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教材实验问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图(a)所示仪器是测量__________的工具,其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_牛;图(b)是探究光的__________规律的实验装置,此时入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度。

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上.(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调节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是.(4)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3.(1)甲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

4.小晴和小雨分别用甲、乙两套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1)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_____(选填“A处向上”或“B 处向下”)调整.(2)调整好器材,用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当水温为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持续几分钟为止,根据记录数据绘制出如图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图像.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他们还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_____.(3)a为小晴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图像,分析可知她是选用_____图中装置做的实验,由小雨所绘制的b图像可知,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_____(选填“低于”或“高于”)一标准大气压.(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5.下图中,物体长度是_____cm;秒表的读数为_____s.6.如图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声现象 实验题 【附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声现象  实验题  【附答案】

声现象实验题【附答案】1.探究声音的传播。

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猜想:可能需要。

实验器材: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密封盖、小铃铛、铁丝。

实验观察:(1)紧密封严瓶盖,摇动铃铛,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对玻璃瓶进行加热,密封的瓶盖、瓶口之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

(3)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铃铛,铃声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从实验中你能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小明同学设计了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介质状态的关系实验.材料:三个可以密封的塑料袋,沙子,水,硬币.实验:在三个袋子中分别装满沙子、水和空气,密封后平放在桌面上.把耳朵分别贴在袋上、袋上和空气袋上(另一只耳朵塞上塞子),用硬币轻轻敲打桌面(距袋较近),比较三次听到的响声有什么不同,并由此回答:(1)声音的传播和物态是否有关?(2)传声效果如何?3.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5)此“土电话”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月球上使用.4.在探究声现象的实验中:(1)甲图装置能探究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而产生的,此装置还能探究声音的________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2)乙图装置,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会跳动,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上敲击右边的音叉,则左边乒乓球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跳起,原因是________.5.某中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吗?”进行探究,设计并进行了实验,用到的器材有:耐高温的广口玻瓶或烧瓶、密封盖、小铃、细铁丝或棉线.如图所示:(1)将瓶口紧密封盖,摇动小铃,_____听到铃声.(填“能”或“不能”)(2)对烧瓶加热,密封瓶盖与瓶口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小铃,比较听到的两次铃声的变化,可知_____.(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6.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通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__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________(选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2)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泡沫板,小强认为小明选择的这些材料中存在一个明显问题,不能有效地说明这些材料的隔声性能,请指出这个明显的问题:________.(3)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由此数据可将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7.小明、小花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花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强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敲响钟后,把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他们在探究什么问题?(2)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你将怎样设计?8.做以下实验,并做好记录:(1) 将铅笔的一端轻轻塞在自己的耳朵处(注意安全,不要伸入耳朵内),用指甲轻轻刮笔的另一端,不仅自己听,还请邻近的同学一起听.结果是自己________听到刮笔的声音,邻近的同学________ (选填“能清楚”或“不能”) 听到刮笔的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固体传声和空气传声相比,本领强的是________.(2) 为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工人把一根金属棒一端放在自己的耳边,另一端沿着地面移动.根据上面的结论说明工人这样做的原因____________.9.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中传播.(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比______传声性能好.(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停止,______停止.(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填“易”或“不易”)传声.10.小张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_____,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_____,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决定的;(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较小,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_____有关.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它是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1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2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12.如图所示,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个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1)敲击直管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三根直管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__号管.(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如图所示,有3个相同的玻璃瓶里都装有水,且水面高度不同.小李和小华两个同学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其中小李用嘴贴着瓶口往里面吹气,而小华对瓶进行了敲击.根据所学的声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使瓶产生的声音的声源是_____,发出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选填“甲”、“乙”或“丙”);(2)小华使瓶产生的声音的声源是_____,发出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选填“甲”、“乙”或“丙”);(3)小李和小华所进行的操作中,共同点是_____.14.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如图示,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记录如下表:实验2如图所示,两次敲打音叉,观察泡沫球被弹起,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大,而且音叉前后两次发出的声音是前者较小后者较大。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2.(8分)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a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点上(P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上.(3)通过实验,小明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填“大”或“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凸透镜(填“靠近”或“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的(填“倒立”或“正立”).(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像(填“实”或“虚”).3.如图是小东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东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若蜡烛M向玻璃板近,应将蜡烛N向_____(选填“远离”或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N重新和M的像重合。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

为了得到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小东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一、实验探究综合题1.某生物小组同学在一次实地考察中,观察到了以下几种动物。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1)A用_______呼吸,E特有的______可以辅助呼吸。

(2)A、B与C、D、E、F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_____。

(3)F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____;它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①_______②_______。

(4)E的身体结构和生理适于飞行生活,其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壁气囊脊柱胎生、哺乳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如骨骼轻而坚固,有龙骨突体温高而恒定【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解析:体壁气囊脊柱胎生、哺乳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如骨骼轻而坚固,有龙骨突体温高而恒定【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分类,识图可知,A是蚯蚓,属于环节动物;B是螃蟹,属于节肢动物;C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D是蜥蜴,属于爬行动物;E是家鸽,属于鸟类;F 是家兔,属于哺乳动物。

可以从动物不同的特征方面来解答。

【详解】(1) A是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吸系统,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E是家鸽,属于鸟类,体内有气囊,与肺相通,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

(2)A蚯蚓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是螃蟹,属于节肢动物,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C是青蛙,D是蜥蜴,E是家鸽,F是家兔,它们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3)F是家兔,属于哺乳动物,其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家兔是草食性动物,与其食性相适应,家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无犬齿,门齿长在上下颌的中央部分,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的咀嚼面,适于磨碎食物;家兔的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消化食物的面积很大,适于消化植物纤维。

(4)E是家鸽,属于鸟类,多数鸟类会飞行,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汇总1.刻度尺是测量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刻度线;估读到。

(3)记录:数据包括和。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为()A.2.36cmB.2.357cmC.2.35cmD.2.4cm2.用停表测量,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乙丙(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s。

3.利用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和,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部分在;由此,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0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实验大盘点

实验0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实验大盘点

实验04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式实验,得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1)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停表(2)主要器材作用:①温度计:测物体温度。

②石棉网: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③停表:记录加热时间3.【设计实验】(1)提出问题:①熔化和凝固发生的条件是什么?②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会怎么变化?③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2)猜想假设:点燃蜡烛,蜡烛熔化了;寒冷的夜晚,湖水结冰了。

由此我们猜想熔化要吸收热量,反之凝固则会放出热量。

(3)如何验证你的猜想:①实验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②由此需要什么器材?③怎样组装实验器材?④如何进行实验,收集证据?4. 【器材安装顺序】自下而上。

5. 【实验步骤】让我们分别加热碎冰(或海波)和石蜡,多次测量其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比较其温度变化规律。

(1)分别将碎冰和石蜡放入两支试管中,按上图所示的装置分别加热碎冰和石蜡,观察碎冰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2)实验时,尽量使酒精灯的火焰等外界条件相同。

每隔相同的时间将测得的温度值及对应状态填入表中,并分别在坐标纸上设温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碎冰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6. 【实验表格】7.【实验现象】(1)海波或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2)石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一直升高。

8.【实验结论】(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一直升高。

9.【注意事项】(1)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试管浸没水中深度要适当。

(3)为保证物质受热均匀,采取:A.水浴法加热;B.用玻璃棒搅拌;C.把物质压成粉末。

1.选用粉末状或较小的固体颗粒的好处:(1)小颗粒固体受热更均匀。

(2)温度计玻璃泡与小颗粒充分接触,测量温度更准确。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 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 AC=80.0cm,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m/s。

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用来测量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

从A处开始计时,图中圆圈里显示的是玩具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秒表显示的时间,格式为“分:秒:百分秒”则:(1)该实验的原理是;(2)玩具小车通过AB段的速度为m/s。

玩具小车通过BC段的速度为m/s,玩具小车在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为了方便计时,实验时应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声现象实验3.根据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1)如图甲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多次被音叉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2)甲实验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和的关系;(3)小明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乒乓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①;②。

4.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_____;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有关;(3)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含答案)一、水的分布与组成1.(2018八上·杭州期中)1) 图甲中C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是带来水汽。

2) 正确的说法是:①实验中A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②A、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2∶1;③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④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

3) 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在乙中水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2.(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1) 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的产物是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的产物是氧气,理论上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同。

2) ①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氧气:②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氢气;③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反应结束;④反应前原有氢气20 mL。

3.(2018八上·天台期中)如下图所示,左图是教材课后练中水电解实验装置,右图是台州市某科学老师针对左图实验自创新实验装置。

右图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2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氢氧化钠不发生化学变化,只用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用注射器将氢氧化钠溶液注满移液管并将移液管倒立在装置的正负极上,连接好导线,接通直流电源,通电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

请你结合上述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 配制2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固体氢氧化钠20 g。

2.你认为右图的创新实验相对左图来说,具备的优点组合是哪些?(填写字母编号)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是小于、大于还是等于2:1.二、水的浮力4.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2020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含答案)

2020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含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一、选择题1.小岩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酸奶的密度,下列操作步骤中多余的是( )A.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B.将酸奶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酸奶的体积D.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2.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某种食用油的密度,如图表示了他的主要操作过程,几位同学对他的实验提出了如下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认为他测出的油的质量为62gB.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C.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D.丁认为他的实验操作简捷,结果准确3.小梦参加了5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的密度(注:经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 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 g/cm3B.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4.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分别是()A.20 g 0.8×l03 kg/m3B.60 g 0.8×l03 kg/mgC.60 g l. 0×l03 kg/m3D.20 g l.0×l03 kg/m35.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A.用天平测空烧杯的质量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6.如图,矿石的质量已经用天平测出,从图A到图C是测量体积的情景,这样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确定7.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油的体积D.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8.下表是部分物质的密度,小刚由此提出了对密度一些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固态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态物质的密度大B.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C.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D.密度跟物质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9.小伟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橙汁的密度,下列操作步骤中多余的是( )A.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B.将橙汁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橙汁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D.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橙汁的总质量10.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步骤不需要的是( )A.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1B.用天平测量量筒的质量m2C.在量筒内倒人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1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二、填空题11.某小组同学想测量铅球的密度,准确测得铅球的质量后,测量体积过程如图所示,则测得的体积比真实值 ,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材问题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材问题答案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

(4)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②腐蚀统治机构;③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2.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6)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统治者战和不定。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3.中国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在你看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7)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4.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后中国,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7)不再享有完整的主权,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这段话说明了什么?(14)清军丧失斗志,太平军勇猛无敌。

6.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15)7.《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8.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22)①练兵和海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② 洋务运动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

9.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23)洋务运动在中国已经落后之时,大胆迈出自强求富的第一步,他改变了一个民族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等等的落后意识。

10.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清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

11.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29)宣传变法救国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12.戊戌变法给我们的教训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必须进行革命。

13.这些揭帖宣传了什么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32)宣传了反抗列强侵略的主张。

反映了义和团对外国侵略者的痛恨,表现出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但也表现出了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将帝国主义侵略与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混为一谈。

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考实验题及答案 命题点 说明

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考实验题及答案  命题点 说明

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考实验题及答案命题点说明常见命题点:常见命题点:1.采用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

2.图中物体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 。

3. BC段,物体处于固液共存(固/液/固液共存)态。

4.图中加热的固体为晶体(晶体/非晶体)。

5.铁架台组装顺序从下到上(从下到上/从上到下)。

6.第9min和第8min相比,物体的内能变大(变大/变小/不变)。

7.该晶体的熔点为48 ℃ 。

8.选择大颗粒的海波还是小颗粒的海波进行实验?为什么?答:小颗粒,更容易受热均匀。

9.冰的熔化实验,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不会(会/不会)沸腾说明:因为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试管中的冰温度也为0℃,试管中的冰无法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10.液态阶段的比热容比固态阶段的比热容大(大/小)。

说明:固态阶段,相同时间内温度变化更快,证明此时的比热容更小。

三、水的沸腾常见命题点:常见命题点:1.玻璃板盖在烧杯上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散失,加快水的沸腾。

2.小明加热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水的质量较大或水的初溫较低导致的。

3.停止加热之后,烧杯内的水还在继续沸腾的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4.甲、乙温度曲线不同,是因为甲、乙质量不同,乙的质量大于甲的质量。

5.乙、丙温度曲线不同,是因为乙、丙初温不同。

6.水沸腾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7.图甲为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

8.图中,水的沸点为98 ℃。

9.实验中,当地的大气压低于(低于/高于/等于)标准大气压。

说明: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10.图中操作错误之处是温度计接触到烧杯底部。

四、光的反射常见命题点:1.实验用到的纸板的作用是便于观察和记录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除了图中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3.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验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教材实验梳理、专项练习题

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教材实验梳理、专项练习题

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教材实验梳理、专项练习题真题练习1.(2023四川广元)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A 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 、B 、C 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_运动(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2)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 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cm/s ; (3)如果在A 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 、C 两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AB 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答案】(1)加速 (2)50.0 (3)偏大【解析】(1)由图可知AB 段的路程为sAB =10.00dm-6.00cm=4.00dm=40.0cm ,AB 段的时间为tAB =2s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40.0cm =20.0cm/s 2sAB AB AB s v t ==,BC 段的路程为sBC =6.00dm-1.00dm=5.00dm=50.0cm ,BC 段的时间为tBC =1s ,则BC 段的平均速度为50.0cm=50.0cm/s 1sBC BC BC s v t ==,因为vBC >vAB ,所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2)由(1)可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 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50.0cm/s 。

(3)如果在A 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时间变短,会使所测AB 段的平均速度vAB 偏大2.(2023·新疆卷)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

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闪光一次,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实验解答题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实验解答题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实验解答题专项练习1.小明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为此,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观察其蒸发的快慢。

实验过程中小明需控制、和相同。

答案: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2.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观察下图,结合生活实际,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a.液体表面的大小:b.液体的高低;c.液体的快慢。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Ⅰ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Ⅱ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的酒精,使两滴酒精表面大小明显不同,如图所示。

Ⅲ保持酒精的温度和酒精相同。

Ⅳ若干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

分析与结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的大小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法。

答案:温度表面附近空气流动表面附近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控制变量3.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有关.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理由是.表面积大小A、C 表面积不正确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4.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1)两容器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室温下放置几天后,两者的质量都明显减少,且酒精减少得更多,如图甲所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4章《光现象》教材练习与应用答案详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4章《光现象》教材练习与应用答案详解
恰好能从镜中看到 A 点而没有被木板挡住。图 4-3 是眼睛看到 A 点的光路图。已知A 和 B 到
桌面的高度分别为 40 cm 和 80 cm,当他把一支笔移至 C 处时,眼睛看到的A 点被笔挡住了。请
问:当 C 到桌面的高度为多少时,就可以证明平面镜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答:60cm
⑥某同学站在湖边看日出,同时也看到了水中的太阳。请在图 4-4 中画出
答:反射角为60°,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如图4-2-23所示;如果
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将按原路返回(如图4-2-24所示)。
②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4.2-8所示。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尾灯,看看它
的反光效果。试着在图4.2-8左图上画出反射光线。
答:自行车尾灯由红色塑料制成,外表面是平面,在此塑料平
②“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请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图说
明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答:如图所示。因为蛙坐在井底且光沿直线传播受到井壁的阻碍,所以蛙能看
到的范围,只能看见两线所夹范围内的物体。
③ 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①在开凿隧道时,工程师们常用激光来引导掘进机,使掘
他看到水中太阳的光路图。
⑦一束激光由 S点从空气射向水面,请在图 4-5 中画出它在空气中反射的
光路和在水中折射的大致光路。
⑧请找出下面左侧列出的各种现象在右侧所对应的主要物理知识并连线。
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
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光的直线传播
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光遇到不透明物体后,可以形成影子
几乎没有光进入人眼;而地面上由于发生漫反射,有一部分光能够进入人眼。因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66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66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66题1、某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A.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H;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C.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 D.用H/n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填字母序号)______________。

2、在图1中,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cm。

如图2所示用一把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一枚硬币直径的示意图,由图示可得硬币的直径是 cm。

3、为了探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小名和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1)找出几把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是分度值不同,也可以是制作材料不同),从中取两把不同的刻度尺,将它们的零刻度线对齐,再看看它们的10cm或15cm刻度线是否还对齐;换用其它尺子仿照上述方法再做两次。

(2)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根直线,由几个同学独立测量直线的长度,注意:使用的是同一把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直线的起点。

现在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①15cm的刻度线不再对齐说明了:________;②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_______。

③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4、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c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m/s。

5、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6、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如图所示,测硬币的直径应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将硬币夹住,使两三角板的直角边垂直于刻度尺,两直角边的间距就是硬币的直径,测量硬币的周长可采用化曲为直法(用一根线绕硬币一周,在相交处作一记号,将线拉直,两记号间距即为硬币周长)或重合法(在硬币上画一起点,将起点对齐刻度尺的零刻线,然后将硬币在刻度尺上滚一周,从刻度尺上读出长度值);测铜丝的直径:可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量出线圈长度L,数出圈数n,铜丝直径为d=L/n;测一页纸的厚度可用累积法,即取几十张相同的纸,测出总厚度,然后除以张数.2.根据自己穿鞋子的尺码估计自己的脚长为d,测身高为7d.3.一天有24 h,24×3 600 s=86 400 s.4.测出小铁块摆动若干次(比如10次)所需的时间t,然后除以摆动次数,这样的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实质采用了累积的测量方法).做周期为1 s 的摆要用上述方法测出周期,若测出周期不是1 s,应调节摆的长度,使摆的周期为1 s第2节 运动的描述1.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路边的树木、房屋是运动的,相对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是静止的.2.B3.因为我们选择了跑道或跑道周围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运动员相对这些物体的位置是变化的.第3节 运动的快慢1.可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但是不方便,例如飞机、光等运动速度快的物体通过1 m 所用的时间太短,光通过1 m 所用的时间只有0.00000033 s ,以这样的方式表示速度时多以小数形式出现,不方便,也不符合人们的习惯.2.用手表测出自行车通过两个相邻的里程碑(或若干个里程碑)所用的时间t ,则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用公式可求得.3.根据v =s t,前50 m 的平均速度为: v 前=s 前t 前=50 m 6 s =8.33m/s.后50 m 的平均速度为v 后=s 后t 后=50 m 7 s =7.14m/s.百米的平均速度为v 总=s 总t 总=100 m (6+7) s =7.69m/s.4.(1)从表中查出列车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的路程是:s 1 =1318 km时间t 1 =12:55-8:00=4 h55 min =41112h 速度:v 1=s 1t 1=1318 km41112h =268.1km/h.(2)列车在从济南西到南京南的路段运行得最快,在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路段运行得最慢,列车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的路程是:s 2 =406 km 时间:t 2=1 h32 min ≈1. 53 h 速度:v 2=s 2t 2=406 km 1.53 h=265.4km/h.列车从济南西到南京南的路程是:s 3 =1023 km -406 km =617 km时间t 3 =11:46-9:34=2 h12 min =2. 2 h速度:v 3=s 3t 3=617km 2.2 h =280.5 km/h.列车从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路程是:s 4 =1318 km -1023 km = 295 km 时间:t 4 =12:55-11:48=1h07 min ≈1.12 h速度:v 4=s 4t 4=295km 1.12 h=263.4 km/h. 【点评】解该题应注意的几个易错点:(1)要会看到列车时刻表;(2)不同路段的路程和时间要对应好;(3)单位要统一;(4)时间的换算:1 min = 160h ,如3 h15 min 易错算为3. 4 h 或3.15 h.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1.刻度尺;秒表;v =s t2.可能的原因有:(1)小车在全程做加速运动,速度由小变大,上半段的速度较小,下半段的速度较大,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的平均速度.(2)上半段的初速度为零,下半段的初速度是上半段的末速度,使小车走下半段所用的时间小于上半段所用的时间.3.已知跑道的长度为s ,分别在跑道上正常步行、竞走、长跑,用手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 ,根据v =s t可算出相应的平均速度. 4. (1)用卷尺测出正常走一步的长度s ;(2)然后数出从家走到学校一共走了n 步;(3)家到学校的量路程s 总=ns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例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或者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和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气体快.3.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若铁管长度足够长,可听到两次声音,其中道理是:敲击铁管一端,一人在另一端听,由于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第一个声音是铁管传来的,第二个声音是空气中传来的.【分析】两次声音的间隔要大于0.1 s 才能区分出来,即当t 空气-t 铁>0.1 s 时,能听到两次敲打声.设铁管长为L ,则Lv 空气-L v 铁>0.1 s 可求出此时的铁管长L .若大于这个长度,则听到两次敲打声,若小于这个长度,只能听到一次声音.4.由于回声与原声间隔小于0.1 s ,叠加在一起加强原声.5.由于v =s t ,可得s =vt =340 m/s ×1.5 s 2=255 m 第2节 声音的特性1.同学们可就这个问题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乐器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①打击乐器:鼓、锣等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实验探究02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同步实验课】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实

实验探究02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同步实验课】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实

实验探究02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提出问题】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学习行为吗?【作出假设】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学习行为..............。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步骤 ① 学生几人一组,在课前用木板制作迷宫,迷宫的隔板高度应避免小鼠从上方越过。

②各小组发一只年龄、大小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且经过饥饿处理的小鼠,操作如下:A .从迷宫的人口放入小鼠,同时马上记时,并在出口处等待。

记录小鼠从人口到出口所需时间。

B .如果在2分钟内小鼠还不能到达出口,学生要适当引导,使小鼠到达出口处获得食物。

C .重复上述实验5-7次,根据小鼠实际情况耐心训练,并把相应的时间填写到下表中小鼠走出迷宫获得食物的时间记录表:次数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时间 10分 9分 8分 6分 4分 3分 3分【得出结论】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A .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多【详解】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少,A 错误;小鼠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小鼠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不能说明小鼠有较强的记忆力,B 错误;在A 、B 、C 三处放置食物,引导小鼠靠气味走迷宫用时会减少,C 正确;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依靠经验和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建立也会消失,D 错误。

【典例02】某生物小组通过“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来研究动物的行为,其实验结果如下表:1. 实验用鼠应处于饥饿..状态,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用隔板应较高..,以避免小鼠从隔板上越过。

3. 通道的宽度要便于小鼠的折返。

4. 用多只小鼠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的原因: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 不同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同,原因是:同种动物、不同个体,学习..能力不一样。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1.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一次轻拨钢尺,另一次用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实验发现:(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有关.(2)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发出声音的响度;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说明:响度的大小与和有关.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这说明.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3.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到广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1)产生乐音的声源是,音乐声通过传进人的耳朵引起听觉.(2)随着广口瓶内的空气被抽出,听到的音乐声音逐渐;打开进气门,让空气重新慢慢进入广口瓶中,听到的音乐声逐渐.(3)无论如何抽气,总能听到手机播放音乐的声音,其原因,一是抽气机不能将广口瓶里的空气全部抽出,形成完全;二是声音(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悬线、瓶塞(固体)传播.(4)假设忽略悬线对声音的传播、广口瓶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出,手机产生的音乐声便(选填“仍会”或“不会”)被听到,说明声音中传播,此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芳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通话时,传声的物质有、和(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5.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入高度不同的水,来研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小组同学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fa(4)”“mi(3)”“ri(2)”“do (1)”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接着小组同学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do(1)”“ri(2)”“mi(3)”“fa(4)”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由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同样的瓶子,例如玻璃瓶甲,为什么向瓶口吹气发出“fa(4)”的音,而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出“d(1)”的音?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主要是由于不同.(2)小组同学由两次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不同,音调不同.(3)接着,小组同学又用示波器来显示敲击丙、丁两瓶身时的振动波形图,如图2所示,其中图2(a)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图2(b)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同时,小组同学还发现由于两次敲击时的用力程度不同,从波形图上能反映出瓶身发出的响度也不同,其中敲击瓶身的响度大(均选填“丙”或“丁”).(4)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还得出可以用此实验的规律判断生活中一些实例的发声体.例如: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提着水壶向热水瓶里灌开水听到的声音会发生改变,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选填“向瓶口吹气”或“用锤敲击瓶身”).6.自己来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2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cm,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c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4)v BC v AC(填“>”、“<”或“=”)22.小华想测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情况.(1)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cm/s;(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2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1)小龙和小柳用(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处(选填“起点”或“40m”).(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s.(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m/s.2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2)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小”).26.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2)一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长度是400m,速度为108km/h,合m/s,火车通过一条长度为2km的隧道,所用时间为.27.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B到C的距离是:dm.(4)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是:,全程平均速度是: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28.小杜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g/cm3.(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9.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3)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30.某中学环保小组在长江边取适量江水样品,分别进行了江水密度的测量:(1)小薇把样品带回学校,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①将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直至天平平衡;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江水样品,测出烧杯和江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烧杯中江水的质量为g,将烧杯中的江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江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江水的密度为g/cm3.③小薇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江水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2)小亮把样品带回家,用家里的一台电子秤(如图丙所示)和没喝完的半瓶纯净水,做了如下实验:①用电子秤测出半瓶纯净水的总质量为m1,并用笔在瓶身水面位置标记为A;②把瓶中的水全部用来浇花,然后吹干,用电子秤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2;③把江水慢慢倒入空瓶中,直至液面与相平,再用电子秤测出瓶的总质量为m3;表示);④则江水的密度表达式ρ=(纯净水的密度用ρ水⑤小亮测算江水的体积使用了下列3种物理方法中的A.控制变量法B.等量代替法C.类比法.31.小浩同学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1)图甲是小浩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2)小浩纠正了错误后调节好天平,将石块放入左盘,天平平衡时,测出石块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小石块质量是g.(3)如图丙所示,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是cm3,则小石块的密度是g/cm3.(4)小丽同学做这个实验时没有用天平,也测出了该石块的密度.她先按照小浩的方法测出石块的体积,然后用体积为48cm3、质量为12g的小泡沫块(不吸水)与小石块用细线捆在一起,再次放入量筒中,石块和泡沫块漂浮在水面上,且有1/3的泡沫露出水面.石块和泡沫块放入量筒之前水面初始位置是28ml,则石块和泡沫块放入量筒后水面应该在ml刻度处.小丽测出的石块密度(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浩的测量值.32.小红想测量冰红茶的密度;小丽想测量一块小矿石的密度,于是二人利用已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做了如下实验:(1)小红利用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测量冰红茶密度,过程如下:①她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横梁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其操作错误是;②改正错误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冰红茶的质量是117g;③将烧杯中的冰红茶倒入量筒一部分,示数如图乙所示;④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丙所示;⑤请你将实验的相关数据填入如表:杯和冰红茶的质量m1/g 量筒中冰红茶的体积V/cm3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m2/g量筒中冰红茶的质量m/g冰红茶的密度ρ茶/(g•cm3)117(2)小丽利用弹簧测力计、矿石、水、烧杯、细线测量矿石密度,请将她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①用细线拴住矿石,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矿石的;②将矿石在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内,不要碰到烧杯底部和烧杯壁,并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水的密度用ρ水③矿石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表示).33.小明想了解不溶于水的化工原料石英粉的密度,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他利用天平(含砝码),一个玻璃杯、足量的水,就能完成测量石英粉密度的实验.下面是小明的实验步骤:(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端调.(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空玻璃杯的质量m0,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空玻璃杯的质量m0=g.(3)给玻璃杯中装适量石英粉,使其表面水平,并在该水平面对应杯壁处做标记,测量出的总质量m1.(4)将石英粉全部倒出,给玻璃杯装水至标记处,测量出的总质量m2.(5)写出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ρ=.(用相应的符号表示)(6)这种测量方式所测得石英粉的密度比实际值(选填“大”或“小”)34.小明在盆中清洗樱桃时发现樱桃会沉入水中,他想知道樱桃的密度,于是他做了如下操作:(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左侧,接下来应向(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透明空烧杯的质量m1=20.8g,然后将透明空烧杯中装入适量水,把一粒樱桃放入烧杯中的樱桃放入烧杯中,再往烧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樱桃悬浮,随即停止加盐,将烧杯中的樱桃取出,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与盐水总质量,如图甲所示,记作m2=g.(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空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 cm3,则樱桃的密度为kg/m3.(4)以上实验操作,测出的樱桃密度比实际值将偏(选填“大”或“小”).35.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选“偏大”或“偏小”).(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一个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36.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cm.37.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120℃)、酒精温度计(﹣80℃﹣60℃)、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38.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1)小明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乙所示.该物质在BC段处于(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2)小明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请写出一条).(3)小明用图3所示的烧瓶将水加热至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再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39.如图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1)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第7min处于态.(2)实验中,应选用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3)由图象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0.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1)图中,海波的凝固过程是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或“放”)(2)图中,海波在D点是态,在G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的冰和萘,用(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酒精灯加热,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9min和4min,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1.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一次轻拨钢尺,另一次用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实验发现:(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2)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大.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解答】解:(1)由实验现象可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2)由实验现象可知,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大.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答案为:(1)慢;低;频率;(2)大;大;大;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空气;(4)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到广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1)产生乐音的声源是手机,音乐声通过空气传进人的耳朵引起听觉.(2)随着广口瓶内的空气被抽出,听到的音乐声音逐渐减小;打开进气门,让空气重新慢慢进入广口瓶中,听到的音乐声逐渐增大.(3)无论如何抽气,总能听到手机播放音乐的声音,其原因,一是抽气机不能将广口瓶里的空气全部抽出,形成完全真空;二是声音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悬线、瓶塞(固体)传播.(4)假设忽略悬线对声音的传播、广口瓶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出,手机产生的音乐声便不会(选填“仍会”或“不会”)被听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此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解答】解:(1)声源产生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的.(2)该题中随着瓶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即传播声音的介质变少,故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变小;将空气放入瓶内时,即传播声音的介质逐渐变多,故听到的声音又将逐渐变大;(3)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可以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4)把正在响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使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发现电铃的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当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时,将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方法是推理法.故答案为:(1)手机;空气;(2)减小;增大;(3)真空;可以;(4)不会;不能在真空;理想实验法.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芳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经典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经典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经典及答案一、实验探究综合题1.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的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功能都是最大限度的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请结合下面的图解和有关实验分析回答问题:(1)观察A动物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______。

(2)观察C动物时,发现它已具有了呼吸器官[2]______。

(3)鸟类D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统,其身体里有发达的[2]______与肺相通,每呼吸一次,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4)为探究B的呼吸特点,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会由蓝变黄)针对B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对图示现象的合理解释是:鱼的鳃由密布着______的鳃丝构成,水经过鳃丝时,能与其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水中的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变黄。

(5)图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______。

(填图中字母)答案:(1)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的呼吸(2)鳃(3)气囊(4)毛细血管(5)A、C【分析】蚯蚓用体壁呼吸;河蚌和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鸟类的体内有许多气囊,可与肺完成双重呼吸。

解析:(1)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的呼吸(2)鳃(3)气囊(4)毛细血管(5)A、C【分析】蚯蚓用体壁呼吸;河蚌和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鸟类的体内有许多气囊,可与肺完成双重呼吸。

图C中:1是足,2是鳃,3是贝壳;图D中:1是气管,2是气囊,3是肺。

(1)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所以,在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使蚯蚓正常呼吸。

(2)C河蚌在淡水中生活,体表有贝壳,有外套膜。

有入水管和出水管,在吸水和排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用[2]鳃呼吸,鳃是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靠足运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材实验问题化第一章声现象66中学李振红1.如图1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1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在欣赏交响乐的演奏时,就是得用来辨别各种乐器在舞台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立体感的。

我们戴上立体声耳机听音乐时,感觉声音是从传来的。

甲图1 乙2.如图2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

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a b 图2 c d第一章前三节探究题的题型第九中学魏武东探究1、请分析下面现象中声是怎样产生的?冬天大雪过后,为什么人踩在雪地上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答:因为蓬松的雪之间有空隙,当脚踩上去,使空隙间的空气迅速振动从而发声。

注:此题还可以改问:发声体是什么?探究2、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将设定好的闹钟装在密闭的金属容器,浸没在水中,站在旁边的人可以听到闹铃声,请分析闹铃声是通过深么途径传播到人耳的?解:铃声首先通过空气传到金属(固体),再传入水中,然后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此实验也可以证明固、液、气都可以传声。

探究3、探究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同学们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1)当伸出桌外的长度相同,用不同的力敲击它,振动时发出的什么不同?说明被研究量与什么有关?(2)当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用相同的力敲击它,振动时发出的什么不同?说明被研究量与什么有关?答:(1)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时的振幅有关(2)音调,音调跟物体振动时的频率有关第一章声现象兴华中学陈建军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注解:通过演示让学生对噪声和乐声有所区别,会区分。

例:1. 如图所示的是示波器上的波形图,甲是音叉发声的波形图,乙是电锯切割木头时发声的波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图中的波形图是噪声波形,它表明发声体在做_____振动时发声。

2. 图甲和图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波形可知,图甲是__________的波形,理由是__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__的波形,理由是.3. 噪声的波形是______,乐音的波形是______.二.想想议议:注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1. 人们以______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一般人理想的声音环境不超过______.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2.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也______噪声.3.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如何降低噪声的危害时,小强提出:“有没有一些材料可以吸收噪音?”小丽说:“有.”小亮说:“没有.”小明说:“做做实验不就知道了!”于是,他们找来了玻璃杯、海绵、木板、金属块,并把几个玻璃杯分别放在形状体积相同的海绵、木块、金属块的上面.小明手拿一根塑料棒,用相同的力敲击每一个玻璃杯,发现放在海绵上的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最小.同学们得出了结论.(1)同学们得出了什么结论?(2)它们得出的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4. 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内规划的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统——上海市内环线上,采用质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进建材——聚碳酸酯板作为隔音材料,能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图3—5).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图3—6).同时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健康保护.(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你至少提出三种减小噪声干扰的方法.第五节声的利用一.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

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摇动吗?注解:声音传递能量的应用。

例:1. 根据下图1—12、图1—13、图1—14三幅图,说明超声波在工业、生活和医疗等领域各有什么应用.2. 超声清洗及超声碎石是利用声能__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能__________的性质.第二章:光现象育贤中学汤磊吴若琳李霞第一节:光的传播一、给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如图所示。

将小孔对着发光的物体,我们可以在薄膜上呈一个什么样的像?成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答: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成像的大小于物体与小孔的距离有关。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为了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小亮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照图中那样,把一面镜子M平放在平板上,把一个画有角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而成,可绕接缝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

(1)使E、F成为同一平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上某一角度斜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2)改变入射光线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可知反射角入射角。

(3)把纸板F前折或后折,可以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4)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向镜面,经M反射后,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表明。

答案:(1)在法线两侧(2)等于 (3)在同一平面内(4)光路可逆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探究实验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在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填“能”或“不能”)进行,理由是。

答案:(1)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2)离平面镜的距离大小(3)不能不能同时观察到B物体和A的像,无法确定A的像的位置。

二、如果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它将经过怎样的路径射出?请画出光路图来。

第四节:光的折射一、把一只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象铅笔在水面上折断了。

将一支钢笔放到玻璃砖下方,看上去钢笔“错位”了。

这些现象是由光的现象引起的。

答案:折射二、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在放一些水。

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在慢慢下移。

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

做这个实验,并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看到的两枚硬币中一个是硬币通过水面折射而成的像,由于折射,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要高一些;另一个是通过杯子侧面水的折射而成的像。

第五节:光的色散一、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射出的光有什么变化?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什么?二、如图,深盘中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

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三、将红色、蓝色、绿色透明塑料片放在阳光下,各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将任意两片透明塑料片叠在一起,透过的是什么颜色的光?透过各色透明塑料片,观察我们课本上的画面,色彩发生变化了吗?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十三中王彦博1.如图所示,分别让一束跟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如图甲,乙,其中(甲)图是凸透镜,(乙)图是凹透镜,判断的原因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甲乙2.现有一个放大镜,怎样测得它的焦距?写出需要的实验用具和实验方法。

实验用具:放大镜,白纸,直尺实验方法:阳光下,让太阳光垂直穿过放大镜,调节放大镜和白纸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在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明亮的点,即焦点。

用刻度尺测出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3.图3.2-4是教学中常用的投影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中的平面镜作用是(改变光路)。

4.仔细观察照相机你会发现,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片底片是照相时形成的(像),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

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三节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南开翔宇学校刘珊给出与3.2节内容相关的材料。

问题:提出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猜想:根据3.2节所学内容:照相机的物距大,所成的像小;幻灯机的物距小,所成的像大;放大镜的物距小,所成像大。

设计实验实验仪器:光具座——固定光学元件,从刻度尺读出光学元件的位置小蜡烛、火柴——光源,可以用其它类型的光源代替,如小灯泡凸透镜——焦距10cm较为合适。

焦距太大,不能在长度有限的光具座上读数;焦距太小,所测得物距、像距的误差增大。

光屏——得到实像。

光屏可以用不透明的材料,也可以用半透明的材料。

实验环境:较黑暗的环境,易于观察所成的像。

实验步骤1.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高度,使三者在同一高度。

(光具座上有两个螺母,其中一个用来调节光学元件的高度,调整着手要扶着光学元件,防止摔落;另一个螺母用来固定光学元件的位置,使之不受外界震动的影响。

)2.记录不同物距下,成像的规律。

补全表格F=10cm响,亮度会变暗。

成虚像时,眼睛要在物与像的另一侧观察,才能观察到虚像。

当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得不到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三者不在同一高度,向上或向下节调透镜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不能成实像物距略大于焦距,像距大于长度有限的光具座。

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1.此实验说明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

2.答:高压锅内的沸水温度一般在120℃左右;人体正常体温为37℃;我国最低气温为零下五十二点三摄氏度(参考)。

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祖国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至124°20′,北纬52°10′至53°33′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县份。

漠河是全国最冷的地方,冬季温度常在零下30~40度,极端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52.3度。

3. 几种常用温度计分别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分度值为0.1℃)、寒暑表,请观察它们的量程、分度值,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4.测量液体温度时,下面的哪种做法是正确的?错误的做法错在哪里?答:正确的做法是:丁、(2)。

5.下面各个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