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2014-201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八年级下册历史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衣

八年级下册历史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衣

作子 文 衬” 革 衫的 时 。化 期 纤极 纺少 织数 品可 ,以 主被 要称 用为 于“ 制料
范思哲
1978年,这个来自意大利的著名服装品牌成为进 入中国的第一个外国服装名牌。同一年,劳力士手 表出现在少数中国人的腕上,当然多数是伪造的赝 品。
80年代:色彩缤纷的时代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 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 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 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 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 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 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 年代。
具 有 深 远 政 治 意 义 的 中 山 装
性列 服宁 饰装 是
年 代 干 部 们 的 标 志
50
60年代的球衣是一种绒衣,毛衣还不普遍 时的替代品,基本只有一种款式:套头、 大翻领,颜色也只有红色和蓝色两种,胸 前要是印上“XX青年突击队”那就更威风 了。 60年代 人人爱“武装” 无论大人小孩, 几乎人人都有一套红卫兵装。鲜艳夺目与 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人人都湮没在黑、深 蓝、军装黄和白色的服装之中。
1994年哈日族一股 崇尚日本明星的风 潮从台湾省吹到了 内地,在1970年代 后出生的人中风行 开来。他们出门玩 滑板,穿HIP-HOP 的衣裳,扎花里胡 哨的头巾,他们穿 着松糕鞋和有短流 苏的裙子。
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1427248139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 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 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 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 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 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 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 全 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22 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提要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向前跃进了一大步,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

二、化生活丰富多彩建国以,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中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化的需求也中不断增长。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化教育的投入增多,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中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化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

物质产品的丰富与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人们中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导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掌握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的巨大好处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一时教学形式:新授教师讲解导入新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分别指的是什么?(A 旧的“四大”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华师大版本-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华师大版本-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北京的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
米票(可以买大米) 油票(可以买食用油)
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 准备粮票。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 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 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和“外汇”, 仅用本地粗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配米票、面票和油 票,才能换到,而且还需要单位开证明!
1954年上海布票
二、粮票的历史
粮票是按照年龄,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当 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不到二十市斤 (十公斤)。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 之一是细粮(即大米、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 “面票”和“米票”来区分。
粮票又称为“第二货币”。粮票的票面额一般是1市 斤、3市斤、5市斤、10市斤、1市两和2市两。在餐馆里吃 一碗米粉是一角二分钱,二两粮票;一根油条是七分钱, 一两粮票,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全国粮票
转移粮食关系大锅饭,公
费医疗;
❖ 改革开放后: 持证上岗、公开招聘、医疗养老保险;
旧中国卫生事业极落后,平均寿命只 有35岁,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 在,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70岁,比解 放前提高了一倍。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重点资料).doc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提要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向前跃进了一大步,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中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中不断增长。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中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文化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物质产品的丰富与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人们中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导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掌握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教师讲解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A.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效。


1.了解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

2.通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独学:认真阅读教材全文(至少两遍包括小字部分),并勾画出重难点,标出疑点,然后独立完成下面的填空,掌握本课的要点(我是八八班的学生,我一定能行。

10分钟):
一、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到迈向。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

2.主要表现:
⑴对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

⑶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成为新时尚。

【对学、群学,小组内交流展示】(我参与,我自信;我展示,我精彩。


课堂上针对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桌、小组内进行探讨交流,完善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口头展示,5分钟)
提醒:同学们在听讲时用双色笔迅速地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当堂巩固和落实。

【合作探究,班内大展示】(口头展示,5分钟。

)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走向了小康,你认为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在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3.人民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多彩,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何好处?
【知识点速记】
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识记本节课的知识点,看谁记的又快又准!
【达标测试】(8分钟。

我达标,我快乐!)
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主要原因是()
A 计划经济
B 改革开放
C 人民建设热情高
D 平均主义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开始()
A 脱离贫困
B 迈向小康
C 解决温饱
D 走向富裕3.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
A 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B 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C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 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4.文化成为一种世俗的消费融入市场的大潮之中开始于()
A 20世纪70年代
B 20世纪80年代
C 20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初期
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是()
A 绿色食品
B 出门旅游
C 凭票购买
D 提前消费
6.下列不属于目前的时尚消费行为的是()
A 购买家用汽车
B 贷款购买住房
C 出境旅游
D 长期储蓄7.关于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衣服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
B 衣服是看得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审美潮流
C 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是看不见的
D 一个社会的历史也是写在衣服上的
8.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B 文化精神生活日益缺乏
C 很少人意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
D 医疗、养生、保健很少有人重视9.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A 基本持平
B 时增时减
C 大幅度增长
D 大幅度下降【整理导学案】(你学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
【作业】完成<<学习检测>>107——10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