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学习自评

合集下载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陈敏本次公开课我讲的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课,首先我对教材、对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在新版七年级地理教材中,《海陆的变迁》这一课有简单的变化。

但是还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这节内容应该说是非常抽象的,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又变成海洋,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就单凭学生用脑想像,效果是很差的,所以如何解决这一抽象的问题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加之本节课内容如果讲浅的话,达不到教学目标,讲深的话超过学习要求范围学生很难理解。

本次开课的是我校七年级1班,学生总体素质在整个七年级中相对较高,但是在动手能力、课外知识范围等方面相对较薄弱。

在课前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有如下的思考和感悟,首先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少数的成功之处。

第一这节课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按照315模式把这一节课完整上下来,我认为较完整的完成了本节课预期的教学任务。

在备课期间,在其他班有模拟上课两次,第一次是上到板块的张裂运动。

第二次稍加改进,匆忙的完成整个教学内容。

在继续完善期间,我删去了多余的课外补充知识部分,删去教师重复讲解总结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此处由学生上台介绍的),删去讲解根据大陆漂移学说观点思考太平洋的变化这一部分,加之一班学生素质较高,学练案完成效率较高,等等多方面在45分钟内紧凑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课前准备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预习。

例如制作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课前让学生制作PPT讲解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等等,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

第三,整节课内容条理较为清楚。

从第一部分利用新闻导入“沧海桑田”,第二部分利用动手拼图和请学生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引入“大陆漂移学说”,第三部分利用问题“大陆是怎样漂移的呢?”引入“板块构造学说”。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修改版]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我们的盐都--自贡被称为恐龙之乡,陆地上怎么会有恐龙的化石,以及怎么会有那么多盐储藏在这里呢?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我们就揭开自贡的神秘面纱.师: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课后反思本节内容较少但比拟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大洋的知识,对他们的分布有了肯定的了解,可以为板块的分布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因此,我减少教师讲述,增加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案例,结合课件,提供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法,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一刺激有助记忆,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记忆的援助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读图、拼图、分析、想象等多种活动形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头、手、口、眼、耳发动起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量,相互鼓舞、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完成有效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拼图等操作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这恰巧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

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力求让自己去组织、引导、启发和鼓舞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愉快,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学习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如何精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如何对活动时间的适时操纵,如何保证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拼图时其他学生的活动怎样安排更合理,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助学习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情进行适度调节等都是令我疑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摸索、完善。

教学反思1、本节课以成语典故作为引入,魏格纳的事迹作为过渡,整堂课讲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形式新颖,紧紧牵引学生的思路,其学习兴趣也随之被点燃。

由于本节课的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洋的生成与开展牵涉到较多专业用语,而且内容也比拟枯燥,本以为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多念这些专业用语,如“碰撞〞、“张裂〞、“挤压〞、“隆起〞等,并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援助学生突破难点,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难点的突破比想象中的效果要好。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是地理学领域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教授海陆的变迁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变迁和形成,增进他们对地球科学的理解。

然而,对于海陆的变迁这一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有足够的可操作性。

海陆的变迁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地理过程,其中涉及到板块构造、地质运动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合理设计的实验、模拟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地质模型,模拟板块运动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理解和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海陆的变迁是一个动态的地理变化过程,它涉及到实地观察、沉积记录的解读、地质图解的绘制等技能。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解读能力和绘图能力。

可以通过安排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活动,来帮助学生锻炼这些实践技能。

同时,也可以通过给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采集数据和解释结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再次,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海陆的变迁涉及到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和疑点,比如大陆漂移的原因、地壳运动的机制等。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辩论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来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海陆的变迁是一个综合性的地理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地质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也涉及到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参加地质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综合能力培养的机会。

总之,海陆的变迁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
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

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我提出的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反思5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反思5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反思5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反思【篇1】本星期我校要安排一次月考,考查内容主要为八下第五章和第六章,按照学期初的教学进度,考前我安排了一节自习课:(1)提醒学生立足课本,注重课堂上强调的基础知识;(2)对一些不能够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在课堂上解决。

按照常规一节自习课足够让学生充分完成所安排内容的复习,即使个别学生没能理解前面所学内容也能本节课很好地质疑、讨论完成。

自主复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查漏补缺、强化记忆或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也有部分学生直接向我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整节课效果我看是相当好的。

但我在课堂巡视过程中也发现一小部分学生貌视在讨论交流,实际在交谈在聊天,无心学习,甚至还影响了小组里的其他同学。

“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昂。

但这什么还出现上述这一部分同学?我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还是要从学生本身上下功夫,引导他们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或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学习,充分体现学习是主体地位的思想。

如果任其自流不加以制止或引导,可能会害了这一部分学生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反思【篇2】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做出了讲解:第一,河流与湖泊在我国的分类(内流与外流),第二,河流与湖泊的水文特征。

其中要穿插讲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读图,查图可以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进行分类,区分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内流湖、外流湖,并能举例说明。

而第二部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图、表等信息进行对比,联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得出水文特征。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匆忙会误事。

要打有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胸有成竹等等都是嘴边的熟语,但对于本节课,我真能说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吗?不能。

最后导致课上出现了几处匆忙之处:1、做好的课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能够使用,但换了班级上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能播放。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出示《冰河世纪》海陆变迁的动画。

地理课《海陆的变迁》听课反思

地理课《海陆的变迁》听课反思

地理课《海陆的变迁》听课反思上周聆听了马晓磊老师的地理课,课题是《海陆的变迁》。

其实,不止一次听马老师的课,每次都有触动,这次尤其突出,也可能是这次我听的认真,品味更细致。

一开始的导入就牵动人心,从汶川地震开始,伴着老师略带悲痛的情绪,跟着老师缓慢的语音伴奏,看着那这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每个人内心是不悦的,但是,老师立刻启发:为什么会有地震?除了汶川地震,还有日本地震,印度尼西亚地震等,这些频繁发生地震的国家和地区我们怎么找到?使用哪些地图?把孩子们带入了本节课的课堂。

问题抛出,接下来一节课就要解决。

再加上明确的学习目标,孩子们更清楚本节课的任务。

整个新课分为三大板块:一、板块构造学说老师带领孩子们从概念入手,逐步深入,最出彩的是教师用一个半生半熟的鸡蛋为例,形象的讲解地球的构造和板块构造,蛋壳、蛋清、蛋黄分别代表地壳、地表、地心;然后把鸡蛋轻轻敲破,这时鸡蛋的表面就代表板块,孩子们看过之后清清楚楚,形象有趣,清晰易懂,可以看出老师备课时用心思考,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情。

任务一,我有火眼金睛,让孩子们观察六大板块示意图,找出4个问题,结合地图展示,我想,若是能让孩子们到黑板前边讲边指出,效果会不会更好?二、板块的运动方向任务二,我会动手演示。

此环节讲了两种运动:张烈运动和碰撞挤压,教师采取的是双手演示法:所有的孩子伸出双手,跟老师一起做张烈运动和碰撞挤压的动作,孩子们很有兴趣,然后结合动态图片演示,双重演示,孩子们学得更扎实;然后推出“我是预言家”小栏目,给出三种预言,小组合作完成,并把原因写下来。

孩子们根据刚才的展示所学知识,谈论激烈,积极参与,效果很好,探究目的达到。

三、火山和地震教师巧妙的利用教室的布局过渡:南边是南部板块,中间是中部板块,北边是北部板块,上课时相安无事,下课后三个板块之间就会有碰撞,会有摩擦和矛盾,这就像地球一样。

然后引出地震和火山的来源。

孩子们清晰易懂,还有兴趣,这就是结合生活,形象易懂。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数对《海陆变迁》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内容并不一定清楚,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

这节课比较抽象,以初中预备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

而且这节课在高中也有设置,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设置教学重点,把握教材难度,让学生能够用发现的眼光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对我来说是需要重点把握的。

在一开始引入的环节,我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通过化石的实物投影和乡土地理知识,将遥远的海陆变化拉至学生的身边,通过这样两个事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中我尽量把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了印度洋海啸、最新的地震资料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

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这个部分专有名词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

尤其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画,没有收到想象中的效果。

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

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从这节课来看,我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希望下一次会更好!
第1页共1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

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3、语速太快。

改进措施: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3、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面貌"
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
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
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
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
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
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
生活突破难点。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
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
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
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
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
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
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成因。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
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认识地球"和"世界的海陆分布
"及“世界的地形”等知识,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学生学习能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上《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上《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上《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最新资料《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山东省莱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董福军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1.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变动的发生原理。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三、教学方法1.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模拟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海陆变迁”蕴含知识多得多

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海陆变迁”蕴含知识多得多

“海陆变迁”蕴含知识多得多海陆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第一节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的知识延伸。

在讲这节之前,一直觉得内容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讲的,但是听过指导老师的课后,我又开始反思了自己的课。

本节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和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一球从海淀路和路边海两个方面举出地球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栗子,至少举出一个例子来证明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知道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的比较活跃地带,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他们是板块运动的例证。

导入部分选择用“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切入,紧接着根据书中三个实例举证,引发同学思考,观察世界地图,分别从轮廓、地层、生物三个方面寻找世界现在各大洲曾经可能是一个整体的证据,引出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详细介绍大陆漂移说内容,结合世界地形图进行讲解。

在这部分,我在授课时仅仅介绍了知识性内容,忽略了德国年轻气象学家魏格纳的对大陆漂移说的不断探索精神,应该在讲述知识同时,让大家更加深刻体会到这种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并非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关于第二课时板块运动的学习,本节内容板块运动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六大板块位置、名称,就图中箭头拿课本演示板块碰撞挤压,同时让大家动手演示,深刻体会板块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导致的地形:山脉、海洋等形成,此时,展示火山地震带图,分析火山地震带分布特点:大多分布在火山交界处,并且,火山和地震带几乎是重合的,结合课本中文字,再次讲解,印象,到这里我的课程讲解就结束了。

我忽略了一点,一切理论都才存在课本上,我并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运用,所以,可以将世界著名山脉、海洋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中展示出来,请同学们回答是由哪些板块什么运动造成的,这样孩子们的理解定会更加深入,接着,可以将我国曾经发生的大型地震展示在上图中,从我们身边熟悉的事情,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在实际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学习自评
达标
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根据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回答2~3题。

2、“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依据之一是()
A、火山、地震都分布在各个大陆的边缘
B、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几乎是吻合的
C、生活在各个大陆的生物几乎相同或相似
D、据观测,红海、大西洋每年都在扩大
3、下列关于今天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的原因,正确的是()
A、天生如此
B、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零散地分布在世界各地
的几块大陆,经过缓慢漂移,逐渐形成的
C、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的一块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后,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的
D、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
读“东非大裂谷图”,运用板块学说回答4~5题。

东非大裂谷示意图
4、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A、这里地震频繁造成的
B、这里火山活动剧烈造成的
C、地壳板块在这里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
D、地壳板块在这里发生相碰运动造成的
5、下列几组岩层运动过程示意图,能正确表示东非大裂谷的未来趋势的是()
提高
读“大陆的漂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近两亿年来有什么变
化?说说南北美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些什么变化。

大陆漂移示意图
2、通过学习,你认为魏格纳的“大陆的漂移”假说的意义是什么?
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下述材料1和材料2,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信息,你能想到些什么?
材料1:现代地壳运动最典型的例证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地中海)的变动。

在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时代,那里曾建立了一座塞拉比斯庙,现在只保存下来三根高约12米的大理石柱,
在石柱台座以上 3.6~6.3米处,已被海生瓣腮动物钻成许多小
孔。

根据上述材料和历史记载得知:该庙建成后,公元79年因附近维苏威火山爆发,石柱被火山灰掩埋了3.6米;以后该区渐渐下沉,到公元15世纪时石柱被海水淹没了6米以上。

此后海岸又开始上升,到18世纪石柱又重新位于海面以上。

从19世纪初开始,该区再度下沉,到1955年,石柱又被海水淹没了2.5米。

地壳下沉速度每年超过2厘米。

材料2: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
(石柱上横线部分代表曾被火山灰覆盖部分,小黑点部分代
表被海生动物钻孔部分)
2、由于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地区,大部分的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

南极大陆的冰,体积占世界冰总体积的90%以上。

因此,南极洲被称为“冰雪大陆”。

但是就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

而煤是很早很早以前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而成的。

对于南极大陆上发现有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它能证明魏格纳的学说吗?。

参考答案:
〔达标〕
1、A
2、B
3、C
4、C
5、A
〔提高〕
1、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大西洋是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分裂,背向漂移了两亿年后形成的。

太平洋近两亿年来不断地缩小。

南北美洲近两亿年来位置不断地远离欧洲和非洲。

南极洲从中纬地区漂移到南极地区。

2、改变人们对于大洲、大洋形成的传统的固定不变的看法。

〔探究〕
1、答案略。

回答时要围绕着地球上的陆地海洋是不断变化的
2、因为煤是以前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而成的,而现在的南极洲由于气温低,无法生成大量的植物,因此,南极大陆发现煤只能说明南极大陆以前曾经在纬度较低地区,是后来才漂移到南极地区的。

它能证明韦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