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合集下载

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

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
所 造成 的职业 暴 露 而 引发 血源 感染 的潜 在危 险 正 日趋 严 重【 因 为污染 针 头 刺伤 后感 染 机 率很 大 ,72 1 ] 。 1. %认 为感 染 机率 很 小 ,% 8
此 , 减 少针刺 伤 的 发生 率 是保 持健 康 的重 要环 节 。 有效
1 对 象与 方法
基糖 甙类 抗生 素 被认 为 对 MR A有 一 定作 用 ,但 庆 大霉 素 的 耐 S
2 03i ce ig i cd nc n e in ldi ee c . CIf c s 0 ,n r sn n i e e a d rgo a f r n eBM n e tDi , 2 0 6:0. t /www.ime c nr 1c r 0 6, 3 ht / p: b o d e la.o n
组 资 料显 示 , S MR A对青 霉 素 、 和苯 唑 青 霉 素 高度 耐药 , 头 孢 对
o tiii r ssa tp lc c u u e si S d n 2 00 fmeh el n- e itntSa hyo o c sa r u n we e 0 —
噻 肟和 头孢他 定 等 多种 B 内酰胺 类抗 生 素 的耐 药率 也很 高 。 一 氨
21 0 0年第 1 7期
15 3
本组 环 丙沙 星 的耐 药率 达 6% , 氧氟 沙 星 耐 1 左 本 组 资料 中 MR A 占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的 比例 为 6.%, S 78 一 药率 也 急剧 上 升 , 6 3 般 认 为 , R A感 染 率 逐 年 上 升 的 原 因 与第 三 代 头 孢 菌 素 的 广 药率 高 达 7.%,因此 ,给治 疗 带来 了一 定 困难 。万 古 霉 素 对 M S R A具有 高 度 的敏 感 性 ,可 作 为全 身 和 深部 M S R A感 染 的 首 泛 应用 有 关。第 三代 头 孢 菌素 对革 兰氏 阴性 杆 菌和 革 兰 氏 阳性 M S 此 3 J 。对 M S R A严 重 感染 , 在 药 敏 试 应 球 菌均 有 强大 作 用 , 对金 黄 色 葡 萄球 菌 作 用较 弱 , 致 M S 选用 药 , 与文 献 报 道 一致 【 但 导 RA

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

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

1 王 莉 , 立 平 , 伟 灵 , . 院 职 工 感 染 血 源 性 传播 疾 病 防 马 府 等 医 护 措 施 f1 J. 中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 ,03 1 ()4 8 2 0 ,35 :4 . 2 吴安华 。 南 , 任 吕一 欣 , . 士 面 临 针 刺 伤 的 危 害 及 其 对 策 等 护 [. J 中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 ,02 1()5 5 56 】 2 0 ,27 :2 ~ 2 . 3 徐 明 , 长新. 何 , 实 习人 员普 遍 预 防知 晓 率 调 查 [] 华 医 临床 J. 中
02 %~ .%【。我 国是 乙 型 肝 炎 高 发 区 , 艾 滋 病 的 流 行 在 我 .5 04 2 1 而 国 已经 进 入 快 速 增 长 期 。因 此 , 锐 器 损 伤 的临 床 一 线 护 理 人 受 员 是 经 血 液 传 播 疾 病 的 高 危 人 群 。锐 器 伤 割 发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防 范 意 识 薄 弱 , 作 环 境 凌 乱 , 遵 守 操 作 规 程 , 及 对 危 工 不 以 害 认 识 不 足 。此 外 , 院 管 理 部 门 对 医 护 理 人 员 职 业 暴露 防 护 医 也 缺 乏 系统 的 教 育 、 理 和 监 督 。故 医 院 管 理 部 门应 加 强 普 遍 管 预防教育 和管理。 研 究表明 , 施普遍 预防可 防止>0 有 实 3 %的 针 刺损伤发生 【 3 1 。 32 配 备必 要 的 安 全 设 备 : 查 显 示 , 理 人 员 锐 器 伤 以针 刺 伤 . 调 护 和玻 璃 伤 为 主 , 别 为 6 .2 分 01%和 3 .4 1 %。有 报 道 , 少 有 2 9 至 0种
损 伤 例 次
17 0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护士作为医疗保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人员,承担着繁重的责任和工作压力。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经常遭受到针刺伤等职业伤害的风险,这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对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进行探讨。

一、护士针刺伤的现状护士针刺伤是医疗保健行业中比较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护士针刺伤达600多万起,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工作场所中。

在我国,护士针刺伤情况也非常严重。

一项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医院中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64.4%,尤其在手术室、急诊室、ICU等高危科室,护士针刺伤的风险更大。

二、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技能不够娴熟:护士在处理医疗器械时,技能不够娴熟会导致针头突然偏移,从而刺伤护士本人或同事。

2. 手术器械问题:手术器械可能损坏、锈蚀等问题,导致使用时折断或突然抽出,伤及护士。

3. 紧张和疲劳:医护人员经常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常常处于极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错误地使用针头。

4. 手套问题:护士佩戴手套不合规范或有破损,常常会导致针头穿过手套刺伤护士。

三、护士针刺伤的预防1. 增强职业素养:医疗保健人员应该对职业风险有充分认识,增强职业素养,学习正确的使用医疗器械技能和遵守操作规范。

2. 加强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针刺伤预防培训,并加强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以便护士合理使用针头和手套。

3. 使用高质量器械:手术器械等医疗器械应该具有良好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要定期检测与维护,以保障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4. 加强管理:医院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设置专人负责器械的维护管理以及配备必要的保护用品。

5. 检测疫苗: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测疫苗,及时补充和更新。

四、结论护士针刺伤的风险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医疗机构应该认真研究并严格落实相关措施,加强护士的针刺伤预防教育和管理,提高其职业素养,并注重器械设备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概率。

长春市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长春市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长春市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护理人员在医院工作中面临多种职业危险,其中针刺伤是导致职业性感染的最主要途径[1]。

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2]。

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3]。

对象与方法对象:从长春市9所综合医院中随机抽取护士900名进行问卷式调查。

方法: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开放式问卷,专人发放。

内容主要有:①针头用后处理情况;②是否被针头刺伤及发生频率;③刺伤环节及发生地点、原因;④刺伤后处理针刺后有无报告;⑤有无接受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培训;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⑦有无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共18项相关问题。

发放900份,收回882份,有效调查表为880份。

统计学处理:对每1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再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被针头刺伤情况及发生频率:被调查880名护士中692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786%;共发生针刺伤2728次,被调查者年人均被刺伤31次;692中有433人被污染针头刺伤率625%。

刺伤环节:吸取约液、配药加药851人次(312%),给抽好的动脉血气针头封上胶塞3人次,抽血时将血注入试管2人次,拔针308人次,取f针头71人次,肌肉注射5人次,重套针帽739人次(271%),毁形浸泡、收废弃针、清洗器械567人次(208%),静脉穿刺30人次。

调查中有1012例次回答了针刺伤发生原因:操作者刺伤自己744例次(735%),配合中被刺伤92例次,病人躁动引起103例次,被其他操作者刺伤73例次。

2728例次针刺伤发生时间:调查结果示示,护士在操作前发生针刺伤的889例次,占总例次的326%;在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712例次,占261;操作后发生针刺伤的1127例次,占413%。

对于针刺伤的防护情况的调查:针刺伤后立即挤血+冲洗+碘伏消毒的占448%,其余为非正确处理或不处理。

关于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关于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关于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情况。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采血室2021年1月-2021年12月出现的针刺伤护士作为研究主体,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护理人员的年龄特点以及是否与患者量增减具备相关影响。

基于此研究怎样降低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概率。

结果:第一季度与第四季度的针刺伤发生率较之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的针刺伤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研究表明,针刺伤事故与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缺失、专业人员紧张以及医疗废品处理方法不正规有关,因此必须提高采血室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强化职业防护知识,以此提高医疗职业的安全质量。

关键词:门诊;采血室;针刺伤;调查分析引言:门诊采血室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住院患者或来院检查者的血液化验与分析,而采血则是医院人员经由静、动脉采取血液标本的完整过程。

采血的英文名称为Blood collection,医学领域又称之为采集血液、血液采样以及收集血液样本等等。

采血的主要用途是医疗救治以及临床诊断,且随着现代化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血液检验的检出率与正确率越来越高。

当前用于血液样本检验的主要医疗器材有血压计、注射器以及一次性输液器等等。

临床上对采血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保证检验工作的工作效率,采血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此确保被检者的血液样本质量以及献血者的安全。

采血不仅能够用于医疗救治以及临床诊断上,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于献血[1]。

临床上对献血者的质量要求较高,同时明确提出对献血者的一些准备条件,首先献血者的心、肺、肝、脾、血型、血压、体重以及各项血检验结果必须经由医师的审定合格后方可献血,其次就是患者在献血前1d严禁进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同时切忌过度疲劳。

近年来,针刺伤事件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因此本文抽取我院门诊采血室2021年1月-2021年12月出现的针刺伤护士作为研究主体,调查分析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情况。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和防护措施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和防护措施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面临更高的针刺伤风险,因为她们经常接触患者,且工作强度 大、紧张度高。
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降低针刺伤发 生的关键,如使用安全注射器、规范 操作流程、加强培训等。
VS
提高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加强个人防护意识,能够进一 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
医院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 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急诊 护士的安全意识,使其充 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
学习正确操作方法
急诊护士应学习正确的操 作方法,掌握正确的操作 技巧,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
加强应急处理能力
医院应加强急诊护士的应 急处理能力培训,使其能 够及时处理突发情况,降 低受伤的风险。
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改进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03
定期对防护措施进行评估和修订
针对评估结果,应定期对防护措施进行评估和修订,以提高防护措施的
有效性和针对性。
改进措施的实施
针对针刺伤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
针对发生的针刺伤事件,应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找出伤害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避免简单归 咎于个人操作不当。
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
急诊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应遵循医院制定的严格的操作规程 ,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规范。
重视操作前的准备
在进行任何有创操作前,急诊护士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正确佩 戴手套、选择合适的针头等。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急诊护士应保持高度的专注,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针对急诊护士,应定期开展针刺伤监测培训,提 高其对针刺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使其能够正确 辨识和报告针刺伤事件。
定期检查和评估

急诊科实习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急诊科实习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识 的实 习护 生 的 针 刺 伤 发 生 率 ( 6 / 2 8 )要 低 (P 并 教 导学 生 。 7 4 . 8 8 % 的护 生 无法 正 确处 理 伤 口及执 行 正确 0 . 0 3 8 , = 1 0 7 . 6 2)。 的上 报 流 程 ,尽 管 在 培 训 时 已经有 说 明 ,提示 应 2 . 3 实 习护 生实 际操 作情 况 调查 实 习 护生 的操
பைடு நூலகம்
【 关键词 】 针刺伤 ;急诊 ;实习护士
针刺伤或锐器伤是临床上的常见职业性损伤 , 库 。计量 资 料 的统计 学 描 述采 用 均 数及 标 准 差 , 计数 资料 采用频 数 ;计量 资料 的统计 学 分析采 用 f 有 可 能会 导 致 受 害者 感 染 上血 源 性 感染 性 疾 病 , 比如 乙型肝炎 病 毒 ( HB V) 、 丙 型肝炎 病 毒 ( HC V) 、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 1 / 检验,以P <O . 0 5 为差
对 针刺 伤 相关 知识 的掌握 情况 不 理想 [ 2 - 3 1 ,尽 管与 [ 5 】 王焕强 ,张敏 ,李涛 ,等 . 我 国医院 临床 护士职业性 锐器刺 伤调查 中华 劳动卫生 职业病杂 志 ,2 0 0 9 , 本研究结果 不相符 ,但 是研究者结合护生的实 际
1 .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 S P S S 1 3 . 0 ,建立数据
以调查 表 9 0分 以上 为掌 握 , 8 6 . 9 8 %( 1 8 7 / 2 1 5 )
DO I :1 0 . 3 7 6 0 / e ma . J . i s s n . 1 0 0 7 — 1 2 4 5 . 2 0 1 3 . 0 5 . 0 4 9
比较 “ 掌握”与 “ 未 掌 握 ” 实 习 护士 针 刺 伤 的发 身 也存 在针 刺 伤 的高 危 行 为 ] ,其 防 护 意识 存 在 生 错 误 针 刺 伤 的 差 异 ,掌 握 相 关 知 识 的 实 习 护 缺 陷 ,因此 ,也 有 必 要 对 这 部分 护 士进 行 再 次甚 生针 刺伤 发生 率 比 ( 2 / 1 8 7)认 为 未 掌 握 相 关 知 至 多次 培 训 ,提 高个 人 防护 意识 ,有 效 保 护 自己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提高操作技能
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准确性,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保持冷静
在紧张或忙碌的环境下,护士应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紧张而导致操作失误。
03
建立监督机制
医院应建立针对针刺伤的监督机制,定期对护士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01
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
医院应为护士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并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可能会自责和愧疚,认为是自己的失误导致的伤害,影响自我评价和职业认同。
自责、愧疚
长期的针刺伤经历可能导致护士的沮丧和抑郁情绪,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
沮丧、抑郁
03
CHAPTER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结果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某医院的所有护士进行了匿名调查。
调查方法
包括不同科室、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60%的护士表示从未接受过关于如何避免针刺伤的培训。
培训与教育的不足
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主要原因是他们更可能接触患有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
风险因素
护士应了解针刺伤的风险和如何通过使用防护用品来降低风险。
提高防护意识
医院应提供关于如何正确、安全地进行医疗操作的培训,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危害
定义
感染源
针刺伤可能接触到的感染源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扩散。
风险评估
根据针刺伤的程度、接触的感染源、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感染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接触的病毒量越大,感染的风险越高。
针刺伤可能使护士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影响情绪稳定和工作效率。
焦虑、恐惧
02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
2 5岁 16 ,6 5岁 40人 , 6岁 10人 ; 9 人 2 ̄3 1 ≥3 7 职称 : 24 操 作 中是 否 戴 手 套 经 常 戴 手 套 者 仅 占 . 49 , 戴 手套 的原 因为 :.0 .6 不 90 %的人 认 为没有 必
[ 收稿 日期] 2007—01— 16 [ 作者简介] 刘芙芸 ( 9 0一) 女( 17 , 汉族 ) 山东省 蒙 阴县 人 , , 主 管护师 , 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学研究 。 - i y 06 6. o : [ 通讯作者] 刘 芙 芸 Emalw m0 6 @ 13 cm
报 告 如下 。
护士 12 , 5 名 护师 32 , 2 名 主管护师及以上者 22 。 9名
2 2 发 生针 刺 伤 的频 率 .

7 6名 护 士 中有 6 5人 6 4
年 内发生 过针 刺 伤 , 刺 伤发 生 率 为 8. 0 , 针 4 2 其
中>3次 者 占 1. 1 。共 发生 针刺 伤 97次 , 中 0 3 9 其 被 污染针 头 刺 伤 5 1人 , 染 针 头 刺 伤 率 7. 7 0 污 76 % (0 /4 ) 5 16 5 。详 见 表 1 。
要 ,3 5 的人 认 为不方 便 ,74 %的人认 为 院方 6 .4 2 .6 未 要求 可 以不戴 。7 6 临床护 士 操 作 时戴 手 套情 6名
况 见表 3 。
维普资讯
20 0 7年 5月第 6卷 第 3期
ChnJIfc o t l o y2 0 i net n r l No3Ma 0 7 C oV 6
表 1 7 6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 6
1 对 象与 方法
11 调 查 对 象 .
本 院在 职临床 护士 80名 。 0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护士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供病人安全的医疗服务。

但是,由于护理活动所涉及的复杂性,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往往会对病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针刺伤是常见且危害性很大的一种护理事故,因此如何减少针刺伤及其影响,一直是困扰护理人员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实习护士进行的调查研究,为减少此类事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

一、调查情况为了获取有关实习护士针刺伤的详细情况,我们对西安某三甲医院实习护士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采用访谈方式,以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各个护士实习期间发生的针刺伤事件,再根据各护士的回答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

本次调查涉及20名实习护士。

从调查结果来看,其中有14名护士曾经发生过针刺伤的情况,而6名护士则未出现过这种事故情况。

二、成因分析从回答者的反馈情况来看,发生针刺伤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三类:1是护士实习期间的操作不当,比如大力将针头拔出伤口,没有进行及时的压缩消毒等;2是误将针头插入到病人身上;3是因护士操作不当造成病人伤口感染,从而发生针刺伤。

根据回答者反馈情况,护士实习期间出现针刺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操作不当,缺乏相关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以及护士工作环境缺乏护理设备,设施及资源等多种因素。

三、护理措施为了减少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首先,对护士实习期间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强护士的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其次,为护士提供足够的护理设备,设施及资源,使其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护理活动;再次,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针刺伤的及时报告,以及能够进行跟踪报告的有效回馈系统;最后,优化实习护士的工作环境,提供足够的护士休息室和护理室,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活动。

四、结论本文根据西安某三甲医院实习护士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原因及有效护理措施,以期减少护士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概率。

从而发挥护士实习对西安某三甲医院病人护理、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
查针刺伤人数 5 %。 9
20至20年在广州花都区人民医院发生针刺伤并上报登记于感受 08 09 染科的2名护士,其 中20年5 8 07 人,20年有9 , 09 08 人 20年有1人名。 4
1 . 2方法
32 .2未严格 按护理操 作规程进行护理 操作 ,错误的 行为习惯 ,注射 .
护 士 发生针 刺 的 登记 资料进 行 回顾 性 总结 。结 果 20 07年护 士 发 生针刺 伤 5 ,2 0 人 0 8年护 士 发生 针刺 伤 9 ,20 人 09年 上升 至 l 人 ,且 4 7% 的针刺伤 由 自己遣 成 ,48 的被针 剌伤者 在操作 时 没有采取任 何 防护措施 。 4 8. % 结论 护士 应增 强 自 防护 意识 , 强职业 暴露 管理 工作 。 我 加
43规范护理操作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

2结
2 0 年 07
2 0 焦 0 8
兰 兰 兰 兰 竺竺 兰 兰 兰






2 0 焦 09




20至20 年发生针刺伤的护士 人数 为2名 ,其 中有7%的针刺 07 09 8 4
【 关键 词】 护士 ;针 刺伤 ;防护 对 策
中图 分类号 :R7 4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 7— 14 (00 5 O3 一 2 6 1 8 9 2 1)1- 10 O
护士是医务人员 中最易接触血液一 体液的人群 ,且多为高危性接 触 ,我国是H VH V感染较高的国家 , B /C 剌伤后存在经血液一传染病 的 危 险性 。职业性损伤是对医护人员的危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 问题脚 。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 损伤 。为 此 ,为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 伤 的状况 ,制定完善 的防护措施 。对 广州花都区人民医院2名护士被 8 针刺伤护士的登记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 下。 1 临床资料

实习护士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实习护士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同 时应 用 利 尿 剂 ,保 持 液 体 负 平 衡 。 3.5 积极 控 制 和 预 防 感 染 :严 重 感 染 是 ARDS治 疗 中 常 见 的并 发 症 和 死 亡 的 原 因 。CPB术 后 患 者 使 用 抗 生 素 控 制感 染 的过 程 中会 产 生 菌 群 失 调 ,要 注 意 观 察 患 者 口腔 有 无 霉 菌 斑 ,患 者 大 便 次 数 及 量 的 改变 ,以便 及 时处 理 嘲 。做 好 病 室 的 空 气 和地 面消 毒 ,限制 探 视 人 数 ,昏迷 患 者 要 防 治 角 膜 干 燥 、污染 。病 室 每 日用 0.5 过 氧 乙 酸 拖 地 2次 ,保 持 室 温 2O~ 22℃ ,湿 度 6O ~ 7O 。 3.6 保 持 皮 肤 的 完 整 性 :长 期 卧 床 的患 者 要 保 持 皮肤 的完 整 性 ,预 防压 疮 。按 时 翻身 ,变 换体 位 ,活 动下 肢 ,保持 床 铺 的干 净平 整 ,局 部 皮 肤 干燥 。 3.7 心 理 护 理 :对 术 后 的 成 年 患 者 给予 细 致 的 解 释 和语 言 安 慰 可增 强患 者 的 自信 心 和 通 气效 果 。病 情 稳 定 患者 在 床 边 指 导其 做 呼 吸训 练 ,加 强 自主 呼 吸 ,使 患 者 在 治疗 中 消 除 恐 惧 心 理 ,积 极 配 合 医 护人 员 撤 机 ,尽早 恢 复 。
·470 ·
里 垦堕盘查 ± 月第 39卷第 5期 下半 月 Shanxi Med J,May 2010,Vo1.39,No.5 the Second
湿 化 ,可 通 过 蒸 汽 水 浴 雾 化 和 直 接 滴 注 给 予 。一 般 将 蒸 馏 水 加入 呼 吸机 湿 化 器 中 ,湿 化 器 的水 温 一 般 在 50℃ 左 右 , 使 吸人 气 在 32 ̄35℃。 还可 以在 气 道 内直 接 滴 注 ,我 们 按 100 mL生 理 盐 水 +地 塞 米 松 5 mg+庆 大 霉 素 8万 u+ 糜 蛋 白酶 5 mg配 制 气 道 湿 化液 。湿 化 液 总 量 需根 据病 情 、痰 液 黏稠 度调 整 ,每 天 约 100 mL,每 次 ≤ 3~ 5 mI ,所 给予 的 量 既要 保 证 痰 液 稀 薄 易 于 吸 出 ,又 要 使 肺底 不 出 现湿 哕音 。 ③保 持 呼吸 道 通 畅 ,及 时 有 效 地 吸 痰 。首 先 用 配 好 的气 道 湿 化液 湿 化 气 道 ,并 用 手 掌 叩击 患 者 的背 部 ,按 自下 而 上 , 自边缘 到 中 央 的顺 序 进 行 ,促 进 痰 液 引 流 。严 格 无 菌 操 作 , 吸 痰前 后 给 予 1~ 2 rain高 浓 度 氧 吸 入 ,每 次 不 超 过 15 S, 准备 2个 吸 痰 用 的 无 菌 水瓶 ,分 别 供 吸气 管 和 口鼻 部 使 用 , 要避 免 不 适 当 的 吸 痰造 成气 道 黏 膜 损 伤 、心 律 失 常 低 血 压 、 肺 不 张 、缺 氧及 交 叉 感 染 等 。我 们 根 据 气 道 分 泌 物 的 量 决 定 吸 引频 率 。吸痰 管外 径<o.5 cm,吸引 负压 为 13~ 15 kPa, 动作轻柔 ,每 次 吸痰 观 察 Sa02,保 证充 分 吸痰 ,但 Sa()2低 于 80 应停 止吸痰 。 3.3 体位 护理 :因 CPB术 后 患 者 难 以采 取 俯 卧 位 ,我 们 尽 量 采 取 侧 卧 ,并 经 常 改 变 体 位 。 翻 身 的 同时 ,医护 人 员 可 进 行 叩背 ,以利 于 气 道 分 泌 物 的 清 除 。 3.4 液体 管 理 :我 们 在 保 证 血 压 和 心 输 出 量 的 条 件 下 ,最 大 程 度 降 低 肺 动 脉 压 。特 别 是 在 ARDS早 期 肺 水 肿 最 严 重 的 数 151内 ,我 们 常 规 应 用微 量输 液 泵 严 格 限 制 液 体 人 量 ,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及刺伤后的应对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市人民医院254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254名护士中6个月发生过针刺伤的173人,占68.1%,主要发生在注射、抽血、配药、以及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

结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刺伤后应对措施不到位,大多数护士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少数护士对针刺伤认识不足,因而必须加强护士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关键词】临床护士;针刺伤;心里状态;职业防护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01-01为了探讨防范措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于2012年10月对本市人民医院254名临床一线护士做了回顾性调查,调查在6个月时间里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及刺伤后的应对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医院所有病区、手术室、分娩室、急诊室的全体护士共254名。

护士年龄为18-49岁。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2006年4月-10月累计针刺伤发生次数、原因、发生的时机、刺伤后的心里状态、上报情况、操作时有无戴手套等。

将问卷发至各科室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各科室护士填写,次日交齐,共发出问卷254份,回收254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

2 结果2.1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 254名护士中曾发生针刺伤173人,发生率68.1%,共发生针刺伤234次,未发生过81人,占31.9%,见表1。

3 讨论3.1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1]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2]针头刺伤是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
提高技能水平
加强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专 业水平,使护士能够熟练、准确地 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1 2
提供安全器具
为临床护士提供安全、可靠的针具和器械,采 用安全型针具和器械,降低因使用不安全器具 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设立安全操作区域
设立专门的注射、采血区域,并配备相应的防 护设施,为护士提供安全的操作环境。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了 解针刺伤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共同促进
安全护理工作的开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临床护 士面临较大的职业暴露风险。
针刺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如工作环境、操作规范、防 护措施等。
针刺伤对临床护士的健康和心 理状况产生了不良影响,应引 起关注和重视。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方法以回顾性为主,未能对针刺伤的实 时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针刺伤的预防和干 预措施,为临床护士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
保护。
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 误差和偏倚。
在对策方面,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个人和医院 层面,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政策和社会层面 的解决方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监管
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违反操作规程的 行为进行惩罚和纠正。
预防措施实施效果
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减少针刺伤发生
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护士对针刺伤的 防范意识明显提高。
在实施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提供安全设备后, 针刺伤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提高患者满意度
提高医院形象
通过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 的满意度。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

2018年7月第25卷第14期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郑慧芳干铁儿曹俊敏杨依依针刺伤是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导致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

临床护士承担大量的注射、采血、输液等工作,是发生针刺伤和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

为了解我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探讨防范措施,笔者对全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我院2017年6月选取在职工作的临床护士305人,在临床一线工作6个月以上,自愿意参加本调查。

年龄21~50岁,平均(28.0±0.4)岁;工龄1~30年,平均(6.5±0.6)年;学历:中专5人(1.6%),大专73人(23.9%),本科225人(73.8%),硕士与博士2人(0.7%);职称:初级221人(72.5%),中级80人(26.2%),高级4人(1.3%)。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针刺伤相关资料包括是否经历针刺伤、过去半年针刺伤次数、针刺伤的具体环节、针刺伤后的处理及上报情况等,将调查内容输入手机问卷星软件。

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等,临床护士通过手机进行网络填报。

2 结果2.1 针刺伤发生情况305人中曾经发生过针刺伤238人(78.0%)。

过去半年中,有62人发生针刺伤181次,平均2.9次/人,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77次(42.5%)。

2.2 181人次针刺伤发生的具体环节、处理及上报情况针刺伤的具体环节:抽吸药液34人次(18.8%),整理用毕的锐器物26人次(14.4%),回套针帽23人次(12.7%),拔针帽22人次(12.2%),拔套管针芯20人次(11.0%),拔针19人次(10.5%),封管15人次(8.3%),将针头插入输液袋/瓶12人次(6.6%),其他10人次(5.5%)。

处理情况:挤出血、流动水冲洗、消毒包扎130人次(71.8%),挤出血、消毒包扎28人次(15.5%),挤出血15人次(8.3%),未处理8人次(4.4%)。

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调查分析与防护措施

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调查分析与防护措施

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调查分析与防护措施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为提高自我防护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本文采用自设问卷对本县三所医院300名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随机问卷调查。

结果调查发现81.7%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的情况。

其中86.5%的护士年人均刺伤在4次以上,而且81.6%的人被污染针头刺伤。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情况也不容乐观。

虽然82.9%的人在刺伤后采取消毒处理,但只有不到1%的人向上级汇报并抽血检查。

结论护理人员面临针刺伤危险。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理念,规范操作行为,强监控管理,是减少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重要措施。

标签:临床护理;针刺伤;职业防护护理是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其职责是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并尽最大力量帮助病人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

与此同时,护士职业也存在危险的安全问题。

针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成为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的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

临床护士尤其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血、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然而,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

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 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

同时艾滋病的流行已在我国成蔓延之势。

为了保障职业安全,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减少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

本文将通过自设量表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探讨职业安全的防护措施。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于2011年4月随机抽取本县三所医院不刊科室在岗临床护士300名,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0.6岁,调查她们在过去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1.2方法采用自己设计量表(自设量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针刺伤的原因、频率、是否被污染针头所刺伤、针刺伤后的处理、有无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针刺伤的操作环节等相关问题,共发出针刺伤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医学创新研究2007年3月第4卷第8期MEDICINEINNOV A TIONRESEARCH 誊≯善-_I圣ll蕾:髯学.曩.誊每g_l垮≯露≯蠢.薯.蔓l《-≯lll曩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李燕玲江华县人民医院(湖南江华425500)【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21(2007)08—0099—03【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04名护理人员.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29次,其中67.82%被污染针头刺伤,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P=0.001),针刺伤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高达88.46%的护理人员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没必要或不方便,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占23.08%.结论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规范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职业防护医院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环境,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险因素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暴露源是艾滋病,乙肝,丙肝.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我国是乙型肝炎(HBV)高发国,艾滋病的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护理人员可由于职业因素经注射器针头刺破皮肤黏膜而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因此,为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及自我防护情况并提供对策,作者于2005年1月对本院护理人员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我院临床科室护理人员108名,年龄20~45岁,护龄:1~5年者35名,6~10年者43名,>10年者30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护士个人资料如年龄,护龄等;第二部分为针刺伤发生情况如年针刺伤发生次数,环节,原因及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第三部分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如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静脉注射及抽血操作时是否戴手套,伤后处理情况,是否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共发放问卷108份,收回填写符合要求问卷104份,有效率963%.1.3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检验.2结果21总体情况被调查104名护士中有87名护理人员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83.65%,共发生针刺伤342次,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29次,曾发生过针刺伤的87人中有59人被污染针头刺伤,发生率为6782%.2.2不同护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01(见表1).2.3104名护理人员1年中针刺伤情况(见表2).2.4342例次针刺伤发生的环节本资料显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见表3).2.5342例次针刺伤发生原因(见表4).表1不同护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受伤次数人数百分率(%)表3342例次针刺伤发生的环节表4342例次针刺伤发生的原因26104名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情况我院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在调查的104名护理人员中有92人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没必要或不方便,占88.46%;有28人未接种乙肝疫苗,占26.92%;有8O人被针刺伤后未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占7692%(见表5).一99—医学创新研究2007年3月第4卷第8期MEDICINEINNOV A TIONRESEARCH 垆理勉曩0誊曩善≯季叠:鸯≯∥≮誊}蓦季磨手拳譬.舞≯l≯≯≮崩≥≯薯誊萋0表5104名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3讨论3.1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人群,而且多为高危险性的接触,刺伤后存在发生经血液一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因此,最容易发生针刺伤.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毛秀英等2001~2002年调查1075名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发生率为8O.6%.本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04名护理人员中的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本调查中87人在1年中发生针刺伤342次,其中有59人被污染针头刺伤,发生率为67.82%,现已证实有2O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HBV,丙型肝炎病毒(HCV),HIV.文献报道被HIV,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最高的是HBV6%~30%,一般只需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导致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针刺伤感染HIV至少需要0.1ml血液.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丙肝自2O世纪9o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艾滋病的流行现在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可见,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3.2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龄1~5年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94.29%,护龄6~1O年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90%,护龄>10年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62.07%,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01).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百分比较高,与勘萍等的报道一致,与低年资护士动作敏捷,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工作经验不足,在校教育缺乏职业防护课及大量的基础技术操作主要是由她们来完成有关.因此,医院对低年资护士应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3.3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职业安全本次调查发现,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最多的环节是分离针头占26.32%,回套针帽占23.39%,其次注射或抽血前后占19.O1%,加药过程中占15.2%,拔针占12.57%,这主要与我院大部分护理人员在操作后习惯双手回套针帽,习惯徒手分离使用后的针头有关,其次与工作忙乱,工作粗心,病人躁动引起等有关.据美国CDC报道,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因此,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程,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应明文禁止用一】0o一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使用双手重新盖帽,如必须回套针帽,应采用单手重新盖帽技术;注射或抽血前后应戴手套;整个操作过程应从容不迫;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的协助;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3.4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标准预防是由美国(CDC)疾控中心颁布的一项预防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指导,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概念下,患者的血液, 体液都被视为传染性,对标准预防的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锐器伤的一个危险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有26.92%的护士未接种乙肝疫苗,由于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率在10%左右,所以要特别重视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可根据体检时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结果,决定是否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高达88.46%的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抽血时认为戴手套不方便或没必要,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可见戴手套进行高危操作的必要性;还有76.92%的护士被针刺伤后未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因此,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将标准预防的概念与措施,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等,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教育形式可多样,如发放资料,讲座,小组讨论,计算机辅助指导等,不定期检查与督导,从而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3.5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使用没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医疗锐器所造成操作损伤的几率比医务人员不小心造成损伤的几率大得多,据CDC统计显示,安全装置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医院可根据经济条件采用安全性能好的护理器材,如安全针头注射器,安全输液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器,安全留置针.3.6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美国职业安全卫生(OSHA)早在1991年就已经规定,医院必须上报护理人员血液暴露及锐器伤发生的情况.美国(CDC)疾控中心也提倡医院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以便在发生锐器伤后对护理人员做必要的检查.医院的感染管理组织对职业防护应高度重视,应建立锐器伤害报告制度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要求人人熟知,护理人员一旦发生针刺伤特别是发生高危人群针刺伤,受伤的局部应按照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给予及时处理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咨询处理方案,另医院感染管理科可设计一套《医务人员锐器伤害登记表》,医务人员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将受伤医务人员暴露时间,锐器名称,伤害部位及程度,损伤经过,损伤地点,暴露者是否接受乙肝疫苗注射及抗体产生情况,暴露来源是否有乙肝及丙肝,HIV感染,预防用药情况等做详细记录;并开展医务人员经锐器伤后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血液监测工作,一方面可追踪医务人员受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4结论通过对104名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发现,护理人员针医学创新研究2007年3月第4卷第8期MEDICINEINNOV A TIONRESEARCH 置叠0簪≯叠曩≯至叠誊譬曩曩≯≯≯蔓曩譬|薯誊≯手营曩枣露|.∥;剖宫产术后腹胀的原因及护理宋兰英那洪英林口县人民医院(黑龙江林口157600)【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21(2007)08—0101一O1我院妇产科对2005年及2006年各200例剖宫产腹胀病人进行观察,2005年对术后腹胀患者未采取措施,2006年我们对病人进行观察的同时,积极寻找腹胀原因,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1腹胀原因1.1术前因素由于剖宫产多为急症手术,肠道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多数孕妇术前6h内有进食史,肠道内有食物存留,易导致腹胀.1.2术中原因剖宫产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麻醉.此法可降低胃肠蠕动功能,加之手术中刺激也使胃肠功能抑制.1.3术后原因①胃肠道内食物长时间存留产生大量的气体,增加了腹胀.②术后使用镇痛棒,也使肠蠕动恢复减慢.③产妇由于怕刀口疼痛,不能主动活动,也使肠蠕动恢复减慢,导致腹胀.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多数孕妇术前精神较紧张,担心手术中疼痛及自身与胎儿的安全,针对此情况,首先给予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对手术方式及过程给予适当的介绍,劝导病人消除紧张心理.2.1.2对选择性剖宫产(非急症)孕妇,做好饮食指导,尽量吃一些高能量,少渣,易肖化饮食,术前6小时禁食水.2.2术后护理2.2.1术后常规饮食6小时,肠蠕动恢复前,禁止食用牛奶,蛋类和含糖量高的食物,包括果汁.如产妇有口渴或饥饿感,可饮少量自开水或进食小米稀汤.2.2.2术后平卧6小时后,勤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指导产妇做双下肢伸屈活动.次日可酌情下床活动,围绕病床走动.如有不适,可及时上床休息,每日下床2次(输液治疗前和输液毕),每次约10分钟.2.2.3术后多数病人应用镇痛棒,对未用者和疼痛较重时,及时给予止痛剂,以免因疼痛呻吟和用口呼吸导致腹胀.经以上护理后,我科2006年200例剖宫产与2005年200例剖宫产相对比,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降低,其结果见下表:附表腹胀发生与护理对照3讨论剖宫产术后腹胀多因术中肠管受到激惹使肠蠕动减弱所致.病人术后呻吟,抽泣,憋气等可咽人大量不易被肠粘膜吸收的气体,加重腹胀.通常术后48小时恢复正常肠蠕动,一经排气,腹胀即可缓解.在肠蠕动已恢复但仍不能排气时,可针刺足三里,或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mg),肛管排气等,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通过针对病因的护理工作,能够减少术后腹胀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所以,有效的护理工作是促进病人康复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收稿日期】2007—2—15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被污染针头刺伤率为67.82%,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习惯双手回套针帽及徒手分离针头,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针刺伤发生最多的环节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提倡有条件的医院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减少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的血源感染发生.参考文献[1]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3]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4]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5]勘萍,陈育红,黄云南,等.我院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3,2(3):11[6]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1(20):11~l3[7]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修订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89[8]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9]张帆,周密,孙玉卿,等.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收稿日期】2007—2—13—101—。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方法:从我院护理人员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为主要样本进行分析,从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选取40名护士,对纳入的护理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是否发生过针刺伤,并统计针刺伤发生的具体情况,对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知,本研究纳入的40名护理人员中,有39名护理人员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97.5%)。

其中有一半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器(抽血用)、处理注射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意外针刺伤,同时大部分护理人员认可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缺乏细心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是导致意外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结论:导致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缺乏集中的注意力,且工作不够自信,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等。

所以在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从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措施引言:临床中将针头或气体尖锐物体刺入皮肤深处所带来的伤害称为针刺伤,这是对护理人员影响较大意外伤害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如果在护理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针刺伤,需要及时进行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皮肤出血或感染的情况发生。

如果所使用的针头为血液传染类疾病患者所用,确护理人员被扎伤,那么就会导致传染类疾病的传播。

据相关报道指出,在医院中遭到意外针刺伤和感染发血液传播类疾病的群体中,护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危害,临床中应该对导致意外针刺伤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生频率,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本院部分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调查,并依据结果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所有分析对象均来源于我院护理人员,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共40例,对所有的护理人员采用包含针刺伤原因、背景以及发生的具体情况等内容的问卷进行调查。

12例实习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

12例实习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

12例实习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及技能训练过程中面临多种职业危险,如接触各种病原体及传染病,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的血液、体液,被各种锐器(如注射针头)刺伤等。

其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

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

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

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自1981年Mr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其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

近三年来,我科共有102名护士实习生,其中有12位实习生发生针刺伤。

实习同学刚进入临床,对各种临床操作都感觉新鲜,但对各种规范掌握又不到位,易发生针刺伤。

针对实习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便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防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原因分析1.1 操作不规范、不熟练5例实习生在实习第一周发生针刺伤。

实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未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而造成自伤[2],如注射后针头的针帽回套、注射器带针头传递、采血标本后未按要求及时弃去等。

操作时不戴手套,污染的针头未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放置,处理垃圾时不细心。

锐器盒不及时倾倒,抽血时不戴手套,输液完毕拔针后将针头刺入输液瓶橡皮塞内,操作过程中将用过的针头与棉签、针管混放等等。

实习护士因为在护理工作中缺少经验、技术不熟练,易发生针刺伤。

1.2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2例实习生在实习第一周发生针刺伤。

护理工作要求护士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求其有熟练地临床操作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在学校里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较短,护理方面的操作更是流于形式。

如此一来,基础理论不牢固,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上一些常规的处理和操作都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实习护士有较大的心理压力[3],操作时紧张,易发生针刺伤。

实习护士对传染病科存在很大的恐惧心理,对来到传染病区实习往往有恐惧,茫然,逃避,精神紧张等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7 有无登记上报制度及发生刺伤后上报情况 1075 名被调查护士在回答 你院有无发生刺伤
后的 登 记 上 报 制 度 时, 729 人 回 答 没 有 , 占 67. 8% ; 110 人回答 有 , 并在刺伤后做了汇报, 占 10. 2% ; 236 人未回答, 占 22% 。
表 3 1075 人注射、静脉取血及输液等 操作中戴手套情况
表 2 1075 人操作后的重新回套针头帽的频率
回套频率
每次回套 经常回套 偶尔回套 不回套 未回答
人数
433 180 211 231
20
百分比( % )
40. 3 16. 7 19. 6 21. 5
1. 9
2. 5 回套针头帽的手法 被调查者中, 使用双手回套针帽的 542 人, 占总
人数的 50. 4% ; 使用单手回套的 295 பைடு நூலகம், 占 总人数 的 27. 5% ; 未予回答的 238 人, 占 22. 1% 。 2. 6 1075 人在操作中戴手套的频率及不戴手套的 原因( 表 3, 4)
操作中戴手套情况
经常戴 偶尔戴 不戴 未回答
人数
83 238 751
3
百分比( % )
7. 7 22. 1 69. 9
0. 3
表 4 751 人注射、静脉取血及输液等操作中不戴手 套的原因
不戴手套的原因
没有必要
44
不方便
391
未提供手套
33
院方未要求
283
人数
百分比( % )
5. 9 52. 1
4. 4 37. 6
对每 1 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 将不合格 的筛除, 再用 SP 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 果 2. 1 总体情况
被调查 1075 名护士中 866 人曾发生过针刺伤, 发生率为 80. 6% ; 共发生针刺伤 3780 次, 被调查者 年人均被刺伤 3. 5 次; 866 人 中有 645 人被 污染针 头刺伤, 刺伤率为 74. 5% 。 2. 2 调查中有 1773 例次回答 了针刺伤发生 原因 ( 表 1)
Disease Cont rol, CDC) 最 新资料显 示, 截止到 2000 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 57 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 病病毒, 其中护士 24 人, 由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 48 人, 占 84. 2 % 。说明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 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 不容忽视。至于我国, 是 乙肝高发国, 乙肝总感染率高达 60% 左右, [ 3] 艾滋 病的流行在 我国也已经进 入快速增长期。[ 4] 因此, 我国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为
3讨论 3. 1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具有 潜在感染的危险
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 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临 床第一线的护士, 每天完成大量注射、取血、输液等 病人的治疗工作, 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 等医疗锐器物机会多, 因此发生针刺伤的几率也高。 国外文献报道,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本 调查结果也显示, 被调查 1075 人中有 866 人发生过 针刺伤, 刺伤率高达 80. 6% , 远高于 1983 美国 H o moryH B 的针刺伤年发生率 61. 1% [ 5] 的研究结果。 本调查中 866 人在 1 年中发生针刺伤 3780 次, 其中 被污染 针头刺 伤占 60% , 职业 感染的 潜在危 险极 高。长期以来, 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 而对 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 甚少。邢颜超指出, 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 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 6] 而我国 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 60% 左右, 乙肝病毒 携带者已有 1. 3 亿,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 入快速增长期, 艾滋病患者已出现猛增趋势。可见 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 的危险。 3. 2 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
表 1 1773 例次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刺伤原因 操作者刺伤自己 配合中被刺伤 病人躁动引起 被其他操作者刺伤
例次 1350
150 170 103
百分比( % ) 76. 1
8. 5 9. 6 5. 8
2. 3 3780 例次针刺伤发生时间 调查结果显 示, 护士 在操 作前 发生 针 刺伤 的
1361 例次, 占总例次的 36. 0% ; 在操作中发生针刺 伤的 980 例次, 占 25. 9% ; 操作 后发 生 针刺 伤 的 1439 例次, 占 38. 1% 。 2. 4 1075 人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头帽的情况( 表 2)
作者单位: 100730 中国医学科 学院中国 协和医科 大学北 京协和 医 院护理部( 毛秀英, 吴欣娟, 徐辉, 金得燕) ; 100710 中华护 理学会 ( 于荔梅, 赵京华) ; 100071 中国人民解放军 军医学院( 左 月燃, 武 巍)
毛秀英: 女, 1945 年出生, 本科, 副主任护师 2003 01 27 收稿
在国际护士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 划署最新出版的 H IV/ AIDS 的预防与控制 护 理人员用书 中, 已将 使用被 H IV/ AIDS 污染的皮 肤穿刺器械或注射器 列为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途径 之一。[ 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 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 就在这大 量的日常工作中, 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 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 威胁 也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大量 研究证 实: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 高危职 业群 体。[ 2] 美国 疾病 控制 中心 ( Centers for
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 的情况, 探讨防范措施, 作者于 2001~ 2002 年先后 对 1075 名临床护士做了回顾性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对象
选择 2001 年参加全国护理学术会议 及北京 7 家医院的临床护士共 1300 名, 调查在过去的 1 年里 她们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4 22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年 6 月第 38 卷第 6 期
论著
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左月燃 徐辉 赵京华 武巍 金得燕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 有关 防护的概念 及安全操 作行为等 问题。方法: 采用 便利抽 样 对参加全国护理学术会议及北京 7 家医院部分临床护士共 1075 名 进行回顾性 问卷调查。结 果: 被 调查护士 中 866 人发生 过 针刺伤, 发生率 80. 6% ; 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 3. 5 次, 其中 74. 5% 被污染针头 所刺伤; 操作后整理用物特别在处理使用过的 针 头时刺伤率高达 36. 0% ; 护士在取静脉血及输液时 戴手套率很低, 仅 7. 7% , 回套针帽率高达 57. 0% ; 在刺伤发 生后向上级做 了汇报的仅占 10. 2% 。结论: 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漠, 针刺伤发生率高。因此, 加强 全面性防护 概念的 教育、建立并执行 全 面性防护措施是当前职业防护面临的紧迫课题。 关键词 针刺伤; 护士; 职业暴露; 防护 Investiga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clinical nurses/ MAO Xiuying, WU Xinjuan, YU Limei, et al/ / Chinese Journal of Nurs ing, - 2003, 38( 6) : 422. Abstract Objectiv es: T o investigate rate, cause, and course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concept of prev ention, and safety oper at ion in clinical nurses. M ethods: A retrospective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1075 clinical nurses who attended national nursing confer ence. T he nurses came from Peking U nion M edical Colleg e Hospital and other six hospitals in Beijing. Results: Six hundred and twenty- seven nurses ( 80. 6% ) suffered needlestick injuries w ith an av er ag e of 3. 5 cases per person annually, and needles tainted w ith blood were the cause of injury in 74. 5% of all cases. F orty- tw o po int t hree percent of injuries occurred w hen disposed of needles after operation, especially w hen disposed of used needles. Only 7. 7% of nurses w ore g loves when draw blood and t ransfusion, and rate of recapping extended to 57. 0% . O nly 20. 5% of nurses reported to super iors after needlestick injur ies oc curr ed. Conclusion: T he preventiv e co nsciousness of clinical nurses was indiffer ent. Rate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was high. T herefore, it is an impo rtant task of occupatio nal prevention to improv e the education of concept of U niversal pr ecautions , to establish and im plement. Universal precautions Key words N eedlest ick injur ies; N urse; Occupation ex posure; Prevent ion Author s address Dept . Of Nursing PU M C Hospital, Beijing , 1007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