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神话故事中女性观念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огонь火”的观念对比研究

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огонь火”的观念对比研究

目录Автореферат (I)摘要 (1)第1章引言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国内外有关语言世界图景的研究 (2)1.1.2 国内外有关“огонь/火”的研究 (1)1.2研究目的 (3)1.3研究方法 (2)第2章“огонь/火”观念与语言文化学的相互关系 (4)2.1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语言世界图景 (4)2.2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单位——观念 (4)第3章“огонь/火”观念在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共性表达 (5)3.1 “огонь/火”的本质观念 (5)3.2 “огонь/火”表示的情感观念 (6)3.3 “огонь/火”表示的战争、武器观念 (8)3.4 “огонь/火”表示的危险、冲突、死亡观念 (9)第4章“огонь/火”观念在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差异性表达 (11)4.1俄语“огонь”特有的观念 (11)4.1.1表示敬畏之情 (11)4.1.2表示(人或马)的美好 (11)4.1.3作为清洁、净化的力量 (11)4.1.4作为审判、惩罚的力量 (12)4.1.5作为预测力量 (12)4.1.6象征死亡 (12)4.1.7文艺茶话会 (13)4.1.8代表《星火》杂志 (13)4.2汉语“火”特有的观念 (13)4.2.1表示发生火灾;焚烧,烧毁,毁灭 (13)4.2.2表示程度 (13)4.2.3比喻紧急 (14)4.2.4比喻兴旺、兴隆 (14)4.2.5指古代服饰中的火焰形图案 (15)4.2.6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一 (15)4.2.7火星之简称 (15)4.2.8代指子嗣、人群 (15)4.2.9姓 (16)第5章结论 (17)参考文献 (19)摘要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是当今在语言文化学范畴中最受瞩目的理论之一。

而“огонь/火”作为俄汉语中都存在的基础词汇,看似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溯源。

由于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相似的认知,俄汉民族对火产生了共同的理解;由于双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的人们对“огонь/火”的理解会有所差异。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精选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互联网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研究2、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3、英语语言文学对优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研究4、从汉语言文学角度看中国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5、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6、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示分析7、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8、浅谈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写作9、基层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及对策10、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探讨11、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的相关思考12、鸠摩罗什译经与汉语言文字传播13、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14、视障大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条件研究15、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16、试论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17、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分析18、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探讨19、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探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21、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23、浅议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24、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25、高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26、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27、新时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和体验探究28、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29、我国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30、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31、明清世情小说“女性”审美考究反观现代汉语课程“人文”性3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33、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浅谈34、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35、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36、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性浅探37、麦家小说《解密》互文性及其英译研究38、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39、多民族文学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40、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之路41、试论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和联系4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我情绪控制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43、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44、基于立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45、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46、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47、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48、文本背后的政治:唐古拉斯之《中国文学》剖析49、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探析50、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51、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52、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53、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分析54、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55、试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56、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问题研究57、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探究58、学习型城市中市民的汉语言文学学习需求调查与开放教育的教改策略探索59、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60、浅论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关性61、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62、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63、试论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64、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65、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66、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67、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策略68、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问题及分析69、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分析70、地方高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71、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7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及对策73、浅谈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74、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初探75、汉语言文学在新闻中的几个重要结合点76、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77、关于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78、汉语言文学与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79、浅析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80、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81、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82、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83、浅谈如何利用汉语言文学塑造学生健康人格8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85、探究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86、汉语言文学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办法87、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88、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教育89、应用能力语境中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90、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91、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92、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93、试论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94、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95、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问题探讨96、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特点及专业应用性97、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98、浅谈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的分析99、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100、俄汉语言文化中“树”观念的对比研究101、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研究102、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间的关联103、汉语言文学国家特色专业特色实训体系的建构与实践104、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图像化生存策略105、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考和探索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四:106、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107、地方高校本科生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与路径--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108、建构真情流动的汉语言文学课堂10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110、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探究111、如何提高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112、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113、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114、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分析与思考115、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研究116、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11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11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119、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120、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121、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22、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23、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124、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125、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126、茅盾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127、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影响128、论曹禺、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129、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变革130、苏童小说的性别意识---易性写作下的女性世界131、论高适、王昌龄边塞诗思想情感的异同132、《诗经》宴饮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133、网络语言与语言规范化134、论曹丕的文学思想与其文学创作之关系135、沈从文作品悲剧意识探幽136、论黄秋耘散文的人道主义精神137、魏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探究138、网络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139、论花间词风格及对北宋词的影响140、论新文化运动核心价值的发展与传播141、老舍作品中的人文情怀之我见。

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研究

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研究

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研究摘要:语言世界图景集中反映出了人的内心对世界的一种最为朴素的认知,促使语言与文化在人的意识中实现了联系,展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性特点。

在语言文化学的研究中,观念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在俄罗斯的语言文化学研究中历史已久,尤其是俄语中的“女性”观念。

本文针对俄语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进行了研究,借助相关俄语成语将“女性”语言文化学的特点进行了揭示,以供参考。

关键词:俄语;女性观念;语言文化学;研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言世界图景相关理论成为相关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焦点,并在研究中表明语言知识、文化以及传统等因素是影响语言世界图景形成的主要因素。

而在语言文化学研究中,观念作为精神本质的具体体现,能够将人对世界的民族文化所做出的认知进行反映,其中,“女性”观念作为一种主要的思想观念,在俄罗斯相关研究领域中涉及较早,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注入了动力之源,针对该课题展开研究,能够将俄语语言文化以及俄罗斯人民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观念以及“女性”观念谈及观念,首先需要明确何为世界图景,其反映的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知理念,而观念的形成则都到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影响与作用,其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便是语言。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一面镜子,能够将世界的现实呈现在人们面前,进而形成属于个体的世界图景,并展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性特点,而语言对世界的反映则是受到语言所隶属的民族文化、民族心智以及世界观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中,“女性”文化作为一种主要观念,是基于社会性别定型下所形成的社会角色,在语言文化学中能够借助语言中的诸多内容明确女性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特征、社会所给予女性的看法等。

而在欧洲中心主义话语中,真正的人指的是具备与男性起源相关的品质,即男性代表着所有好的品质,而女性气质则成为了“坏”品质的代言人,诸如懦弱、被动等,从中凸显出对女性的偏见。

二、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分析在语言文化中,成语作为观念的表征之一,能够将一个民族的社会性别定型系统进行充分彰显,比如在俄罗斯,基于男性角色下,相应的伴随语都是以正面为主,诸如俄语中的时代骄子以及志同道合之人等;而女性的好的、优秀的品质大多数都源自于男性,比如用以形容女人的俄语成语男人般的智慧以及女中豪杰等。

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女性意识的思考

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女性意识的思考

ywjsxxk@在俄国文学史上,19世纪是男性文学时代,男性作家倾向于将女性塑造成“圣母”形象,艺术形象颇为单一。

而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对女性形象的着墨之多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部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他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安娜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和结果。

[1]何为女性意识?乔以钢认为,女性意识既是女性对自身的概括,又是女性对外部世界充满女性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2]本文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塑造出发,详细探讨其反映的女性意识,分析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局限性,以解读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一、安娜女性文化意识的觉醒过程1.禁闭婚姻中萌芽的情爱意识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是一个年轻美丽的贵族妇女,她的悲剧来源于不幸的婚姻。

安娜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包办婚姻,冷酷的丈夫卡列宁年龄大她许多,两人没有共同理想,亦没有感情基础。

卡列宁是一个虚伪、无情的人,他相貌不雅,性格冷漠,甚至让人望而生厌。

安娜和卡列宁糊里糊涂地一同走过八年,这种禁闭的婚姻使安娜内心苦闷。

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沃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安娜内心深处的反叛意识和情爱意识,她不愿再做麻木婚姻中的奴隶。

在车站的相遇,安娜显示出“被压抑着的生气”和“过剩的青春”。

经典的神态描写暗示了安娜不幸的婚姻生活和内心蓬勃的激情。

回家后,安娜开始审视自己的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女性意识逐渐萌芽。

在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冲击着传统社会根基,但专制与特权思想仍旧占主导地位。

沃伦斯基尽管外表英俊,但内心仍然根植着贵族阶级的卑劣观念,他对安娜的追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征服欲。

当安娜怀着逃离禁闭婚姻的希望,来到沃伦斯基身边时,面对的却是更加残酷和绝望的现实。

她看到沃伦斯基眼中“闪耀着冷淡的神色,而且有一种被逼到穷途末路和不顾一切的冷酷的光芒”,她意识到爱情观和精神世界的差异让两人无法继续生活在一起。

安娜刚毅的性格使她无法再苟活下去,“我要爱情,可是却没有,那么一切都完结了”,于是她选择了死亡。

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原型比较及文化解析

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原型比较及文化解析

女性形象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往往 是家庭和情感生活的代表,她们被赋予了创造生命、维系家庭和谐以及掌管家庭 事务的职责。而在西方文化中,女性常常被描绘为爱情、美貌和诱惑的象征,她 们在神话故事中往往扮演着更为感性和浪漫的角色。
尽管女性在东西方神话中的角色和形象有所不同,但她们都反映了人类对世 界的想象和理解。女性在神话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展示了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 位和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挑战的视角。
东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在生命历程和角色关系方面也存在差异。东方 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更注重家庭生活,将婚姻和母性视为其主要职责。而 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则常常参与到冒险、战斗和英雄事迹中,展现了较强 的独立性和冒险精神。例如,在希腊神话中,女神雅典娜是战争与智慧的象征, 她既指导人们进行战斗,又是城邦的守护者。
三、社会问题的反映
神话故事作为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反映,女性原型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嫦娥与西王母的形象突出了女性在权力与地位上的弱 势。虽然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在社会地位上仍低于男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对女性地位的限制。
命运女神诺恩则揭示了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这反映了 希腊神话所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与敬畏。同时,命运女神虽 掌握命运,但并不直接介入凡人生活,也传达了尊重个体命运的观念。
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东方神话传说中, 女性形象通常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强调了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 重要性。这种观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认知和理解,体现了对母性和 家庭价值的崇敬。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女性形象更多地被描绘为勇敢、独立和 进取的象征,强调了女性在冒险、创新和英雄主义中的角色。

俄汉颜色词“白”“蓝”“红”隐喻对比研究

俄汉颜色词“白”“蓝”“红”隐喻对比研究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10俄汉颜色词“白”“蓝”“红”隐喻对比研究◎刘禹涵摘要:生活中处处存在隐喻,并起重要作用。

文章基于莱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性隐喻理论即隐喻是思维问题,隐喻能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探究俄汉颜色词“白”“蓝”“红”所隐喻的含义,并分析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隐喻;俄汉;颜色词;对比语言与认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隐喻在语言与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换句话说,就是研究的深入发现,人们认为隐喻已经不只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了,而是日常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隐喻究竟是什么?有张力理论、冲突论变异理论、语义变则理论等可以参考,但是这些都有不足之处,而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公认为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书中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隐喻性概念,认为隐喻是思维问题,隐喻能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可见生活中处处存在隐喻,并起重要作用。

本篇论文认为色彩是隐喻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因为色彩是自然界中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不同的色彩富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颜色也隐喻着不同的含义 ,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文选取了中俄两国的三种代表颜色词“白”“蓝”“红”,进行隐喻含义的对比研究。

一、三种颜色词所隐喻的含义(一)“白色”白色在中国的色彩认知里,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比如在战争中即将失败的一方要举白色的旗帜以暂停战斗,表示投降;人去世之后,与之相关人员都要身穿白色衣服,在胸襟上别白花,办“白事”等,出入殡时打白幡,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悼,所以白色隐喻着失败、死亡的含义;在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中,不同颜色的脸谱具有不同的含义,起到揭示剧中人物性格的作用,剧中“白脸”代表为奸邪曹操,隐喻为阴险狡诈,刚愎自用的含义。

俄罗斯神话中的典型形象分析

俄罗斯神话中的典型形象分析

俄罗斯神话中的典型形象分析作者:董晓笛陆昊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

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俄罗斯神话故事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俄罗斯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致力于分析俄罗斯神话中的典型形象,尝试总结典型形象在神话中所起的作用,并浅析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区别。

本文对俄罗斯神话的形象及中俄神话区别的研究,对于分析俄罗斯人的文化心理和中西文化的不同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神话典型形象文化心理从小我们就熟知神话故事,从神话中我们开始形成对世界、美恶、公正的第一认识。

神话是民间口头创造的一种主要形式。

神话谴责压迫和暴力,表达对公正生活的乌托邦式理想。

俄罗斯童话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俄罗斯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俄罗斯神话对于研究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人的文化心理非常重要。

因此,本论文致力于研究俄罗斯神话,分析神话中的典型形象、其生活和活动,研究俄罗斯神话所反映出的俄罗斯人的文化心理和道德追求。

1.俄罗斯神话的特点和典型情节1.1 关于神话从小我们就熟知各种神话故事,从神话中我们开始形成对世界、美恶、公正的第一认识。

神话激发了作家、诗人、作曲家和艺术家。

许多神话被改编成戏剧、电影、舞蹈等。

神话有很多种,如幻想神话、惊险神话、日常故事等。

俄罗斯许多的谚语把神话同民歌比较:“童话是编的,而民歌是真事”、“童话是谎言,民歌是真理”。

这指的是神话讲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

1.2关于神话的特点和情节俄罗斯神话大部分都讲述主人公寻找未婚妻或被偷的妻子。

神话故事中出现在听众面前的是一个不同于动物童话的特别的、神秘的世界。

神话中有虚构的非凡主人公,善良和真理战胜了黑暗、邪恶和谎言。

神话就其情节来讲是一种复杂体裁。

需要注意的是,神话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表达人们伦理和美学观念的艺术系统。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以《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为例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以《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为例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以《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为例作者:刘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刘倩(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尽管风格迥异,但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部作品都是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各自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神话人物故事,分别展现了西方和东方的早期神话。

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面描写,体现了女性在男权为中心的早期社会中的地位。

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东西方早期父权制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关键词:神话;女性;《伊利亚特》;《封神演义》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55-02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是《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由流浪诗人荷马(公元前853年前后)所作,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巨著。

这两部史诗以诗行组成了历史和英雄,浸染着浓厚的神话色彩。

中国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被称为“神魔小说”,该书成形于明朝期间(1368~1644)。

这两部作品尽管风格迥异,写作年代相差久远,但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部作品都以相同历史阶段的史实为基础,融合了民间流传的神话人物故事,经过艺人和作家的整理加工再创作而成。

《伊利亚特》作为《荷马史诗》的上部,讲述的是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推测,特洛伊战争的起始年代约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腊人攻陷特洛伊城的时间约在前1209~1208年[1]。

《封神演义》虽然成书较晚,但却是以上古历史即武王伐纣为基础。

该段历史发生于殷周之斗时期,约为公元前1100年以前(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这与特洛伊战争的时间相差不多;两部作品都是诸神假借人类开展神力之间的争斗。

《伊利亚特》中描写的特洛伊战争表面上是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争战,实际上是希腊诸神之间的较量;《封神演义》里的武王伐纣实际上也是阐、截两派神力借殷周之斗展开的角逐;这两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女性”观念在俄汉成语中的语言文化学特点

“女性”观念在俄汉成语中的语言文化学特点

“女性”观念在俄汉成语中的语言文化学特点作者:陈春红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08期摘要:语言世界图景是民族语言共体对外部世界认知成果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语言文化学最主要的研究单位之一是观念,它是让人的意识中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得以实现的心智构成。

本文以―女性‖观念为例,考察其在俄汉语言成语系统中的现实化过程,进而揭示其民族语言文化特点。

关键词:世界图景观念成语性单位伴随意义1.观念和语言世界图景世界图景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同时,观念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其中语言起着重要作用。

С.Г.杰明娜索娃(2000:4)将语言定义为客观世界的镜子,它能反映现实,并形成自己的世界图景,这种世界图景对每种语言、每个民族、言语集团等所有将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群体都是特有的、独特的。

但是语言并非直接反映现实,需通过两个步骤:从现实世界到思维,再从思维到语言,因此,С.Г.杰明娜索娃(2000:6)强调,语言反映世界并非像想象得那么准确,取决于言语集团的文化因素、民族心智和世界观。

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世界图景都具有自己民族的表达形式。

学者纷纷划出不同的世界图景,并提出分类依据。

如С.Г.杰明娜索娃区分出三种世界图景:现实世界图景(即客观世界)、观念世界图景(折射在人的意识中的世界形象)和语言世界图景(即透过文化世界图景对现实的反映)。

观念世界图景与语言世界图景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处于连续不断的互动中,都来自现实世界图景或者人所处的客观世界。

语言世界图景的基本单位是意义,而观念世界图景的基本单位是观念。

那么什么是观念呢?Ю.С.斯杰潘诺夫这样定义―观念‖:观念是大脑意识中的文化凝结块;文化正是以这种凝结块的方式进入人的心智世界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普通人正是借助观念才进入文化世界,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它产生影响(Степанов,2001:43)。

根据这一定义,观念本身包含概念和文化成分,本文主要讨论文化成分。

民族文化记忆最鲜明地反映在语言的成语性单位(广义上的成语)中。

俄汉神话故事中女性观念的对比研究

俄汉神话故事中女性观念的对比研究

88现代交际·2019年9期作者简介:郭昕,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俄汉神话故事中女性观念的对比研究郭昕(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 400031)摘要:民间故事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叙事体裁,不仅富有鲜明民族特色,还蕴含一个民族的世界图景。

神话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种,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最原始、最恒定的民族心理结构。

本文通过俄汉民族神话故事中不同女性形象以及大众对其评价来分析两民族“女性”观念的异同。

关键词:神话故事 女性观念 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88-03一、引言自人文中心范式兴起以来,“观念”成为语言文化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问题。

俄罗斯学者卡拉西克将观念阐释为某种外化语言形式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心理结构;它决定了民族的心智特征,是多维度的心理构成;他将观念主要划分为概念、形象和价值三个维度,其中价值维度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群体的心理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凸显观念、民族特性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人民大众对其评价,即从形象和价值维度研究俄汉民族的女性观念。

对俄罗斯进行民间故事研究的主要学者有普罗普(В.Я.Пропп),他在《故事形态学》中将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神奇故事、日常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和传说故事。

其中神奇故事主要包含幻想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以及各种冒险情节。

普罗普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一书中认为神话是“关于人民实际上信仰的神或神性人物的叙述”。

我国学者段宝林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将民间故事“按历史发展的内容以及流传情况的不同可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童话、新故事七类”。

其中,“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

可以看到,中国的神话故事与俄罗斯的神奇故事在定义和内容上就有某种相似之处,而这也为我们进行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个民族在神话阶段初步形成的精神结构,因为它的原生性和本源性而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成为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赫西俄德神话文本中的女性观念

赫西俄德神话文本中的女性观念

Vol.39 No.1Feb. 2018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9卷 第1期2018年02月赫西俄德神话文本中的女性观念杨丽娟1,姜雅楠2(1.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摘 要:赫西俄德神话文本中对女性的塑造严重物化和欲望化,女性缺乏独立的精神属性和值得肯定的社会贡献,被视为男性世界痛苦的根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作品对潘多拉的描写侧重外貌和性的吸引力。

二是作品中隐匿了潘多拉的姓名,并存在大量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女性。

三是贬低女性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将其视为寄生的雄蜂。

赫西俄德对女性予以败抑的态度缘于他的具体生存状况。

在战争多发且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希腊世界中,作为普通农民的赫西俄德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女性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不擅长体力劳动的特点被他看作沉重的负担。

关键词:赫西俄德;女性;物化;匿名;技能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8)01-0037-05收稿日期:2017-11-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WW052)作者简介:杨丽娟(1974-),女,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古典文学和现当代西方文论研究。

姜雅楠(1993-),女,大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希腊文学研究。

赫西俄德的《神谱》和《工作与时日》是重要的古希腊神话著作,其中重要的神祇,男女数量相当,基本上两两对应,如该亚与乌拉诺斯、赫拉与宙斯、阿尔忒弥斯与阿波罗、赫斯提与赫尔墨斯,等等,显示出具有一定平衡意识的女性观念。

然而,当我们深入文本内部,发现的却是女性精神属性的缺失、个体化的失败和社会功能的不被认可。

男性世界对女性多层面的否定和压制,是父权制社会确立的产物,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人类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困顿在普通农民意识中的折射。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赫西俄德神话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赫西俄德神话

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08月(下)刘晨欣 段佳佳 冻芊芊(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赫西俄德神话摘 要: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性观是十分复杂的,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普遍看法与态度。

通过对诗人作品的文本研究,探求古希腊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地位,可以看出古希腊社会对于女性是认可与压迫并存、欣赏与厌恶并存的,而在社会范围内盛行的厌女心理更使女性变为十分矛盾的存在。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万物心中的爱和激情,她也因此成为爱情与性欲的女神。

阿佛洛狄特热情善良,但并不忠贞。

她风流多情、水性杨花,拥有众多情人。

她的丈夫是赫菲斯托斯,火与工艺之神,但阿佛洛狄特不喜欢这个又瘸又丑的丈夫。

相反,她爱上了她丈夫的兄弟战神阿瑞斯,他们还生下了五个孩子。

除此之外,酒神狄俄尼索斯也是她的情人之一。

然而她的留情对象不仅限于神明,国内刊号C N61-1499/C 2020年08月(下)完阿佛洛狄忒的故事之后,下一个顺序就是夜神及夜神的孩子死神,这更加深了作品中爱欲与死亡的联系。

其次,克洛诺斯成为第二代众神之王后,为避免重蹈覆辙被自己的孩子取代,所以把他们一个个吃掉。

“每个孩子一出世,伟大的克洛诺斯便将之吞食,以防其他某一骄傲的天空之神成为众神之王;因为克洛诺斯从群星点缀的乌兰诺斯和地神该亚那里得知,尽管他很强大,但注定要为自己的一个儿子所推翻。

克洛诺斯因此提高警惕,注意观察,把自己的孩子吞到肚里。

”[3]然而,最后他也无法逃脱和父亲乌兰诺斯相同的命运。

希腊神话中神王的替代方式是十分暴力的:上一代神王生下儿子,他就会监禁或吞食他的孩子。

在母亲的支持下,幸存下来的儿子成为神,顶替父亲的地位。

[4]赫西俄德对潘多拉的描述同样也体现了爱欲和死亡的相伴相生这个思想。

首先,他专注于描述潘多拉的外表。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由上帝创造的女人,她穿着极其华丽的服装:由赫淮斯托斯用泥土制成,他还为她准备了特质的金带;她穿着的白衣是由雅典娜亲手织成的,戴着雅典娜亲自制作的花环和面纱。

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

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

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一、概述《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之间的交织关系,揭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如何成为女性主义重写神话、解构权力结构、重塑语言与文化的有力工具。

通过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策略,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重新审视翻译在女性主义运动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逐渐兴起,成为一种关注女性权益和平等的社会政治运动。

与此同时,翻译研究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语言学范畴,开始关注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试图通过重写神话、颠覆传统翻译规范,以揭示翻译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策略、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议题,我们旨在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如何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为女性主义运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最终,本文旨在促进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性别平等做出贡献。

1. 简述神话在文化和文学中的重要性定义与起源: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形式,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和宗教信仰的解释。

文化身份的塑造:神话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帮助各个社会群体建立和维护其独特的文化身份。

价值观与信仰的传递:神话通过叙述神祇、英雄和传说事件,传递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神话故事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主题与人物的塑造: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塑造深受神话故事的影响,如英雄之旅的叙事结构。

文学批评与解读的新视角:神话批评理论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原型和深层结构。

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神话通过其叙述的内容,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

“神女”与“女神”从上古神话看中、西女性意识的差异

“神女”与“女神”从上古神话看中、西女性意识的差异

而在古希腊等西方国家中,“女神”形象的现代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重视,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 也发生了改变。比如,雅典娜这个“女神”形象在当代社会中更多地被诠释为勇 敢、自信和追求平等的象征,她代表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平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神女”与“女神”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不 同文化对于女性意识的认知和表达。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神女”与 “女神”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这种差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通 过对于“神女”与“女神”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 景下女性意识的发展和演变,为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性别平等和平权事业提供有益 的借鉴。
其次,茅盾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这与北 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北欧神话中,女性被描绘为坚强、 独立、有远见的人物,她们敢于争取自己的权益,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特 质在茅盾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女性角色往往不是被动的人物,而是 积极参与到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女性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并不相同。女性意识更加注重女性的自我认 知和权益保护,强调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平等地位;而社会性别意识则更加社会对 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强调破除性别歧视和偏见。在上述故事中,小娜的 女性意识让她敏锐地发现了花店的性别歧视现象,而社会性别意识让她更加深入 地剖析了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神女与女神的不同定义和象 征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神女”通常指的是神仙中的女性形象,她们通常拥 有神秘的力量和超凡的智慧。比如,《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就被描绘成一位头 戴玉冠、衣着华丽的神女,她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秘密,并代表着生命的源泉。神 女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祥瑞和拯救者的象征,她们的出现通常与国家兴亡、 民生福祉息息相关。

由孟姜女和雅罗斯拉夫娜的哭的比较透视中俄文化_小论文

由孟姜女和雅罗斯拉夫娜的哭的比较透视中俄文化_小论文

由孟姜女和雅罗斯拉夫娜的哭的比较透视中俄文化_小论文论文导读::作为中国古代有四大著名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将孟姜女的“哭”描绘的感人肺腑。

而同样,在古俄罗斯时期的古代著名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中也描写了一个可谓经典的“哭泣”,即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

两个不同国家的女性同样的哭泣,同样的都在各自国家的文学中成为经典。

因而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哭泣进行比较来透析哭泣所包含的中俄两国在文学、在宗教和在对于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三个方面的异同,从而有助于中俄人民的交流沟通。

论文关键词:民间歌调与传统的结合,二元崇拜和三元崇拜,对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人是伴随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

当人内心极度痛苦时,哭就自然成为人们的一种发泄方式。

然而孟姜女和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不仅仅只是生理上的哭泣,更重要的是对于悲伤的控诉,是一种祈祷,更是一种期盼。

因而这两位女性的哭就具有了那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都被誉为两国文学上最经典、最感人的哭泣。

孟姜女和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两国文学上民间歌调与传统的结合的典型代表。

然而,异同总是并举的,又由于两人所处的国家文明、历史背景、个人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其所包含的两国式微人文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在宗教和在两者对于个人与国家的认识上又体现的尤为突出。

一、民间歌调与传统的结合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和其他三大民间传说在表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孟姜女的感天动地的哭泣更注重吟唱,而吟唱的内容形式则正是中国文学上民间歌调和传统相结合现象的体现。

而这一现象的产生要追溯到屈原时期,这位家喻户晓的楚大夫第一次将民间格调与传统相结合,创造了楚辞,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结合就有了一席之地。

孟姜女的哭泣是自我感情的一种宣泄,也是女性们心理、情绪调节的方式。

而孟姜女哭诉的小调之中以“送寒衣”最打动人心。

这一小调与现在仍广泛流传于齐鲁地区的民间的“送寒衣”祭奠形式不谋而合。

2020最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2020最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摘要《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史诗家庭伦理著作。

这部小说创作于十九世纪的中后期,那时的俄国社会风雨飘摇、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俄国沙皇的旧制度正在被改写,新的秩序缓慢的建立。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一不受冲击,在国家和人民迷茫和徘徊时,托尔斯泰同样也苦苦思索这场变动的实质以消除人民和社会的苦难。

身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作者身份敏锐的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一个个家庭中,尤其是底层妇女的命运,因此作者不惜笔墨的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这一时代的女性。

本文以书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为依据,阐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观。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爱情;贤妻良母;女性观目录摘要 (1)一、引言 (3)二、《安娜.卡列尼娜》主要的三个人物 (3)(一)追求爱情与自由的安娜 (3)(二)天使吉娣 (5)(三)时代悲剧下的典型陶丽 (5)三、托尔斯泰的人物观和女性观 (6)(一)安娜 (6)(二)吉娣 (7)(三)陶丽 (8)(四)小结 (8)(五)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9)四、结语 (9)参考文献 (10)一、引言本书创作于十九世纪中后期,整个俄国社会正处于从奴隶主贵族社会向西方先进的资本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首先,世界上冉冉升起了许多新兴的资本主义国际,这些国家改革后发展迅猛,无疑是对还处在封建社会的俄国一个重击,使得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开始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人们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变化,自身诉求进一步提高,呼唤自由、民主,想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女性更是要求要求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

而然,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广大富裕的奴隶主的切身利益诉求是社会变革的羁绊。

回顾俄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变革是由统治者开始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那么在改革完成后,无可避免的会有所残留。

旧的思想观念、旧的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秩序仍然存在于人们脑中。

母神的复苏与女性主义探询_以_扶桑_与_第九个寡妇_为例

母神的复苏与女性主义探询_以_扶桑_与_第九个寡妇_为例

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2008.5母神的复苏与女性主义探询———以《扶桑》与《第九个寡妇》为例[韩]朴马利阿 不管是在中国古典小说还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反映男权观念的“女性悲剧”是常见的主题之一。

同样面对女性问题,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女性作家,试图重建新的性别价值立场。

不过由于她们的性别建构过多地依赖“身体写作”,结果反而导致了她们的努力像流星一样很快地衰老委顿。

和这些新生代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相比,作为文坛上一名“老工匠”的严歌苓,避开了“身体写作”的极端颠覆性和肆意性节奏,在对生活常态的抒写中,呼唤着女性的内在力量。

她的女性意识描写不以华丽飞扬的文字铺陈为凭借,而是融入相对静谧而“清淡”的叙事图式,从而慢慢展开她所向往的女性精神世界。

正因为如此,她的小说才更加耐人寻味而未像流星雨那样转瞬即逝。

一 母性涅 关于母性力量,美国学者卡米拉认为它是“自然力的巨大力量,地母、女神、沼泽、泥塘、子宫等等阴暗潮湿神秘的东西都是其具体表现。

女人则是自然的代表”。

她认为“在原始时代,妇女看起来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男人敬重她们也畏惧她们。

她是一个黑色的无底洞,吐出男人,又再一次将他吞没。

男人联合一起发明了防御抵制女性自然的文化”。

①如果说卡米拉是以理论的阐述展开了她对母性力量的崇拜,那么严歌苓则以文学的感性来表现她对母性力量的歌颂。

在《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中严歌苓描写陶小童对叛逆者徐北方的母性怜爱,在《少女小渔》中描写的是小渔对江伟始终保持的母性宽爱和她对另一个求爱者意大利老头所持有的母性怜悯,在《无非男女》中描写的是雨川背叛了未婚夫蔡曜却将来自灵魂深处的母性的爱怜献给了未婚夫之弟———肾病患者老五,在《冤家》中描写的是南丝的女儿璐和与母亲离异的父亲所保留的宽恕之爱,在《约会》中描写的是一个改嫁的母亲隐瞒着丈夫和自己的儿子“约会”的母子之爱等等。

可见,宽容与慈爱的母性力量这一主题几乎贯穿在严歌苓的主要创作中。

值得称道的是,在她的两部长篇《扶桑》与《第九个寡妇》中,这种母性的神秘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名作《俄瑞斯忒亚》中的女性奴性角色研究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名作《俄瑞斯忒亚》中的女性奴性角色研究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名作《俄瑞斯忒亚》中的女性奴性角色研究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Mar.2016 MAGAZINE 19《俄瑞斯忒亚》堪称是埃斯库罗斯最杰出的悲剧作品。

而其中的女性伊菲格捏亚,克吕泰涅斯特拉,卡珊德拉的悲剧起源,笔者认为,是女性的奴性地位。

本文分析了剧中女性伊菲格捏亚,克吕泰涅斯特拉,卡珊德拉不同的奴性地位的表现,并探寻女性悲剧的深层原因。

《俄瑞斯忒亚》是现存古希腊悲剧中的唯一一部完整的三部曲,堪称是埃斯库罗斯最杰出的悲剧作品。

古典时期的希腊,女性处于话语权缺失的境地,因此悲剧命运早已注定。

本文将以剧中女性伊菲格捏亚,克吕泰涅斯特拉,卡珊德拉为范本,从“奴性”视角研究希腊女性角色的悲剧必然性,并探寻女性悲剧范式的深层原因。

一、伊菲革涅亚:顺从的祭祀羔羊伊菲革涅亚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长女。

全希腊的国王与英雄决定进攻特洛伊后,海船无法航行,军队空耗给养。

随军牧师卡尔卡斯预言,只有献祭阿伽门农的长女伊菲革涅亚。

阿伽门农为了使风浪平息以出兵攻打特洛亚,亲手杀献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伊菲革涅亚。

尽管伊菲革涅亚最终顺从地走向了献祭台,但她并非不留恋生命,她恳求道“不要让我这么年轻轻地就死去,这阳光是甜蜜可爱的,不要把我从阳光中赶进黑暗的地府去…… ,将你的心肠放软些,可怜可怜我吧,不要杀我,对于人再没有比生命更可爱的!……。

”,只是,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她被“当一只小羊举起来按在祭坛上”。

在这里,哪怕贵为公主,伊菲革涅亚只是一只献祭的羔羊,成为不义战争的牺牲品。

阿伽门农杀献女儿是为了战争,这看似的“合情合理”,却包含着对人性尤其女性的摧残。

这足以说明,女人,这类从性别上划分出来的人的生命,竟被与牛、羊、猪等生物等而视之,被送往祭坛任人随意宰割杀戮。

二、克吕泰涅斯特拉:反抗的复仇女奴在这部三步曲中,克吕泰涅斯特拉残忍地杀害了毫无戒备地丈夫阿伽门农。

戏剧的描述是这样的:“我像捕鱼一样,拿一张无眼网,珍贵的致命披篷,把他罩住,连刺他两下,他连哼了两声,便放松了肢节,我趁他倒下,给了他第三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汉神话故事中女性观念的对比研究作者:郭昕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9期摘要:民间故事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叙事体裁,不仅富有鲜明民族特色,还蕴含一个民族的世界图景。

神话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种,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最原始、最恒定的民族心理结构。

本文通过俄汉民族神话故事中不同女性形象以及大众对其评价来分析两民族“女性”观念的异同。

关键词:神话故事女性观念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88-03一、引言自人文中心范式兴起以来,“观念”成为语言文化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问题。

俄罗斯学者卡拉西克将观念阐释为某种外化语言形式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心理结构;它決定了民族的心智特征,是多维度的心理构成;他将观念主要划分为概念、形象和价值三个维度,其中价值维度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群体的心理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凸显观念、民族特性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人民大众对其评价,即从形象和价值维度研究俄汉民族的女性观念。

对俄罗斯进行民间故事研究的主要学者有普罗普(В.Я.Пропп),他在《故事形态学》中将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神奇故事、日常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和传说故事。

其中神奇故事主要包含幻想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以及各种冒险情节。

普罗普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一书中认为神话是“关于人民实际上信仰的神或神性人物的叙述”。

我国学者段宝林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将民间故事“按历史发展的内容以及流传情况的不同可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童话、新故事七类”。

其中,“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

可以看到,中国的神话故事与俄罗斯的神奇故事在定义和内容上就有某种相似之处,而这也为我们进行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个民族在神话阶段初步形成的精神结构,因为它的原生性和本源性而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成为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神话作为这一阶段的精神文化形态,它以质朴的形式,在本原意义上凝定了民族精神结构的基型。

”神话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原始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材料。

女性观念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极其重要。

本文通过对俄汉神话故事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比较,探究两民族原始社会心理结构中女性观念的文化内涵的异同。

二、俄罗斯神话故事中的女性观念(一)勤劳善良的象征俄罗斯神话故事中作为正面形象的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代名词。

正是这一优良品质使他们总能得到帮助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在《Василиса Прекрасная》中,女主人公瓦希莉莎的母亲留下一个洋娃娃,可以帮助女主人公解决一切困难。

瓦希莉莎的父亲再娶,后母百般刁难,并借口借火将她派到老妖婆那里,希望她被杀死。

但瓦希莉莎由于有洋娃娃的帮助,及时完成了各种家务,赢得老妖婆的喜爱,成功借到了火。

回家后火苗将后母及她的女儿烧成了焦炭,惩治了她们。

后来瓦希莉莎由于自己织布出色得到国王的青睐,见面后国王更是对她一见钟情,将她迎娶为皇后。

故事中女主人公的遭遇让人同情,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于自身的勤劳和善良,最终迎来了完满结局,与之相比的后母和她的两个女儿由于善妒恶毒,最终受到了惩罚。

由此可见,俄罗斯民族的观念中认为善良勤劳是一个人的好品质,拥有这样好品质的人会得到幸福,而邪恶善妒的人会为自己的恶行遭到报应。

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俄罗斯民族会认为善良要比聪明更加可贵。

《Иван и ЕленаПремудрая》的故事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傻子伊万是“бесталанный человек(即没有才干的人)”,落魄至几近饿死。

但伊万曾经施舍给一位流浪老人面包,老人因此将自己聪慧的女儿Елена Премудрая嫁给他,从此过上了富裕幸福的好日子。

后来Елена Премудрая受魔法控制,变得异常冷酷,伊万虽不聪明,但却用善良帮助她找回了原来的自己。

在新娘那本象征着智慧的魔法书上这样写道:“Сильна хитрость ума,а добро сильнее хитрости,добро и тварь помнит(聪敏很重要,但善良比聪敏更加重要,就是野兽也会记得善行)”。

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原始观念中将善良放在了聪明的前面,善良要比聪明更可贵。

(二)聪明智慧的象征在俄罗斯神话故事中也有很多聪明智慧的女性,王子经常为女主人公的智慧而倾倒,也正是智慧使她们收获了幸福。

典型代表是Василиса Премудрая,她是Морской царь的女儿,拥有魔法。

在伊万王子被迫来到自己的王国时,帮助王子通过了父亲的三次考验,使伊万继承了海王的王国。

在伊万想要返回俄罗斯的时候,她又巧施妙计,使用魔法帮助伊万躲过了父亲的追捕,返回王国,最终幸福地生活到永远。

Василиса Премудрая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同时也使自己收获了幸福。

但有时这种智慧也会变形为狡猾。

在《Елена Премудрая》的故事中,士兵悄悄跟在魔鬼女儿的身后发现了ЕленаПремудрая 的存在,她很漂亮,但行踪隐蔽,每晚对女儿们教诲完之后就飞回自己的宫殿。

士兵爱上了她,化为一只画眉跟到了她的住处,每晚为她唱歌。

Елена Премудрая 非常喜欢士兵的歌声,于是将它安置到了自己的卧室里。

后来她发现画眉鸟原来是士兵,怒火冲天,要将士兵处死。

士兵为她唱了一首歌请求她的原谅,Елена Премудрая犹豫了,便给士兵出了一道难题。

最后士兵成功通过考验,二人结为夫妻。

Елена Премудрая说:“Я, -говорит, -хитра,а ты и меня хитрей!(我已经很狡猾了,你比我还要更狡猾)”。

(三)阴险邪恶的象征在俄罗斯的神话中也有阴险邪恶的反面女性形象,最典型的有善妒的后母和后母的亲生女儿以及心怀叵测的老妖婆,这些女性最终因为自己的恶行遭到惩罚,这反映了俄罗斯民族观念中“добро всегда победит зло(善总是战胜恶)”的信念。

《Белая уточка》中一个巫婆将新婚不久的公爵夫人变成白野鸭,还害死了公爵夫人的三个儿子,自己却冒充公爵夫人与公爵一起生活。

最终被识破后被处死。

《Дочь и падчерица》的故事中,后母虐待前妻生的女儿,将她放在森林中过夜。

女孩夜晚帮助了老鼠,于是后来老鼠又帮她赢得了与熊的游戏,熊因此赠给女孩一群牲畜和一箱金子。

继母见此如法炮制,但亲生女儿却赶走了老鼠,于是在与熊的游戏中没有得到帮助,被熊吃掉了。

第二天父亲将后母女儿的骨头带回家,后母惊怒交加,在第二天也死去了。

《Царь - девица》中父母双亡的伊万被接到舅舅家抚养,舅舅再娶,舅妈为妨碍伊万和Царь - девица成亲,让自己的丈夫给伊万的衣服上别上大头针,如此伊万在未婚妻来见自己时总是昏睡不醒,如此反复三次,Царь –девица不得不告别伊万,返回自己的王国。

后来舅妈的诡计被Царь - девица识破,伊万最终惩罚了舅舅和舅妈,找回了Царь - девица。

(四)美丽的象征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对女主人公的外貌总是不吝赞美,如在故事《Марья Моревна》中这样夸奖Марья Моревна的外貌:“такой красавицы,как Марья Моревна,во всем светепоискать —другой не найти。

”在故事《Морской царь и Василиса Премудрая》中这样赞美女性外貌:“все до единой красоты несказанной:ни вздумать,ни взгадать,ни перомнаписать。

”在故事《Елена Премудрая》中也不乏溢美之辞:“на колеснице сидит королевна Елена Премудрая - такой красы неописанной,что ни вздумать,ни взгадать,ни в сказкесказать。

”这些女性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美丽的心灵。

由此可见,俄罗斯人民期待女性有美丽外在。

也许,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красота спасет мир”。

早在神话时期俄罗斯人民对女性外貌的重视就已经显现出来,并将美丽的外貌与良好的品德联系起来,整体上给人愉悦的感受。

三、汉民族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一)创世女神——母性之美创世神话是关于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的神话。

女娲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创世女神。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中国古代创世女神的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神话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得“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蛟虫死,颛民生”。

创世神以女性形象出现,且像母亲般照顾和关怀人类,在她的帮助下人类战胜了大火、暴雨、洪水等天灾,重新恢复勃勃生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中“女性用其具有影响力的与生俱来的女性特点——和平、温柔、仁爱、无私、坚忍等情感照顾着这个社会,体现出一種无与伦比的大美——崇高。

她们是那个悠远时代英雄的写真”。

(二)忠贞的象征中国文化尤其强调女性忠贞的品德。

在封建社会,对于死了丈夫常年不嫁甚至殉葬的女性,人们会为她们立贞节牌坊,以表彰其忠贞。

汉民族对忠贞的看重从远古神话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娥皇和女英是汉民族忠贞女性的代表。

娥皇和女英是中国古代尧帝的两个女儿。

尧听说舜英明又孝顺,于是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在自己死后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有一年到长江地区的苍梧之野巡视的时候驾崩了,被安葬在九嶷山上。

娥皇和女英听到之后前去赴丧,在湘江边上对着九嶷山痛哭,然后投入湘江水中自尽。

她们两个的灵魂变成了湘江女神,在屈原的《九歌》中被称为湘夫人。

生前抛洒的热泪粘在湘江旁边的竹子上,使得竹子枝干留下泪痕斑斑,因此这里的竹子又叫作“湘妃竹”。

现在在中国多地还建有娥皇和女英的庙宇,以供人们参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嫦娥。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

后羿原本是一个天神,强有力且善射,受天帝也就是帝俊管辖。

地面上的人类也有自己的帝,也就是尧帝。

传说中尧帝统治时期,天帝的十个儿子,也就是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人间,致使“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于是帝俊便派后羿来下界“以扶下国”。

后羿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射落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在天上,于是下界百姓得到了安宁,后羿却因此得罪帝俊,被革除了天神的身份,再不能回到天上。

但因为他有“大仁”,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寻得了能够重回天上的办法,不料不死药却被后羿的妻子嫦娥一人偷偷吃了,于是嫦娥独自一人飞到了月亮上,留下后羿在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