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

合集下载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大学的研究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知识的追求、人文关怀、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精神的深层次意义。

首先,大学的核心精神之一是知识的追求。

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其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并通过研究与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应该提供广泛而深入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大学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只有不断追求知识,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的源泉,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其次,大学精神还体现在对人文关怀的追求。

大学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

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发展。

大学应该提供丰富的人文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文明的历史和现实,培养他们对美、善、真的追求。

同时,大学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应该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场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探索的环境。

学术自由是推动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重要途径。

大学应该坚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保障学术自由的同时,也要强调学术责任和学术诚信,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大学精神还要求大学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作为社会的智囊团和灵魂工程师,应该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和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创新。

大学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同时,大学还应该担负起培养社会精英和领袖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领导才能。

综上所述,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体现在知识的追求、人文关怀、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论当代的大学精神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一)独立自由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

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

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

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

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

”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王志刚马平川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

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

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

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

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

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

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求是精神:浙江大学的传承与创新

求是精神:浙江大学的传承与创新

求是精神:浙江大学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大学是中国一所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自成立以来,浙江大学一直以传承和创新精神作为学校的核心,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浙江大学注重传承的精神。

作为教育事业的先驱,浙江大学秉承了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教育传授学生们优秀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学校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们热爱国家、关爱社会的情感。

浙江大学注重传承学术传统,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强调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精神,鼓励学生们探索知识的边界,追求真理。

这些传承的精神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大学注重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播。

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组织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和热点议题,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行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这一传播思想和价值观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浙江大学的传承和创新精神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承精神使学校保持稳定和延续,创新精神使学校不断进步和发展。

浙江大学通过教育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培养人才和创新能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未来,浙江大学将继续秉承传承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王莉的大学精神
1.务实精神:不被浮躁气所缠绕,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做事。

夸口口号之风要不
得,骄傲浮躁之气也要不得
2.团结精神:作为大学生学会团结合作,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在大集体中
发挥自己独特的个人价值。

3.自由精神:学习生活懂得自学自律自觉,在开放的环境也能很好克制自己。


利用大学开放环境做更多事情。

把握好这段自由。

4.爱国精神:以祖国荣辱为自己荣辱。

5.不放弃精神:有耐力,对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有持之以恒的努力。

遇到挫折也不
轻易放弃。

坚持除了一下来的困难还有长时间的无聊,无动力。

6.精益求精精神:学的知识和做的事情对自己有更高要求。

不局限于书本上老师
讲的内容,在课外对于自己本专业或非专业的东西进一步的探索,做
到精益求精。

7.仁爱和平精神:在学习生活中,不因为和同学的小矛盾就走向极端。

小矛盾能
过则过,平时要乐于帮助别人,以诚善待人。

8.创新精神:培养思维,能力,素质。

在自己的领域发掘新的东西
9.诚信精神:待人接物诚信为本。

不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面对同学家长老
师做到不欺骗,也不在考试中进行作弊行为
10.公平精神:在公平前提下竞争,合作。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压力。

面对快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社会,大学生需要具备强大的内心力量,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以期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一、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工业发展,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创新精神是指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开拓和改进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拥有锐意进取的态度,敢于冒险尝试,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满足于现状而不断超越自我。

二、实践精神实践是知识的最好验证和应用的途径。

大学生应该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实践能力。

实践精神要求大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责任精神责任是大学生的核心素质之一。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应该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负责。

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社会的发展负责。

只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各种学习和实践任务。

团队精神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积极参与团队活动,达到共同进步和共同成功的目标。

五、刻苦精神刻苦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石。

面对紧张的学业压力和各种竞争,大学生需要拥有坚定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力。

刻苦精神是指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于付出,努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乐观精神乐观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秘诀。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层出不穷,需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乐观精神是指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信心十足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并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它们。

大学精神 演讲稿

大学精神 演讲稿

大学精神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学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首先,大学精神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上。

大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我们在这
里汲取知识的营养,培养自己的才华。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钻研各门学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大学精神体现在对人生的热爱上。

在大学,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我们要珍惜年华,不负韶华,勇敢地去追寻梦想,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大学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念,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大学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对知识、人生、社会的热爱和
责任感。

让我们怀揣大学精神,勇敢地向前迈进,让我们怀揣大学精神,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大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精神在踏入大学校园前完全不熟悉,但是在成为一名大学生后,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课余生活中,“大学精神”这四个字时刻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在我的理解里,大学精神首先一点就是“自由”两字。

从压抑束缚的高中生活,到全部都由自己自理的大学生活。

没有老师、家长管束你,一切全凭你自己打理。

自由,这两个字是一种解脱,同时也是也是一种考验。

你是否能够将一天的日子有条不紊的安排好,你是否能够定下自己学习的目标并且在有效期限内完成它。

这都是一种考验。

大学给予了我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如何发挥,全靠个人。

另外,“创新”这个词在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一直被提出。

而我觉得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便体现在创新创造精神上。

创新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就是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大学教育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传递和创新,以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我们常说的大学的社会引领作用就是,必须通过创新取得日新月异的大量的科学技术研成果,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进而引领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繁荣的。

与此同时,批判精神是极其重要的大学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生,批判精神可能在我们刚进大学时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

我们对传统与现实批判,都体现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建构。

而大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这方面却大有可为也具有独特优势。

批判精神还应该体现在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

这一点在政府决策中需要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的实事求是的批判,以获得科学正确的决策。

因此大学主动自觉地以批判的精神参与政府决策既成为一种必然,也是大学之本质和坚守。

但应坚持理性的批判,否则就是无端发泄发难捣乱扰乱。

大学精神的存在为我们今后踏入社会奠定扎实基础,使我们身上具备的各种精神素养以及道德品格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当我们踏入社会中,创新、批判等精神都会在无形之中带来影响,例如工作中,创新思维使得你会更吸引别人眼球。

7、《大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

7、《大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

《大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苏明前言:“修身”是儒家人生哲学《大学》中八大德目之一,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其所阐发的文理乃是系统地论述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核心是修身,以修身为本。

《大学》提出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为内明之修,即关于自身的认知;后四者为外明之修,即对社会规范与道德的认识和践行,二者结合说明了内外兼修之道。

因此,“修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诚意正心”,另一方面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在八目中可以称得上是上述两个方面契合的环节和通达的桥梁,也就是说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于培养极高的道德修养,《大学》在此将个人的修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二为一的思想正是《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一、性善论为修身的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儒家文化是强调“修身”的文化,儒家的修身思想底蕴相当深厚,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儒家修身思想是以人性理论作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

所谓修身,就是修养自身的本性。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性在此指的是天性,也就是心,道德本心,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所以,人的本心是纯粹至善的,不存在“恶”的问题,正如孟子所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不有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人性善的本质是先天的,与天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这就必须要下一番诚意的功夫,因为诚意就是向善。

《大学》曰:“所谓诚意者,毋身欺也”,是说去恶向善,不自我欺骗。

再说“诚”本身就是天道的本质,是真实无妄的存在。

天道之已然便是人道之应然。

所以“思诚者,人之道也”,强调人道要时时刻刻以诚为念,思行天道之诚以奉人,把天道至善价值源头根植在人的本性之中,通过人的修养和实践以体证达到终极的形上境界,使人性与天道合而为一,这便是“诚意”的胜义所在。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

它包括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等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首先,大学精神包括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源。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大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探索。

大学是真理的殿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的深层次含义,不断挖掘真理的内在规律。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再次,大学精神包括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殿堂,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尊重人文精神,不断弘扬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人文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最后,大学精神包括对创新的崇尚。

大学是创新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崇尚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不断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大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求变,为推动大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当代大学生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他们需要具备六种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追求卓越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他们应该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二,服务社会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应该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勇于担当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勇于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负责。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观念,敢于质疑和挑战自己。

第四,开放包容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精神,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接纳不同的人和思想。

他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接受外来文化和观念的冲击。

第五,团结协作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他们应该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发挥团队的优势和潜力。

第六,诚实守信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和精神,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他们应该具备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不欺骗他人、不抄袭作弊、不弄虚作假。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自我约束和自律自省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

《大学》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意义

《大学》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意义

《大学》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意义
《大学》是孔子的文章,其对现今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

大学的精神内涵就是
只要学习,总有一种可能性,无论环境变化多么激烈,我们都可以突破困境,走向成功。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精神是解决方案的贡献者。

大学的意义在于智慧的传承及交流,为不同
学科的研究提供支持,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在大学里,学生们可以广泛接触学术,了解当代的学术进展,提升学习能力。

他们可以从中受到交流、学习以及涵养的启发,习得创新精神,把知识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使学术思想不断融入生活,为推进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也是学术之城,在学术交流的界线上与世界各国接轨,为世界開放学术研
讨的空间,为学术兴趣提供各大面积的话语权。

国家也得到了更多的收益,学术领域也不断受到振奋,学科跨越及交流技术的突破,都使学术得到伟大的发展。

《大学》精神对当今中国教育也发挥了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追求卓越和质量的发展等方面,使得高校能够立足基础教育,同步重视技能培训,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落脚点,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和引领力。

《大学》的精神让学者们从研究深处拨离出来,站在社会生活中央,承担社会
责任,以新思想去改变旧模式新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使教育成为学科卓越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引领者。

校园精神大全

校园精神大全

校园精神个人参考:1、尽责尽力尽美2、立人立学立业3、思考者行动者成功者4、认识自己认识世界5、目标明确方法科学习惯养成能力提升6、学有所依业有所成7、德为学先人为校本附一:大学校训1. 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2. 清华大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3. 北京大学: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4.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 中国科技大学:又红又专。

6. 华中科技大学:团结、求实、严谨、进取。

7.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8. 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9. 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10.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11.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13. 浙江大学:求是。

14.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实、拓新。

15. 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16.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17.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18. 东南大学: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19.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20.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21. 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22. 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23. 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24.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25.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至于至善。

26.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27.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8. 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29. 华东理工大学:求实、勤奋、30.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31. 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

3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33. 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3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35. 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36.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大学精神与理念ppt课件

大学精神与理念ppt课件
的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大学理念更 多的是表达大学师生(包括个人)对大学的认识 及其办学主张。 2、两者的联系 (1)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 (2)大学理念基于大学精神。
5
大学精神与理念
(二)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校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元素。它对内能
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 精神面貌的一种重要彰显,是获得外在认同和支 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所大学的校训在提出之初 通常是从应然的角度表明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 这一理念起着引领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作用。处 在理念形态的大学校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 程,最终会成为大学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即 大学精神。
的期望符合程度,”其核心是现代大学的发展如 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它包括现代大学的 全部职能和一切功能的针对性。 要提升针对性,现代大学应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是适应与创新的问题。 二是本地、本国与国际的关系关问题。
21
大学精神与理念
(三)现代大学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 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特别是其对社
15
大学精神与理念
存在主义者中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具有代表性。 他强调大学自由与学术自由,认为自由是大学之 生命的首要原则,即学生学的自由和教师教研的 自由。并特别强调大学理念要以大学建制为保障。
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是工具主义大学理念。它与 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一脉相承。它的核心主张是 把高等教育视为促进国家发展、服务于国家需要 的最有效的工具。
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 也。” 二是从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讲,现代大学的第一职能就 是培养高级人才和大师。 所谓大楼,泛指教学、科研的条件及必要的物质基础等因 素。大学如果要更好地履行其职能,不能单有大师,也应 有包括大楼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现代大学的大师和大楼两 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各大学校训

各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西北大学:公诚勤朴暨南大学:忠信笃敬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北方交通大学:知行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福州大学:明德至诚,博学远志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攀枝花大学:明德励志,博学笃行1、“明德砺志”①“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是指光明、清明之义,“德”是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的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到理想境界——美德。

同时,在《河南程氏粹语·论道篇》中说:“德立而百善从之。

”这充分说明在大学教育中“明德”的重要性。

②“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和志气等,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为本之道重在于: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和志气。

2、博学笃行①“博学”,出自“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博学”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其意思是指学问广博精深,博学多才。

②“笃行”是指诚实地一心一意地践行。

其意思是指为实现科学的理想和目标而诚实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地践行。

3、“明德砺志,博学笃行”,充分体现了攀枝花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认真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和应用型原则等。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未来的重要使命,他们在思想境界、人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展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精神品质。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来论述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精神,包括求知精神、创新精神、责任精神、奉献精神、拓展精神和进取精神。

求知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精神之一。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学习时期,他们渴望获取丰富的知识,并致力于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他们通过广泛的阅读、参与学术研究以及积极参加讨论,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追求真理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了大学生成功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勇于打破常规和传统,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敢于冒险,具备创新和创造的能力,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任精神是大学生成长的必备品质。

大学生要具备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努力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奉献精神是大学生心中的一种信仰。

他们乐于帮助他人,关注他人的需要,并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为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拓展精神是大学生开拓未来的重要品质。

大学生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在学科研究之外关注社会热点和全球事务。

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文化交流,拓宽自己的人脉和社会资源,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通过交流和合作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进取精神是大学生追求卓越的动力。

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和追求,以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怕失败,不畏艰险,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坚持。

大学生具备积极的心态,并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总之,当代大学生具备求知精神、创新精神、责任精神、奉献精神、拓展精神和进取精神。

昆山杜克大学校训

昆山杜克大学校训

昆山杜克大学校训杜克大学校训一、校训:勤勉、正直、博学、谦逊1.勤勉:勤勉是致胜的基本素养,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精神,只有勤勉,才能获取更多,才能有所成就。

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责任义务,都要具有勤勉的态度和精神。

2.正直:正直是学者的礼仪,是老师的师表,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

在校园里,任何事情都要以诚信为基础,任何行为都要有求者必有失,从而获得正义。

3.博学:博学是大学的传统,也是学生要追求的精神。

大学校园里,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求知,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谦逊:谦逊是一种正面的社会态度,是在学习和交往中的重要素养,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正确的角色关系的基础。

谦虚谨慎,勤奋尽心,在多方了解的过程中,再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出学习的乐趣。

二、杜克大学的校风1.尊重他人:在校园里,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权利,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衡量一切。

2.理性交往:任何学习或日常生活交往,都应该以理性精神为前提,维护校园文化和环境,维护全体师生利益,促进社会平等发展。

3.学习第一:在此,我们致力于学业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积极投身,注重宽度适中的专业素养,实现学习的艺术与规范的结合。

4.关爱他人:杜克大学倡导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包容的文明,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在任何时候都要表达关爱,关心他人。

三、杜克大学精神1.追求完美:杜克大学追求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坚持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效率,促进有效的进步。

2.相信力量:杜克大学也相信勤劳合作和创新的力量,让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和实践力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思想无拘的展开。

3.开拓进取:杜克大学教育的精神版图更大,要求学生树立梦想,大胆开拓进取,同时也要肯定失败,将这种“逆境”转变成自我成长的机遇。

4.自由创新:杜克大学极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自由创新,才能发现最有价值的结果,也可以带走一些受益人类的知识成果。

江苏大学八字精神

江苏大学八字精神

江苏大学八字精神“博学、求是、明德、笃行”是江苏大学的校训,是每一位江大师生的精神坐标。

“博学”是事业之基,任何“饱学之士”都必须终身学习;“求是”是为事之道,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实事求是;“明德"是做人之本,成就任何事业都必须以明德为前提;“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

博学:“博”,大通也。

(《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

作为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求是:“求"追求、探究;“是”,真也。

(《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

"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明德:“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

"明德"在这里,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进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培养政治合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笃行:“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的身份认同无疑是复杂且充满艺术的,栖 息其中的人们本应该具有一系列的高尚品质, 不唯上,同时也不唯下。“独立之精神 自由 之思想”,如果这仅仅是奢侈的目标,那自然 毫无意义。政府与大学之间存在一种莫名其妙 的关系。在国外,最好的大学大多是私立的, 而在中国,一个好大学需要政府的经费大支持, 行政关系上也是隶属关系——所以有人说这里 的大学类似国家机关。现实是,它那种敢为天 下先、特立独行的品质正不断遭受侵蚀,并越 发恃宠而平庸。
八十年代中国大学校园被后来人,尤其是“七 十年代、八十年代生人”视为一个神话。“白 衣飘飘的年代”据说“白衣胜雪,诗社满地”, 人们狂热而执着地讨论着与这个国家、民族未 来有关的伟大事业。哲学、诗歌、历史、思想 史——这些在今日看来如此虚无缥缈的东西在 当时激起了一代人如饥似渴的热情。77年的恢 复高考堪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相提并论,大 学重新成为一个精神圣地——那时候,人们胸 怀天下,没有现在的人功利、目光短浅。打破 禁忌,补回落下的几十年的落后,在当时显得 如此义不容辞和勇敢。
1998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应该给人们留下深 刻印象。相比较西方大学校长们所担忧的——迅速工业化和商业 化使大学校园充斥着一种明显的实用主义气息,大学可能会降格 为“一种庸俗的教育场所”——,中国的大学校长们则明显表现 出一种盲目的乐观:大学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主动适 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这类同与生产车间里的生产线:面对 市场上当前的需求,迅速且多花样切入“最有经济效益”那个点, 从而组织批量生产,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然而大学毕竟不是生 产车间那么简单、随心所欲地进行“短线投资”,它应该是培养 一个人崇高精神和获得迅速有效学习能力的地方——世纪末网络 的兴起激发了学校内计算机专业的红火,然而几年后的泡沫无疑 充满戏剧色彩。这个例子嘲讽了那些嘲讽基础学科(或曰“冷专 业”)不懂适应社会的高明观察家们——扎实的基础学科(诸如 数学、汉语、哲学等)虽然在变化面前多少显得木讷,却以其自 身特点让科学(不仅仅指自然科学)保持严谨和冷静。
解放后的大学一直没有可圈可点的神奇,直到七十年 代末才重新开始而持续近十年时间。《北大往事》、 一套六册的二十年高校文学经典丛书,都让人沉浸于 七、八十年代生人永远无法亲身体验的那种氛围中。 也许,从那些淋漓尽致展现了大学生活的故事中,可 以找到令人着迷理由的最有效关键词:理想主义和趣 味——它与才情、浪漫以及责任感有关。试举:在未 名湖畔的草地上,人们点起烛火,有人在弹着吉它吟 唱,有人在朗诵诗歌。“我们是追逐太阳的人”,用 现在的眼光,“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其实他 们也在这样看待以后的人们。考试带壶白酒当水解渴, 贴海报论文交友,这些故事今日看来已让人感到一种 莫名的忧伤了——大学里已不再好玩了 。
与青春相伴的一个关键情感是迷惘。有人选择 遁入书斋,在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与过去、现 在、未来有关的形而上;有人则主动适应外界 的种种压力,不说教也不颓废;还有一类人则 彻底压抑或放纵自己的欲望,以形而下的方式 作灰色的反应。其实年轻饱含了很多有趣或深 远的意思,但恰恰与享受或一直颓废无关。请 每个有信心的年轻人记住这句话: “在这个舞台上 我们前程远大”
大学精神
“我们曾像早晨的蝉一样软弱 翅膀是湿的 叶片是厚厚的,我们年轻 什么也不知道,不想知道 只知道,梦会飘 会把我们带进白天 云会在风中走路 湖水会把光亮聚成 闪烁的镜子 我们看着青春的叶片”
——顾城《窗外的夏天》
中国近代大学历史
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 大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似乎并没 有给今人带来足够的启示。1898年京师 大学堂成立;到1912年,大学堂改名北 京大学。随着后来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 旧式大学融入了新的精神,以至三四十 年代为后来几代学人奉为奇迹的西南联 大(1938-1946),大学经历着一个又一 个历史时期的推搡和自身改革。
事实上,学院派们应该更加勇敢、更加 独立地向民众提出理性的建议或塑造进 步观念;历史证明,大众媒体是塑造民 众精神生活的一个关键手段——对学院 派来说,未来的年代,不能退回书斋。
青春就是我们的一切
“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 他应该站起来,四处瞭望。” ——怀特海
试图用任何言辞定义“青春”无疑是徒劳的, 一个年轻人,如果他可以,他应该拥有两个历 史:行为张狂史和心灵张狂史。对于前者,校 园民谣、地下摇滚,用坚硬姿态展示了一种肆 无忌惮的蓬勃;哲学、思想史,则为进一步逼 近智慧提供了武器。其实,大学应该是一个提 供灵魂自由飘荡的场所,那里的人们可以不停 地犯错误,不停地批判,永远保持一种奋发的 生机,不知疲倦吸收人类历史遗留的伟大文 明……
考察世纪末以来学院派身份
“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 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 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 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纽曼
大学是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事实 上,它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学习知识。它应该成为这个社会前 进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并且不时以批判 为己任。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是 必须的,“象牙塔”新的定义应该是: “不封闭自己,同时是精神领袖”。
他们的大学气质
“我国本有‘士君子’一名词……大概 ‘君子’尤重行谊,而‘士’则必学问 上有相当之造诣者,方足当之。前者尤 重人格上之修养,后者则重学问上之修 养。今如不取古人之形式或意义,而取 其旨趣之所在,则今之大学学生,不可 不勉之为绩学之‘士’,不可不勉有 ‘君子’之风。” ——郑晓沧
据说历史总在重复,所以我们一直活在记忆之中;脆 弱的人们无法忍受这个时代理想主义的缺席和人文的 荒凉,于是不知疲倦从书卷中寻找他们的大学气质。 19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大学理念是德国的威 廉· 洪堡(Willian Von Hunbldt)和英国的约翰· 冯· 亨 利· 纽曼(John Henry Newman)所倡导的。虽然这两人 的理念存在不少差异,但所引导开去的成为后来世界 各大学模式的基本起源,——英国的学院模式,理想 为Gentleman(绅士);德国的研究型模式,理想为 Scholar(学者)——包括美国由此形成的第三种模式, “服务社会”、强调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的大学模式。 他们主张:大学应培养人的理性、理智和心灵,并不 为当时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的兴起所带 来的实用的、功利的目标所动。
昔日代表学校高峰的中央大学(1949年中国大陆中央 大学改为南京大学)已成为历史,1952年全国那场以 苏联办学模式为样本的院系调整在重新分配资源的背 景下为中国大学未来铺下了一条并不顺畅的道路。①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政治生活的逐渐不正常 开始波及国家教育核心——大学。到六十年代末,毛 泽东煽动起来的大大小小红卫兵运动,事实上已让学 校陷于瘫痪之中,北京“五大学生领袖”这样的历史 词汇多还留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无数的青年被剥 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被迫把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虚掷在广大农村、边疆的修理地球、无所事事之中; 一代人、一个民族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家园自觉不 自觉成为一片荒漠。大学在这场耻辱的起义中无奈而 软弱地缺席……
我们的年代
任何年代都有它的转型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也不例外。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国内 形势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在政 治制度层面上的最终确立,一反面反映了整个 社会不可阻挡的发展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也 为它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言必谈经济” 成为一种时髦,一种“必然”,所有的人都不 能置身其外。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场 所,大学面临了一个既要“适应社会变化”又 要“保持自身气质”的尴尬局面——而作为诸 多大学中的头羊,北京大学在那个时代就有过 “推倒南墙”、“重建南墙”这类颇有“新闻” 价值的怪异举动。
与大学改革有关
“目前还没有就政府应当在何种程度上 参与高等教育达成一致意见。在日益复 杂化和科层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大学内 传统的并且有价值的教授治校和根本性 的学术决策模式,将是所要面对的挑 战。” ——菲利普· 阿特巴赫 G·
正如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罗家伦之于中央大学, 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对于一所大学的影响有时是不可估量的。与现 在不同,那时的校长们“权力”和魄力要大得多,这虽然与当时 的国内环境有密切关系,但也给今天的高校改革中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的管理者(或曰管理层)提供了范本。从以前的行政官员治 校到后来的“教授治校”,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大学管理提出了 越来越高的要求。事实上,教授的权力因管理人员的增加和大学 职责的减少正在受到削弱。潜流下的政治作风渗入大学的起始以 不严谨和强行介入危及体制改革。而同时,在“言必谈市场”的 年代,商业思维不容忽视地和“与国际接轨”口号几乎亦步亦 趋——“大学就是工具”,这种呼喊给人不容忽视的警醒。有多 大的改革决心则可得相对应的改革效果。至于尝试引入学生参与 校务工作,使管理更具有合理性,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思路。
今天学生不再为塑造人格而学习了,考试只是 一种短暂的应付;海报栏上满是招聘、商业广 告,学术讲座、大字报式的政论和人文讨论越 来越退居幕后;学生越来越乖了,也越来越不 好玩了,除上网打游戏、在寝室打牌,日子就 这么一天天过去;未来的人们为竞争活着, “睡在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都已成为 往事;人人试图心怀好意面对未来,却做着一 点也不够坦诚和勇敢的事情。青春无悔?真该 见鬼去了。
一个好大学应该有它自己的传奇,这种期待与 任何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心理有关。“五四”时 的北大里名人、怪人荟萃一堂,蔡元培“兼容 并包”的思想在改革后的新北大体现得淋漓尽 致。二三十年代的清华以拥有“清华四导师” 为自豪,包括后来的钱钟书则更是故事不断。 到了抗日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一并暂 迁至云南昆明,取名西南联大——随之,三校 精英不断思想交汇碰撞,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 充分保持了自由的学术气氛。那段时期恐怕是 中国百年现代大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回忆。
学院派身份得到体现的另一方面是大众传媒与 他们的自觉不自觉结合。在这个喧嚣的年代, 参差多姿的生活方式、观念已深刻地改变着这 个社会的每一个人:政治权威已很难再具有以 前的一呼百应效果,而反复刺激人们头脑的唯 生产力已让人变得迟钝——文化的权威或曰更 多持有人,学院派们,却有让人信赖的理由。 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更受尊敬,这无疑是件好 事,而大众传媒可以为自己在市场更赢得信心 而与他们结合在一起,肩负起共同“建设”人 们观念的责任——这与以前结合政治领袖灌输 意识形态有着根本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