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来源
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
[键入文字]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姓氏,在《百家姓》中有记载的也有几百个,今天我们要来说说曾姓。
曾氏家族历史与辈分(上部)目前一般的姓氏大多起源自四千年前的周朝。
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其中来源却有多种。
有些更已无法确实的追查出来处。
可是,曾姓却是姓氏中来源清楚而纯正的少数几个。
曾姓的来源: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 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据有关史料查证,曾姓出自黃帝有熊氏。
代神農氏治理天下。
姓公孫。
五傳至禹。
別為姒姓。
因此曾氏为夏禹的后裔。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
现在为曾姓的华人,都是一脉传自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多年前就是一家。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大禹的后代。
禹第四代孙夏王少康于公元前2079 年中兴夏朝后,封次子曲烈于鄫。
公元前567 年,鄫国被吕国所灭。
太子巫逃至鲁国,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
便以国名鄫去邑成曾作为姓氏。
曾姓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既是现在的山东。
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
曾姓南迁始于汉末约公元8 年。
当时,王莽篡汉。
曾当西汉关内侯的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據祖,不耻为王莽当官。
王莽因而要灭曾氏一族。
據祖便举族自山东武城迁至江西庐陵,即现在的江西的吉安。
现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脉相传而来。
唐代末年,黄巢起义。
公元880 年,身为唐团练使与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随王潮攻打福建,并于886 年定居于晋江泉州城龙头山而成为龙山派的始主。
宋代时,一部分从福建迁往广东。
清代1642 年,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成为第一个到1。
山人说姓:曾姓来源
山人说姓:曾姓来源
曾姓来源
一、姓书记载:
《古今姓氏辩证》:出自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
魯襄公六年,莒滅鄫,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曽氏,居南武城。
《新编千家姓》:系出姒姓,夏封少子曲列于曾,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姓氏考略》:引《世本》系出姒姓。
夏少康封少子曲列于鄫。
后为莒灭。
鄫太子巫仕鲁。
去邑为曾氏。
望出鲁国、庆陵。
《姓氏寻源》曾氏:《世本》云:曾氏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列于鄫。
鲁襄公六年,莒灭鄫,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宣室志》云:有崇言曾氏,陶唐氏之后,以字为氏。
非也。
澍按:曾子后世居武城,即今之嘉祥县,十五世孙据避王莽乱,自鲁迁江西。
明嘉靖间,嘉样裔绝,诏求得五十九世孙粹质于永丰山中,遂令还鲁,衣巾奉祀,迨本朝世袭五经博士。
248
《中国古今姓氏词典》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列于曾,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见《世本》。
春秋鲁曾参,孔子弟子。
宋曾巩,南丰人,古文家。
《万姓总谱》
《元和姓纂》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
春秋時,為莒所滅。
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曽氏。
見《世本》。
二、山人说姓:
1、出自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
魯襄公六年,莒滅鄫,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曽氏,居南武城。
三、曾姓君望:《姓氏考略》说:望出鲁国、庆陵。
关于曾氏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关于曾氏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曾氏是一个古老的中华姓氏,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约
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据传,曾氏是黄帝的后代,属于姬
姓的一支。
曾氏的祖先曾参在商朝时期担任了重要职务,为曾氏家族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曾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国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境内。
曾国曾经是楚国的附庸,后来逐渐独立,成为了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
不过曾国在战国晚期被楚国所灭,曾氏家族遂流散各地。
曾氏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人才辈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氏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政治、文化、学术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曾颉是曾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汉字的创造者之一,也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
另外,曾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曾氏家族已经分布在中国各个地方,有着较大的人数和族群。
一些曾姓的名人也在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例如,在科学、艺术、企业家等领域均有曾姓人物的身影。
曾氏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学者们通过对曾氏史料、族谱、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曾氏的起源、发展、分支以及家族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历史中的人物、家族、社会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同时也为曾氏后裔传承家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曾氏是一个古老的中华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曾氏的历史和研究报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并且认识到曾氏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有哪些
曾姓的来源_姓曾的名人有哪些在宝宝起名这件大事中,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姓氏的百家姓起源,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百家姓中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有哪些。
一、姓氏源流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二、迁徙分布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
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
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
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
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
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
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姓曾历史研究报告
姓曾历史研究报告
姓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之一。
据历史记载,曾姓源出自姜姓,曾国的国君则属于春秋时期楚国的姜姓贵族。
曾国建立于今湖北省红安县一带,是楚国在该地的分封诸侯国家。
据传,曾姓始祖名曾子受封于楚国,后代以国名为姓,逐渐形成了曾姓。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曾国被废黜,曾氏族人逐渐分散到全国各地。
一些曾氏后裔迁往中原地区,成为地方官僚或士人;另一些曾氏后裔迁往南方地区,并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
在历史上,曾姓的名人辈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是清朝时期的名将和政治家,曾先后担任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抚等重要职务,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国藩提倡“勤俭治国”,注重教育,致力于改革军事和政治制度,为清朝的强盛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曾姓还有其他许多名人,如曾子渊、曾纪泽等,他们在文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总体来说,曾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姓氏之一,其历史渊源源远流长,世代传承,曾氏后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曾姓的历史
关于曾姓的历史曾姓是中华民族常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源流较为神秘,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传说和史料记载。
以下为曾姓的历史简介及其相关传说和文化:一、曾姓起源据《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曾姓是周朝姬姓后裔,根据传说,周武王姬发被封于曾国,后代就以国名为姓氏,成为曾姓的由来。
二、曾文化1.曾国文化曾国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曾国文化以“孝、友、礼”为核心,曾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一大诸侯国,还被誉为“中国封建文明的发掘地”,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名人,例如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孟尝君、清代学者曾国藩等。
2.曾氏宗祠文化曾氏宗祠是曾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曾家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文化,还承载着曾家族的祖训、族谱、家训、家规等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曾姓名人1.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鼎臣,号梅溪,晚号老梅,浙江绍兴人。
他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和军事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2.曾孟宣曾孟宣(1657年-1728年),字子孟,号贞白,福建漳州人,清代著名学者。
3.曾静初曾静初(1905年-1983年),女,江苏苏州人,著名的女性学者、诗人、散文家。
四、曾姓传说1.曾度传说史书上流传着“曾度为卢浮宫一角”、“曾度为白露桥头一夜愁”的传说。
曾度是宋代文学巨匠,他独特的形象、轻松的风格、雅俗共赏的作品风靡一时。
2.曾子航传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堂兄曾国藩向其赠送了《荐福车》一文,文章中所提到的曾子航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是曹雪芹的祖先。
3.曾参传说曾参,字元戎,他曾是唐代的著名诗人、隐士和思想家,被誉为“唐朝诗人的佛教化身”。
总之,曾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姓氏,其历史、文化和名人传说,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曾姓氏的研究报告结论
曾姓氏的研究报告结论经过对曾姓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曾姓氏起源于中国。
曾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记录中。
根据史书记载,曾姓最早出现在商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氏在许多地区都有较为集中的分布,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其次,曾姓氏在中国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曾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较为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力。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的名将,他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才华使得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
此外,曾国藩的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也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第三,曾姓氏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发展方面有显著差异。
曾姓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有较大的差异。
在一些地方,曾姓家族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资源,并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一员。
但在另一些地区,曾姓家族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社会地位较低。
第四,曾姓氏的家族传统和价值观念对其后裔的影响较大。
曾姓家族在家族传统和价值观念上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尤其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统。
家族内部的教育和传承对于后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曾氏家族往往强调家族团结和亲密的关系,尊重长辈和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
最后,曾姓家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曾姓家族的结构和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现代社会中,曾姓家族多样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家族成员有不同的职业和人生选择。
曾姓后裔有的继承了家族传统,有的选择了独立发展。
综上所述,曾姓氏起源于中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曾姓家族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差异,并受到家族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姓家族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对曾姓氏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姓氏文化和家族传统。
百家姓对联:曾姓来历及曾姓对联、曾姓宗祠联
百家姓对联:曾姓来历及曾姓对联、曾姓宗祠联曾(zēng)姓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相传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苍山县)。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时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曾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二位,在台湾排名第十六位。
源承夏禹;姓启鄫侯。
——全联典指曾姓的源流。
三省堂武城堂堂堂播誉;庐陵郡天水郡郡郡传名。
——全联典指曾姓的郡望和堂号。
十章传学;三省诚身。
——全联典指孔子的弟子曾子:即曾参,以孝著称。
他在《大学》一书中提出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曾参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的修养方法,三省传家即由此闻名。
崇范舜雩逸致;子皙童冠咏歌。
——上联典指后周太子洗马曾崇范。
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
南唐刺史贾皓带很多钱到曾家求书,曾笑曰:文典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何估值以偿耶。
舜雩逸致,谓其收藏经史之丰。
下联典指曾参之父曾点,字子皙。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论语》孔子听后大加赞赏。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贤哲第三家。
——全联典指曾参。
他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南丰奉诏编文史;西府精心撰武经。
曾氏来源
曾姓起源(一)[曾氏属地]鲁郡,今山东滋县西二十五里。
[曾氏来历]曾姓出自姒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最早源地是古之鄫国(今山东峄县以东)。
据《世本》记载,夏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后来被莒国灭掉。
鄫太子巫逃到鲁国,把“鄫”字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名望]曾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三十八位,其能作为中国的著姓,是因为其祖先中有一位曾参。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继承了先师“吾日三省吾身”的学说,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信,动静言行必循于法。
他的后人以他的美德引以为荣,并以“三省”为堂号,且“三省”成了曾姓人识别身份的标志。
曾姓人物人才辈出,我们最熟悉的当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近代小说家曾朴,著有《孽海花》。
除上述名人外,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布,文学家曾几、曾慥、曾协,明代兵部侍郎曾铣、画家曾鲸、学者曾鲁,清代江西总督曾国藩,近代艺术家曾孝谷等,都是曾氏中的杰出人物。
武城曾氏家谱网/曾氏宗亲网/曾姓字辈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
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曾姓起源(二)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曾氏的来历研究报告
曾氏的来历研究报告
曾氏,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属于华夏民族的姓氏系统中的一员。
据考证,曾氏源自古代的姬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
根据《百家姓》的记载,曾氏起源于夏朝时期的贞陵(今河南省新郑市),是贞陵的后裔。
贞陵是夏禹的故乡,禹是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位君王,也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他的后裔在贞陵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以曾为姓的族群。
汉代以后,曾氏逐渐分布到中国的各个地区。
在历史上,曾氏的后裔曾经有过许多杰出的人物。
例如,北宋时期的曾巩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明朝时期,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尊称为“曾文正”,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许多曾氏的后裔在不同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
总的来说,曾氏这个姓氏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其后裔分布广泛,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姓氏在中国社会中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曾”姓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曾”姓曾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粤湘川赣地区最有影响。
当今曾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8%,总人口大约在772万。
曾的名义曾,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
甲骨文中的“曾”字形是:下面田字形乃蒸锅用的“箅子”,上面逸出的两笔恰是蒸汽,表示蒸汽的上升和虚渺之景。
金文的曾字,在下边增加了一个“口”形,表示蒸锅下部为盛水用的锅。
小隶和楷书皆由此而来,构型基本一致,只是下部的“口”中增加了一横,表示蒸锅内有水。
后来字形的发展出现甑,使得曾只表示虚之意了,失去了本义。
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称为甑,在夏朝初期业已流行,而盛行于夏、商两代。
发明甑的部落称为曾,带瓦字的甑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本没有“瓦”。
曾人以甑为其氏族图腾,并确定了氏族名和族徽,曾人所居制造甑的地方自然是最早的曾地了,后来随着曾人的迁移,出现了许多带曾的地名,有规模和围墙的地方称曾邑,或加阝旁为鄫,最终形成了鄫国,出现了鄫、曾等姓。
曾姓起源曾氏始祖——鄫侯曾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一、出自姒姓第一支源自姒姓。
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
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
夏朝初,已流行用炊器甑,发明甑的氏族称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到夏朝中期,甑器十分盛行,曾人的地位也被提高,活动于河南方城北的缯邱。
夏朝中叶,夏后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子爵,缯子国在今河南方城北,缯、鄫、曾古时通用,也称鄫子国。
商朝初,鄫国北迁于新郑与新密市之间的潧水。
商朝末,东迁今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也作缯邱,鄫子国是商朝的盟国。
西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北迁到山东苍山西北。
到春秋后期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曾氏。
曾姓各支始祖,看看你属于哪一支?
曾姓各支始祖,看看你属于哪一支?展开全文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三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曾氏鼻祖:曾参:字子兴,勅封献伯加封瑕邱侯,元配:公羊夫人,生子周敬王壬辰二月二十一午时没,于考王癸亥十月二十六未时葬夫坟侧丁山。
生子二。
是为曾氏鼻祖。
杭州曾氏始祖:曾敬、曾二八郎、曾六四郎、曾三十念三郎:曾敬为曾参四十四世孙,唐代旧之裔,居宁化,子二八郎、六四郎、三十念三郎分迁止杭之陈坑白沙、大古村南山下、扶阳、高寨岭等地。
是为杭州曾氏始祖。
江西上饶曾氏始祖:曾甫政:南宋时嘉定间授江西上饶教谕,因立基邑之石门。
是为江西上饶曾氏始祖。
浙江平阳曾氏始祖:曾满凤:明万历由福建漳州定海县五都白叶林迁浙江平阳县蒲门,康熙时定居蒲门后岘。
是为浙江平阳曾氏始祖。
江阴曾氏始祖:曾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是为江阴曾氏始祖。
泉州曾氏始祖:曾圭:曾参第三十四世孙,隐自吉阳移家泉州。
是为泉州曾氏始祖。
圹田曾氏始祖:曾新一郎:约于明初自广东兴宁龙归洞庭湖迁江西长宁县圹田。
数位江西省赣州府长宁县圹田曾氏始祖。
常熟海虞曾氏始祖:曾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坊。
是为常熟海虞曾氏始祖。
湘潭石莲曾氏始祖:曾纹昭、曾泰瑚:曾子后第五十六世,明初自长沙徙居湘潭瀛湖,正德时第六十世泰瑚徙石潭;泰韶、泰武徙莲托,故合修谱称石莲。
是为湘潭石莲曾氏始祖。
湘潭淦田曾氏始祖:曾纹政、曾如湖、曾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是为湘潭淦田曾氏始祖。
泉州曾氏始祖:曾延庆:光州固始人,唐禧宗时入闽,居泉州。
是为泉州曾氏始祖。
富顺西湖曾氏始祖:曾志诚、曾兰耀、曾集虞:曾志诚在元时由赣入粤,曾兰耀、曾集虞在清乾雍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
是为富顺西湖曾氏始祖。
福建等地曾氏始祖:曾据云:宋元间有名裕振者,据云曾参五十三世孙,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廖陂,后裔分布于兴宁、长乐、镇平、平远及嘉应州。
姓曾的研究报告
姓曾的研究报告
姓曾的研究报告
姓曾的是我国常见的姓氏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姓曾的来源、分布以及其代表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一、姓曾的来源
姓曾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源于古代的封地名称。
据考证,古代楚国的大臣曾子是位具有较高声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受子姑封地,其后人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称为曾氏。
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曾氏源自古代封号“曾”,因此后人以封号为姓氏。
二、姓曾的分布
姓曾的分布较为广泛,尤以江苏、福建等地较为集中。
江苏省是姓曾人口最多的地方,其次是福建。
此外,安徽、湖北、浙江等地也有较多的姓曾人口分布。
三、姓曾的代表人物
1. 曾国藩:字度厚,清代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曾任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抚等职务,曾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
他以治军严谨、平时勤政的形象广受称赞。
2. 曾参:字君实,北宋时期名臣,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经学家,他在政治上力求清正廉洁,被誉为“宋朝之贞翁”。
3. 曾仕强:现代中国著名企业家,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企业家之一,创建了华南实业银行(即现在的华南农民银行),并在经
济改革开放初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备受赞誉的曾国藩、曾参和曾仕强等曾氏代表人物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综上所述,姓曾是我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来源与古代封号有关。
姓曾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等地,其中曾国藩、曾参、曾仕强等曾氏代表人物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研究报告 姓氏曾
研究报告姓氏曾姓氏是人们的重要身份标识之一,对于研究姓氏起源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姓氏曾氏的概况及特点。
曾氏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姓氏,在中国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曾氏在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数量约为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其中,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曾氏人口较为集中。
曾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曾氏起源于华夏族群的一个分支。
曾氏的祖先可能是古代的一个部落首领或重要人物,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姓氏。
在曾氏姓氏的变迁过程中,与家族的迁徙和分支有密切关系。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一部分曾氏后裔在不同地区定居,形成了不同的分支。
这些分支往往以居住地或祖籍地为姓氏的前缀,如广东的新会曾氏、福建的福安曾氏等。
曾氏在历史上有许多知名的人物,为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例如,著名的古代文人曾巩是曾氏族人,他在儒家学说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曾国藩也是曾氏族人,他是清朝官员、军事家和书法家,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加,曾氏姓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曾氏人口的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曾氏人口数量偏少,这可能导致家族凝聚力的下降。
此外,一些曾氏后裔也面临着后代继承问题,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同时,曾氏姓氏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曾氏人口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通过建立曾氏宗亲会等组织形式,可以促进曾氏人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曾氏家族的文化。
综上所述,曾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起源于华夏族群的一个分支。
曾氏姓氏在历史上有很多知名人物,为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然而,曾氏姓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曾氏人口之间的联系和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曾氏家族的文化。
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12)——曾姓
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12)——曾姓曾姓发源地: 山东苍山山东嘉祥曾姓总体概述: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有650万,占全国人口0.50%。
寻根溯源:1、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国太子巫,以国为氏。
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曾阝为曾,称曾氏,仕于鲁。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
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氏宗谱家谱族谱
曾氏宗谱家谱族谱
曾氏宗谱、曾姓族谱、曾氏家谱是记录曾姓家族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
曾氏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一个历史悠久、家族庞大的姓氏。
曾姓来源主要有两大组成,一是姒姓,二是姬姓。
曾氏家族繁衍至今,已传承数百代,形成了丰富的族谱文化。
曾氏宗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谱序:记录曾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迁徙路线等。
2. 奏牍、纶音:记录曾氏先祖的功绩、荣誉、皇帝赐予的封号、谥号等。
3. 像图、像赞:描绘曾氏先祖的肖像,以及对其的评价和赞颂。
4. 舆图、舆记:记录曾氏家族的墓地、故居、山川地貌等。
5. 祖茔、记文:记载曾氏家族的墓地、祖坟所在地,以及相关的碑文、铭文等。
6. 遗事、传说:记录曾氏家族的典故、传说、历史事件等。
7. 世系图、辈份表:详细记载曾氏家族的世系传承,以及各代先祖的字号、事迹等。
8. 跋、领谱字号:尾页的跋文,以及领谱人的名字和字号。
曾氏家族在各地区有不同的分支和堂号,如武城派、兰溪派、庐陵派等。
各派系都有自己独立的族谱,记录各自的发展历程和家族文化。
曾氏家谱不仅对曾姓家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研究中国姓氏文化、家族史、地方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
第六十四代起,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曾氏字辈。
在他的推动下,曾氏家族发展壮大,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族谱体系。
曾姓的研究报告
曾姓的研究报告曾姓研究报告一、引言曾(zēng)姓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研究旨在探究曾姓源流、分布情况及其族谱文化等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曾姓这一姓氏的特点与发展。
二、曾姓的源流与分布情况曾姓起源于中国,相传可以追溯到约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据考证,曾姓源自古代部落贵族的姓氏,后来逐渐成为常见的官僚、士人姓氏。
曾姓在中国广泛分布,特别是以湖南、江苏、广东、四川等地最为集中。
其中以湖南省曾姓人口最多,沅江、临湘等地更是曾姓的聚居地。
曾姓人口的分布情况与历史、地理等因素有关。
三、曾姓的族谱文化曾姓是一个重视族谱文化的姓氏。
据考证,曾姓族谱起源于古代贵族时期,形成了丰富的家族历史、人物传记等内容。
曾氏族谱经过多代人的积累与修编,现已成为曾姓整个家族的镜像和珍贵文化遗产。
曾氏族谱被视为宝贵的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不仅记录了曾姓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人物,更体现了曾氏人对家族血脉传承和家族精神的高度重视。
族谱的编纂与传承,不仅是对曾姓家族的一种自我认同,也是对家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递。
四、曾姓的文化影响与贡献曾姓作为一个重要的姓氏之一,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曾姓有着许多杰出人物,如南宋文人曾巩、近现代教育家曾毓樵等,他们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次,曾姓还以勤劳、诚实、守信等品质著称。
曾姓人多以农耕为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曾姓人的勤奋勤俭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代的家风家训。
此外,曾氏族谱中记载了许多曾姓人物的家族习惯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强调了曾姓家族的共同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曾姓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研究通过对曾姓的源流、分布情况和族谱文化等方面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对曾姓这一姓氏的理解与认识,也进一步揭示了姓氏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未来,希望曾姓后代能够通过对族谱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好地感受曾姓的传统文化魅力,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关于曾姓的历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关于曾姓的历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曾姓的来历: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偏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始祖。
姓氏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为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历史上曾姓的名人有曾子,曾谭,曾玉,曾万,曾辉,曾芳,曾布,曾几,曾庆红等。
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约650万人。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国太子乌,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的作文
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的作文曾姓的研究报告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呈现一份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
曾姓是中国姓氏中非常常见的姓氏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姓氏之一。
通过对曾姓的研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现在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曾姓的起源。
曾姓来源于豪族,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考证,曾国的始祖曾子是周文王的儿子,他的后代逐渐建立了曾国。
曾国后来灭亡,曾子的后代开始以曾作为姓氏。
因为曾子的贤德,曾姓逐渐受到尊敬,传承至今。
接下来,我进行了对曾姓的分布调研。
研究发现,曾姓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尤其是河南省的曾姓人口最多。
而在台湾地区,曾姓同样也是比较常见的姓氏。
曾姓人口多的地方,往往与曾国历史相关,对曾姓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曾姓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曾国藩,他是清末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曾国藩主持了洗劫太湖的整顿战斗,以及捣毁义和团等战役,为国家积极贡献。
曾国藩以其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对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最后,我还对曾姓的家训进行了调查。
曾姓的家训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亲情,强调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
这些家训不仅指导着曾姓的后代,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曾姓的家训对于培养后代的品质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对曾姓的研究,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姓氏的知识,也深刻体会到姓氏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姓氏是我们家族的标志,也是我们优秀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相信通过更多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曾姓优秀的文化传统。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姓起源(一)[曾氏属地]鲁郡,今山东滋县西二十五里。
[曾氏来历]曾姓出自姒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最早源地是古之鄫国(今山东峄县以东)。
据《世本》记载,夏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后来被莒国灭掉。
鄫太子巫逃到鲁国,把“鄫”字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名望]曾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三十八位,其能作为中国的著姓,是因为其祖先中有一位曾参。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继承了先师“吾日三省吾身”的学说,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信,动静言行必循于法。
他的后人以他的美德引以为荣,并以“三省”为堂号,且“三省”成了曾姓人识别身份的标志。
曾姓人物人才辈出,我们最熟悉的当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近代小说家曾朴,著有《孽海花》。
除上述名人外,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布,文学家曾几、曾慥、曾协,明代兵部侍郎曾铣、画家曾鲸、学者曾鲁,清代江西总督曾国藩,近代艺术家曾孝谷等,都是曾氏中的杰出人物。
武城曾氏家谱网/曾氏宗亲网/曾姓字辈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
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曾姓起源(二)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1、大禹治水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
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
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
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
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
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
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
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
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
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
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
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
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
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
“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
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氏的反抗。
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
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
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
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
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
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
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
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
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
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
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
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
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
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
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殪。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
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
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
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
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
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
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省虞城)。
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省虞城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
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
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
少康与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
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
史称“少康中兴”。
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
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
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
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
公元前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
《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
”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
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
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
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
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
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
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
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
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