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教师用、学生用)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科学术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科学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证明恐龙灭绝原因中的作用。
(2)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推理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术语。
(2)体会作者科学思维的严谨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科学概念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字词读音。
(2)提问学生对作者阿西莫夫的了解。
3、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4、精读课文(1)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明确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2)重点讲解“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的观点是否有说服力?为什么?(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如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
(2)让学生思考这些假说与本文观点的异同。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科学知识。
(2)强调科学探索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的创新。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理解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形成原因、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被压扁的沙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展示“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其价值。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被压扁的沙子”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八年级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案名称:《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类型: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1.文章背景知识的讲解;
2.课文分析和阅读;
3.课文分析的问题讨论;
4.解读词语和句子;
5.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准备:
1.复印足够的课文材料;
2.准备相关问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5分钟)
第二步:课文分析和阅读(20分钟)
教师为学生分发课文材料,并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内容。
第三步:课文分析的问题讨论(15分钟)
教师在小黑板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
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3.你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解读词语和句子(20分钟)
教师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第五步:学生提问和讨论(20分钟)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互动和讨论。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在阅读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进步与不足。
教学延伸:。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理解文中写实的语言描写和抒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3. 进行创意写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或音乐等形式,引发学生对沙子和故事的兴趣。
2. 阅读故事:带领学生朗读《被压扁的沙子》,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创意写作: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关于沙子的故事,可以是续集、改编或自创故事。
5. 朗读分享:每组选择一名学生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感悟。
6. 评价反思: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促进学生思考和改进。
四、评价方式:1. 作业表现: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完整性、语言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课堂表现:评分标准包括思考深度、言语表达和团队合作。
五、教学资源:1. 《被压扁的沙子》故事原文及课外阅读材料。
2. 图片、视频和音乐资源,用于导入故事。
3. 教师准备的讲义、评价标准和反思问题。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的沙子的形态和变化。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沙子故事的DIY视频,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乐趣。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茁壮成长,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第二课时一、作业背景:《被压扁的沙子》是一篇优秀的中小学生读物,描写了一个小石子被压扁后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引人深思。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恐龙灭绝的原因。
(2)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难点领会文章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大约 6500 万年前,它们突然灭绝了。
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普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1)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关键语句。
(2)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可能原因:“撞击说”和“火山说”。
2、作者是如何证明“撞击说”的?(1)让学生找出文中支持“撞击说”的证据。
(2)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等。
3、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说明顺序。
(2)总结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四)小组合作,拓展延伸1、分组讨论:除了文中提到的两种原因,你认为恐龙灭绝还可能有哪些原因?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关注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灭绝的研究成果,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科学方法。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案:被压扁的沙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2.探究压力对沙子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原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一小部分沙子;2.准备两面压力平衡器;3.准备两张透明胶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小部分沙子,并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沙子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部分(15分钟)a.实验1:将沙子放在压力平衡器上,让学生用手按下压力平衡器,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b.实验2:将透明胶布贴在压力平衡器的两面,确保平衡器上下的压力相等,再将沙子放在上面,让学生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3.讨论与归纳(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出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特征。
学生可以提出沙子变扁、变短等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形情况。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了解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沙子和压力平衡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压力对沙子变形的其他因素,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
小组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巩固他们对压力和变形的理解。
5.总结(5分钟)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强调压力对物体的影响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更多有关压力和变形的实验,深入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2.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变形现象,如弹簧、气球等,思考其中的原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观察是否细致等;2.听取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评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3.通过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学案(学生用)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科目八年级语文(上)课题《被压扁的沙子》四、课堂探究1、出示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讨论明确: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吗?讨论明确:五、对比阅读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设计人刘志渊授课时间序号18(2)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1、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谈及恐龙的灭绝,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简明精练,逻辑性强。
一、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二、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三、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六、拓展延伸分组自由讨论:1、“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2、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七、达标检测1.根据拼音给多音字组词。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案概述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及其特点。
2. 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被压扁的沙子”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材《被压扁的沙子》。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4. 相关实践活动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教材《被压扁的沙子》。
2. 搜集与“被压扁的沙子”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沙子,提问:你们知道沙子是怎么形成的吗?2. 学生分享沙子形成的过程。
3. 引出“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及其特点。
2. 介绍“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
2. 各组分享实践活动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 介绍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被压扁的沙子”的知识。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应用原理。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被压扁的沙子课文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课文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小学生日常学习中,课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为背景,设计以《被压扁的沙子》为主题的课文教学方案。
通过此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b. 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2. 能力目标:a.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b.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对珍惜生活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感恩之情。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被压扁的沙子》这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讲述了一粒普通的沙子被强大的力量压扁并改变形状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2. 教学方法a. 故事导入法:通过介绍寓言故事的背景和故事的主要角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b. 阅读理解与分析法: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分析故事中的重要内容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并总结故事的主题。
c. 问答互动法:通过提问学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d.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学生的观点。
教师:大家知道沙子是什么样的吗?沙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则关于沙子的故事,是关于一粒被压扁的沙子的故事。
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期待呢?学生回答。
2. 阅读故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故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分组让学生互相合作阅读和解答问题。
3. 故事理解和总结:学生讨论和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含义,并进行小组汇报。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在被压扁后的变化和原因;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沙子在被压扁后的变化;2. 压扁沙子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沙子、压扁工具(如书籍、玻璃板等)、显微镜、放大镜等;2. 实验环境:教室或实验室;3. 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被压扁的沙子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压扁沙子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3.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沙子被压扁后的变化和原因;4.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2. 实验表现:评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操作规范性、观察准确性和分析逻辑性等方面;3. 进修态度:评判学生在进修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六、延伸拓展:1. 继续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他物质进行压扁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被压扁后的变化;2.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沙子被压扁的原理和应用途景,如建筑工程中的土壤压实等;3.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利用被压扁的沙子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2. 学生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增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3.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绩反映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子在被压扁后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2.培育同砚的观察力和试验技能。
3.激发同砚对科学探究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被压扁的沙子有哪些特点。
2.压扁沙子后能否还原原来的外形。
3.探究沙子被压扁的原理。
三、教学筹办:1.教室桌上放置一块透亮的玻璃板。
2.筹办一些沙子和试验用的压力计。
3.筹办相应的试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块被压扁的沙子,引发同砚对试验的爱好。
2.试验过程:(1)将一块透亮的玻璃板放在桌上,用手把沙子匀称地撒在玻璃板上。
(2)用压力计压实沙子,观察沙子的变化。
(3)记录沙子被压扁后的特点,包括外形、大小、质地等。
(4)尝试还原被压扁的沙子,观察还原的效果。
3.谈论与总结:通过谈论,引导同砚总结沙子被压扁的原理和特点。
五、教学评判:1.观察记录表:同砚需按照试验要求,记录沙子在被压扁前后的变化。
2.试验报告:同砚需撰写试验报告,包括试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
六、拓展延伸:1.让同砚尝试用不同材料压实沙子,观察其效果。
2.探究沙子被压扁后能否恢还原状的原理。
七、实施建议:1.老师应在试验过程中准时指导同砚,引导其正确操作。
2.提倡同砚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试验与谈论。
通过本次试验,同砚将会对沙子在被压扁后的特性和变化有更深度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试验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期望本次作业设计方案能够援助同砚更好地理解和探究沙子这一自然物质的玄妙。
第二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次作业设计是针对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单元展开的。
同砚在进修生物多样性时,需要深度了解各种生物之间的干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因此,选择了以“被压扁的沙子”为主题,通过这一主题让同砚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挑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现状,精通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观点和保卫方法。
2. 能力目标:培育同砚的调研和分析能力,提高同砚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子的特性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讨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1.沙子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2.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实验和讨论,探讨如何防止沙子被压扁。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沙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实验的好奇心。
2.讲解:老师简要介绍沙子的特性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3.实验: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拿一块沙子,用不同的方式对沙子施加压力,观察沙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5.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珍爱环境,尊重自然。
四、作业设计:1.作业一: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的沙子或者沙土,写下观察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沙子容易被压扁。
2.作业二: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如何防止沙子被压扁,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3.作业三:让学生画一幅描绘沙子被压扁的图片,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想。
五、评判标准:1.作业一:观察结果准确,思考深刻,能够提出合理的诠释。
2.作业二:实验设计合理,步骤清晰,预期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3.作业三:画面生动,想法奇特,表达清晰。
六、扩展活动:1.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沙子实地考察,加深对沙子的了解。
2.邀请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介绍更多关于沙子的知识和珍爱方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沙子的特性和形成过程,还能够培养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珍爱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听取家长对沙子精神的看法,结合家庭成员的实际经历,共同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亲子作文。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与沙子相关的文章、书籍,如《沙子的故事》、《沙漠中的奇迹》等,并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6.情感教育,价值引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适时引导他们关注环保、生命等话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创新实践,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性学习,如查找更多关于沙子的资料,了解沙子的其他用途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反思总结,不断提高: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段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同学们,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玩耍时无意间发现了一颗被压扁的沙子。这颗沙子引发了他的思考,他想到了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也想到了沙子的坚韧与脆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被压扁的沙子》,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沙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4.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作业批改和反馈要及时,鼓励学生持续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沙子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沙子的特点,引发他们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逐步引导,深入理解: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通过提问“沙子为何被压扁?”“作者想通过沙子表达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深层含义。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被压扁的沙子》是一部描写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困境中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人生的坚韧与勇气。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培养其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思考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作业目标1. 理解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作业内容与要求1.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并撰写读后感;2. 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的人性与社会现实;3. 个人写作,撰写关于小说主题的论文。
四、作业流程1. 教师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周内阅读完备本《被压扁的沙子》,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800字;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人性、社会现实等,撰写小组讨论报告,包括小说中的相关片段、分析与讨论;3. 学生个人撰写主题论文,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逻辑周密,字数不少于1500字。
五、作业评判标准1. 读后感:内容奇特、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2. 小组讨论报告:主题突出、分析深入、结论合理、团队合作;3. 主题论文:观点奇特、论证充分、逻辑周密、语言精准。
六、作业效果评估1. 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小组讨论报告和主题论文,评估学生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2.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作业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被压扁的沙子》中的人性与社会现实,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受益,不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有思想、有见闻的人才。
《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
《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被压扁的沙子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1980年以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选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被压扁的沙子》是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
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探讨,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
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而又生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富有趣味性。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基本的说明文知识。
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和逻辑推理,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的科学世界充满兴趣,这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本文所说明的科学知识,即恐龙灭绝的原因。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所阐述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理解作者的科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从而理解文本内容。
2、讲授法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推理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导言:本次导学案主要盘绕《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展开,通过阅读理解、词语诠释、写作等多个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升语文能力。
一、课前准备1. 学生自主预习文章《被压扁的沙子》,了解文章大意和主题。
2. 准备好教室所需的教学工具和材料。
二、阅读理解1. 请学生独立阅读文章《被压扁的沙子》,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遇到了什么问题?(3)文章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主题?2. 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后汇总讨论结果。
三、词语诠释1. 教师给学生提供生词表,要求学生查阅词典诠释以下生词:(1)被压扁(2)无奈(3)挣扎2. 学生根据生词表的诠释,尝试用这些词语造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写作练习1. 要求学生就文章中的主题“坚持”展开写作,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坚持”的理解和看法。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不少于200字。
五、教室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评判,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2.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坚持”这一主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平时进修和生活中坚持不懈。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将自己的短文整理完善,准备下节课分享。
2. 学生再次阅读文章《被压扁的沙子》,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启迪,做好思考准备。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词汇运用和写作能力,加深对“坚持”这一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的进修中不息提升自己,坚持不懈,追求更好的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
重点
1、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谈及恐龙的灭绝,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
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简明精练,逻辑性强。
一、[名言积累]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二、[导入]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⑤坦普尔后来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1.找出第①段中与“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相照应的一个词_稀有__。
2.让生态学家觉得大颅榄与渡渡鸟确实有某种联系的根据是什么?(1)渡渡鸟从最后灭绝到现在的时间与13棵树树龄相同。
(2)渡渡鸟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
3.对大颅榄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拓展延伸
分组自由讨论:
1、“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2、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④坦普尔认为,渡渡鸟的灭绝是大颅榄目前濒于灭绝的原因。坦普尔发现,大颅榄的种子厚实坚硬。进行耐压实验,在590公斤的压力下还不破裂;而山核桃果实在50公斤的压力下就会破裂。种子外壳太厚太硬,种子不能吸收水分,胚芽不能冲破硬壳,当然就不能萌发成苗。渡渡鸟的砂囊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像一只白磨机,把大颅榄的种子外壳磨薄,使种子容易发芽。大颅榄正是靠渡渡鸟对种子的加工才得以传宗接代。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种子没有了磨薄处理者,因此就不能萌发了。正是这个原因,使大颅榄树越来越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
(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吗?
讨论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对比阅读
七、达标检测
1.根据拼音给多音字组词。
2.下列带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褶(zhě)皱劫(jié)难B.遗骸(hái)蟾蜍(chú)
C.两栖(qī)深渊(yuān)D.追溯(suó)衍(yǎn)射
3.下列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D)
A.流逝时间流逝流失水土流失B.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
C.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D.漂移大陆漂移飘逸白云飘逸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设计人
刘志渊
授课时间
序号
18(2)
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3.说说带点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①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答:“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的意思,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用在这个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②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科目
八年级语文(上)
课题《被压扁的沙子》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四、课堂探究
1、出示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A.大颅榄树的种子外壳太厚太硬。B.大颅榄树的种子不能吸取水分,自身无法发芽。C.大颅榄树的种子发芽成活率很低。D.能将大颅榄树的种子磨薄使其发芽的渡渡鸟灭绝了。
4.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种。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只写出两种即可)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三、[自主预习]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
②自然界不可能有不发芽的种子。大颅榄能结子却不发芽,那么这13棵树又从何而来呢?这个谜使科学家很伤脑筋。
③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偶然发现,毛里求斯的特有动物渡渡鸟的最后灭绝是1681年,离现在300多年,而这13棵树的年龄也是300多岁,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后来在毛里求斯又发现了渡渡鸟的残骸,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可见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看来大颅榄与渡渡鸟确实有着某种联系。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也许”是副词,有“或者”、“可能”的意思。用在这个句子里表示对恐龙灭绝的这种原因只是一种猜测,而不是结论,使表达极有分寸
4、课外阅读
①大颅榄是一种稀有树木,树高30米,寿命300年。大颅榄木质坚硬,树姿秀美,既可作建筑用材,也可作绿化树木。但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在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这种树虽然也结果实,果实里也有种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却看不到它发芽;人工精心培育,也依然未能使其发芽成苗。这13棵树现在的年龄已达300岁,可说是进入暮年了。如果它们寿终正寝,地球上就永远不会有大颅榄了。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