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内容12-第三章-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实施(一)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四条规律概括为“舰长传教”,这样方便大家记忆。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常以客观题与案例分析题中其中一小问的答题点作为考查形式。
因此需要大家从整体上把握各点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高效率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反对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①只强调间接经验:赫尔巴特。
②只强调直接经验:杜威。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因而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不可或缺条件。
3.反对单纯抓知识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观点①只重能力—形式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②只重知识—实质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知识做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3.反对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识的单一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xx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202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全部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旳产生与发展1教育旳涵义(掌握)广义旳教育:但凡增进人旳知识和技能、发展人旳智力与体力、影响人旳思想观念旳活动。
它涉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旳教育:指以人旳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旳旳社会活动,重要指学校旳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旳规定,有目旳、有筹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旳工作,对受教育者旳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朝着社会盼望方向变化旳活动。
2教育旳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旳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旳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旳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旳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当学习旳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旳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旳手段,是教育活动旳中介,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她们联系起来旳纽带,重要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旳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旳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旳关系和矛盾3教育旳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旳旳培养人旳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旳主线特性,是教育旳质旳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旳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旳社会或者同一社会旳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旳性质、目旳、内容等各不相似);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社会旳政治经济等因素旳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旳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她社会意识形态旳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旳来源与发展教育旳来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来源说: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旳桑代克、英国旳沛西·能。
觉得人类教育来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旳生存本能活动,觉得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旳本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旳界线。
教资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资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教资则是评判一名教师是否具备一定水平的考试。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是难以忽略的一环。
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规律需要被遵守,这些规律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划分。
第一类规律是教学的准备工作。
在开展教学过程前,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需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程度和基础,这样可以更好的制定教学计划。
其次,教师需要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再次,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类规律是教学的迭代过程。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迭代,才能完成一次高效的教育。
在教学迭代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对学生的反馈。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加强弱项,强化优势。
其次,教师还需要及时地检查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不同的注意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第三类规律是教学的引导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此,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式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建立自信,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规律需要被遵守,但以上三个规律可以算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遵守这些规律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资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需要从多个方面去把握。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全面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去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教育教学知识点
单选知识点:中国成立前的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 中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2、葵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3、壬子葵丑学制1912-1913 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男女同校废除小学读经4、壬戌学制1922 实行分科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借鉴美国(人颁布,癸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戌美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和个性,至于社会要求是无关紧要的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子马斯洛罗杰斯(looks 福贝泰,不要忘孟子和人本主义)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与个人的需要无关紧要代表人物:孔子孔德凯兴斯泰纳柏拉图涂尔干赫尔巴特荀子(双孔斯二图,却巴结荀子)世界上课程一词最早由斯宾塞提出中国课程一词最早由朱熹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美国博比特著《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的专著。
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斯巴鲁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赫尔巴特(教室在课程上教教材)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过程模式(斯腾豪斯)情景模式课程内容(教科书)组织形式:直线式(不重复)螺旋式(重复)纵向(知识逻辑)横向(学生发展)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①、课程忠实取向②、相互调适取向③、课程的创生/缔造取向课程目标评价模式:①、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关注计划好的,关注预期目标②、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关注实际结果关注非预期目标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④、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是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间接性简捷性引导性简答题知识点我国的教育目的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所在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学校教育在形式上的发展:①前制度化教育②制度化教育③非制度化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①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③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④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素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①双轨制西欧各国为代表(英国)②单轨制美国为代表③分支制苏联和我国为代表Y型学制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形态结构: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①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③高等教育普及化④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义务教育的特点:①强制性(强迫性义务性)②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③免费性(公益性福利性)教育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研法③历史法④实验法⑤行动研究法⑥按照内容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综合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特点:①强调学科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②是学科课程的改进,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重点整理
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重点整理介绍: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是初中教师职业资格认定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备考过程中,熟悉备考重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整理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的备考重点内容,帮助备考的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教育学派及其代表作3. 教育学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4.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中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6. 初中教育的特点和标准7. 初中教育发展的阶段和趋势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影响因素3. 学习与记忆的心理过程4. 个性与性格的形成过程5.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6. 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问题7. 初中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三、课程与教学知识1. 课程理论基础2. 课程标准和教材选用原则3.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 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学策略5. 初中阶段学科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6. 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7.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四、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1.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初中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3. 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机构和责任4.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责5. 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与维护6. 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则和路径7. 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五、教育信息技术1. 教育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分类2.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工具和方法3.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4.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5. 教育信息技术的教育伦理及安全问题6. 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7. 教育信息技术在初中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六、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工具3.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关系和作用4.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5. 初中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6. 评价与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7. 教育评价与研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案例以上是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的重点整理,希望对考生们的备考能够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试大纲_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P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教育形态已经趋于定型但不完全稳定。
特点是:教育主题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由以上因素结合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是教育制度化的标志清朝末期,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和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体系的形成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同时又不完全否定制度化教育;核心思想是: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文艺复兴后欧洲、近代(16—19世纪)、20世纪以后教育发展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古代教育夏代: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最早提到学校: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种教育制度,不是清朝末期形成的制度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就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西周教育制度形成之后,形成了六艺教育P5,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中学教学
• 教师不能满足“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强调 教学应该重视( B )(2014下)
• A、传授知识 • B、发展能力 • C、培养个性 • D、形成品德
18
• 简答题(2015上) •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
第一节
教学 概述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意义 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 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 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
A.感知与评价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补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能力是一种心理特 征,是顺利实现某种心理活动的条件。
• 知识与能力的联系: • 1、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
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水平的高低。 •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
• 优点: •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 对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 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教学任务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 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技巧
相互促进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 审美情趣,奠定学生 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 能力和创造才能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辨析题: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 对立的教育理论:
形式 教育
洛克和 裴斯泰洛奇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1.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分层及其作用
-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评价原则
2. 教育教学原则
- 个别差异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原则
- 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原则
- 实践性教学原则
3. 教学设计与教具使用
- 微教学设计的要素
-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组织形式
-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与教具的搭配和使用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矫正与引导
5. 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
- 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 教材分析与教材评价
- 教材使用中的教学策略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 合作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讨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7.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
-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渐进性:教学过程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2. 循序渐进:教学过程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 个性化:教学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等特点,因材施教,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4. 互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师应该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5. 体验性: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
通过实验、观察、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6. 反馈性:教学过程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师应该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方式,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互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三科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掌握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中学数学的知识。
具有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 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1.学科知识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专科数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知识是指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以及初中课程中的全部数学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包括: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该规律指出,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该规律指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坚持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该规律指出,传授知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思想品德教育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该规律指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这些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是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对于有效地实施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doc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
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能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熟悉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遵循初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第三章中学教学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教学的基本知识,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高频考点提要1.教学的含义与特点;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任务。
高频考点速记一、教学的内涵(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的特点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其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增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三、教学的任务(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诲组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首要有英国教诲家XXX和瑞士教诲家XXX。
形式教诲论者认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
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XXX和英国教育家XXX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
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教学规律名词解释
教学规律名词解释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而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
(2)学生的智力活动是一种以感知觉占优势的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学习活动。
(3)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强调师生交往、共同发展。
(4)教学必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学生具有巨大的潜在能力,表现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时间长,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思维敏捷,观察力敏锐等。
(6)教学具有教育性,体现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2、教学内容规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3、教学方法规律: (1)知识技能形成规律:概念、原理、法则等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遵循上位—下位—上位的顺序,并由感性材料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再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一定水平。
3、教学方法规律:(1)知识技能形成规律;概念、原理、法则等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遵循上位—下位—上位的顺序,并由感性材料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再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一定水平。
(2)迁移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所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有联系的部分叫做“迁移”,没有联系的部分叫做“特例”或“特殊化”。
(3)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适应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客观条件;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4)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①通过感知觉实现的方式②通过形象思维实现的方式③通过抽象思维实现的方式。
(5)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基本途径:①加强直接感知的训练②重视理性知识的作用③加强问题解决训练。
(2)掌握知识规律:概念、原理、法则等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遵循上位—下位—上位的顺序,并由感性材料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再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一定水平。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第一篇: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
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①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c、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
②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
(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助于教师更加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来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首先,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在其中一领域内所期望达到的能力、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且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于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二、教学内容是指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使其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三、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操练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适应,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层次的学习。
第四,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四、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教具、教材和教具。
教学手段应该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并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具、实物展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五、教学评价是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过程。
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全面、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如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考点归纳整理
教学实施一、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3.培训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那些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案例分析)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在教学程中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防止偏向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环节、教师讲授的环节)★★★★★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六、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单选、简答】★★★★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七、直观性原则1.涵义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的种类【单选】a.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b.模像直观(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c.言语直观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简答)★★★★★(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八、启发性原则★★★★★(1)涵义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2)贯彻的要求【简答】★★★★★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九、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1)涵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实施(一)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要)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知识系统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4.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动力。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中学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略)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流于形式;
2.教师讲课语言不规范;
3.教师课程教学散漫、不严谨。
(二)解决中学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应以创新学习为核心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教学实施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1.备教材
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本学科的目的与要求,掌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明确教学的大致进度。
其次,要钻研教科书,能够熟悉掌握课本的基本原理与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及课本的前后联系。
再次,广泛阅读教学参考资料,选取合适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
2.备学生
备课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
3.备教案
教案,即教学方案的简称,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方案。
从广义上讲,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也属于教案。
但教学实践中的教案多指课时计划。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课的结构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2019年简答题)
(1)目的明确[教学目标]:
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即教学过程]: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