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德图型说看知识的确定性
康德图式的概念
康德图式的概念康德图式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和他对认识论的贡献的关键。
康德图式通过分析认识的结构和条件,揭示了认识的普遍性和制约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认识活动的框架。
康德认为,认识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经验获取知识的活动。
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将感性知觉通过理性加工,形成概念和判断,最终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康德提出了先天认识要素的概念,即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它们是我们对感性知觉进行整合和组织的基础。
空间是对外部事物位置和关系的感知,时间是对事物变化和持续的感知。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主观感性的形式,它们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
这意味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都是在空间和时间的框架下进行的。
康德将空间和时间称为“直观图式”,它们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认识的先验结构。
除了空间和时间的直观图式,康德还提出了概念和判断的概念,它们是我们思维的形式,用来对感性知觉进行思考和归纳。
概念是将感性知觉进行分类和概括的基本单位,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性思维的基础。
判断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对经验进行评价和断言的能力。
康德将概念和判断称为“谓识融合图式”,它们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先验结构。
通过概念和判断的运用,我们可以对感性知觉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而形成更加抽象和普遍的认识。
康德认为,概念和判断的运用是我们理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它们使我们能够超越感性的限制,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康德图式的提出对认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认识的普遍性和制约性,指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活动不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还受到主体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
图式的存在使我们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康德图式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根据先验的认识要素,以空间和时间为基础,通过概念和判断的运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西方哲学对于认识论的分析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探讨了人类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确定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方哲学对于知识确定性的认识。
西方哲学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建立在理性和经验基础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过著名的“四因素理论”,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来源于四个方面的因素:感性知觉、经验知识、理性思维和直观洞察。
感性知觉和经验知识是建立在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观察基础上的,通过感官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可以从世界中获取一定程度的确定性。
而理性思维和直观洞察则是通过人们的思考和理性分析来确定知识的真理性和可信度。
西方哲学中很多思想家都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比如笛卡尔主张通过思考来确定真理,康德认为人们通过纯粹理性可以获得确定的知识。
西方哲学对于知识的确定性存在一定的怀疑和批评。
休谟提出了“因果关系问题”和“归纳问题”,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基于习惯和经验的,没有绝对的确定性。
康德也指出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无法直接认识和理解,从而对于知识的确定性提出了质疑。
存在主义哲学家如尼采和海德格尔亦对于知识的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人们对于真相的追求可能是一种虚妄和无意义的行为。
西方哲学对于知识的确定性并不是绝对的,存在一定的怀疑和困惑。
西方哲学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增加知识的确定性。
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实验和推理,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来验证假说并提供更加确定的知识。
哲学家如波普尔和卡尔纳普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将不确定性逐渐转化为确定性的过程。
科学方法通过实证和推理来建立起科学理论,经过不断的实验和验证,逐渐从不确定性中发现真理和规律。
西方哲学也充分认识到了知识确定性的局限性。
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了“无穷回归”的观点,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确定性。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也指出了知识的“虚假问题”,即人们所获取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西方哲学对于知识确定性的思考并不是停留在过度乐观的阶段,而是充分认识到了知识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康德的先验知性论
实然判断 必然判断
判断与范畴(知性的纯形式)
1、【判断】概念的连接,形成知识(逻辑) 2、【知性】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3、【两者关系】形式一一对应 4、【形而上学演绎】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
“判断表” “十二范畴”
“十二范畴”
量的范畴 质的范畴 关系的范畴 样式的范畴
统一
多样
实在
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 知性的形式先于经验对现象 界的材料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加以框架和 理解。
(1)范畴表
“范畴”(kategoria)这个词最早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其《范畴篇》中提出“十范畴”:时间、空间、实体、状态、 能动和受动等。
知性的综合能力
比较、归类、连接、整理
概念认知的综合
参照实际心理过程 强调心理经验作用
想象再现的综合
领悟直观的综合
(2.1.2)范畴的演绎过程 B版演绎
【出发点】“我思”(自我意识)--先验统觉
【命题】“所有我的表象都属于我的意识”
【原则】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
统觉(“我思”)
1、莱布尼茨 是指一种能动的综合作用,它能够把那些先天提供的经验材料综合起来、 统一起来,属于心理学意义上的。 2、康德 把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是一切能动性的源泉。 康德将“统觉”提高到了一个先验的高度、认识论的高度。
知觉 统觉
B版演绎
论证过程
着重于知性的综合过程的心 理描述,从综合的过程中建 构出经验对象的客观性
把综合功能作为知性的最高原 则,从这一原则中直接引申出 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和范畴的经 验客观性
人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在B版演绎的结束处说:“‘范畴’是自然的的概念,它们 先天地把法则加诸现象和作为现象全体的自然界之上。”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西方哲学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范围和限度,以及认识的来源、过程和准确性等问题。
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知识的确定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确定性指的是一个命题或理论是否可以被证明是真实的,或者说它的真实性是否可以被确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对知识确定性的分析,探讨不同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我们来看看康德对知识确定性的看法。
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受到两种限制:经验的限制和认识的限制。
经验的限制指的是我们只能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认识世界,而不能超越这一限制去认识世界的本质。
认识的限制指的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认识能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能超越这一限制。
在这样的限制下,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确定知识的真实性,因为我们无法知道我们的认识是否与世界的本质相一致,因此知识的确定性是不可能的。
与康德相反的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例如休谟和洛克。
他们认为知识的来源是经验,而我们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知识的真实性。
休谟认为知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而洛克则认为我们的认识是通过感觉来获得经验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感觉和经验来确定知识的真实性。
这种观点也受到了批评,因为感觉和经验具有局限性,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可能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无法通过感觉和经验来确定知识的真实性。
除了以上两种观点外,还有一种观点是概率论的观点。
概率论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我们可以通过概率来确定知识的真实性,但我们无法确定知识的绝对真实性。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的认识受到误差的影响,我们无法完全确定知识的真实性,因此知识的确定性是有限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确定知识的真实性的确会带来一定的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知识的真实性放弃追求。
相反,正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知识的真实性,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我们的认识和知识,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质疑,并且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和真理。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康德的历史哲学
LOGO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个社会的建立,是 因为人的独立的倾向性,使得他们在野蛮 的自由状态下无法长久共处,不得不限制 各自的一部分自由,求得一种妥协。在这 种状态中,人类的自然秉赋才能够充分发 展。康德比喻说: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 是由于每一株都力求攫取别的树木的空气 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得彼此双方都要超越 对方去寻求并获得挺直美丽的姿态那样; 反之,那些在自由的状态之中彼此隔离而 任意在滋蔓着自己的枝叶的树木,便会生 长得残缺、佝偻而又弯曲。康德得出结论 说,一切为人道增光的文化和艺术,最美 好的社会秩序,就都是这种非社会性的结 果。
LOGO 我们说康德的前提本身是可疑的,但 并不影响他论证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历 史同大自然一样,并没有任何目的性可言 。我们的世界看似一个精心安排的世界, 实际是由无数偶然的因素演化来的。有序 性来源于自组织现象和协同规律,社会与 自然事物一样,高度依赖于初始条件,并 可能因每一个微小的扰动改变运动轨迹。 历史和社会在大尺度看好像合乎某种自然 规律,在微观角度看,它的表现很可能是 混沌。在自然界中,有过寒武纪生命大爆 发,产生了无数种千奇百怪的物种,但是 很快就消失了。某些物种是通过大量的繁 殖,才得以保全的。
LOGO
命题三、大自然使人类完完全全由其自己 本身就创造出来超乎其动物生存的机械安 排之上的一切东西,而且除了自己本身不 假手于本能并仅凭自己的理性所获得的幸 福或美满而外,就不再分享任何其他的幸 福或美满。
大自然绝不作劳而无功的事,并且绝 不会浪费自己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LOGO
事实上,很难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划出截然地分 界线来,理性本身就是人类本能的产物。幸福感 恰恰是以那种动物性的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为基础 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很难有多少幸福感 。大自然不会作劳而无功的事,生物因某种需要 进化出的某些器官必然是为了某种功能而有的。 但是不止于此,这个器官除了这种特殊需要而外 ,往往还有一些剩余的功能,这些功能可能暂时 无用,甚至是自身的某种妨碍,但也许有一天这 种剩余功能就会变成必要的了。没有这种功能的 生物在生存中就会处于劣势。
先验理念
先验理念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
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被康德归结为:纯数学何以可能?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
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
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
康德称之为纯粹的理性概念或者“先验理念”,先验的意思是“单纯可能性中去认识事物。
”康德认为知性和理性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但以不同的逻辑形式为思想的途径。
与知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判断,因而可容易从盘的形式推到出知性范畴。
按照同样的思路,康德说,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从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讲到“理性在其推理中的功能在于知识依据概念而有的普遍性,而理性推理本身是一个先天地在其条件的全部范围内被规定的判断。
”康德举了这样一个三段论:凡人都会死的,卡尤斯是人,卡尤斯会死。
其说“卡尤斯是会死的”这一命题是凭借知性从经验中得出,但是我们所寻求的是包含着该判断的谓词被给予服从的条件的概念,并且将它归摄在这一条件的全部范围下面之后,才规定了对象的知识。
这个三段论式的结论判断“卡尤斯会死”在这里并不是一个经验判断,它之被确定是先天的,即由大前提赋予了其宾语(会死)以某个条件(人)的普遍性(一切),这种普遍性从直观综合的立场看就是“全体性”,亦即不单纯是逻辑上形式的普遍性,而是有关对象的条件的总体性。
近代哲学中的确定性问题——以笛卡尔、休谟、康德为例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近代哲学中的确定性问题--以笛卡尔、休谟、康德为例姓名:黄博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丁耘20090428中文摘要在哲学史上,笛卡尔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确定性这一概念的哲学家,确定性问题遂成为近代哲学中讨论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确定性问题理解为两个方面:l、外部世界的确定性问题;2、知识的确定性问题。
前者来自笛卡尔、贝克莱、休谟等人的怀疑论,即外部世界的存在是通过我们的知觉推论出来的,因而其存在是可以怀疑的。
这一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而且也涉及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能否成立。
后者来自笛卡尔建立知识之树的尝试。
笛卡尔用确定性概念来讨论知识,并对各种知识进行分类。
之后的哲学家,如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大体上都依据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将人类的知识划分感觉的知识、理性的知识和直观的知识。
本文试图从确定性问题的角度梳理近代哲学中几位重要哲学家的相关学说,他们是笛卡尔、休谟和康德。
出发点是笛卡尔关于外感官的怀疑,即怀疑外部世界的真实存在,这一怀疑在英国经验论者贝克莱和休谟那里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康德将这种怀疑论称作“理性心理学第四个谬误推理”。
康德通过区分现象和自在之物解决了这种怀疑论,肯定了现象的现实性,也肯定了自在之物的存在。
实际上,确定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更是信仰和道德的问题,这在笛卡尔和康德的理论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因而,实践领域的确定性问题也是哲学必须关注的重要一面。
【关键词】:确定性外部世界知识笛卡尔休谟康德现象自在之物【中图分类号】:B5口r士々I亩一、什么是确定性问题从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开始的古代怀疑论,对关于自在存在着的世界的科学认识就产生了怀疑,并且否认有这种认识的可能。
普罗泰格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无论我们将命题中的“人"理解为下判断的个别的人还是作为人类这一种群,最终都将走向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康德的图型说及其意义(精简版)
康德的图型说及其意义康德的图型说及其意义异质的范畴与现象的连接必须有一个中介即图型,借此,范畴才能真正应用于现象;先验图型是从感性向知性过渡中主体的综合能力或先验想象力的产物,它不同于形象或图像;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是时间,因为只有时间既与范畴同质又与现象同质,十二组范畴各有对应的图型;康德图型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于整个康德知识体系建构、对于历史上一般与个别联系难题的独特解决以及对现代认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方面。
图型;先异质的范畴与现象的连接必须有一个中介即图型,借此,范畴才能真正应用于现象;先验图型是从感性向知性过渡中主体的综合能力或先验想象力的产物,它不同于形象或图像;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是时间,因为只有时间既与范畴同质又与现象同质,十二组范畴各有对应的图型;康德图型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于整个康德知识体系建构、对于历史上一般与个别联系难题的独特解决以及对现代认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方面。
图型;先验图型;时间;先验想象力时间、空间、范畴等概念无疑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重要概念,但是图型概念同样重要且地位特殊。
先验分析论中的概念分析论通过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找到了范畴的名称和数目,由先验演绎证明了范畴运用于感性直观的客观有效性,这样范畴应用的合法性解决了。
下面要解答的问题是:纯知性概念如何应用于感性直观?即回答范畴与现象连接的具体情况。
这就如同一个方案,在证明了其符合法律之后,还要关注方案的实施。
因而图型作为范畴与现象的中介便应运而生了,正是由于图型这一感性条件,纯粹知性概念才得以运用。
按康德的论述,当我们用概念统摄对象,对象表象和这概念必须是同质的。
但现在,纯粹知性概念在与经验性的图型在日常语言中指略图轮廓图像抽象图形等。
康德将其引入先验哲学,有特殊的意义和用法。
图型既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也不是纯经验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起沟通联结作用的一种认识的形式结构。
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一种把知性概念在其运用中限制于其上的感性的这种形式的和纯粹的条件。
康德的先验知性论
?与天赋观念论的区别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感性) 概念分析
先验要素论
先验分析论 (知性)
先验逻辑论
原理分析
先验方法论
先验辨证论 (理性)
三大先验论解决什么问题?
先验感性论 先验知性论 先验理性论
数学怎么可能?
自然科学知识是怎么可能的?
形而上学是怎么可能的?
?
【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 (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 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接成为有规律 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认知能力)
Subtitle
逻辑切入点 “纯粹理性批判”架构 ——之先验知性论 小结 意义及影响
逻辑切入点
• (笛卡尔)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能够有什么样的认识?
经验论 感官认知
综 合
唯理论 理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悟
康德的批判哲学
【先验】即先于经验,是经验的先决条件。一切知识都 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我们一部分知 识是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性质。
否定
实体与属性
原因与结果
可能或不可能
存在或非存在
整体
限制
作用于反作用 必然或偶然
(2.1)范畴的演绎原因
范畴是得主观先天的结构,而经验需要有后天的 东西提供材料。 因此,要用范畴构成一个经验的对象,就必须要 有依据,证明为什么能够把它运用于客观经验材 料。
(2.1.1)范畴的演绎过程 A版演绎
出发点
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 中。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事物间的普遍必然联系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范 畴所具有的。 2、范畴不能运用于物自体,只能被应用于现象。我 们所能经验到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 它们被范畴总和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整体, 即自然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
康德的范畴图式说名词解释
康德的范畴图式说名词解释康德的范畴图式,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一种解释事物本质和认识过程的理论框架。
这个概念是康德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范畴图式,康德试图解释人类思维的结构,以及我们是如何理解和认识世界的。
在康德哲学中,范畴图式是一种由纯粹理性所建构的模型,用于描述我们对外界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范畴图式可以看作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结构,是对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和解释。
康德认为,范畴图式是主观经验和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康德的范畴图式中,存在着十二个范畴,分别是:数量、质量、关系、存在、可能性、存在必然性、实在形式、事件、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存在与否和终极实在。
这些范畴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基本要素。
通过这些范畴,我们能够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联系起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首先,数量范畴是我们对事物数量的认识,包括大小、多少等概念。
通过数量范畴,我们能够对于事物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和理解。
其次,质量范畴是我们对事物品质的认识,包括颜色、形状等特征。
通过质量范畴,我们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品质特点和差异。
关系范畴是我们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包括相似、差异、联系等概念。
通过关系范畴,我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存在范畴是我们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包括存在和不存在。
通过存在范畴,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消失。
可能性范畴是我们对事物可能性的认识,包括可能和不可能。
通过可能性范畴,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存在必然性范畴是我们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包括必然和不必然。
通过存在必然性范畴,我们能够理解事物存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实在形式范畴是我们对事物形式的认识,包括形态、结构等概念。
通过实在形式范畴,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组成。
事件范畴是我们对事物发生和变化的认识,包括事件和变化。
通过事件范畴,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影响。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作者:段嫣然来源:《银幕内外》2019年第04期摘要:知识论在历经了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的潜伏后,终于在16-18世纪的欧洲大放异彩。
近代的哲学家们理性地对知识的起源、范围、过程等进行研究。
一些原以为确定的知识衍生出不同的解释,对世界的追问也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向伟大先哲学会辩证地思考,合理地怀疑,理性地反思。
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中理解“确证有据”和“有据未必确证”的合理内涵以及它们达到的同一。
关键词: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怀疑;反思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416901一、知识论的提出在经历了古希腊哲学对客观世界本原的探讨及中世纪哲学以异化的形态探求人的主观精神后,近代哲学合理的逻辑发展内核是探求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认识论问题,西方哲学发展为两大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以及哲学传统等不同的特点,英国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以不同的方式来探求真理性的知识问题,以克服基督教哲学带来的弊病。
英国的经验论以感觉经验为基本原则,认为在理性中必先存在于感觉,进行经验归纳。
与之相反,唯理论则执着于无可争议的起点,承认天赋观念,通过理性的逻辑演绎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理论体系。
尽管他们对于真理性的知识有不同见解,但都认为确证的真理性知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识是普遍必然性的且放之四海而皆准,而非偶然的存在。
二是知识的内容必须能够不断的扩展和更新,形成开放的系统。
但这两条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内含矛盾,这一点也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探索中显示出各自的困境。
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困境英国的经验论从感觉经验出发,对知识方方面面进行考察。
经验论试图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上升到一般公理。
经验论的出发点不存在问题,但感觉经验的个体性形成不同哲学体系。
经验论存在一个逻辑上难以克服的困难。
从理论层面来讲,将个别经验上升为一般公理要求归纳对象尽可能的多,然而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现实对象。
康德的实验知识点总结
康德的实验知识点总结1. 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康德认为,知识有两种来源:一是经验,二是概念。
我们的认识是由感性经验和理性概念构成的。
感性经验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而理性概念则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它用来分析和组织感性经验。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获得真实和确定的知识,而概念只是经验的工具。
因此,经验是先于概念的,而且概念必须从经验中得到验证。
2. 知识的范围康德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限,因为我们的感知和理性都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的知识只能涉及我们的感知和理性所能够涵盖的范围。
我们无法对世界的整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所以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部分。
3. 经验的结构康德认为,经验有两个基本结构: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我们对事物变化的感知,而空间是我们对事物位置和空间关系的感知。
康德认为这两种结构是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基础,因为它们是我们感性经验的基础。
同时,康德也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外在存在的事物,而是我们的感知结构。
因此,我们无法知道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我们只能知道它们是作为我们感知的结构存在的。
4. 理性的作用康德认为,理性的主要作用是把感性经验中的杂乱的感知整理成有条理的概念。
理性的概念是对感性经验的整理和总结,它使我们能够对经验有条理地进行认识,使我们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
康德认为,理性概念是我们认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理性概念只是对感性经验的整理和总结,而感性经验才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5. 知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为我们是有限的感性和理性的存在。
我们无法从感知和理性中得到关于世界整体的完整和确定的知识。
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有限、相对和不确定的。
康德认为,这是我们认识的本质局限,我们无法超越这一局限。
6. 存在的证明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证明事物的存在,因为我们的认识只是对感性经验的总结和概念的组织。
如果我们要证明事物的存在,就需要利用我们的感知和理性来判断事物的存在。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
西方哲学对于认识论的分析主要涉及对于知识的确定性的探讨。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和限制等问题。
知识的确定性是认识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指的是我们对于事物真实性的有力而可靠的把握。
西方哲学对于知识的确定性主要有三种观点,即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我们只能通过感觉器官来认识和了解外界的事物。
根据经验主义的观点,知识的确定性主要依赖于感觉和经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不能从经验中得出任何必然性的结论,因为我们的经验只能告诉我们特定的事实,而不能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有限的。
与之相对,理性主义主张知识的确定性主要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获得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来自于感觉和经验,还有内心的理性。
他提出了概念和范畴的观念,认为通过理性思考我们可以获得具有确定性的知识。
理性主义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可以通过我们的理性能力来获得的。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方哲学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认识和知识。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在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人们对于认识和知识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西方哲学认识论在探讨知识的确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知识的定义、特征、真理与知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西方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西方哲学对于知识的确定性探讨也引发了许多深刻的讨论和争议,推动了认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进行探讨,深入剖析其在认识论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回顾认识论的起源与发展,探讨知识的定义与特征,探讨真理与知识的关系,分析西方哲学对知识的确定性的讨论,以及探讨分析知识的确定性的方法论,进一步探讨西方哲学认识论对知识确定性的贡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意义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认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知识的追求和认知能力的本质。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人类的认识过程,揭示知识的形成机制,从而推动人类思维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知识的定义与特征进行探讨,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界定知识的范畴,澄清知识与信念、经验等概念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提高对知识的认知水平。
探讨真理与知识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揭示真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世界和认知事物的本质。
研究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丰富人类对知识的认识,促进人类的思维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的关键步骤。
在探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确定性的议题时,我们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一复杂课题。
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大量的知识流入和传播,但是对于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讨论却常常被忽视。
知识的确定性是指那种经过科学验证或者广泛共识、可以被普遍认同的知识,而知识的不确定性则是指那些尚未得到证实或者存在争议的知识。
以上所述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不是二分法,而是一种连续的存在。
对于确定性的知识,人们往往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信任。
这些知识来源于科学实证、逻辑推理和经验验证,它们可以被广泛接受并产生一定的行动指导作用。
比如,地球是圆的、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人类需要呼吸氧气等等,这些知识已经经过科学验证,被视为确定性的知识。
人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接受和信任,使得人类的社会运作更加稳定和高效。
然而,确定性知识并非万能,世界太过复杂,有些时候,知识的不确定性也是我们需要面对和接受的。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重大的理论或者观点在刚提出的时候往往都存在争议。
而正是这种争议才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例如,几个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平的,然而,哥伦布的航海发现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思维,并持续探索。
知识的不确定性还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边界领域。
比如,哲学与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了哲学科学。
在边缘学科中,很多观点存在着争议,很多问题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这时候,人们往往需要运用逻辑思考和权衡利弊,以确定问题的答案。
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就是一个从众多变量和因果关系中寻求答案的过程。
除了学科交叉,文化差异也会使得某些知识的确定性变得模糊不清。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知识的相对性和灵活性。
比如,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吃蝙蝠是一种传统的食物习惯,而在其他国家,却因为蝙蝠可传播疾病而成为禁忌。
这种区别不仅体现了知识的相对性,也提醒我们在接受和传播知识时要考虑到文化多样性。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西方哲学中的认识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关于知识的确定性。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洛克、康德,再到现代的康德、胡塞尔等,他们对知识的确定性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西方哲学中关于知识确定性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来看看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看待知识的确定性的。
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知识应当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形而上的理念,即“理念”的世界。
他认为人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而真理只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之中。
他主张通过理性和智慧来认识真理,而不是依靠感觉和经验。
这种观点被称为理性主义,它强调了知识的确定性,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要通过理性来发现和认识它。
相对于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理性。
他认为真理是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的,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人们可以得到真知识。
他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建立在感觉和经验之上的,而不是依赖于理性和智慧。
在近现代哲学中,笛卡尔、洛克和康德等哲学家也对知识的确定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是可以确定的,而且可以作为知识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怀疑一切来寻求真知识,最终达到确定性的知识。
洛克则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而不是依靠理性。
他认为真理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的,因此真理是确定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
而康德则提出了他独特的“先验性认识”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先验的概念和形式来构建的,而不是依靠感觉和经验。
他认为知识是通过理性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感觉和经验。
在现代哲学中,胡塞尔则提出了其独特的“现象学”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揭示和分析来获得的,因此知识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康德先验认识论
康德先验认识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认识是基于先验的观念和结构,这些观念和结构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以下是对康德先验认识论的简要概述:
1. 先验知识的概念:康德认为,先验知识是超越经验的知识,它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人类认知的内在结构。
这种知识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2. 感性认识:康德认为,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
然而,感性认识是不完整的,因为人们只能感知到物体的表面现象,而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
3. 知性认识:康德认为,知性认识是人类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对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和综合,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但是,知性认识也受到先验知识的限制,因为它是在人类大脑的内在结构中形成的。
4. 先验判断力:康德认为,先验判断力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人们能够基于先验的知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推理和判断。
5. 认识论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认知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主观性是指人类认知受到个人经验、情感、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客观性是指人类认知基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属性,不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干扰。
综上所述,康德的先验认识论认为,人类认知是基于先验的观念和结构,这些观念和结构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先验知识是超越经验的知识,它限制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人类认知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认为人类认知是建立在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属性之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康德的先验认识论是一种哲学观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期
哈 尔 滨 学 院学 报
J OURN AL OF HARB N UNI ERS T I V IY
Vo . No 1 31 .1
21 0 0年 1月
Jn 0 0 a .2 1
[ 章 编 号 ]0 4 8 6 2 1 ) 1 o O — 0 文 10  ̄5 5 (0 0 O 一 0 1 4
自然界 立法” 思想 , 是说 人 的理 性 为 自然 界 的 就
觉 经验是知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唯一 源 泉 ; 以笛 卡 尔 、 莱布 尼 兹
为首 的唯理论者 否认理性 知识来 源于感 性经 验 ,
认为 只有理性知 识才是 最可靠 的 , 到沃尔 夫 的时 候 , 至认为一 切 真理 都 可 以从 纯粹 概 念 中来 。 甚 很显 然 , 这两个 思 路都 是 有缺 陷的 , 为它 们 都 因 没有把 主观和客 观结合起来 , 也就不 可能 达到 主 观 与客 观 的符合 。
[ 图 分 类 号 ] 5 6 3 中 B l.1
[ 献标识码 ] 文 A
在人 的意识 之外 有一个客 观世界 , 人通 过认
识这个客 观世界产 生知识 。所谓 知识 的确 定性 ,
就是看人 的认 识能否 与客观世界 的实 际相 符 , 如 果 能够相符 就说 明知识 具有确定 性 , 能相 符就 不 说 明知识 不具 有确 定 性 。既 然确 定 的知 识是 主 观认 识与客 观世界 的符 合 , 那么知识 确定 性 问题 就要从主 观和 客观 两个 方 面来 考 察 。按这 个 思 路, 知识 只 能是 主 观 与 客 观 的 一种 结 合 。不 过 “ 意识似乎 太轻 飘 、 太崇 高 、 不物 质 化 了 , 太 以至
知 : 永 恒 的 、 而上 学的 确 定性 。 而 知 识 的 这 种 绝 对 的 确 定 性 是 不存 在 的 , 确 定 性 是 一 种 动 态 的 确 的 行 其 定 性 , 种 确 定 性 只 能在 主 体 与客 体 的 关 系 中获 得 理 解 。 这
[ 键词] 德 ; 关 康 图型 ; 识 ; 定 性 知 确
出于对绝对 知识 的追求 , 康德认 为经验 论 的
怀疑论倾 向和 唯理论 的独 断 论倾 向都 是 必须 克 服的 , 两者要结 合起 来 。康 德 是通 过 论证 “ 天 先
综合 判断 ” 之如何 可能来 完成这 个任务 的。所谓 先天 综合判 断就 是这 样 的命题 , 是 先 天 的、 它 必
打 下 坚 实 的基 础 。 其 主要 思 路 就是 建 立 理 性 和 经 验 之 间 的 联 系 , 补 经 验 论 和 唯 理 论 的 缺 陷 。 连 结 二 弥
者 的 中介 , 德 最 后 归结 到 “ 型 ” 康 图 。不 过 图 型说 也 没 有 解 决 这 个 问题 , 本 原 因是 康德 仍 然 在 追 求一 种 根
三个 层次 : 性 、 感 知性 和理性 。
[ 收稿 日期 ]0 9— 3— 3 2 0 0 2
[ 者简 介] 作 庹
永 (9 7一) 男 , 南 南 阳 人 ,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哲 学研 究 。 17 , 河 博 主
2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这 三个 词在 这 里 都 不 是 通 常 的意 义 , 性 感
性对 象 ( 现象 ) 呢 ?康 德 认 为 必 须 要 有 一 个 的
中介 , 必须 一 方 面 和 范 畴 同质 , 它“ 另一 方 面 又
不 是指 人 的生理 感 官 , 是人 的初 级认 识 能力 ; 而
知性 和理 性 也 不是 指广 义 上 人 的 理性 思 维 , 而
和 现象 同质 , 使 前 者运 用 于后 者 之 上成 为 可 而 能 ” 这个 中介 就是先 验 的“ 。 图型 ” 。
从 康 德 图型 说 看 知 识 的确 定 性
庹 永
( 门大 学 哲 学 系, 建 厦 门 3 10 ) 厦 福 6 0 5
[ 摘 要 ] 德 《 粹 理 性 批 判 》 书 试 图通 过 对 “ 天 综 合 判 断 ” 能性 的 论 证 , 人 类 的 知 识 大厦 康 纯 一 先 可 为
然 的 , 时又 是 对 经 验 世 界 做 出 的 判 断 。只 要 同
“ 先天综 合判断 ” 可能 的 , 么 先天 的、 性 的 是 那 理
于看上去 完全 无 力 调 动 我们 的 四肢 ” _ 意 , n 1
识 太神秘和飘渺 了 , 以人们很容 易把意 识 和物 所 质世 界分裂开来 , 康德之 前的经验论 和 唯理论 就
是两 种更 高级 认识 能 力 。 ( ) 性 。 康德 把 感 1感 性定 义 为“ 通过 被 对 象 的作 用 的方 式 而接 受 表 象 的能 力 ” 就 是 说 感 性 不 是 消 极 地 接 受 感 。 觉材 料 , 是 用 主 观 的 形 式 去 组 织 感 性 材 料 。 而 康 德 认 为时 间和空 间是 人 的认 识 的两个 先 天纯 直 观 形式 , 感性 认识 能力 所 产生 的感 性 直观 , 就
颁布规律 。在认识 自然 的过程 中 , 类理 性不 能 人 自发产生 真理 , 也不 是 一块 “ 但 白板 ” 消极 地接 , 受对象 。人的理 性 用一 定 的先 天 认 识形 式 去 接 受和整理感 性 的材 料 , 使这 些杂乱 的 、 偶然 的、 没
有规律 的感 性 材料 结合 成 具 有普 遍 规律 的经验 对象 。根据 这一思路 , 康德把 人 的认 识能 力分 为
是 这样 。以培根 、 洛克 为代表 的经 验论者 认 为感
就 和经验 的、 性 的结 合 起 来 , 感 知识 的确定 性 也 就得 到证明 。于 是 康 德 发 起 了 “ 白尼 式 的 革 哥
命 ” 康 德说 : 我们 不 妨 尝试 一 下 , 是 假 定 对 , “ 就 象必 须依 照我们 的知识 , 看看这样 是否 会把哲 学 的任务 完 成 得 比较 好 些 ” 这 就 是 康 德 “ 为 。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