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教学史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育的演变-新

小学语文教育的演变-新

现代科技应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 学,如多媒体、网络资源 等,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 学来自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表现性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 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 质。
多元评价主体
引入家长、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 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定位
1 2
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独立思考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教师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能力,以满 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3
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 水平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倡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 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02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CHAPTER
教育理念的转变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人文素养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 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的演变-新
目录
CONTENTS
• 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展望
01 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CHAPTER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
01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以识字、写字、 习诵为主,强调“蒙养教育”,注 重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 规范。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6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6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作为一个可以借鉴的教育案例,它可能是教育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中的失败案例。

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6篇),一起看看吧!小学语文教学案例1一、案例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语交际和解决问题本事的发展。

可是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常会流于形式。

所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决。

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本事提高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我校得以推广。

二、案例的观察描述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

课前把学生按4人一小组,分成12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进取影响。

【合作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了编写这部明史,谈迁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并用笔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最终全班以小组汇报。

组内成员都找出来关键词语,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都凝聚着谈迁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国榷》原稿被盗,对于这对于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简直就是飞来横祸、一场厄运。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假如你是谈迁,你会对自我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探究中,学生们想到了许多的名言警句以及应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历史人物。

如,“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梦想、智慧和创造力”等名言和对谈迁说“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期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等话语以及学生合作表演。

1-6年级语文教材历史故事精编版

1-6年级语文教材历史故事精编版

1-6年级语文教材历史故事精编版第一册第一课:《盘古开天辟地》讲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英雄盘古,以及他的伟大事迹。

第二课:《精卫填海》讲述了精卫鸟填海的故事。

精卫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为了报仇,不畏艰险,一直努力填海。

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二册第一课:《大禹治水》讲述了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治理了洪水,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人民、服务社会的情感。

第二课:《夸父追日》讲述了夸父追日的故事。

夸父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他为了追逐太阳,不畏艰险,一直奔跑。

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册第一课:《嫦娥奔月》讲述了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美丽仙女,她为了拯救人类,奔向月宫。

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人类、舍己为人的精神。

第二课:《后羿射日》讲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

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射下了九个太阳,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人民、服务社会的情感。

第四册第一课:《孟姜女哭长城》讲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她的丈夫被征召修筑长城,后来因劳累过度而死,孟姜女得知后,悲痛欲绝,长城因此倒塌。

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珍视家庭、关爱亲人的情感。

第二课:《诸葛亮草船借箭》讲述了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通过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解决了军队箭矢短缺的困境。

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智慧、勇敢的品质。

第五册第一课:《白蛇传》讲述了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白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蛇妖,她与许仙相识、相爱,经历了曲折的爱情历程。

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珍视爱情、真诚相待的情感。

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分析文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分析文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分析文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语文教学设计是小学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学习文本时应注意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相关要点。

一、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语文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拼音书写并能够识别一些常见字词。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而生动有趣的文本进行教学,比如童谣、儿歌等。

这些文本通常具有较为浅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并且教师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拔萝卜》这个儿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农田劳作和农民辛勤劳动的背景知识。

通过简单的常识问题或是图片、视频等教具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背景,加深他们对歌曲内容理解的深度。

二、二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二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已经进一步巩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和童话来扩展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选择文本时,教师需要关注文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例如,在教学《白雪公主》这个童话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童话创作的年代背景以及童话所反映的价值观念。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并从中汲取正能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已经逐渐从阅读为主转向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培养。

此时,选择文本时,教师应考虑到文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草房子》这篇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1. 传统教学阶段: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人物的角色,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注重背诵、默写和填空等记忆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主要以文言文为主,注重对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2. 理论启蒙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和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开始强调启蒙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逐渐丰富,除了文言文外,还加入了现代文学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交际导向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小学语文教学开始注重交际导向。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逐渐多元化,引入了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

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提倡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4. 综合素养培养阶段: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文知识、文化素养、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的探究型教学。

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数字化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
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从传统教学、理论启蒙到交际导向、综合素养培养的发展历程。

相应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它的发展与社会变革、教育、课程、教育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时期划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时期划分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期、期和创新期。

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

此时期,小学语文教育主要以传授知识、灌输为主。

教学素材老掉牙,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和死记硬背。

学生的重要任务是背诵文言文和课文。

期:80年代到21世纪初。

此时期,小学语文教育进入了时期,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模式开始由讲授式向探究式、研究式转变,教学内容逐渐增加实用性,强调包括听、说、读、写和表达在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创新期:21世纪以来。

此时期,小学语文教育逐渐进入创新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教学内容更加注重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理念从初创期到创新期,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初创期:强调知识传授和纯文学教育。

期:强调实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强调训练语文技能。

创新期:强调创新性和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培养。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初创期:知识点的传授和背诵。

期:增加听、说、读、写和表达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创新期:注重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初创期:强调讲授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期:注重探索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教学方法。

创新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操作,注重使用多媒体、网络和教育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1-小学语文教学史

1-小学语文教学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古代到近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小学教育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文学科,语文与史学、伦理学常常融为一体。

古代儿童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两汉唐宋开始重视儿童识字教育和句读训练,教材通常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急救篇》之类的启蒙课本,其内容往往是识字为主,且记诵与修身教育“整合”。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为私塾,个别教学或三五人至十人上下的小群体教学为主。

这种情形可从鲁迅的三味书屋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窥视一斑。

最初的“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法。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开办学堂,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

从此,我国小学制度开始建立。

小学设立国文一科,取代了读经、讲经。

尽管当时“国文”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经书的影响,然而“国文”单独设科,确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学的开端。

师范教育也是从清朝开始的,“教授法”这个概念也随之产生了,并且有了“各科教授法”,当然也包括国文的教授法。

“国文科”改为“国语科”。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扬“科学与民主”,也推动了学校国文课程的改革,显著标志是提倡语体文。

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全国将小学“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它标志着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提高。

这一名称一直保留到新中国诞生初期。

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语文教学法专著。

在教学方法上,当时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主张,提出要以“教学法”的名称来代替“教授法”,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作者:张斌斌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年第04期历史是一面镜子。

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小学语文课程虽然没有古代讲学智慧的传统,但从毛概时期开始,就有了良好的秩序。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发布到毛概思想宣传到全国各地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并确立规范的学习模式,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有机统一。

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课程发展进一步加快,在新时期特别是1999年颁布实施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作为一个创新课程,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史中有很多新的内容,从学习的思考方式已经多样化,各个级别的学习也都有新的方法,从小学语文的学习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又增添了全新的内容,课程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文化读本融合了传统及现代文化,开拓了课程教学的新方式,内容新而丰富,吸引着小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程从使用朗读过渡到了写作,从识记到了理解、综合等内容,从讲授语文内容转向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学习成为主导,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自我、更有乐趣,营造出了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另外,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建立起了一个体系化的小学语文教育体制,比如教学大纲、学习大纲、教材、考试制度,不仅夯实了小学教育的基础,还为推动学生小学语文综合素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虽然还有很多功能待完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既保持了传统的经典,又探索出新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新轨道,为培养小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及高素质的文化素养提供了保障。

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历史故事指南

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历史故事指南

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历史故事指南本指南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教授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

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年级的历史故事内容,并提供相关的教学建议和资源。

第一章:1年级历史故事1.1 《盘古开天辟地》- 故事内容: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1.2 《精卫填海》- 故事内容:讲述了精卫填海的传说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精卫填海的地理位置。

第二章:2年级历史故事2.1 《大禹治水》- 故事内容:讲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图表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

2.2 《愚公移山》- 故事内容:讲述了愚公移山的传说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实地考察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地理位置。

第三章:3年级历史故事3.1 《尧舜禅让》- 故事内容:讲述了尧舜禅让的传说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角色扮演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尧舜禅让的过程。

3.2 《孔子学琴》- 故事内容:讲述了孔子学琴的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音乐演示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孔子学琴的过程。

第四章:4年级历史故事4.1 《孟母三迁》- 故事内容:讲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实地考察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孟母三迁的原因。

4.2 《墨子劝学》- 故事内容:讲述了墨子劝学的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角色扮演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墨子劝学的过程。

第五章:5年级历史故事5.1 《屈原投江》- 故事内容:讲述了屈原投江的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5.2 《诸葛亮草船借箭》- 故事内容:讲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草船借箭的地理位置。

第六章:6年级历史故事6.1 《秦始皇统一六国》- 故事内容: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故事。

- 教学建议:通过图表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方法。

语文 教学史

语文 教学史

语文教学史语文教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小学”阶段,历史上中国的文学著作充斥着语文教学的知识,并且不断发展完善。

传统中国文化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教育常常以“书法”、“绘画”、“文学课程”等作为主要内容,把艺术视为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

除此之外,“小学”也将重视礼仪、文雅、端庄以及其它经典之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丶人格品质以及道德规范。

在诸子百家时期,语文教育的思想经久不衰,放射出更多元的文学内容,比如《诗经》、《楚辞》、《周易》,以及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同时也有诸多专业性极强的著作,为古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把语文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教材的改革到教学方法的变革,从阅读写作技能的重视到综合能力的注重,语文教学在今日社会已经变得更加实用丶多元化。

建党初期的语文教育以“识字”为核心,把大量关于识字的习题加以训练;之后,毛泽东时期对文学文本和训练进行了改革,把文学文本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大力倡导“读书、书法、画画、作文”这四大语文学习方面;全面改革后,把语文教育更加侧重政治性丶观念性,让学生在文学文本的学习中明白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容,更全面地认识毛泽东思想。

当前的语文教育以语言的使用能力,包括书写能力、表达能力丶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丶记忆能力等方面,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将视野定位到语言的实际使用上;同时,语文教学也把文章写作能力纳入其中,比如要求学生参加作文活动,有助于学生做到实际应用。

当前的语文教育也注重注重与时俱进,把新媒体中的语言知识丶文化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认识到时代的变迁,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学以致用。

语文教育的演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程:既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要根据时代背景,把文学文本丶语言技能和新媒体技术把握在一起,努力实现当今时代朝气蓬勃的语文教育。

历史故事: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解析

历史故事: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解析

历史故事: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解析简介本文档旨在对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进行解析和分析。

通过对教材中的历史故事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目标- 解析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内容- 探讨历史故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和影响- 提供简洁明了的解析,避免引用不能确认的内容解析内容1. 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的传说和神话展开,如《神话故事集锦》,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2. 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主要涉及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伍子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3. 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如《山海经》,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4. 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如《红楼梦》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5. 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展开,如《岳飞传》,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6. 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如《古文观止》,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教育意义通过研究和解析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学生可以获得以下教育意义和影响:1. 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5.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结论通过对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进行解析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回顾一年级语文教学历程,成就与挑战

回顾一年级语文教学历程,成就与挑战

回顾一年级语文教学历程,成就与挑战回顾一年级语文教学历程,成就与挑战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开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回顾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历程,成就与挑战,既有喜悦和自豪,也不乏错综复杂的困难和问题。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一年级语文教学进行回顾。

一、教学成就1、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语文,他们对语文教学内容不了解,对未知充满好奇。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逐渐接受语文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致力于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文字、认识汉字、认识词语,以及积极利用语言进行交流。

如有个性化设计的读书活动,每个人都要在书籍里找到自己的镜子:有些熟悉的字符、文字,说起来随心,有些新的,第一次听说也要感觉到兴趣,难度也适合自己。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增强自己对语文的兴趣,并逐渐在学习中提高。

2、形成基本读写能力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其中重要的两个环节。

学生通过课文朗读、课文的模仿书写、听写,逐步形成基本的读写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基本技能的拓展,例如教书写字规范、正音单独拼读出现的方法、拼音的组合等等。

通过这些教学过程,学生逐渐达到基本语文水平,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发掘学生的语文天赋每个学生的语文天赋和兴趣不同,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和发扬学生的语文天赋。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任务小组合作,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语文运动会,组织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也对学生在将来的语文学习中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教学挑战1、教学内容的难度一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都处于发生变化的阶段。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应程度,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需要通过对学生的细致观察,不断调整掌握教学的难度,使教学达到适度挑战的效果。

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历程和趋势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趋势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1.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育主要以诵读、背诵和默写等形式为主,注重对经典文学的传承和教授。

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机械性的语言运用,但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语文教育逐渐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

引入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能够更加自主、灵活地运用语言。

3. 全面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小学语文教育发展逐渐从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和听说能力”的目标要求,并鼓励教师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趋势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和互动性的增强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文化多元的涵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引入多元文化的经典作品和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多元社会中,拓宽自身的视野。

3. 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当前社会中,创新和创造力成为求职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通过文学创作和写作活动等形式开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多元评价的推行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和机械性的运用,忽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趋向于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头表达等方面。

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案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经典作品

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案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经典作品

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案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经典作品一、引言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经典作品,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本文将以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学为背景,介绍如何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经典作品的教案。

二、年级划分与教学内容1. 一至三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较薄弱,因此应该以趣味教学为主,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如《百家姓》、《木兰辞》等,通过课堂朗读和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

2. 四至六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经典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于古代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诗词,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生动地展示古代文化和经典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播放古代音乐,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品的图片,以及演示古代戏曲表演等。

2. 讲故事与互动游戏通过讲述经典故事和设计互动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代文化和经典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剧本创作和口头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参观实地和举办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遗址等实地活动,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和古文朗诵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验、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评估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

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孩子们的语文成长之路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孩子们的语文成长之路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孩子们的语文成长之路语文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学好语文非常重要,因为这将为他们日后的学习以及人生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内容与方法都非常重要,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制定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的语文成长之路。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第一单元主要是学习中国汉字的基本笔画和构造,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锻炼手部协调能力和记忆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们通过对笔画的认识来进一步掌握笔画的特点和顺序。

在教育孩子们如何写汉字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汉字的阅读和理解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每一个字代表了什么样的意思和内涵,从而更好地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发挥作用。

在第二单元中,教师将重点介绍拼音的知识和常用词汇的发音。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孩子们需要掌握拼音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拼音教学。

通过多次听、模仿、读、写等教学方式来加深孩子们对于拼音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请注意教育学生们注意发音准确性,以及声韵母的组合方法,让他们更高效地掌握读音的技巧和方法。

在第三单元中,教师将介绍汉字的轻重声和基本语法。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轻重声上的一些规律和技巧,从而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整体结构和语法规则。

在此时,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方法对于轻重声和基本语言规则进行学习,这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的规则,对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做出更好的准备。

在第四单元中,教师将介绍一些基础的古诗和童谣。

这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平稳抑扬的韵律中学会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练习朗读、背诵和模仿,在良好的语音和语调教育中提升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对于古诗和童谣的阅读和讲解,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旅程。

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之旅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过程,但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孩子们将会从最开始的学习汉字、掌握拼音、了解轻重声和基本语法规则,到最后识读古经和涵义丰富的文章,逐渐展开了他们的语文成长之路。

小学国情国粹六年级中国语文发展历程

小学国情国粹六年级中国语文发展历程

小学国情国粹六年级中国语文发展历程中国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关键课程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国情国粹六年级中国语文发展的历程,以便教师、家长和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语文课程的演变,为教学提供参考。

一、初级阶段:基础奠定(一、二年级)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汉字的基本认读、写字规范和简单词汇的拼读。

这个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和词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发展,通过儿歌、童谣、拼音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级阶段:综合提升(三、四年级)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语文课程的中级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师在这个阶段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熟悉课本中的文言文、现代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小型作文的写作练习,为将来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高级阶段:能力拓展(五、六年级)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这个阶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名篇、现代文学作品,了解文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此外,学生也需要学习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以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

在这个阶段,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的作文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并通过实践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结起来,小学国情国粹六年级中国语文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基础奠定、综合提升到能力拓展的过程。

随着学生学习年级的逐渐升高,语文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高。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了解小学国情国粹六年级中国语文发展的历程,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学习内容和方式。

同时,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的小学教师和父母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促进中国语文课程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语文人才。

小学语文发展与创

小学语文发展与创

02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 境,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结合课文内容,营造出 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多元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 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等,以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践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堂观 察、作业分析、口头表达等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实施效果
多元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 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能力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评价改革
素质要求
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良好的教 育教学能力,以及高尚的教师职业道 德。
小学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
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自我发展
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 念,通过阅读、研究、实 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专 业素养。
培训与交流
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 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分 享经验,共同成长。
学校支持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 境和资源支持,鼓励教师 进行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
05 小学语文的创新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与实践

语文教育史【优质PPT】

语文教育史【优质PPT】
——《文心雕龙·议对》
2021/5/27
20
清谈是双方用语言来辩论学术问题。 清谈的内容主要是玄学,含老庄思想及佛学。
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讲解经籍时儒学和老庄思想相互解释; 讲解重点由“习章句”转变为“通意旨”。 讲解方式贵要言不烦。
“言意之辩”、“言可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 言”、
“得意忘象”、“寄言出意”、“不以辞害意”、 “言约 旨远”。
2021/5/27
16
精舍和书馆:都属私学。
精舍指大儒自立的学堂,相当于官学中的太学。 老师就称为“经师”。
书馆也称学馆,是指学习识字写字的蒙学阶段 (第一阶段)的学堂,老师就称为“书师”。
在太学和小学之间,有时出现第二阶段,即学习 《孝经》和《论语》后,就可在社会上谋职。 (王国维以为,这就相当于后世的中学阶段。)
著名的四大书院是“岳鹿书院”、“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睢阳(应天)书院”。
2021/5/27
29
元朝的统一是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统一。 当时的大都,人口之众多、商业之繁荣、规模 之宏伟,世界少见。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北 方草原文化、边疆各族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 南亚的佛教文化等,都在中国元代的文化系统 中,留下了各自的深刻烙印。
2021/5/27
25
国子监: 是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机构。 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中央各部还设有相应的学校(如门下省的弘文馆、 东宫有崇文馆、太医暑有医学等)。
2021/5/27
26
点识是一种读书方法,即在正文旁边或 背面给难认的古字注今字或注音。
“点识四声以代反切”。后来一直沿用, 只是符号改点为圈。
2021/5/27

1——9年级文史常识

1——9年级文史常识

1——9年级文史常识
摘要:
一、前言
二、1-3 年级文史常识
1.古代文学
2.历史知识
三、4-6 年级文史常识
1.文学作品
2.历史事件
四、7-9 年级文史常识
1.诗词鉴赏
2.古代文化
五、结语
正文:
【前言】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1-9 年级的文史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文史知识,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对1-9 年级的文史常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1-3 年级文史常识】
1.古代文学
在1-3 年级的文史教育中,学生主要学习古代诗词和寓言故事。


《诗经》、《楚辞》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愚公移山》、《狼来了》等寓言故事。

2.历史知识
1-3 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如朝代的更替、重要历史人物等。

【二、4-6 年级文史常识】
1.文学作品
在4-6 年级,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历史事件
4-6 年级的学生将学习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如重要历史事件、战争、政治制度等。

【三、7-9 年级文史常识】
1.诗词鉴赏
7-9 年级的学生将深入学习和鉴赏古代诗词,如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作品。

2.古代文化
此外,7-9 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古代的礼仪、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全面了解古代文化。

【结语】
1-9 年级的文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到近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古代到近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小学教育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文学科,语文与史学、伦理学常常融为一体。

古代儿童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两汉唐宋开始重视儿童识字教育和句读训练,教材通常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急救篇》之类的启蒙课本,其内容往往是识字为主,且记诵与修身教育“整合”。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为私塾,个别教学或三五人至十人上下的小群体教学为主。

这种情形可从鲁迅的三味书屋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窥视一斑。

最初的“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法。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开办学堂,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

从此,我国小学制度开始建立。

小学设立国文一科,取代了读经、讲经。

尽管当时“国文”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经书的影响,然而“国文”单独设科,确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学的开端。

师范教育也是从清朝开始的,“教授法”这个概念也随之产生了,并且有了“各科教授法”,当然也包括国文的教授法。

“国文科”改为“国语科”。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扬“科学与民主”,也推动了学校国文课程的改革,显著标志是提倡语体文。

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全国将小学“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它标志着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提高。

这一名称一直保留到新中国诞生初期。

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语文教学法专著。

在教学方法上,当时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主张,提出要以“教学法”的名称来代替“教授法”,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

陶行知的主张虽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由于“教学法”的名称毕竟更全面、科学,不久便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

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这是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语文教学法的专著。

当时的语文课,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

所以,黎先生所著教学法,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法。

民国初年倡导新教育的人士,已经开始痛斥注入式教育的弊病,提倡问答启发式。

这些,带来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有些地方改革的步子还很大。

教材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重大革新。

以后,又见小学儿童所读的国语,多为常识题材,内容较枯燥,遂着手改革国语教材,以童话、故事、儿歌、谜语等为主。

各书局编印了多套以儿童文学为中心的小学国语教科书。

这可称之为教材内容的革新。

我国小学教育史上第一部《小学课程标准》。

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陪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50年。

在《标准》中,国语科仍包括说话、读书、作文、写字四项;关于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较前详尽,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指导。

说话、读书、作文、写字的教法共列27点,并规定了教法的总则:强调分步练习的原则,作文以实际需要为动机,练习方式多变换,语法教学不呆板,各项作业成绩的批评指导则充分利用现成的量表;积极开展课外表演、讲演、作文比赛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193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课程标准》,是在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也是我国小学教育史上第一部《小学课程标准》。

其中《国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也作了一些修改。

在作文方面提出要利用环境,随机设计,使儿童口述或笔述,不仅练写普通文,还提出要写实用文。

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儿童的实际。

例如,开始作文时可指导儿童练习写日记,注重内容的价值,而不仅着眼于方式。

批改作文要多保留儿童本意,以调动儿童写作的积极性。

《标准》强调儿童本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意儿童化,使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

这些无疑都吸收了国外教育(如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些做法和理论。

1936年、1942年又经修订分别颁布了《修正小学课程标准》、《小学课程修订标准》。

1948年再次修正,颁布了《小学课程第二次修订标准》。

修订后的《国语课程标准》,除课时有所减少外,其他方面无明显改动。

在国语时期尚未颁发小学单科的课程标准,《国语课程标准》均在《小学课程标准》中独立成章。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不断革新。

20世纪30 年代至40年代相继出版了多种小学用的初级和高级《国语读本》。

那时教育界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方法进行默字、识字、默读等测验,编制了写字、作文量表,并编辑出版了供教师阅读的单一的小学国语教学法。

例如潘仁等编著的《小学初级国语科教材和教法》和《小学高级国语科教材和教法》,沈百英编的《小学说话科教材和教法》,张粒民编的《小学作文科教材和教法》,沈善芝便的《小学写字科教材和教法》等。

小学国语教材教法从综合的小学各科教材教法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是语文教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长期国文、国语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读写实践为主的小学国语教材教法的体系。

总之,从我国古代到19世纪末开办学堂,直至新中国诞生前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管其科学性如何,我国确已基本建立了一套汉字教学、文章(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体系。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些实践与理论,是我们今天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时常常应该回顾和审视的基础,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批判地看待历史,从中受到某些启迪,发现和总结出一些规律,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和创新,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随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新中国诞生后,小学语文教学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而发展,大方向是正确的,主流是健康的,成绩是主要的。

虽然也有不足之处和失误,但这是事物在发展中难免的。

事物在发展,必然不断会有新的变化,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变化和发展。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时,将“国语”正式改为“语文”(叶圣陶先生当时主持教材编选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突出了学科的性质与特点,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很大的进步。

建国初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一方面继承了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等老解放区语文教学的传统,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乃至照搬了苏联的一些教育理论和经验。

这当然与当时的国家和国际政治格局有关。

上述发展和对小学语文教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1950年教育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有所体现。

1958年,由于我们工作中的失误,与苏联出现政治上的严重分歧,直至关系破裂,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党和政府开始对全国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调整。

围绕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也进行了自身的调整。

教材的选文力求规范性、典范性,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多读”“多练”,对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随着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倾向,以致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引起语文界乃至教育界广泛的论争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持续了10年的动乱。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停顿,竭力强调所谓“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政治代替了一切。

“革命”口号、语录、报纸的社论、评论员文章成了语文课的教材内容。

高考废除了。

工农兵中看谁的表现好、谁“手上的老茧多”便可以上大学。

任何教育规律在这里都必须服从所谓“政治”的需要。

这必然带来包括小学语文教学在内的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大混乱、大倒退,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党和国家实现了拨乱反正。

终于还教育及小学语文教学以本来面貌。

1978年,总结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国家教育部制订颁布了第三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从教材编写到教学要求,都作了重大改革,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比较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从这里起步了。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国门打开了,中国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

小学语文教学界开始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以开放的视角研究过去和今天,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民主的蓬勃局面。

其显著标志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于1980年7月22日在大连召开,并正式出版、发行了名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下册)70余万字的会刊,汇集展示了全国小语界的研究成果。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入了思想的活力。

党和国家愈来愈重视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1986年、1992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全面改革,国家教委先后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多次作重大修订,如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开始比较全面地定位为“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等等。

尽管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当时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跃上了新的台阶。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矫枉”往往“过正”,一种倾向常常掩盖着另一种倾向。

在教育拨乱反正、大改革、大发展的同时,国家恢复了高考,国家急需各类知识型人才,必须重视科技教育成了人们的共识。

人们逐渐又认识到知识的重要,由此带来的副产品是古已有之的教育“功利主义”又回来了——读书成了获得谋生手段和晋升的阶梯,几乎完全忽视了基础教育在促进每一个学生良好素质形成方面、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必然的的重要功能;也忘记了面向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关怀,一切瞄准能博取功名的考试。

学校让学习困难生、“发展滞后生”坐“冷板凳”、入“另册”,教育不能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丢掉了教育的全民性、公平性,形成了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

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瞄准着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的升学考试,高中则瞄准着全国的统一高考或考重点大学。

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古代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影子,似乎又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教育是培养每一个人、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尤其应该是这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