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力完整教案
初中物理力完整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掌握力可以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形成科学世界观。
- 体会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教具: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 学具:斜面、木块、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个漂亮的“力”字,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力的含义。
- 学生分享对力的看法,教师顺势引入力的概念。
二、探究力的概念(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感受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
三、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四、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15分钟)-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感受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同时,要强调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理解力的本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力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力》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节教学设计是根据北师大版本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一节、《力》设计的二、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里的三要素以激励的单位。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学习力学的起点。
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力的概念,首先通过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情景,是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里的存在,在引导学生对其共性进行分析、归纳、抽象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对这些现象是熟悉的,但对力的概念是陌生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丰富这部分的内容使教学跟贴近生活实际。
另外通过大量的实验该学生以视觉的启事力的作用效果,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知识呈现的方式是体现出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学生的认识难度。
丰富的、熟悉的的情境拉近了学生和物理的距离。
蕴含的建立概念的方法、认识抽象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认识事物的认知能力中,但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六、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弹簧、气球、旱冰鞋七、教学过程八、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 力 教案
初中物理力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力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和力的性质;3. 能够应用力的知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性质;2. 力的计算方法;3. 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习题集;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力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力的认知和兴趣;2. 提问:你们身边有哪些力的表现形式?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展示力的定义和单位,并解释力的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来源和作用。
三、力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3.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四、力的性质(10分钟)1. 介绍力的性质,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五、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2.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六、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力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力的知识解决问题;2. 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七、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力的计算和性质的理解;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更多力的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批改学生完成的习题作业,评估他们对力的计算和性质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的评估,考察学生对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的理解。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初中物理《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单位,了解牛顿(N)的概念。
3.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基本单位2. 力的图示3. 力的作用效果4.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5. 练习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力的概念。
2. 利用实验和观察法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力的概念:讲解力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介绍力的基本单位:介绍牛顿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力的单位。
4. 学习力的图示: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力的图示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描述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题、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力的概念,正确绘制力的图示,清晰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熟练进行实验操作。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力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作用效果等。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等,用于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2. 每节课时内容:力的概念与基本单位(第1课时),力的图示与作用效果(第2课时)。
初中物理《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相互性。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常见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二力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不同种类的力。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学会用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能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以及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弹簧测力计、气球、细线、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气球,感受力的作用。
2. 探究力的概念:请同学们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形变。
讨论: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3. 学习力的种类: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特点。
4. 探究力的相互性:请同学们两两一组,相互施加力,观察对方的形变或运动状态变化。
讨论:力是相互的吗?5. 学习二力平衡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并用细线、钩码等演示。
6. 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
8.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并说明它们的作用效果。
答案:如重力使苹果落地,弹力使弹簧伸长等。
(1)用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
(2)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一定不会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1)错误,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
(2)错误,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平衡状态。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第一章:力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如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让学生理解力的单位,即牛顿(N)。
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力的单位:牛顿(N)。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单位。
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力的概念。
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讲解力的概念,演示力的表示方法。
3. 讲解力的单位:介绍牛顿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4.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2.2 教学内容力的作用效果: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判断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变化。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判断方法。
利用实验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能使物体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讲解判断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介绍观察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变化的方法。
4.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回答相关问题。
第三章:重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3.2 教学内容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地心的距离有关。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第一章:力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如箭头表示法。
让学生了解力的单位,即牛顿(N)。
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1.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使用图示、模型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力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请学生回答力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单位。
练习题:请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如力的表示方法、单位的换算等。
第二章:重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即重力G=mg。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即重心。
2.2 教学内容重力的定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 ²。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点。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使用实验、图示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和作用点。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请学生回答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和作用点。
实验:让学生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的作用点。
第三章:摩擦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即摩擦力f=μN。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作用,知道摩擦力可以阻止物体的运动。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其中μ是摩擦系数,N是物体受到的正压力。
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可以阻止物体的运动,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力》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课题
力
课型
新课
第___1、2____教时
教学重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媒体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
活动目的
备注
导入
新课
展示图片:共同点是都在用力
人对力最早的认识,是从肌肉紧张的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相互作用
举例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手提水桶、人压沙发、狗拉雪橇
对之前的例子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手提水桶,水桶也压手;人压沙发,沙发也托人;狗拉雪橇,雪橇对狗也有拉力。
2、探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满足什么关系
问题:1.两个测力计上都有读数吗?读数是多少?
2.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是怎样的?
结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3、力的作用效果
展示图片: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5、力的图示法
力的符号:F
单位:牛顿(N)
6、力的测量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视频:玻璃瓶中装满红墨水,塞好橡皮塞,用力挤压玻璃瓶,有什么发现吗?
将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放大
展示图片: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叫做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
1.演示拉力器动图:
对拉力器施加的力越大,拉力器的形变越大,也就是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展示排球比赛图片:
向下扣球,球怎样运动?向上颠球,球怎样运动?
对排球施加一个力,力的方向不同,排球的运动方向不同,也就是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3.展示图片
用扳手拧螺丝,在什么位置用力比较省力?
初中物理教案力(通用14篇)
初中物理教案力(通用14篇)初中物理教案力篇一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进步学生梳理知识的才能,稳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进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搜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
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展交流和讨论,培养同学们观察才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
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
对学生搜集的知识进展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可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搜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才能。
1、学具:搜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物理教案《力》(15篇)
物理教案《力》(15篇)物理教案《力》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一、共点力的概念: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
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力》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板、粉笔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力学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弹簧测力计、推桌子等,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力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3. 随堂练习:(1)判断题:力只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错误)(3)计算题:已知力F1=10N,F2=20N,求它们的合力。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计算题:已知两个力F1=15N,F2=25N,方向夹角为60°,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合力计算:F = √(F1² + F2² + 2F1F2cosθ) = √(15² + 25² + 2×15×25×cos60°) ≈ 27.4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6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6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
2. 掌握力的作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展示力的概念和作用示意图。
2. 准备一些实际例子,用于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感受到力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力有推、拉、提、压等。
二、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5分钟)1.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必须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 学生跟随PPT或者黑板上的示意图,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 学生通过PPT或者黑板上的示意图,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力的概念和作用进行分析,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力的概念和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 力
初中物理教案力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章节:第一章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3.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的理解。
2.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推力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力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概念。
二、探究力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发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力的基本性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基本性质,并汇报成果。
3. 教师板书力的基本性质,并进行讲解。
三、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学习力的示意图(15分钟)1. 教师讲解力的示意图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制力的示意图,并练习绘制。
3. 教师选取学生的示意图进行评价和讲解。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图的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绘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初中物理《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力》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方式,学会测量力的大小。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力的测量。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实验用的小车、滑轮组等。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一个小车在斜面上滑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a.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c.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d.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与力相关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计算和应用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b. 画出一个力的合成与分解示意图,并解释其原理。
c. 计算一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题。
答案:a. 略。
b. 示意图略,原理: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c. 题目略,解答步骤:确定力的方向和大小,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合成与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综合性的力的应用题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如下:一辆小车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已知两个力的方向和大小,求小车的加速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这两个部分。
初中物理教案力
初中物理教案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2. 力的作用相互性。
教学难点:1. 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相互性等方面的图片和实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物体、形状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物体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呢?二、探究力的概念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PPT课件了解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举例说明:如用手推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力,桌子受到了手的作用而移动。
三、掌握力的三要素1. 教师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三要素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要素的含义。
3. 举例说明:如用手推桌子,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对桌子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四、力的作用相互性1.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举例说明:如用手推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力,同时桌子也对手施加了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哪些知识?2. 学生回答: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相互性。
二、巩固力的三要素1.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三要素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 举例说明:如用手推桌子,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对桌子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三、力的作用相互性应用1. 教师提问:同学们,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回答:如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了力,同时足球也对脚施加了力。
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1、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教学目标1.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初中物理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学》。
2. 粉笔、黑板。
3. 力的示意图、实例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物体、质量、速度等概念。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力。
力的学习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原因。
2.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是相互的,即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3. 力的示意图:展示力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力的表示方法。
三、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实例分析:展示实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如:推倒墙壁、拉伸弹簧、抛掷物体等。
3. 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力推桌子,观察桌子的运动状态变化;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力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2. 学生提问:同学们可以就今天学习的内容提出疑问,大家一起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 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力》教学设计
广州第七中学物理科 肖哲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小结]: 物体对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
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 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 踢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
<1>选择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
6 得出结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