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201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被压扁的沙子》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被压扁的沙子》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是现代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短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阐述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与外星生命的关系,提出了“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独特观点。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这篇短文,让学生了解科幻作品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科幻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命起源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科普知识的普及。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科幻作品的表达技巧,培养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幻作品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科幻作品的表达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以课文为例,分析科幻作品的表达技巧。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幻作品的基本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科幻作品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疑问。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有哪些?作者是如何阐述地球生命起源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二、旧课导入《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三、质疑讨论出示问题: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
(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八下《被压扁的沙子》教材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是古老的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在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本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被压扁的沙子》与另一篇《恐龙无处不有》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加强。
学生须加强对说明文的研读,以便于形成对说明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说明文教学。
教学目标1.获取主要信息,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2.理请说明思路,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3.通过比对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
4.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比对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说明思路,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称霸地球多年的恐龙却在6500多年前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跟随阿西莫夫开展一场探究之旅。
二、学习任务一筛选信息,了解内容学生活动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文章的重要的信息1.什么是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吗?2.文中提到科学界对恐龙的灭绝有哪几种说法?3.斯石英有什么特性?4.作者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案名称:《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类型: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1.文章背景知识的讲解;
2.课文分析和阅读;
3.课文分析的问题讨论;
4.解读词语和句子;
5.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准备:
1.复印足够的课文材料;
2.准备相关问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5分钟)
第二步:课文分析和阅读(20分钟)
教师为学生分发课文材料,并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内容。
第三步:课文分析的问题讨论(15分钟)
教师在小黑板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
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3.你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解读词语和句子(20分钟)
教师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第五步:学生提问和讨论(20分钟)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互动和讨论。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在阅读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进步与不足。
教学延伸:。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课件播放视频:《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师:我们简单了解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后,内心是否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课文,都好像与恐龙有关,到底是不是都是在讲恐龙呢?亦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我们带着疑问请先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等。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2.知识链接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科普”即“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3.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骨骼.(ɡé)鸟臀.目(tún)俯.冲(fǔ)岛屿.(yǔ)深渊.(yuān)流逝.(shì)携.带(xié)两栖.(qī)覆.盖(fù)铱.(yī)潮汐.(xī)抵.达(dǐ)劫.难(jié)排斥.(chì)趋.势(qū)膨胀.(zhànɡ)追溯.(sù)衍.射(yǎn)二氧化硅.(ɡuī)(2)理解词意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前言】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幻小说在年轻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逐渐增加。
阿西莫夫是一位非常知名的科幻小说家,其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广泛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必须读懂一些阿西莫夫的作品,因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科幻素养。
本文的主旨是介绍《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技术进步与现实》和《关于未来》)的教学方法,以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篇文章。
【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文化之旅”单元进行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在本教案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下核心素养:1. 科技素养:学生可以了解到科技的历史,科技的现状以及科技的未来。
2. 阅读素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3. 文化素养: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且还能够了解到科幻小说在不同文化中的受欢迎程度。
【教学方法】1. 教前导入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翻阅课本和上网搜索来获得信息。
2. 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黑板来讲解文章。
对于每个段落,教师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1)什么是技术?技术的发展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2)作者认为技术革新会改变哪些方面?它会对人类有何影响?3)在“技术进步与现实”这篇文章中,阿西莫夫描绘了未来的图景;在“关于未来”这篇文章中,他又提到了一些新的观点。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篇文章的?3. 其他教学方案除了口头讲解和问题提问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和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及阅读课外读物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阅读关于科技的文章,并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个人看法。
【教学策略】1. 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第一篇《被压扁的沙子》优秀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2.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2. 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教学难点:品析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1课时)五、教具准备:PPT课件、微课、拓展阅读卷、彩喷贴纸、翻页笔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二)整体感知1.字词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
2.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讨论明确: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如地质学家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成果。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 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写作练习。
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文章内容、作者介绍、科学知识等相关资料。
2.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如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论文,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 准备写作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阿西莫夫,以及他的科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被压扁的沙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科学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如地质学家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成果。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包括《被压扁的沙子》和《自然选择》两篇短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分析两篇科幻小说,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科学知识来展现主题。
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科学知识的介绍,要求学生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小说,对于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可能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短文中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难点: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短文中的科学知识,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科学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参考。
2.准备短文的复印件,以便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科幻小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发短文的复印件,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针对短文中的科学知识,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5.拓展(10分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主题演讲,分享科幻小说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心得体会。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两篇短文:《倒退的进化》和《被削平的曲别针》。
这两篇短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探讨了科学领域中的趣味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2.针对难点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课堂上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阅读材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相关科学知识的资料和示例3.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趣味科学实验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标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
八年级统编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统编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褶皱”“劫难”“追溯”等重点字词。
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科学说明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展示恐龙化石或恐龙图片,提问学生:“恐龙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它们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大家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被压扁的沙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如“潮汐(xī)、铱(yī)、硅(guī)”等的读音和“致密、追溯”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探讨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提问学生: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段落层次。
明确:文章先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接着分析问题(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发现,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而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证明“撞击说”正确),最后得出结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
2.体会说明方法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
年级
八
学科
物理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吸引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师生讨论归纳: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教师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提问
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培养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理请思路
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能够把握作者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评价。
能够运用短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对科学文的欣赏能力,以及对科学文的写作技巧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把握作者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对作者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评价。
运用短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文本。
相关科学知识背景资料。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对阿西莫夫作品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起源和生命起源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并进行简要的笔记。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四、教师讲解(10分钟)1. 对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起源和生命起源有什么新的认识?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主备人:授课人:
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
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撞击引起的。
小结: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
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
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
作者经过
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说而不是火山说。
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
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
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
讨。
三、作业布置:请小组合作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恐
龙与生物学地理学之间的影响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目标1.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
2.掌握本文思维推理过程。
教学重点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思维推理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阿西莫夫提出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提出观点后,又用另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被压扁的沙子》。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自主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作业展示,督促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深入理解本文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斯石英的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这篇短文说明的层次怎样? 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又分四层。
第一层(第5、6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10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概括和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科学概念和理论;2.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2. 相关科学知识资料;3. 黑板或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科学知识;(2)提出本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4. 评价与反思:(1)引导学生评价课文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评价和反思。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总结和拓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的整体理解和主要观点的概括。
(3)作者的写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2)课文中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的运用。
(3)对作者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理解和运用。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讲解与互动:1. 讲解课文内容:(1)对课文《被压扁的沙子》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2)解释课文中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互动环节:(1)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与评估:1.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17部编版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铱(yī)潮汐(xī)
衍射(yăn)硅(guī)
追溯(sù)褶皱(zhězhòu)
劫难(jié)鸟臀目(tún)
二、读一读,记一记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识记字词
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整体感知
思考,表达
分析括号内补充文字的作用。
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用自己的方式总结
巩固提升
作业布置
请课后搜索恐龙灭绝的其他假说及证据。
板书
被压扁的沙子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个假说
分析问题:受到强烈撞击,斯石英才出现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精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特点,对比阅读,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暴王龙吃什么》
刚刚视频里出现的动物是就是曾经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的恐龙,他们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却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科学家们对此进行过无数猜想,今天我们到阿西莫夫的科学世界去看看他的观点吧。
思考作者观点,并找出证据
了解全文大意,了解作者观点及写作思路。
精读揣摩
一、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比较)
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表格教案(5页)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缘故。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缘故。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2、请看这两句话:(1)假如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一般沙子。
(2)假如在大约1000℃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一般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刻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五、拓展延伸:1、列举出你所明白的科学未解之谜。
2、说说你了解的某一科学领域的新发觉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的例子。
六、小结与作业:1、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仿照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仿照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
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能够带来视力的复原……留心观看生活,善于摸索,可能我们确实是小小科学家。
2、作业: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斯石英变为一般沙子的温度和时刻是估量出来的,依旧通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使用数字必须采纳通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数字的运用同样能够表达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1、镭等放射性元素的发觉促进放射医学的进展。
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形,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什么缘故。
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过、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201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2017年12月第1版 2018年12月第2次印刷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步骤及过程] 课前出示课题PPT
一、以复习旧知识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有》,这堂课我们要学习阿西莫夫的另一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
请据所学过知识回答:
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为什么放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跟恐龙有关。
《恐龙无处不有》是谈恐龙的事物说明文吗?不是,是通过恐龙从不同的角度谈“大陆飘移”的假说(板块构造理论)的事理说明文。
衔接语:我们将要学习的《被压扁的沙子》也不是一篇关于恐龙的事物说明文,而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二氧化硅在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以此来佐证外星的撞击导致恐龙的灭绝的事理说明文。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二、学习目标(见上表格)
三、检查字词预习
1. 彗星huì xīng:是明亮彗核周围通常包着的朦胧彗头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2. 潮汐cháo xī:海水受日、月等天体引力作用而发生的海水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3. 劫难jié nàn:灾难、灾祸。
4. 致密zhì mì:细致精密。
5. 陨石yǔn shí: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6. 追溯zhuī 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
7. 铱yī: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
8. 毫无疑问háo wú yí wèn:没有一点可疑的地方。
即非常明确、肯定。
四、整体感知:内容
标题“被压扁的沙子”即为本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说本文是以说明对象为题的。
从这里大家可以学到说明文的一种拟题方法:以说明对象为题。
(记课题处)标注17个自然段,听读课文,说说“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sio2处在超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
(记课题下)全文通过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成因、性质特点来证明恐龙的灭绝原因在于外星的撞击。
五、自读研究:推理
1.理一理自然段的段意。
明确自然段段意:(说明方法书间笔记)
1节: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2节:用引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撞击说”可能是造成恐龙在内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3节: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另一种引起恐龙灭绝的原因:火山说。
(此节与2节并列)4节:承上小结2-3节。
5节: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的意义。
6节:承上5节小结
7节:用引用的说明方法介绍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形成原因。
8节: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斯石英的性质特点:反弹非常缓慢。
9节: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金刚石的性质特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特点。
10节: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很快恢复为普通的沙子。
11节:说明斯石英产生的条件:强烈挤压。
12节: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斯石英产生的原因:撞击所致。
13节: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斯石英撞击所致,与火山无关。
14节:承上得出结论:与火山无关。
15-16节: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17节: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说明:先不要讲段层划分,可作些提示
2.这篇文章和前一篇短文一样,结构分成两大部分:(配图)
1—4//第一部分,提出恐龙灭绝问题,摆出两种理论:撞击说、火山说。
5-17//为第二部分,以斯石英为例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3.画一个简单的结构示意图展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记P36-37下)
提出恐龙灭绝问题,摆出两种理论(1-4由探究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
5-6
子形成原因及性质证明撞击说11-12 导致恐龙灭绝15-17
8-9 否定火山说13-14
本文通过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成因、性质特点来证明恐龙的灭绝原因在于外星的撞击。
六、随堂练习:思考探究三
这一篇文章与前文一样,在文中我们会发现用了不少括号,在括号里都有一些文字。
这些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以达到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
完成思考探究三2、3、4 三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答: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就语言而言体现了幽默的笔法。
三3.即非常纯的沙子。
答: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
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三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答: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幽默的笔法)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说明: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不同作用和含义。
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学完第二篇短文,我们会发现两篇课文同涉及恐龙灭绝这一现象,但探讨的角度却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完成本文的一个学习任务: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例:思考探究一
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材料),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
相似: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不同: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一个。
八、老师寄语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在探索奥秘过程中,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生物学)——地质学;《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愿同学们从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课后作业] 积累拓展五
示例: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然而,这些爬行动物却在 6500 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长期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 6500 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
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 7—10 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
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在久远年代形成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