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历史

合集下载

长征胜利万岁历史事件概括

长征胜利万岁历史事件概括

长征胜利万岁历史事件概括
以下是长征胜利万岁历史事件的概括:
时间:1935年10月至1936年10月。

背景:红军在南方遭遇敌军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性撤退。

经过:红军领导人决定进行长征,从四川西部出发,穿越云贵高山、大渡河、草地、雪山,最终达到陕西北部的延安。

长征距离约2万5千公里,是世界上历史上最长的战役之一。

长征中,红军经历了艰苦的自然环境、艰难的交通条件和激烈的战斗,同时也失去了大量的人员。

胜利:红军在长征中坚持毛泽东的军事理论,采取游击战术,避开正面战斗,有效应对敌军的围剿。

最终,红军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影响:长征胜利标志着红军的战略成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事件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长征胜利万岁这一口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标志性口号,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胜利,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困难的克服和对未来的信心。

红军历史故事

红军历史故事

红军历史故事
红军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于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进行武装斗争的主要力量之一。

红军的历史充满了英雄故事和艰辛奋斗,下面是其中一些著名的红军历史故事:
1. 长征: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内国共内战中受到严重围剿,被迫进行著名的长征。

红军走过了数千英里的崇山峻岭,穿越了草地、河流和沙漠,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这是一段充满艰难和牺牲的历程,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毅力的象征。

2. 林彪的勇敢行动:在长征中,红军领袖之一的林彪领导了一支队伍,成功渡过了四川的大渡河。

他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了红军在困境中生存下来。

3. 莫斯科保卫战:在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曾一度进军到西北部,与国民党军队交战。

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红军成功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住了苏区。

4. 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南昌发起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初始行动之一,标志着武装斗争的开始。

这些故事代表了中国工农红军在20世纪初期的革命斗争中的坚韧、勇敢和毅力。

这段历史激发了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信仰。

红色革命的历史故事

红色革命的历史故事

红色革命的历史故事红色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红色革命的历史故事。

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193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为了突围,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率领红军进行千里长征,以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历时两年,走过了十几个省份,长达2万公里,红军面临着非常困难的环境,包括山路崎岖、河流险恶、饥饿、病痛等多种挑战。

然而,红军在领导人的带领下,在长征中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胜利,不仅转变了军事战略,而且在人民中树立了革命的光辉形象。

长征这段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强调了革命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决心,同时也表达了红军将永不屈服或妥协的决心。

二、西柏坡的说书人1961年,毛泽东提出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宣传中国革命的历史,为此,他命令广大干部传统文化知识,又称文化大革命。

然而,把革命历史融入说书作为一种新的传授方式也同样重要且有效。

西柏坡是延安附近一个小山村庄,从1950年代开始,当地红军战士就开始在这里进行历史说书,将革命史上的故事传承下来。

他们使用简单的手势,口述故事和武器,非常接地气,生动而有趣。

西柏坡的说书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它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这个有别于今日传媒的民间文化传承方式,革命故事通过说书得以更好地传承。

西柏坡说书人成为了更广义上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标签。

三、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一句非常有代表性的谚语。

这个故事讲的是,当时一个顽固不化的国民党官员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意见,结果他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在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党政府削减税收和降低土地财产所有权,这是为了促进社会变革和裁减官僚专权。

然而,这个国民党官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拒绝了中国共产党的要求,结果他被人民群众所击败,最后匿名死去。

红军的成长史

红军的成长史

红军的成长史(最新版)目录1.红军的创建背景2.红军的发展历程3.红军的主要战役与贡献4.红军的历史意义正文1.红军的创建背景红军,全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红军的创建背景可以追溯到 1927 年,当时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共产党为了生存和反击,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爆发,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

2.红军的发展历程红军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创建时期(1927-1930):在这个阶段,红军主要在农村地区活动,通过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2)土地革命时期(1930-1934):在这个阶段,红军在江西中央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吸引了大量农民加入红军。

(3)长征时期(1934-1936):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战斗和考验,最终在 1936 年 10 月到达陕北。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在这个阶段,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投身抗日战争,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军。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在这个阶段,红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3.红军的主要战役与贡献红军在历史上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南昌起义:标志着红军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

(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为红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四渡赤水: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展现了红军高超的军事智慧和英勇的战斗精神。

(4)平型关大捷:抗日战争期间,红军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5)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红军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
第一次战役中的转移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中, 利用敌人兵力分散的弱点,实施战略转移,成功将敌人引 入包围圈。
第三次战役中的穿插迂回
1950年12月,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采取穿插迂回战术, 成功突破敌人防线,解放了汉城。
其他国家历史上著名战略转移事件
红军的困境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内部矛盾, 红军陷入了困境,面临着严重的生 存危机。
战略转移决策制定
中央决策
中共中央在面临困境时,决定进行战 略转移,以保存实力并寻找新的发展 机遇。
长征计划的制定
中共中央制定了详细的长征计划,包括 转移路线、人员组成、物资筹备等。
长征前准备工作
01
02
03
思想动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
目录
• 长征背景与原因 • 长征路线及重要战役 • 红军长征中艰苦奋斗精神体现 • 长征胜利意义及对后世影响 • 知识拓展: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历史事件
简介
01
长征背景与原因
国民党围剿与红军困境
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930年代初期,国民党军队对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多 次围剿,试图消灭红军。
英勇善战精神风貌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展现了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在战斗中勇猛顽强、敢于牺牲,还在平时的训练中刻 苦钻研、精益求精。这种精神风貌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04
长征胜利意义及对后世影响
粉碎国民党围剿企图,保存革命力量
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计划
长征途中,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灵活机 动,使国民党军队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 剿,从而打破了其消灭红军的计划。

长征十大历史故事

长征十大历史故事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红星照耀的红军发展史

红星照耀的红军发展史

红星照耀的红军发展史
红星照耀的红军发展史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历史。

以下是红军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事件:
1. 1927年: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起义,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这是红军的雏形。

2. 1928年:秋收起义。

在湖南、江西等地,红军组织了多次秋收起义,发展了红军队伍。

3. 1931年:中央苏区的建立。

在江西瑞金,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

红军在此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和壮大。

4. 1934年:长征。

红军面临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被迫展开了长征。

红军经历了艰苦的长征,最终到达了陕北。

5. 1935年:会宁会师。

红军主力和陕北抗日先锋部队在甘肃会宁会师,恢复了红军的战斗力和组织力。

6. 1935-1936年:抗日游击战争。

红军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抗日斗争。

7. 1937年:百团大战。

红军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了大规模的进攻,对日军发动了多次战斗,有效地协助了整个抗战。

8. 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反攻,最终成功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红军发展史上的这些重要事件,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在割据地区坚持斗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也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故事【十篇】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故事【十篇】

【导语】长征,⽣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类精神坚定⽆畏的象征。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红军长征⼗⼤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查看更多请点击⽆忧考⼉童故事频道。

1.红军长征⼗⼤历史故事: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战。

蒋介⽯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个多⽉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27⽇,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防线,拉开了湘江⾎战的序幕。

⾄12⽉1⽇,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掩护主⼒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阻断,官兵⼤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3万余⼈。

2.红军长征⼗⼤历史故事:遵义会议 湘江⾎战后,在⽑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15⽇⾄17⽇,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层⼩楼⾥,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会议,通过了⽑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成⽴了由⽑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军事指挥⼩组”,统⼀指挥红军的军事⾏动,实际上确⽴了⽑泽东的核⼼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14年来,⾸次独⽴⾃主地解决中国⾰命的重⼤问题。

3.红军长征⼗⼤历史故事:四渡⾚⽔ 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流域的兵⼒对⽐,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的精彩⼀幕:⼀渡⾚⽔,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渡⾚⽔,红军回师向东,利⽤敌⼈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关、重占遵义城;三渡⾚⽔,再⼊川南,待蒋介⽯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急调滇军⼊黔之际,红军⼜⼊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作战中,⽑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化的境界。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不过,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绝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红军长征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红军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战役,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红军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

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着长达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

然而,国共两党在政治信仰和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两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带领红军进行一次战略性撤退,以避免被国民党军队消灭。

起初,红军从江西省瑞金市出发,沿着山路向四川省前进。

但是由于道路艰险和天气变化,红军在行进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

然而,红军仍然毫不畏惧地前进,不但打了多次胜仗,还通过长征取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他们不仅要抵御国民党军队的攻击,还要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各种困难,如饥饿、寒冷、疾病等。

有很多红军士兵在长征途中逝世,但是,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勇敢地向前。

长征途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他们无私地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经过了川西北和陕西北等地区,终于到达了陕北,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

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接着将蒋介石扣押在西安,被迫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协议。

二、红军长征的意义1. 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得以延续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得以延续。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扬自己的斗志,坚定了党的先进理念和信仰,使得党的纲领和方针赢得了更多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2. 国共两党互相掌握了对方的动向红军长征还使国共两党互相掌握了对方的动向。

长征途中,红军成功地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杀,同时也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针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行调整,取得更多的战略上和军事上的优势。

红军历史

红军历史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橙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橙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橙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1. 闪电攻克铜仁:1934年5月12日,红军主力顺利占领了国
民党军占据的铜仁城,这是红军长征的开端之一。

2. 响水战役:1934年5月31日至6月2日,红军在响水战役
中击败了国民党军,夺取了重要的胜利,壮大了红军士气。

3. 泸定桥战役:1935年1月30日至2月4日,红军在泸定桥
战役中与国民党军激战,最终成功突破敌军封锁,实现了红军的战
略转移。

4. 红四方面军、红一军团会合:1935年10月22日,红四方面军和红一军团在四川会合,为长征的继续提供了更大的力量。

5. 红四方面军在毛娥寨的胜利:1935年11月9日,红四方面
军在毛娥寨战役中成功击败国民党军,展示了红军的顽强战斗意志。

6. 贵定会议:1935年12月,红军在贵州贵定召开了重要的军
事会议,确定了长征路线和目标,为接下来的行军做好准备。

7.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0日至6月1日,红军在巧渡金沙江战役中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实现了红军的跨越。

8. 康巴红军胜利战役:1935年6月5日至9日,红军在康巴红军胜利战役中与国民党军展开顽强战斗,最终击败敌军,进一步巩固了红军的力量。

9. 贺龙剿匪战役:1936年5月至6月,红军在贺龙剿匪战役中与土匪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铲除了土匪势力,保护了红军的安全。

10. 包头会议:1936年7月,红军在包头召开了重要的会议,讨论了长征后的战略决策,为革命事业的继续发展制定了计划。

橙军长征的十大历史事件见证了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色历史讲解

红色历史讲解

红色历史讲解红色历史,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以及井岗山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

红色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该党成立于1921年,当时是一个小而弱的政党。

在此后的几年里,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战争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则逐渐发展壮大。

红色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发动的武装起义,旨在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中国各地开展游击战争,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井岗山时期,红军在江西井冈山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坚持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并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参与。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领导人,如毛泽东、朱德等。

红军的战斗策略和组织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在红军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权。

红色历史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长征,这是1934年至1935年间红军从中部地区转移到陕北地区的行军。

长征是红军在残酷环境下进行的一次艰难的远征,但也展示了红军的坚定意志和无与伦比的英勇精神。

红色历史延续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共和国成立。

从此以后,红色旗帜在中国上空飘扬。

红色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荣光,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今,在中国的各个领域,红色历史被视为一种象征和激励力量,代表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自由和幸福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红军长征史

红军长征史

百科名片红军长征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陇南......编辑本段长征最初计划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详细介绍红军历史的书籍

详细介绍红军历史的书籍

详细介绍红军历史的书籍红军历史的书籍是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战役的记录和研究。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一些详细介绍红军历史的经典著作。

1. 《红军长征记》这本书是中国著名作家贺敬之所写的,详细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

书中描述了红军在长征中所面临的艰难困苦、对抗敌人的斗争、与当地群众的交流等情景,深入揭示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伟大。

2. 《红军记忆》这是由毛泽东的长子毛岸龙编写的一本书,通过红军老战士的口述和回忆,详细描述了红军的历史和战斗经验。

书中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红军的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

3. 《红军的胜利》这是中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何克全所著的一本书,全面梳理了红军的历史进程和战役经验。

书中分析了红军在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揭示了红军的胜利秘诀,并对红军的战斗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4. 《红军解放战争史》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写的一本系统介绍红军解放战争历史的著作。

书中详细记录了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各个战役和战略部署,全面展示了红军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

5. 《红军小故事》这本书是中国红军历史研究专家吴晓宏所编写的,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小故事,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的历史和战斗经验。

书中包含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真实事迹和感人故事,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的成长和奋斗历程。

以上是几本详细介绍红军历史的书籍,它们不仅记录了红军的奋斗历程,也揭示了红军的战略和战术,对于研究红军历史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军事研究者,都可以从这些书籍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通过对红军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红军的伟大和牺牲精神,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些书籍,进一步了解红军的历史,传承红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于红军历史的十道题

关于红军历史的十道题

关于红军历史的十道题1、红军历史的背景和意义红军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历程的总称。

这段历史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农村革命斗争的重要标志。

红军的创建和斗争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现农村革命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2、红军创建的时间和地点红军的创建可以追溯到1927年8月,在江西省于都县的井冈山完成了红军的创建。

井冈山是红军创建和发展的起点,也是红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

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开展了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革命斗争。

3、红军的组织和武装力量红军的组织包括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各级指挥机构和支部等。

红军武装力量主要由游击队、游击营、红军团和红军师等编成。

红军不仅有优秀的指挥员和战斗员,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给予的坚强支持。

4、红军的战斗经验和战略策略红军经历了多次战斗,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战斗经验。

他们注重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善于利用地形和敌我力量的对比,采取分兵、绕敌、袭击等战略策略。

红军的战斗经验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5、红军与长征红军在井冈山斗争的基础上,发展到几万人规模,在国共内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然而,中央苏区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被迫实施了著名的长征。

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艰苦卓越的川陕苏区和北上抗日根据地的伟大转移,最终到达了延安。

6、红军历史的影响和启示红军历史是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红军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先进理论,为中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红军的奉献精神和革命意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7、红军历史的纪念和传承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红军历史的纪念和传承工作。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是中国军队的重要纪念日,也是纪念红军历史的重要时刻。

中国人民还通过各类形式的纪念活动,如电视剧、电影、书籍等,传承和弘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和英勇精神。

绿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绿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绿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1. 井冈山会师(1927年):中国(以下简称中共)领导的红军主力从湖南赣南井冈山出发,与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一支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共同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 江西苏区的建立(1928年-1934年):红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苏区,成为的武装力量的根据地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

3. 中共中央苏区的建立(1931年-1934年):经过长征和游击战争,红军主力在1931年到达中央苏区(现在的西北地区),建立了中共中央苏区,成为中国的中心机构所在地。

4. 渡过大渡河(1935年):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成功渡过了长江的支流大渡河,这次渡河战役是长征中的重要决战之一。

5.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汇合(1935年):红军主力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湖南省会合,形成了由刘伯承、彭德怀和朱德、陈毅领导的两个健在的军事力量。

6. 红军会师(1936年):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陕西省丹凤县会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红军主力。

7. 秋收起义(1933年):在湖南省的南部,湘鄂西苏区中的工农红军发动了秋收起义,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引发了广泛的农民暴动和武装斗争。

8. 胜利出川(1935年):红军主力在长征期间经过了四川边境的山区,成功地摆脱了敌军的追击,进入四川境内。

9. 面临盘踞(1935年):红军主力在长征的中途,面临了国民党蒋介石军队的包围困歼,形势非常严峻。

10. 胜利抵达陕北(1935年):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在艰苦的环境下,终于抵达了陕西北部的陕北地区,成功完成了长征的历程。

以上是绿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梗概,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在艰苦的长征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和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诞生于1927年8月1日,诞生以来曾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名称。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人。

同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这个名称已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国民政府令其改变番号,但一般情况下,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八路军。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6日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

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

全军共约1. 03万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为对抗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反动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

从八路军、新四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独占胜利果实,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导的武装力量,蓄谋发动内战。

为适应国民党将要发动内战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各战略区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调整战略部署:由关内各解放军抽调11万主力部队及2万余名党政军干部挺进东北;浙江、苏南、皖南、皖中地区的新四军撤至长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国军(即八路路军南下支队)及我河南军区部队分别撤至以桐柏为中心的鄂豫解放军,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1945年10月31日,由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

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中共中央在调整战略部署的同时,发出关于野战兵团的编组与指挥关系的指示,要求各战略区都应编有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能够实行极大机动,即能够脱离本战略区域到其他区域作战。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战略区的部队都陆续进行整编,先后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等。

至1946年6月,全军共组成27个野战纵队(有的称师)及6个野战旅。

全部野战军61万人,另有地方军66万人。

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两党签定的《停战协定》,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各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946年9月中旬起,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和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司令。

从此,我军一直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由于当时战事繁忙,各部队改称的时间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