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起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同炎生平简介
导师茅以升与林同炎夫妇合影
Fra Baidu bibliotek
林同炎生平简介
主要荣誉: 林同炎教授一生获得百余项奖状: 1956年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 惠灵顿奖状 1966年 授予“贺瓦德”金质奖 章 1970年该奖更名为“林同炎” 奖 1974年国际预应力协会颁发 “弗莱西奈”奖章 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的最高奖 状——“柏克利奖”和“终身荣 誉教授”称号
我国预应力技术的发展
应用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 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在技术上进入了比较成熟 的阶段 此项功劳要归功于一个人:
林同炎
林同炎生平简介
林同炎(1912.11~2003.11 ) 原名:林同棪[yǎn] 福州人 1926年 考入当时的最高工程学 府——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 交通大学) 1933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国 1946-197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 柏克利分校教授 第一位亚裔美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同炎事业篇
林同炎在研究工作中常常会有创新之 举,然而这些创新有时要违反规范和 打破规范。规范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制 定的,是进行设计、施工的重要参照 依据。 林同炎认为:规范并不是枷锁,不是 不可以改变的禁地,更不是工程师的 保护伞。在林教授所著《预应力混凝 土结构设计》一书扉页上写的是: “此书献给不盲从规范而寻求利用自 然规律的工程师”。在美国,突破规 范是允许的,但也不那么简单。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的起源
首次提出将预应力应用在混凝土结构中 1886年 美国工程师P.H.杰克逊 未能推广应用的原因: 1、对预应力的原理认识不清 2、高强度材料加工业技术不成熟 3、预应力施加、锚固技术不完善
预应力的起源
首次提出预应力结构必须采用高强材料 20世纪20年代后期 法国工程师欧仁· 弗莱西奈 (预应力之父) 研究了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与预应力损失的 关系 使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和越 来越广泛的应用
林同炎事业篇
林同炎事业篇
1972年中美洲大地震 尼加拉瓜首都的马拉瓜 18层银行大厦在地震中安 然无恙,鹤立鸡群,而马 拉瓜市区万座以上高楼尽 悉震毁。 旧金山地下展览厅.地震 时期成为许多市民的“避 难所”
林同炎公司作品选
哥斯达黎加跨越深谷的倒挂式悬索桥
林同炎公司作品选
重庆单索面斜塔斜弯桥(大跨异形桥梁)
林同炎公司作品选
咏南宁桥(蝴蝶拱)
林同炎生平简介
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的首 届OPAL奖,由里根总统颁奖 1999年被美国建筑工程界最权 威杂志《工程新闻录》选为 125年来最有贡献人物
2000年获美国工程师学会设计 类“杰出工程与领袖奖”
林同炎事业篇
1954年在美国创办林同炎工程 事务所,后扩大为林同炎国际 顾问公司。 1992年他脱离各海外公司,成 立林同炎中国公司,专门从事 中国大陆的建设项目,包括工 程的咨询、计划、设计、施工、 管理等工作。在中国大陆与铁 道部合作成立北京林同炎咨询 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上 海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 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