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doc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题精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题精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题精选“三新一德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考试题精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一、单选(15题30分)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D)P21A.“三个面向”B“三个代表”C.倡导“五讲四美”D.培养“四有”新人2.课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B)P3 A.教学内容B.教科书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3.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节制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的是(A)A.课程目标B.课程功能C.课程结构D.课程理论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D)P43A.学生B.教师C.班主任D.教师和学生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超越之处的是(A)P66A.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B.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C.课程标准以迎接考试为主要目的D.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创造空间6.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P98 A.教育自身的需求B.学生的需求C.家长的需求D.教师的需求7.我国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A)P81A.实施建议部分B.过渡部分C.总结部分D.理论部分8.不属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的是(B)P107互动性、互补性A.自主性B.问题性C.评价的自主性D.互助性9.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的是(B)P102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创新学习D.自学10.教材的基本特质是典型性和()A.协调性B.重要性C.具体性D.综合性11.不是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是(B)P140A.激发学生动机B.要根据经济水平发展C.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D.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12.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C)P145 A.范围B.性质C.范围和性质D.范围或性质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是(C)P171A.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B.课程评价过程的动态化C.课程评价标准的统一化D.课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化1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是(D)P172A.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B.考核性课程评价体系C.肯定性课程评价体系D.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15.对教科书的评价将服务于一系列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A)P186A.为国家评审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B.为基层单位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C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科书的参考意见D×.向社会公布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科书二、判断改错题(4题24分)16.探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新课程改革试题【大全】

新课程改革试题【大全】

新课程改革试题【大全】(总8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新课程改革试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 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题库含答案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题库含答案解析

1.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是_____。

A:课程任务B:课程设置的要求C:课程的制定者D:课程内容的属性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级课程的掌握。

【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课程的制定者是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的;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编订的。

2.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改相关文件的掌握。

【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_____。

A:以学生发展为本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掌握。

【参考答案】A【名师点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是核心理念。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_____。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D【名师点睛】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

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转变。

5.下列哪一项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_____A:人本主义理论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C:探究教学理论D:多元智能理论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改理论基础的掌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1)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王爱春单位:商水一高专业:物理考试科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分数:年月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作者:————————————————————————————————日期: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新课程改革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全部

新课程改革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全部

答案+试卷基础教育新课程考核参考答案(一)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Ⅹ 2.√ 3.Ⅹ 4。

√ 5.Ⅹ 6.Ⅹ7.Ⅹ 8.Ⅹ 9.√ 10.√ 11.Ⅹ 12.Ⅹ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A 2.A 3.B 4.A 5.C 6.B 7. C 8. D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ABC 2.ABCD 3.ACD 4.ABD 5.ACD 6.ABCD四、分析说明题(共27分)1.张主任的做法是欠妥的。

(2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和同情学生并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不能简单采取批评、惩罚的方法。

(5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4)2.“教学设计一”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

(3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

(5分)“教学设计二”中的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3分)这种教学方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5分)参考答案(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教师、课堂、书本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8、甄别与选拔9、开发者10、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1、B 12、A 13、C 14、A 15、B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6、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杨太民单位:淮阳县四通镇初中专业:数学考试科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分数:年月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姓名杨太民单位淮阳县四通镇初中专业数学年月日题号分数签名12345678910总分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英文是on school,意思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这里的“为了学校”强调校本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了学校最终目标的达成;这里的“基于学校”强调的是校本研究的力量是以学校现有的力量为基础,不排斥校外的力量,而是为我所用;这里的“在学校中”意指校本研究的主场地在学校中,而不是学校之外。

也是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

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主要包括:背景描述;特定问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分析与诠释。

4.学生发展的内涵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即包括知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b试卷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b试卷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b试卷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单位:专业:考试科目:考试分数:年月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程名称姓名单位专业年月日题号分数签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B 卷)特别提醒:全卷共 10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 1.新课程的实施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的影响答:2.新课程中的评价观的基本内涵答:3.案例的基本要素答:4.学生全面发展的涵义答:二、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1.我国基础1 / 5教育在 20 世纪末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答:2.如何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答:3.简要阐述教后记的主要内容。

答: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出现哪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答:5.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答: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22 分,共 22 分)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案例:蹲下来和孩子对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当下挺叫响的一句口号,但真正变成我自己的认识,却是在一节课之后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练习题:下面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到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教学进程颇为顺利。

我看着通过计算得到结论的同学,问:下次再碰到这样的题,你还想算一算再回答吗?不用了,因为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肯定相等!晨晨同学却有异议:我不通过计算,也能知道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单位:专业:考试科目:考试分数:年月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程名称姓名单位专业年月日题号分数签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 10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案例的基本结构 4.学生发展的内涵二、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 40 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1 / 5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16 分,共 32 分) 1.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

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

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

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

,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 O ,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

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及答案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旨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提供相应的试题及答案,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终身学习理念:倡导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 综合素养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4. 创新教育: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

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1. 课程设置:改革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引入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2.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也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5. 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支持新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传统观念的阻力:部分教师和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持保留态度。

2. 资源配置不均: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上存在差异,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

3. 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教师培训。

4. 评价体系的完善: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综合素质,是改革中的一个难点。

四、新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展望未来,新课程改革将继续深化,主要方向包括:1. 个性化教育: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路径。

东北师大研究生班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讲解

东北师大研究生班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讲解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分钟。

100分;考试时间为120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分)分,共28一、简答题(每小题7 .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1学校、基于on school答: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英文是,意思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强调校本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为了学校”这里的“展,为了学校最终目标的达成;强调的是校本研究的力量是以学校现有的力量为基础,不排斥”“这里的基于学校校外的力量,而是为我所用;意指校本研究的主场地在学校中,而不是学校之外。

“在学校中”这里的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注意吸收校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内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案例的基本结构3 答:案例的结构包括:主题与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

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主要包括:背景描述;特定问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分析与诠释。

.学生发展的内涵4答:学生发展也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知识、人格等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形成的学生发展知识单方面的智力方面的发展,新课堂改革所提倡的是新的学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说,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

研究报告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实践试题答案

研究报告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实践试题答案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单位:市第四十一中学专业:考试科目: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分数:2021 年3月17日东北师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根本含义答: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开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根本涵答:新课程提出开展性评价,其根本涵表现为:⑴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开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开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鼓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在开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⑵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表达本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⑶表达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开展的趋势。

关注全人的开展,强调评价的化和人性化的开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开展的建构作用。

⑷评价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开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开展,以适应人才开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开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开展的独特性。

⑸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⑹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响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开展。

⑺关注开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开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局部;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良方案确实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开展的进程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考试科目:泰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年12月24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姓名_____________ 题号分数签名123单位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2010年12月24日4 5 6 7 8 9 10总分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简单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度。

2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学生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二,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课程是开放的。

第三“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 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 )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儿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乂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 )问题讨论。

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4 )诠释与研究。

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

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

4.学生发展的内涵答: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o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说,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金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亦即,全人教育。

(二)面向全体,重视发展。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极其缓慢,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匮乏。

教育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转变,尤其不能和数学学科等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思想观念停留在“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物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气(2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健金,缺少合作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成分。

(3)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不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停留在2 0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尤其缺乏对相应领域有关内容的及时学习和基本把握,对为数不少的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4)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尤其是,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需要利用信息收集整理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束手无策,对于本应该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一些现代新知识无法应付。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

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在这里, 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

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1111 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有如下儿个: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2 .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3、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4、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一一沉默率5、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3 .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提倡选修课。

•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型缺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答: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 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

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

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乂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一一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

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

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

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

”,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0”,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

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同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略”、“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答:这个案例揭示了我们传统教学的弊端。

把人,把活生生的人的天性: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给扼杀了。

传统教学更多的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忽视了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使人从上学开始把他的天性一点点抹杀了。

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畏首畏尾,丧失了个人意志的自由表达,从而使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创造的活力。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我们现在意识到这一点,就要从自我做起,保护学生的天性,千方白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样一种结果肯定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上一书本只是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面多采用纸笔考试, 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同时在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