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上)【分享】

合集下载

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3 0多年来 , 西方管理学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 涉及 了很 多 问题 , 归纳起来包括企业政治行为的界定 、 分类 、 影响 因素 等 多个方面。本 文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 述和评价 , 以期 为
我 国刚刚起步的企业政治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

形成 系统 的理论体系 的原 因之一 。 管理学者把政治 进程 看做是 一种市 场交换 的过程 。企 业进入这个市场 向政府购买有利于本企业 的政 策和规章 , 或
范 围相对较窄 , 内容 也更具 体确 切 , 不包括 企业 与政府 间 它 因商业关 系而产 生的接触 ( 如企业 承接政府工程等 ) 也不包 ,
括公共 政策的执行 ( 反垄断调 查等 ) 如 。可 以看 出这几 个定
纪前半期 , 国企 业 因普遍 感 受 到来 自政府 越来 越 大 的压 美 力, 开始积极影 响政 府政 策的制 定 , 而不是仅 仅 消极 调整 公
政策 的制定 和 执行 。这 个定 义 简单 明 了, 但其 内涵却 很 广
泛, 它包 括了公共政 策 的制定 和执行 。K i 和 B yi e 认 e m as gr n
定位和战略选择 时必须 考虑 的重要 因素。企业 有必要 密切 监测政府 政策的制定和改变动 向, 并及 时做 出反 应和战略调 整。但是 , 企业对其 环境 并不是 只能被 动地反 应 , 可 以通 还
类。其 中最常见的 、 也是学者们研究最多 的是 游说 和政治献
金。所谓游说是指在美国意义上的和其他非欧洲意义上 的 、
府信息 , 并提 出相关 战略和政 策建议 ; 他们最 常做 的工作就 是与政府官员取得联 系 , 游说 政府政 策的制定 , 内部 信息沟 通, 信息分析 以及发现相关政策 问题 。曾经担任过通用汽车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doc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doc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如大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企业现金持有、企业代理成本、国家控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其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公司治理与大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近年来,国外对公司治理的研究的焦点从最初的对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转到近年来对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研究。

Shleifer和Vishny(1997)发现,当大股东掌握公司的控制权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已不再是经理人员与股东间的利益冲突,而是如何防止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占。

Johnson,La Porta,Lopez-de-Silanes和Shleifer(2000)用一个概念“隧道挖掘”来形象地描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

Bertrand,Mehta和Mullainathan(2002)认为隧道挖掘不仅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还会影响股票市场。

李增泉等(2005)指出,资金侵占作为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的一种,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

现有文献对股权结构与资金侵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

Johnmn等(2000)的分析表明,公司控制者的持股比例由低到高变化对其侵占行为的影响体现出由持股比例低时的堑壕效应到持股比例高时的利益协同效应。

当控制者的持股比例较低时.其侵占能力随其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强,侵占也随之增加,产生堑壕效应;当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控制者在上市公司占有的利益很大,其与公司的利益趋于较高程度的一致,此时随着持股比例的提高,侵占会减少,产生利益协同效应。

李增泉等(2004)分析了资金占用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在较低的持股比例上,资金侵占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40%――50%时,资金侵占达到最大值;一旦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0%,资金侵占则随持股比例的提高而降低。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 股东优先理论股东优先理论是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公司的首要责任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该理论提倡市场化、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主张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并享有决策权。

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股权市场的股价反映公司价值和绩效。

1.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关注的是代理问题,即当存在代理关系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为委托人着想。

该理论提出了如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如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构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1.3 董事会治理理论董事会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该理论认为董事会应该代表股东监督经营者,制定战略决策并确保其合理实施。

同时,董事会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组成、独立的监督机制等,以避免权力滥用。

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2.1 全面股东理论全面股东理论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关注股东、职工和社会的利益。

该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还应该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实现共赢。

2.2 添补短板理论添补短板理论强调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制度缺陷,主张通过引入外部机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必须借助外部监督和约束,通过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中介机构等方式来添补公司制度中的短板。

三、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比较3.1 目标取向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强调市场化、股东权益,推动公司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追求共赢发展。

3.2 治理机制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侧重于董事会的作用和责任,关注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西方企业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企业理论研究综述
斯 等 等 , 们 的 理 论 与 前 述 代 理 理 论 的 区别 在 于 , 所 有 的 结 论 来 源 他 其 于 正 式 的模 型 。 准 的委 托 一 代 理 理 论 建 立 在 两 个 基本 假设 之 上 。 标 一
场 取 代 产 品 市 场 ,边 界 在 于 代 理 者 定 价 所 节 约 的交 易 费用 与 由相 应 的 代 理信 息 不 对 称 而 造 成 的 损 失 之 间 的 均衡 。杨 小 凯 和 黄 有 光 建 立
是 委 托 人 对 有 随 机 的 产 出没 有 直 接 的贡 献 :二 是 代 理 人 的 行 为 不 易 直 接 被 委 托 人 观 察 到 由 此 得 出 理论 的两 个 基 本 观 点 : 是 在 满 足 代 一 理 者 参 与 约 束 及 激励 相 融 约 束 ,而 使 委 托 者 预 期 效 用 最 大 化 的 激 励 性 合 约 中 , 理 者 都 必 须 承 受 部 分 风 险 , 是 如 果 代 理 人 是 一 个 风 险 代 二 中性 者 , 以通 过 使 代 理 者 承 受 完 全 风 险 的 办 法 以 达 到最 优结 果 。 可
完 全所 有者 。在 部 分 所 有 的情 况 下 , 理 者 努 力 的 回报 与 成 本 不 能等 管 同 , 会 影 响 其 工 作 积 极 性 , 企业 价 值 小 于 他 是 完 全 所 有 者 时 的价 这 使 值 . 者 之 间 的差 额 就是 “ 理 成 本 ” 之 后. 蒂 格 勒 和 威 斯 提 出 了信 二 代 。 斯 贷 配 给模 型, 斯 瓦瑞 和 克 特 威也 建 立 了有 关 激 励 的模 型 。 埃 4委 托 一 代 理 理 论 。 这 一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包 括 威 尔 森 、 宾 塞 、 . 斯 罗

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上)

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上)

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上)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上)(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摘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在政治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成功同等重要,尤其是在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的体制环境方面。

企业这种影响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行为称为公司政治行为(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简称 CPA)。

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此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对西方CPA研究进行综述与评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为我国的相关研究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司政治行为,体制环境,组织行为在影响企业经营运作的环境中,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共事项等非市场因素,对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例如,政府出台的企业排污标准的政策可能会剥夺一些中小型企业生存的权利或增加其经营成本。

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影响企业经营运作的公共政策与法规的出台一直是社会各种利益团体(包括企业)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平衡的结果。

西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将政治策略纳入了战略管理的一部分,并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具备了成熟的技巧和运作能力。

这些政治策略不仅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很好发挥,而且在中国这个民主化和法制化尚处于完善阶段的环境里,也表现出强于国内企业的优势。

本文通过对西方有关企业政治策略和政治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旨在为我国的相关课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研究的背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

在20世纪 30年代西方的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开始盛行,凯恩斯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结束了古典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主流经济学地位,为企业界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

二战以后,为了使市场经济协调、有序地发展,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也引起了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治理要求的提高也体现在未来公司发展的蓝图中。

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的深入分析,从而为未来公司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公司治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近年来,公司治理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发展,研究重点更加注重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以及国际化企业如何有效制定治理原则、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问题。

企业的治理要求也更加复杂,涉及董事会职权职责的划分、实施有效的制度、企业治理文化的构建以及董事会决策机制的制定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司治理工作,国家政策也是在不断发展更新。

如中国《公司法》第三次修订,职权职责分明;发展多元化投资,允许境内外股东持股;提高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制定法律法规要求对监督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进行完善管理;发展中外投资者协议,维护境内外股东权益;实行良性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发展良性竞争;发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法律法规框架等。

二、公司治理热点问题分析1.董事会结构优化和规模控制随着企业治理模式的发展,董事会规模与结构也成为治理问题中的热点。

董事会的结构优化是指实现董事会各职能、职责、职权的整合和调整,包括上市公司拟上市的财务会计、投资者关系、监督等细分部门的添加,实现董事会结构的优化。

同时,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控制董事会的规模,保持规模合理,以减少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2.激励机制优化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高管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

激励机制是一种具有组织认知和价值共识的激励措施,通过对管理人员绩效的补偿,来激励管理人员实现企业目标。

它是企业以激励高管为发展战略而实施成功的关键,合理设计高管激励机制因此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热点议题。

3.分红制度完善分红制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是政府、股东、董事会及经营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公司治理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会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结构的完善、不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在国外(主要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得较早。

目前,公司治理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极富实践指导意义的公司治理规则,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在本文中,笔者将这些研究成果按主题归为8大类,并仅选取最具代表性且对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加以介绍,以期为该课题的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一、对于“谁应拥有公司治理主导地位”的争论(一)股东在正常的状态下拥有,因此成为常态下公司治理的主体。

这是因为公司的所有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股东只是“正常状态下的所有者”,在其他不同的状态下(比如陷入财务困境或破产),债权人等也可以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在正常状态下,股东对公司拥有所有权;经理人员以股东代理人的身份执行权力、承担责任;公司治理是一个对股东承担有效责任的问题;解决治理问题就是要使治理机制运行得更有效率。

常态下追求价值最大化(股票市值最大化)会导致经济效率的增加,但追求价值最大化之外的目标会引起灾难性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利益的不兼容与信息的不对称,如何确定产权对于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本必须以物质资本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物质资本应成为凝聚的核心,从而对物质资本的所有也就成了对人力资本控制的依据。

(二)利益相关者占据公司治理的主导地位。

该观点认为,股东只是公司的众多利益相关者集团中的一员,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对公司享有权利,那么也就不会特别考虑为什么在利益方面股东比利益相关者享有优先权。

因此,公司受其全体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支配,而不仅是其股东的利益支配。

他们认为,基于现代大公司的这一特殊本质,由利害相关者治理不仅在伦理上是完美的,在经济上也优越于股东治理。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综述摘要:企业政治行为是企业为获取有利经营的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施加影响而采取的行动,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西方管理学界对于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归纳起来包括企业政治行为的界定、分类、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研究领域中,除企业政治行为的分类已初具雏形外,其他领域的探索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关键词:企业政治行为;企业与政府关系;企业政治战略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政治和法律环境是企业进行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企业有必要密切监测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改变动向,并及时做出反应和战略调整。

但是,企业对其环境并不是只能被动地反应,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地改变其环境。

实际上在西方国家,早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企业与政府间就出现了这种互动。

20世纪前半期,美国企业因普遍感受到来自政府越来越大的压力,开始积极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而不是仅仅消极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

这引起了管理学界的注意和兴趣。

由此,从企业管理的微观角度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30多年来,西方管理学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涉及了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包括企业政治行为的界定、分类、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

本文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刚刚起步的企业政治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一、企业政治行为的界定在西方管理学界相关研究中,企业政治行为这一概念经常与企业政治战略、政治活动、政治参与、政治影响通用。

Astley和Sachdeva认为企业的政治行为就是企业(相对于政府)权力的获得、发展、保持和使用,而权力就是企业影响政府干涉的能力。

这个定义没有能够表明企业政治行为的目的。

Sethi认为,企业的政治参与就是企业参与各级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这个定义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很广泛,它包括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Keim和Baysinger 认为,企业的政治战略就是企业管理决策的一种形式,它表现为企业一套旨在出台有利于该企业的生存和持续成功的公共政策的整合的行动。

浅谈西方组织政治行为理论分析评介

浅谈西方组织政治行为理论分析评介

浅谈西方组织政治行为理论分析评介论文关键词:组织政治行为;组织政治行为策略;组织政治行为伦理评价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组织政治行为理论作为组织行为学理论的一个分支,逐步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界重视,并对此作了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组织内部经营活动复杂性一面。

本文将时该领城的研究作一评介,并从组织政治行为的概念、组织政治活动发生的条件、组织政治行为策略类型分析、组织政治行为的伦理评价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概括总结。

对组织政治行为研究源于对组织权力的研究,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界对组织权力的来源、构成以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注意到,管理者并非完全按照组织业已制定的程序或规则来获得或行使手中的权力,即组织中的管理者并不总是将组织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优先实现自身利益。

据此,有些学者开始提出组织政治行为(Political Behaviour接in Organization)这一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该问题研究的深人,西方理论界专门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组织政治学(又称组织政治行为理论)(Organizational Politics)(Pfeffer, 1978,Allen et al.,1979),该领域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组织结构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

组织政治行为理论主要观点大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Jeffrey Pfeffer 和Robert W. Allen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该领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组织政治行为的本质、产生条件、政治行为策略、伦理评价等,本文将依此思路对西方已就该问题所做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一、有关组织政治行为的概念研究者均给组织政治学下了类似的定义,即它是指个体、团队或部门采取未经组织认同的行动来影响他人去实现自身目标的行为总称。

但依其道德取向不同,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自新时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研究公司治理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经营效果,改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最大程度地保障股东的权益,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从宏观角度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问题。

首先,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的定义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企业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以保持企业正常运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包括权力分配、决策机制、机构结构、生产组织、经营控制、股权结构、法律监管等措施。

其次,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国内外企业治理研究热点关注主要集中于权力分配、决策机制、股权结构等问题,研究重点放在提升企业价值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的调整和企业的职责角色安排,以及企业监督机制、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等方面。

再次,本文探讨了企业治理的理论框架。

目前,企业治理理论的核心构成为股东理论、行为财务理论、信息解释理论、决策机制理论、实体理论和绩效衡量理论等,它们是企业治理构建的核心理论支撑,通过理论支持,从宏观层面指导企业治理实践。

最后,本文分析了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空间,以及公司治理有待改进的问题。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数据分析等可以用来支持企业治理,将有助于改善企业治理,提高组织效率,同时也将增加公司治理有待改善的问题,如内部操守、数据安全隐私、股东利益保护等,需要企业治理研究者和决策者及时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是企业正常运营、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机制,其研究内容覆盖面广泛,理论支持性强,未来发展非常可观,但也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对国内外公司治理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包括定义公司治理、研究现状、理论框架、未来发展空间以及公司治理有待改进的问题。

宏观上,可以为企业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并在未来把握公司治理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

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

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1. 本文概述在当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政治关联行为(Political Connections of Firms)已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企业通过与政府建立联系,以期在政策制定、监管环境、市场准入等方面获得优势。

这种行为的影响及其结果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对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的研究进行全面的述评,分析现有文献中的主要观点、理论和实证结果,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随后分析了这种行为对企业绩效、市场竞争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影响。

接着,本文讨论了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以及这种行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参考。

2. 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的概念与理论基础在对企业政治关联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之前,首先有必要明确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石。

企业政治关联行为(Corporate Political Connections, CPC),通常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与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政治权力机构建立和维持联系,旨在影响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从而获取竞争优势、资源分配优势以及战略优势的行为过程。

这一行为表现在诸如游说、参与政策咨询、任命有政治背景的管理人员、资助政治活动等诸多方面。

从理论基础来看,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的研究主要依托于新制度经济学、社会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等多个学科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外部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认为企业通过构建政治关联以应对不完全契约、不确定性以及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

社会资本理论则关注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尤其是政治网络所积累的无形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利益。

资源依赖理论指出,企业为了获取关键资源和减少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依赖,会积极寻求与政治体系的联结。

而交易成本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则解释了企业为何选择与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政治关联以降低复杂交易的成本,并保障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

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

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
田志龙;贺远琼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在政治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成功同等重要,尤其是在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的体制环境方面.企业这种影响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行为称为公司政治行为 (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 简称 CPA).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 70年代就开始了此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西方CPA研究进行综述与评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希望能为我国的相关研究起到借鉴意义.
【总页数】6页(P68-73)
【作者】田志龙;贺远琼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J], 李岚
2.政治的经济学与经济的政治学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综述 [J], 王小文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与评价-西方相关研究综述 [J], 李燕;李应博
4.经济危机的影响与应对——西方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J], 宋艳涛;李燕
5.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与评价 [J], 常启诚;高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公司治理之文献综述

关于公司治理之文献综述

关于公司治理之⽂献综述2019-08-13摘要: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形化程度的增加,企业通过创新可以获得明显的经营绩效,但是公司的治理对于公司企业的发展与绩效也起着⾄关重要的影响,企业越来越关注⾃⾝的创新能⼒及其可持续性,公司治理仍旧是个公司永远不可不提的话题。

关键词:公司治理;⽂献综述⼀、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形成的,它开始于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经具备现代化公司的模糊性特点——资本形成公司资本,⼈⼈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所⾃由买卖股票,实⾏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由于众多股东⽆法介⼊公司的经营,所以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随之产⽣了“公司治理”问题,即如何建⽴⼀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动准确的反映股东的期望。

早期的特许贸易公司所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产⽣了重⼤的作⽤,但在当时并未能够很好地解决特学贸易公司的治理问题,因为这种公司中并⽆⾏使股东权利的机关,即股东会,即便少数公司中设有类似股东会的机构,也没有选举董事的权⼒。

1990年到1999年,随着公司规模的⽇益壮⼤,公司业务的⽇益复杂,⼀⽅⾯股东缺乏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和经营技能,另⼀⽅⾯,董事会需要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作出决策的必要权限,各国⽴法相应的缩减股东会的职权,扩⼤董事会的权⼒,以“股东本位”为基本理念的“股东⼤会中⼼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向“董事会中⼼主义”转变,但是当时的“董事会中⼼主义”没有脱离资本逻辑,只不过更适合⼤规模的、股份分散化的、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度分离的现代公司的需求。

⼆、公司治理的定义公司治理的概念是从国外引⼊,有的西⽅学者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委托董事,使其具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公司业务的⼀种制度,它是以责任为基础的。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1)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1)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1)公司治理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会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结构的完善、不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在国外开始得较早。

目前,公司治理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极富实践指导意义的公司治理规则,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在本文中,笔者将这些研究成果按主题归为8大类,并仅选取最具代表性且对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加以介绍,以期为该课题的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一、对于“谁应拥有公司治理主导地位”的争论股东在正常的状态下拥有企业,因此成为常态下公司治理的主体。

这是因为公司的所有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股东只是“正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在其他不同的状态下,债权人等也可以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在正常状态下,股东对公司拥有所有权;经理人员以股东代理人的身份执行权力、承担责任;公司治理是一个对股东承担有效责任的问题;解决治理问题就是要使治理机制运行得更有效率。

常态下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会导致经济效率的增加,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之外的目标会引起灾难性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利益的不兼容与信息的不对称,如何确定产权对于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本必须以物质资本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物质资本应成为企业凝聚的核心,从而对物质资本的所有也就成了对人力资本控制的依据。

利益相关者占据公司治理的主导地位。

该观点认为,股东只是公司的众多利益相关者集团中的一员,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对公司享有权利,那么也就不会特别考虑为什么在利益方面股东比利益相关者享有优先权。

因此,公司受其全体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支配,而不仅是其股东的利益支配。

他们认为,基于现代大公司的这一特殊本质,由利害相关者治理不仅在伦理上是完美的,在经济上也优越于股东治理。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提要】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企公司化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在梳理与借鉴中西方公司治理基础上,探讨对我国公司制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

【摘要】Structur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a Problem in the economic field in china,and also is the center of state-owned by the modern throries of Corporate west,It provides a series of practical ways and theoretical measures for Chinese corporate reform.【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治理模式/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所有者Corporate governance/siockholder Corporate governance/residual claim/human capital proprietor【正文】中图分类号F271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1)05-114-021 公司治理结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什么是公司治理,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制度安排学说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在他的《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一文中也说:“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①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②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③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一般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这些制度安排和互补性质,并选择一种结构来降低代理人成本。

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综述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新思考,公司治理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会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结构的完善、不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在国外(主要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得较早。

目前,公司治理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内外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公司治理的内涵上却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模式,这一般由于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采取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本文将回顾公司治理机制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一、公司治理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理论对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主要包括古典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

1古典管家理论。

在这种理论下,企业被看作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并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无私的信托关系。

主要观点有:1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经营者没有可能违背委托人的意愿去管理企业,因此不存在代理问题2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公司治理模式不再重要3基于完全信息假设下的管理理论对于研究现代公司治理不具有任何意义。

因为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的市场条件下,不存在委托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表现为股东至上。

2信息经济学下的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对古典经济学的根本性突破表现在放弃对完全信息和无私性的假设。

由此对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了质疑:完全信息的假设背离了客观现实。

在现代股份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并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将资产的经营权授权给经营者,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但是由于人的自私性,经营者作为代理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他们可能会以股东权益为代价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者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规范委托代理关系各方的行为,并对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控制,使其决策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是必要的。

西方企业理论研究综述3600字

西方企业理论研究综述3600字

西方企业理论研究综述3600字摘要:西方企业理论的发展和西方企业的发展密切相连,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认真学习和系统研究西方企业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西方企业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综述,获得关于我国当前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西方企业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开创了西方企业理论的先河。

西方企业理论围绕的主旨是企业的本质和企业的边界这二个问题。

新制度学派的学者论述问题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可以分为三大分支:(1)企业的契约理论;(2)企业的企业家理论;(3)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本文将论述三大分支的主要人物及其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的先河是由科斯开辟的,之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因、张五常、杨小凯和黄有光等学者加以开拓。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可分为:间接定价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代理理论又可分为代理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1.间接定价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有科斯、张五常及杨小凯和黄有光等学者,其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交易费用。

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二种相互替代的手段: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企业则通过权威来进行调节,二者的边界在于市场定价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张五常认为,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是契约安排的二种不同形式,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

企业的本质是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边界在于代理者定价所节约的交易费用与由相应的代理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之间的均衡。

杨小凯和黄有光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型,他们把企业的所有权的内部结构与定价成本相联系,把企业的均衡组织形式与交易效率相联系。

在他们的模型里论述了自给经济、市场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作为促进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只要劳动分工的经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就会出现;在企业存在的情况下,所有权结构就变得重要,因为不同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

浅谈国外组织政治行为理论评析

浅谈国外组织政治行为理论评析

浅谈国外组织政治行为理论评析首先,国外组织政治行为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政治行为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的是组织在政治行为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图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组织如何通过政治行为达成其目标。

该理论主要由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费希尔(Frances E. Fisher)提出,并且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其次,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是政治行为的主体,通过策略性的行动影响政策制定过程,进而实现其利益诉求。

基于这一核心观点,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理论框架来解释组织政治行为。

具体来说,该理论着重强调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

在政治行为中,组织往往可以通过联合行动来争取更多的利益,以此来实现其目标。

此外,该理论还强调了组织的行动策略,即组织在政治行为中所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包括游说、抗议、利益团结等等。

通过这些策略手段,组织可以更好地调动资源,以此达成自己的目标。

接下来,我将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例子一:美国国家步枪协会(NRA)美国国家步枪协会是一个有力的政治组织,该组织致力于维护美国公民持枪权利。

通过长期的游说和抗议活动,该组织在美国立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所倡导的观点也成为了美国枪支政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例子表明,在政治行为中,组织的力量和影响力不容忽视,合理运用组织手段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例子二:医生无疆界(MSF)医生无疆界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其主要工作是在全球范围内为灾区提供医疗援助。

该组织在许多国家开展了救援行动,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对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压力也时有所见。

该例子表明,组织政治行为不仅仅是对政府和利益集团的斗争,它也可以是一个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行为。

例子三:绿色和平绿色和平是一个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国际组织。

该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动员公众的力量参与环保行动。

其的主要策略包括举办活动、游行示威、抗议等等。

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所倡导的环保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上)摘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在政治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成功同等重要,尤其是在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的体制环境方面。

企业这种影响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行为称为公司政治行为(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简称CPA)。

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此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对西方CPA研究进行综述与评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为我国的相关研究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司政治行为,体制环境,组织行为在影响企业经营运作的环境中,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共事项等非市场因素,对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例如,政府出台的企业排污标准的政策可能会剥夺一些中小型企业生存的权利或增加其经营成本。

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影响企业经营运作的公共政策与法规的出台一直是社会各种利益团体(包括企业)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平衡的结果。

西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将政治策略纳入了战略管理的一部分,并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具备了成熟的技巧和运作能力。

这些政治策略不仅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很好发挥,而且在中国这个民主化和法制化尚处于完善阶段的环境里,也表现出强T国内企业的优势。

本文通过对西方有关企业政治策略和政治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旨在为我国的相关课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研究的背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

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开始盛行,凯恩斯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结束了古典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主流经济学地位,为企业界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

二战以后,为了使市场经济协调、有序地发展,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与诱导,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以美国为例来说。

在美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和收税纳税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劳动就业、能源供应、科技发展等等。

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发挥法律法规的强有力的监督作用以及制订相关政策来实现的,有关规定一经立法通过,企业就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所以,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参与国会的立法活动,他们往往派出专门代表,到华盛顿设立办事处或办公室,进行有关法律草案的研究和游说活动。

因为美国在立法过程中,允许不同利益集团进行游说、陈述和相互影响,国会最终通过的法律,一般都是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一个均衡结果。

企业作为主要利益团体来影响政府决策与法律制定过程的行为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Epstein综述了从1970年之后有关企业和政治关系的文献,他将文献分成五个种类,即政企关系模型、政府对企业政治影响的有效性、企业的政治考虑、企业领导者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选举过程中企业的行为。

这些文献的重点都没有涉及到公司政治行为(简称CPA)。

而且,Epstein所广泛查阅的文献并没有包含那些有关CPA的己有文献。

后来,Shaffer为了解释企业对政府制度的反应查阅了有关政企关系的文献。

他将利益群体多元化、公共选择理论、组织理论等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综述和分析对CPA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是,他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劝说学者们要将政治行为的研究与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结合起来,所以他并没有综合相关研究的各个分支。

CPA的研究与政企关系的研究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政企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角色定位,而CPA主要研究公司为什么以及如何参与政治决策。

政府政策对公司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西方大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

目前,CPA的研究在西方已经相当普遍,并已成为企业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西方学术界把任何直接试图影响政府政策或政治过程的复杂行为称为公司政治行为,简称CPA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讨论的CPA是指企业主动影响政府决策过程的行为,而不是指政府政策、法规出台后,企业被动反应的行为。

西方学术界对CPA的研究主耍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它展开了研究,包括政治科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所以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

西方学者围绕CPA的研究课题,主要探讨了诸如以下的几个问题:(1) 为什么有些企业在应对政府政策与法规环境事项上采取了被动的策略,而有的企业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政治策略?(2) 企业影响政府决策过程的方式是什么?是独立开展政治活动?还是参加政治联盟?(3) 如何将企业政治策略理论融入到现有的企业组织行为及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中?(4) 能否对企业政治策略进行一个系统分类?参照把企业竞争策略分为成本领先策略、特色经营策略、市场集中策略等三种一般策略的例子,能否构成简单易懂的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在多个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两种方法来具体讨论CPA。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CPA研究中涉及的问题类型来探讨,例如采用CPA 的企业特征是什么?企业试图通过CPA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CPA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CPA中包含哪些方法和策略?CPA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PA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等等。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那些用于解释和预测CPA的主要变量来研究的,这些变量包括行业特征、企业特征、环境特征和事项特征等,这些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是相互决定的。

这些研究方法在西方的CPA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较好地回答了所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理论与研究结果对CPA研究的理论涉及了多门学科,例如政治学科、经济学科以及管理学科,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的理论来探讨CPA的研究基础。

(一)政治学科的理论从政治学科的角度来看,利益相关群体理论对于解释企业为什么要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理论。

政府对某个事项的态度将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的目标、价值观、偏好等特征是不同的。

为了让政策制定者能够了解并且倾向于自己的利益,避免其他利益群体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即参与政府政策制定与形成的过程。

所以说公共政策形成过程是一个在多个利益群体的目标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

如果政治本身允许不同利益群体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进行讨价还价的话,那么企业非常愿意政府成为他们的一员,并成为企业利益的代言人。

事实上,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利益群体通过将其成员所关心的问题传达给政府官员的方式来影响政府决策》(二)经济学科的理论从经济学科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了集体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等,这些理论被用于探讨企业为什么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但是每个理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因此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多方面的看法。

1.集体行为理论集体行为理论讨论了私人参与者是否愿意提供公共物品的问题,并解释了为什么不同规模的群体对公共物品会采取不同的行为。

例如大规模群体中的单个参与者是不可能为提供公共物品付出代价的,因为他们“搭便车”的行为可以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收益。

而对于小规模群体中的成员而言,他们非常重视公共物品,甚至愿意为确保提供公共物品而承担更多的成本。

在某种程度上,集体行为理论对CPA也是适用的,这个理论描述了企业进行CPA所面临的环境,并较好地解释了 CPA是如何随着事物的演变而变化的。

Ulkmann就利用集体行为理论解释了CP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他认为从CPA中获得的收益表示了公共性的程度。

在事物生命周期的早期,CPA会产生公共利益,然而在生命周期的后期,CPA可以为企业获得私有利益。

因此,在事物生命周期的早期,CPA更多发生在小规模或高度集中行业的企业中。

在规模较大,并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某些企业决定在事物生命周期的早期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种行为就反映了“搭便车”的意图。

在生命周期的后期,同一个企业在政治活动中可能变得非常积极,以期能够确保获得足够的私有利益或者避免政策竞争对手增加自己的成本。

2. 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治过程被看成类似于在政府官员和私有参与者之间进行市场交换的一种形式,他们都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否定了政府官员的行为都是基于公众利益的观点。

而且,自私的政府官员通过政府干预,以及向企业提供大量有偿的服务,来满足私有参与者的需求。

尽管公共选择理论的重点在于理解政府如何工作,即如何通过评价、激励和约束来影响政府官员的行为,但是它确实为CPA提供了一些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也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要积极采取政治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能够从潜在政府政策中获得收益的企业会主动进入政治领域。

同样地,从潜在政府政策中承担了成本的企业也会积极进入政治领域,以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

Globerman和Schwindt使用公共选择理论,验证并支持了这样的假设,即如果企业向政府提供的信息与政府需要的信息一致,则相关的公共政策对行业是有利的,但是通常会损害那些不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一般公众的利益。

一般来说,立法者通常是在不完备信息的基础上做决策的,私有参与者采取政治行为的目的就在于向立法者提供有关事物特征和参与者偏好的信息。

这样,那些信息灵通的企业,特别是掌握了立法者所需信息的企业,将会更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从而引导立法者制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政策。

但如果该企业收集这些信息的成本大于他们从政府政策中获得的收益,则该企业就不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在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会积极采取CPA策略之后,公共选择理论还提出了适当的CPA策略,例如扩大拥护者群体,即尽可能使更多的群体支持和拥护企业自己的利益,以增强企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

3. 交易成本理论上述几个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企业为什么要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而交易成本理论则阐述了企业以何种方式来参与政治活动的问题,是独立开展政治活动呢?还是加入其他的政治联盟中?交易成本经济学主要讨论如何在一定的交易成本上最有效地进行资源安排。

企业在开展政治活动之前必须选择是将此功能内部化还是将其外部化,而且必须进行相关的成本或风险分析。

将此功能内部化即独立开展政治活动,企业必须创建投入活动的永久内部要素,如建立政治活动机构等。

而将其外部化意味着企业通过加入其他的政治联盟来实施政治行为,因此必须建立必要的代理关系,承受一定的代理风险。

另外,交易成本理论还提供了一种决定企业何时应该将政治行为内部化或者外部化的方法,这个方法使用了两个相关变量:频率和事项特殊性(specificity)(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