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羌村三首(其三)》研讨课教案_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村三首(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写作背景
2.通过查阅工具书,准确朗读诗歌。

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4.理解诗意,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诗意,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首先要做到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1、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
杜工部。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年)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

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

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
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

这个时期他曾写下
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
志和蓬勃朝气。

诗歌创作具有盛唐诗歌的特质。

(一)困守长安十年(746—755年)
天宝五年(746),来到京城长安。

贫困的生活体验,使他与下层人
民的思想感情逐渐贴近;当权者的排斥,使他对政治的黑暗有了切
身的体验。

诗人性格也逐渐由清狂转为深沉。

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
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
的《丽人行》。

这些作品都标志这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
人的成熟,奠定了他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苍凉的诗歌风格(二)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

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感情,是这个时期
作品的突出特色,它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潮期。

许多叙事性优
秀诗作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代表了杜甫诗歌写实艺术
的独特成就。

(三)漂泊西南时期(760—771年)
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
年流离转徙的生活。

766年迁往夔州,杜甫对诗歌的格律、形式
等写作技巧也有更深入的探讨,他创作的大量七言律诗,如《登高》及《秋兴八首》等在艺术上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后世奉为圭臬。

杜甫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三峡。

大历四年(769)正月,诗人来到潭州,后又到了衡州。

最后他在大历六年(771)冬死于长
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破船上,终年59岁。

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

《羌村三首》就是
这次还家所作。

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二、读古诗
1、读准字音,把诗读顺畅。

2、再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懂诗意
(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大体意思)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
之至。

四、知内容
读古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羌村三首(其三)》叙述了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儿童尽东征”、“黍地无
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

《羌村三首》
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五、悟诗情
从人物的言行中你知道到了哪些内容?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品悟)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

“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
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
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
话张本。

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

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
寻思。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
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

“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

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

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

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

“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背古诗
比一比,看谁背得快,背得准(将诗句补充完整)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歌罢仰天叹,
七、拓展延伸
看图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九、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