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合集下载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概念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赋役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包括土地税(田赋)、人头税和资产税。

役,亦称徭役,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注: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主要是修建大型土木工程,如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2.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差别征税。

②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秦汉秦汉时代的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①田赋:a.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b.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②人头税:①秦朝向人民征索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a.汉朝人头税分口赋(儿童税)、算赋(成人税),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成卒三种。

a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b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1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c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d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④财产税:算缗,又称“算缗钱”,是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财产税。

课税对象为商品或资产。

(告缗是鼓励告发算缗不实,打击商人瞒产漏税,是算缗的延伸。

算缗、告缗实际上是抑商政策的表现。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指国家对农民和一般劳动者进行征收劳役和赋
税的制度。

赋役制度起源于秦朝,逐渐发展和完善,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通常包括赋税和征役两个方面。

赋税是指政府向
农民和劳动者征收的一定比例的生产物资或货币作为税收。

在农业社会中,赋税主要以农产品形式存在,如粮食、麦秸、棉花等。

在商业和手工业发
达的时期,赋税逐渐以货币形式征收。

征役是指政府对农民和劳动者进行
强制性劳动的征集,如修建水利、修筑城墙、参加战争等。

赋役制度的实施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农民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劳
动力,政府通过征收一部分农产品或货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通过征
集农民劳力来完成各项公共事务。

这种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不仅
是政府获取财富和劳力的手段,也是统治者控制社会阶级的手段。

尽管赋役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社会发展
的进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兴起,赋役制度逐渐被农民所抗拒和反对。

这种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负担过重、
民不聊生,严重压迫了农民阶级。

因此,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出现
了反对赋役制度的斗争和农民起义。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是一种统治阶级对农民进行征收税收和
劳动的制度。

它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引起了农民
的负担加重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

赋役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
制度变动及农民反抗的历程。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它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役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有系统性的体系。

一、赋役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赋役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王室为了拓展财政收入,大规模开展赋税。

赋役制度的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秦代开始实行营田、聘买的制度,汉代实行聘买、保税,聘买的制度在唐宋时期被统一到“六谷”制度之中,形成了著名的“六六贡饷”制度,它是中国古代赋役的最高峰。

明清时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实行了不同的赋役制度,如“官庄调派”、“公子调派”等。

二、赋役制度的作用
赋役制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作为当时的重要财政来源,它为中央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有助于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

二是赋役制度有助于开发和开拓地方资源,其政策鼓励当地百姓把落后的土地开垦出来,有利于改善地方经济和社会状况。

三是赋役制度促进了古代社会秩序的稳定,确保了贵族人士和庶民之间的地位关系,政府可以依据赋役制度把税收均匀分散,从而减少社会矛盾。

三、赋役制度的缺陷
虽然赋役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首先,赋役制度使得贵族人士拥有了极大的特权,免除了财税的义务,严重损害了庶民的利益;其次,赋役制度过于复杂,
效率低下,且很难实施;此外,赋役制度还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赋役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当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把庶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保证公平正义。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武德七年……丁男(21-59)、中男(16-20)给一顷,……所受之
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受之;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旧唐书》
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 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 —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 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古代中国赋役制度
国家
维 持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纳
运 转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税
百姓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 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 各时期的赋役制度
时间 状况
孙吴 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东晋 (这时南方发展比北方快,但起点低,整体 南朝 发展水平仍低于北方)
南移开始 中唐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
的城市之一) 南移完成 南宋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 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圩田(围田):在湖泊、河流内四周筑堤,然后 抽走堤内的水,造成农田。堤上设有闸门,水灾 时关闸防洪,旱灾唐时代开扬闸州放城水遗灌址溉。
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 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 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称庸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汉书·食货志》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Fra bibliotek赋役制度: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 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赋税
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兵役
徭役 力役
杂役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先秦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上》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明英宗)金花银 ——税粮折银 (明后期)一条鞭法(张居正)——赋役合并,赋役征银,按亩征税 ②清:(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摊丁入亩 ——征收地丁银
• 标志着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资 影响: 义萌芽的发展
•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人口增长

一条鞭法
⑤征税时间:从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摊丁入亩
标志 (两税法) (摊丁入亩) (唐“庸”)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两税法)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演变趋势
①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
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轻
直至取消人头税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2010-10-14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的手段。

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征收。

自战国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前期)的租调制、中唐至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

1.初税亩: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标志井田制开始瓦解。

2.编户制度(封建税制模式形成)(1)背景:汉朝国家统一,人口众多。

(2)目的:控制和剥削人民。

(3)内容:①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成为编户齐民。

②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③汉代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还有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正常规定的徭役外,还要服杂役。

(3)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3.租调制北魏开始实行。

隋朝沿用,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较短,后来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以庸代役制度开始部分实行。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经济的恢复。

4.租庸调制:隋至唐中期实行(1)条件:均田制实施。

(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2)目的:巩固统治,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

(4)作用:①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政府的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也得到巩固。

5.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1)背景:唐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目的:缓和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按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井田制
• 材料二: 封建领主把距离城市较远、土质 瘠薄的坏田,分给住在野外的庶人。庶人 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领主阶级 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最愚蠢,所以也管 他们叫“氓”。庶人没有任何权利,只有 给领主耕种井田和服杂役的义务。他们每 年要先在领主的大田上劳作,然后才准许 去耕种自己作为维持最低生活的那一小块 土地。因此西周时期“国”“野”对立。
井田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 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留给自己,叫“公田”,驱使奴隶集 体耕种。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以田为单位分给普通劳动者 耕种。这部分人因为住在“国”(即城市)里,叫“国人”。国 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他们平时每年向国家交纳一 小罐米和一捆牧草,作为军费。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 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 “士”。他们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和礼仪学习。这部分人 是社会里的普通平民。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 者,但,当时战争十分频繁,他们经常被征调去打仗,打了胜仗, 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归统治者所有,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 隶的危险,如此之下,土地荒废,破产者多也。因此,国人的地 位是动荡的。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 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 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 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两税法
材料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 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 (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 问题:(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 食)与支出的差额。 • 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钱), 即亏2439钱; • 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 =-139(钱),即亏139钱。 • 问题(2)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 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 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 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1、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我国最早的赋税制度)2、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开始。

3、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兵役。

隋朝沿用。

4、租庸调制(唐朝最为一项完善的赋税制度出现)隋、唐初实行。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回归课本记忆具体内容)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田纳税。

7、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1581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8、地丁银: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1722年,康熙固定丁税;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重点问题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赋税制度演变的六大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古代的赋役制度

古代的赋役制度

古代的赋役制度古代的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实行的重要的税收制度,又称“谋役”、“苦役”,起源于先秦时期,在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被广泛使用。

赋役制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齐国流传的《齐书》,《齐书》说,“齐国有赋,每逢五月一日,赋税入库。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赋役制度,但此时还只是有名无实,未见有相应的税收企图。

不过,到了春秋时期,赋役制度逐渐发展、规范,此时的赋役制度和今天的基本相同,每年由国家国库征收,主要以土地收税,也有牲畜、金银、财物等其他方式。

汉代赋役制度较之前几朝更加完善,郡县成了收税单位,每个郡县设有税长,其职责主要在于收税。

赋役制度既是政府收取经费的方式之一,也是实施保护新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

唐代,魏征博士提出开疆拓土的政策,认为除了土地赋役,还应该有居民赋役,以土著居民的劳动力作为财富的源头。

经过几十年的执行,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赋役制度,从总统到最低层的“居民”,都实行赋役政策,受到浓厚的关注和尊重,它的完善和行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赋役制度规范有序,以土地收租为主,牲畜、金银、财物也有收税。

宋代赋役制度分为内外两部分,外赋役主要收取地租,内赋役是城里居民的劳动力,也就是分配收入,Fengshui是由宋代法律制定的,即城里居民每年参与国家活动,每年有固定的赋役数量,但不受到税负的压力,尤其是家庭中没有孩子的家庭,可以不用缴纳赋役。

赋役制度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消解了统治者和平民之间的矛盾,也使统治者有充分的财政来源以实施中央集权,从而重塑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格局。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税收制度。

总之,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对古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赋役制度实行以来,虽有不少弊端,但仍然为构建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和经济体系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也成功地使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赋制、中唐到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两税法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

1夏商周:“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2 春秋战国:鲁国·初税亩3 两汉:★租: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

从景帝二年起基本三十税一★赋:以丁计算☆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120钱/人☆口赋: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20钱/人(赋交钱币)4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户调制)★田租:约二十税一★户调:战乱,人口流动,官府籍簿散失,无法按丁征赋,而户比丁易于统计,且较稳定,故改为按户征收。

纳绢或布帛(不纳货币,因为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及纺织业兴起)5隋-唐中叶:租庸调制—“输庸代役”/以庸代役意义: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②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6 唐中叶-明中叶:两税法(780杨炎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崩溃—财政收入减少。

财政收入增加,人身依附松弛)特点:①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课税对象由仅有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

②内容:户税和地税—“此外敛者,以枉法论”③标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则其税少,资产多则其税多”④时间: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⑤形式:“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⑥原则:“量出以制入”—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意义:①将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②按照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③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扩大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7 明:一条鞭法(1581 张居正)内容:①赋役合并,并部分“摊丁入亩”(按田亩征收)②赋役征银由地方官征收,废粮长制③以州县为单位,把一切赋税、役法项目合编起来,确定征收的总数8清:康熙五十一年“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停止征收新增人头税的基础上,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赋役制度主要包括徭役和赋税两个方面。

徭役指的是统治者强制人民从事农田开垦、建设工程和军事劳动等劳动工作。

赋税则是指统治者向人民征收的货币和实物。

从西周到秦朝,赋役制度已经初具体系。

强化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于战争需要和社会建设所需的劳动力。

在德行的理论中,统治者可以征召百姓从事各种劳役,这就形成了一种赋役制度的雏形。

在东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周公制定的《周礼》中规定,全国百姓按职责分为九品,每品负责一定的劳役和税收。

而夏商周三代,赋役制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石。

到了秦汉时期,赋役制度被进一步扩大和加重。

秦朝实行以土地征税的赋役制度,百姓要按照土地面积和种植作物的多寡交纳赋税。

在这个制度下,贫苦百姓往往被高额的税收剥夺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反抗。

到了汉代,为了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开始了解放赋役的。

自汉武帝开始,逐渐推行以钱粮代徭役的政策,减轻了劳役的压力。

此外,汉朝还实行了减税政策,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减负。

唐宋以后,赋役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唐朝的赋役制度基本上延续了秦汉的模式,但从官僚制度的角度进行了。

宋朝时期,将土地收归国有,实行国家统一管理,通过征发和赋税的手段,为国家提供经济支持。

然而,赋役制度也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

以徭役为例,长期的强制劳动使得农民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和生产力的改善,导致农田的荒废和农民的困境。

赋役制度还存在着腐败和剥削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官吏滥用职权,给农民带来了无法承受的负担。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财政支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赋役制度逐渐被淡化和。

高中历史-2-1-2: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

高中历史-2-1-2: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摊入田赋中,不再以人 丁为对象征税,按亩征银,统称“地丁银”。
10. 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③影响: a.彻底改变了历代以人丁和土地为主的二元税制,
代之以单一的土地税,废除人头税;
b.松弛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加了自由劳动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增加财政收入;
①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②内容:以均田制为基础,凡是均田人户,不论授田多少, 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③影响: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府兵制巩固.
7. 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原因: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内容:按资产交纳户税(征钱),按田亩交纳地税(纳粮),
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作用: a.简化税收,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b.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富人、地主也要征税,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d.地位: 两税法是古代赋税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征税标准 由人丁为主过渡到田亩为主, 减轻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⑥征收对象: 农民→扩展到商人、手工业者等其他阶层;
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矛盾激化,威胁统治; 3、封建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顺应形势进 行改革调整。
总结归纳2: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影响
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3、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力增强。
d.取消人头税,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 但也带来清中后期严重的人地矛盾;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古代赋役制度

古代赋役制度

古代赋役制度古代赋役制度是指一种政府通过劳役和税收来筹集资源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制度。

在古代社会,赋役制度是主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方式之一,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赋役制度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一、古代赋役制度的定义古代赋役制度是一种通过赋税和劳役的方式来筹集资源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制度。

赋役是指政府对人民征收的劳役和税收,包括农民的田赋和徭役、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物质贡献等。

古代的政府通过赋役制度来满足社会的需求,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古代赋役制度的特点1. 定人定地原则:古代赋役制度通常以人和土地为单位进行征收。

政府根据人口和土地的数量来确定赋役的额度。

这种方式使得赋役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灵活性。

2. 亦役亦钱原则:赋役制度既包括农民的劳役,也包括物质贡献。

农民需要通过耕种土地和缴纳田赋来履行赋役义务,而手工业者和商人则需要提供商品和缴纳税收。

3. 农业为基础: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因此赋役制度主要围绕农民展开。

政府通过征收田赋和徭役来获取粮食和劳动力,以支持社会的运转和发展。

4. 社会等级:赋役制度往往与社会的等级制度相结合,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赋役义务。

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地主享有特权,征收的赋役往往较低,而农民和低层工人则承担较重的赋役负担。

5. 经济收益与社会秩序: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资源和维持社会秩序。

政府通过征收赋役来获取财富和劳动力,以支持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古代赋役制度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发展:赋役制度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劳动力资源,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政府通过征收赋役来建立基础设施、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2. 社会秩序:赋役制度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政府通过征收赋役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防止社会动荡和冲突的发生。

此外,赋役制度也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化: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起先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记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状况都具体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依据。

编户农夫对封建国家担当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记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安排国家驾驭的土地)。

受田农夫每年交纳肯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需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确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肯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记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更的产物,标记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起先变更。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古代赋役制度

古代赋役制度

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是指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
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赋,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的征调,后指
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

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封建赋役的实质在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土地自由买卖以进行兼并。

在田赋征收上,长期以
来是大户的税负远轻于小户的税负,甚至大户的税负转加于小户身上,这就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役政方面,特权阶级不仅自己不服徭役,并可荫庇众多投靠之户,这正是历代户口逃亡的一大漏洞;逃亡户的增多,未逃亡户更受赋役的
重压,其结果是相率逃散,铤而走险。

从中唐以至明代的户资列等问题,体现着特权阶层以下各等级民
户在赋役负担上的相争相持,其结果只能是上户偏轻,下户偏重。


丁入地以后的大小户矛盾仍集中于亩税的征课。

总之,要在封建时代
求得公平合理的税制是绝不可能的。

中国赋役制度

中国赋役制度

中国赋役制度【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中国赋役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开创,这是中国田赋制度的开始2.贡赋制度:夏、商、西周时实行贡3.田赋制度:战国时期,国家对土地进行统一丈量,按田亩收税4.租庸调制:汉代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以征收谷物、绢帛等为主5.户调制:唐代实行的赋役制度,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6.两税法:宋代实行的赋役制度,分为田赋和户赋,对土地和户口分别征税7.一条鞭法:明代实行的赋役制度,将赋税、徭役、杂税合并为一种税收8.摊丁入亩:清代实行的赋役制度,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二、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1.政治因素:赋役制度的演变与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如贡赋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形成,两税法与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等2.经济因素:赋役制度的演变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如初税亩与鲁国财政收入的增加,一条鞭法与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等3.社会因素:赋役制度的演变受到社会阶层、地区差异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唐代的户调制在城市和乡村的实施差异,清代的摊丁入亩对农民负担的影响等正文(篇1)中国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悠久,历经多个朝代的改革和调整。

从最初的初税亩到现代的摊丁入亩,中国赋役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混乱到统一、从繁重到减轻的演变过程。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开创的中国田赋制度的开始。

公元前 594 年,鲁国为了增加收入,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每亩地收十分之一粮食。

这样的制度下,农民可以自由在鲁国开荒,没人种的地就可以自行耕种。

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诞生。

随着历史的发展,贡赋制度、田赋制度、租庸调制、户调制等赋役制度相继出现。

其中,田赋制度是战国时期国家对土地进行统一丈量,按田亩收税的制度。

租庸调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以征收谷物、绢帛等为主。

户调制是唐代实行的赋役制度,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

这些赋役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代的赋役制度

古代的赋役制度

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它也被称为“赋税制度”或“贡税制度”。

赋役制度的出现源于古代的土地制度,它的目的是收取地主制度下的土地税,以此来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并向军队提供支持。

此外,赋役制度还是一种典型的封建制度,因为它对农民的重压极大,不仅仅是要求他们缴纳土地税,而且还要求他们提供劳动力和财物。

赋役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赋税的形式有赋田、赋租、赋苗、赋鞭等等,它们的内容都很清楚,而且它们的收税也比以前更加严格。

赋役制度在秦朝才真正成为一种正式的政府政策,秦朝将地主制度的土地税统一为赋役制度,并对农民实行严格的管理,这样一来,政府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赋役制度变得越来越严格,政府要求农民不仅要缴纳土地税,而且还要提供劳动力和财物。

政府甚至允许地主把农民出租给商人,农民们只能接受恶劣的工作条件,无法逃避政府的管制。

此外,政府还会对农民实行体罚,如果农民拒绝支付税款,就会面临极其严厉的处罚。

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农民们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控制,只能接受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政府的重压。

虽然赋役制度使政府能够获得资源,但它也造成了农民的贫困和痛苦,这一制度最终在现代中国被废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②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③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④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
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⑤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

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
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⑧摊丁入亩:171 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的地丁银。

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重点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
②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③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④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