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6.初中生物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人与生物圈计划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一、教学目标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态系统的组成等。
2.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分裂和分化、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植物激素的作用等。
3.第三单元: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营养需求、动物的运动系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哺乳动物的特点等。
4.第四单元:人体的生理功能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的主要系统、人体的生理功能、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等。
5.第五单元:遗传和变异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等。
6.第六单元:生物的进化和环境保护内容主要包括: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问题的解决等。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学的基本操作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教学: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评价: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2.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价:通过对实验报告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4.期末考试:进行全面的知识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确保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充足,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六、教学资源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生物的分类,第三节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并能对常见生物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概念。
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生物分类卡片、彩色笔、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物圈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2. 生物的基本特征(10分钟)3. 生物的分类(15分钟)(1)教师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展示生物分类树状图。
(2)学生利用生物分类卡片,进行分类练习。
4.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0分钟)(1)教师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的内涵。
(2)学生通过挂图,了解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的组成。
(3)教师强调生物圈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活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2. 生物的分类1)植物2)动物3)微生物3.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方法。
(3)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答案:(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简介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是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初中生物教学标准。
它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物教学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目标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 - - -,包括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内容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学基本概念学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体、细胞、遗传、进化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生物学基本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多种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体的繁殖和发育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体的运作机制和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实验与探究学生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究来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总结结论。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科学道德与科学伦理学生需要培养科学道德观念和科学伦理意识,包括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诚实守信等。
通过培养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意识,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对待科学研究和应用。
教学方法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和研究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评价与考核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与考核应该综合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小组活动、项目研究、实验报告、学科竞赛等。
评价和考核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结语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安排。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具体内容包括:1.1生物的基本特征;1.2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1.3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现象、分析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难点: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2)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展示生物圈的图形,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范围。
(3)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3. 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3)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2. 答案:(1)生长、繁殖、应激性、新陈代谢、遗传变异。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
(3)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生物与生物圈关系部分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与生物圈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和环境意识。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将涵盖以下主要内容:1. 生物基础知识: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等。
2. 生命现象与生态系统:生物生长与发育、物质与能量的循环、生态平衡等。
3. 科学实验与观察:科学实验设计与操作、科学观察与数据分析等。
4. 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科学提问与假设、科学实证与结论等。
5. 科学伦理与环境意识:科学伦理原则、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2. 问题导向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其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研究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多样化评估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实验报告、项目展示、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总结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和环境意识。
教学方法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导向研究,合作研究和小组讨论,以及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希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物研究体验和研究成果。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全面详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全面详细)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对生物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通过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1. 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了解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多样性;- 探索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定义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第二单元:动物世界1. 动物的分类- 了解动物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掌握一些常见动物的分类特征。
2. 动物的生活性- 研究动物的基本生活性,如进食、呼吸、运动等;- 分析动物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特点和策略。
第三单元:植物世界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植物的不同结构及其功能;- 探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2. 植物的适应性- 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分析植物的适应策略和生存机制。
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但不限于:1. 授课讲解:通过广泛的案例和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演示:组织生物实验和观察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思考。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5. 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引导他们从事小型科研项目。
教学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本教学计划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记录等来评价学生的日常表现。
2. 项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项目作业,包括实验报告、小组研究报告等。
3. 测验考试:定期进行测验和考试,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以上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全面详细)》的内容概述。
希望通过这个计划,学生们能够对生物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完全版】(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7-9'BIO'1)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 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 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 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
《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7-9'BIO'1.1)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7-9'BIO'1.2)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本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第二节植物细胞
第三节动物细胞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本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二节种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本单元复习
总复习。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一、科学探究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之中。
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
1.理解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参见附录1的实例1: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参见附录1的实例2: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三、生物与环境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最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用版)
最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用版)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生物学研究。
这个实用版的生物课程标准将按照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介绍。
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课程内容1. 细胞与生命:学生将研究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生命周期、以及细胞与生命的关系等基础知识。
2. 遗传与进化:学生将研究关于遗传基础、遗传变异、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进化等内容,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适应环境的原理。
3. 生物系统:学生将研究各种生物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了解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4. 生物与环境:学生将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了解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科学探究:学生将研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等。
教学建议1. 创设实际情境:通过生物学的实际应用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研究的积极性。
2. 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验室实践、小组合作、观察和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3.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4. 鼓励科学探究: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自主研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总结最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用版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细胞与生命、遗传与进化、生物系统、生物与环境等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培养综合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应注重创设实际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生物和生物圈 (4)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第26课时生物和生物圈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系统归纳总结课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专题知识进一部巩固课本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一定解题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系统归纳总结课本知识。
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一定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专题四生物圈中的人40、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1、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书P9)睾丸是男性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42、青春期的身体变化①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②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43、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人体内三大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44、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身条件:种子必须是完整的,而且胚必须是活的。
45、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书P32图、P34解读曲线图)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
消化腺由唾液腺、胃腺、肝脏(最大)、胰腺、肠腺等器官组成。
46、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47、关注食品安全①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有关营养成分,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一、二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生物现象和生物圈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2. 知识讲解(15分钟)(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2)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PPT的形式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生物观察记录表,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生物圈中的生物分类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2.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3. 生物圈的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
2. 答案:(1)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具体内容包括: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够对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3.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生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概念。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圈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教学新课(10分钟)(2)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
(3)生物圈的概念:讲解生物圈的定义,展示生物圈的组成。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择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圈的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特征。
(2)简述生物的分类方法,并举例说明。
(3)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组成。
答案:(1)生物的特征:生长、繁殖、应激性、新陈代谢、遗传变异。
(2)生物的分类方法:形态分类、生态分类、遗传分类等。
例如:按照形态分类,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3)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
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特征和生物圈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分类和生物圈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新课中的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圈的概念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图片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能够直观地展示生物的特征。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组成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不同类群的生物特点。
3.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及生物圈的概念。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图片中的生物,引入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展示各类生物的特点。
(3)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分析生物圈的组成和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PPT形式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的分类方法及各类生物的特点。
(3)阐述生物圈的概念及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2. 答案:(2)生物的分类方法有: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习性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3)按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物分类及各类生物特点如下:植物特点: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生长方式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动物特点: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膜,生长方式为有性繁殖。
其他生物特点:不具备典型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如真菌、细菌等。
(3)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1)维持生态平衡;2)促进物质循环;3)进行能量流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人教-七年级生物-第二章-人与生物圈计划
www:/ 教育库之生物库 教育库之生物库 Page 1 12/5/2018 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 11 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 18 千米 的地方,总共不到 30 千米 。
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
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
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 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 人与生物圈计划 ” 以来,已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
20 多年来,先后有 10000 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 1000 项。
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 200 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
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七年级生物上册 课程纲要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程纲要一、 一般项目1、 学校名称:2、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3、 设计教师:4、 日期:5、 适用年级:七年级6、 授课课时:35课时二、 具体内容1、课程目标:(1)课程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2)课程具体目标知识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详细的课程目标如下1)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a) 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区别他们的区别;b)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c)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调查记录;d)描述身边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2)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a)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b)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c)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d)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e)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f)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g) 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h)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i)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3)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a) 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b) 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c)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d)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e)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f) 阐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主要不同点g) 运用制作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4)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a) 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b) 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c) 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d) 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e)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f) 认同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内特定的物质g)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h) 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生物和生物圈(1)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③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④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与学生一起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要准备一些影碟、照片、题签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
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
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
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
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
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
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