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单元泄泻
泄泻(医学PPT课件)(2024)
02
止泻药
对于严重的泄泻症状,医生可 能会建议使用止泻药,如洛哌
丁胺、地芬诺酯等。
03
调节肠道菌群药
为了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医生 可能会开具益生菌、益生元等
药物。
营养支持治疗
口服补液盐
对于轻度或中度脱水的患者,口 服补液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
解质。
静脉输液
对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 者,静脉输液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可以快速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 解质。
案例三: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泄泻
症状表现
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为主要表现,腹泻型患者大便呈稀糊 状或水样。
诊断依据
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 诊断。
治疗措施
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止泻药、解痉药等,பைடு நூலகம்时注意饮食调整、心理干 预等。
THANKS
物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泄泻后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 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 变等症状。需要使用解痉药、止 泻药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
治疗。
06
泄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急性肠炎引起的泄泻
症状表现
01
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伴有腹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诊断依据
02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便
04
泄泻的预防措施与调护
饮食调护
01
02
03
饮食有节
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定时 定量,减轻胃肠负担。
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进食 腐败变质食物,防止感染 病菌。
适宜饮食
泄泻患者宜食清淡、易消 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 米粥、面条、蔬菜等。
泄泻
病证鉴别
• 霍乱 • 特点 来势急骤,变化迅速 • 病情凶险 • 症状 突然腹痛,吐泻交作 • 预后 津液耗伤 ,津竭阳衰 泄泻 来势较缓 大便稀溏 预后良好
相关检查
• • • • • 粪便检查: 肠镜检查: X线造影: B超或CT: 其他检查: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 治疗原则 • 证治分类
肾阳虚衰证
•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 • 方药:四神丸加减。 • 方解: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 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 • 加减:
• ①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 • ②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为中气下陷,可加 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益气升阳。 • ③若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可改用真人养脏 汤涩肠止泻。
证治分类
暴泻 1.寒湿内盛证 2.湿热伤中证 3.食滞肠胃证 久泻 1.脾胃虚弱证 2.肾阳虚衰证 3.肝气乘脾证
寒湿内盛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证候分析: • 泄泻清稀,甚如水样 — 寒湿困脾,清浊 不分。 • 脘闷食少—脾阳被遏,健运失司。 • 腹痛肠鸣—寒湿内盛, 肠胃气机受阻。 • 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 风寒外束。 • 苔白或白腻,脉濡缓—寒湿内盛之证。
临证备要
• 久泻不可利小便。 • 泄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指泄泻来势急 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唯有分流水湿, 从前阴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故适用于暴泻。 久泻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虽有水湿, 乃久积而成,非倾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化之, 重者宜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
临证备要
• 不轻易用补涩法: • 暴泻不可骤涩尽人皆知,恐闭门留寇也。 而久泻虽缠绵时日,但只要湿邪未尽, 或夹寒、热、痰、瘀、郁、食等病变, 万万不可以久泻必虚,或急于求成,忙 于补涩。若夹它邪,则恐“炉烟虽息, 灰中有火也”,而变证接踵而至。
中医内科学-泄泻
历史沿革
张仲景在《金匾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 称为下利。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宋 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恕 则激,忧慢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塘泄。”认为不 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候: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脐下 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 暖,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疫软,舌淡苔白,脉沉 细。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泻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 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 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 确诊断。
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塘,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大便不夹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便后痛 减;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腹痛与里急 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
《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 策。”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 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 学的里程碑。
与西医的联系
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皆可出现泄泻,凡属 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 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激惹综合征、肠 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它脏器病变影响消化 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 辨证论治。
2.泄泻与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历史沿革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
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
病位在大、小肠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举痛论》)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
“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泄泻.ppt
第一节泄泻概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虽有轻重之分,但总属脾胃受伤,湿邪无从分消,以致分利无权,并走大便所致,所以常混称泄泻。
《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
《难经》有五泄之分,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
泄泻多端,不离乎脾胃。
李中梓有治泻九法曰: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已将治泻诸法,囊括其中。
临床若能随证配合使用,则治泻之要领,思过半矣第二节泄泻医案一、秦伯未医案二、乔仰先医案三、蒲辅周医案四、施今墨医案一、秦伯未医案1 医者简介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
上海人。
早年继承家学,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从师丁甘仁,悬壶沪上,曾与章次公等创办中国医学院,掌管教务。
并主编《中医世界》,组织秦氏同学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函授中医学。
1938年起主持中医疗养院,设病床百余张。
建国后曾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兼北京中医学院顾问。
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医卫组副组长等职。
主张博取前贤精华,发扬光大。
临床上宗法丁甘仁,以治内科杂病见长。
晚年致力于撰写中医门径书。
著作多达五六十种,主要有《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
2 验案男,41岁,1961年10月以来,每日腹泄,有时失禁遗裤,初为水泄,一天20多次。
近变为鹜泄,一天4—7次不等。
便前肠鸣漉漉,无腹疼感,纳食尚佳。
脉细带弦,舌质红,苔黄白厚腻。
诊断为脾阳不运而湿不化,直趋大肠为泄,泻久伤阴,阴虚生热,且现水不涵木现象。
治法仍宜以温养中焦为主。
稍佐升清,如果因舌红而用苦寒,势必脾阳更伤而下陷。
方药:党参,黄芪,山药,诃子,炮生姜,炙甘草,红枣,葛根,升麻。
中医内科学泄泻
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其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
物《均素为 问未·至消真化要之大食论物》,:气“暴味注酸下腐急迫热,臭性皆;属暴于泻热。,泻下腹痛,痛势急迫而拒按,泻后痛减-实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迫慢,皆性属久于热泻。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 神疲肢冷-虚证。 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痛安,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 脾虚者:+ 参、茯苓、白扁豆
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病 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 《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痛安,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机 一般地说,急性暴泻多属于实,慢性久泻多属于 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而拒按,泻后痛减-实证。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 清虚稀,,甚则其如水虚样;实之间又可相互兼夹转化,如暴泻迁延日久,
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病
因
3、情志失调
4.劳倦伤脾
5.久病年老
一、 寒湿邪
感
侵袭皮毛、肺卫 ,脾胃升
泄泻ppt课件
3、暴泻—食滞肠胃证
主症(特点):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① 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② 治 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③ 代表方:保和丸 ④ 加 减: a. 食积较重者:+大黄、枳壳
b. 食积化热者:+ 黄芩、黄连
25
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 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4
3、范围
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可以概括为 以下两大类: ① 炎症性病变:急性肠炎、慢性肠炎 ② 非炎症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
5
复习:脾的生理病理
脾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精微 脾气宜升和喜燥恶湿
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得升 保证水谷和水湿的输布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脾胃虚弱
肾阳虚衰
7
泄泻的证型
湿邪困脾: 有时夹寒…………………寒湿内盛证 有时夹热…………………湿热伤中证
饮食:饮食不节伤脾……………………食滞肠胃证 情志:肝郁横逆犯脾……………………肝气乘脾证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证
肾阳虚衰……肾阳虚衰证 请看案例题
脾胃系病证—泄泻
1
『概述』
1、泄泻的定义 2、泄泻的历史沿革 3、泄泻的范围
2
1、定义
泄 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 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关键词: 排便次数增多
两者同时存在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注意:无腹痛
3
2、历史沿革
《内经》……最早记载:“鹜溏”、“飧泄” 《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疗泄泻有9法:
中医泄泻病的讲课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辛辣、油 腻、生冷等食物刺激胃肠道,加重泄泻症状。
3
适量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 体质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预防泄泻发生。
心理调适在预防泄泻中作用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刺激 导致肝气郁结犯脾引起泄泻,应保持 心情舒畅愉悦。
秋季润燥养阴
秋季气候干燥,应多喝水、多吃滋阴 润燥的食物,如梨、藕、百合等,以 缓解秋燥对身体的伤害。
冬季温补固阳
冬季气温低寒气重,应适当进补温热 食物如羊肉、姜等以温补阳气,同时 注意保暖避寒。
生活习惯改善建议
1 2
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 良生活习惯,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泄泻。
脾胃虚弱与脾肾阳虚所致泄泻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发为泄泻。久病失调,或 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温煦失职,运化失常,发为泄泻。多因久病伤及 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
03 辨证施治原则与方法
淡渗利湿法治疗湿热型泄泻
验方收集整理
民间流传的许多治疗泄泻的验方,如焦米粥、山药粥等,这些验方既简单易行 又经济实用,可收集整理后加以应用。但需注意验方并非人人适用,使用前最 好咨询医生意见。
05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原理介绍
针灸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止泻的目的。常用穴位包括天枢、足三里、中脘等,通 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和脾胃,升清降浊,使泄泻得以控制。
输入 治标疗原题则
疏肝解郁,理气止泻。
中医泄泻ppt课件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泄泻,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泻的作用。
针刺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到止泻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枢、足三里等。
艾灸治疗
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刺激穴位,以温阳散寒、调中止泻。常用的穴位与针刺治疗相同。
04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湿盛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虚也容易生湿,两者相互影响。
病机
病因
02
CHAPTER
中医泄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
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01
02
03
04
患者通常有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甚至如水样便,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部检查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指标。
病程较短,症状较重,多由感染引起,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急性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炎症性疾病
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但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指标,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03
02
01
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治疗情况等。
针对中医泄泻的新药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
进行实验室检查
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检查腹部有无压痛、肠鸣音是否亢进等。
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03
泄泻的辨证要点
泄泻的辨证要点腹泻的证候分析,大多表达在病名方面.如前所说,有从病因分的,如寒泻、火泻、暑泻、湿泻、水泻、痰泻、食泻、虚泻,有从发病的内脏分的,如脾泄、胃泄、肾泄、大肠泄、小肠泄,又有从泻下物和泻下时的不同情况分的,如飧泄、溏泄、鹜泄、湍泄、洞泄、滑泄、痛泻、五更泻等。
这里尽管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存在着片面性,但总的来看,前人对腹泻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而且想从不同的临床表现来表达不同证候的特征,都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资料。
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发病的原因和内脏有密切关系,不能把它分割,二是发病的原因可能一个也可能两个,并在病程中又会引起另一种因素,三是发病有主脏,也能影响它脏。
这样,从腹泻的全部和本质来考虑分析证候,既要简明,又要细致,不宜笼统,也不宜琐碎,以期临床上易于掌握和运用。
一、实证腹泻的病因以湿为主,主脏在肠胃。
胃中积湿不化,挟糟粕并趋大肠,则为大便不实而泻下,故《内经》上说:“湿胜则濡泻”。
湿为阴邪,性偏于寒,主证为腹内隐痛,或作水声,泻下稀薄,或如鸭溏,小便短少不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宜温化渗利,用胃苓汤加减,处方如苍术、厚朴、陈皮、枳壳、茯苓、车前、泽泻、砂蔻仁。
湿重者肠鸣如雷,泻下多水,称为“水泻”,可加干姜。
又有所谓“痰泻”,泻下稀溏挟有痰沫,系湿聚成饮,仍属湿泻范围,可结合二陈汤以治之。
受寒腹泻为寒邪直中肠胃,致使传化失职,水谷不能停留,《内经》所谓:“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发病多急,主证为泻下清谷,肠鸣切痛,舌苔薄自,脉象沉迟或沉紧。
此证不同于伤寒的由表传里,故少外感证状。
治宜温散分利,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如藿香、紫苏、厚朴、木香、半夏曲、陈皮、乌药、茯苓、大腹皮、煨姜。
严重的泄泻不止,四肢不温,宜暂用四逆汤逐寒回阳。
也有伴见寒热、头痛的,可于前方加入荆、防。
湿浊挟热致泻,属于湿热下利。
腹痛即泻,泻下粘秽呈黄褐色,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宜清化淡渗,用芩芍汤合四苓汤加减,处方如黄芩、白芍、猪苓、赤苓、白术、枳壳.有从外感传变挟有身热表证的,称为“卧热利”,可加葛根、黄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单元泄泻A1型题1.小儿泄泻的病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D )A.风B.寒C.热D.湿E.食2.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 C )A.肝,胆B.心,小肠c.脾,胃D.肺,大肠E.肾,膀胱3.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D )A.清肠化湿B.消食化积c.祛风散寒D.运脾化湿E.健脾化湿4.风寒泻与脾虚泻的鉴别诊断,以下各项中最重要的是( D )A.食欲不振B.大便稀薄c.大便不臭D.腹痛较重E.形体偏瘦5.治疗脾虚泻的首选方是( C )A.保和丸B.平胃散c.参苓白术散D.藿香正气散E.附子理中汤6.脾肾阳虚泻的治法是( D )A.健脾温阳,助运止泻B.健脾益气,酸甘敛阴c.补肾滋阴,平肝降火D.温补脾。
肾,固涩止泻E.挽阴回阳,救逆固脱A2型题1.患儿,7个月。
病起l天,发热,泄泻9次,大便稀薄如水,泻下急迫,恶心呕吐,阵阵啼哭,小便短黄。
治疗应首选( B )A.保和丸B.平胃散c.参苓白术散D.藿香正气散E.葛根黄芩黄连汤2.患儿,6个月。
今晨起啼哭不安,阵阵捧腹啼叫,已解清稀大便3次,便多泡沫,臭气轻,可闻肠鸣,指纹淡红。
其证候是( B )A.湿热泻B.风寒泻C.伤食泻D.脾虚泻E.脾肾阳虚泻3.患儿,2岁。
昨晚吃鸡腿3只,夜间阵阵哭闹,呕吐2次,至今晨大便3次,便稀薄,便后哭闹减轻,不思进食,舌苔垢腻。
其治法是( A )A.消食化滞B.清肠化湿c.祛风散寒D.健脾益气E.温补脾肾4.患儿,11个月。
泄泻2周,起病时每日泻十多次,经治疗大减,但近日仍日行3~4次,大便稀溏色淡,每于食后作泻,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
其病机是( D )A.风寒伤脾B.湿热蕴肠c.食伤脾胃D.脾气虚弱E.脾肾阳虚5.患儿,1岁。
泄泻时轻时重,已经3月,大便清稀无臭,夹不消化食物,有时便后脱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指纹色淡。
治疗应首选(D )A.异功散合平胃散B.保和丸合二陈汤c.参苓白术散合理中丸D.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E.金匮肾气丸合人参乌梅汤6.患儿,8个月。
素来体弱,泄泻2天,大便日行二十余次,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时而烦闹,皮肤干燥,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小便量少,舌红少津。
其治法是;( B ) ;A.健脾温阳,助运止泻B.健脾益气,酸甘敛阴c.补肾滋阴,平肝降火D.补肾温阳,涩肠止泻E.挽阴回阳,救逆固脱7.患儿,9个月。
泄泻3个月,身体日渐消瘦,现仍泻下不止,日行7—8次,精神萎靡,哭声微弱,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其证候是( E )A.脾阳虚弱B.肾阳虚衰C.阴津耗伤D.气阴两伤E.阴竭阳脱B1型题A.大便稀薄,夹有残渣,泻后痛减B.便下急迫,便色黄褐,气味秽臭c.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易泻D.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澄澈清冷E.便稀多沫,臭气不重,肠鸣腹痛1.伤食泻证见( A )2.脾肾阳虚泻证见( D )A.小便短少,皮肤干燥B.小便短黄,皮肤灼热c.小便清长,四肢欠温D.尿少或无,肢厥冷E.尿次频数,面色苍白3.泄泻气阴两伤变证证见( A )4.泄泻阴竭阳脱变证证见( D )第十七单元厌食A1型题1.除脾胃外,还可引起厌食病变的脏腑是( D )A.心B.肝C.胆D.肾E.肺2.厌食的主要病机是( D )A.脾胃虚弱,纳化无权B.脾失健运,乳食不化c.暑湿内伤,脾为湿困D.脾胃不和,纳化失职E.肝郁气滞,乘脾犯胃3.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 B )A.消食导滞B.运脾开胃C.健脾助运D.理气醒脾E.养胃育阴4.治疗厌食脾失健运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 )A.不换金正气散B.保和丸C.健脾丸D.异功散E.平胃散5.治疗厌食脾胃气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B )A.保和丸B.异功散C.四君子汤D.补中益气汤E.参苓白术散A2型题1.患儿,2岁。
体重11kg,自入秋以来食欲不振,食而不化,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偏稀,夹有不消化食物。
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 )A.厌食B.积滞C.疳证D.疰夏E.泄泻2.患儿,4岁。
素喜煎炸食物,近两月来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欠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花剥。
治疗应首选( B )A.增液汤B.养胃增液汤c.沙参麦冬汤D.养阴清肺汤E.增液承气汤3.患儿,3岁。
体重13kg,自人幼儿园2个月来,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恶心,精神尚可,二便调,舌苔薄腻。
其治法是( E )A.消食导滞,理气行滞B.健脾益气,开胃助运c.滋脾养胃,佐以助运D.疏肝开郁,理气助运E.调和脾胃,运脾开胃4.患儿,5岁。
3个月前曾患肺炎,病愈后一直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形体较瘦,乏力肢倦,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应首选( C )A.肥儿丸B.枳术丸C.异功散D.保和丸E.四君子汤5.患儿,6岁。
近3个月来食欲不振,食而乏味,多食则胸脘痞闷,嗳气泛恶,精神如常,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腻。
其病机是( D )A.脾胃气虚B.脾为湿困c.乳食积滞D.脾失健运E.脾胃阴虚6.患儿,10个月。
体重8kg,人工喂养,近两月加食肉末后,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有不消化食物,不思进食,多汗肢倦,乏力易感,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缓无力。
以下治法哪项不宜( C )A.运脾B.健脾C.燥湿D.导滞E.益气Bl型题A.厌恶进食,多食饱胀,精神尚可B.不欲饮食,脘腹胀满,烦躁多啼c.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形瘦肢倦D.不思进食,食少饮多,便干烦躁E.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完谷不化1.厌食脾胃气虚证证见( C )2.厌食脾胃阴虚证证见( D)第十八单元积滞A1型题1.积滞的病变脏腑主要是( E )A.胃、小肠B.胃、大肠C.脾、小肠D.脾、大肠E.脾、胃2.治疗积滞乳食内积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E )A.健脾丸B.七味白术散C.枳实导滞丸D.肥儿丸或疳积散E.消乳丸或保和丸3.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B )A.肥儿丸B.健脾丸c.保和丸D.疳积散E.资生健脾丸A2型题1.患儿,8个月。
因一次食入2个鸡蛋,并饮用一大杯牛奶而致呕吐,不思进食,腹胀,啼哭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
其诊断是( B )A.厌食B.积滞C.呕吐D.疳积E.腹痛2.患儿,2岁。
平素喜进肉食,5天前因过食虾仁而出现腹胀嗳气,食欲减退,口臭,大便3日未行,舌质红,苔黄厚腻。
其治法是( A )A.消食导滞B.健脾化积c.清热和胃D.运脾开胃E.理气和中3.患儿,2岁4个月。
平素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乏力食少,近日过食甜点后,进600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食更少,且稍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溏、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舌淡红,苔白腻,指纹淡滞。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D )A.保和丸B.消乳丸C.健脾丸D.八珍汤E.肥儿丸Bl型题A.面色少华,精神尚好B.脘腹胀满,舌苔厚腻c.形体消瘦,精神萎靡D.腹痛拒按,嗳气泛酸E.神疲肢倦,大便不调1.积滞的主要症状有不思乳食,伴见( B )2.疳证的主要症状有不思乳食,伴见( C )第十九单元疳证A1型题1.口疳的病位是( A )A.心脾B.肝脾C.脾胃D.脾肾E.心肝2.疳气的发病机制是( B )A.脾胃虚损,积滞内停B.脾胃失和,纳化失健c.脾胃虚衰,津液消亡D.脾胃阴虚,津液内耗E.肝气郁结,脾气虚弱3.干疳的主要治法是( B )A.养血柔肝B.补益气血C.滋阴生津D.健脾温阳E.调脾健运4.疳肿胀的病位是( A )A.脾肾B.肝脾C.心脾D.脾肺E.脾胃5.治疗疳气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 )A.资生健脾丸B.六君子汤C.四君子汤D.肥儿丸E.八珍汤6.治疗口疳应首选的方剂是( C )A.肥儿丸B.石斛夜光丸c.泻心导赤散D.防己黄芪汤E.参苓白术散A2型题1.患儿,1岁6个月。
体重9 kg,纳呆,面色少华,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薄微腻,指纹淡。
其诊断是( B )A.厌食B.疳气C.疳积D.干疳E.积滞2.患儿,10个月。
于出生4个月添加辅食时出现泄泻,纳差,形体日渐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发黄,烦躁哭闹,夜眠不安,腹大如鼓,喜揉眉挖鼻,吮指磨牙,舌质淡,苔腻,指纹紫滞。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A.肥儿丸B.八珍汤C.六君子汤D.四君子汤E.资生健脾丸3.患儿,1岁。
体重7.2 kg,面色无华,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腹膨如鼓,一身浮肿,双踝肿甚,按之凹陷,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
其治法是( D )A.补益气血,佐以运脾B.养血柔肝,活血化瘀c.滋阴生津,养血安神D.健脾温阳,利水消肿E.调脾健运,开胃进食4.患儿,1岁9个月。
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毛发干枯,面色胱白,精神萎靡,腹凹如舟,大便溏,舌质淡嫩,苔薄少,指纹淡。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B )A.肥儿丸B.八珍汤C.六君子汤D.六味地黄丸E.资生健脾丸5.患儿,2岁。
体重7kg,腹大如鼓,青筋暴露,四肢大肉尽脱,杳不思食,精神萎靡,疲乏无力,舌质淡嫩,苔薄少,指纹淡。
其病机是(D )A.脾胃失和,纳化失健B.脾胃虚损,积滞内停c.肝血不足,筋脉失养D.脾胃虚衰,气血两败E.肾阳虚衰,精髓不充B1型题A.脾胃失和,纳化失健B.脾胃虚损,积滞内停c.脾胃虚衰,津液消亡D.脾胃阴虚,精血不足E.脾胃阳虚,运化无力1.疳积的主要病机是( B )2.干疳的主要病机是( C )A.脾病及肝,肝血不足B.脾病及心,心火上炎c.脾病及肾,阳气虚衰D.脾病及肝,肝阳上亢E.脾病及肾,阴虚火旺3.眼疳的主要病机是( A )4.疳肿胀的主要病机是( C )第二十单元营养性缺铁性贫血A1型题1.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变脏腑是( C )A.脾胃心肝B.心肝脾肺C.心肝脾肾D.心脾肺肾E.肺脾肝肾2.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理基础是( B )A.生化乏源B.血虚不荣c.肌肤失养D.阴虚火旺E.脾胃失调3.感染诸虫引起贫血,最常见的是(D )A.蛔虫B.蛲虫c.绦虫D.钩虫E.姜片虫4.诊断3月至6岁小儿贫血,其末梢血血红蛋白值应低于( C )A.90g/LB.100g/LC.1lOg/LD.120g/LE.130g/L5.诊断中度贫血,其血红蛋白值是( ? )A.<30g/LB.30~60g/LC.60~90g/LD.90~1lOg/LE.90~120g/L6.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 E )A.健脾益气,滋生化源B.健运脾胃,益气养血C.补血养心,益气生血D.滋养肝肾,益精生血E.培补脾肾,化生气血A2型题1.患儿,10个月。
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来发现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形体消瘦,大便偏稀,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6g/L,红细胞3.3×101。
/L。
其证候是( A )A.脾胃虚弱B.心脾两虚C.肝肾阴虚D.气血亏虚E.脾肾阳虚2.患儿,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