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 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写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参考文献的内容外,本人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声明人(签字):2012年7月15日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学号:115311298435姓名:兰静摘要:当今社会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发挥经济的“后发”效应;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同步。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加强和改善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关键词: 农业信息经济市场全国人民对农业信息化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张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李道南认为农村信息化简单为四个字:程度,就是普及的程度。
过程,农村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它是若干年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一、项目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科技与产业、生产与生活、政府、企业与农户的有机连接的重要桥梁与渠道,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信息鸿沟,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限制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迫切需要开发建设大系统、大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城乡一体化,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项目面向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技术需求以及当前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和村镇管理的问题,重点攻克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农业现场信息全面感知关键信息技术及现场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低廉高效多元农业信息服务规范化、一体化、专业化的关键信息技术,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共享化、个性化中的整合关键信息技术;研制适合农业产业化生产过程的关键农业信息感知与传输关键技术及低成本终端;构建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综合、专业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探讨适合我国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内容、模式、技术支撑体系;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在省域范围内进行大范围的应用示范,探索我国利用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模式和经验。
项目预期实现的目标为:研制农业信息智能传感设备4类15种,无线终端设备4种,申报专利40项以上,切实解决农业现场信息缺乏、农户缺乏现场即时信息服务的问题;制定省级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和农村信息化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标准各1套,制定1-2项数据整合和共享的技术标准,如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数据整合技术,研究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开发1套省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并在省级范围进行示范;研究优势产业生产过程决策模型10个,生产管理系统10套;农产品供需动态预报与实时配送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各1套,流通示范的农产品品种不低于10种;开发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系统1套,进行平台应用示范,培训骨干技术人员200名以上;研发农村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1套,选择200个村镇作为示范区,进行系统应用示范,培训技术人员1000名以上。
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就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中央和省、市的重大战略部署。
省第十次党代会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同时指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四川阶段特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长远之计,是推进城乡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和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之举。
市委第三次党代会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巴中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安排工作。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共同规律。
纵观世界发展历史,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依靠传统农业和分散农村实现富裕强大的。
从愚昧、野蛮到文明,从原始、落后到现代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以大工业、大分工、大协作的社会化生产方式,逐步取代小农、小生产、小而全的封闭生产方式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从传统农业发展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近代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带动欧洲,再到北美,所以这些国家率先富裕强大起来。
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经济上的主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滞后。
现在我国实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起了重要作用。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巴州区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巴州区与全国全省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农业比重太大,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现代服务业、现代管理和科技水平低下。
巴州正处于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加速期、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弱小、农村贫穷的“双低双弱”状况十分明显,在这样的区情下,一方面,必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另一方面,必须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同步、城乡发展不协调所造成的深层次经济社会问题,形成同步互动的叠加与互补效应,顺利实现巴州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目标。
着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这些年来 ,各地区各部门以信息 服务为核心 ,紧紧围绕 捉高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 , 狠抓网络延 伸 、 资源开发 、 信息发布等工作 ,充分利用 和整合涉
农信息资源 ,强化 面向农村 的广播 电
合政 府 、 社会 、 农户等 资金资 源 , 们 他
集 中捆绑 农业 、 通 、 生 、 利 、 交 卫 水 畜 牧 、 业 、 土等县级 部门涉农项 目, 林 国
第 一 ,积 极 开 展农 村 公 共 信 息 服 务 ,推 动 农 村 综 合信 息 服 务 体 系的 建
环节 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在相关研究 中,多数学者认为农 业电子商务的发 展 可以促进信息流动 、 方便产业协调 、 提 高市场透 明度 ;可以提高农业和农 产 品竞争力 、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优化资源配 置、 降低市场 风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种 方 式 , 实 加 强 培训 工作 , 力 提 高 切 努
息。 在信息传输 方面 , 要充分利用各种
公共通信 网络和其他专网 、适用 信息 技术和信 息终端 ,将信息及时发布到
农 民 手 中 。 充 分利 用 网络 技 术 , 要 加强
信息工作人员 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要 重点加强 对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 业 、 中
就要优化配置信息资源 ,开发应用信
面 :一 是从农业 电子商务的模式角度 进行的研究 。二是从消费需求 的角度
展 开 的研 究 。三 是 重 点关 注农 业 生 产
息技术 , 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 不断提高
我 国农业信息化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 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 村 中 的 重要 作 用 。
设 的 重要 窗 口。有 关 部 门应 大 力 支持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0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0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6.17•【文号】农办议〔2024〕14号•【施行日期】2024.06.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0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农办议〔2024〕14号郑思敏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议收悉。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推进农业数智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聚集资源、细化措施,务实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是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
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建设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不断丰富在线学习功能,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二是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
三是加快智慧农业发展。
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精准播种、变量施肥、精准饲喂、植保无人机等加快推广应用。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突破技术制约,强化典型引领,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
二、关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产业融合,助力行业迭代升级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全链加工。
制定《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着力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二是发展多元业态。
持续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认定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BA”、“村晚”等活动成为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三是培育知名品牌。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分品类分年度培育一批产业优势领先、市场空间潜力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
基于信息化农务资源整合
基于信息化的农务资源整合浅析【摘要】农业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农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本文结合当前电子农务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技术及人才需求问题,提出了若干解决构想。
【关键词】新农村;电子农务;数字鸿沟十七大在北京圆满落幕,此次会议坚持了十六大所提出的“信息化是加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观点外,又提出了对于我国农村建设的直接要求,即以信息化手段助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三网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城市建设推动农村发展的系统工程,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纵观国内外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不遗余力地把握时机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电子农务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电子农务是指将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以实现高效的农村政务管理和服务,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电子农务主要包括:电子农村、电子农民、电子农业。
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学习型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利用和共享可以打破壁垒的农村。
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有信息利用意识的农村居民,可以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对接现代社会,改变以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电子农业是指以现代化手段指导农业生产、农产品开发和食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农业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和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目的。
总之,电子农务就是现代化技术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结合。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要求【1】,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及党的建设,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目前我国电子农务发展的制约因素2.1 基础设施薄弱,电子农务主要依托的就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平台,近年来,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已经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中特复习题
一、如何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其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一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
二是,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
人们期盼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政府更加高效廉洁,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三是,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对中国当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二、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7.01•【文号】农办议〔2024〕74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农办议〔2024〕74号楼向平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拓展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精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收悉。
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
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对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进行了部署安排,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的重点任务和建设内容。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80%。
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累计建设益农信息社46.8万个,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超过10.8亿次。
三是推动数据互联互通。
以“全农码”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农户、承包地块、宅基地宗地等对象赋码。
建设国家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中心,绘制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开发可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使用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
目前,粮、棉、油、糖、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政策体系,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和“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明确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的具体任务安排。
农村信息化对三农经济的推动作用
农村信息化对三农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信息化在农村经济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还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接下来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信息化对三农经济的推动作用。
1. 提升生产效率农村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和交流平台,帮助他们获取农业生产指导、市场行情等信息。
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渠道,农民可以及时了解种植技术、天气变化等信息,指导种植和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2. 拓展销售渠道农村信息化让农产品销售更加智能化,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农民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成本。
同时,农村信息化也促进了乡村旅游、文化产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3.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村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比如农村信用社、手机银行等。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询账户余额、办理转账等金融业务,提高了农村金融的覆盖率和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消费和投资的活力。
4.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农村信息化平台,政府和农民可以更加高效地沟通,有针对性地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村信息化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帮助农民科学种植、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5. 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农村信息化为农村教育带来了变革,通过网络教育、远程培训等方式,让农村孩子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教育资源。
农村信息化也为农民提供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6.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改善农村信息化为农村医疗卫生带来便利,通过健康管理平台、远程医疗等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挂号、在线问诊等方式获得医疗服务,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促进了健康扶贫和全民健康。
7. 培育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农村信息化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带动了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型业态的发展。
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智慧农业
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智慧农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正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智慧农业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智慧农业的关系,以及其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潜力和挑战。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意义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共享、智能化决策,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农村信息化可以提供精准农业技术支持,通过智能化决策系统帮助农民合理制定种植计划,合理使用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
同时,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获取到实时的气象数据、市场信息等,便于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策略。
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面向市场,实现农村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信息化还能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使农村经济更加多元化、现代化。
3.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信息化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包括在线教育、医疗咨询、电子支付等,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生活。
同时,信息化还可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与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智慧农业的特点与应用智慧农业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
1. 农业环境监测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分析。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获取到实时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2. 智慧灌溉与施肥利用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农田的精确灌溉与施肥。
云南农业的现代化、智慧化、信息化、装备发展现状
云南农业的现代化、智慧化、信息化、装备发展现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党中央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看农业,更看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它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和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各个领域,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缓慢,网络化程度较低,信息本系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和搞好信息服务的精神,积极探索信息服务新模式,认真开展云南省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1.1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速度加快是云南省已经建立省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和16个州(市)、129个县级农业信息网站。
省厅设立了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和农业信息中心,16个州(市)建立了信息工作行政机构,玉溪和临沧两市成立了信息中心,85个县区建立了信息工作机构,已建立起农村信息服务站392个,县级以上有354人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农村信息员3685人。
二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
通过“数字乡村”工程、“金农”工程等建设,网络运行终端开角至乡镇,网络信息服务覆盖到了村。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13期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特制定本纲要。
一、现状与形势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统筹推进网信事业快速发展。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同时也存在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注重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以信息化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改进 空间 。农 村地 区电子化社 会服务 的落后会进 一步拉 大
针 对该 问题 , 该发展无 线 网络 终端提供信 息服务 , 应 最大 限 度 改善农 村信息化基础社会建设 , 使社会事业发展能够 惠及
投入 , 防止城 乡差距 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均衡而急剧拉大 。在
效转 变 , 最终会 造成两种 结果 , 要么是 由于信息 化差距加 大
城 乡数字鸿 沟 , 么是 由于缺乏用 户 , 已建成 的农村信 息 要 现
化设施无法发挥用途 , 造成 资源浪费 。
( ) 三 电子化社会服务模式落后
此基础 上 , 应该拓宽 渠道 , 发挥市场 经济优势 , 吸引其他社会 资本进 入该领域 , 缓解建设资金 的不足 。农村社会事业 的建 设 如果缺少 了社会 的支持 , 没有 社会力量 的主体性介 入 , 农 村社会事业 的发展永远 只能呈现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_。另 6 外需要 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 区基本覆 盖了电话 和广播 电视 , 但是作 为社 会事业最需要 的互联 网覆盖率偏 低 , 由于互联 网
一
、
信息 化在农 村社 会事 业发 展 中的价值
信息化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 由工业文明进人信息文 明 ,
浅谈信息化如何促进新农村建设--以三台县为例
浅谈信息化如何促进飘农柯建设
绵 阳师范 学院 商学 院 刘 鑫
以 三 台 县 为例 来自[ 摘 要] 农村 信息化是新农村 的重要 内涵和标志 , 推进农村 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 途径 , 是有效解 决“ 三衣 ” 问题 , 促进农村 经 济发展 , 提升农 民素质的重要举措。但纵观整 个农村信 息化进程 , 多数 中国农村 的经济发展仍 然是 滞后 的, 以, 所 以信 息化促进新农 村建设 已成 了 当 政府的一件 大事 。三台县是 农业大县 、 口大县 , 今 人 又是四川省强县扩权试 点县 , 本文在 分析三 台县新农村信 息化 现状的基础上, 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 , 并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
一
、
农 村 信 息 化 的 含 义
农 村信息化是指通 过加强农 村广播电视 网 、 电信网和计算 机网等 信息 基础设 施建设 , 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 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促 进 信息交流 和知识共享 ,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 村生产经营 、 使 公共 服务 、 政务管理及 生活消费等各个方 面实现普及应用 的程度和过程。
党 的十七大报告 提出“ 统筹城 乡发展 , 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 解决好农业 、 村 、 民问题 , 农 农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要“ , 全面认 识 工 业化 、 息化 、 信 城镇 化 、 场化 、 市 国际化 深入 发 展 的新形 势新 任 务” 。这里将“ 信息化” 与其他 四化并列令人关注 , 该创新提法体现 了党 对时代特征 的清醒认识 和准确把握 , 反映出信息化建设在 当今社会 也 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于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的 《 若干意见》 中更 明确指 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 充分利用 和整合 涉农信息资源 , 强化面 向农村 的信息 服务 , 加快农 村信 息化发展 已经 成 为世界各 国和 中国各级政府的共同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021年4月第18卷第4期Apr.2021Vol.18No.4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张红星(中共亳州市委党校,安徽亳州236800)摘要社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提出,有其深刻十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十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十总抓手,依据新农村建设十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就必须要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紧紧抓住当前乡村发展变革转型十历史机遇,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十现代化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十基础,促进乡村全面繁荣昌盛。
关键词:乡村振兴曰“三农”;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及现实意义(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乡村振兴就是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达到城乡一体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党建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实现乡村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让农民高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农民在安居乐业的前提下实现收入稳增长”通过对农村现状的改变逐步让农业变得有奔头、农民变得有前途、农村变得更美丽[1《首先,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除旧的机制就要求政府各级部门:在乡村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项目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其次,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全域生态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花架子,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二)实施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农业文化大国,历史形成的差异根深蒂固,实施乡村振兴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过大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解决好农民吃穿住用行的问题,实现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一经营体系,形成产业一体化建设,注重以科技进步为源头,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加快农业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变《以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资源支撑”促进城乡之间互通交流,确保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流动,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良性互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实现全民富裕”实现全民富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由“一收入、两不 愁、三保障”到全面富裕,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供给质量,融合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和农民就业质量,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缓解了相对贫困,向全民富裕和小康社会迈进了一大步”[2](三)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随着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乡村振兴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从挑战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一系列难题”如: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袁作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产业,在稳总量、优结构方面的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速,对农业生产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和新功能新价值的发掘提出更高要求;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现实不会短时间内改变,更多农民选择回乡创业发展,塑造更加协调的新型城乡关系更为迫切;乡村独特价值文化和多元化功能亟待发掘和拓展,解决"空心村”和农村老龄化、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任务也更加艰巨[3《总体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一有 政策、二有现实条件基础”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乘势而为,不断推动农业种养加各方面全方位的发展,才能撬开农村发作者简介:张红星(1966-),男,安徽蒙城人,研究生,中共亳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值皇 是 会圭 挝建设 基石 壬段 出
场等各类信息 , 打破了千百年来 国民经 济总体实力 达到前所未 农 农 民狭 隘 的思 维 空 间 , 让农 民从 有 的程 度 , 村 经 济迈 人 一个 新 的发展 阶段 , 为新农村信息化奠 封闭走 向开放 、从迷信 走 向科
信息网络 信 息化是建设 现代农 业 的 学。同时 , 信息化 也能 以一种崭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必 由之路 。我 国农业 正 处于从 传 新 的 方 式 表 达 和 弘 扬 农 村 自身 技术 的进 步及 其 大 规模 采 用 , 使 统 农 业 向现 代 农 业 转 变 的 过 程 的传统文化 , 让农 民愿意真正地 得信息化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 , 中, 总体上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 融人到信息化洪流之中 , 成为传 电信和移动通 信等现代信 息手 饭、 粗放经营 、 弱质低效 的局面。 统 与现代 相互结 合 的新 型农 民。 段 在 我 国农 村 地 区 已经 得 到 基 一些地方甚至接人宽带 信息化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本普及 , 农 业 的重要标志。 利用信息技术对 的有力措施 。农业信息化可以大 互联网 , 民在家里 即能体验网 各 种 农 业 生 产 要 素 进 行 优 化 组 大提高信息透明度,信息透明度 络世界的精彩。当前和今后一段 新 合 及 管 理控 制 、 幅度 提高 农 业 对 于农 民 自觉 、自愿并 积极参 与 时 间 , 农 村建 设 的一项 重 要 任 大 信 息技术 的开发利用是现 代农
坚持 不懈 地做 好 “ 三农 ” 工作 。 农村公共 服务要焕发 生机 和活 想 , 国家信 息化发展 战略指 出, 息化是 充分利用信 息技术, 信 开发 力, 也必须与时俱进 。加快农业信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高经济增长质量 , 提 推动 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 利用信息资源, 经 济社会 发展 转 型 的历 史进程 。 业农村信 息化也 是长 期 的历 史过 农 进农村公共 服务 的传统 运作模 式, 整合资源, 建立农村远程教育、
数字化、绿色化及两化融合: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路径
数字化、绿色化及两化融合: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路径目录一、数字化与乡村振兴 (2)1. 数字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2. 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 (4)3.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 (5)二、绿色化与乡村振兴 (7)1. 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 (8)2.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9)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0)三、两化融合与乡村振兴 (11)1.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3)2. 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联动发展 (14)3. 乡村振兴中的两化融合创新 (15)四、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16)1.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特征 (17)2. 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 (19)3.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 (20)五、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 (2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2)2.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3. 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23)4. 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24)六、结论与展望 (25)1. 数字化、绿色化及两化融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6)2. 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27)3. 未来乡村振兴的挑战与机遇 (27)一、数字化与乡村振兴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提升乡村产业的智能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乡村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通过智能农业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其次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化手段可以优化乡村政务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通过数字化平台,政府可以更加便捷地发布政策信息、收集社情民意,加强与村民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024上海市招聘村居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含答案)
2024上海市招聘村居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根据汇率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的名义汇率反映两国的()。
A.财富增长差别B.物价差别C.居民收入差别D.利率差别2.我国宪法的解释权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C.全国人大常委会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3.某村村民小组组长甲将代收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款等共计1万元据为己有,然后称这些款项被盗,甲的行为()。
A.构成贪污罪B.构成职务侵占罪C.构成诈骗罪D.不构成犯罪4.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根据社会共同需要,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和公益物品的事业单位是()。
A.私益性公共事业单位B.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C.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D.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5.电能是用途最广的能源之一,它属于()A.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C.可再生能源D.不行再生能源6.苏联卫国斗争具有确定意义的转折点是()A.莫斯科保卫战B.列宁格勒保卫战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库尔茨克战役7.下列状况属行政惩罚的是()A.罚金B.拘留C.通报指责D.撤职8.()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各项管理功能的基础。
A.行政指导B.行政命令C.行政执法D.行政决策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A.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C.国有企业的存在D.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10.关于中药,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辛味药:连翘、杏仁B.酸味药:陈皮、黄连C.甘味药:当归、人参D.苦味药:黄柏、乌梅11.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当是()A.改革第一、发展其次、稳定第三B.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C.发展以改革为条件,稳定以发展为基础,改革以稳定为目标D.改革在先、发展在后、稳定居中1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们不能认识它C.人们不能利用它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13.我国现行分税制把税种分为()A.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B.中心税、共享税和地方税C.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D.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4.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政策方案的认定B.社会问题的认定C.政策问题的认定D.政策目标的认定15.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之所以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因为()。
农业信息化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影响
48 XIANGCUN KEJI 2021 年 12 月(上)
高。所以说,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生态农业、实现现代农 业的必要条件。
3 统筹农业信息化与生态农业建设,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
恩格斯曾做出过这样的表述:每一次对自然的征服, 自然界必然会对人类进行报复。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 信息化的发展,可能会给人类支配自然以信心,但是生态 农业的建设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观,深刻思考“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
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只有让农业、农村、农民全面 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生态农业,才能让农业资源 得到可持续发展。
2.3 农业信息化帮助完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助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需求决定供给,人民对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市 场方向,而市场方向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进行预测,因 此掌握主要消费市场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农 村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交通问题, 影响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导致农民无法及时掌握市场 消息,易出现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要想解决生产和需求 不匹配的问题,则必须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 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2.1 农业信息化发展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 利用率
《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确 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和能源、材料 相同的地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 大差距,上升到战略高度,农业信息化能改善当前创新环 境,为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条件。农 业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升级,通过收 集耕地、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信息,整合处理,有效利用 和保护资源,使农民能够根据环境、气象等条件安排生 产活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通过这些信息,同样能 够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浪费,合理安排耕作,从而 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一、前言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都是与信息化同步的农业,因此要加快农业发展,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继而缩小城乡差距,科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特别是农业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不过也要看到,全省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农村由于市场信息闭塞,造成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农民“买难"和“卖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要素流动性差,产供销各个环节出现矛盾和脱节,城乡信息化存在较大鸿沟等问题。
其产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太过落后,导致市场信息交流不畅,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农村科技文化落后,产业化层次水平上不去,城乡缺少协调互动,城乡信息一体化还远未实现。
因此,要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寻找以信息化促进各地农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发展途径。
二、农业信息化的涵义与意义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目前对农业信息化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但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农业系统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具体说来,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方法每年都会有新变化,特别是气象、水文与病虫情况,随时都会变化。
农业管理的信息化,将使农业的行政、生产、科技、农村企业等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能够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
(2)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的品种、质量、价格上,不能符合农业生产与农民的要求。
农民需要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买好,工厂生产的,不知道哪里的农民最需要。
工厂对各地农民的需要很难及时掌握,这一矛盾的解决,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化可以及时了解农民需求,解决农民得不到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矛盾。
农产品是农村市场和农业市场中最重要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使各地的农产品销路畅通,发展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是一项基础性建设。
(3)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立全省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可以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交流和扩散。
同时农业教育将呈现新的面貌,农业教育手段和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农民、农技员可以在家中、在当地的农技站或农业学校,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多媒体学习各种农业知识。
农业教育信息化将大大加快农业知识传播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加速农民科技与文化水平的提高。
(4)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一方面,可使广大农民及时获取农业政策法规,消除政策“棚架”;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建设,对农业领域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依法保护,同时维护农业生产者、开发者、管理者等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平等竞争的权益,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正面效应,抑制负面效应。
(5)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村人口的变化,教育、科技的普及程度,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的道路、能源、卫生情况,农村居民的房屋建筑,小集镇的发展等都是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内容。
所谓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就是要求这些部门的信息工作都能实现区域性联网,并使用先进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以便让各级领导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从而做出更多英明的决策。
2.农业信息化的意义(1)信息化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信息活动。
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
特别是伴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2)信息化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将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比起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等众多优点,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3)信息化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4)信息化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
农业信息化正是为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大大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5)信息化带动农民生活素质现代化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体。
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福利,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农业信息化能促使发达的教育和高新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各环节,促使农民能够运用各种智能仪器,全面控制生产过程。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以进入农民的生活消费领域。
如一些发达地区的县级文化娱乐媒体,实现电视网、广播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媒体,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动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互连网,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还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为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广阔的新天地,具有指导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活动的作用。
(6)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互动与一体化互动联系农村研究城市、联系城市研究农村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
因此,加快农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城乡的协调互动和城乡的一体化互动。
信息化对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
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
高速便捷的信息网络能突破地域限制,使城市的各种技术、服务等资源快速、有效地从城市传向其它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二是信息化为以乡促城提供推动力量。
通过信息化,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复兴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离土不离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从城乡的一体化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一体化和行政服务环境一体化改进的需要。
一是信息化把越来越多的城乡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了全球经济中,形成了一个以信息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城乡统一的全球大市场。
二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能促进城乡政府与民间的一体化沟通,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三、浙江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1.浙江现状浙江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
农业信息化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取得可喜的成果。
2003年出台的《“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促进农村与农业信息化,有力支持‘三农’问题解决”是我省2003—2007年“数字浙江”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我省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04年1月,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浙委〔2004〕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抓好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办好‘浙江农网’,大力推广农技110等服务形式”的建设要求。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各级涉农部门以及气象、教育、广电、电信、联通、移动等单位都积极参加面向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关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1)全省农村信息网络体系逐步成型近年来,我省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全省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成型,建立了两大省级农业信息核心网站体系—“浙江农网”和“浙江农业信息网”,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工作平台,实现三级网站互联互通。
省、市、县各级农业局系统80%以上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
同时,我省正在组织建设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目前绍兴、丽水和嘉兴的试点已成功运行,下一步将在全省推广。
由衢州市率先创办的专为“三农”提供快捷便利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农技110”,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全省统一的“农技110”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成了农民的良师益友。
根据国家“金农工程”的要求,我省将规划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条贯通省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一个信息共享的数据库、发展一万个农村信息服务点和一万名农村信息员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制度。
“浙江农网”系统平台升级改造方案已经组织专家认证,计划对网络、系统及数据库进行升级,统一信息采集处理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省级WAP网站,大幅提升浙江农网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2)全省农业信息化取得了可喜成效为了把农民需要的信息送到他们的手上,同时又让农民能把信息及时发布出去,省政府一方面积极支持“浙江农网”、“农技110”等信息网络的“入村入户”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会同高等院校及有关企业积极开发应用于农民获取信息的有效装备。
“农技110”通过电话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是浙江农业信息服务的一大特色,其先进经验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现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学习人员500多批1万多人次,2003年底在哈佛大学“信息技术与治理研究会”作经验介绍,今年又被国家推荐申报联合国公共服务奖。
2003年在温州首先开展了“浙江农网”的农村信息“入村入户”工程试点。
在温州市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试点在温州市瓯海区顺利进行。
该区所有农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基本上配备了信息电话和CDMA手机,通过农网WAP网站上网,深受农民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对于计算机上网,利用信息电话和CDMA手机上网具有价格便宜(总费用在千元之内)、操作简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