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冠臣.论《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先验性
从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比较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
哲 学 分 析
P ioo hc lAnay i hls p ia l ss
Vo . . . 11 No 3
0c. 01 t.2 0
从 与 存有与时间》
张 庆 熊
对 应 , 在 的 “ 劳 ” S re 与 “ 思 ” c gt) 对 应 。从 海 德 格 尔 的 早 期 讲 稿 看 , 往 往 此 操 ( ogn) 我 (o i 相 o 他
作 者 简 介 :张 庆 熊 , 旦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教 授 。 复 ① 参 见 Mat iegrS i n etTiign Ma imee e a N u zh t Au ae, 0 6 S V。 中 译 rnHedge, enudZ i t n e : xN e y r H g( ene ne f g )20 , . i , b V l 本 参 照 海 德 格 尔 :存 在 与 时 间 》 《 ,陈 嘉 映 、 王 庆 节 译 ,北 京 :生 活 ・ 书 ・ 知 三联 书 店 ,扉 页 。有 关 “en 、 读 新 Si” “ e n e” “ aen 、Onooi” 几 个 德 文 词 的 中文 翻 译 , 中 国学 术 界 颇 有 争 议 。 陈 嘉 映 、 庆 节 把 它 们 分 Si d s 、D si” “ tlge 这 e 在 王 别译为 “ 在 ”“ 在 者”“ 在”“ 在论” 存 、存 、此 、存 。王 路 、 宣 孟 主 张把 它 们 分 别 译 为 “ ” “ 者 ” “ 是 ” “ 论 ” 俞 是 、是 、此 、是 。 王 路 、 宣 盂 的 基 本 理 由 是 “ e ” 含 义 要 比“ 在 ” 富 , 不 仅 表 示 “ 在 ” 而 且 表 示 具 有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规 俞 Si 的 n 存 丰 它 存 , 定性 ( 性 、 征 、 属 特 状态 、 系 、 为 、 向等 ) 如 在 “ 帝 存 在 ” “ 球 存 在 ” “ 关 行 倾 。 上 、地 、 这个 杯 子 是 银 做 的 ” “ 本 书 是 我 、这 的” 4个 句 子 中 . 用 到 “en 的第 三人 称 单 数 “s” 但 它 的 意 思 都 不 一 样 , 的是 在 表 示 “ 在 ” 有 的 是 在 表 这 都 S i” i , t 有 存 , 示 具 有 某 种 属 性 。 在 某 种 关 系 中等 。我 认 为 , 两 种 译 法 都 有 缺 陷 。前 者 的 缺 陷 是 中 文 “ 在 ” 含 有 “ ”表 处 这 存 不 是 ( 示 具 有 属 性 、 系 等规 定 性 ) 意 思 , 者 的 缺 陷 是 中文 “ ” 含 有存 在 的 意 思 。 关 的 后 是 不 中文 “ ” 乎 没 有 单 独 作 为 谓 是 几 词使用 的。 “ 是谁非 ” 在 谁 的句 子 中 ,是 ” 是 表 示 “ 在 ” 而 是 表 示 “ “ 不 存 , 正确 ” “ 理 ” 我 觉得 有 一 个 中 文 词 “ ” 或 有 。 有 比起 “ 在 ” “ ” 接 近 “en , 存 和 是 更 S i” 因为 “ ” 仅 表 示 “ 在 ” 而 且 表 示 具 有 这 样 或那 样 的 规 定 性 。我 们 可 以 问 : 有 不 存 , “ 没有 上 帝 ?” 有没 有 地 球 ?” 有 “ 。说 “ 上 帝 ”“ 地 球 ”与说 “ 帝 存 在 ” “ 球 存 在 ” 有 、有 , 上 、地 的意 思 是 一 样 的 。“ 个 杯 这 子 是银 做 的 ” 示 “ 表 这个 杯 子 有 银 做 的 属性 ”“ 本 书是 我 的” 示 “ 本 书 有 属 于 我 的关 系” ,这 表 这 。而 且 ,有 ” “ 是一 个 古 已有 之 的重 要 哲 学 概 念 , 出现 在 中国 经典 的哲 学 著 作 老子 的 《 德 经 》 。据 我 所 知 , 《 德经 》 它 道 中 在 道 的众 多 德 文 译 本 中 , 个 作 为 哲 学 概念 的 “ ” 都被 翻译 为 “ e ” 存 在 主 义哲 学 家 雅 斯 贝 斯在 《 哲 学 家 》 这 有 大 Si 。 n 大 中专 门阐 释 过 老子 。 他 引 述 的《 德 经 》 的一 句 话 “ 生 于 无 ” 这 样 翻 译 的 :Da e ns h u e ihsi” ( 转 第 6 页 ) 道 中 有 是 “ sSi e tet s m N ct n , 下 n t a d e 4
《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的存在论阐释9页word
《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的存在论阐释真理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而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真理问题的研究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随着现代哲学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真理也由远离人的现实生活到回归人的现实生活当中。
在这一新背景下,海德格尔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真理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哲学的新理解。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他专门用一节来详细探讨了真理问题,阐述其“存在论”真理观。
一、对“存在论”真理观的奠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真理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第四十四节,即该书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的最后一节“此在、展开状态和真理”,而他在其中对真理问题的回答明显指向他先前对此在(Dasein)的分析。
“唯此在存在,才‘有’真理”[1]260,基于此在的在世存在,揭示的真理才能成立,真理的基础是此在的在世存在。
在这里,关于此在的建构问题是一个在先的问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就是先从此在的基本建构出发,再寻求存在的真理问题,为“存在论”真理观建立基础。
他指出,此在虽然不是置身于存在者之外的独立之物,但作为与众不同的存在者,此在与存在本身紧密相连,它能在它的存在中关心存在本身,使存在问题得以揭示、存在意义得以显现。
这也表明,此在从始至终都在它的存在里对自身有着一定的理解,它的存在一直以自身的存在而存在。
因此,此在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去存在,此在怎样存在,此在就是什么,海德格尔便以“此在” 一词,来表明这个异乎寻常的存在者。
此在还具有向来我属的性质,此在的存在是具有可能性的,它能这般去存在或那般去存在。
归根到底,此在是作为具体的个体而存在的,它在存在的可能性中对自身有所认识。
不过,海德格尔认为关于此在的存在规定必须基于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才能得到正确解释。
“在世界之中”简称“在世”,这是海德格尔用连字符联结起来的一个新词,以此表明“在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现象学与中国思想”——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主题研讨会
技术的威胁使得人无 家可归 , 海 德格尔在 后期思想 中对
家 或家园极力 的肯定 。张祥龙 教授 对海 氏和 儒家哲 理视 野
中的家做 了 比较 , 认 为儒 家 和海 氏都将 “ 家” 视为“ 终 极 本 源” , 并以“ 艺术 ( 六艺) ” 作 用来 揭示 真态 之 家 , 但 是 海 氏和
第3 1 卷 2 0 1 3年
总第 1 3 2期 第 3期
科学 ・ 经济 ・ 社 会
S C玎£ NCE ・ECoNoM Y ・S oCI ETY
V0 1 . 3 1。S u m No . 1 3 2 No . 3。 2 0 1 3
【 综 述】
“ 现 象 学 与 中国 思 想 "
西学东渐 , 以现代 化 、 技术 化为主导 , 将世界压 瘪胁迫走 向全球化 。对于异质 的中国思想遭受 到前所未有 的压制 、 裁 制, 直至 现象 学的兴起 和广 泛 的影 响 , 才 出现 弥足 珍贵 的二
者“ 对话 ” 的契机。究竟现代 化 、 技 术化 带给人 类怎样 的 “ 命
会【 现象 学与中国思想 】 圆满召 开。兰州 大学 哲学社会 学 院
陈春文 院长颁发 了熊伟青年学术奖 , 表彰 激励学 术上 做 出成
绩的新生代 学人 。与会 学者 才 俊 围绕 着 【 现 象 学 与 中国思 想】 这一 主题 共做 了 2 7场 会议 报 告 , 其 中大 会 开幕 演 讲 3
以统一性存在样态为 内容 ; 即, 此在是有 限性 的存在 , 必然遭 遇死亡 的可能性 , 这使此 在迫 人本真 决断 的可能 中 , 进 而就
有 了筹划和“ 畏” , 以此展开生活行动就相近于 中庸 。中庸与
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真理观
一
即是 说 .如 果 我 们 不是 已 经 事先 对 用 具 整 体 有 了 一 种非 专 题 的领 会 . 个 别 的 用具 是 不 可 能 个 别 化 而 显 现 的 。 而 当个 别用 具 因其 不 称 手 而 使 其 对 用 具 整 体 的 指 引联 系被 扰 乱 之 际 ,此 在 方 才 回过 神 来 。 用具 整 体 才 专 题 地 被 捕 捉 到 。 此在 跟 用具 整 体
践 为主 导的 “ 实存 论 ” 真理观 , 本 文 以他 对 此 在 的“ 在 世 存在 ” 的规 定 为基 础 , 梳 理 了这 种 真理 观 的 建构 过程 。 关键词 : 此在 ; 世界 ; 在世 ; 真理
真 理 问 题 一 直 是 哲 学 的核 心 问 题 , 海德 格尔在 《 存 在 与
2 0 1 4年 2月 第 1 1卷 第 2期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o u ma l o f H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称 “ 在世” .海 德 格 尔 用 它来 表 明在 世 是 一 个 源 始 的统 一 现
象 。他 想 说 明 并 没 有 某 个 无 世 界 的 主 体 现 成 摆 置 在 某 处 , 而
中” 。用 具 整体 唯其 对 此在 已经 有 了某 种 先 行 的 开放 , 此 在才 有 可能 揭 示 其 中具 体 的 某 个 存 在 者 。 此在 唯 有 对 用 具 整 体有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营销1202 2120121351 张梦洁《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部分是为了解决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遗留的导致他认为不彻底的先验自我的问题。
严格的讲,海德格尔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在表达中使用「是」时,我们到底想的是甚么﹖这里被问及的是表达的意义。
海德格尔把这个问题和关于存在本身的意义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领悟这个问题在意义上的双重性,海德格尔居然声称,对这个问题意义的领悟根本就不曾有过。
一个令人惊异的断言。
我们可以说,关于存在的意义(不是关于表达的意义)的问题,是一个自历史之初直到今天,一直不间断地困扰着人类思考的问题。
这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目的、含义以及自然的意义、目的、含义的发问。
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取向的发问,是对世界、天界和宇宙为何原因和为何目的的发问。
实践上的道德生存使人对此发问。
在物理学、形而上学和神学尚且没有分离的过去的年代,科学也曾试图解答关于意义的问题。
但是康德发现,我们人作为道德的实体,肯定会对意义发问,可是人作为科学家却不能对此给予任何回答。
从此以后,严密的科学对意义问题退避三舍。
但在人的实践中的道德生存却继续不断地提出这个问题:在广告中、在诗歌中、在道德的反思中、在宗教里均是如此。
海德格尔怎么能声称,人们已经对这个问题根本无所领悟了呢﹖只有当他认为,所有这类意义的存在以及与其相应的对意义的追问都仅止于与存在的意义擦身而过,他才可以作这类断言。
这个大胆断言使他自己获益匪浅,因为他是以柏拉图以来的遗忘性和遮蔽性的重新发现者的身份登场的。
首先海德格尔把关于对存在意义的发问 (我把这个发问称之为「加强性问题」放在一边,而从另外一个问题,即语义问题开始他的追问。
当我们在表达中使用「是」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说的意思是甚么﹖我们在甚么「意义」上在谈论「存在」﹖这是一个和现代科学有关的问题。
任何一门科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都是对各自确定的领域的实存的处理研究,或者它们在同一领域中工作,但使用着不同方法,关心的是不同的问题。
如何阅读海德格尔
如何阅读海德格尔R.舒曼;孙冠臣【摘要】海德格尔的思想路径可以根据三个相继出现的引导词来追踪: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和存在的地形学,一般认为,阅读他的作品时要分两个步骤——从“存在的意义”到“存在的真理”;然后是“存在的地形学”——每一次都将他的思想更切近地带入到对开端的居有上.但如果唯独地形学提供了足以接近海德格尔从一开始就持续追问的唯一问题——存在问题的话,那么显然,他的作品需要倒退着阅读,而不是正序阅读.【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存在地形学【作者】R.舒曼;孙冠臣【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4四次研讨班【的内容】现在日本都已经拿到了①这篇文章首先以日文发表在日本创文社杂志上(6月,1985年),第18-20页。
本文选译自英文版,载于《重新考察海德格尔》卷2:《真理、实在论,以及存在历史》,赫伯特·德雷夫斯编,纽约和伦敦:劳特利奇出版,2002年,第77-82页。
,在其中一次研讨中,海德格尔做了一个简短的评论,如果理解正确的话,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阅读他的整个著作。
为了避免对他的【思想】起点的误解,他写道,“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我的思想用‘存在的真理’取代了‘存在的意义’。
而且为了避免对真理的任何误解,以及排除将其理解为符合论,‘存在的真理’已经被阐明为‘存在之处所’——真理作为存在的处所特征。
不过,这预设了处所是什么的一种理解。
因此表达的是存在的地形学。
”②海德格尔:《四次研讨班》,法兰克富/梅因:维克特里欧·克劳斯特尔曼,1967年,第73页。
他的【思想】路径因此就可以根据三个相继出现的引导词来追踪: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和存在的地形学,不过前两个词汇依然有被误解的可能。
第一个词汇被误解为一种(新康德主义)意义哲学的老话题,第二个词汇被先行假设为与一种外在于语言的事实状态相一致的语言表现的品质。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方刚)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存在与时间》是其代表著作,它不仅对20世纪的哲学,而且对本世纪的神学、心理学、文学批评、政治学、法学、人类学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其人其事这样一位哲学大师,其生平却是十分简单的。
有一件轶闻,说是海德格尔在一次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讲座中,并没有对哲学家作通常的生平介绍,一开始就说,“亚里士多德出生,工作,去世”。
用这句话来叙述海德格尔一生也差不多,应该说,他是生活在他的哲学之中。
海德格尔1889年9月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邦的农村小镇默斯基尔希,其父是一位桶匠,并在小镇的天主教堂任司事。
海德格尔早年主攻神学,准备将来以牧师为业。
1911年,他放弃神学而专门学习哲学。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期间,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是他的主要兴趣所在,他同时还广泛阅读了谢林、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尼采、狄尔泰、里尔克、陀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1916年4月,胡塞尔到弗莱堡大学继承利科的讲座,海德格尔才得以亲聆胡塞尔的教导。
1923年,海德格尔到马堡大学任教。
这期间,他开始了《存在与时间》的写作。
他在托特瑙堡自筑的小屋中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前两篇。
1927年,此书正式发表,很快便为他带来广泛声誉。
1928年11月,海德格尔回到弗莱堡大学继承了胡塞尔的哲学 讲座。
30年代的德国,纳粹主义登上政治舞台。
作为学者的海德格尔,或许因为对民主政治的失望而把德国的重新崛起寄托在希特勒身上。
1933年4月,海德格尔被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并在5月27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声称只有元首本人才是今天的与未来的德国现实及其法规。
后来,他说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战后,海德格尔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不过,这以后他的哲学却对思想界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海德格尔一生除了1923~1928年在马堡工作外,基本上都是在德国西南部的弗莱堡和托特瑙堡度过的。
《存在与时间》连载之17
《存在与时间》连载之17第⼗五节在周围世界中照⾯的存在者的存在从现象学⾓度把切近照⾯的存在者的存在展⽰出来,这⼀任务是循着⽇常在世的线索来进⾏的。
⽇常在世的存在我们也称之为在世界中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这种打交道已经分散在形形⾊⾊的诸操劳⽅式中了。
我们已经表明了,最切近的交往⽅式并⾮⼀味地进⾏觉知的认识,⽽是操作着的、使⽤着的操劳——操劳有它⾃⼰的“认识”。
现象学⾸先问的就是在这种操劳中照⾯的存在者的存在。
为了确保在这⾥所要求的“看”,先须对⽅法问题做⼀番注释。
在存在的展开和解说中,存在者总是先于课题并随同课题〔出现的〕东西;真正的课题则是存在。
在当前的分析范围内,先于课题的存在者就是那种在操劳于周围世界之际显现出来的东西。
⽽这种存在者不是对“世界”的理论认识的对象;它是被使⽤的东西、被制造的东西等等。
它作为这样照⾯的存在者先于课题⽽映⼊“认识”的眼帘;⽽这种认识作为现象学的认识原本着眼于存在,它从这种把存在作为课题的活动出发,⽽把当下的存在者也共同作为课题。
所以这种现象学解释不是对存在者的存在者层次上的属性进⾏认识,⽽是要确定存在者的存在结构。
作为对存在的探索,现象学的解释乃是存在之领会的独⽴的和明确的实⾏⽅式;⽽存在之领会向来已经属于此在,并且在每⼀次同存在者打交道之际都已经是“活⽣⽣的”了。
只有在投⼊这种操劳活动之际才可能通达现象学上的先于课题的存在者,即这⾥所说的被使⽤的东西、正在被制造的东西。
严格说起来,“投⼊”这话也会引起误解,因为我们⽆须再去投⼊这种操劳打交道的存在⽅式。
⽇常的此在总已经在这种⽅式了。
譬如,在开门之际,我已经利⽤着门把。
为了找到通达如此这般照⾯的存在者的现象学通道,更好的办法倒是把如今⼈云亦云、泛滥成灾的解释排除掉。
这些解释掩盖了如此这般“操劳”的现象,⽽且,这样⼀来⼜恰恰掩盖了存在者,掩盖了存在者在为它操劳的活动中如何从它⾃⾝⽅⾯来照⾯的情况。
为了清楚地看到这些拘囚思路的见解的错误之处,我们的探索⾛到这⼀步须得追问:哪种存在者应当成为我们的先于课题的对象,哪种存在者应当被确定为先于现象的基地? ⼈们会回答说:物。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27年。
该书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意义,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方法,以及对于存在、时间、人性和真理的独特见解。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存在与时间》的方法被称为"存在分析",这是一种反思传统哲学的方式,通过解构传统哲学范畴和观念,揭示它们的隐含意义和背后的假设。
海德格尔的方法不是从一开始就提出一系列先验的概念和原则,而是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展开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更为综合和开放的理解存在的世界。
《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存在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统一。
1. 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出发,将人的存在划分为存在性(Dasein)和事物性(das Man)。
存在性指的是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
而事物性则指人的一般性和无个体特征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忽略了存在性这一独特的存在方式,致使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2. 时间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时间不仅意味着时钟的流逝和历史上的事件,更是指存在的运动和变化。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概念——时间性(temporality),时间性是人类存在的关键特征,它包括过去(past)、现在(present)和将来(future)三个方面。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时间性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
3. 存在与时间的统一: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三部分,海德格尔试图将存在和时间统一起来。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向前的运动,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
存在是向未来的开放,是对将来的拓展。
时间性贯穿了存在的始终,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试年生存论分析的“前提的整体”--《存在与时间》学习札记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0 X(0 20 — 15— 2 10 9 5 2 0 ) 1 0 1 0
海德 格尔在其 《 存在与时间》 这部哲学 巨著 中 . 除了小心
见并非所有 的问题都具备解答 的可能性井 因而可 以解答 ) , 这种可能性 即是一种通达 、理解一般存在 这样的东西舶境 域 即一般存 在之领悟 ( 也 一般存 在的意义这个同题的答案 ) 的可能性所具备的依赖 于上述境域的开放 。不^虎穴 . 焉得
存在总 是某种存在者的存 在。这样看来 , 海氏看来必陷入循 环论证 的圈子了。 那么出路何在呢? 出路其实就在于 : 通常的
此在生存 在世 的本 质 “ 生存 ”也是本 质 ,它是 被
先行 掌握的方式 而规定为此 在的本 质的 。此 在生存在世 的 本质与 此在的本质看 来不是 一回事 。前一个本质 “ 峨”实
虎子 , 不^ “ 境域 ”焉得 “ , 答案” 。到这里还没有循环 , 因为至
求证 的严谨 之外 ,还 时时 让人感 到一种诲人不倦 的长者之
风。
一
、
通常的存在之领悟 不等 于一般存 在的意义
《 存在与时间》第一 篇 ,在不引^时 间这个概念 的前提 下, 对此在 ( “ ” 进行分析 . 即 人 ) 尽管这种硬性割裂的分析带 着致命的缺陷,以后必得从时间出发 重演一遍 ,但仍然获得 了应有 的地基 , 且这种看似返工的方法 ,或许正是迫不得 已
・
1 5・ 1
维普资讯
在 的机 制 并 且 这 种 机制 只有 它 才 具有 ,这也 只是 说 此 在 先 天
三、 平均 日常状态不等于本真状态 提 出和 回答问题本来并非一码事 , 但在这里它们却 同时 要求在一种现象上找到保障的方式 .否则不仅答非所问,而 且 若没有前提的 统 一” 整体存在者的存在整体性之统一 的 , 意义问题根本就无从提起 : 对存在 者的存在的先行视 见必须 同作 为课题的存在者这样照 面: 它必须从归属于该存在 者的 整体而不是个别处着 眼 , 须从该存 在者可能的存在 方式 的 必 结构 环节的统一上而非某一片断着眼 , 才可能提出和 回答整 体存 在者的存在整体性之统一 的意义问题 因为只有这时基 础存在论所要求的原始性才能获得保 障 这样 的前提的整体
浅谈《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概念
状 态 时,为 了区分现在 的早先 和晚 后 ,过 去和 未来 就被 它 此在 是 以寻求方 式进 行发 问 的,在 寻求 中同样 蕴含 着 合 理 的连接起 来 。 对 存在 问题 的解 析 。对此 在追 问与对 存在 追 问的提 问方 式 由于在 场 状 态 意义 上 的 当前 和现 在 意义 上 的 “ 当前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没 有 意义 。形而 上学 之所 以得 出这样 的结 论 ,由于他 们 混 单 一 的 自身存 在 ,必须 摒弃 一切 关联 。如 果退 出 了一切关 淆 了存在者 和存在两者 之间 的概念 。 “ 存 在 ”不 是 “ 是什么 ” 联 ,此在 就 一定是 面 向死 的存在 。此 在最根 本 的属 性就 是 可 以定 义 的,应 该 用现 象 学 的方 法对 “ 存 在 ”进 行 揭示 , 死 亡 ,死亡 是 此在 最 不可 替换 的可 能 性 。海德 格 尔认 为 , 从而 “ 让存 在显现存 在 ” ,这也就决 定 了对 “ 存在 ”问题提 此在 是经 历 了死亡 的可 能性 进而 展现 自身 的存 在 。将 来 的 问的特 殊性 。事 实上在海 德 格尔 之前 关于存 在 问题 的哲学 本源 意 义 便是 向着死 亡 的可 能 性 ,就是 本 真 的本 源 时 间, 研 究都 错误 地把存 在 者当成 存在 进行 了探 讨 ,存 在者 问题 此在 的终 结就 是死 亡 。此在 作为 一个整 体 , 自身不会 无 限 遮 蔽了存在 问题 ,从而 忽略 了存在 问题的真正 价值 。 期 的发展 。它 是朝 向未 来的 可能性 ,依 助时 间作 为媒 介绽 海德 格尔 对存 在 问题进 行 了全新 的阐释 。他 认为 存在 放 自我 ,完 善 自我 ,超 越 自我 ,筹划将 来 。 不 是单 纯 的具有 消极性 的概 念 ,因为概 念是 说 明对象 的本 三 、此 在 存在 的 时 间 性 质 属性 的思维 形 式, 即把 所 感知 的事物 的相 同特 征抽 象 出 海德 格 尔表 示 本 真 的时 间应 该 是 四维 的。“ 存 在 ”虽 来 , 归纳 成为 现成 的东 西 ;存 在 也 不是 否 定一 切 的虚 无 , 然被 时 间规定 为在 场状 态 ,但 是 “ 存在 ”毕 竟不 是 “ 时 间 因为 存在 不是 虚 空,它 是作 为除 了存在 者之 外 的剩余 者而 性 的东西 ” ,更 不 能作为 存在 者 。同理 可得 ,虽然 “ 存在” 自身显现 着 。 规定 着 “ 时间” ,但 是 “ 时 间 ”却 不 是 “ 存在 性 的 东西 ” , 存在 又是 如何 显现 自我 主体 的?首 先要 找到 本身 已经 因此 它 同样 也不 是 一个存 在者 。显 然 的,我们 无法 证 明时 处于 存在 状态 中并 且 引导着存 在 的存在 者 。此在 是一种 特 间或 者存在 是真 实存 在 的,所 以时 间和 存在 都不 能作为 存 殊 的存 在 者 ,“ 这种 存在 者 ,就 是 我们 自己 向来 所 是 的存 在 者 , 而我 们 也 只能 承认 “ 有 时 间 ”或 “ 有 存在 ” 。从 这 在者 ,就 是除 了其 它可 能的存 在方 式 以外还 能够对 存在 发 个 角 度 出发 ,又得 出了 “ 时 间”和 “ 存 在 ”都 是 “ 有 ”给 问 的存在 者 。我 们用 此在 ( D a s e i n )这 个术 语来 称 呼这 种 出的 结论 。这个 “ 有 ”也 不是 作为 物体存 在 的存在 者 ,它 存在 者 。 ”[ 1 既 然此 在 可 以主 动 的 追 问存 在 ,说 明 它 自身 所 表 达 的含 义 是 “ 给予” 、“ 赠 送 ”和 “ 遣派” ,存 在 是 一 直 处于对 存在 的领会 中 。 种 在 场 状态 也 就 是 “ 当前 ” 。当命 名 “ 当 前 ”来表 达 在 场
解读《存在与时间》-对“此在”的理解
解读《存在与时间》-对“此在”的理解摘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问世于一九二七年,海德格尔在他对古希腊残片断简的所有随心所欲的注释中都强调说,事情不只是涉及到文字的准确翻译,因为准确的译文有时候可能对真正的义理骚不到痒处。
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概念的梳理以及对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对相关概念所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此书核心概念就是从“我思”开始对迪卡尔到康德的西方“我思故我在”的传统批判的突破。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海德格尔在解释康德哲学时,特别引述康德本人的话,说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问题,其要害都归于一个核心的问题,即:“人是什么?”关键词:《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此在;康德一、《存在与时间》问题的起源长期以来,存在问题始终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问题。
自古希腊以来,存在问题一直处于本体论的层次上研究,并且是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来探究作为本原的“存在”,这在海德格尔看来仅仅是一种关于对“存在者”的探究,而不是对“存在”意义的探究。
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通过回归到现实日常生活当中“去生活”来领会“存在”的意义这种方式,表达出了一种对哲学的探究其实亦是对我们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的反思这样一种思想。
全部近现代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个“我思”而展开,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曾经正确的指出,笛卡尔通过“我思”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开端,当之无愧地应当被称之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一人。
换句话说,《存在和时间》海德格尔的问题在这里与笛卡尔,康德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倘若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做梦?究竟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呢?这是发人深省的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海德格尔谈论“我思”的真理时,说出了很经典的话,即“唯有并且只有“Dasien”在,才‘有’真理”的缘故二、“此在”释义的演变Dasein现有诸中文译名“亲在”“此在”“缘在”等的理解、比较与辨疏。
鉴于上述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历史角度而来的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Dasein概念的理解和定位,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概念在中文语境和汉语思想中的理解、接受与翻译。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
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此《存在与时间》继承了古希腊的思辩传统,海德格尔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着”的意指提出诘问,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力图唤醒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的重新领悟,具体而微的把“存在”问题梳理清楚,而初步目标就是对“时间”进项阐释,表明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存在与时间》的结构性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对存在问题的重新理解和历史梳理,第二条是对人的生存经验的现象学分析。
实际上,这两条线索是紧扣海德格尔写作此书的理论动机的: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对人(―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的存在进行现象学的、也就是存在论的分析,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追问西方哲学最古老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地基,并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答案。
虽然关于存在问题(―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海德格尔最终没有建立起他的―一般存在论‖,然而,本来是打算用作准备的―人的存在论‖却是自给自足的。
也就是说,从以上两个结构性线索着眼,《存在与时间》作为一部不完整的存在论,却是一部完整的人的存在论。
在提出人的―本质‖之后,海德格尔详尽地呈现、解释了人的各种存在现象,分析了人的诸―存在论环节‖,最终得出了能够把这些存在论环节统一起来的、―源始地给出了此在的存在整体‖的―操心‖现象。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各种存在现象和诸存在论环节都根源于操心现象,必须在操心的基础上理解每一个环节,才能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
因此,想要理解本真和非本真的区分,我们就要首先理解什么叫操心。
根据海德格尔,操心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规定性,即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总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界中的–作为寓于世内来照面的存在者‖ 的存在。
《存在与时间》导论
论
•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 和优先地位 •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 本书的方法及架构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 构和优先地位
• • • •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关于“在”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 务;本书的方法及架构
• 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崭露用以解释一般 存在意义的视野 • 结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崭露用以解 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
结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 “唯当我们重新唤起了存在问题,争取到 了一片园地以便展开可加控制的争论,才 有希望认真谈到上面这些可能性,才有希 望收获积极的成果。”
• 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 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 (问题之所问&问之何所问) • “本己”的方式 • 这是一种“循环论证”吗?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可以按照 其种种不同的存在畿域分解为界定为一些 特定的事质领域。 • 与实证科学的存在者层次上的发问相比, 存在论上的发问要更加源始。 • 存在问题的目标不仅在于保障一种使科学 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而且也在于保障那 使先于任何研究存在者的科学且奠定这种 科学的基础的存在论本身成为可能的条件。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 现象的概念 • 逻各斯的概念 • 现象学的先行概念
本书纲目的构思
存在问题的清理工作就分为两项任务, 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 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 第二部:依时间状态问题为指导线索对 存在论历史进行现象学解析的纲要
《存在与时间》注解
《存在与时间》注解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27年。
这部作品是现象学运动中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海德格尔在这部书中提出了“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即“存在问题”(Being Question),试图回归到对“存在”本身的原始追问。
注解如下:
核心概念:海德格尔提出“Dasein”(存在者,中文一般翻译为“此在”)的概念,特指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存在状态,强调人类存在的历史性、世界性和有限性。
他主张,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先于本质,即先于任何形式的规定和理解,我们必须首先从其生存经验出发理解其存在。
时间性分析: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时间性分析,指出时间并非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流逝,而是构成“此在”存在结构的一部分。
他区分了“当前时间”、“已逝时间”和“未来时间”,并认为此三者构成了人的存在形态。
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视为实体的倾向,他认为存在并非像物体那样“存在那里”,而是一种显现的过程,是“展开”和“揭示”的活动。
技术与世界的关系:虽然《存在与时间》未深入探讨技术问题,但海德格尔初步提出了“器具的揭示作用”,预示了他对技术时代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
未完成状态:《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原本设想的后半部分未能完成出版。
即便如此,这部著作已经为我们理解人的存在状况、时间观念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究其根本,这张桌子是什么?”不是正确的提问方式,因为他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存在与时间》后面部分反复强调的——“Time is the horizon of being”。
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存在与时间个人读书笔记,欢迎参考!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This question has today been forgotten - although our time considers itself progressive in again affirming “metaphysics.” All the same we believe that we are spared the exertion of rekindling a γιγαντομαχίαπερὶτῆςοὐσίας .全书开篇第一段,海德格尔就提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长久被人遗忘,因以致于人类的行动都建立在摇摇欲坠的或者说根本上错误的基石之中,就连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犯了这样的根本性错误。
他们所致力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就词源的解释而言由meta-和physics组成。
古希腊语的physics就是“自然”(nature),而meta-理解为“超越……之上的”(beyond)。
形而上学这种探寻超越于事物本身的、更高层次的、更抽象的思想的本身就暗含了一种倾向,即分开可感世界的事物和它们的本质。
海德格尔则不同意这种区分,他不认为我们可以给事物强加“显象”和“本质”。
相反地,事物向我们揭露自身的方式正是它们本身——生存和本质是相互依存、同生同灭的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例如,“究其根本,这张桌子是什么?”不是正确的提问方式,因为他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存在与时间》后面部分反复强调的——“Time is the horizon of being”。
脱离了时间性,无法讨论任何问题。
依据《存在与时间》所展示的三重技术
依据《存在与时间》所展示的三重技术包国光【摘要】《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代表作,其中的此在分析论是生存论的“还原—建构—解构”的实行.按照《存在与时间》中的展开线索,根据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还原步骤,“看”技术是如何显现的和被给予的.通过现象学—存在论的“看”和“领会”,逐步回溯还原展示出“技术现象”的三重显示:在此在的生存状态层面上,技术显示为“揭示”;在此在的存在结构(操心)层面上,技术显示为“寓世存在”的方式;在此在的存在的意义(时间性)层面上,技术作为绽出的“通道”而被给予.【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5)004【总页数】7页(P331-337)【关键词】《存在与时间》;技术;揭示;操心;时间性;到时;绽出【作者】包国光【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一、《存在与时间》中的问题结构和还原步骤海德格尔前期主张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是追问“存在之意义”或“存在本身”,存在的意义才是现象学所追求的“实事本身”。
在《存在与时间》第二节中,海德格尔说,任何发问都有着其自身的结构:问之所问、被问及的东西、问之何所以问。
在“存在问题”的发问中,问之所问是存在,问之何所以问是存在的意义,被问及的东西是存在者[1]6-8。
海德格尔在1925年的马堡讲座中,对“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表述得更清楚些:①问之所求:存在的意义。
②问之所问:存在者的存在。
③问之所涉:存在者本身[2]。
从海德格尔提出存在问题的“发问”结构中,可以区分出一个“三元结构”:存在者-存在者的存在-存在的意义。
这个“三元结构”中包含着两对区分:存在者与存在者的存在之区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的意义(即存在本身)之区分。
根据后一个区分,即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的意义(即存在本身)之区分,海德格尔声称存在的意义(即存在本身)被遗忘了,有必要重新提出“存在问题”。
孙冠臣.论《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先验性
2010年第1期第18卷(总71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 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No.1,2010Vol.18S UM,No.71收稿日期:20091029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40158)作者简介:孙冠臣(1970),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论5存在与时间6中此在的先验性孙冠臣(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海德格尔在5存在与时间6中所追问的主题是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存在对我们来说如何成为一个问题的,为此海德格尔构建了他的基础存在学,通过对此在(Dasein)的生存论结构的现象学分析,海德格尔揭示了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是存在真理向我们敞开的可能性条件,此在因此作为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对存在具有优先性,成为先验的,海德格尔对此并不满意。
转向之后,海德格尔在追问存在意义的道路上从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转向了对存在本身的本质发生或本现(wesen)的描述,这一转向的意图之一就是为了避免此在的主体性、先验的取向,使得存在与此在相互归属,互为条件,但本有(Ereignis)的本现就彻底摆脱了先验论吗?这仍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先验论;海德格尔;此在;5存在与时间6中图分类号:D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0)01006608 直接讨论海德格尔的先验论将有可能挑战一些海德格尔专家的耐心。
一方面是因为/先验论0这个术语通常主要是用来指康德哲学与新康德主义,借此与实证主义相区别,后来,胡塞尔的现象学走向了先验论,有时这个术语也用来指他的先验现象学;而海德格尔哲学则通常被称为存在学或现象学的解释学。
另一方面是因为海德格尔本人曾明确地批评新康德主义的先验知识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而康德的先验哲学通过他的改造,被重新诠释为存在学的知识学。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
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
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
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
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
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
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
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
此在的“烦”不是心理上的焦虑,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
他不是烦忙而是烦忙向他压来。
他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反应是情绪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期第18卷(总71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 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No.1,2010Vol.18S UM,No.71收稿日期:20091029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40158)作者简介:孙冠臣(1970),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论5存在与时间6中此在的先验性孙冠臣(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海德格尔在5存在与时间6中所追问的主题是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存在对我们来说如何成为一个问题的,为此海德格尔构建了他的基础存在学,通过对此在(Dasein)的生存论结构的现象学分析,海德格尔揭示了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是存在真理向我们敞开的可能性条件,此在因此作为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对存在具有优先性,成为先验的,海德格尔对此并不满意。
转向之后,海德格尔在追问存在意义的道路上从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转向了对存在本身的本质发生或本现(wesen)的描述,这一转向的意图之一就是为了避免此在的主体性、先验的取向,使得存在与此在相互归属,互为条件,但本有(Ereignis)的本现就彻底摆脱了先验论吗?这仍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先验论;海德格尔;此在;5存在与时间6中图分类号:D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0)01006608 直接讨论海德格尔的先验论将有可能挑战一些海德格尔专家的耐心。
一方面是因为/先验论0这个术语通常主要是用来指康德哲学与新康德主义,借此与实证主义相区别,后来,胡塞尔的现象学走向了先验论,有时这个术语也用来指他的先验现象学;而海德格尔哲学则通常被称为存在学或现象学的解释学。
另一方面是因为海德格尔本人曾明确地批评新康德主义的先验知识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而康德的先验哲学通过他的改造,被重新诠释为存在学的知识学。
无论如何,先验论是不能用在海德格尔身上的。
表面上看,海德格尔是要超越先验论,克服传统形而上学,但实质上,海德格尔能完成超越先验论、克服形而上学的任务吗?至少在5存在与时间6(以下简称5在与时6)中,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带有明显的先验取向。
我们认为,海德格尔在5在与时6中所表现出来的先验取向恰恰是由他的思想路线与目标所决定的,这同时也说明海德格尔早期并没有摆脱康德、胡塞尔对他的影响。
19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自己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接下来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都在努力地克服这种倾向。
一为了概念的清晰性,在讨论海德格尔的先验论倾向之前,对我们将要用到的关键词/先验的0、/超验的0、/超越0等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规定与区分是非常必要的。
¹关于tr anszendenz (超越/超越者)、tran -szendent(超验的)、tr anszendental(先验的)的演变,简单说来,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相论,他论证了善作为最真实的存在(超越者),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据;受柏拉图最高等级相(至善)的影响,宗教学家普遍地认定,上帝就是那个最高意义上的善(超越者),超出了人类经验理解的范围,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那里,除了上帝,他们确定了六个这样的概念:本质(ens)、统2010年第1期孙冠臣论5存在与时间6中此在的先验性一性(unum)、善(bonum)、真(verum)、实体(res)、某物(aliquid),而且,中世纪的逻辑把从原因到结果的论证称为先验的,但只是到了康德这里,才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超越与先验,超越在康德这里主要指:上帝、灵魂、世界,它们超出了人类经验的范围,因此是不可知的,而关于这些对象的理论,康德称为超验的。
他说:/我们把那些其应用完全限于可能经验界限内的原理命为-内在的.,另外把那些宣称超越这些界限的原理命为-超验的.。
0[1]273/先验的0在康德这里则专门指思维的先天形式,也就是/内在的原理0,通过这些内在原理,心灵赋予它的知觉以形式,并使经验成为可理解的。
关于理解、感觉、知识等可能性条件的论证因此就被称为先验的论证,关于这种提供经验知识可能性条件的论证体系,被称为/先验哲学0。
康德说:/我把一切不研究对象、而是一般地研究我们关于对象的认识方式)))就这种方式是先天地可能的而言)))的知识成为先验的。
0[1]48因此,先验的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是超越者),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0),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当然,对这些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验条件的设定本身都意味着一种超越,但与超验的(transzen-dent)不同,超验是一种自然状态,指涉着意识的超越活动或超越状态,先验的超越则是一种反思的哲学状态,指涉着超越的可能性问题。
如果说康德对超越的讨论更多的是对理性的一种限制,理性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先验幻相,那么超越在海德格尔这里则是此在(Dasein)的应有之义。
它在两个层次上被使用:在海德格尔基础存在学的层次上,超越指的是此在的/能在0,即此在从被抛的所是(此在的被抛性/实际性)向本真存在的/能在0的超越,也就是/去存在0(Zu-sein)。
在存在学层次上,超越指的是存在之为存在的超越,即从存在的先行领会到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超越。
针对第二层次上的超越,海德格尔提供了两条道路:前进的道路指向此在向世界的超越或向世界中所遭遇的存在者的超越;后退的道路指向存在者向它们的存在的超越。
因此,超越被海德格尔一方面看作是此在的本质规定;另一方面也被看作是存在理解的先天结构,它是此在成为自身/去存在0的过程中敞开的一个先行理解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此在与存在者之间既没有笛卡尔式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鸿沟或障碍,也不需要一个超越者上帝作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最终根据。
此在的被抛性(实际性)与先行筹划(投射)一起组建了存在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因此超越不但意味着存在真理的敞开,而且也确保了人的自由。
作为哲学的基本课题的存在不是实体的族类,但它却关涉着每一个实体。
须在更高处寻找存在的/普遍性0。
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了每一个实体以及每一个实体可以拥有的一切可能的特征。
存在是地地道道的超越者。
此在存在的超越性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性,因为最彻底的个体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就蕴含在这种超越性中。
作为这种超越者的存在的每一次敞开都是先验的认识。
现象学的真理(存在的敞开性)乃是先验的真理。
[2]44-5º这段论述清楚地说明了海德格尔是如何设计5在与时6的任务的,将中世纪的/超越0概念与近代(康德与胡塞尔)的/先验0概念结合起来。
他仍然在普遍性的意义上来追问何为存在,这种普遍性超越了一切类属,比任何类属都要高等,海德格尔以与康德相类似的追问方式,重新启用了近代的先验观念。
所不同的只是,不是笛卡尔的/我思0,也不是康德的/先验统觉0,而是此在的超越敞开了存在真理的先验视域,在此在生存论分析的基础上,海德格尔进一步将时间性规定为存在的视域,也就是说时间性使得存在被给予此在了。
因此,我们说,尽管海德格尔在努力地挣扎,力图走出先验论,但他显然没有成功。
二康德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认为,在构成人类知识的各种概念中,总是有一些概念被纯粹先天地使用,而这种使用上的权限及其合法性则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明,而关于使用权限以及合法性的证明,就是演绎,康德/把对先天概念能够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的解释称为它们67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的先验演绎0[1]109,按照康德的先验思路考察海德格尔在5在与时6中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是对如下问题的考察:此在是如何超越自身,到达一个世界和存在,使得对存在者的理解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此在是如何成为存在真理的先天可能性条件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学循着传统存在学的演变轨迹提出来,但他并没有追问/有0(存在者)是什么,也没有追问为什么存在着/有0 (存在者)?甚至被他称为/形而上学的基础性问题0的/为什么有(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0也只是在他的5形而上学导论6以及5形而上学是什么?6中昙花一现,没有成为他基础存在学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追问的是存在者(实体)的整体性,而基础存在学所追问的则是/存在的意义0,也就是说/说存在者存在意味着什么?0简单地说,就是存在意味着什么?根据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一个是存在者层次上(ontic)的问题,一个是存在学层次上(ontolog-i cal)的问题。
存在学层次上的存在问题就是存在本身的问题。
当我们说存在者存在时,已经有了对存在的先行领会、先行理解,海德格尔按照现象学的原则要讨论的就是个先行领会、先行理解的可能性问题。
因此被称为基础存在学。
我们确定无疑地知道/有0一个东西,但对这个东西的/有0,我们却似是而非,海德格尔说:/我们向来已经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会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之中。
0[2]6海德格尔认为,在诸多存在者中,唯独此在(Dasein)提出了存在问题,而且这个此在对存在的寻视、领会、理解、解释,,就构成了它的存在方式,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可以提供一个/崭露用以解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0[2]18。
因此,存在问题、对存在理解的问题以及存在者为谁存在的问题在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就是一个大问题。
海德格尔说,这种生存论分析既是现象学的,又是解释学的。
说其是现象学的,是因为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立足于主体-客体的二元区分之前的实际性的原初生活状态中,是前概念的一种形式显示;说其是解释学的,是因为它是对此在对存在的先行理解的考察,或者说是对理解、解释的可能性条件的考察。
与康德将经验的可能性还原为直观与纯粹知性概念相统一的条件上类似,海德格尔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追溯到此在的存在理解上,也就是理解、解释的可能性条件上。
通过这种现象学的还原与建构,海德格尔解构了将对世界的理解还原为主体心灵中的表象状态的一切论证,解构了心灵与精神作为认识的基础。
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的统觉、胡塞尔的意向性都没有跳出笛卡尔的自我范畴,他们没有看到这个/我0不仅仅是/我思0,而且还是/我思某某0,这个/某某0就是世界中的存在者,康德没有看到世界现象,在他那里表象与我思是不同的,而胡塞尔虽然看到了世界现象,但在他那里意识相关项都是内在的。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个/某某0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既不是内在的,也不是外在的;它就是生活的。
对海德格尔而言,/有0(es gibt)如果脱离了或独立于我们对它的理解,就不存在:/存在却只有在某种存在者的理解中才-存在.)))而存在之理解之类的东西原本就属于这种存在者的存在。
所以存在可能未从概念上得到理解,但它绝不会完全未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