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军深入进攻条件下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1〕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作业

抗日战争作业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09历本4抗日战争史作业第一题、答:对于陈公博之死,相关记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公博逃亡日本,试图在当地隐姓埋名。

但不久在全国人民严惩汉奸的呼声中,陈被押解回国。

1946年4月12日,以通谋敌国罪成立,处以死刑。

6月3日下午时被执行死刑,终年55岁,尸体葬于上海市公墓。

而在材料一中,路透社说陈公博是自杀死亡的,那是同盟社报道的一则假新闻,对当时社会上流传陈公博自杀消息不加确认就报道了。

而且当时陈公博是秘密逃亡日本的,在当时还不是很为大众所知的情况下,以讹传讹,就连同盟社也认为陈公博为自杀死亡的了。

而在材料二中,作者写之文章以是在陈公博已被以汉奸罪枪杀了的大前提下的,所以作者能在事实面前可以正确的处理相关资料,也就对同盟社发表的信息做出了不同的见解了。

第二题、答:(1)在当时,国民党政府行使着我国的外交大权。

在外交关系上,国民党方面掌握着话语权,可以与外国签订一些条约等。

(2)在外交关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衡的利益。

美国之所以主张中国签字,也是从他自身的利益出发的。

美国为了将来在远东利益问题上掌握更大的决定话语权,才主张我国签字的,而不是什么友谊问题。

(3)国民党当局并未能正确认识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外交问题上,没有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见解,就盲目的令驻外大使签字了,对美国主张我国在宣言上签字这一事没能在本质问题上得出深刻的见识。

(4)国民党内部的意见不一,国民党高级领导并不团结,如在这一问题上,唐纵并不赞同陈布雷的这一决策,对其这件事的评价是“陈主任甚以我为然”。

然而唐纵并没有直接说出他对陈布雷的不满,而是只在日记上加以表述。

第三题、答:说明了在1941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对占据的华北区域的大致情况。

可以得知在1941年日本以占领我国华北的一部分地区,并在这治安地区行使全权的权利,如军事、政治、经济上都享有很多自主权利。

在这治安地区中国几乎没有话语权。

当然在未治安地区日方不能行使相关的权利。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反击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优势,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但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最终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胜利。

一、战略层面上的应对策略中国军事战略在抗日战争中的首要目标是团结全国抵抗日本侵略。

为达到这一目标,战略层面上采取了以下措施:1.抵御战略:中国军队采取防御姿态,通过设置抗日前线、搭建防线等方式进行抵御,以减少日军的攻击力。

2.游击战略:中国军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优势,采取分散、奇袭的战术,使日军不得安宁,给予其巨大压力。

3.持久战略:中国军队以持久战为战略方针,通过拖住、磨损日军的力量,逐渐扭转战局,争取最终胜利。

二、战术层面上的应对策略中国军事战术在抗日战争中的应对策略多样,根据不同的战场和敌情,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取得了关键的战略优势。

1.阵地战术:中国军队在重要阵地进行防守,运用坚固工事、陷阱等战斗手段,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2.奇袭战术:中国军队利用地理优势,通过突然袭击敌方后方、伏击、绕道等方式,给予日军以致命打击。

3.游击战术:中国军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通过分散战斗、消耗敌军等方式,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4.迂回战术:中国军队运用迂回战术,利用地理地形进行包抄敌军的行动,割断其补给线,迫使其陷入困境。

5.摧毁战术:中国军队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重武器对敌军防线进行猛烈攻击,摧毁其有利阵地,打击其战斗力。

三、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意义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通过灵活多变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军队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

2.保卫国土安全: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有效运用,保卫了中国的国土安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鼓舞了民众士气: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成功运用,鼓舞了广大民众的士气,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与日军防线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与日军防线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与日军防线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自由和民族尊严而奋斗的一段光辉历史。

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中国游击战的战略和战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游击战不仅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日军的防线。

一、游击战的战略意义中国游击战的战略意义在于其独特的作战方式。

与日军正规军相比,中国游击队不拘一格,机动灵活,并擅长运用地理优势和人民群众,形成了特有的游击战战术。

中国游击战战术的核心是以小打大,集中力量,发起突袭,然后迅速撤退,使日军陷入被动防御的境地。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游击队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山林、河流等自然障碍,消耗日军的兵力和精力,从而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二、游击战的战术策略中国游击战的战术策略主要包括分散作战、流动作战和持久作战等方面。

游击队分散作战是指在敌后各地建立多个游击区域,让日军难以集中兵力进行进攻。

而流动作战则是指游击队在敌人来袭时立即撤退,使日军无法追击,并利用流动的特点进行连环奇袭。

另外,持久作战是指游击队在战场上进行持久战,耗尽敌人的资源和意志,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这些战术策略的运用,使中国游击战成为日军的噩梦,给日军防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游击战对日军防线的影响中国游击战对日军防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打破日军后方供给线:中国游击战在日军后方展开游击袭击,使日军防线无法稳定供给资源。

游击队破坏了日军的通信线路、交通运输线路,削弱了日军的后勤保障,使日军的作战能力受到限制。

2. 打乱日军兵力部署:中国游击战采取游击战术,进逼到日军防线附近展开袭击,使得日军不得不调动兵力进行反击。

这种频繁的兵力调动,不仅使日军防线内部出现空白,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 削弱日军的士气:中国游击战不断对日军防线进行袭击,使日军士兵长期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中。

不仅如此,中国游击战还深入到日军占领区,与广大民众密切合作,形成了人民战争。

长沙会战现代军事地理学的经典战例[权威资料]

长沙会战现代军事地理学的经典战例[权威资料]

长沙会战现代军事地理学的经典战例摘要:在中国,军事地理学可追溯到《孙子兵法》,其《地形》篇专门分析六类(通、挂、支、隘、险、远)地形的特点和用之助战的原则。

在中国古代,妙用孙子奠定的军事地理学知识,有效凭借地形优势打胜仗的例子很多。

不懂地理状态,不能有效借助地形却反为地形累而打败仗的例子也不少。

在中国的现代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把军事地理学理论推向一个高峰。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军事地理学的成功战例,当时国军前线指挥官薛岳深得领教,为日后指挥长沙会战奠定战略战术思想基础。

在抗日战争中,薛岳指挥长沙会战,前三次以后退作战的天炉战法重创日军,守住长沙,创下用军事地理学的经典战例,丰富了我国国防战略思想武库。

关键词:军事地理学;长沙会战;薛岳E29 文献标志码:A 1003-949X(2015)-08-0003-02中国正面战场最长脸的会战当属长沙会战,抵抗力度之大,歼敌人数之多,支撑时间之长,巅峰较量之烈,荣誉档次之高,属首屈一指。

成就这无上之荣光,有将士的英勇善战,有指挥官的高超谋略,更有军事地理学的妙用。

在中国,军事地理学可追溯到《孙子兵法》,其《地形》篇专门分析六类(通、挂、支、隘、险、远)地形的特点和用之助战的原则。

孙子强调:“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具有普遍真理的光芒,是军事地理学的奠基之作。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长河中,利用军事地理学知识,有效凭借地形优势打胜仗的例子很多。

不懂地理状态,不能有效借助地形却反为地形所累而打败仗的例子也不少。

这里举一例:夷陵之战。

东吴主帅陆逊后退固守夷道(今湖北宜都)、�V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把敌我均不利作战的高山峻岭地带留给了蜀军。

刘备进入此地,兵力无法展开,进退两难,而陆逊则抓住战机,借助火攻打败蜀军。

这是吴军活学活用孙子军事地理学理论的著名战例。

也是刘备不懂和不用地理之利而遭惨败的例子。

历史真相常德保卫战之三

历史真相常德保卫战之三

历史真相常德保卫战之三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常德这战不好打自从日军突然转向南下,战局就已经非常清楚,日军的目标就是常德。

此时第六战区高级幕僚对日军对于常德的攻势还有疑问,主要对于日军是永久性占领常德,还是为了围歼常德附近国军主力(也就是打完就撤),不能肯定。

不过,战区司令官孙连仲认为,无论日军目的是什么,常德都不能轻易放弃,务必击中第六战区主力以常德为中心和日军决战。

基于这种判断,总司令孙连仲和参谋长郭忏立即作出相应的部署调整。

具体部署为:以抗日铁军74军的第57师防守常德城,务必死守,尽量争取时间;以已经被击退的第29集团军第44军,固守常德北面的太阳山、太浮山和盘龙桥地区;以王耀武兵团第100军、第74军主力攻击,常德西北至慈利地区之敌,以策应常德的防守;薛岳第9战区增调来的4个军(李玉堂兵团和欧震兵团),在常德以南地区集结;从宜昌西北三斗坪调来的江防军精锐第18军进攻津市和澧县,在后方牵制敌人。

第29集团军73军此时伤亡太重,余部仅剩10多个连,只能编组起来于敌人侧后做骚扰战。

比较倒霉的是,由于29集团军迅速崩溃和擅自南撤,打乱了整个战役部署,让日军掌握了局部的主动权。

第六战区主力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还在北面100到200多公里外同日军39师团混战,短时间内不能赶到常德。

而北线的26集团军距离更远,至于33集团军还在长江以北,都顶多只能攻击日军后方,起不到直接的支援作用。

目前最有可能解围常德是南面的李玉堂兵团,因为他们正面目前只有日军68师团一个师团,约1万多人。

68师团战斗力是此次日军参战5个师团中最差的!虽然29集团军刚和日军交战没多久,孙连仲就命令驻扎在衡阳的第九战区李玉堂兵团(第10军和第99军)就赶赴常德增援,毕竟衡阳距离常德有300多公里距离,沿途公路因为多次大战被破坏的非常厉害,预计日军攻打常德最少7天以后,李玉堂兵团才能赶到这一线,发动对常德南面的攻击。

至于常德西面虽然有100军和74军2个师,还有44军74军残部,总兵力约4万人。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击日军战术与技巧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击日军战术与技巧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击日军战术与技巧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战术和技巧来抵制日本军队的侵略。

这些战术和技巧的运用促使中国军队在困境中保持顽强抵抗,并最终赢得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采用的一些重要的抗击日军战术与技巧。

一、游击战术的运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运用了游击战术。

游击战术是一种反击敌人的不规则的战斗方式,其中包括埋伏、袭击、撤退等一系列战术手段。

中国的游击队能够迅速出现在日军的后方,对其进行袭击,然后很快撤退,造成了日军的困扰。

这种灵活性不仅使中国军队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和战场环境,更重要的是打乱了日军的战术部署和后勤补给线,削弱了其战斗力。

二、民兵力量的发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广泛依靠民兵力量进行游击战争。

民兵力量主要由普通百姓组成,他们可以提供情报、参与战斗以及提供后勤支援。

这种民兵力量的发挥对中国军队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他们熟悉地理环境,能够提供有关日军动向的情报,并在需要时加入战斗行动。

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民兵力量的威力,使得日军很难以有效地控制和占领中国的大片土地。

三、地下抗战的展开中国还积极开展了地下抗战。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建立了庞大的地下抗日组织,如八路军、新四军等。

这些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下抗战组织不仅参与了游击战争,还开展了情报收集、破坏敌人后方交通线等行动。

地下抗战组织的建立不仅有效地破坏了日军的战略部署,更重要的是给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后勤和情报支持,保证了战斗的持续进行。

四、防御战术的采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用了一些防御战术,以抵御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阵地防守中充分利用地形,修筑坚固的工事,并埋设地雷和设置陷阱。

同时,他们还采用了抗击日军的火力网和地下堡垒。

这些措施使得日军在对中国的进攻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同时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重要战略要点。

五、空中战术的运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空中战术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战日军的兵力部署原理

二战日军的兵力部署原理

二战日军的兵力部署原理
二战期间,日本通过对实际战争局势的掌握和评估,对兵力的部署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其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敌情和任务确定主攻方向和主攻目标,以提高兵力部署的效果和战斗力。

2.根据地理环境和军事设施,选择适合的进攻路线和进攻方向,以确保兵力在进攻中能够强力推进,避免受到敌方的困扰和反击。

3.根据敌方部队的兵力和防御力量,选择合适的兵力数量和兵种,以提高作战的效果和决胜的可能性。

4.采用灵活多样的战斗方法和战术,以迷惑敌方并取得制胜的优势。

5.密切配合空军和海军的行动,实现整体协同作战,提高战斗力和打击力。

总之,日本在二战中的兵力部署主要是以战争实际情况为依据,经过周密考虑决策,并实现整体协同作战,以取得最终的战争胜利。

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战略部署与计划

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战略部署与计划

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战略部署与计划日本侵略者所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耻辱,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在此,我们将探讨日本军队在九一八事变前的战略部署与计划,以了解他们如何进行这一入侵行动。

一、背景分析日本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间,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

由于日本内部存在政治和军事集团的角力,军队渴望通过扩张势力来解决经济资源问题。

满洲地区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工业区和粮食产地,成为日本军队觊觎已久的目标。

二、东北军事占领计划日本军队在九一八事变前通过了详细的东北军事占领计划。

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暗中渗透日本军队通过在满洲地区安插特工和间谍,获取情报并渗透到地方政府和军队内部,为后续入侵行动做准备。

2. 制造借口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为找到合理化的借口,日本军队制造了“太阳旗下下驱逐中国劫掠者”的假象,声称是为了打击中国军阀和保护日本在满洲的利益。

3. 军队调动日本军队为九一八事变做好了充分的战略准备,通过调动大量的兵力,提前安排了军队的编组、训练和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

4. 政治行动日本军队通过向日本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对满洲地区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为军队的入侵提供政治背书。

三、九一八事变的实施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队展开了迅速而有组织的军事行动,以确保其对东北的占领:1. 快速行动日本军队在事变当晚迅速占领沈阳市,并很快控制了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

他们实施了迅速而精密的计划,并避免了与中国军队的正面冲突。

2. 广泛控制在占领沈阳后,日本军队迅速推进到东北各市县,并通过掌握关键区域,确保了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基本控制。

3. 威慑行动为了遏制中国地方军阀的抵抗,日本军队对一些抵抗力量实施了残酷的镇压,通过给予他们一定的打击,震慑其他地方抵抗势力。

四、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来说是重大的灾难,给中国人民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日本军队通过自己的战略部署与计划,成功实施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抵抗情绪。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术灵活应对日军进攻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术灵活应对日军进攻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术灵活应对日军进攻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的一场残酷战争,它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众多灵活应对日军进攻的游击战术,为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地理环境与游击战争策略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这为中国游击战争的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

许多中国的山区、丛林和战略要地成为了游击战争的理想场所。

游击战争中,灵活的战术和熟悉地理环境的战士们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能够合理利用山林、河流等自然障碍,巧妙地避开日军的追击,以奇袭和消耗敌人的战力。

二、分散战斗与快速机动中国游击战争的重要特点是分散战斗,也就是小股部队之间的相互支援和配合。

在中国游击战争中,为了避免与日军正面交锋,中国游击队通常以小股队伍活动,随时随地给予敌军打击。

这种战斗方式能够有效地消耗日军的战力,增加其后勤压力,从而达到削弱敌军实力的目的。

此外,中国游击队还擅长机动战斗,能够快速地在山区、雨林等复杂地形中转移,保持与日军的较低接触,并据地开展独立活动。

三、民兵组织与信息获取边区和敌后地区的民兵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民和地方官员积极组织和武装了自己,成立了各种地方武装力量,如抗日武装队、地方武装、义勇军等。

这些民兵组织成为游击战争的重要力量。

他们熟悉当地情况,掌握敌军的行动情报,在战斗中起到了很好的情报支持和协助作用。

同时,他们也是中国游击队的重要人才来源,可以加入到正规军或游击队中,参与实际作战。

四、伪装与隐蔽作战中国游击队擅长伪装和隐蔽作战。

他们能够利用山地、丛林、河流等自然环境,将自己藏匿起来。

在日军的搜索和追击中,中国游击队能够迅速消失在山谷的深处,或通过战术性撤离来躲避敌军。

同时,中国游击队还能够迅速改变自己的服装,以混淆敌人判断,使其无法追踪自己的行迹。

五、土地社会动员与抗日意识培养中国游击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社会动员和抗日意识的培养。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抗日委员会,开展了土地改革和动员工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战术反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战术反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战术反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艰苦卓越的战争中,中国军队以智勇双全的战术反击,成功迎击日寇的侵略,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战术反击。

一、游击战与游击战术1. 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游击战成为中国军队对抗日军的主要战术手段。

通过游击战,中国军队在劣势条件下展示了更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后勤补给和战斗力。

2. 游击战术的特点中国游击战术的核心特点是灵活机动、突袭快速和地形利用。

中国军队善于利用地理地形,选择山谷、森林等隐蔽的地方展开伏击和袭击敌军,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军力。

二、防御战的持久抗击1. 红军长征的震撼力中国军队在长征中展示了持久抗击的战术能力。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以小股部队独立行动、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合围等战术手法,成功甩掉敌军的追击,取得了重大战略胜利。

2. 渡江战役的成功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通过长益衡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防御战役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提前做好准备,善于运用战术技巧,使中国军队能够迎对敌军的进攻,并最终逐步取得战略优势。

三、运动战的积极进攻1. 百团大战的胜利中国军队在百团大战中展现了积极进攻、突然袭击的战术水平。

通过各个战略方向的集中力量突然袭击和对日军的重点打击,中国军队有效地扩大了自身的战场,逼使日军无法集中兵力进行防线的建设。

2. 威海卫保卫战的勇敢抵抗中国军队在威海卫保卫战中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进攻态势。

通过运用山地、海洋以及其他特殊地域条件,中国军队实施了有效的外围进攻,将日军逼入绝境并最终成功保卫威海卫。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以独特的战术手段对日寇进行了有效反击。

游击战、防御战和运动战等多种战术形式的应用,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和士气。

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为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和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战术对抗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战术对抗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战术对抗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长期的战斗和战术对抗。

中国军队在战术上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应对日军的进攻,既有灵活的游击战术,又有集中的正规军战术。

经过多年的战斗,中国军队最终赢得了这场艰苦的抗日战争。

首先,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术来应对日军的进攻。

由于日军在装备和兵力方面占有优势,中国军队往往难以与之正面对抗。

为了避免直接正面冲突,中国军队采取了分散战术,并在敌后开展游击战。

游击战术以机动灵活、瞬间发起袭击、突然撤退为特点,中国军队能够迅速穿越山区、河流,进行奇袭作战,给日军带来严重的威胁。

中国军队还利用地形、地道、壕沟等掩护物,使得日军无法轻易掌握中国军队的行踪。

通过游击战术,中国军队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进攻能力,使其陷入泥淖,为正规军的战斗争取有利条件。

其次,中国军队还着重发展了正规军战术。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中国军队逐渐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正规军,使日军始终处于压力之下。

中国军队在正规军战术中注重组织纪律、协同作战和火力压制。

他们加强了步兵的战斗力,提高了火炮和重武器的使用效能,依托正规军的力量与日军进行硬碰硬的战斗。

中国军队在战役和战术上落实了兵力集中、火力集中、装甲兵协同作战等原则,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和战斗力。

同时,中国军队还加强了战斗力培养和军事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士兵的战斗技能和战斗意志,从而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战术。

考虑到日军的侵略性和强大的进攻能力,中国军队注重在战术上采取主动防御的策略。

他们利用山地、河流等自然屏障筑起坚固的防线,采取阵地战术抵挡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阵地防御中充分运用地道、地雷、铁丝网等战壕工事,大大增强了防线的稳固性和阻挡力。

通过积极的防御战术,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消耗日军的兵力和物资,增加日军的损失。

最后,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还积极开展了游击战争的配合行动。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战术训练与提升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战术训练与提升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战术训练与提升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赤壁之战,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一次伟大斗争。

在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中,中国军队起初面临着实力悬殊的日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军队通过不断的战术训练与提升,逐渐取得了抗战胜利的机会。

一、战术理念的更新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由于缺乏现代化装备和训练经验,战术上常常采取单纯的堆积人力的方式进行作战。

然而,随着日军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军队意识到需要改变传统的战术思维。

于是,一些优秀的将领开始研究并引入新的战术理念,如游击战、地下战等,这为中国军队的战术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灵活机动的战术行动在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与日军作战的巨大压力。

为了能在实力上取得某种平衡,中国军队着重培养了一支机动性强的部队。

他们采取了分散机动的战术行动,通过快速转移、突然袭击等方式打击敌人,有效削弱了日军的作战能力。

三、侦察与情报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刻认识到侦察和情报的重要性。

他们建立了完善的情报体系,注重收集敌情,通过侦察手段获取准确的作战信息。

这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更加精确地制定战术计划,并在战场上取得更大优势。

四、合理利用地形与阵地中国地势广袤,山川纵横,为中国军队的战术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善于利用地形和阵地进行防守和进攻。

他们选择有利的阵地设立据点,通过地形的利用增强了战斗力,并减少了伤亡。

五、持久战和游击战的运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采取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方式,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资源和精力。

他们利用自身熟悉的地理和民众的支持,以游击战的形式在日军后方进行袭击,为中国军队争取了更多时间,积累了力量。

六、军队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了在战争中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军队注重提高士兵的素质。

他们通过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兵员的战斗技能,提升了整体作战能力。

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总结: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不断的战术训练与提升,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战术理念和应对策略。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与战术,试图迅速占领中国,然而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文将从战略与战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所作所为。

一、战略层面日本侵略者采取了“闪电战”战略,试图快速击溃中国军队,迅速占领全国。

具体而言,他们首先选择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进行军事行动,如北平、上海等大城市,以及长城沿线。

通过先发制人、迅速占领重要据点,他们试图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瓦解中国的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者利用空中优势和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实施了大规模的对中国城市和军事要地的轰炸,以震慑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然而,尽管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看似成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弱点。

首先,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抗日热情严重低估,以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征服中国。

其次,他们并未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地理条件和人民战争的特点,对中国抗战的持久性未做充分准备。

最后,一开始的成功使他们过于自信并放松了警惕,给中国抗日军民以发展壮大、重整旗鼓的机会。

二、战术层面日本侵略者在战术层面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以迅速攻击中国。

首先,他们运用了空中轰炸和化学武器,对中国城市和居民区进行了无差别的轰炸。

这种残忍的战术不仅直接导致了大量中国士兵和平民的伤亡,还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社会混乱。

其次,日本侵略者利用他们的军事技术和战术优势,在作战中实施了快速机动,并采取了奇袭和游击战术。

他们通常会出其不意地攻击中国的要害部位,以求取战争速决,或者利用其机动能力在中国后方进行游击战,制造混乱并阻碍中国的后勤补给。

然而,虽然日本侵略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手段,但在长期的战斗中,这些手段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军队和人民以顽强的抵抗意志和灵活的战术组织,成功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反击。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军 事策略都有哪些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军 事策略都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军事策略都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中国军民运用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策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游击战争策略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游击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能够有效地牵制和消耗敌人。

游击队常常出没于敌后,袭击敌人的补给线、交通线,破坏敌人的军事设施,让日军陷入处处受敌、防不胜防的困境。

这种作战方式使得日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受到很大阻碍,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进攻。

地道战是另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军事策略。

在广大的华北平原,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地形,挖掘了错综复杂的地道。

这些地道不仅是藏身之所,更是战斗的堡垒。

地道内设有各种防御设施和攻击手段,如陷阱、射击孔等。

当敌人来犯时,抗日军民可以从地道中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地道战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同时也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失。

地雷战也是让日军胆战心惊的一种策略。

抗日军民自制地雷,巧妙地布置在日军可能经过的道路、桥梁、村口等地。

这些地雷形式多样,有绊雷、踏雷、子母雷等,给日军的行军和扫荡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地雷战成本低、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运动战策略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灵活地调动部队,在运动中寻找敌人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打击。

例如,平型关大捷就是一次成功的运动战。

八路军充分掌握了敌军的行动路线和部署,在有利地形设伏,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

这种策略避免了与日军正面硬拼,而是以巧取胜,有效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除了具体的战斗策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根据地为抗日武装提供了稳定的后方,保障了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

在根据地,开展了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和军事训练,使得抗日力量能够不断壮大和发展。

同时,根据地还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宣传和群众动员,提高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和信心,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战场上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战场上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战场上的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之一。

在二战期间,中国作为一个关键的反法西斯力量在战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了有效地应对日本侵略者,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与战术。

一、全面抗战战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领导层明确了“全面抗战”的战略决策。

这一决策意味着全国范围内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而进行的持久战。

全面抗战战略的核心是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全民皆兵,全体国民都参与到战斗中来。

这种集中力量的战略指导确保了中国可以与日本侵略者长期抗战,并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游击战与阻击战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形势严峻,无力进行正面战争。

因此,中国军队广泛采用游击战和阻击战的战术。

游击战和阻击战是中国军队对抗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术之一。

这种战术主要依靠地形、人民力量和中国的庞大人口来对抗日军。

游击战和阻击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战场上有效地消耗日军的实力,并扰乱日本的战略部署。

三、人民战争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充分依靠人民力量,实施了人民战争的战略。

人民战争的核心是将军事斗争与敌后建设紧密结合,发动民众来参与抗战斗争,形成军民团结一心的局面。

人民战争战略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实行抗日根据地战略。

中国军队通过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敌后开展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动员民众参与抵抗战斗。

这种战略为中国军队提供了稳定的后方基地,并为最终战胜日本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联合作战为了应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实力,中国积极寻找国际合作,加强联合作战。

中国成功地建立了抗日联盟,与其他反法西斯力量,如苏联、美国等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这种联合作战战略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实力,并为战胜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国际支持。

五、战略防御和战役进攻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应用了战略防御和战役进攻的战术。

在战略防御中,中国军队通过持久拖延日军的进攻、坚守要点和拆毁交通线等方式,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术与兵力运用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术与兵力运用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术与兵力运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军事战术与兵力运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中国抗击侵略者的力量得到了有效地发挥。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术和兵力运用进行探讨。

一、抗日战争初期的军事战术与兵力运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中国军队装备差,数量上的劣势,加之战争经验的匮乏,中国采取了以游击战为主的战术。

中国军队采用分散的游击战术,大胆运用地形和人民力量的优势,选择山林、山区等地展开游击战,与日军进行小规模的战斗,使日军难以适应中国抗击战的方式,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与物资。

二、中国军队的新型战术与兵力运用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逐渐掌握了现代战争的理论与战术,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战术。

其中,中国军队在防御战中采取了耐心拖延、积极反击的战术,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

在进攻战中,中国军队主张速战速决,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日军击溃,使其无力再次反击。

中国军队运用地理、气象等因素,准确把握战局,选择战术上的最佳时机与地点,大大提高了战斗的效果。

同时,中国军队在兵力运用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他们注重灵活运用兵力,组织人民游击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此外,中国军队还善于利用地下党组织,开展抗击日军的游击战。

这种兵力运用方式既能突出敌人的虚实,又能有效地提高战斗力,对全面抗击日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军队在大规模战役中的战术与兵力运用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大规模战役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与兵力运用措施,取得了重大胜利。

例如,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运用协同作战的战术,分别固守市区和郊区,充分发挥了各个战场的战斗潜力,最终将日军打败。

又如台儿庄会战中,中国军队设伏、合围对日作战,有效地利用地形地势,成功歼灭了大量的日军。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在战术与兵力运用上的智慧与勇气。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术与兵力运用,是中国军队在艰苦条件下进行战斗的重要手段。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合理调配兵力,中国军队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军 事战略是什么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军 事战略是什么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军事战略是什么《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军事战略是什么》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是一场全民族的伟大抗争。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战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久战战略是抗日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和战争形势,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日本是一个强大但资源有限的帝国主义国家,而中国是一个相对弱小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基于这样的对比,中国不可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日本也无法短期内灭亡中国。

持久战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长期的斗争,逐步消耗敌人的力量,积累自己的实力,最终实现胜利。

这一战略使全国军民在漫长的战争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

游击战战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广阔,日军占领的主要是城市和交通线,广大农村和山区成为了开展游击战的广阔舞台。

游击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能够有效地牵制、消耗敌人。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广大民众参与抗战。

他们利用地形熟悉、群众支持等优势,采取袭击、伏击、破坏等战术,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游击战不仅在军事上打击了敌人,还在政治上鼓舞了民众的抗日信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运动战战略也是抗日战争中常用的军事策略。

通过大规模的部队调动和灵活的作战部署,在运动中寻找敌人的弱点并予以打击。

例如,平型关大捷就是一次成功的运动战。

八路军充分利用地形,对日军进行了伏击,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运动战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局部战斗,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还注重建立统一战线的军事战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国共两党以及各民主党派、各阶层民众、海外华侨等,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种广泛的团结使得抗日力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九一八事变,也称中国东北抗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场侵略所使用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对于理解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和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进行探讨。

一、军事战略日本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旨在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确立对该地区的控制。

首先,日本军队以军事力量威慑为先导,在边境地区展示军事实力,以达到震慑中国政府和军队的目的。

其次,日本军队采取分割策略,以逐个击破中国东北地区的各个城市、地区,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力。

此外,日本军队还采取经济掠夺的策略,通过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加强对该地区的经济控制。

在实施军事战略时,日本侵略者采用了快速机动的军事手段。

他们充分利用坦克、机械化部队以及航空兵的优势,迅速占领要地,并以强大的火力打击中国军队的防线。

同时,日本军队还采用了突袭和游击战术,出其不意地进攻中国军队,削弱其战斗力。

二、战术应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侵略者采取了多种战术应用以实施其军事战略。

首先,他们运用了空袭战术,通过空中力量的迅速突袭,摧毁中国军队的基础设施和指挥机构,提前破坏对方的战斗能力。

其次,日本侵略者还使用了快速机动的战术,以远距离机动和快速占领作战地区为特点,进一步加强了战争的侵略性。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者还采用了种族歧视的战术,对中国民众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和虐待。

他们利用战争的机会,以残忍的手段镇压当地居民,试图达到迫使中国政府放弃抵抗的目的。

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侵略者的战术应用也包括了军事技术的应用。

他们运用了当时先进的坦克、火箭炮和毒气等军事装备,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作战能力。

这些军事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军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展现了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对中国东北的野心。

他们采取了分割策略、经济掠夺策略以及快速机动的军事手段,配合空袭、种族歧视和军事技术的应用,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压制中国的抵抗。

到外线去,实施战略“反包围”

到外线去,实施战略“反包围”

2013.04 / 军事文摘 / 3在中日战略博弈的大棋局中,中国不能被动地听任日本在我周边摆子布势,营造“自由与繁荣之弧”。

中国必须到外线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多出先手棋,多谋大格局。

第一,我们应建立维护二战胜利果实的国际统一战线来围堵日本复活的军国主义。

日本不仅和中国有岛礁之争,而且还和俄罗斯有南千岛诸岛之争,与韩国有独岛之争。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站在俄罗斯和韩国一边,因为我们是在共同维护二战的胜利果实。

根据《波茨坦公告》第8条的补充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这里不仅不包括琉球列岛、钓鱼岛,也不包括南千岛诸岛和独岛。

中俄韩完全有理由结成维护战后政治版图的国际统一战线,我们只有以大视野才能破小格局。

今年是《开罗宣言》签订70周年纪念日,我们需要与所有二战受害国共同追忆那段悲惨的历史,声讨军国主义,我们只有形成大包围,才能突破小包围。

第二,先夺制海权、制空权,再夺制岛权。

钓鱼岛是一个弹丸之地,只有4.38平方公里,战场容量有限,居住、防御条件不佳,易攻难守。

凭借日本现在的实力,即便登岛驻军,我们很容易对它实施海空包围封锁。

因此,我们现在就要积极布局造势,营造立体反包围圈,谁控制了钓鱼岛周边的制海权、制空权,谁就实际控制了钓鱼岛。

第三,以内部瓦解手段破局日本右翼势力。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日本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日本是选举政治,各党派之间党同伐异,同党内部也派系林立。

经过中日有识之士多年的努力,日本国内还是有一些对华友好的人士和团体,我们要通过他们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

中日之间关系再坏,也坏不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想想当年周恩来、陈毅、廖承志是怎样做日本人民工作的,他们以民促官、以经促政,工作细致到某一个具体的商人、某一个具体的运动员,如此细致入微,才能不断给中日关系注入正能量。

第四,抢占舆论制高点,“善人先告状”。

论李宗仁“焦土抗战论”的哲学思想

论李宗仁“焦土抗战论”的哲学思想

论李宗仁"焦上抗战论”的哲学思想摘要:"焦土抗战论"是李宗仁在抗战时期提出的系统抗日救国主张,反映了他在军事理论上所具有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李宗仁的抗日主张是在全面客观地考察了抗战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运用发展观端倪岀战争的发展规律并推断出中日双方力量必然在战争进程中要发生变化,并提岀了抗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然是持久的消耗战。

他把中日战争过程区分为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总攻阶段,并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制泄了"焦丄抗战"的抗日战略和战札李宗仁"焦上抗战论"的哲学思想对于当时中华民族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对于推动广西抗战和中国人民积极投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李宗仁;焦土抗战;哲学思想"焦上抗战论"是李宗仁提岀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战略主张,它散见于李宗仁在抗战初期发表的一系列谈话、讲演和文章之中。

以往在历史研究中对"焦上抗战论"的内涵、意义、作用及苴局限性发表过许多评论,但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却显得极为薄弱,特别是对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给予其应有的评价。

笔者认为,“焦土抗战论"充分体现了李宗仁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它为推动中国人民积极投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深入研究李宗仁"焦上抗战论”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在抗日战争起始阶段所倡导的战略、战术和策略思想及实践导向所作岀的贡献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对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而客观具体地分析问题的思想李宗仁考察和分析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特点不是主观片面地就事论事,而是着眼于从唯物论的方法论的高度去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李宗仁全而客观地考察了抗战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焦土抗战"的战略主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两翼运动战必须确定至少有二十万左右兵力,长期位于平汉以东,这与在山西配置重兵同等重要,非万不得已,不退豫鄂西,方能配合正面及西面诸军,有力地保卫武胜关及武汉,即使武汉不守,亦使敌处于我之包围中。
丁、八路军将来之行动
(一)假设在山西配合阎卫作战有利,达到了歼灭及钳制敌军确保潼关西安之目的,同时武胜关尚无危险,则全部继续在山西作战,并准备加派一部出河北,建立华北坚强抗战堡垒,用以捍卫中原、西北及武汉。
(二)假设阎卫能够执行前述计划,潼关西安巩固,但武胜关、武汉危险,则应抽出一个师转入武胜关以东,配合友军作战。
(三)假设阎卫不能执行前述计划,潼关西安危险,但武胜关、武汉尚无危险,亦应抽出一个师转入潼西线,配合友军作战。
(四)假设潼关、武胜关均危险,则应抽出两个师南下,一个位于平汉以东,一个位于平汉以西,配合友军作战。仍留一个师,活动于山西、河北,非至某种必要时期,不撤回来。
〔7〕 津浦路,指天津至浦口的铁路,即今京沪线一段。
〔8〕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北部,长城的主要关口之一。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县东部,当山西、河北两省要冲。
〔9〕 刘峙,原任国民党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一九三七年九月三十日被免职,由孙连仲接任。一九三八年三月九日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宋哲元,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商震,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三十二军军长。胡宗南,当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七军团军团长。樊崧甫,当时任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军军长。
己、以上是我们意见,你们意见如何,盼告。
毛泽东 任弼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时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给朱德、彭德怀等的电报。
〔2〕 林,指林彪,当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聂,指聂荣臻,当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萧关,指贺龙、萧克、关向应,当时分别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副师长和政治委员。刘徐邓,指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当时分别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副师长和政治委员。胡杨,指胡服(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蓄尚昆。陈周博叶,指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陈绍禹(王明)、周恩来、博古(秦邦宪)、叶剑英。
(三)敌攻武汉关〔6〕之兵力,主要当从津浦路〔7〕转来。平汉同蒲两路之敌,主要当用于夺取潼关。
乙、战略计划第一部
(一)为保卫潼关及西安而战,不是将全部兵力处于平汉以西黄河以南之内线所能胜任的,如此必至不能保卫潼关与西安,正和过去将全部兵力处于雁门关娘子关〔8〕内线不能保卫太原相同。
〔10〕 阎,指阎锡山,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卫,指卫立煌,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南路前敌总司令、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11〕 蒋,指蒋介石。白,指白崇禧,当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
(五)边区留守部队,担负陕甘任务。
戊、我们认为必须告诉国民党,如果近百万军队均退至黄河以南平汉以西之内线,而陇海、平汉尽为敌占,则将形成极大困难。故总的方针,在敌深入进攻条件下,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方能配合内线主力作战,增加敌人困难,减少自己困难,造成有利于持久战之军事政治形势。
在日军深入进攻条件下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1〕
(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三日)
朱彭,林,聂,贺萧关,刘徐邓,胡杨,陈周博叶〔2〕诸同志:
甲、敌情判断
(一)敌军夺取陇海平汉〔3〕两路直取西安、武汉,决胜点必在潼关武胜关〔4〕。
(二)敌取潼关,依地形,由洛阳西攻较难,由临汾南攻较易,因此,平汉同蒲两路之敌,似力求由东北两方,分数路向晋南,其总目的在驱逐晋境我军,占领临汾、风陵渡,最后夺取潼关,保障进攻武胜关之右翼。其沿道清路〔5〕西进之敌,似有由孟津渡河先占洛阳迫令晋境我军南退之企图。
(三)我们认为必须力求蒋白〔11〕阎卫同意上述计划并鼓励各军执行,方能保卫潼关,亦即保卫了武胜关,保卫了武汉。否则潼关一失,武汉关即处危险中。
(四)假惹兄卫不愿或不能执行上述计划而溃退过河时,则这些军队不但不能参加保卫潼关,反有影响洛、潼诸军之虞。
丙、战略计划第二部
(一)为保卫武胜关及武汉而战,首先须潼关确保在我手中,其次则用正面之阵地战,配合两翼之运动战。
〔3〕 平汉,即平汉路,指北平(今北京)至汉口的铁路,今京广线一段。
〔4〕 潼关,位于陕西潼关县北部,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武胜关,位于河南信阳县南部,当河南、湖北两省境内京广铁路要冲,为大别山隘口之一
〔5〕 道清路,指河南滑县道口镇至博爱县清化镇的铁路。
〔6〕 武汉关,似为“武胜关”之误。
(二)为保卫潼关,我们认为必须将兵力分为两部:第一部,刘峙宋哲元商震胡宗南樊崧甫〔9〕诸军固守郑、洛、潼线,策应该线以北诸军之作战,反对敌人渡河。第二部,黄河以北诸军,包括阎卫〔10〕及八路全部,坚持晋南晋西战局。在好的情况下,力图在临汾以北以东两地区歼灭敌人,顿挫敌之进攻,并出有力一部于道清路北,钳制企图渡河之敌。在坏的情况下,即设想万一临汾不守,洛阳被占,我晋境诸军亦万不可过河,而应转入外线,反过来攻敌之背,截断敌之来路,并图歼敌,根本破坏敌攻潼关计划。在敌进占晋城霍县隰县三点时,我军即应以不少于半数之兵力,转入三点之外翼(转入敌后),方能制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