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怒难犯的故事

合集下载

有意义的中国民间历史故事_民间小故事5篇

有意义的中国民间历史故事_民间小故事5篇

有意义的中国民间历史故事_民间⼩故事5篇中华⽂化博⼤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民间故事就是⽂化的⼀部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有意义的中国民间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民间历史故事1徐⽂长的故事绍兴⼀带,向有“⽃⽶⽄鸡”之说。

这话还被徐⽂长巧妙地⽤过哩。

原先,绍兴五云门头有个叫张⼆的,⽣性孝顺。

有⼀次,他⽼母病了,请郎中开了⽅⼦,向邻居借来⼆⼗⽂钱,上街去撮药。

他⼼⾥乱,⾛路急,⼀个不⼩⼼,竟踩死了河埠边仁记⽶店的⼀只⼩鸡。

店⽼板⽓势汹汹地赶出门来,⼀把扭住张⼆,要他赔钱。

张⼆知道这⽼板是地⽅上的恶棍,横理⼗⼋条,拗他不过,只好⾃认晦⽓,含着眼泪,抖抖地掏出了那撮药的⼆⼗⽂钱赔他。

不料,那⽼板见张⼆⽼实可欺,竟得⼨进尺,死死扭住张⼆不放,并振振有词地说:“我这⼩鸡不死,养上⼏个⽉,⾄少可以养到五⽄重。

每⽄照五⼗⽂钱算,也值⼆百五⼗⽂。

现在,你只赔了⼆⼗⽂钱,难道能买⼀只五⽄重的鸡吗?今天,你⾮得赔我⼆百五⼗⽂钱不可!”这时,赶路的⼈纷纷围住他们看热闹。

他们见仁记⽼板如此蛮不讲理,都很⽓愤。

张⼆⼜忠厚⼜⽼实,⼼⾥记挂着⽼母的病,只想早些回去,甚⾄跪了下去求情,但还是⽆法脱⾝。

这时,⼈群⾥⾛出了⼀位中等⾝材的⽂⼠,他就是徐⽂长。

徐⽂长先朝张⼆眨了眨眼,然后⾼声说:“仁记⽼板讲得不错,踏死⼩鸡,张⼆哥理应照数赔钱。

看来,你的钱是不够赔的,我先借你⼆百三⼗⽂吧!”说罢,徐⽂长便从⾐袋⾥摸出两吊多钱,⼀五⼀⼗地点给了仁记⽼板。

看热闹的⼈都很惊奇,张⼆低着头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有这贪⼼的仁记⽼板,见⽬的已达,便得意洋洋地拿了钱,转⾝准备回店去了。

当仁记⽼板刚刚踏进店门时,徐⽂长突然上前,⼀把拉住了他,沉下脸来说:“⽼板且慢⾛,世上哪有这种便宜事!张⼆哥踩死了你的鸡,已经照五⽄重的⼤鸡赔了你的钱;可是,你该知道,⼩鸡养成⼤鸡是要粮⾷喂下去的呢!常⾔道‘⽃⽶⽄鸡’,这话不假吧!那么,五⽄鸡就该喂五⽃⽶了。

⽽现在你不花⼀把⽶,却要⼈家赔五⽄重的⼤鸡,这说得过去吗?事情要做得公正,⼈家才⼼服⼝服。

毛主席的八个小故事

毛主席的八个小故事

毛主席的八个小故事1、《斗智》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

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

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

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

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

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

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

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2、《牛司令》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

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

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

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

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

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

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

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3、《受苦人的朋友》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

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

众怒难犯的成语故事

众怒难犯的成语故事

众怒难犯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子驷。

大夫尉止与子驷平素不和,尉止便纠集宗族的一伙人发动叛乱。

他们打进宫廷,杀死了子驷等人,并将郑简公劫持到北宫。

司徒子孔因为事先听到风声,所以提前作了准备。

他与子产一起平定了叛乱,杀死尉止等叛乱分子。

此后,子产掌握郑国朝政。

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

有些大夫和将领不肯顺从,他准备杀掉他们。

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

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伙发怒就烧了它,就变成大伙当政,国家不是很为难了吗?”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

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

您一定要考虑到大夫们的情绪,听从他们的意见啊!”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于是郑国安定下来。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众怒难犯
成语拼音:zhòng nù nán fàn
成语解释: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典故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成语例句:你们来意甚善,只是众怒难犯,赶快去吧。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如下:1、功败垂成成语故事东晋大将谢玄在叔叔谢安的指挥下取得了淝水大战的全面胜利,迫使前秦王苻坚逃回关中,谢玄乘胜追击,收复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就在北方快要统一的时候,东晋皇帝听信谗言令其收兵驻守淮阴。

统一北方未遂,人们感叹他是功败垂成。

【解释】垂:接近,快要。

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2、铜盘重肉成语故事北齐时期,杨愔,字遵彦,小时候特别懂得礼节,他家旁边有一个水果树,别的小孩争相去偷采水果,只有他不去。

他的父亲向人夸奖他,同时在家庭院落中特修一间房子让他住,同时用铜盘装丰盛的食物给他,并告诫其他孩子要向他学习。

【释义】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

引申指特殊恩宠。

3、分我杯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

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释义】羹:肉汁。

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

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4、志在四方成语故事战国时,鲁国的孔穿(孔子第5代孙)去赵国游历,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和季节结成好友。

孔穿回国时,邹文、季节送了3天行程,临别时,两人泪流满面,对孔穿依依不舍。

但孔穿只对他们作了个揖便上路了。

孔穿的学生认为他太不近情理。

孔穿却不为然地说:我原以为他们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他们像女人一样。

人立于天地间,应有'四方之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四海为家,怎么能像动物一样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学生不住点头称是,对老师更加敬重。

后来人们将“四方之志”引申为“志在四方”。

【解释】:四方:天下。

立志于天下。

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5、文灿拒间成语故事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周文灿。

在父母和师长的教导下,从小他就深深地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

他有一个哥哥,兄弟俩友爱笃甚。

生气误事的故事

生气误事的故事

生气误事的故事赤壁之战诸葛亮辅佐刘备实施夺取荆州计划时,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杀奔荆州而来。

八月,刘表被惊吓而病死,刘表的次子刘琼背着刘备暗中投降曹操。

刘备得知曹操南下,已措手不及,在向南逃跑的过程中,又被曹操打败,只好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与刘表的长子刘琦合兵一处。

在曹操南下之前,孙权就移军柴桑(令江西九江市西南),亲率三万兵马,准备抢先发动争夺荆州的战役。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

建安五年孙策死后,孙权依靠张昭、周瑜、鲁肃等人,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占有江东六郡,力量越来越强大。

这时候,孙权听说刘表病死,荆州形势发生变化,忙找来鲁肃,商讨对策。

鲁肃对孙权说:“荆州内部矛盾重重,刘表一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琼一向不和,军中诸将分为两派,各自拥护一方。

刘备是当今英雄,与曹操势不两立,现寄居荆州,而又不被刘表所重用。

若刘备能和荆州同心协力,就应当支持他,与他结为盟好;如果他不能与荆州同心协力,就应当相机行事,另想办法。

请让我出使荆州,以吊丧为名,劝说刘备安抚刘表旧部,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

如不速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在前面。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立即派他前往荆州。

鲁肃刚到夏口,就听说曹操已率军南下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当他赶到南郡(治江陵)时,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打败,鲁肃亲赴前线,在长坂与刘备相会,就劝刘备与东吴联合,共拒曹操。

诸葛亮也请求刘备,让他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抵抗曹操,于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来到柴桑。

曹操占领江陵后,给孙权下了战书,说他要亲率八十万大军,在江东与孙权决一雌雄。

这一咄咄逼人的最后通碟,实际上是告诉孙权,除了投降,别无出路。

孙权将挑战书展示给大臣看时,江东群臣被曹操的声势所震慑,以长史张昭为首的文臣,认为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兵马强壮,又有荆州水军相助,声势浩大,锐气正盛,不可抵挡,力主投降。

一时主和之声,笼罩着柴桑行营。

弄得孙权也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

以清廉为主题的征文800字(通用5篇)

以清廉为主题的征文800字(通用5篇)

以清廉为主题的征文800字(通用5篇)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从小就应该做一个廉洁的人。

廉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

比如说有两个官,一个是贪官,他贪国家的钱,从不为老百姓着想;一个是好官,为人民做贡献。

我们一看当然会选择后者。

有一个人,我们都认识他,他就是包拯。

我曾听过关于他的这样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闰十一月。

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

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

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

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

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

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

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

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

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

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

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

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

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

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古代权贵横行霸道的故事

古代权贵横行霸道的故事

古代权贵横行霸道的故事
在古代,权贵横行霸道的故事数不胜数。

其中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
司马昭。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借助自己的权力,控制朝政,残暴地对待异已,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不顾民众疾苦,专心于巩固自己的权力,最终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在古代社会,权贵往往可以凭借阶级和地位的优势,肆意妄为,无视法律和道德。

他们可以随意剥夺他人的财产和自由,横行霸道地对待平民百姓。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抗议,也导致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

古代权贵横行霸道的故事,警示我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避免权贵的横行霸道,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指责孩子的话语反面故事

指责孩子的话语反面故事

指责孩子的话语反面故事01X月X日晚十点,一个17岁男孩在上海卢浦大桥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跳桥自杀的男孩是在校职高二学生,因为在学校与同学产生矛盾,回家路上母亲在车里不停责骂。

途经卢浦大桥时,母亲竟然把车停在路中间,下车站在后车窗户指责男孩,母亲指责完上车时,男孩却一把拉开车门,奔向大桥,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追上前的母亲看着儿子坠落的身影,双膝跪地崩溃大哭。

不久前因为女儿把酸奶洒了一身,我怒骂她“你笨死了。

”三岁的她被我一句“笨死了”直接骂哭,噙着眼泪去找爸爸诉苦。

三岁的孩子尚且因为一句“笨死了”就委屈含泪。

17岁的少年,到底受了母亲怎样的责骂,才会奋不顾身从桥上一跃而下。

少年自杀固然有冲动的原因,但母亲的不断责骂,却是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理解母亲本意是为男孩好,但为他好,不是拿着那些冰冷戳心的话语来打击他,而是心平气和地跟他好好聊。

中国父母最擅长刀子嘴豆腐心,总觉得对子女说出来的话越狠,心里的爱就越深。

但父母们不知道的是,孩子从你的刀子嘴里听不出来爱与关心,他们听到的是嘲讽与打击。

02热播剧《都挺好》中明玉跟苏母大吵断绝关系后,为了赚生活费和学费,课余时间拼命打工。

有一天,明玉在打工超市理货,苏母找来了,苏母站在货架前,明玉却连一个眼神都不肯给。

对不理睬自己的女儿,苏母先开口了:“你在这干吗?”听出苏母话里责备的明玉没好气地回答:”赚钱养活自己。

“听到这话,苏母再开口时语气里带了点怒意:”你故意气我,是不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知道你在这工作,你不要脸,我还要脸呢“苏母难堪的话激怒了明玉,她头都不抬地说:“我已经不花你的钱了,你管不着我,回去吧。

18岁以前花你的钱,我会还你的。

“被明玉彻底惹怒的苏母没有转身离开,而是再次要求明玉辞掉工作,跟她回家,倔强的明玉不但不肯,还怒怼苏母你有儿子,不需要女儿。

苏母劝不动明玉,就去拉明玉的胳膊,两人拉扯之际,明玉一使劲,把苏母推倒在背后的货架上。

那一瞬间明玉有点后悔,苏母有点震惊,但她没再说话,站稳后转身就离开了超市。

中华传统美德3个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3个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3个小故事在丰富的古代文化中,传统美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美德3个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3个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3个小故事:于谦劝王诗曰:于谦忠烈,日月争光,驾陷土木①,调将勤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

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

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

他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关心人民疾苦。

宦官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②。

”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刑。

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

王振一伙见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复了他的官职。

后来,于谦又被调到京城担任兵部侍郎,他劝谏英宗皇帝,不要亲自去征伐蒙古国里瓦剌③部的太师也先。

英宗不肯听,后来英宗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附近)败了下来,被瓦剌俘虏。

京城里引起了极大地恐慌,不知道怎么样做才好。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④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

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

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

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应该砍头。

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

举例说明《左传》的辞令艺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举例说明《左传》的辞令艺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举例说明《左传》的辞令艺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被称为"春秋五传"之首。

作为史书的一种,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各国政治斗争。

然而,与其他史书相比,《左传》以其独特的辞令艺术而备受瞩目。

辞令是指用词的精练和准确,以达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目的。

在《左传》中,辞令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更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的细致观察和洞察力。

这种精细的辞令艺术使得《左传》独具魅力,成为一部受到广泛赞誉的文学杰作。

《左传》的辞令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作者通过巧妙运用词语,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凝练为简洁、深刻的句子。

这些句子意味深长,寓意丰富,能够达到彰显历史真相和塑造角色形象的目的。

其次,作者在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也展现了出色的辞令艺术。

他们运用细腻的词语,巧妙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共鸣和思考。

举例来说,比如《左传》中记载了鲁国大夫子贡的一段故事。

当子贡告别鲁国君主鲁隐公时,他用了一个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辞令:“君命不受,奚以死为!”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表达了子贡对君主不被听取建议的失望和悲愤之情。

这种简练的辞令表达方式,不仅省去了冗长的叙述,更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和揭示。

另外一个例子是《左传》中描述了齐庄公的一段故事。

当齐庄公得知他的大臣失言侮辱了自己后,他迅速采取了行动,并说出了这样一段辞令:“逐臧儿,不及禽兽!”这句话短小精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齐庄公对大臣的失望和愤怒,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权利和尊严的坚守。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左传》中的辞令艺术不仅丰富多样,更充满了智慧和情感。

这种辞令艺术不仅赋予了《左传》以文学的美感,更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从而体会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左传》中的辞令艺术,举出更多的例子,以分析其特点和对读者的影响。

成语故事、典故,来源意思造句

成语故事、典故,来源意思造句

成语故事、典故,来源意思造句成语典故:来龙去脉成语解释: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

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成语故事或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塊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成语造句: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打垮它、制服它。

”(峻青《焦裕录的光辉》)成语典故:忠言逆耳成语解释: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成语故事或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成语造句:许多人懂得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并不是人人如此。

成语典故:终南捷径成语解释: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

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成语故事或出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

成语造句:借此认识了几位当道,又结交了几家富贾豪商,自以为终南捷径,即在此小小酒馆之中,因此十分高兴。

(《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成语典故:终身大事成语解释:关系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婚姻。

成语故事或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

”成语造句:但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成语典故:钟鸣鼎食成语解释:击钟列鼎而食。

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成语故事或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成语造句: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红楼梦》第二回)成语典故:钟鸣漏尽成语解释: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

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

也指深夜。

成语故事或出处:《三国志·魏书·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成语造句:直到钟鸣漏尽,方始酒阑人散。

(《孽海花》第四回)成语典故:冢中枯骨成语解释;坟墓里的枯骨。

徐文长的民间故事

徐文长的民间故事

1、徐文长的民间故事《徐文长买桃》在绍兴有个狡猾的水果商人,从来不对顾客讲实话,他卖水果,见人讲价,从中牟取暴利,忠厚老实的顾客,常常在他那吃亏上当。

有一天早上,徐文长走过那家水果店门口,见有鲜桃出售,想要买个尝尝,就随口问道:“喂,老板,桃子多少钱一斤?”那水果商看是徐文长,知道他很穷,认为他买不起桃子,是来和他开玩笑的,就故意回答道:“桃子是不上秤的,100文钱一个,你买得起吗?”徐文长听了,心里暗想:你这个奸刁的家伙,人家都说你做生意不规矩,见人讲价,好,今天我倒要教训教训你。

于是,他把口袋里仅有的100文钱掏出来,交给水果商,认真地说:“好,那我买一个。

”“好的,好的。

”水果商见徐文长真的掏出100文钱,以为他是一个书呆子,心想:反正这种人平时也不知物价的。

于是,一面放大胆子收下了钱,一面给了徐文长一个桃子,还满以为徐文长这下可是上了他的当,吃了他的亏。

谁知徐文长买了桃子后,就拿着这个桃子,站在水果店旁不走了。

凡是顾客来问桃子价钱的时候,徐文长就把手里的桃子高高举起,对顾客喊道:“桃子是不上秤的,100文钱一个。

”顾客听了,有的摇头,有的吐舌,谁愿意买这样昂贵的桃子呢?这一天,这家水果店从早到晚除了卖给徐文长一个桃子外,一桩生意也没有做成。

第二天一早,徐文长没等水果店开门,就又站在那店门口了。

和昨天一样,他手里又拿着那个桃子,凡是有人来问桃子价钱时,他就举起手里那个桃子叫着:“桃子是不上秤的,100文钱一个。

”就这样,这家水果店第二天也没有卖掉一个桃子。

第三天,徐文长还是那样,一早就站在水果店门口了。

来往的人不但没有一个来问桃子价钱的,反而都朝店里瞪起了眼睛。

原来,100文钱买一个桃子的新闻,早已轰动全城,成为街谈巷议的笑料了。

谁还会到这家水果店来买这样昂贵的桃子呢?水果商人吃了大亏,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上了徐文长的当。

他只好厚着脸皮向徐文长苦苦哀求:“徐先生,我把100文钱还给你,再倒贴你100文钱和10斤桃子,请你无论如何别再站在这里,好让我做点儿生意。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众怒难犯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众怒难犯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众怒难犯_450字
众怒难犯,是我国的一个流传广泛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指面对众人的愤怒和指责,灰
心丧气而难以承受。

相传,在春秋时期,匡国的大夫鲁仲连在担任国家大夫期间有一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挥霍了大量国家财富,惹怒了民众。

这些人非常愤怒,纷纷赶到宫殿附近,要求出来质问他。

尽管鲁仲连知道自己错了,但他依然不敢面对群众并解释自己的错误。

他感到无助和
迷茫,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惹怒了许多人,他们很可能会对他进行报复。

在这个时候,鲁家的厨子出现了。

他向大家保证,如果有任何人想杀鲁仲连,他愿意
代替鲁仲连死去,并用他的身体为鲁仲连抵挡众人的攻击。

不久后,所有人都深受感动,
因为他们了解到鲁家的厨子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冒险。

于是,他们都决定放过鲁仲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在面对错误和错处时,应该敢于承罪和面对众人的惩罚。


果我们在道德上有担当,那么我们不仅会得到众人的宽容,而且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城墙也难保,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为
之奋斗,那么我们也可以挽救自己的困境。

众怒难犯【四字成语】出处释义同韵词相近词成语故事

众怒难犯【四字成语】出处释义同韵词相近词成语故事

众怒难犯【四字成语】出处|释义|同韵词|相近词|成语故事
【注音】zhòng nù nán fàn
【出处】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左传·襄公十年》
【释义】犯:触犯、冒犯。

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用法】作宾语、定语;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众怒难任
【同韵词】金革之难、一得两便、风俗习惯、鸿门宴、负暄之献、蕃篱之鷃、一厢情愿、眼花雀乱、毁誉参半、虾忙蟹乱、......
【英文】Onecannotaffordtoincurpublicwrath.
【法语】ilnefautpassefrotteràlacolèredesmasses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发生叛乱,大夫尉止杀死大夫子驷,子孔与子产一起平定叛乱,杀死尉止。

子孔掌权后,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

子产劝阻他,希望他不要犯了众怒,否则国家就不会安宁。

子孔当众烧掉盟书
【成语示例】你们来意甚善,只是众怒难犯,赶快去吧。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
【其它使用】
◎ 当局也感到众怒难犯,决心释放被禁的代表。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

关于愤怒的名人故事

关于愤怒的名人故事

关于愤怒的名人故事愤怒,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自古以来就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探讨愤怒的起源、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应对和化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愤怒的定义和作用。

愤怒是一种消极情绪,通常是由于受到不公平待遇、挫折或威胁而产生的。

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斗志,推动人们寻求改变和解决问题。

然而,过度的愤怒可能导致情绪失控,影响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名人在生活中同样会遇到愤怒的困扰。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曾因为社会的不公和民族的苦难而愤怒。

他在文章中多次表达了对封建礼教、伪君子和麻木不仁的愤怒。

同样,钱钟书也在《围城》中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表达了对世俗偏见的愤怒。

在政治领域,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历史人物也曾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愤怒。

毛泽东在长征时期面对敌人的围剿,愤怒地发誓要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创建了新中国。

蒋介石则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挑衅,愤怒地表示要坚决抵抗,捍卫国家主权。

anger management然而,愤怒并非全然负面。

在国外,许多名人在愤怒中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面对种族歧视和质疑时,通过愤怒激发了自己的斗志,努力为美国人民谋求福祉。

再如,托马斯·爱迪生,在研究灯泡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愤怒地宣称:“我已经找到了一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但我不会放弃。

”当然,愤怒背后的根源值得我们深思。

人们愤怒的原因往往包括不公平、受挫和威胁等。

在了解愤怒的根源后,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应对和化解。

名人们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榜样。

鲁迅在面对愤怒时,会选择用文字批判社会现象,推动改革。

毛泽东和蒋介石则通过坚决抵抗外敌,展现了民族气节。

奥巴马则通过anger management(愤怒管理)课程,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领袖。

通过这些名人的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愤怒既可以成为推动个人成长的动力,也可能成为破坏生活的隐患。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众怒难犯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众怒难犯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众怒难犯_450字
众怒难犯,意指面对众人的愤怒和指责时,很难逃脱罪责。

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古老的
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官员名叫春申君。

他是楚国的相国,负责处理国家的大事。

但是春申君十分贪婪,无恶不作,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使得百姓生活艰难,民怨四起。

于是楚国百姓决定一起向君王上书,告发春申君的罪行。

君王看到上书后十分震惊,
认为春申君的罪行极其严重,立即传旨将他逮捕审讯。

春申君面对众人的指责,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而是狡辩说自己是为了国家利益才这么
做的。

但是,君王并不相信他的话,于是将他关押起来,等待他的审判。

不久后,春申君的朋友知道他被关押了,都纷纷前来探望他,并带来礼物。

春申君自
认为有这么多的朋友来探望他,应该可以逃脱罪责,于是在狱中十分自信,直到传来了最
后的消息,众人齐齐指责春申君。

听到这个消息后,春申君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责所在,最终被判处死刑,以此来警示后人。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违背了公义和良心,最终都会受到惩罚,逃不过众人的审判。

因此,我们应该以诚为本,讲究良心,做一个公正、正直的人。

生气是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的哲理故事

生气是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的哲理故事

生气是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的哲理故事有关生气是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的哲理故事从前,有一个妇人特别爱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做不值得,可到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于是,她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以使自己能够做到遇事心胸开阔。

不再斤斤计较,徒生闲气。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后,一言不发,把她领到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高声大叫,叫了许久,高僧也不理她。

无奈,妇人哀求高僧放她出去,高僧仍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

这时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自己生气。

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方来?我这是自作自受。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做到不生气呢?”高僧说完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到门外问道:“还生气吗?”“不生气了。

”妇人说。

“为什么不生气了?”“生气也没办法呀!”“你的气并没有消释,还压在心里。

爆发后会更加激烈。

”高僧说完又离开了。

待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外时,妇人主动告诉他说:“我不生气了。

因为不值得生气。

”高僧把门锁打开笑着说:“还知道不值得生气。

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有气根。

”当高僧迎着夕阳转身要离去时。

妇人不解地问道:“大师。

究竟什么是气?”高僧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气,就是别人吐出而你接纳到口中的那种东西;生气,是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

”妇人听后深有感触,叩谢高僧而去。

高僧的一席话。

可谓一语破的。

其实遇事生气与否不在事情本身。

而是在于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感觉和态度。

在于自己修养水平的高低。

大诗人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

有一次他和佛印禅师一起坐禅,想试试佛印的禅性到底如何,便问佛印说:“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我看你像一尊高贵的佛。

”佛印说。

苏东坡说:“我看你怎么像牛粪呢?”“哦,是吗?”佛印神情依旧,没有丝毫不快的显示。

苏东坡说:“你尊我为佛,我却说你是牛粪,你不生气吗?”佛印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我应该高兴才是啊。

因为自己是佛。

毛主席的10个小故事

毛主席的10个小故事

1、《斗智》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

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

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

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

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

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

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

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2、《牛司令》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

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

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

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

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

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

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

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3、《受苦人的朋友》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

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怒难犯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发生叛乱,大夫尉止杀死大夫子驷,子孔与子产一起平定叛乱,杀死尉止。

子孔掌权后,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

子产劝阻他,希望他不要犯了众怒,否则国家就不会安宁。

子孔当众烧掉盟书。

【出处】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左传·襄公十年》
【释义】犯:触犯、冒犯。

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用法】作宾语、定语;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
【相近词】众怒难任
【成语示列】你们来意甚善,只是众怒难犯,赶快去吧。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