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一: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作者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诗歌格律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重点字词沧海(cāng)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萧瑟(sâ)枯藤(tãng)澹澹(dàn)一、导读《观沧海》(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

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临:碣石:何:澹澹:竦峙:萧瑟:行:若:星汉:灿烂:幸:至:以:咏:(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主旨:(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3.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在情境中读懂诗歌内容,了解“诗言志”,体会诗人情感。

4.引导学生勾连比读曹操的其他代表性的诗歌,培养学生归纳、积累诗歌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四首诗歌,读懂诗歌内容,了解“诗言志”,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归纳并初步体会以曹操为代表的汉魏之际的雄健深沉的诗风。

2.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古代诗歌四首》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四首诗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愉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洗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本课要品味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咏,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其中《观沧海》描写的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次北固山下》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时所看到的景色,来表达对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之情;《天净沙秋思》则体现了深秋的黄昏,风尘仆仆的游子肝肠寸断的乡愁。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歌,教学本课有必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古典诗词的常识,意在让学生对古诗词有较系统的印象。

同时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

要注意从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引导孩子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教学设计(一) ●(设计者:亓鹏飞)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四首诗歌.2.培养学生感悟和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品味语言,体味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热情,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5《古代诗篇四首》《古代诗篇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善于吟诵、激起想像、娱悦性格的特色。

这五首古代诗篇,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发的佳作。

诗人们爬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言语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育要点,一是感触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美丽深远的诗化意境,激起审美想像、培育审美认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尝课文精彩生动的美丽言语,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堆集诗文句子、积存必要的古代文明常识,积贮丰厚的阅览领会,积储崇高的品德情感,积累高雅的审美情味。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根底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才能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篇的认识和办法,因而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辅导。

在教育中吟诵是要点,要加强吟诵辅导,其次重视诗意的领会、再现在诗篇言语的品析上。

1.了解古代诗篇体裁的有关常识。

2.培育学生朗诵古代诗篇的节奏感。

3.能够精确背诵并默写,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爱情。

4.品尝言语,领会诗词意境。

1.了解古代诗篇体裁的有关常识。

2.培育学生朗诵古代诗篇的节奏感。

3.能够精确背诵并默写,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爱情。

4.品尝言语,领会诗词意境。

两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指点法3.对话教育法。

4.自主探求榜首课时《观沧海》(一)《观沧海》一、激趣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条之际,心潮像沧海相同难以安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绚丽的诗篇。

二、学生简介作家著作,了解题意图含义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篇,以大方悲惨见称。

2、著作简介标题《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瞭望”,沧海:大海,这儿指渤海。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发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字词解释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 释,让学生了解字词在诗歌中
的含义和用法。
诗歌翻译
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
意境。
诗歌结构分析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
的诗歌鉴赏能力。
拓展练习
创作诗歌
要求学生模仿《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诗歌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歌,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精读诗歌,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对每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 义、句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 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结词:逐句解读 总结词:主题探讨
课堂小结
01
02
03
04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 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和文学素养。
比较阅读
选取与《古代诗歌四首》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历史背景探究
让学生探究《古代诗歌四首》 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 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诗歌朗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四首 》的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 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全面发 展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

15、《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临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初情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诗人残冬腊月乘船沿长江东行,经东口(今某某某某)前往江南。

船抵达北固山时,天一破晓,茫茫江水,隐隐青山,还有低平的江岸和高悬的风帆,一一映入眼帘。

此时诗人诗兴大作,挥笔写下这首无言律诗。

3、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近8年来,某某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X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古代诗词是学生常学的内容,一般都要求背诵掌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古诗所考的内容,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有失分现象。

二、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这两首诗。

2、能正确译讲这两首诗。

3、能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自由朗读,试着划分节奏读一读,读出抑扬的声调,读出韵律和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同学们读前两首诗,参考课下注释与资料,自己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然后交流、展示,完成自学检测。

3、针对目标3,设计三个活动,读诗歌,找出诗歌的主旨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完成自学检测。

四、教学过程。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断肠人在天涯
2、朗读四首诗,展开想象,在大脑中显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先描述你想像的画面,然后和大家说说。
3、朗读四首诗,理解理解诗意,回答下列问题:
(4)、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最能表达诗人浓重乡愁的诗句是哪句?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答 《观沧海》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一.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二,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引导点拨
【合作研讨】
一、《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诗的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但用心品味,又能感受到怎样的生活哲理呢?
二、“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改成“处处”“家家”?
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只是在客观地、平淡地勾勒景物吗?说说其中的妙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
4.背诵全诗.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 沙秋思》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4.背诵全诗。
二、《天净沙 秋思》
;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X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教师X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X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⑵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⑶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
为名胜之地。

㈡了解诗歌,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㈢学生练习背诵(略)
㈣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
㈤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四、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