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勇:“学霸找不到工作”是个伪命题
高学历低就业案例
高学历低就业案例
一、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
要知道北大可是名校,清华北大一直都是很多人向往去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出来的人,应该不愁找工作才对,陆步轩一开始是公务员,但是因为他欠债的缘故,才选择卖猪肉,还写过一本《北大屠夫》,只是一个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却做基层工作,让人感觉书白读了,不过现在猪肉卖得多贵啊,而且以陆步轩的名气,他是比做公务员还赚得多。
二、海归女硕士做保姆
保姆的工资很高,但也是苦力活,女硕士只是三十二岁,本应该是能够很好找工作的,年龄并不算大,但是竞争压力太大了,却只能做保姆苦力活赚钱,原本大家想的保姆都是没有文凭的人做的,现在已经内卷到这个地步了。
三、985毕业生做环卫工人
刘志存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也不算冷门,但是刘志存不喜欢坐在办公室工作,就回老家了,但是在老家找一个高薪且稳定的工作并不容易,多次求职都没能找到好的工作后,他就选择做环卫工人,而且已经做了四年。
学历高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
学历高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
学历高并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提升求职者的竞争力。
首先,学历是求职者学术背景和综合素质的体现,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求职者在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有着更强的基础。
在求职过程中,一些雇主可能会更倾向于招聘学历较高的求职者,尤其是在一些对专业要求较高的职位上。
然而,好工作并不仅仅取决于学历高低。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学历外,工作经验、技能特长、个人品质等因素同样重要。
有时候,一个学历稍低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出色技能的求职者,可能会比一个只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经验的求职者更具竞争力。
此外,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对学历的要求也不同。
一些行业或企业可能更注重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而非仅仅看重学历。
因此,求职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学历高虽然有助于提升求职者的竞争力,但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应该全面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设计背景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
她的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都较低。
不要求中考分数,这种宽入口就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这就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再加上我们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的时间,所学的课程又比较多,中职学校的设备与企业设备还有不小差距,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是很高,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只是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
毕业后主要是在各行业的生产第一线工作。
也就是说,所有的中职学校都不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安排学生坐办公室,进机关,开小车,当经理。
所以在校期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以及择业观。
教育目标通过讨论、案例、看视频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要有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奋斗精神。
在择业方面要目光长远,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理念,明白指望不劳而获,工作拈轻怕重,妄想一步登天的人永远不会有成绩。
课前准备1、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就业前景2、查阅收集有关就业信息的资讯3、老师搜集整理我国近几年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数据4、做好PPT教育过程一、数据说话(一)招聘会现在展放(二)近年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数据(三)学生阅读相关就业资讯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数据和相关的招聘就业信息有什么想法?1.就业市场情况?2.哪些岗位适合我们?3.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怎样?小结: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是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二是对劳动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提问】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中职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二、关于“应届毕业生”材料1: 12年广东省企业倒闭数量统计广东省12年1~9月全省新注册的企业超过9万家,关闭的企业有5万多家材料2:12年中国失业人数12年全国新增失业人数在2700万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城镇就业登记失业率是4%左右。
高学历就业难该如何破局
高学历就业难该如何破局在当今社会,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凸显。
许多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那么,高学历就业难这一困境究竟该如何破局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造成高学历就业难的原因。
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一些专业在招生时看似热门,但等到学生毕业时,市场需求已经饱和或者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自身的职业规划不清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导致在求职时盲目跟风,没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此外,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高学历人才数量增多,岗位竞争愈发激烈。
而一些企业在招聘时过于看重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高学历应届生来说,这无疑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破局之道呢?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同时,高校要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高学历人才自身而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在求学期间,就应该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相关技能。
此外,不要过分追求高薪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要保持务实的态度,从基层岗位做起,积累工作经验。
在求职过程中,高学历人才要善于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除了学历证书,还要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政府和社会也应该为高学历人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高学历人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
同时,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指导,搭建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企业在招聘时,也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潜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历和工作经验。
【时事论据】时事论据:清华毕业当保安_2000字
【时事论据】时事论据:清华毕业当保安_2000字近日,一篇名为《清华毕业生怎么了?成了一名保安》的微博引发了轩然大波。
该微博文章揭示了两位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现状,他们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去当保安。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也引发了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就业问题的思考。
首先,这一事件引发的广泛关注表明我们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级别名校的学生也不能幸免于难。
可以说,这种社会现象不仅仅是对于这两名毕业生而言,更是一个触及到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
其次,该事件对于我们对于教育和就业的认识也提出了很多的疑问。
是不是只有毕业于名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获得好工作,而其他的毕业生就只能默默无闻地当一名保安呢?我们对于职业选择的限制和约束是否过于严格?事实上,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是与其个人背景、经历、兴趣、特长及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有关,不能仅仅通过学历和学校的排名来判断。
第三,对于当前的社会而言,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人才和职业需求的匹配。
无论学校的排名、学生的成绩如何,最终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他能否应对工作和社会的需要。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识别和评价系统不够科学、合理。
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加强人才和职业需求的对接,努力实现人才的就业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最后,对于这两名清华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以保安的身份工作,固然面临着很多的不公和尴尬,但是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尝试着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寻求职业的突破和提升。
事实上,就业不是只有在看似高大上、逼格足的职位才能找到成就和价值。
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经营好自己的职业发展,尊重、珍惜每一份工作的机遇和经验。
总之,这一事件对于我们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认识都提出了很多挑战和思考。
【时事论据】时事论据:清华毕业当保安_2000字
【时事论据】时事论据:清华毕业当保安_2000字最近,有一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选择成为了一名保安。
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体现,而有人则认为这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问题。
笔者认为,事情并不简单,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教育背景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清华大学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学子在人才选拔的大环境下也拥有巨大的优势。
但是,优秀的教育背景并不意味着就业的成功。
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职场资源的缺乏、薪酬水平的低下等问题导致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称心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问题,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锤炼,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次,我们可以从社会责任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在大学教育的模式下,清华大学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的是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以及对问题的创新解决能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社会并非只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或科研人才,也需要许多非技术劳动力,如服务员、清洁工、保安等。
让清华毕业生成为保安,这件看似荒诞的事情,更反映了我们对非技术劳动力人群存在的不屑和重复鄙视。
这也能折射出我们要懂得尊重所有人的职业选择和工作,以及郑重对待每一个职业。
最后,我们可以从社会参与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社会不是一个被单纯地视为经济产出机器的群体,而是由各种个性和不同身份的个体构成的生命体系。
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但同时也需要宽容、理解和强大的社会支持。
清华保安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即努力推出更多的社会及民生类工作,鼓励有志愿者同心同力,创造一种让所有人基本尊严得以保证的社会环境。
总之,清华毕业生成为了一名保安的故事虽令人唏嘘,但也正是由于它让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贡献和我们作为高素质人才所承担的职责。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重视职业选择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选择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富裕的力量。
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1主持人:看来大学四年也是自己论证自己的过程,花大学四年对自己性格的评估,看看自己跟外部的环境是否匹配,及时调整,应该很羡慕这些大学生,现在大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当中,出了问题可以改正,他们至少有机会改正,而且越早改正的这个余地越大,否则在大四一毕业的时候时间就不够了。
吕本富:他们有失错的机会。
任占忠:在大学以后,也时候还在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
主持人:就可以微调了,今天咱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没有进行,大家应该该怎样进行职业规划,这个步骤是怎么样的?李家华:做职业规划主要是五个步骤,第一要确定一个愿景,这个方法很简单,让大家画一个圆圈,你就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圆,大家知道要用圆规,首先要圈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你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这一点深化出去。
第二个量一个半径,这个半径就是你职业的能领域,这是第一步要有一个愿景。
第二步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找一个职业的路径,我们有一句话叫条条大道通罗马,任何一个职业的愿景要达到,肯定有很多条路,一般要找三条以上的路最后比较,发现哪条路投入最低,产出最快,机会成本最低,最后能够达到。
第三个部分叫执行力,执行的时候强调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不同的小目标,一步一步的去做,时间关系,不能展开。
第四个叫评估,你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计划,职业愿景能不能完成这个职业方案规划出来以后,你得去评估他,三个月也好,一年也好,至少一年要做一次评估。
第五个调整你的职业计划。
任何时间做职业规划都不晚,但是要早不要迟,第二任何一个职业规划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要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以后,最后就是否定之否定就是一个新的肯定,这样一步一步,最终你的职业规划理论上来说就可以实现了。
主持人:谢谢您的精彩发言,我们因为时间的原因,咱们今天还要回答一些我们在线网友的一些问题,大家现在关注到的是08年大学生就业公益系列的访谈,今天的主题是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我们有很多网友问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编辑整理了一下,因为时间的问题,我们只能回答一到两个网友的问题。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邵阳市二中2020级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
学以致用:争当手艺人,不当书呆子
)。
当你认为10亿美元的净收入接近一家好的实体店公司的年收入时,那么对于任何零售店来说,在一天内要达到100亿美元的收入,界带动高销售额。
不要认为知识是为了生产而存在;也不要将学历与真正的职业和工作混为一谈。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人们通常认为学习历史,会变得聪慧;饱览诗歌,会变得睿智;懂微积分,会变得严谨;明白哲学,会变得有内涵;学习伦理学,会有修养;学习逻辑学,会懂得如何辩论。
中文可表达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学生越迷茫,不对知识加以实践运用,就会更加迷茫。他们不知道从何进行实践,也不知如何进行实践。罗伯特G.艾伦在其作品《一分钟快速致富》中写道:“知识使人上瘾。通常你知道的越多,实践之前你就越认为应该知道更多。”人们通常认为,我们已经做了全面的调查并且通晓一切后,就会付诸实践。什么时候才能通晓一切?不实践永远不可能。在你实践已学的实践之前,不可能通晓一切。实践让你对已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个人通过实践可以对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更好的把握。艾萨克·牛顿和约翰·洛克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并将其扩展传播。美国人崇尚启蒙运动的准则,将这些准则写进了法律,将其精华部分收录进了宪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就是美国踏上崛起之路的重要原因。
杜威也在其作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如果知识来源于我们对自然物体的印象,不运用那些在我们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自然物体,便不可能产生知识。”这意味着为了让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我们必须练习所学的知识。用得越多,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深。
如果不把知识运用于现实世界,那么知识便是不切实际的,学历也便是肤浅无益的。
2024年职场_两会热点话题之大学生就业问题
两会热点话题之大学生就业问题两会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网友一:我个人认为吃得苦,不摆架子压力就不会很大。
现实的今天,每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全国统计多则达千万,少则几百万人次。
国家除了博士研究生包分配,其余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学生自找工作,面临诸多因素,大学生就业会带来很大压力。
有关系和熟人在自己学的工作岗位上不是很大问题,可以轻松找到就业问题。
现在大学生基本上学的是理论科技,没有实践经验,刚刚出来找工作才跨入社会,对社交知识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和领会,起初的工资并不高(两三千元每月)。
现在市场竞争压力很大,有些老员工虽说学历不高,但吃得苦,什么工作都熟能生巧,老板要的是工作效益。
有些大学生虽说文化高,但怕吃苦,在工作上不肯干,又要轻松,又要工资高,说七说八的,老板为了经济效益,愿意留老员工。
网友二:我是12年进入山东大学就读本科,15年保研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工作。
由于学校属于国家重点高校就业问题不大,专业所限,参加校园招聘,进入目前这个单位工作。
现在电力行业待遇与之前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机遇也很多,国家的电力改革已经开始,这是给电力人提供的机会,改革推动发展,在改革中不进则退,适者生存。
我想对没有毕业的同学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要怨天尤人,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大家一起努力吧。
网友三:这个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吧。
首先看自己的一些硬指标。
你的学校是985,211,普通本科,还是专科?你是什么专业?你大学期间的成绩怎么样?社会实践如何?上学期间实习都做了什么?其次,你的性格如何?适合什么类型工作?意向行业是什么?意向岗位又是什么?想清楚之后再去判断自己的就业实力吧。
这个年头找工作不难,找好工作十分难。
大部分的抱怨来自于找到的工作不符合心里预期。
企业校招来的新人前一到两年时间内新人是负产出的,更多的是看到这个新人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极好的职业预期。
网友四:我就是毕业的,就业真的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薪水不错的工作。
“高学历用人”是畸形人才观
“高学历用人”是畸形人才观
作者:
来源:《教育》2013年第35期
赵昂在2013年12月3日《工人日报》撰文指出:今年,对于广大的本科生和非“211”院校硕士生来说,恐怕与长安大学保卫干部一职无缘了。
因为据媒体报道,这个职位要求应聘者是有六级证书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211”院校和公安、政法学校毕业者优先。
也许很多大学
生不屑于去当一个地处二线城市大学的保卫干部。
但是,如果这个职位有事业编制又另当别论了。
要知道,有事业编制的工人岗位都有名校硕士生争相报考,更何况有编制的干部岗位。
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将招聘条件过于拔高,原本本科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就足以能胜任的岗位,却非硕士博士不用,甚至对能力不错的本科生也因学历“硬杠杠”一票否决。
这并非因为这一岗位真的需要高学历者方能胜任,而是另有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学历“贬值”,如果将“门槛学历”定得过低,恐怕连简历都会多得审不过来了。
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体制内用人单位,在评判人才时过于看重学历,一些机构在考察下级部门人力资源情况时,也对学历构成过于侧重。
要想扭转这种畸形的招聘观念,既要做到不拘一格,又要避免滥竽充数,首先,政府在报考公务员等制度上实行打破,做好引导。
其次,扭转畸形的“高学历用人”观,“唯学历人才观”,“重学历轻动手”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境界,需要观念更新,需要制度创新,需要方方面面细致而艰苦的努力。
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探讨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量的高学历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然而,与此同时,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高学历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其他教育水平较低的求职者。
因此,了解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对我们制定相应的对策至关重要。
一、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1. 就业率偏低:高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相较之下普遍较低,许多毕业生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2. 低薪和就业满意度:部分高学历毕业生找到工作后,薪水普遍偏低,工作质量与期望不符,导致就业满意度较低。
3. 行业结构不匹配:与高学历毕业生供给的专业和人才需求的行业结构不匹配,导致工作机会有限。
4.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由于过度供给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高学历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二、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 人才需求结构和高校培养目标的不匹配:高校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高学历毕业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2. 实践经验不足:许多高学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经验的锻炼,导致就业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使求职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有些高学历毕业生对就业有着传统的观念和期望,追求稳定和高薪的工作,而不愿意考虑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
4. 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在就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网络和社会资源的运用也是决定高学历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1. 教育改革:高校和教育机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2. 优化职业规划教育:提供更多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兴趣和特长,并帮助他们制定就业目标和职业道路,增强求职者的自信心。
张雪峰两次回应「文科都是服务业」言论,媒体评「一个人不舔人的社会从尊重服务业开始」,如何看待此事?
「文科都是服务业」言论引发热议最近,一位名叫张雪峰的教育专家在一场论坛上发表了一番激烈言论,称「文科都是服务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张雪峰认为,文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好的工作,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服务性质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这番话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反对,认为这是对文科专业的不尊重和歧视。
张雪峰两次回应言论面对众多的质疑和批评,张雪峰并没有退缩,而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他表示,他的话被曲解了,他并不是贬低文科专业,而是想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和问题。
他认为,现在的教育体系过于功利化,导致很多人盲目选择文科专业,最后却找不到好的工作。
媒体评价针对张雪峰的言论,媒体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媒体指出,一个人不舔人的社会从尊重服务业开始。
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员、保洁员、快递员、送餐员等职业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尊重他们的劳动,不承认他们的贡献,我们就无法建立一个真正公正、平等、尊重的社会。
我的看法我认为,张雪峰的言论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他的表达方式有些偏激和不妥。
事实上,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专业没有价值。
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质。
而且,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也有很多选择,不一定非要从事服务行业。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服务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
服务行业的工作并不轻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他们的贡献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公正、平等、尊重的社会。
张雪峰的「文科都是服务业」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他在两次回应中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他的话被曲解了,他并不是贬低文科专业,而是想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和问题。
寒窗苦读十余年,为何找不到工作?
寒窗苦读十余年,为何找不到工作?
首先是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一方面是单位需要的人才招不满,一方面是怀揣毕业证的学生找不到工作。
这说明在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了问题,导致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没有真才实学。
中学累死、大学生玩死,本人接触了些大学生,一些读二本、大专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实不敢恭维,没有过硬的本领想找到好的工作肯定难。
三是学生自身原因。
现在社会只要肯吃苦,都能找到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既想舒服又想拿高工资,肯定就业难。
很多大学生入学时没有制定好学习目标,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初到大学,就想好好放松一下,因为高中生涯的艰苦,压力大,好不容易没有升学的压力,却没有认识到,一放松学习,其实就输在了跑道上,不要认为大学就是天堂,其实,如果不好好把握,四年碌碌无为,到头来终究还是空白。
躺平和内卷作文关于躺平的议论文4篇
躺平和内卷作文关于躺平的议论文4篇躺平和内卷1“内卷”这个梗已经火了很久了,一时之间你卷我卷大家卷,各行各业都被卷成了千层饼。
大多数人可能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内卷。
内卷热还没过去的时候,一个新的名词火了,那就是“躺平”。
什么是躺平呢?“躺平”就是:既然我怎么卷都卷不出个名堂,那我索性放弃什么狗屁梦想,不要什么人生目标,佛系地进入低欲望生活状态就好了呀!房价高,我大不了不买了;结婚难,我索性不结婚了;生娃贵,我不生还不行吗?生活艰难,但是吃饱肚子容易呀!幸福不易,但是虚拟世界有趣呀!反正我们绝大多数人努力了一辈子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努力了一辈子可能也够不着X二代的起点,努力了一辈子可能也买不起房子、付不起彩礼、娶不到对象,那还不如早早地躺平呢。
然后就出现了大量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单身人口超2亿、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生育率屡破新低.......比起内卷,“躺平”更应该引起社会的注意,因为这背后释放的信号是很危险的:欲望是人类搏杀的原动力,如果年轻人失去了这份欲望,那么时代前进的推动力又在哪里?当然,我非常理解大家开始选择躺平的原因:1、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国家培养一个研究生要花费无数财力和时间,但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依然很不理想,甚至绝大多数人刚毕业后的月薪只有4-5千,要知道这些莘莘学子是付出了多少时间、汗水和努力才成功上岸的!然而这么多成本投入进去,远比不上一个无学历、无知识、无技能的“三无”网红一晚的打赏。
他们或许会想:我考什么研考什么公考什么编?我直接去韩国做个整容当个主播就完事了呗,这难道不比学习简单?这难道不比工作简单?我对自己的学生都不敢说“知识改变命运,你们往死里学,上岸就是人生赢家”。
我仅仅是说“学习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以后考上一个好大学是为了实现你们的梦想”,因为我怕有朝一日某些不良社会现象让你们感到不公、让你们感到心寒、让你们的心态直接暴走。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娱乐行业的低门槛+暴利,间接催生了“躺平”现象。
高学历的人该不该抢低学历的工作
高学历的人该不该抢低学历的工作最近,有这样一个热点新闻:34岁延边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谭超,因送快递8年备受质疑。
有老师指责他“高学历抢低学历饭碗,脑子有病”。
谭超回怼:我是接地气的博士,境界到了就知道,快递和世界史是相通的!这里,引发了一个社会讨论:高学历的人该不该去抢低学历的工作。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工作本身不存在“高学历工作”和“低学历工作”这样的分工,工作本身是主观和客观的综合权衡。
主观上,看你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客观上,看这份工作带给你的回报(物质或精神回报)是否让你满意。
从主观角度看,送快递的工作,谭博士没有喜欢或不喜欢,至少没有厌恶的情绪,因为这是一份让他可以生存下去的工作,所以,他对此更侧重的是客观层面的权衡。
这是他个人自愿的选择。
作为社会舆论,首先需要思考的不是去质疑谭博士这类人的选择。
而应该去思考,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在求学的路上,因为物质条件的欠缺,也因为工作时间的制约(送快递是相对高薪且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所以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谭博士是理智的选择。
如果一定要质疑谭博士,我觉得从逻辑上应该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不做这份工作,请问,各位质疑者,你们可以为谭博士提出更好的选择方案吗?”答案很明确,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会有一些声音去质疑谭博士?这就延伸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一部分国人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去要求别人、看待别人。
不同的社会处境和个人需求,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选择必然是不同的。
尊重多样化的选择,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的素质。
当然,如果我们的反思角度切换成“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在就业时会如此的窘迫?”如果是这个角度,我觉得这种质疑,就是非常的公共素养,这种质疑就是应该要有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把负面的观点射向谭博士这样的人群,而是站在如何更好帮助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
其实,我们认真去思考,大家会发现谭博士读完博士之后的人生理性,肯定不是去做快递,毕竟他的专业是历史学。
求职指导:突破自我极限 挑战就业压力
求职指导:突破自我极限挑战就业压力万学教育经济危机,企业的经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纷纷裁员,使得原本就很难就业的大学生更加困难。
但这只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外因,即使没有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也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不要轻易的把就业难归咎到金融危机,但是又有什么理由可以更好的解释大学生找工作难呢?找不到工作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能归咎于经济危机。
原智联招聘行业职能高级训导师、万学教育ACT授课名师徐鹏老师在此想对正在犹豫不知如何下手求职的同学说,要想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与众不同才能吸引招聘方的要求。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拥有的能力别人不具备,你拥有的才能别人不可替代。
不可替代性越强,你被选择的机会就越大,薪水也就越高;不可替代性越差,你被选择的机会就越小,薪水也就越低。
农民工的工资为什么低,不是他们的工作没有价值,而是他们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什么人都会做,不可替代性差。
越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竞争越激烈,用人单位选择性强,薪水也就越低。
大学四年你收获了什么?很多老板说大学生有理论没有工作经验,光有嘴皮子没有真刀实料。
徐鹏老师在面试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但没有真刀实料,也没有理论与嘴皮子。
毕业时大学生已经忘记了四年所学的90%甚至更多。
他曾经面试一名牌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问他对于市场营销的理解,他回答吞吞吐吐、思路混乱,没有逻辑,可见大学生大学四年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多差。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根本不学习,两个去处:网吧与外面租房。
去网吧不是学习而是玩游戏,在游戏中失去方向,在游戏中失去前进的动力。
外面租房主要是和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住在一起,整体混在一起。
摩根阿里宏回流教育中心主任专家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但反对大学生放弃学习开始成年人的生活。
如果说玩游戏耗的是大学生的精神动力,那么在外同住则耗的是大学生的身体。
学好了专业并不代表你有一技之长有人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这是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根本原因,也不是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名人就业难的事例
名人就业难的事例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就业难的事例,一起来看一下吧。
篇一:名人就业难的事例1934年夏,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文专修科毕业,成绩是4年全优。
从1933年下半年开始,季羡林就经常忧虑毕业之后的去处,在《清华园日记》中,他多次写道:“要不择手段去抢一只饭碗。
”但由于他学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少,所以到1934年秋天,季羡林的“饭碗”还没有拿到手。
他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苦,无地自容。
”后来,他回到了济南,在母校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一份在中学教书的工作。
篇二:名人就业难的事例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半年多,仍没有找到工作。
无奈之际,他给自己崇拜的一位化学家写信,请其帮助找一个能够挣钱的差事。
过了些日子,又寄去一张明信片,再次恳求帮忙。
但这个化学家根本没有理他这个茬,连信也不回。
一年以后,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父亲的帮助下,爱因斯坦才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一份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终于摆脱了可怕的失业阴影。
爱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同学的帮助。
他多次说:“这是格罗斯曼为一个朋友所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
”篇三:名人就业难的事例法国“银行大王”恰科早就立志要当一个银行家,但他大学毕业以后,把当地所有的银行都跑遍了,却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就在他第52次被拒绝的那一天,走出银行时,看见大门前的地上有一根大头针,便弯腰把它捡了起来。
没想到,这家银行第二天就给他发来了录用通知。
原来,恰科弯腰捡大头针的行为,恰好被该银行董事长看见了。
董事长认为,精细小心正是银行职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拓展阅读:[名人就业难的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云勇:“学霸找不到工作”是个伪命题大年初二,今年即将从国内一所名校毕业的硕士生杨佳在杭州参加了高中同学会,让她十分吃惊的是,曾经班上的“差生”部分如今已小有成就,而不少成绩优异的“学霸”、“尖子生”包括自己在内却还在迷茫中。
细读新闻,哑然失笑,这不过是所谓的“学霸”们矫情罢了,“学霸找不到工作”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学霸”真是“学霸”吗?“霸”,指在某方面说一不二的权威。
“学霸”近年来已被滥用,但是有几人会认可?退一万步说,就当他们是“学霸”好了,“学霸”真的术业有专攻,让世人刮目相看吗?国内国外到处都需要优秀人才,如果“学霸”拿不出过硬的本事,凭啥人家认可你?不过是会考试,离“学霸”还远着呢,不如称“优等生”更让人信服些。
“差生”真是“差生”吗?所谓的“差生”,并不一定是品德差,并不一定是样样差,只是某些部分偏科而已,比如比死记硬背,“差生”不如“优等生”;“差生”文科不如人,理科特好,以致总分上不去而已。
总体而言,“差生”只是考试方面差一点而已,怎能说人家是“差生”了?有些人物理学得好,自办家电维修,越做越大,“差生”哪里差了?
“金钱”打败“知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读书多的,给社会贡献智慧活力,读书少的,给社会贡献商业活力,咋能只盯住金钱不放呢?再“一本万利”,再“奇货可居”,金钱和肉体终究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永远流传的是《吕氏春秋》。
“学霸找不到工作,差生创业当老板”?心里只有金钱,眼里只有金钱,“学霸”们的书真是白读了。
“差生”打败“学霸”吗?一个50人的班级,能有几个“优等生”?这个世界绝大部分是普通人,依据势利的观点,大部分普通人走在“差生”的边沿。
不是所有的“差生”都可以创业成功的,大部分差生也只能成为平凡人。
作为“优等生”,起点高,容易成为一方领袖,总体而言,有知识做后盾,少数“优等生”们的日子比大多数“差生”们过得好多了。
硕士就算“学霸”,博士就算“学霸”?就当他们是“学霸”好了,很多地方对于硕士、博士都是优先使用,比如无需参加公务员考试,某清华硕士直接被某地级市重重使用,成为“最年轻市长”;数十博士向某省领导上书,引发了博士从政潮,被放到重要官位破格使用,不少搏击公考者为此对着法律愤愤不平,怎能说“学霸找不到工作”呢?
为应对“最难就业年”、“更难就业年”,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人财物等多方面的就业帮扶措施,那么多的普通学子找到了工作,“学霸”们怎么就不好好反思自身呢?“海归”程璇宁可待业也不想去一个让她没面子的公司工作,厦大驼背博士拒绝数十民营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可见,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挑来挑去总感觉都不满意,这哪里是“学霸找不到工作”呢?不过是所谓的“学霸”们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逃避现实,期望做一场一劳永逸的赢者通吃的黄粱美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