奏置幕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诏以.庭光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卿至陕,试为.朕招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C.岂有人臣迫逐其君而.可复立于其朝乎某所,而.母立于兹D.假设其不死,那么..耻师焉..亦无足贵也于其身也,那么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史记·夏本纪》全文·注释·译文赏析
《史记·夏本纪》全⽂·注释·译⽂赏析【说明】夏本是⼀个古⽼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多个部落联合发展⽽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领禹因治⽔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启,从⽽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个奴⾪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们展⽰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化及⼈民⽣活等⽅⾯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泛滥,民不聊⽣,虽经⼤⼒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存和发展的⼀个⼗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个有抱负⽽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业并吸取⽗亲鲧(gǔn,滚)治⽔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和毅⼒,获得成功,在⼏百万平⽅公⾥的⼟地上,呈现出⼀派怡然富⾜、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情,向⼈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考察了九州的⼟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海,万⽅朝宗于天⼦的统⼀、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好局⾯。
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插进了皋陶(yáo,姚)论“九德”以及舜和皋陶关于元⾸和股肱(gōng,⼯)的歌词,这也反映了古⼈理想的天⼦及诸侯⼤⾂的⾏为和道德规范。
与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马迁也⽤简约的笔触,勾画和鞭挞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
《夏本纪》是⼀部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民的公仆,⼈拥护他。
夏本纪分析
•
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 启登临帝位后,有扈氏不来归从,启前往征伐,在甘地 大战一场。战斗开始之前,启作了一篇誓辞叫做《甘 誓》,召集来六军将领进行训诫。启说:”喂!六军将 领们,我向你们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视仁、义、礼、智、 信五常的规范,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 绝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战车 左边的射手不从左边射击敌人,车右的剑手不从右边击 杀敌人,就是不服从命令。驭手不能使车马阵列整齐, 也是不服从命令。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先神灵面前奖 赏他;谁不听从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杀掉他,而且要把 他们的家属收为奴婢。”于是消灭了有扈氏,天下都来 朝拜。
• 5、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 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 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 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 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 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 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 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 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及山川之便利。
• 6、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
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 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 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 8、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
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 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 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 夏后,姓姒氏。
• (补充) •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 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 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 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 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 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 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 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 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 至公元前 11 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 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 3 000 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 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 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 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 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 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9.(2022·黄冈模拟)商鞅从“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这一原
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D )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10.(2022·江西)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
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B)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11.★【教材素材题】(2022·宜昌)《论语》记载孔子话语:“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话
语说明孔子具有
( C)
A.民本思想
B.无为思想
8.(2022·黄孝咸模拟)李冰治水过程中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和 “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六字诀和八字真言。以顺水之性、崇尚自然、 天地人和谐为理念,为后代“立万世治水者法”。这表明了李冰( A ) A.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提倡无为而治的治水理念 C.主张通过立法来防治洪水 D.强调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专题3 文言文阅读一、(2024届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明代人物传记】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题型:句子翻译】(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二、(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先秦子书+儒家】〔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
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题型:断句】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证
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证湖北阳新李锦李氏自得姓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现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大姓。
李氏历代帝王将相,名贤辈出,史不绝书,更由于李渊、李世民父子开创的大唐王朝,使得李氏追根溯源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但现今各地李氏宗谱中记载李氏世系仍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如:老子李耳的世次问题,有记李利贞下十一世,有记十五世,有记十七世),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族谱专家”,抄袭一些宗谱上的资料,不加考证,把前人没有搞清楚甚至错误的东西照抄下来,杜撰李氏先祖世次世系、名讳、图像,编造漏洞百出的李氏源头主世系。
致使一些不懂宗亲文化,又非常热心的宗亲,盲目抄袭李氏源头主世系,以致祖宗世系啼笑皆非。
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文献史料,考证编排自皋陶至唐高祖李渊的世系,力求介绍完备,力求深入探考研究,抛砖引玉,以求对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绵薄之力。
一、从皋陶到李利贞的世系1、皋陶出生大致时间结合《史记•虞舜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和《竹书纪年》:“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的记载,在舜三年时皋陶已经是舜的士师,当时他年龄应该在40岁-60岁之间,舜在位39年,据此推算,皋陶去世时年龄在80-100岁左右,这和传说中的皋陶活了106岁基本吻合。
《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皋陶是在禹建立夏朝之前已经去世,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大禹建立夏朝时间在公元前2070年,按皋陶活了90岁推算,他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160年。
2、皋陶与大业、伯益的关系关于大业其人,史载阙如,渺不可考,惟知其是赵(嬴秦)族第一位有名字的男性始祖。
而对于皋陶其人及事迹,先秦文献则多有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云:帝舜“命咎陶作刑”。
《论语•颜渊篇》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荀子•成相》“禹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
先秦其他诸子如《墨子》、《孟子》中也都不乏对皋陶的赞美之词。
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 陶老师在“五氏传承”的小文中,列出了“五氏”的基本特征。
按远古人类经济活动发展演进的过程排序,应为()A.①③②④⑤B.②③①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⑤①②③④2. 对下面文物及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将军盔形器”,河南安阳出土。
是铸造青铜器盛接熔化铜水的坩埚。
约可熔铜12.5公斤。
铸后母戊鼎时需70个以上的坩埚。
每个坩埚四人同时操作。
①商朝时已掌握熔化原料及液态金属成型技术②此器物的出现代表当时金属农具的广泛使用③表现出当时的青铜铸造组织严密、分工细致④铸造此鼎意味着收天下之兵实现宇内大一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
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
它表明当时的中国()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
4. 由于环境特征、民族宗教、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
下列主张与图中地域序号对应正确的是()A.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B.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③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故民壹务 D.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 中国拥有浩瀚的史学文献与久远的史学传统。
“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杀无罪曰杀,杀有罪曰诛,下杀上曰弑……”。
史书的编纂体现出()A.史学即史料B.注重修辞与文体C.史学即正史学D.客观与主观统一6. 这是产生于我国周代的一种报告的呈送和审理方式。
战国时,魏、秦两国即已实行,是秦汉时期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
这一制度为()A.刺史制B.厂卫制C.上计制D.察举制7.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汉朝将前代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
后收入《汉书·律历志》“度者……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衡权者……衡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夏本纪》导学案
预习导引:《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记,系统帝叙述了从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课文是其节选部分。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请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女平水土:“女”通“汝”。
致费于沟淢:“淢”通“洫”,田间水道。
九州攸同,四奥既居:“奥”通“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原”通“源”,源头。
六府甚,众土交正:“正”通“征”,征收。
于是帝锡禹玄圭:“锡”通“赐”。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同“避”。
躲开。
)看译文,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 第1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曾大父”:曾祖父。
)2 第2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怀山襄陵——负命毁族——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巡狩——殛——诛怀:环抱;襄:漫上。
负:违背;毁:败坏。
等之:等,比较、衡量;之,指鲧。
巡狩:古代帝王巡视诸侯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殛:流放。
诛:惩罚。
)3、第3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成美尧之事——维是勉之——让于——女其往视尔事矣成美尧之事:美,使动用法,即发扬光大的意思。
维是勉之:维是,做好这件事;勉,意动用法,意思是好好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名校模拟精选专练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名校模拟精选专练一、(2021年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君死孝文时。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
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B.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C.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D.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历史小论文(3)
爱国须有道——浅析夏朝建立者之争近来翻看历史书,发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问题:老版的历史教科书称:“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新版教科书称:“禹建立夏朝,传位给儿子启。
”在夏朝建立者是是谁的问题上,新老教科书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议呢?是史料记载不同?还是考古又有了新发现?上网一查,原来都不是。
夏朝的历史,并无具体的文字和年代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并没有关于夏朝的新发现。
教科书上关于夏朝建立者的修改,据查其依据来自于1996年——2000年我国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查到这里,我总算是明白了:课本的修改是有据可依的。
本来到这里,这次历史小探究也应该结束了,但再一看,问题又出来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负责人明确表示——此次研究,并未涉及到夏朝建立者的问题,我们不主张在教材中采用“禹建立夏朝”的说法,这种说法并不严密。
我算彻底糊涂了:夏朝的建立者是谁真的这么难以区分吗?我还是自己动手查一查吧。
首先,想知道谁建立了夏朝,就必须先弄清楚夏朝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形成有什么标志。
现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判断标准是:政权世袭制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成书于宋代的《三字经》也提到“夏传子,家天下。
”这说明中国传统意识中,也把世袭制(即“家天下”)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
既然判断标准已经统一,我们只需搞清楚世袭制(即“家天下”)是从谁开始的,就可以明确谁建立了夏朝。
新版教科书上说“禹建立夏朝,传位给儿子启。
”照这么说,就是禹开创了世袭制,成了夏朝的建立者。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查一下古籍记载,原来不是这么回事儿。
我国史书中成就最高、可信度最高的当属《史记》了。
《史记·夏本纪二》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
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意思就是说:禹外出考察,不幸死在了会稽,把位子传给了益(据载是禹治水的助手、东夷部落的首领);守完了三年的孝,益一看天下形势不对,跟自己一心的人太少了,就又把位子让给了禹的儿子启。
文言文阅读《史记夏本纪》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
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鯀之业。
尧崩,常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甚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於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六府甚脩,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
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胆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离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节选自《史记·夏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B.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C.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D.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轩辕氏。
绍兴资料
繁华富庶绍兴自古繁华地,晋唐宋时期都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有“国之东门、泱泱大邦”的美誉,关系着全国的经晋唐风华济盛衰。
魏晋时期,绍兴商品经济最为发达,士族门阀盘踞,豪贵奢华、敷衣天下,是国之倚重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上海。
文化方面,当时的会稽,是整个东晋最大的明星聚居地,有着呼风唤雨的号召力,类似于今天的北京。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唐朝中期以后,绍兴富甲天下,成为关系着全国经济盛衰的地方。
杜牧曰:“越州机杼耕稼,衣食半天下。
”即越州每年上缴的赋税可以养活半个天下。
黄巢继而转攻越州,这一带是当时唐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号称“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是唐朝政府必须全力保护的地区。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
华贵天城风华——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
名山——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名湖——稽岭好风吹玉佩,镜湖残月照楼台。
滨海——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大气——越绝江东第一州,邦人相庆得贤侯。
天城——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
繁华——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
风流——江东风流会稽伯,玉壶贮香倾琥珀。
王气——禹驾黄龙入九霄,空山阴有百神朝。
华夏——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
华贵——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
宫廷——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
江南——江南三月春事浓,春风十里东山云。
豪气——千骑东方侯会稽,家国迢迢向越台。
天上仙都绍兴是名冠华夏的东方都会,从舜会百官到夏朝开国、从越国首都到会稽国都、从魏晋大都到隋唐名仙都绍兴(4张)都、从宋室故都到文化大邦、从辛亥风云到叱咤上海,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绍兴是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城市,舜会百官、禹会诸侯、春秋争霸、魏晋风流、唐诗之都、宋室中兴、文艺复兴、辛亥光复、民族脊梁……每一段历史,都散发出瞩目万里的中华豪气。
绍兴是唯一融王气和仙气于一体的城市,“天子之城、天上仙都”传为美谈。
现存华夏第一陵“大禹陵”、江南地区最大皇陵“宋六陵”。
《三皇五帝》
《唐虞之道》“六帝”新释郭店楚简《唐虞之道》载有“六帝”说,其文曰:“六帝兴于古,咸由此也。
”①先秦典籍如《国语》、《左传》、《论语》、《墨子》等书均未有“六帝”记载。
与“六帝”说相类的“五帝”说,至战国后期则颇为流行。
②相较而言,“六帝”说鲜见于史书。
作为《子思子》佚文的《唐虞之道》是目前发现的先秦典籍中最早涉及“六帝”的文本。
③“六帝”指哪六古帝?子思称引“六帝”依据何在?就目前发表的有关论文来看,仅见周凤五先生引郑玄注释“六帝”为轩辕、少昊、高阳、高辛、陶唐、有虞(又作黄帝、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
④依笔者愚见,其解释颇有商榷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唐虞之道》的主旨思想,结合先秦历史背景及文献,对“六帝”说作一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一、“六帝”说探讨周凤五先生考释“六帝”,其说源自西汉末年出现的《世经》,⑤按五德终始说依五行相生次序排定的古帝系统得来。
《世经》所定古帝王系统前八位为:太昊炮牺氏—(共工)—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该顺序由木火土金水五德确定,共工、帝挚不在五德之内,故不计入。
汉代自《尚书大传》以下几种纬书将伏羲、神农列为三皇,于是在通行五帝说中多出了少昊。
孔颖达《尚书正义》引郑玄《中候·注》说是“德协五帝座,不计多少,故六人亦名五帝”。
该“六帝”说晚出自西汉末,依五德终始排定,以之作战国中期子思“六帝”说的解释,并不可靠。
顾颉刚先生论断少昊为汉人将之插入五帝的组合而有成为“六帝”趋势,⑥可信。
至于是否如顾颉刚先生认为的少昊氏加入古史系统自刘歆始,学界有争议,⑦非本文所能定论。
另外,汉人将金天氏、少昊合二为一,这在先秦史料中是没有的。
崔述曾言:金天氏之名见于《春秋传》,但云“裔子为玄冥师”而已,未言为少昊也。
……少昊氏之子虽为玄冥,然烈山氏之子柱为稷,周弃亦为稷,颛顼之子亦为火正,高辛氏之子阏伯亦为火正,则玄冥一官亦不必少昊氏之子孙而后可为也。
初一历史题
初一历史题一、选择题(共50分)1.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说法最能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这一结论的是()A.《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 遗址中发现的骨器、角器和饰物D. 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2.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
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
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3.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
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C.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4.《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C.伯益建立了夏朝D.益继承了禹的王位5.如图所示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
从历史研究的价值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A.西周手工业的状况B.西周的兴衰更迭C.先秦文字演变路径D.西周的诸侯征战6.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共进行战争483次,其中郑国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这一时期列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矛盾B.发展经济C.争当霸主D.镇压起义7.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这个强大的政策是()A.承认土地私有 B.编制户口 C.奖励军功 D.奖励生产8.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康熙皇帝与祭禹新解
康熙皇帝与祭禹新解◎刘丽萍摘要:康熙帝是清朝第一位亲祭禹陵的皇帝。
他对祭禹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沟通满汉,适宜大一统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是因为清代黄河改道的客观需要。
因此,其在当政期间从祭禹的历史文化、到祭禹旧制的学习、祭祀新规的制定以及亲祭禹陵、遣官祭禹都力行躬行,对后代帝王影响深远。
关键词:康熙祭禹沟通满汉黄河改道祭禹制度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最长、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当政期间积极学习汉族祭祀文化,加强了满汉两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比如其祭禹,从祭禹的历史文化,到对禹祭旧制礼仪的学习倒祭祀新规制定的审慎思考,再到亲身赴会稽祭禹、遣官祭禹,都说明了康熙对华夏开国皇帝大禹的重视。
为什么要祭祀?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沟通满汉,适宜大一统政策;二是清代黄河人工改道的需要。
先谈谈康熙为沟通满汉,适宜大一统国策,在祭禹方面的种种作为#(-)康熙对周代以来中华祭祀文化制度的学习和肯定依据《礼记-祭法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①又《礼记•祭法》中“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
祖颛顼而宗禹”。
②大禹已经成为祖先神接受后代的祭拜,夏朝开国以来对黄帝、鲧、颛顼和大禹都是举行帝王大祭祖先神的仪式的。
周代设立了古代成为祀主的五大标准,并且将尧舜禹汤文武并列,为后代帝王树立了可以效仿的榜样。
康熙亲祭大禹前曾在礼部的谕旨中提到“兹行次浙省,禹陵在望,念大禹功德隆盛,万世永赖,应行亲诣旨,以展企慕之忱”,表明对汉族奉祭圣王标准的认可。
祭禹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共同祖先的祭祀,团结民众。
《国语•鲁语上》陈述了古代圣王制定祭祀制度的法则,称述了大禹因为以德修鲧之功,位列“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之中,接受后代占祭;另“少康中兴”的季杼,率领大禹的后裔恢复夏后氏的天下,依靠的就是对共同祖先的祭祀。
原文如下:-82-康熙皇帝与祭禹新解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夏本纪 十年,帝禹东巡狩》阅读答案
《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7、下面对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组是()A、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属:zhǔ,属意:倾注心意,归向B、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洽:融洽,和谐。
这里有顺服的意思。
C、而辟居箕山之阳。
辟:开辟D、是为夏后帝启。
后:帝王8、下列每组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天下授益欲以客往赴秦军B、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及禹崩,虽授益虽九死其犹未悔。
D、益之佐禹日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翻译画线句子:①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译文:②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译文:7、C(辟:通“避”。
)8、D(D中的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中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把,后一个“以”可解释为“带领,率领”,B中前一个“焉”是代词他,后一个“焉”是助词。
C中前一个“虽”是虽然,后一个“虽”是即使的意思)9、①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
②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夏本纪》全文阅读及翻译
夏本纪作者:司马迁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覃怀致功,致于衡漳。
其土白壤。
赋上上错,田中中。
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鸟夷皮服。
夹右碣石,入于海。
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坟,草繇木条。
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贡漆、丝,其篚织文。
浮于济、漯,通于河。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
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
田上下,赋中上。
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
王国维诗选咏史二十首
王国维诗选咏史二十首一【原文】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①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②【注释】①“回首”二句:回顾西方的边境,形势渺渺茫茫。
华夏种族向东迁徙,经历了多少艰难岁月。
西陲:西面边疆。
诗中指甘肃、新疆以西地区。
星霜:星辰霜雪,一年一度转易,因以星霜指年岁。
亦有艰难辛苦之意。
清末以来,一些中外学者提出汉族西来说,时静安亦受其影响。
20世纪考古大量发现,证实中原地区在远古时已有人类居住,西来说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否定。
②“何当”二句:什么时候能亲赴西陲,踏破一双草鞋来到昆仑山上,眺望遥远的故乡?何当:何时。
昆仑:昆仑山。
《周礼·春官·大宗伯》郑注:“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
”西来说者每以此为据。
此首咏华夏民族的来源。
二【原文】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
①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②【注释】①“两条”二句:两条云雾笼罩的山岭摩天拔地而出,迂回曲折的黄河绕着大地奔流。
两条云岭:指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
九曲:极言其曲折。
卢纶《送郭判官赴振武》诗:“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
”②“自是”二句:这里本是当年先民游牧的地方,曾产生过一位被称为伏羲的人物。
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亦作“伏牺”、“伏戏”,也称为“包牺”、“炮牺”。
《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地……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
”《汉书·律历志》载《世经》云:“作网罟以田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太平御览》表七八引《遁甲开山图》曰:“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牺生处。
”仇夷:即仇池。
在今甘肃成县。
此首咏华夏先民在西北游牧时期的传说人物伏羲氏。
三【原文】及及生存起竞争,流传神话使人惊。
①铜头铁额今安在?始信轩皇苦用兵。
②【注释】①“及及”二句:为忧虑自身的生存而引起种族间的竞争,流传下来的神话令人震惊。
及及:忧愁貌。
《萧笺》云:“诗中‘生存竞争’云云,当系从译本中得见。
一刻钟加分练(三)(4-5课) 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刻钟加分练(三)(4-5课)1.《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C.伯益建立了夏朝D.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2.上联:“商汤灭夏建都亳”,下联:“□□迁殷定国疆。
”下联□□中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A.夏桀B.盘庚C.商纣王D.周武王3.《尚书·周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据此可知,与这篇誓辞有密切关系的史实是( )A.夏朝建立B.商汤灭夏C.武王伐纣D.平王东迁4.西周分封的齐、鲁、卫、燕等诸侯国,实质上是周王室在东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将周人、殷人及其他居民共同纳入一个封国,削弱了旧势力的相对独立性。
上述材料反映出分封制( )A.依据血缘关系进行分封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D.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5.(2022·汕头期末)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根据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记载,周厉王长期勤劳治理疆土,打退了濮子国入侵,濮子国臣服厉王,同时东夷南夷二十六国也前来臣服。
这表明( )A.实物史料丰富了研究周厉王的视角B.“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C.《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D.实物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6.(2022·张家口期中)如图是保存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青铜器,这些信息表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A.造型优美B.体积庞大C.用途广泛D.铭文众多7.(2022·潍坊期中)《甲骨文编》收录“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7、下面对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属:zhǔ,属意:倾注心意,归向
B、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洽:融洽,和谐。
这里有顺服的意思。
C、而辟居箕山之阳。
辟:开辟
D、是为夏后帝启。
后:帝王
8、下列每组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天下授益欲以客往赴秦军
B、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及禹崩,虽授益虽九死其犹未悔。
D、益之佐禹日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翻译画线句子:
①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译文:
②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译文:
7、C(辟:通避。
)
8、D(D中的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中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把,后一个以可解释为带领,率领,B中前一个焉是代词他,后一个焉是助词。
C中前一个虽是虽然,后一个虽是即使的意思)
9、①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
②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