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起源与发展
建筑行业预应力技术的历史概述
建筑行业预应力技术的历史概述预应力技术是建筑行业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建筑行业预应力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应用。
什么是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是通过施加预先设计好的拉力或压力在结构中的特定部位来改善结构的性能。
通过引入内部压力,预应力技术可以抵消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外部荷载,从而减轻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这种技术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延长结构的寿命并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预应力技术的历史发展预应力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最早出现在伦敦的一个轻便斜拉桥上。
但是,真正推动预应力技术发展的是法国工程师Eugene Freyssinet。
他在1928年首次提出了预应力概念,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20世纪40年代,预应力技术开始在实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战后重建时期,预应力技术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并成为重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预应力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开始在美国得到应用。
自那时以来,预应力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展,并涵盖了各种建筑结构形式和材料。
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应力技术应用示例:1.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技术常用于桥梁的建设中,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减少结构的变形。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够经受住长期的荷载和环境影响。
2.预应力混凝土建筑:在高层建筑和大型结构中,预应力技术可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预应力混凝土建筑能够提供更大的内部力和刚度,从而减少结构的应力。
3.预应力边坡和隧道:预应力技术可以用于边坡和隧道的加固和稳定。
通过施加预应力力量,可以提高边坡和隧道的抗滑稳定性,并减少地震等外部荷载的影响。
4.预应力混凝土地基:预应力技术可以用于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预应力施工技术培训
定期检查设备与设施
对施工设备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处 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的 安全事故。
D
环保措施
控制施工噪音
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降低施 工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减少粉尘排放
通过洒水、喷雾等措施,减少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排放。
合理利用资源
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利用材料 和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详细描述
在模拟预应力施工流程中,学员需要学习如 何设置预应力筋、张拉和锚固技术、灌浆工 艺等。通过实践操作,学员可以更好地掌握 预应力施工的要点和难点,提高实际操作能 力。同时,实践操作还可以帮助学员发现和 解决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预应
力施工技术的理解。
谢谢聆听
VS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预应力施工通常采用高强度钢绞 线作为预应力筋,通过张拉和锚固技术将 预应力传递到桥梁结构中。在施工前,需 要进行精确的力学分析和设计,确保预应 力的有效传递和结构的稳定性。
案例二:大跨度结构预应力施工
总结词
大跨度结构预应力施工主要应用于大型场馆 、会展中心等建筑,通过预应力技术实现大 跨度结构的自重减轻和跨度增加。
在高层建筑预应力施工中,通常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即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预留孔道,将预应力筋放入孔道中, 通过灌浆将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粘结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 高层建筑的延性和抗剪承载能力,增强其抗震性能。
实践操作:模拟预应力施工流程
总结词
实践操作是培训的重要环节,通过模拟预应 力施工流程,学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加深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灌浆机
用于制备和输送灌浆料,确保灌浆料 能够均匀、密实地填充空隙。
03 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
《预应力混凝土》ppt课件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桥梁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大跨度桥梁的建设需求将不断增加。预应力混凝 土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将在未来大跨度桥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超大跨度桥梁的建设、新型桥梁结构形 式的探索等。
海洋工程结构中应用现状及前景
现状
海洋工程结构长期处于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对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预应力混凝土在海洋 工程结构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海上风力发电基础、海洋石油平台、跨海大桥等。
发展历程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起源于法国,20世 纪初开始应用于桥梁建设,后逐渐扩 展到建筑、水利等领域,成为现代土 木工程的重要分支。
预应力原理及作用机制
原理
通过在混凝土受拉区预先施加压应力,使得混凝土在使用阶段产生拉应力时, 能够抵消或部分抵消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 能。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探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 在预应力混凝土工程设计、施工及运维中的应用及发展 趋势。
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提出通过改进设计方法、优化施 工工艺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 效率。
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预测未来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材 料的研发方向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补偿方法
为减小预应力损失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补偿措 施:增加张拉控制应力、采用低松弛钢绞线、加强锚固措施 、采用后张法施工等。同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对预 应力损失进行充分估计和合理控制。
02
材料与构件特性分析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特性
高强度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 、抗拉和抗折强度,能够满足 大跨度、重载等复杂结构的需
验收程序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结构需要精确的设计和施工控制,对技术和工人的要求较 高,否则可能会出现预应力损失、裂缝等问题。
成本较高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需要特殊的材料和设备,因此相对于普通混凝土 结构,其成本较高。
维护与修复困难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维护和修复比较困难,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未来发展
按使用功能分类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分为预应力 梁、板、柱、墙等多种形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和 工程需求。
02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材料与特性
预应力钢筋
01
02
03
种类
高强钢丝、钢绞线、热处 理钢筋等。
特性
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弹 性模量,能够承受较大的 预应力。
用途
作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 的主要受力元件,用于传 递和承载预应力。
等。
在交通工程中,预应力技术应用 于高速公路的桥梁、涵洞和隧道
等结构物。
在核电站、油罐、大型储液池等 领域,预应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凝土结构也得到
了广泛应用。
05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优缺点与未来发展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高承载力
改善结构性能
预应力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 压力。
智能化制造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制造将更加精 确和高效。
新材料的应用
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材料应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如碳纤维 复合材料、智能材料等,以提高结构的性能和耐久性。
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
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模拟和预测预应力结构的 性能,优化设计,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预应力的名词解释
预应力的名词解释预应力,是一种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质,指的是在荷载应用前对结构施加一定的拉力,使杆件内部发生压应变,从而产生一种内部反力,称为预应力。
一、预应力的发展历程预应力技术是为了解决结构材料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等问题而产生的。
20世纪初,约瑟夫·马克瑟尔在实验中发现了预应力这一概念,并提出弹性应变能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预应力技术开始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逐渐成为结构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二、预应力的作用原理预应力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施加拉力来改变结构材料的应力状态,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当预应力施加到结构材料时,可以使材料内部的微观裂纹闭合,提高材料的抗折和抗剪能力。
同时,预应力还可以改变材料的应变能分布,提高材料的刚度和稳定性。
三、预应力的分类预应力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预张预应力,另一种是压张预应力。
预张预应力是通过拉伸材料来施加预应力,以提高结构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而压张预应力则是通过压缩材料来施加预应力,通常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中。
预应力还可以根据施加力的方式进一步分类,如内力预应力、外力预应力等。
四、预应力的应用领域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大型桥梁、高层建筑、地铁隧道等重要工程中。
在大跨度桥梁中,预应力可以有效抵抗桥梁的自重和荷载,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在高层建筑中,预应力可以解决结构变形、挠度等问题,改善建筑物的整体性能。
在地铁隧道中,预应力可以减少地面沉降,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预应力的优点和挑战预应力技术具有许多优点,首先是能够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弥补材料自身的不足。
其次是能够减少结构的变形和振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此外,预应力还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风、抗震和抗冲击能力。
然而,预应力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施工难度较大,需要严格的施工工艺和设备。
其次是需要专业的设计和施工团队,以确保预应力的施工效果和结构安全。
此外,预应力技术还对施工周期和工程造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预应力起源于欧洲、法国的欧仁.弗莱西奈于1928年首次将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砼结构中,但这一技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大量的发展。
二战期间欧洲许多桥梁被毁,战后重建钢筋紧缺。
而预应力砼结构由于采用了高强材料,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与砼,再加上刚度大,耐久性等优点,在欧洲得到了推广与发展。
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预应力技术从工程应用开始至今仅半个多世纪,但是,由于它所特有的优点。
使其迅速发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应用数量日益增加。
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发展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高强超高强预应力筋的采用,精轧螺纹钢最大强度可达1570MPa。
而钢绞线在国内外工程中己普遍使用强度1860MPa的产品。
有些国家已在研制强度更高的预应力筋。
(二)、高效率的张拉锚固体系,预应力锚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己臻完善。
预应力施加方便、安全可靠、张拉力最大可达上千吨甚至更高锚固效率系数很高。
(三)、预应力施工工艺不断创新,归纳起来可由已下几个方面。
(1)、采用操作灵活安全可靠系列化的千斤顶使预应力张拉变得非常简单。
(2)、在后张法预应力筋的预留孔道中,采用高强度、高弹性橡胶抽拨捧和金属波纹管使曲线束、长束及密集束预留孔道变得方便可靠。
(3)、在后张法孔道灌浆中灌浆技术及灌浆材料机械设备有很大突破改进。
二次灌浆确保了孔道灌浆的密实性。
(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采用,使预应力筋可在工厂制作,不必在砼构件中预留孔道,可与普通钢筋一样直接埋入砼中。
大量地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结构的施工水平和施工进度。
此外,作为体外预应力配筋,即减少了摩擦损失,又减小了构件断面尺寸,比前者更加方便、经济。
(5)、未来的建筑和其他结构工程将要求高强、轻质、抗震耐火和耐腐蚀,而采用预应力砼最能满足这些要求。
因为它是两种高强材料的结合,因而能消除结构中的永久裂缝,加上大力釆用轻质砼将会使结构更轻、抗震性能更好,因此,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应力砼结构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的结构之一。
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
新型耐久性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等特点,能够显著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目前,高性 能混凝土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防腐涂层材料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问题,新型防腐涂层材料的研发为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这些材料能够有效阻止腐蚀介质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
施工质量。
成品检测与验收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 应进行全面的检测和验收,确保 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03
预应力混凝土的耐久性
耐久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耐久性定义
预应力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其在服役期间抵抗各种环境因素 和内部因素影响的能力,确保其结构性能和安全性能不随时 间而降低。
耐久性的重要性
耐久性评估的应用与实践
桥梁工程
对桥梁等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进行耐久性评估,确保其在使用 寿命期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筑工程
对建筑物中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进行耐久性评估,预防因耐久性 问题导致的结构失效。
隧道工程
对隧道等地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进行耐久性评估,确保其在使用 寿命期间的可靠性。
05
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 研究与发展
04
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 监测与评估
耐久性监测的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长期监测
通过长期对预应力混凝土 结构进行监测,收集数据, 分析其线等无 损检测技术对混凝土内部 进行检测,评估其损伤程 度。
半损伤检测
在混凝土结构表面进行局 部破损,通过观察破损部 位的变化来评估结构的耐 久性。
预应力混凝土、耐久 性
目录
• 预应力混凝土概述 • 预应力混凝土的制造与施工 • 预应力混凝土的耐久性 • 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监测与评估 • 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与发展
研究国内外预应力技术发展的文献
研究国内外预应力技术发展的文献
预应力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构件中施加预先确定的预应力,使其在使用条件下能够承受更大荷载的技术。
该技术在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预应力技术的发展状况,我们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国外预应力技术发展
在国外,预应力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的建筑师们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预应力技术来加强混凝土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预应力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预应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为世界范围内的预应力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外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预应力钢筋的质量、强度和耐久性得到了大幅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如采用后张拉和预应力锚具技术等;预应力构件在抗震、防火等方面的性能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国内预应力技术发展
在国内,预应力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得到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预应力技术在建筑、桥梁、隧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国内预应力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预应力钢筋的生产、质量和强度有一定差距,大部分场地暴露情
况下使用,易受到腐蚀和锈蚀;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相对落后,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预应力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工程中未能充分发挥预应力技术的优势。
总体来说,国内外预应力技术的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国外预应力技术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预应力技术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预应力发展现状
预应力发展现状预应力是指在预先施加应力的情况下,将结构构件整体或局部地使之产生预定的初始应力状态。
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域,包括桥梁、楼房、地基、坝体等。
预应力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刚度、耐久性和抗震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预应力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目前,预应力技术已经成为各种大型工程的常见施工技术。
在桥梁领域,预应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梁体、框架、索塔等构件的施工中。
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桥梁的变形,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此外,预应力技术还可以减少桥梁的施工时间,提高工程效率。
在楼房建设中,预应力技术被用于地下室、楼板、柱子等构件的施工中。
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增强楼房的整体稳定性,提高楼房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此外,预应力技术还可以实现楼房的大跨度设计,增加楼房的空间利用率。
在地基工程中,预应力技术被用于地基的加固和土层的加固中。
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使地基变得更加坚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此外,预应力技术还可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的沉降。
在坝体工程中,预应力技术被用于大坝的建设和修复中。
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增强大坝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大坝的抗震能力和抗风能力。
此外,预应力技术还可以减少大坝的渗漏,提高大坝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预应力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预应力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工程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预应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促进工程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述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述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述简介: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结构材料,通过对混凝土施加预先施加的拉力,将混凝土中的应力降低到靠近或低于零的状态,以提高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它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有广泛应用,并且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1. 发展历程1.1 早期应用:起源于法国,最早应用于桥梁和建筑物的构造中。
1.2 技术革新:在20世纪初,预应力混凝土的技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进,包括钢绞线的引入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制造方法的改进。
1.3 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开始应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中,提高了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1.4 超高层建筑的突破:随着预应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超高层建筑开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如华人大厦和迪拜塔等。
2. 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2.1 预应力钢筋的制作:预应力钢筋通过在工厂进行拉拔成型,保证了其质量和性能。
2.2 预应力构件的制造:预应力构件通过预埋钢筋或张拉钢绞线,并注入混凝土进行制造。
具体的制造过程包括模板制作、张拉钢筋或钢绞线、注浆、养护等。
2.3 锚具系统的设计与施工:预应力构件的锚具系统起到固定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的作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锚具的强度和稳定性。
3. 预应力混凝土的优势3.1 承载能力提高:预应力混凝土通过在施工过程中施加预先拉力,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
3.2 抗裂性能优良:预应力混凝土由于内部受到预拉力的作用,能够减小混凝土的应力,提高其抗裂性能。
3.3 灵活性: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过程能够根据工程需求进行调整,提高了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4 节约材料: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以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降低工程成本。
附件:1. 实验数据表格2. 施工工艺流程图3. 结构设计图纸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法:一种施工方法,通过施加预先拉力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
2. 预应力钢筋: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的钢筋,通过拉拔成型制作。
锚具预应力
锚具预应力锚具预应力是一种常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混凝土构件中引入预应力,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同时还能降低结构的自重,减小裂缝的产生,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本文将介绍锚具预应力的概念、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锚具预应力是利用预应力钢筋或钢束施加在混凝土构件上的预应力,通过锚固装置将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到混凝土中,使混凝土受到拉力,从而增加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锚具预应力的原理是利用预应力钢筋的弹性回缩和混凝土的收缩来产生内应力,使混凝土构件在受力状态下具有一定的预应力,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在实际工程中,锚具预应力广泛应用于桥梁、楼板、梁柱等混凝土结构中。
通过在混凝土构件中设置预应力钢筋,并利用锚固装置固定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减小结构变形,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特别是在大跨度桥梁、高层建筑等工程中,锚具预应力技术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锚具预应力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锚具预应力技术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环保化。
例如,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测混凝土结构的应力、变形等参数,实现对结构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替代传统的预应力钢筋,降低建筑工程的能耗和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锚具预应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工程技术,在提高结构安全性、减轻结构自重、延长结构使用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锚具预应力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建筑工程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相信在未来的建筑领域,锚具预应力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美观、环保的建筑环境。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源与发展2008年学习心得体会——余义柏预应力混凝土起源于欧洲、法国的欧仁.弗莱西奈于1928年首次将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但这一技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大量的发展。
二战期间欧洲许多桥梁被毁,战后重建钢筋紧缺。
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于采用了高强材料,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与混凝土,再加上刚度大,耐久性等优点,在欧洲得到了推广与发展。
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预应力技术从工程应用开始至今仅半个多世纪,但是,由于它所特有的优点。
使其迅速发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应用数量日益增加。
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发展主要可概括为三大方面。
(一)、高强超高强预应力筋的采用,精轧螺纹钢最大强度可达1570MPa。
而钢绞线在国内外工程中己普遍使用强度1860MPa的产品。
有些国家已在研制强度更高的预应力筋。
(二)、高效率的张拉锚固体系,预应力锚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己臻完善。
预应力施加方便、安全可靠、张拉力最大可达上千吨甚至更高,锚固效率系数很高。
(三)、预应力施工工艺不断创新,归纳起来可由已下几个方面。
(1)、采用操作灵活安全可靠系列化的千斤顶使预应力张拉变得非常简单。
(2)、在后张法预应力筋的预留孔道中,采用高强度、高弹性橡胶抽拨捧和金属波纹管使曲线束、长束及密集束预留孔道变得方便可靠。
(3)、在后张法孔道灌浆中灌浆技术及灌浆材料机械设备有很大突破改进。
二次灌浆确保了孔道灌浆的密实性。
(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采用,使预应力筋可在工厂制作,不必在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可与普通钢筋一样直接埋入砼中。
大量地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结构的施工水平和施工进度。
此外,作为体外预应力配筋,即减少了摩擦损失,又减小了构件断面尺寸,比前者更加方便、经济。
(5)、未来的建筑和其他结构工程将要求高强、轻质、抗震耐火和耐腐蚀,而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最能满足这些要求。
因为它是两种高强材料的结合,因而能消除结构中的永久裂缝,加上大力釆用轻质混凝土将会使结构更轻、抗震性能更好,因此,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的结构之一。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预应力起源于欧洲、法国的欧仁.弗莱西奈于1928年首次将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砼结构中,但这一技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战期间欧洲许多桥梁被毁,战后重建钢筋紧缺。
而预应力砼结构由于采用了高强材料,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与砼,再加上刚度大,耐久性等优点,在欧洲得到了推广与发展。
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预应力技术从工程应用开始至今仅半个多世纪,但是,由于它所特有的优点。
使其迅速发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应用数量日益增加。
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发展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高强超高强预应力筋的采用,精轧螺纹钢最大强度可达1570MPa。
而钢绞线在国内外工程中己普遍使用强度1860MPa的产品。
有些国家已在研制强度更高的预应力筋。
(二)、高效率的张拉锚固体系,预应力锚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己臻完善。
预应力施加方便、安全可靠、张拉力最大可达上千吨甚至更高锚固效率系数很高。
(三)、预应力施工工艺不断创新,归纳起来可由已下几个方面。
(1)、采用操作灵活安全可靠系列化的千斤顶使预应力张拉变得非常简单。
(2)、在后张法预应力筋的预留孔道中,采用高强度、高弹性橡胶抽拨捧和金属波纹管使曲线束、长束及密集束预留孔道变得方便可靠。
(3)、在后张法孔道灌浆中灌浆技术及灌浆材料机械设备有很大突破改进。
二次灌浆确保了孔道灌浆的密实性。
(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采用,使预应力筋可在工厂制作,不必在砼构件中预留孔道,可与普通钢筋一样直接埋入砼中。
大量地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结构的施工水平和施工进度。
此外,作为体外预应力配筋,即减少了摩擦损失,又减小了构件断面尺寸,比前者更加方便、经济。
(5)、未来的建筑和其他结构工程将要求高强、轻质、抗震耐火和耐腐蚀,而采用预应力砼最能满足这些要求。
因为它是两种高强材料的结合,因而能消除结构中的永久裂缝,加上大力釆用轻质砼将会使结构更轻、抗震性能更好,因此,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应力砼结构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的结构之一。
什么是预应力
在结构承受外荷载之前,预先对去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拉区施加压应力,以改善结构使用的性能的结构型式称之为预应力结构。
如木桶,在还没装水之前采用铁箍或竹箍套紧桶壁,边对木桶壁产生一个环向的压应力,若施加的压应力超过水压力引起的拉应力,木桶就不会开裂漏水。
在圆形水池上作用预应力就象木桶加箍一样。
同样,在受弯构件的荷载加上去之前给构件施加预应力就会产生一个和与荷载作用产生的变形相反的变形,荷载要构件沿他作用方向发生变形之前必须最先把这个与荷载相反的变形抵消,才能继续使构件沿荷载方向发生变形。
这样,预应力就象给构件多施加了一道防护一样。
一、我国预应力砼技术发展历史回顾(一)房屋建筑中的预应力砼技术发展历史五十年代初,大量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需要兴建,而结构材料,特别是型钢和木材奇缺,由于难以解决厂房钢结构屋盖与钢吊车梁的型钢用料,迫切需要改用预应力混凝土来代替。
按照预应力经典理论,生产预应力混凝土必须要用高强钢材(钢丝和钢筋)和高强混凝土,要用专门的张拉千斤顶、锚夹具及其配套的专用机械与零部件,而在我国当年除书本知识外,真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
要从国外进口,既缺外汇,又受帝国主义封锁,而苏联当时也刚刚起步,在人力物力上无力对我援助。
在这一艰难时刻,原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前身)接受了国家计委的任务,沿着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走不同于国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强钢材预应力的发展道路,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的研究。
从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我国房屋结构中开发研制了一整套预制预应力砼构件技术,如屋面梁、屋架、吊车梁、大型屋面板、空心楼板等,其中预应力空心板年产量达一千万立方米以上。
这一时期的预应力技术特点是采用中、低强预应力钢材,采用中国特色的预应力砼张拉锚固工艺技术。
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房屋建筑中预应力砼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其显著特点是采用高强预应力砼钢材及相应工艺技术,对整体结构施加预应力,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预应力锚索技术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2X-01-04
目录
• 预应力锚索技术概述 •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原理与设计 • 预应力锚索的施工工艺 •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应用案例
01
预应力锚索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
特点
预应力锚索技术是一种将拉索作为受拉构件,利用高强度钢材和防腐 保护技术,通过预应力施加,实现固定和连接的结构加固技术。
建筑发展。
05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应用案 例
边坡加固工程
总结词
边坡加固工程是预应力锚索技术最常见的应用领域,通过施 加预应力,提高边坡岩土体的稳定性,防止滑坡和坍塌等灾 害发生。
详细描述
在边坡加固工程中,预应力锚索技术通过将锚索锚固在稳定 的岩土层中,对边坡施加预应力,提高边坡岩土体的抗剪强 度和整体稳定性。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滑坡和坍塌等地质 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挑战
01
02
03
04
设计难度大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设计需要考 虑地质、结构、材料等多方面
因素,设计难度较大。
施工质量要求高
预应力锚索施工对质量要求较 高,施工质量不稳定会影响锚
索的承载能力。
长期性能难以保证
预应力锚索长期受环境因素影 响,其性能衰减和耐久性难以
保证。
成本较高
预应力锚索材料和施工成本相 对较高,增加了工程总造价。
创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智 能监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应力 锚索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02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原理与 设计
预应力锚索的工作原理
预应力—搜狗百科
预应力—搜狗百科体外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体外预应力砼结构有很多优点,预应力筋套管布置简单,调整容易,简化了后张法的操作程序,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同时由于预应力筋布置于腹板外面,使得浇注砼方便;由于预应力筋的位置,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摩擦损失且更换预应力筋方便易行。
但目前国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对于体外预应力筋的受力性能研究不多,因此为了使得体外预应力技术得到更大的使用,有必要对这一结构形式进行研究。
体外和体内预应力结构在结构构造上的根本区别就是预应力筋位于混凝土结构的外部,仅在锚固及转向块处可能与结构相连,因此,体外索的应力是由结构的整体变形所决定的;而在体内有粘结预应力结构中,力筋位于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与结构完全粘结,在任意截面处都与结构变形协调,因此力筋的应力是与某个混凝土截面息息相关的。
传统上来说,体内预应力筋是不被看作一个单独构件的。
而体外筋在混凝土体外,自然成为一个相对于组成结构整体的单独构件,其较体内筋要重要许多。
所以在承受动力荷载的体外预应力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体外筋与结构是独立振动的,应防止二者共振,而且当体外预应力筋在动力荷载(如车辆等)作用下发生共振时,就易发生锚具的疲劳破坏和转向构件处的预应力筋的弯折疲劳破坏。
在地震区时设计还必须考虑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某桥体外预应力的布置形式。
计算特点1、截面计算和预应力损失计算体外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截面变形不协调,在应力计算中不能将体外预应力钢束面积计入换算截面的特征。
由于管道在结构体外,直线段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摩阻损失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曲线段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摩擦系数与采用的体外预应力钢束类型有关。
由于截面变形造成的预应力损失需根据体外预应力体系与结构的粘结关系来计算。
这部分包括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和混凝土徐变、收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若体外预应力钢束为无粘结形式,则这部分损失计算与锚固点间相对位移差有关。
预应力起源与发展
林同炎生平简介
导师茅以升与林同炎夫妇合影
林同炎生平简介
主要荣誉: 林同炎教授一生获得百余项奖状: 1956年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 惠灵顿奖状 1966年 授予“贺瓦德”金质奖 章 1970年该奖更名为“林同炎” 奖 1974年国际预应力协会颁发 “弗莱西奈”奖章 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的最高奖 状——“柏克利奖”和“终身荣 誉教授”称号
我国预应力技术的发展
应用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 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在技术上进入了比较成熟 的阶段 此项功劳要归功于一个人:
林同炎
林同炎生平简介
林同炎(1912.11~2003.11 ) 原名:林同棪[yǎn] 福州人 1926年 考入当时的最高工程学 府——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 交通大学) 1933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国 1946-197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 柏克利分校教授 第一位亚裔美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同炎公司作品选
咏南宁桥(蝴蝶拱)
林同炎事业篇
林同炎事业篇
1972年中美洲大地震 尼加拉瓜首都的马拉瓜 18层银行大厦在地震中安 然无恙,鹤立鸡群,而马 拉瓜市区万座以上高楼尽 悉震毁。 旧金山地下展览厅.地震 时期成为许多市民的“避 难所”
林同炎公司作品选
哥斯达黎加跨越深谷的倒挂式悬索桥
梁)
林同炎事业篇
林同炎在研究工作中常常会有创新之 举,然而这些创新有时要违反规范和 打破规范。规范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制 定的,是进行设计、施工的重要参照 依据。 林同炎认为:规范并不是枷锁,不是 不可以改变的禁地,更不是工程师的 保护伞。在林教授所著《预应力混凝 土结构设计》一书扉页上写的是: “此书献给不盲从规范而寻求利用自 然规律的工程师”。在美国,突破规 范是允许的,但也不那么简单。
预应力锚索的发展历史
预应力锚索的发展历史
预应力锚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阿尔及利亚的舍尔法坝采用了预应力锚杆加固技术,取得了成功。
从那时起,预应力锚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
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锚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加固理论、设计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增多,人们对锚索技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我国对锚索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70年代开始逐步应用于水电、国防、矿山等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预应力锚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用于建筑和加固各种工程,还用于大型地下洞室的围岩加固、大型弧门闸墩加固、坝基加固等各种建筑物的维护和补强。
目前,预应力锚索的结构类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越来越先进。
单根预应力锚杆施加的锚固力已达13000kN。
在我国,1989年成功地应用了6000kN级预应力锚杆加固了丰满水电站的51坝段的坝基,预应力锚杆长度达到了61.2m。
此后,龙羊水电站又采用了10000kN级预应力锚杆实施了对左岸边坡的加固。
总的来说,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预应力锚索技术有望继续发展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预应力技术的发展
应用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 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在技术上进入了比较成熟 的阶段 此项功劳要归功于一个人:
林同炎
林同炎生平简介
林同炎(1912.11~2003.11 ) 原名:林同棪[yǎn] 福州人 1926年 考入当时的最高工程学 府——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 交通大学) 1933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国 1946-197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 柏克利分校教授 第一位亚裔美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同炎生平简介
导师茅以升与林同炎夫妇合影
林同炎生平简介
主要荣誉: 林同炎教授一生获得百余项奖状: 1956年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 惠灵顿奖状 1966年 授予“贺瓦德”金质奖 章 1970年该奖更名为“林同炎” 奖 1974年国际预应力协会颁发 “弗莱西奈”奖章 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的最高奖 状——“柏克利奖”和“终身荣 誉教授”称号
林同炎事业篇
林同炎在研究工作中常常会有创新之 举,然而这些创新有时要违反规范和 打破规范。规范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制 定的,是进行设计、施工的重要参照 依据。 林同炎认为:规范并不是枷锁,不是 不可以改变的禁地,更不是工程师的 保护伞。在林教授所著《预应力混凝 土结构设计》一书扉页上写的是: “此书献给不盲从规范而寻求利用自 然规律的工程师”。在美国,突破规 范是允许的,但也不那么简单。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的起源
首次提出将预应力应用在混凝土结构中 1886年 美国工程师P.H.杰克逊 未能推广应用的原因: 1、对预应力的原理认识不清 2、高强度材料加工业技术不成熟 3、预应力施加、锚固技术不完善
预应力的起源
首次提出预应力结构必须采用高强材料 20世纪20年代后期 法国工程师欧仁· 弗莱西奈 (预应力之父) 研究了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与预应力损失的 关系 使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和越(蝴蝶拱)
林同炎事业篇
林同炎事业篇
1972年中美洲大地震 尼加拉瓜首都的马拉瓜 18层银行大厦在地震中安 然无恙,鹤立鸡群,而马 拉瓜市区万座以上高楼尽 悉震毁。 旧金山地下展览厅.地震 时期成为许多市民的“避 难所”
林同炎公司作品选
哥斯达黎加跨越深谷的倒挂式悬索桥
林同炎公司作品选
重庆单索面斜塔斜弯桥(大跨异形桥梁)
林同炎生平简介
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的首 届OPAL奖,由里根总统颁奖 1999年被美国建筑工程界最权 威杂志《工程新闻录》选为 125年来最有贡献人物
2000年获美国工程师学会设计 类“杰出工程与领袖奖”
林同炎事业篇
1954年在美国创办林同炎工程 事务所,后扩大为林同炎国际 顾问公司。 1992年他脱离各海外公司,成 立林同炎中国公司,专门从事 中国大陆的建设项目,包括工 程的咨询、计划、设计、施工、 管理等工作。在中国大陆与铁 道部合作成立北京林同炎咨询 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上 海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