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42页例1)教案表

合集下载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独立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 能够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平均数?2. 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3. 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法: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3.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平均数的规律。

4. 组合式教学法:让学生合作完成例题,互相帮助。

六、教学步骤1.引入(1)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如:2,4,6,8,10,并让学生自己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意义。

2.讲解(1)教师简单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指一组数的算术平均值,可以用来表示这组数的“中心位置”。

(2)教师详细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例题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

(2)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例题,互相帮助。

4.练习题(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将练习题答案对比,讨论错题原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5.拓展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如:“某班级1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95分、100分、105分、110分、115分、120分、130分,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数是多少?”(2)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6.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2)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弄清现有问题。

七、教学评估1. 听讲记录表。

2. 课后作业评估: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目,回顾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

八、教学资源1. 录像教学片段。

2. 平均数的教学PPT及练习题。

通常,此项教案可在45分钟-1小时内完成。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2.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中简单地计算平均数。

3.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掌握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平均数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中简单地计算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观察力。

2.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中简单地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通过上机操作展示平均数计算的过程。

2.合作探究。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班级成绩单并提问:“这是我们班级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单,你们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重点带领学生发现出这些成绩的具有相似点,也就是一个平均数,以此引出下面的学习。

2.知识讲解(1)什么是平均数?让学生回忆“平均”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内容:均等、一直线。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即相同的数的和可以除以这些数的总和得到的数。

(2)平均数的计算①计算平均数的步骤②练习计算平均数的题目练习题:七、八、八、九、十,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电话多位同学回答)3.巩固练习从以下两个部分展开:(1)水果商贩出售话梅1元一包,杏干2元一包,桔子3元一包,柿子4元一包,共卖出了10包,收益30元,请帮忙计算她平均每一包商品能赚多少钱?(2)张三语文成绩为90,92,95,100,97,英语成绩为85,87,90,83,81,求张三总成绩和平均成绩。

4.总结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课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有一个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如何简单地计算平均数。

完成了对计算机方案的理解和以数字传感器为输入量的阅读能力。

通过贴近实际生活应用计算这个重要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希望以后的课程设计能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口头提问、黑板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兴趣,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具体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平均数课例

教学内容平均数课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p42-43《平均数》学校: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吴秋立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在统计中的作用,向学生渗透对应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统计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昨天咱们一块进行了一项活动,还记得吗2、放仰卧起坐的录像。

3、出示统计表。

姓名:问:谁的成绩好刚才你们都是通过比合计数就知道谁的成绩好了。

姓名:姓名:问:现在呢,谁的成绩好师:比合计还行吗你们说应该比什么呢二、新课。

(一)初步认识平均数。

1、研究4次的平均成绩。

(1)师出示摆好的图。

下面我们以×××同学的成绩为例来研究一下他平均每次做了多少个。

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来研究。

(2)小组内研究。

(3)汇报:方法一:ΟΟΟΟΟΟΟΟΟΟ师:他们组是用移多补少的办ΟΟΟΟ法得到平均每次做5个。

ΟΟΟΟΟΟ方法二:ΟΟΟΟΟΟΟ板书:ΟΟΟ(7+3+4+6)÷4ΟΟΟΟ=20÷4ΟΟΟΟΟΟ=5(个)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他平均每次做了5个,这个“5”就是“7、3、4、6”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怎么认识这个“5”呢2、解决问题:师:到底谁的成绩好呢,现在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师:当次数不一样时,用什么比就比较公平了小结:看来平均数能比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二)小练:书p42-例1提问:你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师:“13”是小红收集的个数吗是小兰收集的个数吗它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怎么认识这个“13”呢(三)进一步认识平均数。

1、出示身高记录单。

师:昨天吴老师还对咱们班同学的身高进行了调查。

《平均数》教案设计(附带学习单)

《平均数》教案设计(附带学习单)

《平均数》教案设计(附带学习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实际应用案例。

2. 学生准备学习单,内容包括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演示:教师用PPT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计算。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5. 应用: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用平均数的方法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习单:教师检查学生完成学习单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际问题解答:教师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学习单:1. 填空题:(1)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__________。

(2)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__________。

2. 选择题:(1)下列哪个数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A. 12B. 13C. 14D. 15(2)小明的成绩是85 分,小华的成绩是90 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___分。

A. 87.5B. 88C. 89D. 913. 解答题:(1)某班有50 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 等,请计算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2)一家商店进购了3 个苹果、4 个香蕉和5 个橘子,请计算这些水果的平均数量。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崇文实验学校王艳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听说前几天你们进行了一分钟跳绳比赛,是吗?对于比赛而言,你最关心什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们当裁判,希望你们能公平公正地裁决。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1、出示数据:人数相同的两队成绩师:体育老师说这些信息最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跳绳水平了,那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比一比,看是男生的跳绳水平高,还是女生的跳绳水平高?我发现女生队中王灿成绩最好,所以我宣布女生队获胜,男同学有意见吗?为什么?2、初步感知看来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体水平,那比什么?(比总分)快算一算每组总分都是多少?男生算女生的,女生算男生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3、巧设矛盾,引出新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分的方法论输赢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队的总体跳绳水平吗?板书:平均数。

三、探究新知1、质疑:看到这个新的数学名词,你有哪些想问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进行今天的数学之旅吧!2、探索平均数的求法我们不光要热爱运动,也要热爱生活,保护环境。

这不,几个好朋友在做环保小卫士,在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的收获。

介绍每人收集的信息(课件)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整理:(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几个水瓶?)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怎样能让每个人收集的同样多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各自的方法。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会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能解释其意义。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如: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根据平均数推断数据范围等。
具体内容包括: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具体操作和深入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比如数据的完整性、极端值的影响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对这些细节的关注。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说明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有效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统计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价值。
(2)正确计算平均个数,或者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出现错误。难点举例:在计算平均成绩时,确保将总分正确地除以科目数量或学生人数。
(3)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不同情境,分析数据的内在规律。难点举例:如何根据平均数判断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以及如何根据平均数预测或估计其他数据。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平均数》。

这部分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能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一组学生参加了一场比赛,他们的得分分别是85、90、92、88和80分,我们可以通过求平均分来了解他们的整体水平。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会通过解释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们明白平均数是如何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会演示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来求得平均数。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例题来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让学生们跟随我一起计算。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计算并回答。

6.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作业题,让学生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70 + 80 + 85 + 90 + 95) ÷ 5 = 420 ÷ 5 = 842. 小明有一组测试成绩,分别是85、90、92、88和80分,求这组成绩的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

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

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

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新课程中,学生接触统计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

“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

大量“教学临床”观察显示:在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平均数和实际数的联系和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

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平均数》篇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求解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平均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

b.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新课讲解a.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b. 通过实例,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

c. 让学生尝试自己求解平均数,并讲解解题思路。

3. 练习巩固a.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b. 教师挑选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4. 合作交流a.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一个实际问题。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b.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a. 课本练习题。

b. 思考题: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讲解平均数时,要注意举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3. 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本身,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平均数概念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过基本的数学运算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习题集。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3. 学具:学生教材、习题集、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平均数。

你们是否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呢?举个例子,假设你们班有5个人,他们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0、85、90、95、100分,我们想知道这5个人的平均成绩,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把这5个分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很好!你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那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小明这一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别是3小时、4小时、5小时、2小时、1小时,我们来计算这一周小明的平均学习时间。

学生:将这五个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正确!我们将这五个数相加得到15小时,然后再除以5,得到平均学习时间是3小时。

大家能应用这个方法计算其他的平均数吗?学生:能。

教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班级里有3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55cm、160cm、165cm...直到175cm,请你们计算这3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学生:把这30个身高相加,然后除以30。

小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作业、测试题等实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实例进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分享各自的方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5.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后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巩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利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汪宏东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材第42页的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理解平均数1、游戏引入。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做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任意摆出几排“球”,(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和老师一块摆),摆完之后,想一想: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分三次第一次:1、2、3;第二次:6、7、2;第三次:3、5、6、2(学生每摆完一次之后就进行汇报)2、小组合作(摆、移、说)。

3、汇报(边说边摆)。

强调学生说出:2是1、2、3的平均数,5是6、7、2的平均数,4是3、5、6、2的平均数(第一个可由老师总结出来,后面的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师:刚才我们动手操作的方法请大家给起个名字吧。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板书:移多补少法4、引出并理解平均数。

师: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怎样计算平均数呢?这就是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的内容—平均数的求法(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结合情景,引导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师:同学们,通过操作,我们发现,每一排球的个数发生了变化,才使每一排球的个数相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数的。

比如,要求老师和同学的平均身高,是不是要把老师的一部分截下来给同学,使两人身高相等呢?或要求几个同学的平均体重,是不是要把胖一点的同学肉割给瘦一点的同学呢?显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如果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以上每次的平均数吗?请同学们试着计算一下。

人教版三年级第三课时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第三课时平均数教案

第三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第42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通过动手参与、观察分析、小组交流等实践活动,用直观的方式、从多种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教学具准备:圆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这是一个容器,用四个挡板隔开成四个槽,现在每个槽里盛了不同高度的水,当把挡板拿开,想想,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水的高度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水位会一样高。

(课件演示)师:我们把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后达到一样高的水位,叫平均高度。

2、让学生说说平时在生活中见到或听说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

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平均产量、家庭平均每月收入……。

揭示课题: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平均数哪些方面的知识呢?(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2、感知平均探求方法(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4行矿泉水)师:老师摆了几行?每行有几瓶?生:4行,分别是4个,6个,7个,3个。

师::想一想怎样移动能使每行同样多?同桌为一组快动手摆一摆,试一试。

指名一组到黑板前摆。

学生用圆片代替,动手操作。

指名说说是从哪里移向哪里,使每行同样多的?(同时课件演示)师:从多的移向少的的方法我们叫做移多补少法。

刚才同学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行的饮料同样多了,现在每行几个?这个5表示什么?小结:5就是3,4,6,7这4个数的平均数。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找到平均数外,你还能用计算的方法找到平均数吗?请在纸上试着做一做。

平均数(教案)教学涉及

平均数(教案)教学涉及

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练习题、实际问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值。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指导。

二、探究平均数的含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平均数的含义。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求平均数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给予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方法学习、实际应用和总结拓展等环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避免误解。

六、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教师给予指导。

七、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最大数、最小数、中位数等,然后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3. 求平均数的方法讲解求平均数的步骤,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同时,强调在计算平均数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

4. 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应用,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让学生学会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讲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培养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口镇实验小学三年级(3 )班数学科教案
授课时间:2014 年4月2日第七周星期三上午第一节授课人:苏洁芳课题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请看这里,这里有一个水槽,里面的水用挡板隔开,
请同学们观察里面水的高度一样高吗?(课件出示插图)
学生回答:不一样高。

提问: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里面的水会一样高。

师:我们把这叫做水的平均高度。

2师:请同学们再看这里有三排球,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的个数同样多?(课件出示插图)
学生回答:把多的放到少的去。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师:现在每排都是5个,这个5就是6、7、2的平均数
提问:什么叫平均数?
3、师: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或者通过先合并在平分等方法,
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在公园里作什么?(捡废瓶子)
师:我根据这四个同学捡废瓶子的数据制成以下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提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4)实践操作:4人为一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拿出来摆一摆。

(5)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6)教师小结:“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师:同学们,假如没那个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可不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出呢? (先求出他们捡的废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提问:“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学过程(7)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8)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
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9)平均数和同组中的数据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提高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
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2根据小气象员2月22日测量的温度记录如下:
单位:摄氏度
早上中午晚上平均
20 25 21
3.林大勇看一本故事书,星期五看28页,星期六看52页,星期日看46页。

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4、选择正确答案的算式。

实验小学三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1)(18+20+22)÷3
(2)(18+20+22)÷4
(四)全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2、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法:
方法二: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布置作业作业:书本45页第5题




例1:( 14+12+11+13 )÷4
=52÷4
=13 (个)
求平均数的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法:
方法二:先合后分
总数÷份数=平均数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理念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
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
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
生自己感悟,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
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求完平均数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
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 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在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
新思维。

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
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
的认知水平。

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