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考点】(江苏专用)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10 江苏卷第22题类型
2024江苏省南通、扬州、连云港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扬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 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子产铸刑书体现了( )A. 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B. 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C. 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D. 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2. 汉初,国家以编制的户籍为主要依据,授予民众田宅,没有立户占有田宅是违法的。
民众按照遗嘱获得的田宅可以先行占有,到每年八月户口登记核查之日,必须立户并把所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上。
这一举措( )A 源于土地兼并严重 B. 便于国家赋役征发C. 变革农业劳作方式D. 健全基层里甲制度3. 汉代士人在忠孝之间往往选择先忠后孝,到魏晋南朝时,士人忠君观念逐渐淡化,重孝道而忽视忠君,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与士人忠孝观的转变密切相关的是( )A. 选官注重孝廉B.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C. 门阀士族形成D. 律令儒家化的推动4. 下图反映的是宋代冬季无雪时,地方官府组织祈雪活动的区域分布。
影响两宋祈雪活动区域分布出现差异的因素是( )。
.A. 两宋经济上依赖南方B. 南宋尊崇程朱理学C. 南宋按田亩征收地税D. 小麦种植区域扩展5. 明中后期,除下层文人外,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
2024届江苏卷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苏卷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A.AB.BC.CD.D2.杨和平在《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中写道: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光荣革命”是革命的倒退B.《权利法案》吸纳革命原则C.妥协方式有助于社会发展D.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3.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旨在通过成员国首脑、外长定期会议协调欧共体成员国的外交政策立场,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这反映出欧共体A.各国外交政策趋同B.国际地位提高C.实现了政治一体化D.独立倾向增强4.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曾描述道:“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抑制人道主义,……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随感录》)这段文字揭示出()A.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之主流B.二十世纪初中国境内文化冲撞较激烈C.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清除各种陈腐文化D.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绊脚石5.1980年以来,中国茶叶消费端从需要使用“茶票”来控制消费,到各种营销广告刺激消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就需要营业人员首先在形象气质上能给消费者带来好感,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引导技能。
2023-2024学年江苏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春秋时期的赋役制度改革,使君主通过从私田中收取税赋,与自耕农形成一种经济结盟和需求互补关系。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君主为自耕农()A: 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B: 改革弊政以富国强兵C: 集结力量以抵御外敌D: 提供农业生产的保障【答案】D【解答】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形成一种经济结盟和需求互补关系。
君主为自耕农提供稳定的环境,兴修水利等以保障生产,故D正确;接受教育不是农民的迫切需求,排除A;B改革弊政主要是在政治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C抵御外敌是保障农业生产的条件之一,包含在D中。
故选D。
第2题.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B: 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C: 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D: 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答案】A【解答】从材料中这位北朝士大夫的儿子懂得书疏鲜卑语弹琵琶可以看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化,故A正确。
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故选A。
第3题.为解决财政困难,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宰相杨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与这一转变相关的制度是()A: 均田制B: 井田制C: 租调制D: 两税法【答案】D【解答】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分配制度,排除A;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土地制度,排除B;租调制是均田制下的赋税制度,仍然以人丁为主,主要存在于北魏南北朝时期﹣唐朝前期,排除C;唐代中期,均田制瓦解,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庸调制也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唐朝中期在上扬言为了增加政府的税收,实行两税法,改变了原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标准,故D正确。
2023年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选择题题型专练说明、表明类含解析
南方北方(二)说明、说明类 (建议用时:25 分钟)1.(2023·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
孟子答复说详情已不行知,由于诸侯担忧阻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或许状况。
这说明,当时()A.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 .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 B. 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D .中心集权思想开头消灭2.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把握“天命”又主宰“天下”。
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 只能猎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
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
这说明白()A .周代天命观念渐渐消亡B .秦留意按功德安排身份地位C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规律3. 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鼓舞军功的二十等爵制渐渐转变为帝国治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
这从侧面说明白()A .中心集权统治遭到了减弱B .国家由战斗轨道转入疗养生息C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D .一般官员获得快速晋升的时机4.(2023·连云港二模)朝代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人口 占全国 户口数(万户)例(%) (万户)比例(%)西汉 21 19.8 998.6 80.2 唐朝 392 43.2 514.9 56.8 北宋1 122.562.9662.437.1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表。
这说明( )A .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 .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削减C .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5.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列烈女节妇中,唐代只有 51 人,宋代有 267 人,明代到达36 000人,朱熹曾骂唐人为“龟唐”。
这说明( )A.唐代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的时代B.隋唐已形成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C.女性地位是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尺D.朱熹理学思想严峻损害妇女权益6.(2023·高邮二模)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
江苏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2(考试版)
江苏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2(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下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
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
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3.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随后百姓互相传播,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农民起义爆发的偶然性B.君主专制体制的崩溃C.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D.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4.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可知他们正在学习的相关历史是XX(小华扮演):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XX(小明扮演):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
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
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
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
这说明理学家()思想观点家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
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
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6.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
该情况应存在于()A.1841-1868年B.1868-1895年C.1895-1922年D.1922-1949年7.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
2023-2024学年江苏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的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 铁犁牛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B: 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C: 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推动D: 各国诸侯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A【解答】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就促进了生产关系改变。
土地私有制就逐渐的产生和发展。
B.百家争鸣不是根本原因。
C.地主阶级壮大只是经济条件,不是根本原因。
D.各国巩固统治的需要是直接因素。
故选A。
第2题.有学者对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三教合流推动民众观念趋同B: 统治者汉化政策的影响C: 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D: 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答案】C【解答】据材料可知,北魏晚期墓葬中,汉族贵族墓中采用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
据此可知,北魏晚期出现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现象,故C项正确;当时出现三教合流的现象,但与墓葬风格无关,排除A项;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主要是应体现在鲜卑族汉族化,与材料中汉族采用鲜卑族的民族服饰不符,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项。
故选C。
第3题.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 土地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 税收制度变革成为历史逻辑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B【解答】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B项正确;根据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故D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代史阶段检测二中国近代史课件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2023·苏州模拟)下表是1875—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洋务派开办新式煤
矿(部分)的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新式煤矿的开办
开办年份 煤矿名称
创办者
开办原因
1875 1876 1879 1880 1882 1891
B.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C.彻底反对专制和愚昧
D.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由材料“打倒孔家店”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偏激,故选A。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不仅仅是材料中涉及的儒家传统思想,排除B。 材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排除C。 材料未涉及民主与科学,排除D。
结合题干可知,清政府建立了天文算学馆,但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很 少,学业合格者更少,这说明当时接受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国 人很少,折射出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故选C。 报名者较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学对士人思想的禁锢和顽固派的攻击,A、 D是直接原因,而非实质,排除; 有人报名参加考试和入馆学习说明当时一些国人已经接受了“师夷” 理念,排除B。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2023·无锡月考)1866年,清政府批准奕 的建议,增设天文算学馆。
其招生范围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及年龄在30岁以下的进士出身、
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经考试录取后入馆学习;如有平日讲求天文算学,
√B.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调整人民范畴
C.进一步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将统一战线看成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高考历史江苏选修知识点
高考历史江苏选修知识点江苏高考历史选修知识点江苏省高考历史科目中,选修部分的知识点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世界史的各个方面。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回答相关的历史题目,还能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在备考阶段,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并结合历年高考真题进行练习。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历史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包括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还要了解周朝的封建制度以及各个民族的渗透和融合,如夷狄的西北侵袭和南方蛮夷的挑战。
2. 秦朝及其统一中国了解秦朝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对文化、教育、军事的改革。
还要了解秦始皇的法律制度、修筑长城、修订文字等事迹。
3. 汉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了解汉朝的封建制度、官僚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的行程和特点。
同时要了解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兴起。
4.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了解隋唐时期政治的集权化特点,如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地方豪强的削弱以及社会繁荣的局面。
还要了解丝绸之路的繁荣、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以及佛教的传入。
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战争的进程以及条约的签订。
同时要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如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领土的割让以及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压迫。
2. 辛亥革命以及新中国的建立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进程,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还要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对中国的影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进程,以及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付出。
还要了解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重建。
三、世界史知识点1. 文艺复兴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了解文艺复兴的起因、主要特点以及对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还要了解文艺复兴的扩展,如探险和殖民的发展。
2. 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2023-2024学年江苏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答案】B【解答】根据所学,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激烈,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卿大夫掌握诸侯国实权,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而战国时期的变法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权力,故A说法错误。
C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故排除。
各国改革都加强了诸侯国君主的统治,故排除D。
故选B。
第2题.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A: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B: 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人清朝版图C: 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D: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答案】D【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归流是指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把土司改为流官,故D项正确。
A项是元朝土司制度的内容,排除。
BC两项不符合改土归流政策的内容,排除。
第3题.东汉初年,光武帝因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于是下令进行度田,即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
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保障土地合法买卖B: 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C: 打击地方豪强地主D: 为实施均田制做准备【答案】C【解答】根据材料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汉武帝度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地方豪强地主。
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均田制出现是在北魏,D选项排除。
第4题.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政府治国严谨B: 世风每况愈下C: 儒学地位衰落D: 理学摧残人性【答案】D【解答】唐宋元三代妇女守节数量不多,所以政府治国严谨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守节是当时的社会习俗,不能说明社会风气问题,故B项错误;守节的妇女在明清时期明显增多,这与宋朝以后的程朱理学对女子的束缚有关,这体现了理学地位的上升,也体现了理学摧残人性,故C项错误,D项正确。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24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24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记载:北宋初年,老儒先生以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赶紧抄录,日夜诵读。
据此推测,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这两本书被皇室专藏,民间不得私印B.宋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读史人增多C.宋重文轻武,雕版印刷不能满足需求D.宋与民族政权对峙,中原文化遭浩劫2.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法国,并在会谈中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同时呼吁西欧各国应该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同苏联交流和接触。
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法国采取这些外交活动主要是因为A.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歧C.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D.美苏两极对峙进入胶着状态3.先秦时期的礼仪规定,“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士诸侯”。
西汉建立后,中央政府规定,在地方郡国设立皇帝宗庙。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专制皇权加强B.君臣等级区分C.儒家礼制推广D.小农经济出现4.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
2023-2024学年江苏南通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南通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下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列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 原始农耕生活已开始B: 打制石器开始广泛使用C: 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D: 文明发展有了较高水平【答案】D【解答】从表格中的以磨制石器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发现大师陶器、石器、骨器石英砸击技术产品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作物为粟和黍;陶器规整精美等信息可以看出,前7000到前3000年,我国文明发展有了较高水平,故D正确。
表格中不光有农产品,还有手工业品,所以,A表述片面,故排除。
B中的开始无法从材料得出,错误。
没有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无法得出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故排除C。
故选D。
第2题.《汉书·礼乐制》记载: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
当时拨乱反正主要是指()A: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B: 郡国并行国家安定C: 布衣将相励精图治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答】根据材料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建立后,统治者改变了秦朝时期严刑峻法的治国策略,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朝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故A项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故国家安定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布衣将相、励精图治与拨乱反正无关,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第3题.《齐民要术·耕田》中指出: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
此耕作要求()A: 旨在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B: 可以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C: 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耕种原则D: 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答案】A【解答】材料中的耕劳深浅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一套抗旱保墒的精耕细作方法。
精耕土地能够改善土壤状况,其目的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复种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时制宜,而不是因地制宜,排除C项;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练习:题型分类练 训练1 时空逻辑类选择题 Word版含解析
题型分类练训练1时空逻辑类选择题1.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 B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 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2.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
这反映了()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答案 A解析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丝织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富裕的人开始从服饰上改变自己,“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体现出消费奢靡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只是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不具有普遍性,故B项错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
3.下面两图是对山东107个县在16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
据此可知儒家文化()山东107县的孔庙量分布山东107县的农民起义次数分布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大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答案 D解析观察两幅图片可知,孔庙数量较多的地方,如山东的西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数量较少,孔庙较少的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多,因此我们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D项正确。
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民众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1.(2023江苏南通四模)宋神宗元丰年间,两浙户均耕地为20.38亩,南宋时跌至16.1亩。
浙西一带的农民每到秋熟,就到“土沃多旷”的两淮,帮助淮民收获,田主仅取收获的一半,“他皆为浙人得之,以舟载所得而归。
”这表明南宋()A.人口增长压力导致季节性流动B.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获得发展C.政府对百姓职业更换限制松弛D.经济重心尚未转移到江南地区2.(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下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
这主要得益于()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4.(202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初唐史学家李延寿著成《南史》和《北史》,宋人所修《新唐书》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但到了清代,因“《南史》以王、谢分支,《北史》亦以崔、卢系派”,《四库全书》评说其“惟以姓为类,分卷无法”。
这能印证隋唐以后()A.门阀政治影响日趋衰微B.史书编写依赖私家著述C.社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文献体例标准渐趋严密5.(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五代末期,后蜀开始发行铁钱于成都,与铜钱兼行。
铁钱与铜钱轻重大小相等,币值却相差十倍或十数倍。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赵安易使蜀,见“市罗一匹,为钱二万”。
为克服困境,宋朝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酝酿发展社会信用制度D.实行工商皆本经济政策6.(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北宋湖州乌程县浔溪村民徐三,“至秀州魏塘,为方氏佣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0 江苏卷第22题类型
1.(2018·南京、盐城高三二模)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
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
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答案(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
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
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
(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
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
2.(2018·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5月质量检测)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东方落后地区的影响日益明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的地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方文明在其他地方显得极有创造力且生机勃勃,但在与中国的直接对抗中,却表现出破坏性大于建设性。
……19世纪下半叶……近代工业企业发展起来,而外国人则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在条约口岸开办制造业、航运业、银行业和贸易商号。
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并行不悖的状态,造就了一种混合经济,含有一种半殖民主义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保护中国文明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什么?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1)行动:引进西方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主张:中体西用。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观点: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破坏性大于建设性。
3.(2017·镇江市高三三模)中美之间签订的书面协定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中美关系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国总统准予移转或供应之防卫物品、防卫服务及防卫情报,供给中华民国政府。
第二条中华民国政府对于美利坚合众国之防卫及该防卫之加强,将继续予以协助,并将以其所能供应之物品、服务、便利或情报,供给美利坚合众国政府。
——《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1942年6月2日) 材料二为期更有效达成本条约之目的起见,缔约国将个别并联合以自助及互助之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之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全之共产颠覆活动。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12月2日)
材料三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及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反映了中美之间怎样的外交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外交状况形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出现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答案(1)关系:友好互助(同盟)。
表现:两国在物资、情报等方面相互帮助,提高防卫能力;中国坚持抗战牵制大量日军,减轻美国(太平洋战场)负担;美国给予中国抗战军事援助;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2)状况:敌对。
原因:阻碍中国统一台湾;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遏制新中国的发展;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影响: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关键,直接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促使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