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回忆录——披露外交秘密
李肇星的外交幽默_名人故事
李肇星的外交幽默2007年4月,被人们称为平民外交家、诗人外交家的李肇星,在叱咤国际风云四十多年之后,终于从中国外交部部长的工作岗位上卸任下来。
从此,他将不再主持我们的外交工作,但是他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幽默机智的外交风采却一直留在大家心中。
李肇星出生于平民家庭,生性朴实,平易近人。
他热爱诗歌创作,是一位激扬、豪放、热情的诗人,曾出版过两本诗集,他在平时的言语之中也充满着诗意,由他作词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歌曲,已被众人所传唱;他热爱祖国,幽默睿智,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他具备了一个完美的外交家所必须具备的所有性格优点:他自信坚强、谦和大度、才情横溢、铁骨柔情、爱国忧民……但是,最令人拍手称快的却是他的桀骜不逊和幽默风趣。
李肇星不是那种官模子刻出来、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高官,他言语幽默犀利,被大家誉为“铁嘴钢牙”,直爽的他也从来不掩饰其风趣幽默、桀骜不逊的个性。
因此为大家留下了许多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1、健康人该住哪里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媒体,特别是那些西方记者的关注。
在1989年8月31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当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的李肇星首先辟谣,“邓小平先生的身体很好。
最近有些报纸报道的情况与此相反,是无中生有。
”“邓小平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拥有这么良好的健康状况?”一位德国记者的提问话里有话。
“一个具有普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哪里。
”李肇星首先用反诘击破了对方的防线,然后又是一个轻松、幽默的调侃:“我不知道您在身体好的时候是否住在医院里?”台下顿时响起一片笑声。
2、中国的外交政策1993年,当李肇星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时,美国的常驻联合国代表是奥尔布赖特(后来任美国国务卿)。
两人曾有过一次精彩的交锋:“中国的外交政策到底是什么?您能不能用最短语言给我作一个描述?”奥尔布赖特问李肇星。
李肇星反诘道:“您能不能用最短的文字来给我描绘一下美国的外交政策?”奥尔布赖特回答:“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两个词:领导和伙伴(LeadshipandPartnership)”李肇星听罢,当即对应道:“中国的外交政策概括起来也是两个词:和平和独立自主(PeaceandIndependence)”。
鸽心鹰爪的外交家:李肇星
鸽心鹰爪的外交家:李肇星作者:张晓霞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8年第04期2001年1月2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李肇星任期的最后一天。
这天晚上,中国大使馆举行了一个虽说小型,但的确是颇为亲密的招待会。
李大使将在这里与华盛顿的朋友们告别。
也是这一天的早些时候,华盛顿市长威廉斯颁布文告,宣布1月29日为华盛顿市的“李肇星日”,借以表彰他任美国大使3年来的卓越贡献。
参加者包括布什政府的劳工部长赵小兰、交通部长峰田、参议员史蒂文森、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在内的一大批华府政界人士。
那首深情的歌幽幽地响起来:《肯塔基,我的故乡》。
唱歌的是市长的母亲和李肇星夫妇。
人们在轻轻地应和着,轻轻地拥抱,为朋友送行。
这是个深情的时刻,61岁的李肇星微笑着,向大家频频举杯。
他说:“不管是欢愉的时刻,还是艰难的时刻。
我知道我在华盛顿有朋友。
”这或许并不完全是外交辞令。
中美关系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微妙、最复杂,同时也是最易影响国际关系未来格局的那种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之一。
李肇星不论是作为外交部发言人、驻联合国大使、主管美洲大洋洲事务的副外长,还是驻美国大使,十几年来,一直在中美关系的第一线,他既是近年来中美外交的策划者之一,又是主要的执行者。
在美国各界,他交了许多朋友。
李肇星在不同的美国人眼里,有两种形象:一种是热情儒雅的、具有文人倾向的外交官;另一种则是咄咄逼人、不肯退让半步的斗士。
从1985年李肇星任外交部发言人开始,他可谓步步稳健,深得高层信任。
他是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外交部发言人,他是有史以来驻外大使中惟一的一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又是中美建交以来最年轻的驻美国大使。
农家少年的文学梦李肇星1940年出生在山东胶南县(现为胶南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在如诗如画的年纪里,李肇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梦想,他想写书,当记者,当诗人。
李肇星俨然是一位虔诚的文学少年。
1959年夏,苦读寒窗十载的李肇星高中毕业,遗憾的是,他的文学梦恰恰在此时被无情地击碎。
“诗人外交家”
“诗人外交家”作者:余平来源:《七彩语文·中高年级》2009年第22期人物名片他,是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中唯一的一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他,曾是中美建交以来最年轻的驻美大使,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他,有着诗人的气质,有很多有趣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被人称作“诗人外交家”。
他,就是李肇星爷爷。
精彩故事一、农家少年的文学梦李肇星1940年生于山东省胶南县(现为胶南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青春年少,诗样年华,李肇星同大多数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梦想,他想写书、当记者、当诗人,俨然一位虔诚的文学少年。
1959年,数年寒窗苦读的李肇星高中毕业,报考的学校是享有盛名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是李肇星填报的第一志愿,西语系英语专业则为第二志愿。
北大却只以他的第二志愿录取了他,这一让他当时颇感失落的“误会”,倒成就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
临近毕业时,李肇星已能相当轻松地观看用古典英语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这通常是英语专家一级人员才具备的水准。
1964年,李肇星被分配到外交部。
这时候他才注意到,原来许国璋教授的门下,大使级的学生就有十几位。
李肇星是命中注定要吃“外交饭”的。
尽管他成为许教授常常赞不绝口的得意门生,但李肇星的文学梦并没有结束。
他疯狂地写诗,诗文四处发表,甚至上了《人民日报》。
莎士比亚戏剧等课程,也使他受到了外国文学的熏陶。
这个爱好,为他今后的诗意外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永怀“青春中国”“万千佳丽中,唯有你不施脂粉。
一片纯情,光彩照人……你是青春。
百十山岳间,唯有你天开地阔。
平等中寻觅挚友,以诚实营造自我……你是中国!”这是李肇星在国外思念祖国时写下的一首深情的诗,诗的标题就叫“青春中国”。
这也是他外交生涯中广觅知己、以诚待人的真实写照。
李肇星离任时,纽约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
会上,他动情地说:“听不够,唐人街的乡音。
我会永远鼎力为祖国效劳,为各位侨胞、朋友服务。
“铁嘴外长”李肇星:用强硬和忠诚,捍卫国家利益
“铁嘴外长”李肇星:用强硬和忠诚,捍卫国家利益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3期作为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被称为“铁嘴外长”,更被外媒称为“强硬派”,在面对国家利益、国家主权问题时多次强硬回应,甚至还让克林顿白纸黑字向中国道歉、怒斥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美国记者上了李肇星的当1985年,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登场。
此后,他先后出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驻联合国大使、外交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2013年3月,李肇星退休。
李肇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除了与美国政府打交道,还经常就台湾问题做美国民众的工作。
一天下午,李肇星来到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向出席美国全国记者年会的媒体“大腕”发表演讲。
一位记者问:“我们也十分关注台湾海峡两岸的局势,希望两岸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但大陆方面在台湾对面部署了数百枚导弹,且不断增加数量。
请大使先生对此做出评论。
”问题提完,全场一片安静。
李肇星说,关于台湾问题,他刚才已经谈了基本看法,不再重复。
随后,李肇星故意提高声调,话锋一转,对那位提问者说:“关于所谓部署导弹的问题,你能保守秘密吗?”那位记者好像不敢相信中国大使愿意回答这么敏感的问题,不放心地又问了一句:“什么?你问李肇星能够保密吗?”李肇星肯定地答道:“是的,你能保密吗?”那位记者高声回答:“我当然能保密!”这时,在场的记者都以为李肇星会“爆料”什么重要新闻,全场静得几乎能听到人们的呼吸。
李肇星微微一笑,说:“先生,你能保密,我也能。
”众人一听,马上明白那位记者上当了,全场很快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笑声。
李肇星在美国及外交部工作的时候,就台湾问题向美方交涉过很多次,最严肃的一次交涉,是找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谈话”。
那是2002年初,美国政府允许台湾的所谓“国防部长”汤曜明访美。
3月16日,李肇星在外交部召见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就一段时间以来美方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美关系的行径,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李肇星答记者问经典语录李肇星答记者问
李肇星答记者问经典语录李肇星答记者问话题:李肇星答记者问买什么经典语录个人简介美国2006:之一李肇星嘲扁省级干部贪污不归我管李肇星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接受媒体访问表示,陈水扁只不过是台湾省级的一个干部,“你能不能提点工作上的问题”,贪污问题属内政,“我是是外交部长,这样好吗?”之二2006年全国“两会”上,有台湾记者问李肇星,“如果有机会当面对陈水扁讲话,你最想和他讲什么?”李肇星立即非常气愤地回答:“我凭什么当面对他讲话,他是谁?”这一机智的回答,把记者们逗乐了。
又有记者追问:“日本媒体传您即将引退的消息是否属实?”李肇星不改其“剽悍”作风,反问记者:“你信日本人的,还是信我的?如果信他的,不用来问我。
”面对李外长犀利的词锋,提问的记者只好连忙说“我信你的,我信你的。
”之三人大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大步流星走出会场。
早已等在外面的记者将李肇星团团围住。
虽然寸步难行,李肇星依然满面笑容。
一个新西兰记者用英文问道:中国军费上升,会不会对邻居造成影响?李肇星反问道:“请问你知道新西兰的军费是多少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李肇星解释说,中国的人均军费非常低,比新西兰要低。
中国一向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和邻国关系都很好。
他举例说,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6倍,人口大约是日本的10倍,可是军费预算仅有日本的大约三分之二。
2005年2005年3月6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后的首场中外记者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举行。
中外记者们有备而来,提出的大都是地区和国际敏感问题: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中美关系问题……提问虽然尖锐,但李肇星从容不迫,多次用平民语言,机智幽默地和几百名中外记者轻松对话,体现了高超娴熟的外交艺术。
李肇星对一位提问欧盟对华军售问题的德国记者说:“我们不需要从你们那儿买多少先进武器,中国也是个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也没有钱从你们那儿买那么多价格很高、我们也没什么用的武器。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激情演讲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激情演讲寄语深外学子要有“赤子情怀,国际视野”4月28日下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应邀做客深圳外国语学校,在深外高中部体育馆做了题为《赤子情怀国际视野》的演讲。
到场聆听演讲的除了一校四部2000多名师生,还有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深外家长委员会多名委员、以及郭华老师工作室的部分教师等。
“诗人外交家”李肇星李肇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随后进入外交部工作。
1970年被派驻非洲工作,从那时起历任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随员、驻莱索托大使馆一秘、外交部新闻司长、新闻发言人、部长助理、驻联合国代表、副部长、驻美大使、外交部长等职。
李肇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他还有着诗人的情怀,因此有“诗人外交家”之称。
在李部长的演讲之前,高中部黄晓鸿、刘琳霞两位老师深情朗诵了李肇星的诗作《奶娘》,让深外学子增进了对李肇星外交家另一面的了解。
此次来深外演讲的路上,李肇星先生还专门给深外写了一首诗《爱国求知——与深圳外国语学校学友共勉》,诗的最后这样写道:“母校是我们的摇篮,/开始向往无涯学海的地方。
/这是祖国最温馨的部位,/报效百姓的千舟万舸从这里起航。
”要记住“人民至上,人民万岁”人民万岁、祖国唯一、学海无涯、任重道远,是李肇星演讲的四个部分,贯穿着一个人成长的主线,也寄寓着他对深外学子的殷殷期望。
演讲伊始,李肇星饱含深情地说道:人们最伟大,人民最重要。
这是他了解中外历史、观察国际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
从物质方面来看,“劳动人民是每个人的衣食父母”;而从精神方面来看,劳动人民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李肇星形成了一个习惯“没事问!”。
每到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他都会问起当地人:什么是他们最为自豪的。
比如关于芭蕾舞、高尔夫的知识,他就是这样得来的。
李肇星说,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在现在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的一个地方叫佛罗伦萨,是但丁的故乡,那里的饭菜做得不错,餐厅里人群拥挤,男服务员经常要踮起脚尖走路,颇受顾客的欣赏,这就是芭蕾舞的起源。
全世界都忘不了的“铁嘴外交官”
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李肇星的中学同学,还是早年同事,对于李肇星走上职业外交家的道路,都笑言“没想到”:“搞文学工作才是他从小的梦想。”
1940年10月,李肇星出生于山东省胶南县大珠山脚下的王家村。因家境贫苦,李肇星兄弟6人夭折了3个。李肇星很小的时候,就跟爷爷下地干活。但常常干着干着,他就不见了。爷爷四处寻找,才发现他躲在角落里贪婪地读书。从此爷爷“网开一面”,不再逼他干活,想方设法送他上学。
围堵两会之“星”
“跑不掉”的发言人
3月11日上午9时,人大代表李肇星所在的山东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两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刚过8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就守候在了会场门口。今年两会期间,“围堵”李肇星已经成为大多数记者必做的“功课”。
记者的第一次采访请求被李肇星微笑婉拒:“我说得很多了,你们还是多采访其他代表吧。来,我给你介绍几位!”说罢,他带着记者来到后排代表座位前,热情地推荐年前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的李肇星,这次是“重操旧业”。对于两者的不同,李肇星认为“人大会议发言人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至于相似之处,他说,“发言人既是人,又不是人。发言人首先是一种机制,但又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个人。发言人的基本特点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不能说假话。’不论是外交部发言人,还是人大会议发言人,都要说真话,都要有一颗爱国心,爱人民的心,都要明辨是非,主持公道。”
因为还要开会,《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对李肇星的这次采访仅仅持续了20分钟。记者与李肇星边走边聊,走进电梯,直到房间门口。望着记者迫切又意犹未尽的目光,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忽然露出一丝不忍之情,临别时他告诉记者:“别失望,你的心情我理解,有机会一定帮你完成采访。”
“从未名到未名”的感悟
李肇星:“外交不只是干杯”
李肇星:“外交不只是干杯”作者:刘砚青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04期“特别反感把县以上干部称为父母官”“假如您能年轻20岁,组织上派您去做驻外大使,您希望去哪个国家?”“如果你是一个外国记者,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回答假设性问题。
虽然我很希望你的假设是真的,但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可能再年轻20岁。
我倒是很希望你将来能够在祖国面前说出一些我想说又不敢说的真话。
”1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首部外事回忆录——《说不尽的外交》读者交流会上,这位新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部长回答《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问时表示:“如果能够走出去的话,我觉得一个人应该去国家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做中国代表,即使不是大使,也要为祖国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想当记者,却搞了外交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李肇星反复强调:“我是糊里糊涂走上外交这条路的。
”“我小时候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用山东老家话说就是‘不叫人’,嘴不甜。
”在《说不尽的外交》一书中,李肇星回忆起中学时光,“有两位老师都说过我讲话不够流畅,甚至说话好像还点儿大舌头。
”自称“一开口别人就会知道我绝对是个乡下人”的李肇星,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外交官。
“1950年,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辆大卡车从我们村经过,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汽车,从此就萌发了要当一名汽车司机的梦想。
”李肇星说,上中学以后,由于经常看报纸,他的梦想就变成了当记者。
“我不但当过班里黑板报的副主编,还给《中国少年报》、《上海少年文艺》投过稿。
”“我高中毕业时六个志愿全都填的是北大。
当时第一志愿选的是中文系,因为我觉得考上了中文系就一定能当记者。
”最终,李肇星被第二志愿西方语言文学系录取,他之所以报考这个专业,也是因为“学外语大概也是可以做记者的”。
“连做梦都没梦见过会从事外交工作”的李肇星感慨地说:“我的成长过程真的与祖国的命运分不开。
”1964年1月,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周总理认为,这一轰动国际的外交事件预示着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或将在近年内得到恢复,于是他指示外交部抓紧培养一批至少会运用三种联合国工作语言的年轻干部。
李肇星外交二三事
李肇星外交二三事李肇星外交二三事美大使发言被调侃拿我的稿子来念“我不管你是不是发言人,你只要想做一般的好人,说话注意两条就行。
第一,绝不说假话;第二,真话不能全说。
”这是20年前季羡林对首次做外交部发言人的李肇星的“忠告”。
1月19日下午,73岁的李肇星,在首都图书馆为新书《说不尽的外交》举行了读者见面会,透露了他恪守的说话原则。
李肇星的职业生涯与“说话”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代表国家“说话”,就是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李素以回答问题“幽默”“机智”被人称道。
在昨天的读者见面会上,李肇星用讲故事的形式,回忆了自己童年挨饿的经历,年轻时的梦想,以及40多年的外事之路。
见面会互动环节,在回答记者关于当下中日关系等“敏感话题”的提问时,李肇星不改做新闻发言人时的风格,轻松“过关”。
演讲全场,轶事颇多,凤凰网摘录其中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文/边鹏)大学时做梦想着烧饼会从买的小推车上掉下来李肇星在谈到自己人生经历时,以年轻时的几个梦想开头。
他第一次做梦是希望能吃饱饭。
小时候他的家乡当年只有过春节时才能吃到一顿饺子、馒头,吃白面是他当时的梦想。
李肇星大学二年级时,中国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又过上了吃不饱饭的日子。
“那时晚上老做梦,梦到动物园到北大门口、颐和园的小路上,那里有卖烧饼的小推车,从车上掉下烧饼,我就去拣,因为饿。
”李肇星回忆道。
李肇星第二个梦想是从一辆大卡车从他们村经过时开始的。
那时李肇星小学二年级,他想当一名汽车司机。
这个梦想,在李到非洲国家常驻时实现。
后来李肇星又想当记者。
为了赚学费,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稿子。
他第一次拿到稿费,给了母亲10块钱,10块钱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从未上过学的母亲根本不知道稿费是什么东西,以为儿子干了什么坏事,一度让李肇星老实交代钱到底是哪里来的。
有过司机、记者梦想的李肇星,从未想到自己会从事外交工作。
当年他在北大毕业时已报考著名西方语言文学大师李赋宁先生的研究生,同时外交部也要人,李肇星在入选之列。
李肇星回忆录 披露外交秘密
李肇星回忆录披露外交秘密-历史论文李肇星回忆录披露外交秘密文李肇星原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回忆录《说不尽的外交》近日出版,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文革中“红卫兵”添乱说起来是缘分,从1970年开始,我在肯尼亚工作了7个年头,把平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留在了非洲,把自己最朴实的一份感情、最烂漫的一份劳动献给了中非友谊。
中国于1963年12月14日与肯尼亚建交。
建交初期两国关系发展较好,可是很快受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文革”开始后不久,红卫兵对肯尼亚一位驻华外交官采取了一些过激行为。
直接原因之一是,这位外交官在一个雨天开车外出,在长安街上溅了几个红卫兵一身水。
当被拦下盘问时,他谎称自己是另一个国家的外交官。
红卫兵“小将”警惕性很高,最后弄清他的真实身份后,要他赔礼道歉,并威胁要给他戴“高帽子”(“文革”时批斗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个原因是,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向当地群众散发过《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军事文选》。
肯尼亚政府认为,这是干涉其内政。
为了表示对中方的不满,肯尼亚决定召回驻华大使,也不让在国内参加“文革”并被“批斗”的中国驻肯大使王雨田返回使馆工作。
1967年10月,肯尼亚撤回其驻华使馆人员,并宣布中国驻肯使馆随员张宗绪为“不受欢迎的人”,还对中国驻肯使馆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比如不让发放毛主席著作、语录和像章,特别是不准散发《毛泽东军事文选》,使馆新闻橱窗还几次被砸。
1969年,肯政府宣布禁止毛主席著作在肯发行。
同年3月,肯尼亚单方面宣布将两国关系从大使级降为代办级。
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要求外交部冷静处理,并指示外交部派人在从广州到深圳的火车上找到正准备回国的肯尼亚大使谈话,尽量把这件事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005年6月,我在北京接待了肯尼亚外长姆瓦奎雷。
他访华前对中国驻肯大使郭崇立说,他在学生时代就对中国产生兴趣,为了能读到毛主席著作曾私下到中国驻肯使馆索取。
政府有关部门发现这一情况后,下令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中国使馆。
李肇星
李肇星简介:1940年10月生,山东省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4年—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进修;1967年—1968年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科员;1968年—1970年在山西离石、江西上高等地的干校和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1977年中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职员、随员;1977年—1983年外交部新闻司科员、副处长;1983年—1985年中国驻莱索托王国大使馆一秘;1985年—1990年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发言人;1990年—1993年外交部部长助理;1993年—1995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1995年—1998年外交部副部长;1998年—2001年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2001年—2003年外交部副部长;2003年—外交部部长。
素有“诗人外交家”之称,出版有诗歌,散文集《青春中国》已婚,有一子。
二、对李肇星的评价美国人眼中的李肇星:李肇星在美国人的眼里有两种印象:一种是热情、儒雅的外交官,极具学者风度;另一种是一往无前,绝不退让半步的勇猛斗士。
2001年1月29日,也就是驻美大使李肇星任期的最后一天,华盛顿市长威廉斯发布文告,宣布1月29日为华盛顿市的“李肇星日”,以表彰他出任中国驻美大使3年间的卓越贡献。
《人民日报》评价李肇星:是他,高举着和平、发展、合作的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带领着外交部这支舰队,勇敢地航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是他,通过开展公众外交,树立自信、务实、开放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甩掉了中国外交的神秘外衣。
是他,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中国外交工作“服务”和“交友”的两大性质以及“以人为本”的外交新思路。
香港资深记者陈建平评价李肇星:“在170多名外国和境外驻京记者面前,李肇星总是用一个让人理解和接受的形象出现,他跟你像朋友。
”三、李肇星退休:前外交部长李肇星4月27日出席任内最后一次的外事活动时感性地表示,“我要退了,再见!”,在场所有人一涌而上,拥抱着李肇星跟他道别。
说不尽的外交(节选)
说不尽的外交(节选)作者:李肇星来源:《领导文萃》2014年第09期原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回忆录《说不尽的外交》近日出版,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炸馆事件”逼克林顿写检讨在我担任驻美大使的三年里,最难的日子莫过于1999年处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联盟使馆这一重大事件。
我是那天下午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上看到我驻南使馆被炸这个消息的。
直觉告诉我,中美关系将会因这一前所未有的突发事件陷入危机。
“炸馆事件”后,美方就提出奥尔布赖特国务卿紧急要求深夜来使馆见中国大使,并说国务卿已在赶往使馆的路上。
这很罕见,因为平时都是大使去国务院见国务卿。
不一会儿,奥尔布赖特就带着皮克林、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罗斯顿、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李侃如和几个保镖来到使馆。
我没有马上出来,而是先让何亚非公使衔参赞与其周旋——我要等中国驻华盛顿的记者赶到后再见她。
我出来时已是晚上11点半了。
奥尔布赖特好像有预感,一见到我就郑重其事地提出,她今晚奉总统之命来使馆,只见大使一人,不见记者。
我心里本来就有气,听了她的话更不想给这位在联合国共过事的老朋友好脸色。
奥尔布赖特说,这次事件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意外,克林顿总统、她本人和美国政府对发生这一不幸事件深感痛心和遗憾。
总统对记者的谈话和她致唐家璇外长的信都表达了这种心情。
总统还提出希望与江泽民主席通电话,直接向江主席解释。
事件发生后,她一直想和唐外长通话,但未获中方答复。
奥尔布赖特还表示,美方关切美国驻华使领馆人员的安全。
我听了她的话,对她没有首先表示道歉很气愤。
我严肃地要求奥尔布赖特代表美国政府向中国人民正式道歉。
奥尔布赖特要求休会5分钟,好让她和助手们商量商量。
她商量完之后对我说,为表示美方的重视和歉意,请我再次报告北京,克林顿总统和她愿分别同江主席和唐外长通话,向中方表示道歉。
5月9日,克林顿就“炸馆事件”给江主席写信,表示“对发生在中国驻贝尔格莱德使馆的悲惨场面和人员伤亡表示道歉和诚挚的哀悼”。
中国外交撷趣_名人故事
中国外交撷趣外交似乎是一项普通民众参与代入感最强,而实际距离感最远的政府事务,于是“误会”在所难免。
最典型的“误会”发生在2011年,一名中国军人不满外交部的对日政策,给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寄去了钙片,暗示外交部“太软”。
时隔两年,2013年12月12日,外交部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外交部发言人在会上再次提到了钙片“误会”。
总之,近年来随着聚焦度高的外交事件越来越多,“误会”不少。
这里撷取李肇星的新书《说不尽的外交》中的若干片段,为您澄清有关中国外交的几个“误会”。
问:新闻联播里时常会说的“会谈取得了积极成果”,是不是表示双方聊得还不错?答:有时候,“会谈取得了积极成果”也是“双方吵得厉害”的同义词。
1993年,中国与英国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沟通很艰难,中国当时的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在联合国一次大会上与英国外交大臣赫德争论激烈,双方寸步不让。
直到会谈结束,英方的无理要求被中方一一驳回,中方的要求对方也没有接受。
这是一个让双方都失望的结果。
这时,钱其琛开始总结:“今天我们的会谈很重要,应该说还是取得了积极成果。
”旁边的李肇星很纳闷:“今天吵得这么厉害,什么问题也没解决,何来积极成果?”且听外交部部长解释:“第一,今天我们进行了十分坦诚的交流,双方争论得这么激烈,说明双方对香港回归问题都极为重视,这是今后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第二,今天我们在许多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但双方都愿意继续谈,哪怕是吵架似的谈,这为双方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
”听完钱其琛的总结,同是外交大臣的赫德“心领神会”。
问:外交谈判就是要西装革履、仪表端庄、正襟危坐?答:还得随时做好与外国领导人在厕所里会谈,在咖啡馆对暗号的准备。
中日关系曾因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变得很僵,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高官不便安排正式的双边会见,但仍然有话需要当面说,怎么办?2006年,李肇星在马来西亚出席一次会议,会议参加者也有日本外相麻生太郎。
李肇星:外交与人生
李肇星:外交与人生作者:刘歌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11期在外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次危机处理,对李肇星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1964年7月,李肇星毕业于北大西语系英语专业,被分配到外交部。
肯尼亚是李肇星外交生涯的起点。
1970年,他和妻子秦小梅一起成为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职员。
每天早晨,他要把当地英文报纸上的消息和评论翻译成汉语,读给代办(后来给大使)听。
他还负责回复肯尼亚群众的来信,当签证官、礼宾官,给打扫卫生的肯尼亚雇员发工资,给三秘以上领导做翻译……从种种琐碎工作中,李肇星积累了基本的外交常识和技能。
1985年,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登场。
此后,他先后出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驻联合国大使、外交部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亲历了不少关键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中国外交一步步走向强大。
谈策略在不少外媒报道中,李肇星被称为“强硬派”,中国网民则赞他“在外交场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男人的阳刚之美”。
“我记得当外长的时候,‘训’过两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一个是美国的,另一个是日本的,而且对日本大使‘训’过两回。
”李肇星说,外交上的“训”是把对方召到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训”的目的不是为了解气、泄愤,而是让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2006年8月15日,因为日本首相小泉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李肇星第一时间把日本大使宫本雄二叫到外交部,提出交涉。
宫本刚一落座,他连客套话都省了,开口就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靖国神社供奉的‘二战’甲级战犯,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和实施对外侵略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是近代史上给亚洲乃至世界造成巨大劫难的祸首……小泉首相参拜了6次,辩解了5年,但国际社会和日本国内反对参拜的声音日益高涨,这说明他的行径不得人心……”李肇星态度强硬,不容争辩,一口气把想说的话说完,并严肃地要求对方将自己的话完完整整地报告给东京。
宫本雄二恭恭敬敬地听着李肇星说,中间想解释几句,都被驳了回去。
李肇星和夫人畅谈家事
李肇星和夫人畅谈家事作者:王成尹永利来源:《廉政瞭望》2009年第05期农民的儿子与外交官的女儿1959年,在山东胶南县大珠山脚下一个贫苦农家长大的李肇星高中毕业,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
但是世事弄人,他被录取的居然是第二志愿西语系。
为此,李肇星遗憾了很长时间,不过这个当时的遗憾却造就了后来的外交部长。
1964年,李肇星从北大毕业,恰逢外交部到北大西语系挑人,李肇星和其他几名同学被录取,其中就包括他的夫人秦小梅。
秦小梅是在北京长大的外交官的女儿,她的父亲秦力真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曾先后担任我国驻挪威、赞比亚、瑞典、新西兰等国大使。
秦小梅上中学的时候,就时常随同父亲参加驻华使馆举办的带家眷的社交活动:听音乐会、看芭蕾舞、野餐和爬山。
她所在的实验中学合唱队在当时的中学生里赫赫有名。
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秦小梅从小受到良好的外交礼仪和文化艺术的熏陶。
“我们家4兄妹的婚姻,我父母从来没有干涉过。
我和李肇星谈恋爱的时候,因为家庭背景相差悬殊,也有人劝我,‘你们家是高干家庭,李肇星是从农村出来的,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你们之间不般配’。
可是我的父母并不这样看。
”“其实我和李肇星几十年的感情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子对婚姻、对情感的态度。
当时,我在国际司,李肇星在新闻司,因为工作关系,我们两人都经常出差。
从大学到参加工作,有了这几年的交往,我对李肇星的为人最有发言权。
李肇星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心地特别善良,是个热心、有责任感的男人。
当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读书的时候,李肇星是班长,年龄比同学都小,但却像一个老大哥关照每一个同学。
比如,第二天就要考试了,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帮成绩稍差的同学补习功课。
如果他光对我一个人好,我肯定会拒绝他。
”秦小梅就是看中了同窗5年的李肇星的人品和才干。
“我在大学期间始终坚持学习阶段应认真学习,不谈恋爱,否则容易分心。
何况那时比较幼稚,感情多于理智,搞不好,容易互相伤害。
后来,也许是缘分的安排,我和李肇星又同时分配到外交部。
我的中国心——和李肇星聊天儿
我的中国心——和李肇星聊天儿作者:蒋皓来源:《领导文萃》2014年第21期已届古稀之年的李肇星依旧话锋犀利,其天马行空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妙趣横生的幽默表达,令人钦佩。
转文风、改作风,楷模就是李肇星:无论是风云一时的共和国前外交部长,还是未名湖畔诗情勃发的北大才子,李肇星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个信仰如美元般贬值的年代,他说,我的信仰就是“祖国唯一、人民至上”。
“刺激”我的两件事记者:站在国际视野上观察中国,您一定有一些独特的感悟,也许很有趣,也许很残酷……李肇星:那就谈两个对我“刺激”比较大的事儿吧。
一个是,我跟老美打交道这么久,发现他们老想拿咱们的企业说事儿。
我发现一个数字很触目惊心,有一年的7月4日,美国庆祝独立日,大约97%的美国老百姓手里晃动的小国旗是中国制造的,大约98%的焰火是中国制造的。
他们的欢乐消耗的是我们的原材料,而我们的工人工资却很低。
但美国还反咬一口说,中国向美国的大量出口导致他们的企业不得不关闭,导致美国的工人失业。
用老百姓的话说,美国这不是得了便宜又卖乖嘛!另一个对我刺激比较大的事儿是“空气”。
我第一次去英国是1965年,印象中伦敦那个空气脏死了。
一呼吸就难受,观众看话剧,看着看着吧就看不见演员了。
后来,他们赶紧通过法律治理,例如环境治理法、空气清洁法之类的条文,然后又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步转走,比如说转嫁给我们。
因为我亲自参与处理过这类事,深有体会。
比如说,英国自己有煤矿,但毫不犹豫把全部煤矿都关掉了,只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这就是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导致的畸形后果。
这次去英国我发现伦敦的空气比北京干净多了,巴黎也一样,上世纪60年代巴黎比北京更脏,现在全都掉了个过儿。
当然,空气脏也和我们当地建设有关系,所以我们考核干部政绩不能光看数字。
例如说上海出口一个GDP,有一半知识产权费用叫外国人拿去了。
所以光看数字是不行的,还有许多叫外国人拿走的部分,而留下的是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伊拉克问题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公众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伊拉克问题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公众演讲主席先生: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伊拉克问题国际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布鲁塞尔是一座千年古城,它经历过战争的硝烟,也见证过和平的庆典。
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和平最珍贵、最重要。
我衷心希望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携手努力,帮助伊拉克人民早日过上和平生活,走好发展道路。
主席先生,中国支持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546号等相关决议,尽快妥善解决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
我谈几点想法:第一,政治上,要实现“伊人治伊”。
伊拉克属于全体伊拉克人民,它的前途只能由伊拉克人民自主决定。
我们应该帮助伊拉克过渡政府和人民全面推进伊拉克和平与重建进程,确保伊拉克政治进程的代表性、包容性和透明度,推动各民族、各派别实现对话与和解,共同致力于国家重建。
伊拉克局势涉及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
解决伊拉克问题,必须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倾听伊拉克邻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声音,照顾它们的合理关切,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第二,安全上,要进行综合治理。
伊拉克重建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良好的安全环境。
我们谴责针对平民的暴力事件,也希望多国部队切实承担责任,努力稳定安全局势。
加快伊拉克军队和警察的重建工作固然重要,但也要看到,目前存在的安全问题具有深层次原因,需要采取综合性解决办法。
在今年4月的伊拉克邻国外长会议上,各国承诺合作打击跨境恐怖主义活动,改善本地区安全形势。
中国表示欢迎和支持,也希望国际社会提供帮助。
第三,经济上,要恢复“造血”机能。
多年的制裁和战争使伊拉克经济命脉受到破坏。
对伊拉克经济重建来说,最重要的是恢复其“造血”机能,让伊拉克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国际社会要切实兑现马德里会议作出的援助承诺,并加强各国和各国际机构间的协调。
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有利于调动1各方积极参与重建的积极性。
主席先生,中国人民是伊拉克人民值得信赖的朋友。
我们正在认真落实对伊拉克2500万美元援助和较大幅度减免伊拉克所欠债务的承诺。
关于名人巧妙回答问题的小故事
关于名人巧妙回答问题的小故事我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曾多次面对媒体提问,遇到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时,总能以非常巧妙的方式应对,不仅不会给双方带来尴尬的感觉,而且能为整个社交场合增添不少轻松与欢乐。
20__年,早已从外交岗位上退休的李肇星参加完会议后走出人民大会堂时,遇到了围观采访的记者。
年过古稀的李肇星虽然看上去头发已经花白,但笑声爽朗,说话语速仍然较快,大脑反应速度更是非常人所能及。
当时,李肇星正与其他人聊天,有一位记者上前提问:您对新任人大发言人傅莹有什么评价这样的问题说难不难,说容易其实也不好回答。
作为前辈发言人,李肇星如果直接就记者的问题正面回答的话,无论怎么说都会显得不合时宜,毕竟他已经将接力棒交给了傅莹,其实是不便于做评价的。
于是,李肇星马上应道:她和你一样,都是非常可爱的年轻姑娘。
在场的很多人都被李肇星的幽默和敏捷引得开怀大笑。
记者又问:您觉得自己跟傅莹有什么不同李肇星微笑着回答:人家是漂亮女孩儿,我是老头子了,那能一样吗谁都明白,记者想了解的评价是针对发言人这一角色提出来的,但是李肇星巧妙地将答案换到了另一个角度。
在记者追问时,他仍然将答案转换到另一角度上,回答得非常漂亮,非常睿智。
紧接着,记者又问道:傅莹说,她有您这样的前任,压力很大!李肇星马上反驳说:谁说的!她会的很多东西,我都不会。
她蒙古语说得很好,歌也唱得好,乒乓球也打得好。
稍微停顿了一下后,他接着说,傅莹很有经验,做过外交部发言人,年轻的时候我们是战友。
记者继续问:您对她有什么希望李肇星说:希望你们跟发言人好好合作!记者所提的好几个问题,都集中在一个主题上,那便是老发言人对新发言人的看法。
从记者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从前任口中得到对接任者的评价,那是很重要也很能引发巨大关注度的信息,但对李肇星来讲,直接评价接任者并不是很好的做法,而面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回答,所以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做了很能体现智慧的巧妙应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