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_移情忧伤_激发利他行为的公益广告策略研究
当代公益广告中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功能研究
当代公益广告中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功能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当代社会,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传播手段,扮演着传递社会价值观、弘扬社会公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重要角色。
情感诉求作为公益广告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当代公益广告中的情感诉求及其社会功能,以期为公益广告的创作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首先梳理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在社会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情感诉求在公益广告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包括情感诉求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等。
本文还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公益广告在传递社会价值观、塑造社会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代公益广告中的情感诉求及其社会功能,为公益广告的创作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公益广告的关注和投入,共同推动公益广告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理论基础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情感诉求与社会功能的融合。
情感诉求,作为广告传播的核心策略,旨在通过情感元素的运用,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信息传递和品牌塑造的目的。
而公益广告则更进一步,它不仅仅追求商业利益,更着眼于社会价值的传递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情感诉求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心理学和传播学。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能够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公益广告通过情感元素的运用,如温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动人的音乐等,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传播学则认为,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传递来影响受众的行为和态度。
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其传播目标不仅仅是商业利益,更在于社会价值的传递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因此,公益广告需要运用情感诉求,通过情感化的信息传播,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引发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浅谈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策略
CULTUREANDEXPLORATION文化与探索-116㊀-浅谈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策略刘颖昕ꎬ任维(长春建筑学院ꎬ吉林长春130000)摘㊀要:本文以公益广告的案例进行理论的分析ꎬ对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ꎮ在公益广告经常使用的情感表达元素上ꎬ分析了公益广告运用情感诉求的这一重要性ꎬ也为公益广告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度分析ꎮ关键词:公益广告ꎻ情感诉求ꎻ情感元素ꎻ优势与不足中图分类号:G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2-0116-01㊀㊀公益广告是政府部门㊁社会团体㊁或个人ꎬ通过各种传播途径ꎬ将社会事件用极具特色㊁感染力的手法变现出来ꎬ为大众制作ꎬ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引发思考ꎬ产生正确的理解与态度ꎮ1㊀公益广告的含义公益广告其实是为社会以及公众服务的ꎻ为了解决社会各种现象反应的社会问题ꎬ从而倡导正确的做法及行为ꎬ传播正确的三观ꎮ将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元素融入到公益广告之中ꎬ呼吁大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思考ꎬ使大众在行为与态度上进行转变ꎮ2㊀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策略表现的原则与方式在生活中人们会遇到一些情感问题ꎬ包括爱情㊁亲情以及友情ꎬ这些情感没能表达时ꎬ就会在内心产生想要诉说的冲动ꎬ这就是情感诉求ꎮ2.1㊀公益广告中情感诉求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公益广告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ꎬ具有思想性㊁教育性的原则ꎮ将社会中的现象通过广告表现出来ꎬ再将大众个人的情感赋予进广告中ꎬ并激励和倡导大众如何去行动ꎬ正确的去做ꎮ2)内敛性原则:对于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表现手法来讲ꎬ内敛性原则就在于ꎬ将语言㊁内容想表达的想法与态度ꎬ不直接的表现出ꎬ也不一时间将所有想表达的全部表现出来ꎬ而是通过大众的观看ꎬ给大众一定的思想空间ꎬ引发深思ꎬ从而自己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ꎮ3)真实性原则ꎻ公益广告的导向问题应该具有好的㊁正确的价值观㊁正能量㊁弘扬社会的正气㊁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ꎮ真实性的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真实的原则ꎬ对大众负责ꎬ这是做公益广告的底线ꎬ也是责任与义务ꎮ4)人性化原则:公益广告相对比其他的类型广告而言ꎬ不是一味的去推销产品和服务ꎬ而是通过制作公益广告来表达或传播思想观念ꎬ更注重的是大众的情感方面的表达ꎬ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ꎬ去了解ꎬ深思ꎬ领悟这些情感ꎬ并将其生活化ꎬ从而能够将这些情感合理的运用ꎬ进一步拉近与大众的距离ꎮ2.2㊀公益广告中运用情感诉求元素表现方式1)怀旧诉求:怀旧ꎬ其实就是在感情上的一种延续ꎬ其本质就是通过在传播上构成的一种能与大众回忆或是过去的时光相匹配的环境ꎬ给与大众刺激㊁从而激发怀旧的一种情怀ꎬ大多数的情感诉求方式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共鸣ꎮ2)幽默诉求ꎻ幽默其实就是一种喜剧元素ꎬ能够通过诙谐的手法表现出来ꎬ表达或讽刺各种社会现象ꎬ幽默的表达手法ꎬ其实质上是能够迎合大众的口味ꎬ符合大众心理的需求ꎬ将表达的内容运用幽默的表达手法ꎬ更加具有趣味性ꎬ从而才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ꎬ使大众理所当然的ꎬ顺其自然的㊁将自身融入到广告中ꎬ体会到广告中的寓意ꎮ3)恐惧诉求:公益广告中运用恐惧诉求的方式ꎬ大众内心的状态ꎬ激发情绪的反应ꎬ不安㊁焦躁ꎮ只有通过广告中的表达ꎬ才能够缓解这种心理状态ꎬ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ꎬ从而寻求生理或心理的平衡ꎬ说白了ꎬ恐惧诉求就是为了达到劝阻㊁平衡的一种手段ꎮ3㊀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优势与劣势3.1㊀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优势1)能够抓住受众的情感需求ꎮ公益广告的内容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ꎬ很容易引起大众的情感上的共鸣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众的行为举止ꎮ2)社会效益性与主题的现实性ꎮ社会效益指的是ꎬ非盈利的事业ꎬ为了造福于社会的ꎬ是公益广告的最根本的也是最理想的一种传播效果ꎮ3)具有导向性与教化性ꎮ公益广告其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以及传递的价值观等可以说是多层次㊁多方面的ꎬ他既能够表达人们的观念ꎬ又能够表达更深层次的态度理念ꎮ3.2㊀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劣势1)公益广告情感类数量ꎮ公益广告中ꎬ在情感表达方面能够让人记忆深刻ꎬ并且广为流传的少之又少ꎬ而现在公益广告中ꎬ又太过于说教ꎬ主题太过鲜明ꎬ反反复复的没有表达主要的情感ꎮ2)情感表现方式单一ꎮ公益广告的表达方式其实并不单一ꎬ但情感表达方面就较为单一了ꎬ多数是以亲情为主题开始的ꎬ孝敬父母ꎬ尊敬老人等ꎬ而更多的友情㊁爱情等表达的少ꎬ甚至ꎬ表达情感只是单纯的说教方式ꎬ不能够带动人心ꎮ3)创意表现不够ꎮ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表达ꎬ过于直白ꎬ简单ꎬ一眼就能够看透ꎬ看懂其要表达的ꎬ缺乏创意与表现张力ꎮ4㊀公益广告情感诉求发展对策4.1㊀诉讼情感内容多元化在公益广告中ꎬ我们要想体现内容不仅仅要通过语言来表达ꎬ要体现内容就要多元化的体现ꎬ例如通过画面的表现㊁色彩的构成㊁语言的修饰等ꎬ加入这些情感的元素使内容表达多元化ꎮ4.2㊀利用媒体让服务更细化需要主流媒体的加入ꎬ在报纸或APP上显示ꎬ不仅仅要将公益广告放到重点版面上还要将其放到黄金时间播放ꎬ不仅仅要这样做还要在公益广告的创意上花上时间ꎬ让公益广告摆脱原有的说教的模式ꎬ让公益广告更加的融入大众生活ꎬ这样才会使大众愿意去了解观看其内容ꎬ才能够将公益广告有效的传播ꎮ4.3㊀注重内敛性激发受众思考公益广告的表达手法要注重内敛性ꎬ在表达方式上不要过于直白ꎬ要铺设情结ꎬ开放式的结尾ꎬ给大众留有悬念ꎬ也埋下伏笔ꎬ使大众能够融入剧情ꎬ环环紧扣ꎬ剧情不断递增ꎮ4.4㊀精准掌控传播内容要掌握公益广告的特点与商业广告的特点ꎬ准确的把握这些特点ꎬ才能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ꎬ积极开展公益活动ꎬ促进整体发展ꎮ参考文献:[1]㊀叶青.情感诉求和消费心理 情感广告设计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ꎬ2003.2[2]㊀娄娟.浅谈广告创意中的情感诉求[J].新闻世界ꎬ2003.2[3]㊀黄合水.广告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ꎬ2000.5[4]㊀杨慧.论广告的情感诉求[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14[5]㊀周象贤.广告情感诉求探微[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3。
广告诉求方式研究——以公益广告为例
广告诉求方式研究——以公益广告为例摘要:公益广告中的诉求可以帮助公益广告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公益宣传效果。
本文就以公益广告中诉求方式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各类诉求方式的分别研究,找出我国现阶段公益广告诉求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一点见解。
关键词:广告诉求方式理性诉求情感诉求情理结合诉求公益广告广告诉求,是指广告借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采取购买行动的一种方法。
广告诉求方式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功能诉求和情感诉求。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又出现了功能情感兼顾式的诉求等等。
本文以公益广告为对象对各类诉求方式进行研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一、公益广告中的诉求方式广告诉求就是广告与消费者的沟通。
要使广告达到有效的诉求目的,就必须明确诉求对象,诉求信息,找到合适的诉求方式。
(一)诉求方式的概念广告诉求,是指广告借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采取购买行动的一种方法。
公益广告推广的是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
它推销的不是商品,而是观念。
可是,面对众多的公益广告,有的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有的却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如何设计制作出让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公益广告呢?公益广告中的诉求方式一般有三种:1.理性诉求方式的运用理性诉求方式是最早广告中运用的诉求方式,简明扼要的说明方式使得广告产品的优点一目了然,能够被受众很容易接受,能够使受众产生潜意识的产品优质感。
2.情感诉求方式的运用情感诉求方式在如今的广告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简单的平铺直叙可能无法使受众得到心理的撞击,无法使受众对这个行为有深刻的认同感,也就无法达到广告的宣传效果,这时候就需要能够触摸到受众心底的广告,让受众在看广告的瞬间有强烈的震撼感,让他认识到自己该怎样去做,让受众完全地认同广告所传达的信息。
3.情理结合的诉求方式的运用社会文明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广告诉求方式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了。
公益广告对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研究
公益广告对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公益广告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益广告以其直观、感人的叙事方式,积极倡导和传播一种善良、负责任的社会价值观念,对社会公益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对公益广告对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公益广告在激发公众参与公益行为、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首先,公益广告通过感人的叙事和形象塑造,激发了公众参与公益行为的意愿。
公益广告通过展示真实而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对于这些问题的关切,引发公众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往往激发了公众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参与改善现状。
例如,一则公益广告展示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困境,通过展示这些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引发了观众对于他们所处困境的关心和愿望去帮助他们。
因此,公益广告通过唤起这种情感共鸣,激发了公众参与公益行为的意愿。
其次,公益广告还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
在公益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每个人都是行动者”、“你的一点点关心可以改变世界”等口号,使观众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于社会问题所担负的责任。
通过这种方式,公益广告迫使观众重新审视个人行为对于社会整体的影响,并激发其内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同时,公益广告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让观众看到公益行为的实际影响和成果,进一步加强了观众对于自己参与公益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公益广告在提高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公益广告作为宣传和传播工具,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公益广告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度分析和多维度的展示,促使公众对于这些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公益广告可以通过真实的故事、数据统计等形式,揭示某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这种方式能够让公众对于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激发他们对于寻找解决方案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公益广告的宣传和教育,社会公众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当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医药(疗)公益广告策略分析
医药(疗)公益广告策略分析医药(疗)公益广告策略分析: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医药(疗)公益广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传达科学的医疗知识,提醒大众关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本文将从目标受众、传播方式及内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医药(疗)公益广告的目标受众主要包括全体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老年人。
年轻人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老年人需关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因此,在策划公益广告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和特点,以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其次,在传播方式方面,医药(疗)公益广告应采用多样化的传播途径。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是重要渠道,能够覆盖广大受众。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如微博、微信等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平台,也需要在这些平台上投放相关广告,以便更好地接触到年轻人。
同时,医药(疗)公益广告还可以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
再次,医药(疗)公益广告的内容策略需要依托于科学知识和专业医疗机构的支持。
广告内容应以专业的医疗知识为基础,科普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同时,通过真实案例、专家讲解和明星代言等方式,增加广告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此外,在内容策略上,可以注重强调个人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大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意识。
最后,医药(疗)公益广告也需要与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共同推广健康知识和理念。
例如,与医院合作,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和咨询服务;与药企合作,提供确切的医药信息和推广健康产品等等。
通过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加强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还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医疗知识和服务。
综上所述,医药(疗)公益广告的成功策略应包括明确目标受众、多渠道传播、科学内容策略和合作伙伴的支持。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才能够有效地传达医疗知识,提升大众的健康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医药(疗)公益广告的成功关键在于切实呼吁目标受众关注健康问题,引起他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行动。
《2024年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研究》范文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公益广告的传播方式及媒体利用策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公益广告不仅对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提高公众道德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还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以期为公益广告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新媒体环境概述新媒体环境以互联网、移动设备等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
在这一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受众的行为习惯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公益广告需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更高效的传播。
三、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现状当前,我国公益广告主要依赖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
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流失,传播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公益广告需寻求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策略。
四、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一)多平台传播策略公益广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
通过分析各平台的受众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二)内容创新策略公益广告的内容应紧贴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以引发受众共鸣。
同时,要注重创意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广告更具吸引力。
(三)互动性增强策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如线上互动活动、话题讨论等,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粘性。
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行为,为制定更精准的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四)精准投放策略根据受众的年龄、性别、地域、兴趣等信息,进行精准投放。
这不仅可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还能节约广告成本。
五、实施媒体利用策略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1. 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新媒体环境变化迅速,对公益广告的传播策略提出挑战。
2. 竞争激烈:各类广告信息繁多,如何使公益广告脱颖而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部分公益广告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实现有效的媒体利用。
公益广告策划方案
公益广告策划方案1. 引言公益广告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而制作和发布的广告。
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推销产品或服务,更重要的是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介绍一个公益广告策划方案,旨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动力。
2. 目标受众公益广告的目标受众是全体社会公众,尤其是那些对环境保护意识较低或缺乏行动力的人群。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广告活动,引发更多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
3. 策略思路3.1 营造环保意识通过创造令人难忘且引人深思的广告形象,强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动物形象,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2 传递环保知识在广告中加入一些简单易懂的环保知识,向受众传递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可以通过文字、音频等方式,让受众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并提供一些实用的环保小贴士。
3.3 激发行动力除了提高环保意识和传递环保知识外,我们还需要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可以通过引导受众参与环保活动、提供具体的行动计划等方式,鼓励他们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4. 广告形式与媒体选择4.1 广告形式公益广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海报、电视广告、网络视频等。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广告形式进行传播。
4.2 媒体选择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媒体使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媒体进行广告发布:- 电视台:选择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时段播放广告,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 网络平台:在热门社交媒体平台、视频网站等发布广告,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迅速扩散影响力。
- 印刷媒体:在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上刊登广告,以覆盖到那些偏好传统媒体的人群。
5. 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广告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调查问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受众对广告的认知和反馈。
- 媒体数据分析:通过媒体平台提供的数据统计,分析广告的曝光量、点击率等指标,评估广告传播效果。
- 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走访、观察、采访等方式,了解受众对广告的实际反应和行动。
抑郁症公益广告策划书
《用“爱”驱散心灵的阴霾》——抑郁症不容忽视公益广告策划书目录二、背景分析 (3)一.抑郁症研究现状 (3)二.本次广告策划的必要性 (3)三、市场调研 (4)一.抑郁症介绍 (4)二.威胁分析 (7)三.抑郁症特点分析 (7)四.分析结论 (12)四、广告文案 (13)一.广告目的 (13)二、广告对象 (13)三.广告主题 (14)四.广告策略 (14)五.广告创意 (17)五、经费预算与分配 (27)六、广告效果预测 (29)一.媒介测量 (29)二.效果预测 (29)一、前言对于抑郁症,我们都很熟悉,从崔永元那句著名的“得抑郁症的人基本都是天才”,到张国荣遗书上那触目惊心的“Depression(沮丧、抑郁)”,再到明星乔任梁患抑郁自杀事件,我们知道了有个病叫抑郁症。
对于抑郁症,我们又很陌生,从电视或其他媒体上看到某某明星因抑郁自杀了,只会发出感叹:“好好的生命,真可惜”,却很少去了解他们抑郁自杀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某位名人自曝抑郁经历的访谈节月,我们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和认识;当我们听到某人说他抑郁了,我们都能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别想那么多、出去散散心;但当我们得知最爱的人患上抑郁症,或是自己被医生告知“你有抑郁症”时,我们又变得束手无策,感到茫然和无助;当抑郁症与我们无关时,我们似乎很了解很熟悉;当抑郁症与自己息息相关时,我们却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当你不断被人问起“你怎么会抑郁”,你自己又有点说不清,好像怎样也无法让人理解这不是“看书看多了”、“想事想多了”的问题,也不是“别想太多”就能解决的问题。
抑郁症其实离我们很近。
二、背景分析一.抑郁症研究现状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
从疾病负担看,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
另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
《公益广告语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策略研究开题报告2100字》
[9]隋婷婷.从语用平面分析公益性广告语[J].现代交际,2014,(04):72-73.
[10]付云.公益广告的多模态隐喻分析[J].才智,2014,(03):294.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年月日
(三)公益广告语的类型
三、公益广告语的语言特点
(一)直陈其事
(二)名词铺排的仿用
(三)“三字经”式
(四)谚语、古文引用
(五)修辞手法运用
(六)名言、警句运用
四、公益广告语的语言功能
(一)教育功能
(二)情感功能
(三)反思功能
五、公益广告语的语言使用策略
(一)公益广告语语境策略
(二)公益广告语情感策略
六、结论
[2]孙韵雪.故事型电视公益广告语篇的介入评价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1):129-133.
[3]王勇,汪小祥.取效行为研究:公交车公益广告词言语行为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2):66-68.
[4]冯刚白.公益广告词的创意技巧示例[J].考试(高考.文科版),2005(02):3-5.
3.2017年4月中旬——2017年5月初:修改完成论文三稿。
4.2017年5月中旬——2017年5月下旬:完成论文定稿。
(三)答辩阶段
2017年5月下旬:正式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聂丽艳,董静萍.中英文公益广告语言人际意义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01):157-160.
论文题目
公益广告语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策略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我国公益广告情感诉求表现方式与运用建议
声屏世界2020/6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为维护社会公德、帮助改善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组织开展的广告活动。
情感诉求是公益广告中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相对于理性诉求,公益广告运用情感诉求可以通过挖掘广告主题内在感染力,来增强公益广告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接受度,从而影响公众情绪和情感,引起公众共鸣,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公益广告传达的观念。
广告诉求方式广告的诉求方式主要有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两类。
理性诉求是通过向消费者传递客观、真实、准确的商品或品牌信息,使得消费者经过理性判断思考,权衡利弊,最终做出购买决定。
理性诉求广告一般以说道理为主,通常会采用可靠的论证数据、相关专业词汇等向消费者阐明广告商品优势及长处,让消费者通过理性分析思考作出购买选择并采取购买行为。
感性诉求是指广告诉求定位于公众的情感,广告采用以情动人的叙述方式,传递喜悦、悲伤、恐惧等情绪,形成或改变消费者的品牌态度。
感性诉求广告直接诉诸于消费者的情感情绪,强调以情动人,力求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将产品或品牌注入消费者意识中,使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产生积极情绪和态度,进而采取购买行为。
我国公益广告情感诉求表现方式情绪和情感都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不同关系会造成不一样的情感和情绪,当客观事物符合主体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不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情感表现形式种类复杂多样,人们根据自身心理态度、生理体验、过往经验及客观事物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等萌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对不同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如尊敬、开心、愉悦等积极态度的情感,也会有讨厌、憎恨、恐惧等消极态度的情感。
就最近几年的公益广告分析来看,其中涉及到的情感主要有温情、幽默、同情、恐惧、羞耻感和其他情感。
积极情感需求。
一、温情诉求。
温情主要分为亲情、爱情和友情。
首先是亲情诉求。
在涉及亲情诉求时,公益广告倾向于采用生活化场景,用生活中平凡的、与人们生活贴近的故事来传达情感,并结合朴实却又极易打动人的文案,表达情感,触动公众内心深处柔软的地带。
公益广告的创意策略研究
公益广告的创意策略研究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
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
公益广告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来做,广告公司和部分企业也参与了公益广告的资助,或完全由它们办理。
它们在做公益广告的同时也借此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向社会展示了企业的理念。
这些都是由公益广告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使公益广告能很好的成为企业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渠道之一。
如今,随着人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视,公益广告日渐增多繁荣。
可是,面对众多的公益广告,有的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有的却给人启迪,耐人寻味,使人过目难忘。
如何了解公益广告的创意策略,设计制作出让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公益广告呢?本文试对此作一分析和探讨。
公益广告隶属非商业性广告,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最重要部分,与其它广告相比它具有相当特别的社会性。
这决定了企业愿意做公益广告的一个因素。
公益广告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其主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并运用创意独特、内涵深刻、艺术制作等广告手段用不可更改的方式,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诱导社会公众。
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又是最广泛的,它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例如在提倡戒烟、戒毒的公益广告中直观看仅仅是针对吸烟、吸毒者,但是烟、毒的危害已经伤及到环境中的其他人和其后代了,无论是直接受众还是间接受众,它是社会性的,是整个人类的。
所以说,公益广告拥有最广泛的广告受众。
从内容上来看大都是我们的社会性题材,从而导致它解决的基本是我们的社会问题,这就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1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
国外公益广告创意策略
国外公益广告创意策略国外公益广告创意策略引言•概述国外公益广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介绍本文将涵盖的策略类型。
1. 情感呼唤策略•利用哭泣、笑声、动人的音乐等情感元素,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同理心。
•通过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激发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意愿。
2. 制造冲击策略•使用震撼而引人注意的视觉表达方式,如血淋淋的画面或令人不安的场景。
•通过制造冲击,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关注度,从而激发行动力和传递公益信息。
3. 幽默宣传策略•运用幽默元素,通过滑稽搞笑的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利用幽默给公益问题注入一种轻松的氛围,帮助观众更加积极地接受和传播公益信息。
4. 参与互动策略•创建互动式公益广告,鼓励观众参与其中,提高参与度和共享度。
•通过让观众参与体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公益问题,并激发积极的行动意愿。
5. 故事叙述策略•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注意力并引发共鸣。
•通过故事化的方式传播公益信息,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公益问题的重要性。
6. 引用权威策略•利用名人、权威人士或普通人的声音来支持公益行动。
•借助权威的背书,增加公益广告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更有助于引起观众的共鸣。
7. 场景模拟策略•利用场景模拟,让观众亲身感受公益问题的现实情况。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关注,激发其行动力和传播力。
8. 对比呈现策略•通过对比展示公益和非公益情况的差异,让观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公益的重要性。
•利用对比效果,增加公益广告的震撼力和说服力,引发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结论•国外公益广告的创意策略多样,根据目标受众和传播目的选择适合的策略类型。
•结合以上策略类型,创作者可以开发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公益广告,提高公益事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附录以下是一些国外公益广告的经典例子,展示了不同策略类型的应用:•情感呼唤策略:UNICEF的“无声的杀手”广告,通过跳绳声和逐渐变弱的歌曲,传递了儿童的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
•制造冲击策略:WWF的“地球小时”广告,将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灯光逐渐熄灭,表达对气候变化的警示。
简述历年春节晚会公益广告的感性诉求策略
简述历年春节晚会公益广告的感性诉求策略1. 唤起情感共鸣:公益广告通过情感化的表达手法,以感人的故事、动人的场景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比如通过呈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渴望上学的心愿,引发观众对于教育公益的关注和支持;或是通过描绘残疾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故事,增加观众对于关爱弱势群体的认同感。
2. 引发社会关注:公益广告利用春节晚会这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台,借助名人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形象,让广大观众更加关注和关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呈现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真实画面,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关注,进而促使社会各界共同行动。
3. 强调责任与行动:公益广告强调个体及整个社会的责任与行动力。
通过表现个体的奉献精神和行动,激发广大观众的参与热情,激励他们从自身做起,关注和投身到公益事业。
广告中常常通过展示普通人的善举和行动,来传递“一人之力”也能引发改变的理念,鼓励观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传递希望与温暖:公益广告在感性诉求中,也强调了希望和温暖的情感元素。
通过呈现在困境中咬紧牙关坚持奋斗的人物形象,传递出希望与坚持的力量。
在对待困难和不幸时传递出尊重与温暖的态度,让观众感到希望与温暖,从而鼓舞人心,激发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5. 引导观众转变观念:公益广告通过直观的场景和故事,引导观众转变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展现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资源匮乏等问题,让观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讲述疾病患者的坚强与乐观,让观众改变对于残疾人的认知和态度。
公益广告试图转变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激发他们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历年春节晚会公益广告的感性诉求策略主要包括唤起情感共鸣、引发社会关注、强调责任与行动、传递希望与温暖以及引导观众转变观念等方面。
通过这些策略,公益广告试图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行动力,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为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研究》范文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深入推进,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沟通桥梁。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公益广告在塑造社会道德风尚、推动公益事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不仅关系到公益活动的传播效果,还直接影响社会公共价值观念的构建。
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传播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中,公益广告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播速度快: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公益广告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2. 互动性强:新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互动机会,增强了公益广告的互动性。
3. 受众群体广泛:新媒体覆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兴趣爱好的群体,为公益广告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空间。
三、我国公益广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利用现状目前,我国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利用呈现出以下趋势:1. 多元化传播渠道:各类新媒体平台成为公益广告的重要传播渠道。
2. 创新表达方式:结合新媒体特点,公益广告在创意和表达方式上不断创新。
3. 政府与企业的支持:政府对公益广告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公益广告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研究针对我国公益广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及现状,以下是一些媒体利用策略的研究建议:1. 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根据公益广告的特点和目标受众的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
如针对年轻人群体,可以重点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投放公益广告。
2. 创意驱动:重视创意在公益广告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受众需求,开发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创意内容。
3. 合作共赢:加强政府、企业和媒体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公益广告的传播。
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
4. 强化互动与反馈: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公益广告的内容和形式。
共情对公益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研究
共情对公益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益广告作为传递社会正能量、倡导公共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其影响力逐渐增强。
然而,如何使公益广告更有效地传递其信息,引发公众的共鸣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一直是广告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共情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共情指的是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处境,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在公益广告中,共情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广告中的信息,从而增强广告的说服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共情对公益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
我们将对共情的概念和理论背景进行介绍,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我们将回顾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共情在公益广告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如何激发观众的共情反应,以及共情如何影响观众对公益广告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还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公益广告如何运用共情策略来提高其说服效果。
我们将总结研究结果,为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提供实践建议,以期推动公益广告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文献综述共情,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绪状态。
近年来,共情在广告学领域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旨在唤起公众的共鸣,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因此,研究共情对公益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公益广告的传播机制,也能为广告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心理学领域,共情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共情能够增强个体的同理心,促进人际交流,提高社会适应性。
而在广告学领域,共情则被看作是增强广告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
广告中的共情元素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从而增强广告的说服力。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其目标受众是社会公众,目的是唤起公众的共鸣,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论修辞手法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
论修辞手法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
在公益广告中,修辞手法是重要的视觉手段,它用哲理象征来制造
震撼效果。
一首歌,一组图片,几句话,可以感受到一抹暖意,勾起
一缕衷曲;也可以激发起一种行动热情,感动一片心灵。
首先,在跨文化传播中,比喻和拟人是在公益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唤起人们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参与。
通过把公益行为描绘成一个
主题(比如救助弱势儿童),再把这个主题比作一个温柔的母亲,她
的光芒护佑着这些可怜的孩子,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发现他们贫穷的
生活,才能懂得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
其次,比较是公益广告的另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它可以以具有正面力
量的形式凸显出公益行为的社会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把“大树”和“小树”比作,两者在有限的时间之下,依靠自身能量生长,最终收获的结果
是咫尺之遥。
这一比较突出了每一个人在实践慈善助学方面所发挥的
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最后,幻想在公益广告中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将慈
善行动的影响力极大地拓展开来,具有强大的言情震撼效果。
例如我
们可以把慈善行动像这样描绘:“太阳普照大地,可怜的孩子顿时绽放
温馨的微笑,那么多的梦想像烟花一般,洒落在孩子的命运中……”幻
想可以唤醒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共鸣,从而动動他们的心。
总之,修辞手法在公益广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助力我们塑造
丰富、多彩的文字形象,强调感性意识的重要性,为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活力。
公益广告策划
公益广告策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益事业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特点,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策划公益广告时,我们需要根据目标人群和宣传目的,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手段,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激发社会参与的热情。
首先,我们要确定好宣传目标。
公益广告能宣传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环保、健康、教育、反贫困、动物保护等各个方面。
在策划时,我们要明确这个公益广告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希望引起关注、增强意识,还是希望推动社会行动,或者是直接变革人们的行为习惯。
具体目标的明确决定了后续宣传策略的选择。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目标人群。
不同的人群对公益事业的关注点和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策略。
比如,对于年轻人群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方式传播,激发他们的共鸣和参与热情;而对于老年人群体,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提高他们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了解目标人群的特点和习惯,能够更好地制定宣传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另外,我们需要设计具有感染力的创意。
公益广告可以利用视觉、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创意要新颖、独特,能够吸引目标人群的注意力,产生共振。
通过创意的设计,我们能够将复杂的公益信息简化,让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并激发他们参与公益行动的冲动。
最后,我们要注重宣传效果的评估。
宣传广告的效果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评估,我们才能了解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和问题所在。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等方式进行评估,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和行动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对宣传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策划公益广告需要明确宣传目标和目标人群,设计具有感染力的创意,并进行宣传效果的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策划,公益广告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果,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2024年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研究》范文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我国社会传播的主流媒介之一。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已然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篇论文将详细分析新媒体环境的特点,结合我国公益广告的现状及需求,研究并提出我国公益广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利用策略。
二、新媒体环境概述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
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到现今的互联网、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都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也为公益广告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三、我国公益广告的现状及需求我国公益广告在传播社会正能量、倡导社会文明、提升公众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的公益广告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国公益广告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寻求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四、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利用策略(一)多元化的传播渠道1. 社交媒体平台: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进行公益广告的传播。
2. 网络电视与流媒体:与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合作,投放公益广告,扩大传播范围。
3. 移动广告:利用手机APP等移动设备进行公益广告的推送。
(二)创新的内容形式1. 互动式公益广告: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吸引公众参与,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2. 短视频公益广告: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制作简洁明快、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公益广告。
3. 故事化公益广告:以故事化的手法,将公益信息融入其中,增强公益广告的感染力。
(三)精准的传播策略1. 目标受众分析: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2. 地域性传播:根据地域特点,制定地域性的公益广告传播策略。
3. 时间性传播:结合时间节点,如重要节日、纪念日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公益广告传播。
(四)强化与公众的互动与反馈1. 利用社交媒体的评论、点赞、转发等功能,收集公众对公益广告的反馈。
心理公益广告策划书
徐州医学院“炫彩青春,阳光同行”心理健康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策划书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2012年4月5日徐州医学院“炫彩青春,阳光同行”心理健康公益广告设计大赛一、活动目的:通过完成形式多样的公益广告创意作品,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创新能力与个性风采的舞台。
比赛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意灵感,提高同学们的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该项比赛具有现实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三大特点。
二、活动主题:炫彩青春,阳光同行三、主办单位:徐州医学院学工处四、承办单位:医学影像学院五、参赛对象:我校所有在校大学生六、活动时间及地点:时间:初赛:5月9日(周三)18:30-20:30决赛:5月16日(周三)18:30-20:30地点:初赛:医学影像学院会议室(C511)决赛:学术报告厅七、比赛规格:1.作品规格:广告为有关心理健康的公益广告,以动态广告和静态广告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上交一份自制视频,内容主要为团队或队员介绍、参赛口号等,时长不多于60秒。
静态类广告为手绘版或电子版,A4大小。
动态类广告可以为影视脚本,自制MV,PPT,FLASH作品等,作品时长不超过4分钟。
动态作品片头附作品篇名、团队名称、静态作品(手绘版以照片形式放入)。
每份上交作品应包括一份自制视频、一份静态类广告、一份动态类广告和一份作品设计理念说明书,说明书字数自定。
2.参赛规格:初赛时,参赛团队由院系推荐。
参赛同学在6分钟内播放及解说完作品,时间分配为:团队介绍视频60秒内,动态类广告4分钟内,静态类广告解说60秒内。
初赛前上交作品,逾期不收。
决赛以团队形式参加,人数:4-6人。
各院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员选拔,初赛时共21支队伍,具体如下:临床医学系4支,麻醉学院2支,医学影像学院 2支,药学院2支,护理学院2支,公共卫生学院2支,医学技术学院2支,华方学院2支,口腔学院1支,医学信息学院1支,研究生学院1支。
公益广告的策划方案
公益广告的策划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进步意识,公益广告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群众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公益广告的定义、策划目标、受众分析、传播渠道、内容创意以及评估效果等方面,提出一套完整的公益广告策划方案。
一、公益广告的定义公益广告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计、制作和发布的广告。
通过对社会问题或公众利益的宣传和倡议,公益广告旨在引起公众关注,塑造社会正能量,改变观念和行为。
二、策划目标1. 提高公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认知度。
2. 感召公众参与到相关公益活动中。
3. 传播信息,引发社会讨论和行动,改变社会现状。
三、受众分析在进行公益广告策划前,必须对目标受众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通过了解受众的特点、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可以更精准地制定传播策略,提高广告的有效性。
四、传播渠道1. 电视广播:电视和广播是传播公益广告的重要渠道,能够覆盖大范围受众群体,对于信息传播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2. 网络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成为公益广告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公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可以迅速扩散信息,引导用户参与。
3. 室外媒体:公交站牌、户外大屏幕、电子显示屏等室外媒体可以覆盖大量行人和车辆,提高公益广告的曝光率。
五、内容创意1. 故事化表达:通过一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容易接受广告信息。
2. 制作巧思:利用幽默、夸张等手法,使广告更易记忆,增加受众的关注度和娱乐性。
3. 明星代言:邀请知名人士或明星代言,可以借助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4. 群众参与互动:通过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受众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增加广告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六、评估效果公益广告策划方案的最后一步是对广告效果进行评估。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观众调查、媒体曝光率统计等。
通过对广告的评估,可以了解广告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未来的策划方案。
通过以上的公益广告策划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公益广告的力量来传递信息、引发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52009年第2期 总第100期新闻大学JOURNALISM QUARTERLY ·广告与公共关系·利用“移情忧伤”激发利他行为的公益广告策略研究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
它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其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意图的广告。
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
当时,由于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毒品泛滥、森林过度砍伐、垃圾随手乱扔、不讲诚信、酒后驾车等等;同时,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可信度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一些著名企业和社会团体也认同和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企业需要以关注社会的形象取得大众认同;广告宣传也需要改变现状,规避批评,于是导致了一种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宣传方式,同时也是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的出现,这便是最初的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的主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并运用创意独特、内涵深刻、艺术制作等广告手段,以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诱导社会公众。
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相当普及,尤其是电视公益广告。
现在欧美电视台播出的公益广告大多是由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组织、机构发布的,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全国健康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就发布过大量公益广告,一些跨国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加入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行列。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当属1986年贵阳市节水办公室和贵阳电视台联合发布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这是中国第一条经过专业化创作的电视公益广告。
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推出一档特殊的电视专题栏目——《广而告之》,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在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公益广告”概念从此逐渐深入[作者简介]陈正辉,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告学系主任陈正辉(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摘 要】通过“移情忧伤”激发目标受众的利他行为,是公益广告发挥有效宣传功能的重要技巧。
从表面上看来,利他行为可能牺牲自我利益,但实际上,由于使行为者获得感觉上的满足,或减轻了因移情忧伤带来的痛苦,因而使利他行为受到强化。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移情忧伤”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许多公益广告劝服效果乏力的主要原因,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利用“移情忧伤”激发利他行为,从而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移情忧伤;利他行为;公益广告【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人心。
与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所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浅显的道理,常常也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所关注的是公共利益,它与每个个体的利益可能还有一些距离。
因此,要使公益广告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从受众心理出发,满足他们最底层的心理需求。
本文通过对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以及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反应——“移情忧伤”的分析,研究他们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利用“移情忧伤”激发人们的利他行为,从而提高公益广告劝服效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利他行为”的心理动机及特点无论人类告别她的洪荒丛林时代有多么远,追求满足永远是人们行为的最基本动机。
道德行为也不例外,不管它要求行为者付出多大的代价,做出多大的牺牲。
这就决定了对于道德行为的分析,要从人类追求满足的行为动机出发。
中国有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天地都容不下他。
同时,中国还有句口号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说明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只有彼此帮助,才能有和谐社会!很显然,这两句话的目的是不一致的,甚至有些相互矛盾。
其引人注意的地方并不在这两句话本身,而是它们背后隐藏的,体现为表面上很具代表性的,中国社会的两种价值观,即本我主义和他人主义。
事实上,中国百姓群体的价值取向从未真正按照统治者期望的“天下为公”的方向迈进,而五千年来蔓延不断传承至今的是一个只有“私德”的传统文明古国,公德的缺失也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像西方一样发达的“市民社会”。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人的道德首先要看对谁而言;梁燕城先生也指出中国人是在一种关系道德中生存的。
在关系道德中,人们更看重的是责任、利益等利害关系。
可以说,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向他人延伸,最终回归自我的道德关系。
牢牢把握了自我这个核心,其他道德疑问都可迎刃而解。
然而,强调自我的结果,往往会走向反面,像当今社会公众普遍存在自我意识膨胀,利他行为削减的倾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出现告急的预警信号等等。
如何激发公众的社会道德意识,维系人与人之间生产和生活的正当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大前提。
激发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借助公益广告,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在从众心理的促动下,产生满足自己内心世界需要的利他行为。
这种利他行为形成有力的舆论导向,成为政府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有力武器。
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一是报答性行为,自己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有四种主要特性:它是一种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带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利他行为表现为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
人们产生利他行为有两类不同的情境,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另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所谓紧急情境是指有伤害生命与财物的威胁的特殊情景,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是不寻常的、少见的情境,有一定的危险性;是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订计划,往往是措手不及的情景,帮助者付出的代价很大,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紧急情境会引起生理上的应激状态,体内血糖升高,肌肉变得紧张有力,准备去战斗。
去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省的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突发性的巨大灾难,当面对大量的人员伤亡,巨大的财产损失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利他行为,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而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的特点是: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这种利他行为126偶然做一次是可以办到的,但要坚持下去就颇不容易。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利他行为对于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可能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利他行为的产生,受制于三个主要因素: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认知、情绪以及其他个人因素。
我们常常说这个社会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就是来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复杂状况,但个人因素受环境教育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
今天,大众传媒是及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尤其是电视。
每当突发性事件降临时,电视报道是利他行为产生的触发剂和强化剂。
人们的利他行为还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影响。
属于同一社会文化的成员一般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遵循着同样的行为规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利他行为也有区别。
公益广告就是借助于大众媒体,面对最广泛、最基层的社会公众,传播社会普遍关注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因此,公益广告容易深入人心,也成为激发大众利他行为的重要手段。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人们已经不再在电视上看到各种救援队伍,出入在一片片残垣断壁、瓦砾废墟之间,看不到那些垂死挣扎的生命,紧急情景已经过去,灾区开始了恢复和重建。
然而,此时的地震灾区仍需要大量的帮助,需要人们持续不断地发扬利他行为。
于是,每一个到过灾区的人,都会被那随处可现的,满目疮痍下的公益广告深深打动;而在各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上大量出现的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公益广告,把全国人民的心与灾区人民紧紧相连。
二、“移情忧伤”的发生机制以及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移情(Empathy)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铁钦纳(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
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中去探索,他认为移情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动机,是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一种心理手段。
著名心理学家Bengtsson、Hans、Johanson和Lena(1992)等认为,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绪条件的反应,移情体验的核心是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状态,而认知过程调节移情唤醒和影响着移情体验的强度和性质。
Eisenberg和Fabes(1998)认为,移情是一种与他人的感受相同或相近的移情性反应,这种情绪性反应来自对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境的认知。
Grutchfield和Loril(2000)也指出,移情是对他人的情感的感受和对情感所发自的经历和行为认知。
在我国的移情研究中,心理学家也多把移情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移情当中的移情忧伤,因为利他道德行为通常包涵帮助某个处于不愉快、痛苦、危险或其他形式的忧伤之中的人,而利他行为的产生,直接的影响因素为移情忧伤。
通过霍夫曼等心理学家的潜心研究,我们发现,移情忧伤与以下两个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移情忧伤与利他行为之间的本能关系当人们目睹别人处于忧伤中时,他们通常会做出移情反应,或表现出一种外部的助人行为。
霍夫曼(1981)和埃森伯格(Eisenberg)与米勒(Miller,1987)曾对该论点进行考察,并证明了其真实存在。
当受害者表现出更多的痛苦时,以及当观察者自己的移情忧伤很高而不是很低时,观察者会更快的提供帮助。
我们都知道,汶川大地震能那么快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引发世界范围的捐助热潮,与电视媒体的客观真实的报道密不可分,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引发了人们高度的移情忧伤。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产生“移情忧伤”,如图1所示:在面对受害者痛127苦时,有一部分人由同情引发痛苦,从而产生移情忧伤,但另外一部分却将这种“移情忧伤”指向自我,从而引发自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