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秋实。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该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掌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内容。

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各个单元和主题,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二、教学目标- 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想理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诗文赏析- 研究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 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歌和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古代诗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义2. 第二单元:现代诗歌的阅读与审美- 探讨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阅读并欣赏现代诗人的作品3. 第三单元:小说的研读与鉴赏-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阅读并解读经典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 第四单元:议论文的写作与阅读- 研究写作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 掌握分析和评价议论文的方法- 阅读并理解不同类型的议论文5.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与写作- 提倡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实践,进一步理解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活动、阅读指导、写作训练等- 评估方式:作业评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 课堂教具:投影仪、黑板、书籍、课件等- 外部资源:电子书、教育网站、相关视频等六、教学计划详细的教学计划请参考附件。

七、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文学素养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然而,仍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全面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八、附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学计划表3. 其他辅助材料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的概要,详细内容请参阅附件。

祝教学成功!。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篇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篇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__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__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师:另外还有些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是故乡明等。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打出相应的幻灯片)二、作者简介: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

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三、__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__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生:不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导学案(word版,1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导学案(word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必修二的内容来说,教学目标通常涵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
鉴赏、文言文的学习与翻译、写作技巧的提升等方面。

例如,若教学内容为《红楼梦》节选,教学目标应包括理解作品主题、人物性格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的把握等。

教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以《红楼梦》为例,教
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初步理解。

之后,教师可以深入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更为
全面的认识。

教案中还应包含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
学习等,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利用T
展示古文原文与现代文对照,辅以注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当然,教案还应该关注评价方式的设计。

传统的笔试评价固然重要,但课堂参与度、平时
作业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应当成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这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鼓励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努力。

一份好的教案还需要留有适当的弹性空间。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适时
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文学知识点特别感兴趣,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增加深入学习的机会。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套)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套)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修辞与修辞手法
课程目标
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和鉴赏篇章。

最终目标是能够在写作和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 修辞手法的分类和鉴赏
- 运用修辞手法的提高
教学难点
- 不同修辞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运用和解读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
- 个人或小组展示
- 篇章分析
教学过程
1. 了解修辞的基本知识
- 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文本,了解修辞的定义和分类。

2. 研究常见的修辞手法
- 同义反复
- 对比
- 排比
- 比喻
- 拟人
- 夸张
- 省略
- 等等
3. 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
- 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探讨其效果和意义。

4. 运用修辞手法
- 练在写作和阅读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和创作能力。

作业安排
1.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2. 根据所学修辞手法,设计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对修辞基本概念和常见手法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修辞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本课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其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本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效果更佳。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新词、文学常识、篇章结构等;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方式,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细节的深入理解和对文学手法的鉴赏。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或者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查阅生字新词,了解文学常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意图,相互交流和启发。

拓展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练习、影视欣赏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生成。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增强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写作、鉴赏等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
全册优质教案
1. 简介
本文档是针对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的全册优质教案的汇总。

2. 目标
通过这些优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教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3. 教案内容
下面是本文档包含的教案内容的简要概述:
第一单元《古诗两首》
- 教案1:课文导读,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和主题。

- 教案2: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 教案3:课文理解和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济南的冬天》
- 教案1:课文导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

- 教案2: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掌握故事的细节和主题。

- 教案3: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

第三单元《围城》
- 教案1:课文导读,解读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 教案2: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 教案3:阅读与写作,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并进行写作练。

...(以此类推,列出其他单元的教案)
4. 教案特点
本文档收集的优质教案具有以下特点:
- 简明扼要:教案内容精炼,帮助教师迅速理解教学重点。

- 富有创意:教案中融入了一些创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多样化训练:教案涵盖了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多个研究技能的训练。

5. 结语
通过使用这些优质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统编
人教版高中文学(必修第二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本文档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共3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共34页)

1.《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提高描写景物的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情感感知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发展团队协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所表达的含义,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课文学习,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包括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此景色的感受,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2.分析课文(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2)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荷塘与月色在文章中所代表的意象,以及它们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

(3)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景色与情感融为一体。

3.总结课文主题在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化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荷塘月色的美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这一景象。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适时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进行多项选择题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以“我身边的景色”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内容理解、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PPT演示文稿: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文章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案概述这套教案适用于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涵盖全册课文,共计15篇。

本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案目录1.窗2.烛光里的妈妈3.阅微草堂笔记一则4.善良5.红与黑6.边城7.荷塘月色8.故都的秋9.父亲的背影10.草房子11.风景这边独好12.孔乙己13.阿Q正传14.红楼梦15.鲁迅的呐喊1.《窗》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结尾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窗子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2)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窗子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烛光里的妈妈》教学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家人。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体会母爱的温暖。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结尾寓意。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

(2)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母爱故事。

(4)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阅微草堂笔记一则》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分析笔记的文学价值,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笔记中的古代文化。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阅微草堂笔记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课堂讲解:分析笔记的结构和内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看法。

(4)课后作业:选择一则古代笔记,进行阅读和分析。

4.《善良》教学目标:理解善良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 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廓”、“苍茫”、“挥斥方遒”等。 熟悉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
文学常识: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文化背景:挖掘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语言特色:分析作品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思想主题: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 完成情况,包括 质量、数量和完 成时间等方面
学习进步情况: 通过测试和考试 等方式,了解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进步情况
学习态度和习惯: 观察学生的学习 态度和习惯,如 是否按时完成作 业、是否认真听 讲等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 测试与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问 题,增强合作意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增 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 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 作业要求:独立完成,认真思考 作业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作业评价:及时批改,指出问题,给予建议
课堂参与度:观 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是否积 极参与讨论和回 答问题
小组讨论法的定 义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在语 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的教 学流程和实施步 骤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那么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假设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较。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模糊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其次首第三首虽然照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患病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说明白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由于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患病的打击是他生命永久不行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慨。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_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_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大全得语文者得中高考,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学好语文呢,下面是由本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5(25份) 人教课标版11

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5(25份) 人教课标版11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熟读课文。

.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习重点难点】.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掌握疑难句子的翻译预习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公元—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年(宋仁宗至和元年)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

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后洞为主的。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此)故其(指慧褒死后葬在这里)后名(命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句式:判断句)距其(慧空禅院)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为,是)华山之阳(山的南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句式:省略句,“仆”后省略“于”)其(指仆碑)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音谬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段) (2~3段) (4~6段) (7~10段) 四、讲读第一部分: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感受:自由——(苦闷)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教学步骤: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一)讲读第4小节: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板书]:田田(多)荷叶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象闪电(快)荷波动态美凝碧(色)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二)讲解第五节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板书]:(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二、作业: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第三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读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博喻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通感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三是叠字的运用。叠字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格式: ABAB、AABB、ABB、AAB、AA作用: 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 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C 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四、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故都的秋郁达夫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2、散文的一般鉴赏。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3、小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三、破题感知“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1、过渡: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明确: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2、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3、小结:概括得好。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板书:味) 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学生阅读圈点)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3、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5、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五、总结: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4、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三、形散神聚,景人合一——鉴赏1、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学生讨论、发言并具体谈意见。)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明确: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2、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学生讨论、发言)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掌握*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

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经》、《离骚》等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对仗等修辞手法。

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并翻译文言文段落。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技巧。

教学难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与现代语境下的解读。

文言文句式的复杂性与古汉语语法规则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本课的期待和兴趣。

提出问题:针对新课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解: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文学流派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内容梳理: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难点攻克:针对文言文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例句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问题。

总结提升: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出学生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方向。

巩固练习: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重点回顾:回顾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学案全集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受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3、字词积累读音:蓊蓊(wěng)点缀(zhuì)踱步(duó)袅娜(niǎo)霎时(shà)弥望(mí)斑驳(bān bó)渺茫(miǎo)倩影(qiàn)和谐(xié)琐屑(xiè)词义:幽僻:幽深僻静。

受用:享受。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倩影:美丽的影子。

倩,美丽。

一例:一律,一概。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敛裾;提一提衣裳。

裾,衣襟。

(二)挑战任务1、篇末注明创作时间是“1927年7月”,地点是“北京清华大学”,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怎样?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2、自读课文,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用舒缓的语调朗读并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三自主学习方案(一)方法导引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文意。

2、明确文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旨晓情。

(二)重点指津1、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2、《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色?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有没有发展变化?它与作品的景物描写是怎样交织、融合在一起的?4、《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5、举例分析本文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三)难点解读1、“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2、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3、《荷塘月色》最后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据蝉喜热的生活习性,蝉在清凉的夜晚是很少叫的,此处是否是朱先生的杜撰呢?(四)思维点击1、本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

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

“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

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3)安排顺序,合理自然。

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

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

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2、《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

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

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四反思与测评能级一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3、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8、对下列语句的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的烦乱;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B.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在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句话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并不割爱此句,是因为作者心中有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D.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句话在结构上照应前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在感情上,照应前边“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

9、《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能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水漈朱自清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jì)。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①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膌(jí,同“瘠”,瘦小)是一片飞烟而已。

②从前所谓的“雾谷”,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